医患关系本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首要职责是什么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顾桂乐

医患关系本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首要职责是什么

大家好,由投稿人顾桂乐来为大家解答医患关系本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首要职责是什么这个热门资讯。医患关系本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首要职责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医患关系金句摘抄



图为全国人大代表张健在座谈会上发言。成虹霞 摄


“良好的医患关系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还能有效减少医疗纠纷。重庆法院立足审判职能,联动多方力量化解医疗纠纷,服务和促推医疗领域社会治理,助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为医疗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近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健在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调研时说道。


座谈会上,了解到渝中区法院与渝中区卫健委建立了联席会议、多元解纷、示范裁判、督促执行、案例通报、司法建议、联合调研、普法宣传等八项工作机制,张健表示肯定,“这充分体现了法院对医疗纠纷实质化解的重视,有助于推动医疗机构完善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医疗纠纷。”


对于今后的医疗纠纷实质化解工作,张健建议,一是加强与医调委等社会调解组织的诉调对接工作,探索推进更加方便快捷的线上司法确认程序,及时兑现患者合法权益;二是强化司法鉴定工作,利用专业、权威的鉴定结论促成矛盾和解,形成以鉴定为依托、调解为途径、赔付为支撑、诉讼为保障的工作机制;三是打造专业化审判团队,选任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人民陪审员参与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选拔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组建医疗纠纷专业化审判团队。



来源:人民法院报·4版

记者:刘洋 | 通讯员:钟丽君 徐斌鑫

见习编辑:杨鸿 史额黎|联系电话:(010)67550939 | 电子信箱:fyxw@rmfyb.cn

新媒体编辑:裴蕾

医患关系小说

作者:郎景和 院士

医学是什么?医生要怎么样?医患之间应该怎么样?

这是医学人文的中心思想,或者是主要命题。也是每个医生穷其一生都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郎景和院士


一、医学是什么?

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

自然科学回答事物是什么,社会科学回答人和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人文科学强调其中的精神世界、思想或者意识,包括践行的各种活动。

医学不是纯科学。我当了57年的大夫,越来越感觉医学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特别是临床医学,而是三者的结合。而且,医学总是落后的,因为整个医学发展都是在其他学科的前拉后推下“爬行”。比如X射线,各种肿瘤标志物,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等,进入到医学被我们所利用。所以医学不可能超越,况且医学本身研究的还是一个活的人体。

因此,医学实际上是最早的、最原始的人类情感的一种表达。

我这里有一张图,表现的是几个非洲的孩子渴望天上的雨水。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到了21世纪,医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某些国家、某些地区、某些人群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水源或者医疗。同样的一个新冠肺炎在中国与在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是完全不同的走向和结果。这一切都说明医学本身的三重性及其特殊性。

我们讨论医学的本源,讨论所谓终极关怀,其实是对生老病死、苦难痛殇的基本看法和基本对待。生命、死亡,可能是生物学的,可能是社会学的,也可能是哲学的。

人最后都要回归于大地和泥土,而医学好像打破了生死这样一个自然规律。我们现在说人的平均寿命不应该是80几岁,应该是100岁,或者120岁。这当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人们大概不会这么长寿?都这么长寿,地球承载有问题;都这么长寿,资源会有问题。一切都有一个自然规律,我们企图扭转它,大概还是不可能。

当前,在中国及其他国家,从缺医少药过来了,可能遇到一种新的倾向,那就是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或者是过早的、过多的干预。这些都是需要医生从哲学上加以思考。

哲学始源于医学,医学归隐于哲学。

我在河北一座寺庙里看过古代思想家的一句话,他说我们做事情要“通天理,尽人情,达国法”。做医生也是一样的。天理就是自然规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人情是人的思想感情、意愿、要求、家庭社会背景,就是这个人或者这个病人的情况;最后是国法,上至国家的法律法规,下到疾病诊断治疗的指南等等,都是要遵循的。

医学面临两大特点:一个是局限性,一个是风险性。

局限性是认识的局限,因为我们认识的不一定对,就像我们对真理的探讨一样。

美国哲学家罗蒂讲了一句话,真理实际上就是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多数人这么看。它显然不是绝对的。也许我们终其一生或者几代人都不一定认识的对,包括疾病,包括诊断和治疗。

因此,一个医生不能够说什么都知道、什么都能做。曾有一个药厂的老板跟我说他的东西在美国都做过实验,从冻伤到艾滋病都能治。这句话一下就让我明白了,这不是真话。所以谈到最后,我就奉劝他一句话:你这东西也许很好,但你千万不要说什么都能治,因为什么都能治,大概是什么都不能治;千万别说没有任何副作用,因为没有任何副作用大概是没有什么作用。比如喝点水大概没有坏处,但喝多了也不行。

因此我们可以说,一个医生的注意力不能只注意病人的症状、体征上,还要特别体验病人的感受,给予他关怀,这是最重要的。

一个人不可能不犯错误。要求一个医生不犯错误,大概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尽量不犯大错误,尽量不犯那些给病人造成伤害的错误。

《英国医学杂志》(BMJ)列出来60种病不需要治疗。包括没有必要采取什么方法治疗,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什么方法有效,也许不治疗比用什么方法去治疗更好,也许最好的方法是不去治疗。因为有的病,并不是病。

比如一些名人都有一些“毛病“,从幼年的读写障碍,到后来的精神状态都可能不同寻常。但他们是伟大的科学家、艺术家,果戈里有抑郁症?米芾有一点精神不太正常?梵高更是,一会儿想死,一会儿切耳朵……不,他们只是”非凡之人“----如果你把他打成精神病,那么这个世界上就多了一个精神病人,而缺少了一个伟大的艺术家。

所以这些争论都不是正确和错误的争论,只是人们的观点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二、医生做什么?

诊治,帮助,关爱是医生的真正职责!

林巧稚大夫说,医生要永远走到病床前去,做面对面的工作。临床医生不能够脱离临床,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不管科学怎么发展,不管影像、化验如何的全面,医生都要去看病人。

今年庆祝协和100年,我们学习张孝骞大夫、林巧稚大夫的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就是去看病人,去面对病人。

美国霍普金斯医院多次被评上最佳医院,但其海报上只是一个听诊器。我很有感触。听诊器让医生与患者面对面,直接对话,让双方郑重地明晰“我是你的医生,你是我的病人”----双方都是郑重的、神圣的!

现在有的医生看病根本不看病人。你的手骨折了,大夫根本没抬头,就开了检查单让你去照相。照相也对,看看是不是骨折,另外还包括复位处理。但你总得看病人,是怎么摔的?哪儿疼?连这些都没有问,这大概不是医学的方向。

一个医生应该记住奥斯勒的话,我们一定要有很好的历史洞察,要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要把科技进步和人道主义结合起来。

有一个病人从美国回来,她在美国做了一套肿瘤Marks(标志物),可以对50种癌症都能够知晓。她有三项不太正常,问我会得癌症吗?我说不一定对,我得全面仔细检查。

未来的世界是这样吗:如果你到医院去看病,从挂号开始,到分诊台,到做各种检查,整个医院看不见一个医生、一个护士,然后进了手术室,有两三个真正的机器人给你开刀,你干吗?我认为那不是医院,那是作坊、机械修配厂。

同样的,我们的生殖医学有很大的发展,现在有试管婴儿等等。从技术来讲,用一个体细胞就可以克隆,就像孙悟空拔一根汗毛一吹就变成很多小猴子一样,这从科学上几乎是可以做到的。甚至,可以像做面包一样完成人的复制(copy of humanbody)。但那还是人类吗?还有家庭吗?还有婚姻吗?还有爱情吗?

所以,这一切都可能,但都不是医学的方向。可能是科学的方向,但不是医学的方向。特别是人有思想,是不可以像对待机器那样去对待病人的、对待人的。

所以,我们真需要一种医学人文的再教育。《世纪智者》是一幅世界人文智者群像图,浓缩了20世纪一百多位人类文化方面的代表人物,其中就有我们的林巧稚大夫。一个妇产科大夫,成为世界智者,跟居里夫人、爱因斯坦在一起。我想,就是她的大爱无疆。我们和许多被她教育、被她感动、被她救治的人一样,永远谨记她留给我们的珍贵礼物: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和理解,对人的同情与关爱,以及用毕生力量改善人与社会健康的智慧。同样的,我认为我们的医学人文就是改善人与社会健康的智慧,这应该是医学人文的精髓。

所以,作为一个医生,要有才、智、德,而德很重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强调说,所有职场的成功者,无论是老板,还是企业家,还是校长,还是教授,大概都和人文离不开。他讲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例子,都和医学人文相关,他们都有很高深的洞察力,随机应变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注重人文构建,都注重人文培养。

因此我想,我们的医学人文是非常重要,非常大有可为的。

在医疗实践过程中,一定要贯穿人文的观念,要有乐趣。美国《读者文摘》里有一个测试:什么人最快乐?第一位就是经过千辛万苦把肿瘤切除的外科医生,然后是叼着烟斗自我欣赏的画家,和正在给婴儿洗澡的母亲。这是大众对医生的看法!这使我想起好多年以前哈尔滨一个年轻医生被病人捅死了,多么大的反差。所以,一个医生应该得到应有的尊严并且受到尊敬,这是很重要的。

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当然也要敬畏医学,敬畏医生,敬畏病人。

三、医患关系

医患之间要相互了解、理解和谅解。

医患之间这个结,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解开:

首先要了解病情,了解人情,了解医疗,了解医生,了解医家,了解病家;

其次要理解诊断、治疗和结果,理解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的;

第三要谅解病人的焦虑和无助,谅解医生的困惑和无力,谅解医学的局限和无奈。

通过了解、理解和谅解,医患关系会好的,我们应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

当然,一个医生要心地善良,心路清晰,心灵平静。我们知道,我们会遇见各种各样难治的病,也会遇见各种各样难处的病人。

参观奥斯勒故居,对医生的要求几乎都是人文。哲学的理念,文学的修养,音乐的梦幻,诗歌的意境,字画的神韵,一定会给医生疲惫和枯燥的生活带来清醒、灵性、愉悦、智慧和美妙。这就形成一个医生的道和场。道,就是我们的观点和原则;场,就是我们的职业环境。

医学体现真善美。大家都非常有修养、很和谐、很诚信,我想我们的工作一定会做得更好。


(根据郎景和院士在第五届中国医学人文大会上的演讲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医患关系的最佳模式是

近年来,医患关系备受瞩目,影视剧和新闻中,涌现出很多医患关系相关的内容。其中,《外科风云》和《心术》算得上是热度最高的两部电视剧,我们在其中会看到,不论是看病过程中还是手术前后,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病人和家属都会对医生产生不满和抱怨,严重的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伤医新闻频频发生

电视剧《外科医生》中女患者对医生挑刺随后爆发矛盾

如果说影视剧尚且有编剧成分存在,那么新闻就是真实可信的。伤医新闻不断,让大家对医生的从业环境担心不已。家属稍有不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持刀砍人、头破血流都已经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了。

影视剧是否过于夸张,伤医事件是否像新闻报道的那样普遍?《人间世2》第四集《命运交响曲》在瑞金医院蹲守记录了100例真实的医患关系案例。

瑞金医院医务处的综合接待办

瑞金医院向我们敞开了处理患者投诉的部门——医务处的综合接待办。这里有两间接待室,每一个医生都不愿意来。

综合接待办的刘西英主任告诉我们,医患双方有很多信息并不对称。在接待中,如果预见到可能会发生医疗纠纷,解释和沟通就非常必要,这样一些矛盾就能避免升级,甚至化解。然而沟通很难。每个人都希望医学不断进步,但是没有人愿意成为进步的代价。

医患双方进行沟通

在综合接待办待得久了,你会发现,很多医生即使在医疗行为中没有过错,依然会内疚。这个过程如此残酷和艰难,却几乎是一名医生的必经之路。

《人间世2》记录的冲突画面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病人家属皱起的眉头、握紧的拳头,眼眶里的泪水,看到医生和患者都在沮丧、委屈和痛苦,你会深深地感受到:医学怎么这么复杂,这么麻烦,人的命运怎么如此难以捉摸!

2019年1月22日周二晚21:28

《人间世》第二季第四集将登陆东方卫视;

1月23日晚22:35分

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重播。

医患关系模式的三种类型

作者: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原社长、总编辑 袁钟


应邀在《医师报》开个小栏目,我取名为“‘袁’何如此”,突出探究的意思。我研究的专业是中国医学史,研究方向是医学与哲学,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过程及其防治疾病的知识体系,哲学却是通过探究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神的关系,阐释人类生死及生活的意义。面对复杂现象和众多问题,需步步深入、刨根问底,从源头看江河万古流,从基石读青山依旧在。

这些年,我先后走访过五百多家医院,总有院长告诉我,那些经常产生医患纠纷的人,大多数夫妻关系、亲属关系、同事关系都存在问题。其实,医患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重要的是不要互相伤害、要互相帮助,但类似“弱肉强食”“大鱼吃小鱼”“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无处不在,鼓励或默许伤害别人尤其是弱者——老弱病残的事随处可见。一些人在创造新财富时,不是靠勤奋、智慧,而是靠突破“道德底线”,他们说:“只要道德下滑,银子哗啦啦”;让年轻人认同将自己的成功建立在淘汰别人的基础上,而不是不伤害别人、帮助别人。

人生下来面对最初的人际关系就与父母、与姥姥姥爷、与爷爷奶奶、与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所以“家”是人类开始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的学校。在每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父母对所有孩子都平等对待,强调“大的不准欺负小的”,重视“大的要帮助和照顾弟弟妹妹”的教育,不允许兄弟姐妹之间有“竞争淘汰”,更不允许有“弱肉强食”……于是,家成了“爱的学校”“人类利他主义中心”。

所以,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医患关系,首先从家庭入手,只有真正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儿女孙子和妻子的人,才可能真正爱别人、爱朋友,才可能真正爱患者。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医患关系本质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医患关系中医生的首要职责是什么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