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是什么意思?,非遗传承人有哪些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范国安

非遗传承人是什么意思?,非遗传承人有哪些

大家好,由投稿人范国安来为大家解答非遗传承人是什么意思?,非遗传承人有哪些这个热门资讯。非遗传承人是什么意思?,非遗传承人有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非遗传承人申报条件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有942 位传承人入选,其中,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非遗传承人有8名,分别是陈进德、李夏音、马振仁、张建军、张国勤、陈堃、于振玲、马国强。虽然从事不同的行业,但是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初心不变,不畏困 难、坚持创新、精进技艺、发扬光大,努力在各自领域拼搏奋斗。本文将带领大家走近这8位传承人,品读他们一路走来的故事。

陈进德:以匠心描绘传统之美

从油漆工到非遗大师,宁夏中卫建筑彩绘代表性传承人陈进德用40年实现了自身的蝶变,而这些年支撑他在建筑彩绘行业坚守下来的,正是他那颗守护文化根脉的初心。

1983年,高中毕业的陈进德参与了中卫高庙山的修缮项目,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建筑彩绘。“斋房架上那些精美绝伦的彩绘图案,就像一道闪电,直直地击中了我。”陈进德说。自此,他就像着了魔一样,白天跟着师傅学习,夜晚自己揣摩绘画技法,同时他走出宁夏,到北京、山西、甘肃等地观摩,不断精进技艺。“干不好就没饭吃”是他的信条。凭借这份执着,他逐渐打磨出独具特色的河西彩绘风格。

建筑彩绘工序繁复,需经清洁、刮腻子、沥粉贴金等十余道工序。陈进德严格遵循古法,却不拘泥于传统。他创新设计的“如意头”“包袱锦”等纹样,融合吉祥寓意与地域特色,成为宁夏古建修复的标杆。

陈进德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为此,他开创了传承基地。这里不仅是技艺传授的课堂,更承载着家族使命。儿媳妇陈雪茹精于设计,外甥王洪灿成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如此,陈进德多次提议设立专项补贴,联合高校培养人才,并积极推动传统彩绘与现代装饰结合。

从黄土高原到现代都市,陈进德用四十载光阴诠释了“匠人”二字的分量。如今,他依然奔波在工地与课堂之间,他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学,我就会一直教下去。”正是这份坚守,让建筑彩绘技艺千年之后依然熠熠生辉。

(崔 娜 葛晨婧)

李夏音:针线织就锦绣人生

李夏音是宁夏民间绣活代表性传承人,她用20余年的坚守,在宁夏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上,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振兴新图景。

“提起刺绣,人们总想到苏绣、蜀绣,宁夏刺绣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李夏音介绍。宁夏刺绣更注重实用性,常应用于服饰、床单、门帘等日常生活用品。在技法上,挑针绣、垛绣等独特针法传承数百年,其中垛绣以麻布为底,通过多层布料叠加绣制,形成立体饱满的图案。“我们的花卉吉祥纹样鲜活生动,一针一线都是西北生活的写照”。近年来,她大胆借鉴苏绣的细腻技法,将传统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让宁夏刺绣既保留乡土气息,又焕发新生。

李夏音的刺绣团队里,多数都是下岗工人、农村妇女和残疾人。她回忆道:“曾有位残疾学员,家人起初反对她学刺绣,认为女人就该围着锅台转。”经过三次上门劝说,这位学员最终加入培训,从零基础成长为自治区级传承人。目前,李夏音的团队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让绣娘们足不出户也能增收。

李夏音并不满足于此,她计划组建跨省刺绣联盟,与苏绣、粤绣名家加强交流合作;同时培养本土主播,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让刺绣产品走向全国市场。眼下,她正推动“线上课程+线下工坊”的传承模式,目标很明确:“不仅要守住老手艺,还要让它成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

李夏音期待未来能建立宁夏刺绣产业园,让这门手艺形成完整产业链。她希望每一件作品都能代表宁夏,讲述宁夏故事。正如她教导学员时所说:“我们的针脚里,绣的是文化,更是生活”。

(崔 娜 葛晨婧)

张建军:让“花儿”开满山

在宁夏的黄土高原上,有一种声音比风更自由、比雨更细腻,它就是宁夏花儿。宁夏山花儿代表性传承人张建军用40年光阴让这古老的歌调焕发出新生。

张建军亲历了山花儿从田间地头的即兴吟唱到绽放央视舞台的蜕变历程。1988年,他以一曲《牛姥姥调》在全国民歌大赛上斩获金奖,让更多人知道了山花儿。张建军深知山花儿的灵魂在于“见山唱山,见水唱水”,每次演唱都是新的创作。为了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他创新性地将现代歌词填入古调,既保留“四腔生韵”的土话韵味,又让年轻听众听得懂、喜欢听。

面对传承断层的困境,张建军摸索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他向金牌导游的徒弟传授原汁原味的山花儿,使其成为旅游宣传的“文化名片”;他带领研究生徒弟钻研理论,致力于“把正宗的山花儿学理讲清楚”。他常说:“传承不是复印机,要像山花儿本身一样活态流变。”

近年来,他积极推动山花儿与甘肃、青海花儿“联合作战”,在各类民歌赛事中形成合力,更通过文旅融合让这门艺术成为宁夏固原六盘山旅游的亮点。“这么多年,花儿早已融进了我的血液。传承山花儿不仅要靠我们这些传承人,更需要发挥新生代力量。”

如今60岁的张建军,手机里存满了老一辈艺人的录音资料,坚持系统整理山花儿谱系,继续带着徒弟们“边守正边创新”。他常说:“山花儿是长在黄土里的野花,只要根不死,春风一来又会开满山。”这份坚守,让古老的歌调在新时代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崔 娜 葛晨婧)

马振仁:把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好好传下去

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宁夏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马振仁看来,身份升级不仅是对他传承、发展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固原传统建筑营造技法的肯定。

马振仁高中毕业后开始接触传统建筑营造技艺,跟随师傅系统学习了“方五斜七”“周三径一”等传统制作方法,全面掌握了木作、土作、砖瓦作等传统营造技艺。

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并非坦途。老匠人相继离世,好多技法差点失传。为此,马振仁白天走村串户收集老建筑构件,晚上研究古籍图纸,甚至自掏腰包建立档案库,让濒临消亡的窑洞、老院子以影像、模型等形式留存。他认为,复刻传统建筑不仅能让大家直观感受到了古建筑之美,也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学习和研究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把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好好传下去,这是每一代手艺人共同的念想。“传统建筑营造从表面看来只是盖了一栋房子,实际背后有很深的理论支撑”,只有带着徒弟们去落实好传统建筑营造的每一步,才能把手艺真正传承下去。据悉,马振仁已带着徒弟积累了十二大类共1000余件展品,建成传统建筑技艺陈列室、大原古建帮扶就业工坊等传承基地。

“固原传统建筑本身就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当地传统习俗、思想观念总在不经意间表现在建筑之中。”马振仁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未来,他将继续深耕建筑营造技艺,让古老营造智慧得以绵延下去。

(崔 娜 王 媛)

张国勤:“高台马社火”焕发新生

“‘高台马社火’是祖辈留下的瑰宝,传承和发扬这门艺术是我一生的使命。”在得知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后,张国勤难掩激动之情。

张国勤的艺术之路始于家族传承,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高台马社火”艺人。1978年,张国勤正式接过家族传承的接力棒。他不仅在学校教授美术,还积极参与当地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高台马社火”的核心传承人。

在传承之路上,张国勤遇到无数挑战,却从不退缩。他深知,时代在发展,人们的审美在变化,如果不进行创新,这门艺术将难以为继。于是,他开始了长达10年的改造之路。他用人工制作的雕塑马代替了真马,既解决了骡马稀缺的问题,又提升了艺术表现力。接着,他将传统的拖拉机高台改造成了现代化的移动平台,既安全又美观。此外,他还大胆地将演员从小孩换成了大人,既保证了安全,又增强了演出的专业性和观赏性。张国勤说:“艺术要传承,但也要与时俱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高台马社火’焕发新的生命力。”

如今,71岁的张国勤依然坚守在非遗传承第一线。他不仅继续制作“高台马社火”的微缩模型,还将这些模型拿出来供大家研究和学习。他说:“我希望通过这些模型,将老祖宗留下的技艺永远保存下去。”

张国勤用半世纪的坚守与创新,诠释了非遗传承人的匠心与情怀。他不仅是“高台马社火”的守护者,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正如他所说:“非遗传承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代人的使命。我们要让这门艺术流传下去。”

(崔 娜 任 涛)

于振玲:半生守护一碗乡愁

在宁夏中宁县,有“一碗面”不仅承载着游子的乡愁,更凝聚了一位非遗传承人半生的坚守与热爱。这碗面,就是中宁蒿子面;这个人,就是于振玲。

2000年,于振玲和丈夫双双下岗,家庭陷入困境。面对生活的重压,她想起了儿时跟随母亲学做的蒿子面。“当时买一袋面粉、一把蒿子粉,支起案板就开始了。”她回忆道。自此,于振玲开启了蒿子面传承之路。一次,于振玲受邀参加毛里求斯美食节。一位老华侨品尝后泪流满面:“这味道让我想起了祖国和母亲。”这一幕深深触动了她,“我意识到蒿子面不仅是食物,更是文化的纽带。”此后,她带着擀面杖走遍全国,通过非遗展演、电视台直播推广蒿子面。她说:“我要让蒿子面像中宁枸杞一样,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名片。”

蒿子面为越来越多人喜欢,但是要想走向更大的市场需要解决保鲜和运输成本高昂的问题,为此,于振玲积极寻求突破,她计划与政府合作建设非遗工坊,研发冻干技术,让蒿子面进入超市和景区。目前,中宁已有6家非遗工坊和百余家面店。

尽管蒿子面名声渐响,传承之路却充满艰辛。纯手工制作工序复杂,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于振玲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同时为下岗工人、残疾人和景区从业者提供培训。

“蒿子面是有温度的情怀面。”于振玲常这样形容。她用半生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如今,她依然奔波在传承一线,“只要还能动,我就会一直擀下去,让这碗面温暖更多人的胃和心”。

(崔 娜 葛晨婧)

陈堃:用匠心诠释中医药文化精髓

宁夏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的创始人陈堃得知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后难掩激动之情:“这是对我40多年坚守中医药事业的肯定,更是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可。作为一名中医人,我感到无比自豪。”

陈堃的从医之路始于幼年。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从小便带着他上山采药,辨识宁夏特有的中草药。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让陈堃对中医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2005年,他继承父亲的遗志,创办了吴忠市康复专科医院和民族医学医药研究所,致力于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讲究师承,很多精髓只有在师傅身边才能学到。”陈堃说。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他不仅在医院内开设了中医诊疗服务,还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中医讲究‘治未病’,不仅要治病,还要调理身心。”陈堃说。他将针灸与药物相结合,探索人体生物全息相关理论,成功治愈了焦虑、失眠等疾病。

陈堃不仅在当地享有盛誉,还多次走出国门,前往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传播中医文化。他自豪地说:“中医不仅是中国的瑰宝,也是世界的财富。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堃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他不仅在医院内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中医传承人,还积极推动中医药文化的普及。

40余年的坚守,陈堃用匠心与情怀诠释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正如他所说:“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的一把钥匙,我们要用它开启更多人的健康之门。”

(崔 娜 任 涛)

马国强:让舌尖上的非遗薪火相传

马国强凭借独特的牛羊肉烹制技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他看来,这不仅是对祖传技艺的高度认可,更饱含了沉甸甸的传承责任。

马国强自幼跟随父亲学习手抓羊肉制作技艺。“学活不操心,就难有好手艺。”马国强说,无论学到什么程度,都要严谨认真,这样才能做出好菜。1995年,马国强在宁夏开了第一家国强手抓店铺。在他看来,只有诚信才能赢得消费者信任、走得长远。

在手抓羊肉的制作上,除了坚守传统风味与品质,马国强还对原始配方进行优化升级。“用什么调料,每一样用多少,这些都是几代人摸索出来的独门秘方。现在我到各地学习,接触到更多味道,就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了新的香料。”通过改良原始配方,马国强制作的手抓羊肉口感没变、风味更足。

老话说得好,“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从开店至今,马国强培养出了不少优秀学徒。“学员有的在店里工作,有的自己出去创业。我们就是为了传承,不让这些技艺丢失。”马国强说。

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马国强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我有义务将这份技艺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手抓羊肉。”未来,马国强计划继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培养更多学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让非遗活起来、传下去。”马国强说。

(崔 娜 王 媛)

责编:武玥

非遗传承人有什么待遇

就在2025年3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官网正式公布《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经过官方审评和社会公示,此次全国共有942人入选。



一直以来,茶叶都是国家级非遗名单的常客,而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传统技艺类和民俗类中,涉及茶叶制作的共有17人茶艺、茶俗也有2人入选!


接下来,不妨随小懂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匠心茶人晋升为“国家级非遗大师”?


传统技艺类

本次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在17位晋升“国家级非遗大师”中,不只有中国传统六大茶类制作技艺,还有民族特色的德昂酸茶制作技艺


01 乌龙茶制作技艺

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王顺明

王顺明于1974年起于茶厂工作,长期从事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武夷岩茶管理和制作工作,事茶多年擅长茶叶栽培、制作、审评等。



据悉,王顺明曾看护武夷山母树大红袍长达21年之久,是当之无愧的母树大红袍“守望者”,还是武夷岩茶国标GB/T18745主要起草人


漳平水仙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兴裕

张兴裕,1952年生,漳平南洋水仙茶第四代传承人。自幼便对漳平水仙茶制作的每一道工序耳濡目染,制茶50余年,技艺炉火纯青。



出自张兴裕之手的漳平水仙在茶圈广为流传,北大学者赵为民先生曾为他题诗:“一生苦作已成翁,焙得汤花碗碗红;天下茶食多雅者,从来都在布衣中。”


02 花茶制作技艺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传承人:王德星

王德星生于制茶世家,其曾祖父创立了“大经茶庄”(即闽榕茶业的前身),于1980年开始学习花茶窨制技术,40余年专注福州茉莉花茶窨制技艺。



不仅专研出独特的“闽榕118道茉莉花茶制作工艺”,还创新发明了“一种单瓣醇香茉莉花茶的窨制方法”,增加了茉莉花茶的表面香度,荣获福州市发明专利奖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艺传承人:傅天龙

福州是世界茉莉花茶发源地,这里所产的茉莉花茶素来享有“闻香不见花,独特冰糖甜”之美誉!1965年出生的傅天龙,也是福州茉莉花茶界的传奇人物之一


▲图为傅天龙(中)和茶农


作为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工艺传承大师,傅天龙致力于推广福州茉莉花茶及文化,由他掌舵的“春伦”品牌勇立潮头,致力于让福州茉莉花茶香飘世界。


03 白茶制作技艺

福鼎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振传

“世界白茶在中国,中国白茶在福鼎”,作为中国白茶之乡,福鼎人才辈出!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制茶高级工程师林振传便是当中之一。



1992年,林振传创立了“品品香”白茶品牌,秉持“一杯白茶,美好世界”的初心,以一杯高标准、高品质、高价值的福鼎白茶,为千家万户带去美好。


04 绿茶制作技艺

西湖龙井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

樊生华,生于1961年8月,家乡是西湖龙井的原产地,祖辈代代以种茶制茶为生。因此,樊生华自13岁起便开始学习炒茶,历经多年练就一双“铁砂掌”。



坚持手工炒茶50多年的樊生华先生满载荣誉,先后荣获“龙坞”杯西湖龙井茶炒茶茶王争霸赛第一名首届“杭州工匠”等,也是今年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之一。


雨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盛峰

南京雨花茶是中国传统针形类绿茶的杰出代表,与恩施玉露、安化松针并称“中国三针”,陈盛峰则是南京雨花茶第五代传承人



与雨花茶打了30余年交道的陈盛峰,将杀青、揉捻、搓条、抓条等一招一式进行千锤百炼,非常懂得如何炒制出最有南京味道的茶。


安吉白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达有

安吉白茶为浙江省安吉县特产的烘青绿茶,素有“鲜如鸡汤,香如幽兰”之美誉。历经采摘、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收灰干燥七道工序制成。



陈达有自16岁起便开始跟随其父亲学习手工炒茶,从业多年一直秉持“好茶是一颗一颗摸出来的”的理念,于2018年获评浙江省手工白茶的非遗传承人。


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张跃华

常言道:“杨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蒙山茶为中国历史名茶,始栽培于西汉,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享誉“五朝贡茗”之称。



张跃华出生于蒙顶山南麓的制茶世家,以杰出的蒙山茶制作技艺被誉为“茶祖杰出传人”,早于2021年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刘文新

信阳毛尖几乎成为了河南信阳的代名词,其创制于清末,属锅炒杀青特种针形烘青绿茶,经摊青、生锅、熟锅、初烘、摊凉、复烘等工序制成。



刘文新是公认的信阳毛尖领头人之一,一直致力于高质量发展茶叶经济,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其掌舵的信阳文新毛尖已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龙头茶企


05 红茶制作技艺

坦洋工夫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鸿

坦洋工夫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一,创制于清咸丰年间,以花果香闻名海外。事茶40余年的林鸿,熟悉掌握茶树栽培,坦洋工夫初、精制及审评检验技术



另据了解,匠心制茶的林鸿曾先后被评为福建“品牌茶人”“闽茶之星”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茶工匠·制茶大师”等荣誉称号。


宁红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俞旦华

俞旦华,1958年出生于茶叶世家,其父亲俞道文专注宁红茶技术和研究,被誉为“现代宁红茶第一人”!因此,俞旦华自小便饱受宁红茶香浸染。



至今已事茶40余载的俞旦华,一直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宁红茶。他自立宁红品牌,坚持“轻萎凋、重揉捻、足发酵”的独到工艺,匠心制茶让修水宁红茶香飘国内外。


06 普洱茶制作技艺

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李兴昌

李兴昌,1954年生,普洱市宁洱县宁洱镇人。1987年起便开始跟随母亲系统地学习普洱贡茶制作技艺,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制茶技艺逐渐精湛。



在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中,李兴昌将现代工艺融入传统工艺,匠心制成高品质的普洱贡茶,曾多次荣获国际国内茶业博览会和中国名优茶竞赛金奖、银奖和特等金奖


07 黑茶制作技艺

下关沱茶制作技艺传承人:陈国风

下关沱茶是普洱茶界绕不开的一座“高峰”,属黑茶类,以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作为基础原料,经过筛分、拣剔、拼配、称量、蒸揉、压制成型、干燥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


▲左为陈国风


陈国风作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人,创新改变了沱茶底部凹槽太小的局限,并采取“细茶精制,粗茶细制,精提净取”的原则,优化了下关沱茶的生产工艺。


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传承人:贾根社

咸阳茯茶在陕西享有盛誉,经发酵、煮熬、炒制、发花等工序精心制成。茯茶一直以来都是以“金花”著称,经过自然发金花的茯茶菌香浓郁,滋味醇厚


▲图为贾根社(中)指导相关人员学习茯茶生产技术


贾根社作为咸阳茯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一直沿用祖传的配方制作茯茶——把灌封好的新茶作为"酵头"的老茶放在一起,等待时间酝酿出金花。


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传承人:何建刚

长盛川青砖茶是湖北老字号品牌,制作工艺包含初制、发酵、精制、拼配、压制、烘包六道工序,茶砖色泽青褐、香气纯正,冲泡后汤色红黄,滋味醇和



何建刚是长盛川青砖茶制作技艺第19代传人,2013年在宜昌成立湖北长盛川青砖茶研究所、新建茶叶基地等,致力于传承创新长盛川青砖茶制作工艺。


08 少数民族茶类制作技艺

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杨腊三

德昂族被誉为“古老的茶农”,是一个拥有悠久种植茶树和饮茶历史的民族。代代相传的酸茶制作工艺,是德昂族独有的一项传统技艺



杨腊三自幼便接触酸茶,熟练掌握从采茶、洗茶、晒茶,蒸茶、舂茶、再到发酵、压型的全过程。2019年被认定为云南省非遗传承人,精于“茶为骨酸为魂”的德昂酸茶制作。


民俗类

茶为国饮,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也衍生出各式各样的茶俗、茶艺,此次便有2人被评为相关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茶艺(潮州工夫茶艺)非遗传承人:叶汉钟

叶汉钟,1963年出生于“中国乌龙茶之乡”凤凰镇,1986年进入凤凰茶叶收购站当一名普通的工人和学徒,学习挑茶、制茶、拼配,并掌握了潮州工夫茶艺。



事茶多年,叶汉钟致力于茶文化研究,编写了中国名优茶系列丛书《凤凰单丛》,并通过不停学习最终成为首批国家职业一级评茶技师,也成了非遗传承人。


茶俗(瑶族油茶习俗)非遗传承人:周黎维

瑶族油茶被誉为“中国咖啡”,由古代药饮、粥茶、煎茶、煮茶衍变而来。油茶的茶俗、茶礼贯穿了瑶族人的一生,待人待客,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打油茶。



周黎维是瑶族油茶的知名传承人,其深知以大叶绿茶为主料的油茶特色在于“”,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提升打油茶技艺,并致力于让风味独特的油茶走向国际。


以上便是最新公布的第六批涉茶类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这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称号,而是对茶界匠人精神的肯定。


只有真正“德艺双馨”的匠心茶人,才能当得上这一声“非遗大师”!这或将激励传统茶叶文化的传承延续,大家觉得呢?


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非遗传承人一年拿多少钱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3月29日电 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滑树林:做绢人更要读懂“人”

作者 周昕

“眼角微微上挑,笔尖蘸取颜料轻点瞳孔之上……”75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滑树林提醒着徒弟们,在制作《红楼梦》中秦可卿这一绢人作品时,眼神的描画对于塑造人物形象至关重要。

今年3月,滑树林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后,更忙了。他忙着制作更多精品绢人,也忙着指点徒弟们精进手艺。

北京绢人,主要采用中国特产的丝、绸、纱、绢等为原料,用彩绘描画五官而塑成立体人型艺术品。

“我读了不下5遍《红楼梦》,还是觉得理解不够深入。”于是,滑树林也开始向年轻人一样学着运用人工智能,辅助解读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把得到的灵感注入到绢人制作里。

对照人物剧照,滑树林向围在身旁的徒弟们娓娓道来:“秦可卿不仅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复杂人物,还是封建礼教束缚和家族兴衰下的缩影。”

图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滑树林介绍北京绢人制作过程。 周昕 摄

制作绢人,要以铅丝为骨,棉花作肉,纱作皮肤。

“精气神要表现在人物的脸上,使其静中有动,把绢人做出‘生命感’。”滑树林从事绢人制作已超过40年,在他看来,绢人造型和戏曲表演一样,讲究“手眼身法步”,只有抓住人物的眼神和动作,才能传神逼真,完美“亮相”。

要想把精气神反映在人物脸上,头部便是绢人造型的重中之重。滑树林也表示,“糊、擀、压、画、梳”,绢人头部是最困难的部分。

先用胶泥塑出头模,修整好后再拿石膏重塑,贴合模子糊上多层纱绢后晾干。随后用工具在纱绢上擀压出五官形状,用立体丹青画法绘出绢人的精致妆面。

在手指长度的脸上作画,笔下稍一哆嗦,都要从头再来。“不同于在平滑的纸上作画,在织纱上画,光是人物的一个眉毛,至少要反复描画五六十笔。”滑树林说。

此外,还要根据故事情节的造型给绢人梳起不同发髻,配上各样饰品。滑树林告诉记者,专业师傅做一个绢人头,最少也要3天的时间。

不止于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滑树林表示,以真实的人物为原型进行创作是团队接下来的创新方向。“写实创作更要走近鲜活的个人。”

滑树林坦言,与写实对象交谈过程中,观察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制作过程中,会融入制作者对于人物性格本身的理解。

“近期我们也在给奥运冠军制作绢人作品,在交谈中我感受到冠军身上存在着一股‘机灵劲儿’。”滑树林说,为了传递和表达出人物特点,就需要反复观看比赛视频。运动员在场上专注的眼神,面对胶着比分的淡定从容,以及在关键时刻出手的果敢,都是创作者捕捉的重点。“虽然定格只是一瞬间,但是要从眼神到肢体姿态尽显人物本色。”

“我从不给自己的年龄设限,只想把制作北京绢人的手艺一直传承下去。这对我来说,是压力更是动力。”滑树林把年龄从18岁到60多岁的上百号徒弟,称之为“人才梯队”,他带领徒弟们走进社区、学校、活动工坊等,想让更多人了解、学习和保护这门手艺。

“选择了这份事业,我就尊重它,更痴迷于它。”滑树林告诉记者,“‘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能把非遗工艺传承给下一代,带给更多人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那么我做的事情也算有了意义。”(完)

非遗传承人查询

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在巴拉圭亚松森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羌年\"通过评审,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第一时间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了采访,讲述非遗故事。

申遗成功!看春节的N种打开方式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幸福团圆的年味、欢腾喜庆的年俗文化充盈着一代代中国人关于春节的集体记忆。

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最重要、最具特色的传统节日,深深地刻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之中。

《礼记·月令》有云:\"数将几终,岁且更始。\"在我国古代,\"岁\"是收割和祭祀的工具。甲骨文中形如人背负禾粟的象形字\"年\",则象征了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长久以来,人们在春节前后,围绕\"年\"的丰富社会实践,寄托着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春节民俗集萃 制图:蒋若晴

\"福满门庭春气暖,源清流远岁华新。\"美好的祝愿下,\"福\"成了春节的符号。祝福、祈福、纳福……一个\"福\"字,蕴含着国人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健康平安的质朴愿望。在传统春节习俗文化中,一块木版、一把剪刀、一张红纸都可作为塑造福字的工具。\"快过年了,我们配齐一套生肖、福字和门神的木版年画,可受欢迎了!\"在山西省新绛县的二天门木版年画社里,省级非遗传承人吴百锁用刻好的木版在红纸上拓印福字,他告诉记者,每年都会有人提早登门购买福字和年画。

在山东省济宁市,非遗剪纸福字也广受欢迎。市级非遗传承人张跃广高兴地说:\"我创作的‘天下第一福’将美好寓意剪了出来,既可贴作窗花,又可以装裱当挂饰摆件,大家都特别喜欢。\"现如今,春节祝福更从一张\"福\"字演变出了更多玩法,拍照集福、抽奖赢福、亲友互赠\"福卡\"……大大小小、花样迭出的祝福形式,让幸福的年味儿汇聚千家万户。

\"人勤春来早,国兴百姓富。\"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随着一声锣响开场,手持一把大羽扇的\"喊春人\"柳沛福嗓门洪亮,将新年祝福伴随春的气息一同\"喊\"出。在他身后,\"五虎上将\"威风凛凛地骑在马背之上,雄壮的舞狮辗转腾挪,划旱船、赶毛驴等传统民俗社火节目边走边舞。每逢年节,隆德县的高台马社火队便忙碌非凡,喧天的锣鼓、艳丽的油彩、栩栩如生的人物自成一出精彩的戏,让这个六盘山下的小城欢腾热闹起来。

逛庙会、耍社火、游灯会、行花街……春节里的娱乐活动,总是能给人留下欢乐喜庆的难忘记忆。北京地坛庙会、秦淮灯会、六盘山社火、广州越秀行花街等都是人气兴旺的节日活动。\"从夫子庙一路走下去,感觉灯火辉煌、五光十色的,特别震撼。\"回忆起在南京体验秦淮灯会的经历,游客萌萌至今仍历历在目。而曾在香港读书的小唐则对尖沙咀的\"尖咀夜缤纷\"新春活动念念不忘,尤其是应景龙年的\"夜光舞龙\",既在形态上继承了粤式醒狮的样式,还能够口喷蒸气,霸气又新奇,简直是\"赛博朋克版舞龙\"。

时下,在文博场馆里过大年也成了当代年轻人打开春节的新方式。参与趣味民俗活动,欣赏传统文化展演,古老非遗和现代时尚相互碰撞,人们在丰厚历史文化的滋养下,共同乐享年味十足的文博体验。

\"从来年是有情日。\"一桌阖家团圆的年夜饭,一场岁尾年终之时的美味佳肴,美食也是春节必不可少的年俗文化。在北方地区,\"初一饺子,初二面\"是流传千百年的民俗,丰富的面食制作技艺在此期间得以\"大显身手\"。霍州年馍、闻喜花馍、稷山麻花都是年节的非遗美食。而在南方,汤圆、麻糍、年糕是不可或缺的新年美味,如广西的大年粽、广东的\"吹大糍\"、浙江的\"龙游发糕\"等,春节期间各地的饮食风俗多种多样、花样各异,但其中承载着的吉祥、团圆和幸福等寓意却是大江南北的人们共同的新年期许。

\"初岁元祚,吉日惟良。\"春节是新年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王安石的著名诗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借咏元日传达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景。从桃符到春联,从压岁钱到电子红包,从见面拜年到线上过年,春节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续中从历史走向未来,传统年俗也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新春氛围里与时俱进、历久弥新,一直保持着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

(来源:央视新闻、农民日报抖音客户端)

陈孟丽:用青春织就黎锦芳华

筒裙轻摆,椰树轻摇,12月的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依旧绿意盎然。

\"这是马,这是鹿,旁边还有云朵、水、竹子等,都是黎锦传统的图案花纹,取之于自然,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沉淀着一代代黎族儿女的集体记忆。\"1992年出生的黎族女孩陈孟丽,身着传统黎族服饰,正在为游客们推介带有黎锦元素的文创产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香兰(右)正在和陈孟丽(左)交流。受访者供图

衣染草木,身着山川,黎锦被誉为\"中国纺织史的活化石\",有着3000余年历史。陈孟丽记得,小时候,她总能看到妈妈和外婆坐在家门口的草席上边唱歌边织锦;每年\"三月三\",也总有同乡的年轻男女们衣着华美,环佩叮当,这些美好的记忆相互映照,为幼年陈孟丽织就了一个关于黎锦的绮丽梦想。

2014年大学毕业后,陈孟丽毅然回到家乡创业。十年的创业史,陈孟丽从\"单枪匹马\"发展到现在\"团队作战\",2019年,创办海南布黎布舍服饰文化有限公司,聚焦黎锦服饰与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及销售,采取\"公司+合作社\"模式,带动起周边百余位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毛纳村考察调研,对黎锦等非遗提出殷切希望。这一天,对毛纳村村民,以及像陈孟丽一样的非遗传承人来说很难忘,\"在传承黎锦这条路上,信心更为坚定,前景更加光明。\"陈孟丽说。

近年来,海南省连续出台多项非遗保护相关文件,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非遗保护体系。围绕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等传统工艺,推进非遗工坊建设,以黎锦等为代表的非遗相关产业,已成为五指山等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

如今,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队伍已从2009年的不足1000人发展到2万多人。海南省有100多所中小学开展黎锦实践课,通过\"非遗进校园\" \"研培计划\"等专项活动,让黎锦之花绽放得更为璀璨夺目。\"公司团队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外地年轻人,有来自安徽的、湖南的,他们因为喜欢黎族文化、喜欢五指山而来到这里,以更为年轻和开放的视角,助推黎族文化传播到更大的舞台。\"陈孟丽说。

黎族光辉锦如云,一朝绽放天下知。2023年4月,在意大利米兰国际设计周,黎族锦绣赢得满堂彩;2024年5月,黎锦风采惊艳马耳他、德国、保加利亚等三国;2024年9月,五指山黎锦\"进军\"巴黎时装周秀场……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12月5日晚,得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消息,陈孟丽说:\"移除‘急需保护’的标签,背后是从国家到我们每个黎锦传承者的共同努力,我们感到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凡,但未来的保护传承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黄闽辉:四代人与木拱廊桥的不解之缘

儿时,家住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的黄闽辉每天去学校,都要途经一条长长的木拱桥。这座名为万安桥的古桥下方,形状如箩筐倒扣的拱形编木结构深深吸引着他的目光。\"那时候还不懂这些,我就是透过一块破损的风水板,看到底下拱架密密麻麻像是编织在一起的,觉得很奇特。\"黄闽辉说。

长大之后,黄闽辉才从父亲口中了解到家里代代相承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而那一座给他留下难忘记忆的万安桥,正是在1932年由太爷爷黄金书带着儿子黄生富和黄象颜共同重建的。

木拱廊桥。资料图

\"月照虹弯飞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清代贡生江起蛟诗中描绘的壮丽景观形象地展现了木拱廊桥的力学之美,这一点集中体现在其木头拱架结构上。\"拱架是廊桥的灵魂。这项技艺的核心是通过编梁技艺实现力学平衡与跨度延展,桥梁的拱架完全用木头椽靠椽、桁嵌桁地紧密衔接而成。\"黄闽辉说。

木拱桥营造技艺的系统性传承,也与万安桥有着解不开的缘分。1952年,万安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两个拱架,爷爷黄象颜便带着黄闽辉的父亲黄春财一起进行修护。当年16岁的黄春财看到和木头构件1∶1大小画在木板上的图式,无师自通地创新出了在轻巧便携的纸张上绘图设计的方式,让原本依靠口口相传的营造技艺通过书面的形式被完整保留下来。2008年,黄春财被评为国家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对木拱桥结构的天然兴趣和家学渊源让黄闽辉一头扎进了这项事业里。然而曾有段时间,传统木桥的建造需求逐渐减少,黄春财父子鲜少能找到主墨造桥的机会。

2009年9月,\"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木拱廊桥因此受到更多关注和重视。\"有很多人慕名过来学习这项技艺,虽然学起来耗费体力,也很辛苦,但还是有人愿意坚守下去。\"黄闽辉告诉记者,现在全县需要新建和修复的木拱廊桥数量变多了,愿意学习这项技艺的人也变多了。

在父亲的引领下,黄闽辉至今已从事木拱廊桥建造19年。从\"无桥可造\"到传承有序,参与建造和修复10余座木拱廊桥的他感慨道:\"不想让祖辈们留下的技艺在这个时代消失,希望能永远地传承下去。\"

12月5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地从急需保护的非遗名录转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正是这项技艺在近年来的存续力和传承力持续提升的有力证明。

余有陈:神秘歌舞庆羌年

随着悠扬的羌笛声响起,德高望重的\"释比\"头戴猴皮帽,手持法器,神情庄重地走在队伍最前面,其他族人紧跟其后,一起向神坛献上鲜花和青稞酒。

这是今年11月1日(农历十月初一),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黑虎寨,余有陈主持羌年祭祀祈福仪式的场景。在羌族文化中,\"释比\"是熟知本民族历史和文化、通晓多种知识及技能的人。余有陈是黑虎寨的\"释比\"传承人,今年已经74岁的他,每年都要参加羌年祈福活动,因为\"这是作为传承人必须要承担的责任\"。

释比颂经。受访者供图

羌年,是羌族人的新年,也是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羌族奉行十月太阳历,以三十六天为一个月,一年就分为十个月。在万物有灵的观念下,羌族文化中认为太阳在九月三十落下来,新的太阳在十月初一这天升起来,羌族人会在这一天在\"释比\"的主持下举行盛大隆重的庆祝仪式。

12月5日,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听到这则消息时,余有陈内心激动不已,捧着手机将消息看了一遍又一遍。\"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大自然的一切我们都要敬。\"对他来说,羌年期间的庆祝活动早已习以为常,即便如此,每一个动作、每一句祭祀祈福的念词都时常在他脑海里反复排演,他说:\"这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传承。\"

27岁时,余有陈开始跟随舅舅学习\"释比\"文化,一直到2008年,他才学成出师,有资格独立主持仪式。\"‘释比’不是一门手艺,而是羌族的文化和精神。\"采访期间,余有陈向记者强调,\"释比\"的传承是以师徒的形式完成的,所有经典全凭口传心授,\"这项非遗的传承人,必须要踏实可靠,能吃苦。如果人不过关,即便是亲儿子,也不会传授。\"

逐水草而居、垒石为室的羌族人养成了豪迈奔放的性格,游牧的生活造就了他们浪漫乐观的精神。如今的羌年,不仅是羌族人的盛会,也是各个民族相互了解、共同庆祝幸福美好生活的契机。舞姿随意洒脱的莎朗舞、自由悠长的山歌以及表达尊重自然的羊皮鼓舞,将羌年的庆祝活动一次次推向高潮,游客们品尝着热情好客的羌族人递来的腊肉,在羌寨里感受着这不经雕琢、散发着泥土芬芳的古老文化的无限魅力。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毛晓雅 蒋若晴 杨钰莹 陈银银

来源: 农民日报客户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非遗传承人是什么意思?,非遗传承人有哪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