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则新闻,说2021年元旦,整个上海当天的新生儿只有27人,对比以往年份的数据,这个数据可以说相当惨烈,因为1990年1月1日,上海当天新出生2784人;2020年1月1日,1148人;2010年1月1日,380人,2020年1月1日,156人。
然后各种专家和自媒体就开始说,人口老龄化了如何如何,社会会变得如何如何,年轻人压力有多重如何如何,国家应当如何如何。其实我感觉专家和自媒体可能不是真的想呼吁大家生小孩。因为假设一个成年人就是不想生小孩,你跟他/她说你不生小孩多少多少年后社会环境就会变得很恶劣,年轻人负担重,老人生活苦,他/她只会觉得,既然将来的环境会这么恶劣,那我现在得多省点钱,把钱都省下来到时自己养老,以免过得苦兮兮,一切“不必要的支出”都不支出了,包括生养小孩。
所以我发现,基础论点乃至于“三观”不一样的人,真的很容易“各说各话”。彼此都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对方的语言逻辑。
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叫《家属能不能做辩护人?》,里面也提到过家属的逻辑和纯正的法律逻辑往往有很大的差距,这就是家属和公检法人员比较难进行有效沟通的原因,而由于辩护本质上就是一种法律层面的沟通,因此有效辩护只能来自于有效沟通。
最近我在看一本书,叫《公诉语言学》,里面讲到了不少法律逻辑层面的内容,也提到很多语言运用的误区,对我而言是颇有启发的。
我求学时期,也打过几场辩论赛,都是朋友说去打就组团,所以也没花多少时间,对辩论这件事也不算“真爱”。但我还是能基本判断出一位辩手是专业还是业余。在我看来,判断一个辩手是专业还是业余以及一场比赛是否有可能表现精彩,有一个很基本的逻辑,就是能不能“有来有回”。有些辩手语速很快,气势看起来也很好,别人刚说完话他/她就站起来了,观众还没听清楚他/她在说什么他/她又坐下了,好像在“生死时速”,但只要台下坐着的人脑子转得快一点,就会发现他/她只是换种方式把自己之前的观点又陈述了一遍,完全没有回应对方的质疑,不太像打辩论,感觉就像背了稿,来演出的,看着某个时间表,到时间了就站起来,说完台词就坐下。当然辩论界有表演赛的概念,但是表演赛也是需要“有来有回”的,不然就谈不上“精彩”。
除了认清辩护目标、理清辩护逻辑之外,辩护律师还经常需要做的一件事是“预测”。辩护律师的专业水准,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其“预测能力”上。有些律师依据自己的逻辑能力和办案经验可以基本预测每件事大概会是怎样的发展状态,做哪些事有多少可能达到怎样的效果,但家属是完全缺乏这种能力的。这正是辩护律师在刑案中难以被取代的重要原因,也恰是当事人和家属基本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有效辩护的关键。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人口老龄化辩论
●人口老龄化的立法思考
●人口老龄化看法
●答疑讨论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谁的责任
●人口老龄化观点
●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考
●人口老龄化个人观点
●人口老龄化的立法思考
●人口老龄化带来问题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