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滞纳金怎么算 计算公式,养老保险滞纳金计入什么科目
大家好,由投稿人萧言来为大家解答养老保险滞纳金怎么算 计算公式,养老保险滞纳金计入什么科目这个热门资讯。养老保险滞纳金怎么算 计算公式,养老保险滞纳金计入什么科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养老保险滞纳金收取标准
人社部于4月27日(周三)10:00举行2022年一季度网上新闻发布会,介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保障事业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的情况,发布一季度工作进展。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文字实录:
新华社记者:近年来,失业保险在支持企业稳岗、保障失业人员基本生活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请问今年还将采取哪些措施,释放哪些政策红利?
桂桢:谢谢您的提问。失业保险兼具社保和就业双重属性,也具有保生活、防失业、促就业三重功能。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有关要求,今年,失业保险继续实施一系列阶段性、组合式稳就业保民生政策,进一步加大援企稳岗、技能提升、兜底保障力度,积极助力“六稳”、“六保”。支持举措具体为“降、缓、返、补、扩”五个方面:
一是降,即延续降低费率。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再延续实施一年,政策执行到2023年4月30日。
二是缓,即加大缓缴社保费力度。在前期对餐饮、零售、旅游3个特困行业企业,阶段性实施缓缴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政策的基础上,将行业实施范围扩展至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行业,将缓缴险种范围扩展至养老保险。其中,养老保险费缓缴期限3个月,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缓缴期限不超过1年,缓缴期间免收滞纳金。
三是返,即提高稳岗返还标准。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返还一定比例失业保险费。倾斜支持中小微企业,明确返还比例从60%最高提至90%;对没有对公账户的小微企业,可将资金直接返还至当地税务部门提供的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账户。
四是补,即加大职业技能培训补助力度。在继续实施对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发放职业培训补贴、继续放宽参保职工技能提升补贴申领条件的基础上,将技能提升补贴受益范围拓展至领取失业保险金人员。同时,新增两项阶段性政策,向受疫情影响暂时无法正常生产经营的中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允许基金结余较多的统筹地区提取4%左右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职业技能培训。
五是扩,即延续实施扩围政策。在持续做好失业保险金、代缴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农民工一次性生活补助等常规性保生活待遇发放工作的基础上,延续执行失业保险保障阶段性扩围政策,今年底前继续向参保失业人员发放失业补助金,向参保失业农民工发放临时生活补助。
下一步,我部将会同财政、税务等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加强指导,优化服务,推动失业保险各项惠企利民政策尽快落地见效。谢谢。
养老保险滞纳金可以减免吗
《社会保险法》滞纳金是每日加收万分之五,律师解读是滞纳金不得超过本金。
《行政处罚法》说的滞纳金是到期不缴纳的罚款,是加处万分之三的滞纳金,这个滞纳金是行政处罚,是因为违法或者违规,所受的处罚,不缴滞纳金(罚款)是违法的。
《行政处罚法》不应该适用养老保险的缴纳,理由很简单,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缴费,应该不在《行政处罚法》的调控范围之内,说句白话就是,你爱缴不缴,没有人去求你缴。
即使社保法真有这样的条文,也会划出一条滞纳金不能超过本金的红线。
北京1993年的社平工资是283.5元,按100%缴费,灵活就业按20%缴费(只能使用现在的规则进行比较),统筹+个人,缴费金额是56.70元,12个月的缴费680.40元,如果滞纳金不能超过本金,只需要1360.80元,就能补缴12个月的养老保险。这样的补缴,估计社保人会自抽自己大嘴巴。
1993年至2024年,按31年计算,12个月的本金是680.40元。1天的滞纳金是0.3402元,12个月的滞纳金是124.173元,31年的滞纳金是3849.36元,本金和滞纳金合计4529.76元,补缴12个月的养老保险花费4529.76元。这哪是滞纳金?明显就是在发奖金。
北京2024年的全口径是11761元,按100%缴费,1个月需要2352.20元,12个月的缴费是28226.40元。
如果是补缴2016年的养老保险,社平工资是7086.5元,按100%缴费,1个月需要缴纳1417.30元元,12个月的缴费是17007.60元。1天的滞纳金是8.5038元,12个月的滞纳金是3103.887元,按8年计算,滞纳金是24831.10元。
本金是17007.60元,补缴2016年12个月的养老保险。补缴8年的滞纳金是24831.10元,合计是41838.70元。
2024年北京100%缴费,1年的费用是28226.40元。
这个时候的补缴,滞纳金肯定不会超过本金,因为本金17007.60元,滞纳金再17007.60元,合计就是34015.20元,远超过2024年的缴费标准28226.40元。
养老保险滞纳金最高限额规定
临退职工养老保险补缴政策解析:时间窗口与经济代价
退休在即,养老保险年限不足,这是不少临退人员面临的现实困境。
养老金作为退休后的主要经济来源,其缴费年限直接关系到未来生活质量。
根据我掌握的最新数据,目前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95亿,占总人口的20.8%,而其中约有8.7%的人因养老保险缴费年限不足面临退休后收入不稳定的风险。
养老保险制度要求男性缴满15年、女性缴满10-15年才能在退休后领取基本养老金。
对于临近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不足的人员来说,能否一次性补缴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确实允许临退人员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但各地政策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人社部2025年1月发布的最新统计,全国有27个省份出台了相关补缴政策,其中22个省份允许一次性补缴至15年。
北京市从2024年7月起实施的新政规定,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参保人可以申请一次性补缴至15年。
上海市则要求申请人年龄必须在男55周岁、女50周岁以上,且已有部分缴费记录。
广东省限定只有距退休不足3年且已缴纳至少5年的参保人才有资格申请一次性补缴。
补缴费用构成是临退人员必须面对的经济现实。
以2025年标准计算,一般地区一次性补缴15年费用约在16-20万元之间。
这笔费用由三部分组成: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金和滞纳金。
基础养老金部分通常按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以北京为例,2024年平均月工资为12850元,按60%计算,补缴基数为7710元,企业缴纳部分为16%,个人缴纳8%。
因此,每月需补缴约1850元,15年累计约33.3万元。
滞纳金是补缴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额外负担。
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滞纳金按日加收万分之五计算。
以北京为例,如补缴10年欠费,滞纳金约占总补缴额的18.25%,相当于额外增加6万元左右的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针对特殊群体出台了滞纳金减免政策。
2024年下半年以来,江苏、浙江等8个省份推出了针对特殊困难群体的滞纳金减免方案,减免比例从30%到全额不等。
补缴养老保险的投资回报率值得深思。
根据社科院2025年初发布的数据,养老保险的平均投资回报期为8-10年。
以月领养老金2500元计算,补缴20万元大约需要6.7年才能收回成本,之后才开始"盈利"。
考虑到当前国民平均寿命达到78.2岁,从经济角度看,即使是临退前补缴,大多数人仍能获得正投资回报。
据人社部2024年底发布的统计数据,选择补缴的参保人中,约87%能在有生之年收回全部投入并获得额外收益。
补缴流程也是临退人员必须了解的关键环节。
根据最新规定,申请人需携带身份证、户口本、就业创业证明等材料,前往当地社保中心提交申请。
审核通过后,一般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缴费。
补缴养老保险并非唯一选择。
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临退人员,商业养老保险、个人养老金账户也是可以考虑的替代方案。
2025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我国个人养老金参与人数已达1780万人,平均账户余额为3.6万元。
相较于一次性大额补缴,分期投入个人养老金在资金压力上更为灵活。
各地热线咨询量反映了这一问题的关注度。
据12333社保热线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全国养老保险补缴咨询量同比增长42%,其中临退人员咨询占比达57%,这表明随着老龄化加速,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切焦点。
具体案例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政策影响。
李先生今年58岁,已缴纳养老保险8年,距退休还有2年。
在咨询当地社保部门后,他选择一次性补缴7年,总费用约12.5万元,其中包含1.8万元滞纳金。
按照当地标准,他退休后每月可领取约3200元养老金,预计3.9年可收回补缴成本。
张女士情况则有所不同,她54岁,已缴纳4年,在所在地政策下无法一次性补缴至15年,只能补缴至目前后继续正常缴纳。
这种情况在全国约有5个省份存在类似限制。
政策背后的系统性考量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初衷是鼓励长期稳定缴费,以确保制度的可持续性。
一次性补缴虽然解决了个人退休金领取资格问题,但也对系统带来了一定的精算风险。
根据人社部精算报告,如果大规模允许临退人员无条件一次性补缴,预计将使养老金支付压力在2035年增加12%左右。
这也是为什么各地政策在补缴年限、资格条件上设置不同限制的主要原因。
展望未来,养老保险补缴政策仍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而调整。
专家预测,随着老龄化加剧,补缴政策可能会更加严格,滞纳金比例可能上调,以维护制度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对于目前尚未达到领取条件但已有部分缴费记录的中年人群,建议密切关注当地政策变化,提前规划自己的养老保障方案,避免临退前面临高额一次性补缴压力。
养老问题关系每个人的晚年生活质量。
面对我国日益加深的老龄化趋势,无论是政府政策制定还是个人养老规划,都需要更加前瞻性的思考和行动。
对于临退人员来说,权衡当前经济负担与未来收益,结合自身健康状况和预期寿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至关重要。
您对养老保险补缴政策有什么看法?您认为一次性补缴是否值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经历和观点,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养老保障体系的现状与未来。
举报-反馈
养老保险滞纳金是单位交还是个人交
以北京的数据为例,从2014年计算到2023年,2024年退休。
2014年的基数是5793元,60%的基数是3475.80元,灵活就业是20%的标准缴费,缴费金额是695.16元,滞纳金应按10年计算,1年的滞纳金是126.87元,10年是1268.70元,这个时候本金=滞纳金,共计1390.32元
2016年的基数是7086元,本金是850.32元,1年的滞纳金是155.18元,滞纳金应按8年计算,本金=滞纳金是1700.64元。
2018年的基数是8466元,本金是1015.92元,1年的滞纳金是185.41元,滞纳金应按6年计算,本金=滞纳金是2031.84元。
2020年的基数是8847元,本金是1061.64元,1年的滞纳金是193.75元,滞纳金应按4年775元计算,本金+滞纳金是1836.64元。
2022年的基数是10628元,本金是1275.36元,1年的滞纳金是232.75元,应按2年计算是465.50元,本金+滞纳金是1740.86元。
2023年的基数是11297元,本金1355.64元,1年的滞纳金是247.40元,本金+滞纳金是1603.04元。
2024年的基数是11761元,60%的基数是7056.60元,20%的标准,个人缴费是1411.32元。只有2014年补缴的养老保险,占了21元的便宜,其它缴费年限的补缴,统筹被套赔钱。
也就是说补缴养老保险,滞纳金不超过本金,只适合补缴至少10年以上的断缴年限。
使用退休年的缴费基数,1兑1的补缴,更适合补缴10年及以内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养老保险滞纳金怎么算 计算公式,养老保险滞纳金计入什么科目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