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还是40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对吗
大家好,由投稿人袁睿亮来为大家解答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还是40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对吗这个热门资讯。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还是40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对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多少小时
德国电视一台18日报道称,为摆脱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德国总理默茨在上周发表的首次政府声明中要求德国人重新更加努力地工作。德国经济研究所公布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中,新西兰人“最勤劳”,15-64岁的新西兰人2023年人均每周工作时间约为27小时,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比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少得多,2023年德国人均每周工作时间甚至不足20小时。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排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倒数第三,只有法国和比利时的居民工作时间比德国人少。(环球时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视频加载中...
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违法吗
据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德国电视一台18日报道称,为摆脱当前经济面临的问题,德国总理默茨在本周发表的首次政府声明中要求德国人再次更加努力地工作。
报道截图
德国经济研究所(IW)公布的最新研究结果佐证了默茨的要求: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比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居民少得多,尤其是与最勤劳的新西兰人相比。该研究利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计算出每个国家年龄在15—64岁的居民的工作时间。其中,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是新西兰,15-64岁的新西兰人2023年人均每周工作时间约为27小时。
而一直以勤劳闻名的德国人,2023年人均每周工作时间甚至不足20小时。据德媒计算,在所有OECD国家中,德国人的工作时间排在倒数第三,只有法国和比利时的居民工作时间比德国人少。
极目新闻综合环球时报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算加班吗
受访专家: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疗师 樊亚奇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欧阳云霜
过劳者不仅身体弱,脑子还会变笨、脾气越来越差。近日,发表在英国《职业与环境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长时间工作会实实在在地损害大脑,这是后续发生认知、情绪问题的生物学基础。
该研究由韩国中央大学和延世大学开展,他们追踪调查了110名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长,将他们分为“过劳”组和“非过劳”组,然后通过神经成像技术检测他们大脑不同区域的差异。结果发现,与朝九晚五的非过劳组相比,每周工作52小时以上(平均每天超过10小时)的人,其部分脑区出现明显的“损坏”。比如额中回及岛叶异常增大,前者在认知功能、注意力、记忆力和语言相关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后者则涉及情绪处理、自我意识和社交。这些解剖学改变或许是导致过劳者脑子不好使、工作效率低、情绪不稳定的主因之一。
之前也有不少研究证明长时间工作对健康不利。比如有实验发现,每周工作超过55小时的人,体内免疫细胞活性明显降低,患感冒、流感等的几率大幅增加;长时间工作还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2021年,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超负荷工作每年导致超过74.5万人死亡,超时工作造成的疾病负担是所有职业风险因素中最大的。
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心理治疗师樊亚奇告诉“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除了生理伤害,过劳对心理、人际等方面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超时工作让人长期处于高强度压力和疲劳下,容易发展成焦虑症;由于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中,过劳者陪伴家人和朋友的时间大幅减少,带来诸多人际、家庭矛盾;超时工作还打乱了他们的生活节奏,使原本用于培养兴趣爱好、锻炼身体、放松身心的时间被工作占据,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失去热情和动力,陷入消极的状态中。
对个人和社会来说,超时工作都有害,但并非“无药可解”。研究者称,如果不再加班,脱离高强度工作状态,过劳导致的身心改变“至少部分是可逆的”。个人层面,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减少工时,合理规划工作任务和时间,避免过度承接工作,确保有足够的时间用于休息和恢复。樊亚奇说,平时尽量做到规律作息,早睡早起,让大脑得到充分休养;在工作间隙,可以适当进行“微休息”,如深呼吸、伸展身体、闭目养神等,缓解身体和大脑的疲劳。
社会层面,需要更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免受长时间工作的影响。企业应意识到,员工的身心健康是发展的保障,要合理安排工作任务和工作量,避免过度加班和疲劳作业,这对提升效率和产出更有利。政府也应加强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规定最长工作时间、加班限制和加班补偿标准等,加大对违法用工行为的处罚力度,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每周工作时间是多少小时
文|001
要说发达国家里谁最勤劳,这问题的答案可能跟想得不一样,不少报道和数据都提到了一个现象。
新西兰人每周平均工作时间大概在二十七个小时左右,算是比较长的。
反观印象里特别严谨,做事儿一丝不苟的德国人,他们的数据却让人挺意外的。
人均每周工作时间还不到二十小时,直接排在倒数,这难道不影响他们的经济吗?
德国人怎么工作时间那么短,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的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德国的法律在这块儿管得挺严的,法律明确规定,正常情况下每周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四十八小时,这就给工作时长设了一个上限。
此外德国人享受的带薪假期也特别多,平均每人每年大概有三十天左右,不仅如此,法律对灵活的工作方式也挺支持的,给了大家不少选择的空间。
再说说工会的力量,他们这个组织非常有影响力,总能为工人们争取到不少福利。
其中就包括推动缩短工作时间,像之前火车司机们的工会就成功地把他们协议里的周工作时间从三十八小时谈到了三十六小时。
工会的存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劳动者的权益,不光是工资待遇,也包括了工作时间的长短和整体工作条件。
还有德国的经济结构跟依赖长时间劳作的国家不太一样,他们的强项在于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也高的制造业。
这不像有些地方是简单地靠人多或者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来增加产出,简单说他们可能花同样的时间,但因为设备更先进,流程更优化,产出的东西价值更高。
这种模式下就不一定需要员工长时间地待在办公室或者车间,也能维持很强的竞争力,所以工作时间短,但在效率和产出价值上做文章,是他们的主要路子。
而且德国人特别看重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在他们看来,好好休息,陪伴家人,享受生活跟努力工作一样重要,甚至是一种必需的权利。
所以加班这种事儿,在德国的职场文化里普遍是不太受欢迎的,大家到点儿就走是常态,不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者不努力。
不像在有些地方,加班可能被看作是积极,上进的表现,德国人更倾向于在工作时间里把事情高效率地完成。
就算是在前几年疫情期间,居家办公变得普遍了,德国人选择完全在家工作的比例,也比新西兰这些地方低一些。
这也能看出来他们对工作和生活界限的看法,不太愿意让工作彻底占个人时间。
在女性群体里,很多有孩子的母亲,会主动选择每周只工作二十几个小时,而不是全职那种四十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
虽然全职员工的平均工作时间大概也在三十八小时左右,跟其他地方差不太多。
但因为选择兼职的人数多,特别是女性的兼职比例拉低了整个国家十五到六十四岁这个年龄段的总平均时间。
父亲们的工作时间通常会超过四十小时,但母亲们的这些兼职和较低工作时长,一看整体平均数,德国的工作时间自然就显得比较低了。
所有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德国人平均工作时间会显得那么短了,而对于德国这种工作模式,很多人也是看法多多。
很多人就觉得挺好奇,甚至有点想不通,中国不少人拼死拼活地加班,可到底发达了没?
有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对比,说自己上一个夜班的工作时长,可能就跟德国那边一个人一周的工作时长差不多了,听起来就感觉工作强度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还有人比较实在,直接把话题引到了钱上,他们说虽然德国人工作时间短,但不能忽视人家挣得多。
言外之意工作时间长短可不等于收入低,这其中的差距可能才是更扎心的。
还有网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认为勤劳能不能带来财富,这跟劳动成果怎么分配很有关系。
如果大部分剩余价值都被拿走了,光靠延长劳动时间,可能也很难真正达到财富的积累,这话说得太有深度了。
还有网友分享自己跟德国客户打交道的经历,印象特别深的,到了点儿人家说下班就下班,电话讲一半也能直接挂。
然后周一上班上次的话题讲,觉得挺考验他记性,但也反映了人家对工作时间的严谨,真是让人佩服。
所以说德国总理希望民众能多工作点儿,好帮国家渡过经济难关,这个想法真要落地,遇到的阻力可不小。
很多德国人并不太买账,他们觉得德国经济之所以强,靠的是技术,效率这些硬实力,而不是简简单单靠延长工作时间。
他们就担心要是为了工作,把本来该休息的时间都给搭进去了,把现在好好的工作和生活的给弄乱了,那日子过得可就没啥质量,不舒坦了。这种日子,谁也不想过,没人乐意看到变成那样儿。
其实眼下德国现在还面临一个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劳动力短缺,再加上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能工作的人本来就在减少。
光让现有的人多干活,长期来看也不是个治本的办法,所以总理的担心可以理解,是希望通过增加工作时长来缓解一些眼前的压力。
但到底该怎么调整,这种事情其实很主观,也很复杂,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归根结底就是既保证工作的同时也不影响日常生活,就是最好的了。
参考信源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还是40小时,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60小时对吗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