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怎么来的全过程动画片,刘凯鹏的孩子是怎么来的
大家好,由投稿人穆清来为大家解答孩子是怎么来的全过程动画片,刘凯鹏的孩子是怎么来的这个热门资讯。孩子是怎么来的全过程动画片,刘凯鹏的孩子是怎么来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孩子是怎么来的需要父母做什么
文|凝妈悟语
小区里,养狗的家庭非常多,有高大粗犷型,有短小可爱型。二宝看邻居抱着狗狗亲昵的样子,他也想拥有一只狗,每天都要谈论关于狗的话题。
狗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狗狗也像我们一样吃饭吗?狗狗在笼子里会哭吗?狗狗长大能说话吗?孩子看待狗,就像是看待小伙伴一样,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同类。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开始好奇自己是从哪里来,慢慢地,他知道自己如何发育、成长、出生,又进一步知道人类是如何进化而来。他的好奇心也不会止步,而是迁移到狗狗身上:狗是从哪里来的?也跟人一样吗?同样的问题也会涉及到常见的动物,像猫、鱼等等。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常常被问得哑口无言,过去所学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妥妥的知识盲区。
我知道,孩子对某件事好奇的时候,求知欲旺盛,学习能力也更强,正是教育的好时机,一定要紧紧抓住,认真对待。
于是给他查询关于物种起源的知识,但发现过于专业、趣味性不强,因为没有太多知识储备,我感觉都不好理解,更不用说再讲给孩子听。
正当我发愁的时候,恰好有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绘本《狼是如何演变成狗的》,一下子像是遇到了大救星,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
这本绘本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清晰地介绍了13种家养动物的进化史,正是孩子们关心的、熟悉的身边动物。再结合活灵活现的手绘图片,孩子更有兴趣,也更容易理解。
知识点也特别权威,文字作者是法国的让·巴普蒂斯特·德·帕纳菲厄,他是生物学博士,1989年就开始写自然和科学书籍,也写过纪录片剧本,经验丰富、专业靠谱。绘图作者是法国著名插画家西蒙·贝利,图画很具有欣赏性。
第一,动物的前世,是如何从野生动物进化来。
比如,狗是从狼驯化而来,狼受到人类残羹剩饭的吸引,人类也发现狼对自己的益处,于是选择那些听话、不太好斗的狼留在身边,经过代代选择后,那些亲近的狼就变成了现在的狗。
第二,动物的今生,对人类有什么贡献,有什么特点。
比如,狗有牧羊犬、工作犬,能帮助人们看守羊群,还能执行其他各种任务,像导盲、搜救伤员等等。狗已经是人类特别要好的朋友,有很多家庭都会把狗当做自己的家庭成员。
第三,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区别。
比如狼和巴吉度犬。从体形、耳朵、被毛、尾巴、叫声、行为表现等几个方面都有显著不同,放在一起区别明显。
第四,动物的品种。
比如,狗有10多个品种,有德国牧羊犬、比利牛斯牧羊犬、马尔济斯犬、布列塔尼犬、拉布拉多犬、杂交犬、金毛巡回犬等等,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形态各异,差异巨大。
提高认知水平。
孩子对平时想了解的狗、猫、鱼等动物的来历有了清晰的了解,也认识了兔子、鸡、鸭子、猪、绵羊、山羊、马、牛、老鼠、蜜蜂、驴、鸽子、羊驼、水牛、鹅、火鸡、蚕等多种家养动物,更新了认识。
孩子说:原来狗还有这么多品种,这么多名字呢,和我们小区里的狗长得不一样。原来猫呼噜呼噜的时候,不是不高兴,而是很神秘。原来金鱼不适合养在鱼缸里,它可以长到48厘米长。
在比较中积极观察和发现。
当看到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对比时,孩子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会主动寻找一些细节,并用语言表达出来,对观察力、表达力都是很好的锻炼。
比如非洲野猫和波斯猫的对比图,孩子除了积极观察文字描写出来的特征,还会增加新的描述。
野猫身上有圆形斑点,看上去像豹子一样。野猫的耳朵是三角形,尖尖的,真像我们吃的“猫耳朵”。野猫的腿很直很长,波斯猫的腿很短,很可爱。野猫的尾巴耷拉着,也不是毛茸茸的,看上去像是鞭子一样。野猫的眼睛瞪得很可怕,不像波斯猫那么温柔。
更加爱护小动物。
我们常常高喊口号“要保护动物”,但是很多人嘴上说得好,行动上却很诚实,对小动物并不关爱。很多家养动物的生存环境很恶劣,还有的强迫动物繁殖,为自己牟取暴利。
从小让孩子知道动物来之不易,和人类共生共荣,给我们提供很多帮助,也能激起孩子对动物的保护意识。
像山羊,可以为人类提供羊奶、羊肉,还能提供羊绒、皮革,在研究领域也非常具有价值,通过基因编辑,可以获得更具有价值的材料。我们用之于动物,取之于动物,应当对动物倍加爱护和珍惜。
如果说了解家养动物的起源就是了解我们自己,一点也不为过。
家养动物一步步进化而来,改善了我们的饮食结构,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条件。让孩子了解家养动物的前世今生,对人类的益处,也是了解人类社会复杂化的一个便捷渠道。让孩子在长见识的同时,更加爱护动物,动物被保护得更好,也更有利于我们未来的生活。
所以,如果孩子喜欢提出“狗是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一定要认真对待,抓住教育孩子的好时机。给孩子看这本《狼是如何演变成狗的》,家长省去查阅资料满足孩子好奇心的烦恼,还能让孩子收获更丰富的动物知识,精神世界也变得更充盈。
我是@凝妈悟语
两男孩妈妈,10多年育儿经验
陪孩子阅读、英语启蒙、科学启蒙
分享育儿感悟、落地育儿干货
欢迎关注,育儿路上一起前行
怎么跟孩子解释孩子是怎么来的
“我是从哪里来的?”很多孩子都会问爸爸妈妈这个问题,面对孩子对生命的好奇,父母往往就开始编故事,比如“你是充话费送的”“你是从医院里抱来的”“你是从垃圾桶里捡回来的”,事实上这些“谎言”不仅无法让孩子理解自己的生命,甚至会造成新的困惑。
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章第四十条明确提出:学校、幼儿园应当对未成年人开展适合其年龄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害性骚扰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将性教育白纸黑字地写入法律,这在中国“谈性色变”的环境下有特别的意义。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性教育应该从幼儿开始。
一个17岁女孩的不幸引发的触动
“性教育是从0岁开始的。”在每次开展的性教育讲座中,胡萍都会这样告诉其他父母。“孩子生命每一项机能的发展都是有计划的,包括性的发展也是有计划的。”
胡萍是四川都江堰人,1986年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儿科系,毕业后当过医生,后来去学校担任儿科学专业教师。在这期间,她班上的一个17岁女生怀孕后在一家没有资质的小诊所堕胎,结果因大出血死在手术台上,这件事情震动了胡萍的内心,她很难受,觉得我们成人到底做了什么,孩子不相信我们,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不来求助我们,这是值得成人反思的问题。她为什么不去求助父母?为什么不来求助老师?我们对孩子的爱到底是什么?
随后,胡萍辞职去儿子的学校当了一名校医,她接触到了更多年龄更小的孩子,她发现小学生在性的问题上有很多困惑,他们不知道向谁问,不知道去哪儿学。
在一位开明校长的支持下,胡萍开启了自己的第一堂性教育课,那一堂课胡萍准备的授课内容都没怎么讲,就被孩子们的提问给填满了。课后,胡萍开始了长达四年的对儿童性教育方面的研究和实践。2004年,她出版了《成长与性》这套性健康教育绘本,绘本面向小学和初中的孩子。
争议:小学性教育有没有必要?
但与此同时,胡萍的性教育课堂争议不断,很多家长认为“小学生没有必要开展性教育”,最后学校领导也顶不住压力,于是在2005年胡萍离开这所小学,开始自主研究和教学。
从那以后,胡萍通过著书、开设性教育课堂、举办讲座、建工作室、利用媒体和网络传播等方式,宣传和推广儿童性健康教育研究成果。2014年胡萍开始建立善解童贞儿童性健康教育品牌,培训讲师,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儿童性健康教育的队伍当中。
儿科医师出身的胡萍认为,孩子在胚胎期性就开始发展了,出生以后孩子的性是跟身体的其他机能同步发展的,所以性教育也应该同步进行。所以,在2009年出版了面向父母的《善解童贞》系列五本之后,2021年胡萍又出版了面向小学生的《善解童真: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系列1-6册、面向幼儿的善解童真性健康教育绘本《我》系列六本。面对父母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我从哪里来”,胡萍计划在今年推出针对善解童真学龄前儿童的主题绘本《宝宝从哪里来》系列。
由于是面向学龄前儿童,因此这套图书以少儿绘本的方式呈现。胡萍介绍,这套学龄前性教育绘本的素材,主要来源于自己养育孩子的经历,以及自己在讲座或公开课上收集的孩子父母们分享的故事。绘本画家贵图子夫妇和他们的儿女就是绘本中的故事原型人物。为了绘本的专业性,贵图子还专门参考了很多医学素材视频,比如孩子在妈妈身体里的结构,发育的状态等等。
胡萍认为,绘本是给孩子看的,这套绘本很适合亲子阅读。父母在学龄前孩子的性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儿童性健康教育父母需要先学习,父母要先看绘本,理解绘本,跟孩子一起看绘本,再去跟孩子交流。”
这套绘本一共有三本,让孩子从三个角度来看待生命的美好,传递了“生命源于爱”的理念。
两套畅销绘本落地中国的背后
胡萍的这套新绘本是与蒲蒲兰绘本馆合作的,胡萍与蒲蒲兰绘本馆的缘分起因于两本很畅销的性教育绘本《小鸡鸡的故事》和《乳房的故事》。
这两本绘本是蒲蒲兰绘本馆在2012年策划推出的。现在蒲蒲兰编辑部的主编李波就是当年这两本绘本的编辑。
李波回忆,当时儿童绘本还不是特别被大众所关注,尤其是性教育方面就更被忽视。当时蒲蒲兰绘本馆已经非常关注世界范围内不同年龄段的优秀绘本,当看到来自日本的这两本绘本时,他们觉得,对性有所好奇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很自然的事情,中国家长也应该有这样的需求。
李波坦陈,当时在引入《小鸡鸡的故事》和《乳房的故事》时,也担心会不会被市场接纳,担心过家长的质疑。但他们仔细研究过后觉得,绘本的内容表现的是很温暖的爱的主题,讲述的核心是告诉孩子要好好的珍爱和保护自己。绘本的颜色使用也很温暖,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他们觉得,这两本绘本传递的是爱的能量,于是就尝试了一下。“当时也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宣传推广方法,基本上都是靠读者口口相传,但反响还是很不错的,很多读者都说面对孩子关于性的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有了这样的绘本,非常有帮助。”李波说。
在翻译和编订这两本绘本时,编译人员也进行了一些修改,李波介绍,修改之处主要是针对一些有文化差异的内容,使用了更适合中国读者的文字表达。
就是在这两本书的制作过程中,李波认识了胡萍,他们邀请胡萍作为性教育专家,来对这两本绘本的整体尺度进行审校,胡萍也认为这两本书的整体尺度适宜,只需要在一些专业名词上调整一下,让其更适合中国家庭接受的范围。
尽管有了修改和心理预期,也有胡萍来进行审校把关,但这两个绘本面世的时候,李波还是非常担心,就怕绘本无法被读者接受,“那时候我还没有孩子,并不切身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家长的需求,如果读者不能接受怎么办?”
很快,李波的担心就被证明是多余的。这两个绘本的销量一直不错,当时每本印了5000册,后来又不断加印,最后印数甚至超过了在日本的销量。
但李波并不认为这是性教育绘本的成功,他觉得这两个绘本在中日两国的销量没有可比性。“因为日本类似题材的绘本比较多,读者可选择的余地更大。”
中国年轻家长的观念转变
其实这些年来,李波能够感受到中国家长对于儿童性教育方面的认识在不断提升。《小鸡鸡的故事》和《乳房的故事》两个绘本从2015年开始,印数明显增加。她估算了一下读者群的年龄,绘本是针对3-6岁儿童的,那么他们的父母应该是以八零后为主体。李波觉得,这是一种进步,年轻的父母已经会主动去为孩子寻找性教育绘本。
胡萍也发现,她的《善解童贞》销量也一直在增加,到现在已经在做第四版的修订了。
胡萍老师从完成《善解童贞》后就一直想把“我从哪里来”这个主题做成绘本,也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到这个时候,蒲蒲兰绘本馆和胡萍在绘本主题上达成共识,他们要做一套中国自主原创的性教育题材绘本,做一套让孩子们能够感受到“生命源于爱”的温暖风格绘本。
尽管双方一拍即合且有合作基础,但绘本的制作却没有那么简单。
胡萍从专业的视角完成了绘本的整体设计和构思,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绘本还需要找到契合的画家来呈现这个理念和设计。中国性教育的基础并不完善,加之这几年绘本才更多地被大家关注,所以一些年龄大的画家很少会关注这么小的孩子的性教育问题,而年轻的画家如果没当过父母,在把握孩子的情感心理方面又比较困难,出版社一直没有找到契合的画家。
直到遇见了贵图子女士,她本身是一位妈妈,并且她的作品中能表达出爱的味道,色调也很温暖。李波认为贵图子的画能够真正的让孩子感受到“性教育不是性的教育而是爱的教育”。
李波说,他们希望通过这套绘本告诉孩子们,爸爸妈妈是爱你的,你是爱的结晶,你来到世界上是为爱而生,应该珍爱自己的生命,也懂得尊重他人。
一个难点和一个好苗头
蒲蒲兰绘本馆专注绘本制作,对于绘本电子化的问题一直持谨慎的态度,李波表示,不仅仅是性教育绘本,蒲蒲兰对电子授权比较慎重,因为绘本的对象都是低龄孩子,他们还是希望父母能够拿着书跟孩子一起翻阅,依偎在一起,相互体验爱的感觉,促进亲子交流。
但李波也承认,很多家庭恐怕无法做到这一点。尤其是一些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家庭。“这样的孩子可能会有缺失,不是能靠一本书来解决的,还需要更多的社会关爱。”李波说。
深耕性教育二十年的胡萍可以明显感觉到,中国性教育的基础是薄弱的,关注者很少,而且还带着有色眼镜。想让孩子从小接受性教育的难点,其实不在孩子,而在于父母和学校。但他们同时也体会到,性教育的大环境在逐渐变好。随着父母和学校的不断接纳、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性教育逐渐被重视起来,呈现好的苗头。相信性教育从一出生就开始这句话可以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家庭逐渐落实的行动。
实习生 葛佳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编辑/叶婉
抖音方青凯凯孩子是怎么来的
来源:混知
编辑:jita
近期热门文章Top10
1. 究竟是什么神秘力量,让中国孩子集体扁了头?
2. 为什么啤酒用绿瓶子装,白酒用透明瓶子装?
3. 让巨轮断裂、大桥损毁,宇宙第一元素竟这么邪门
4. 今天我们不搞科研,来搞颜色
5. 这种水果千万别轻易用微波炉加热,否则……
6. 珍惜这些食物,要不是人类为了吃,它们早灭绝了
7. 最黑的颜料有多黑?
8. 数字人民币来了,它到底是什么?
9. 为啥点了个鸳鸯锅去聚餐,总是辣锅先开呢?
10. 越剪越大?莫比乌斯环到底神奇在哪里?
怎么和孩子说孩子是怎么来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叶雨婷
从健康宝宝到快乐儿童,从阳光少年到活力青少年,最终到有志青年,这样的道路可能是一个孩子最理想的成长轨迹。很多家长也在努力让孩子处在这样的轨迹中。
然而,不是每一个家长都能找到正确的养育方式。在近日举办的搜狐教育年度盛典上,著名心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梅玲就孩子成长中家长的种种误区进行了分析和指正。
“孩子的‘空心病’来源于生命教育的缺乏”
今年3月,由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科研团队编写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检出率为17.2%。
“在这份调查中,不少被调查青少年觉得生活没有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他在生活中没有感到一种热爱,他不知道生命来得不容易,不知道要珍惜生命,保护生命,最后超越生命,做更好的自己。”张梅玲说。
张梅玲表示,“我经常说爸爸妈妈跟孩子过生日不要单单买礼物,吃蛋糕,应该跟孩子说一说几年前的今天,为了你来到世上,妈妈在产房里、爸爸在外面的焦急,为了小生命的来到,爸爸妈妈付出了很多。小生命的来到也给家里带来了很多幸福,很多快乐。父母也要跟孩子说一说那些年刻骨铭心的付出,通过这样的生命教育让孩子珍惜生命,保护生命。”
“不要以爱的名义伤害孩子”
“爱孩子,首先要接纳孩子。”
面对孩子的第一次撒谎,青春期的第一次叛逆,家长该怎么办?张梅玲认为,爸爸妈妈不要以爱的名义来伤害孩子,要接纳孩子的全部,就包括他们犯的错误。要尊重孩子,要给孩子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成长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错,错误是孩子的成长,但关键是家长能不能接纳孩子的错。”
“小朋友4岁左右开始撒谎了。撒谎的行为意味着孩子长大了,有了是非观念才有了撒谎的行为。到了青春期,孩子开始逆反,其实我们更应该为青春期喝彩,为什么?因为到了青春期,孩子才是真的长大了,他的独立性更大了。孩子的社会化进程起了质的变化,这是人生路上重大的变化。家长爱孩子,应该看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的问题,都有闪光的一面。”张梅玲说。
如何教会孩子认识自我,管理自我?
张梅玲表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养,最关键的是要认识自我,管理自我。
“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平衡,心理平衡简单来说此时此刻你是谁?你的行为像谁就是平衡,不像就是不平衡。”张梅玲表示,家长们要引导孩子认识自我,第一个层面是认识到“我是谁”,第二个层面是“我想做什么”,第三个层面是“我为什么要做”,第四个层面是“我怎么做”,第五个层面是“我做得怎么样”。
“经常这样自我思考,孩子的行为会达到平衡状态。”张梅玲说。
此外,张梅玲表示,家长还应教会孩子如何进行情绪管理,也就是要知道自己喜怒哀乐,从而进一步找到发泄情绪的渠道。
张梅玲认为,家长常以批评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认为孩子在“闹”,这样是不对的,要给予孩子释放情绪的空间。“情绪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认识情绪,如何管理情绪。另外,家长也不要把自己的负面情绪经常带到家里,因为情绪也会有迁移的,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孩子是怎么来的全过程动画片,刘凯鹏的孩子是怎么来的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