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海人生,海海影吧
大家好,由投稿人华颖钰来为大家解答海海人生,海海影吧这个热门资讯。海海人生,海海影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海海是什么意思
麦家,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茅盾文学奖得主。1986年开始写作,著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等。2008年,《暗算》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出版最新长篇小说《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围绕着一个身上带着很多谜团的上校展开,以村落为演出舞台,讲述了众多村民与上校的人生纠葛,描绘了上校在时代中穿行缠斗的一生。书中金句多多,与君共勉。
1
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2
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3
幸福是养自己心的,不是养人家眼的。
4
生活不是你活过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
5
世上没有如果,只有后果。
6
箱子里存的钱是越多越好,心里存的事是越少越好。
7
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一种饶人的善良,也是饶过自己的智慧。
8
心有雷霆面若静湖,这是生命的厚度,是沧桑堆积起来的。
9
年轻人容易心碎,老人容易嘴碎。
10
所有父母都爱自己孩子,像所有树都爱挡风一样。
11
人像一枚硬币,有两面,
遇到好的一面是你运气,
遇到坏的一面是你晦气,
如果两面都叫你遇到,
只好唉声叹气,咬碎牙往肚里吞。
12
世间很大,天外有天,山外有山,
不能太任着性子,
该低头时要低头,该认错时要认错。
13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没有风飘不到的角落。
14
人生海海,时间终将让一切和解。
15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END
编绘 / 杨仕成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海海海歌曲
作者:潘凯雄
近几年中国文学畅销书TOP10的榜单上有一个现象值得玩味:那就是这个座席的流动性越来越差,《活着》《平凡的世界》《三体》《百年孤独》和《追风筝的人》等作品是这个榜单上的常客,而能够新跻身者大抵不足这TOP10的三分之一且稳定性也不强。如果这个TOP10的真实性没有问题的话,那么一个尖锐的问题就无情地摆在大家面前:究竟是我们的阅读趋势越来越走向经典还是现在的文学新作缺乏市场的竞争力?正是在这样的疑惑面前,麦家在沉寂八年后创作的长篇小说新作《人生海海》面世不久便成功地跻身于这文学畅销TOP10俱乐部且一直稳定至今,这个现象不能不格外引人注意。
曾经以《解密》《暗算》和《风声》等独特的“谍战”风格而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麦家,其作品固然具有自身独特的畅销潜质,但这部《人生海海》却偏偏又是作者和评论界共同声称的“转型”之作,麦家要跳出自己过往写作那种以悬念为中心的谍战叙事而转向以乡土为主题的线性叙事。客观地说,“乡土”在当下要想“走红”难度当着实不小。那么,《人生海海》到底是麦家凭昔日之余威还是这部作品自身的魅力而闯关成功呢?我就是带着这样的好奇进入了对《人生海海》的阅读。
先说说读完《人生海海》后的整体印象。无论是“乡土”也好,还是要跳出自己过往创作中那种以悬念为中心的谍战叙事也罢,这其实都不过只是一些表象。《人生海海》主线并不复杂,无非是以主人公上校——一位颇具传奇色彩人物的毕生经历贯穿始终。表面上看,上校人生两头的戏码都设置在麦家的故乡,通过“我”、爷爷、父亲、老保长和林阿姨等人物不同视角的交替叙述拼接出上校毕生命运的跌宕起伏。整部作品既没有以乡土为主题,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叙事,相反,在呈现上校传奇人生的过程中,倒是过往那种以悬念为中心的谍战叙事痕迹不时还是依稀可见,比如上校身上那些个谜团,特别是上校腹部那神秘的刺字,这些个悬念的线头在作品中都埋了不少,它们随着故事的推进逐一解开直至最后才放出大招,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上校寿终正寝,而他与林阿姨也终修成正果。如果将这样的整体印象作进一步的分解,《人生海海》如下两个特点在作品中的表现是十分鲜明而突出的。
一是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人生起浮、命运多舛的人物形象,那就是作品中的一号人物上校。这是一个浑身都是故事的男人,而且还是麦家笔下那一如既往的神秘离奇故事。这个被塑造成了一个接近完美的男人在他女人的眼中,不仅英俊、能干、英勇、幽默,而且还有一手天赋极佳的“活儿”。上校的人生起点本来只是一个手艺不错的木匠,这木匠当得好好的,却被抓去充了军;当兵当得好好的,又被抓去做了特务;做特务就做特务吧,竟因自己的“天赋异禀”被日本女鬼子看上,小腹上还给刺上了擦不掉抹不去的字样;再往后,好不容易自学成了有名的外科医生“金一刀”,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无数,又被扣上了莫须有的强奸罪,以前所有的“好”一笔悉数抹去,虽被打回原籍,但上校的传奇并未因此而终结:本是革命群众要斗争的对象,但村民们一边斗一边又巴结讨好他;本该出工劳改,却天天猫在家里看报纸、嗑瓜子,日子过得比谁家都舒坦,还像养孩子一样养着一对猫……如果不是碰上那疯狂的十年浩劫被阴差阳错地扯出腹部的字,上校的命运也不会向着悲惨一路下滑。上校疯了,然而,这个疯了的上校后来竟然又在当年疯狂爱过他的林阿姨的精心照料下活到了96岁……这个浑身是谜的“上校”在时代中穿行缠斗了一生,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命运,蕴藏着的是让人悠长叹息的人生况味。
二是麦家笔下对上校形象的塑造不是那种简单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童年叙述者“我”的个人记忆和社会视域中的集体记忆交错进行以及这两种记忆间的切换组合而完成,由此而搭建起了由个人与集体、现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交织在一起的多重历史线索组成的迷宫式结构。在作品中,上校前半生之“奇”多是由矛盾交错的多人回忆所组成,由于他的一生贯穿于从民国到新世纪等若干重大历史节点,因而每当遭遇这样的节点,作品的叙事就转向集体的记忆,这个集体的常客固然是爷爷、父亲、上校或是老保长,但也可以是其他视角的补充和证明,如关于上校为何被军队开除回乡的这段“案底”就是在小说的最后由林阿姨的记忆呈现出来。而上校的后半生之“悲”则多半是由作为童年叙述者“我”的所见所闻来展开。上校被打回原籍后的那段岁月如拼图般展现在“我”的面前:上校在家做饭的细节,食物的气味“从铁锅里钻出,从窗洞里飘出,随风飘散,像春天的燕子在逼仄的弄堂里上下翻飞”,去上校家“揩油”、听故事成为“我” 最佳的娱乐方式。为了“我”和 “我”的家庭需要隐去(同时又屡屡试图揭开)的秘密,“我”逐渐将上校极力维护的秘密内嵌为自我生命历程的构成部分,“我”也因此而被学校老师同学欺辱,之后为躲避村民伤害不得不偷渡到巴塞罗那饱受折磨苦楚, “上校”与“我”迥异的极端生存状况形成一种奇异的交叠。
一面是上校命运多舛的人生跌宕,一面是围绕着这多舛命运所设置的迷宫式叙事。对读者而言,前者显然具有博好奇心同情心,博眼球泪花的优势,而后者则多少有些设置障碍、炫文炫技之嫌。对文学创作而言,将这两者巧妙地糅为一体,的确可以增加作品的厚度,丰富作品多向度的开掘。就阅读体验而言,前者无疑会产生酣畅动情的效果,后者则多少会带来烧脑的纠结。面对这两种多少有些逆向的写作,麦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当然是一种文学的选择,也或许是对作品之所以命名为“人生海海”的一种回应,这句闽南话的意思就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于此,它像大海一样宽广。
行文至此,似乎可以回答本文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了:《人生海海》到底是麦家凭昔日之余威还是这部作品自身的魅力而闯入文学畅销TOP10俱乐部的呢?经过以上这番简洁的条分缕析,两种因素似乎都有但又似乎都不典型。倒是听说作家和出版方为了本书的市场营销下了不少的功夫,包括请网红大咖“带货”、请屏幕名流代言,甚至还有一般图书营销很少用、也未必用得起的方式来促销。一句话,是诗内诗外功夫的双管齐下才带来了《人生海海》如此骄人的市场业绩。由此看来,好书若要赢得市场,除了其品质真好以外,肯吆喝会吆喝也是必不可少的。(潘凯雄)
海海人生歌词
福建南安 成功故里
福建南安,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在这里,郑成功的符号随处可见,命名庄重的成功大道,培育英才的成功小学,守护健康的成功医院,还有承载历史的郑成功纪念馆……
位于南安市石井镇的郑氏宗祠,是中国大陆最早祭祀郑成功的祠堂。祠堂中一副“列爵王公侯伯子,传家忠孝节义廉”的楹联,诉说着家族悠久的历史和忠义家风。
“天下郑氏出荥阳。”郑氏家族是周朝时期郑桓公的后人,祖居河南荥阳。唐光启年间,一支郑姓族人辗转来到石井。今天,石井郑氏的后裔主要定居在福建和台湾。
郑成功收复台湾
郑成功原名郑森,是石井郑氏第12代后人。清军入关后,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南明”政权,“成功”之名,是在福州称帝的朱聿键所赐。不久后清军攻破福州,郑成功开始在沿海各地招募兵勇,组建水师。
当时,台湾海峡是清军难以逾越的屏障,但郑成功凭借强大的水师,在这片海域进退自如。然而,那时的台湾已被荷兰殖民者占领。1661年农历二月初一,郑成功率众“祭江”兴师。一个多月后,近四百艘战船,从金门料罗湾启航,目标直指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当时,郑氏军队的装备远不及荷兰军队。在这场敌强我弱的海战中,凭借智勇双全的战术,郑成功率领的舰队成功击沉荷兰主力战舰,其他敌舰仓皇逃窜。1661年4月30日,将士们顺利登陆台湾岛。
1662年2月1日,郑成功在安平镇接受投降书,成功收复了被侵占长达38年的宝岛台湾。此后,郑成功在台湾带领数万军民屯田垦荒。他不仅带去了先进的农业种植技术,还兴建孔庙,推广儒学,让儒家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扎下了根。台湾百姓感念郑成功,尊称他为“开台圣王”。
然而,壮志未酬,郑成功38岁就不幸在台湾离世,被后人安葬于台南。清康熙三十八年,朝廷诏令把郑成功的遗骸从台南迁葬南安,并特许族人在石井重建祠堂。因郑成功曾被南明政权册封为“延平王”,祠堂便以“延平王祠”命名。
找到根之所在
相同的姓氏镌刻着家族的烙印,相通的文化构筑起原乡的坐标。作为两岸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郑成功被许多台湾人视作“守护神”。每年春节,人们总会来到台南延平郡王祠,虔诚祭拜。
台南延平郡王祠是台湾第一座纪念郑成功的祠堂,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家住彰化的郑家铨经常来此祭祖,在这座祠堂里,他第一次听到郑成功的故事,那时他隐约意识到,这位赫赫有名的人物或许与自己的家族有关联。
然而家族族谱最早的记录却是从清乾隆年间开始的,郑家铨无法印证心中猜测。直到2023年,父亲在台湾离世,临终前留下遗言,交代郑家铨把族谱的事情弄清楚。
那时,郑家铨在福建师范大学任教,这也让他有机会实现父亲的遗愿。带着彰化县溪湖镇平和里郑氏宗亲历代子孙名册,郑家铨来到了南安延平王祠。
当看到郑虎这个名字同时出现在石井和台湾两地的族谱之上时,一个家族的迁徙轨迹呈现在了人们面前。清乾隆年间,石井郑虎和许多族人一样,去往台湾,定居彰化。
200多年后,他的后人循着先祖留下的线索,找到了家乡。郑家铨也终于寻找到自己的根之所在,他是石井郑氏后人,郑成功正是他的先祖。
更多精彩内容,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福建南安,探寻“成功故里”的人生海海,感受一份跨越时空的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及月晖
海海海歌词
来源:环球网
视频加载中...
人生是旷野,哪里是终点?
无论惊鸿一瞥,或是一眼千年;
无论初来乍到,或是牵挂一生;
西海以西,昆仑以北,
有个地方:
记住每个开拓者的梦,
温暖每颗驿动着的心,
深藏每段相逢过的缘。
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真西,珍惜。
行走海西州乌素特(水上)雅丹岸边,人生漫漫,天高地远。陈柏全摄
珍惜,每个开拓者的梦
“十一”之前,车行瀚海戈壁。高原已冷,草木稀疏,抚今追昔,情真情暖。
1954年1月,海西蒙、藏、哈萨克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标志着海西建州开始。自此海西所处的柴达木地区开启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哪里是格尔木?”
“这就是格尔木!”当年,慕生忠将军率部行至昆仑山下的戈壁滩,将铁锹猛地向地下一插。从此,格尔木这座城市横空出世,扬名天下。
70年,成千上万的工人农民、党政干部、科技工作者、部队复转军人、知识青年、大学生等,在党中央“开发柴达木”的号召下汇聚合力,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顽强勇毅,硬是把公路线、铁路线、输油管线铺到了祖国需要的地方,把“聚宝盆”的丰富资源输送到了全国各地,彻底改写了“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历史,成就了一段开天辟地、战天斗地、改天换地的创业传奇。
青海省海西州315国道附近的“大地之血”。红色的河床清晰可见水流冲刷痕迹,因形似血管,故被称为“大地之血”。裴庆祥摄
时光见证,他们呼吸着“只有海平面一半的氧气”,用青春、鲜血和生命,在“生命禁区”筑起了青藏公路、青藏铁路,在大漠深处发起了石油大会战,在察尔汗盐湖上建起了我国最大的钾肥工业基地,在阔野荒滩发展起了现代农牧业……
一部海西史,既是开拓史,也是转型史。
从叩问大地到仰望星空,海西西部的茫崖市冷湖镇是全州发展的缩影。
在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星空下的冷湖实验室仰望星河。陈柏全摄
冷湖自然环境严苛。当地居民说,“大风一吹,黄沙刮在脸上像刀割一样。”时代变换、产业转化,因油而兴、因油而衰。难道冷湖只能变“冷”?
靠独特生态资源,端特色旅游饭碗。时任海西州冷湖行政委员会副主任的田才让与北京的曲向东用创意和科技为冷湖“点火”——在冷湖做“火星”文章,依靠与“火星”相似的自然地理环境,打造全国首个火星模拟基地。转型车轮转,“奇路”变通途。
冷湖有优质的天文观测条件,是极佳的天文观测基地;冷湖有大片生态红线区以外的未利用土地,适合开发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近年来,冷湖镇在天文科普、盐湖化工、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绿色算力等方向持续发力。
今年6月15日刚刚从青海大学毕业的李卿正因为爱好天文,主动来到冷湖实验室。“虽说茫崖常被称为‘最孤独的城市’,但有满天星辰陪伴,我不孤单。”李卿正说,“每当仰望星空,看到那些古老的星光,就仿佛听到它们诉说时间的故事。”
“冷湖不冷,未来可期。”冷湖镇党委书记杨增举笃定地说。
位于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冷湖镇的黑独山,犹如一幅壮美的水墨画。陈柏全摄
“祖国聚宝盆,神奇柴达木”。聚宝盆里不只有石油、煤炭,还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资源——兴清洁能源产业,建绿色算力长廊,海西的绿色能源建设,既是对未来负责的探索,也是对美好生活的承诺。
从“追光”到“发光”,青海中控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已达国际先进水平,目前三期项目规划已经制定。
珍惜奋斗历史,珍惜奋进未来。
阳光下,青海中控塔式熔盐储能光热电站正在工作。陈柏全摄
当前,海西州正以德令哈清洁能源和装备制造产业园为基础,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与算力深度融合,建设集AI超算集群、大模型算法训练、数据存储备份于一体的算力基础设施,着力构建高效、低碳、智能、集约的柴达木绿色算力长廊。
岁月燃情,转型向前。
珍惜,每颗驿动着的心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1988年,被称为“北大三剑客”的诗人海子,再次远游青海、西藏等地。这是他短暂人生的最后一次远行。7月25日,他写下了让许多读者心疼的诗作《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人说“海子诗中有片大海,顾城笔下有座小城。”
海西州首府德令哈是海子笔下的“小城”,德令哈也珍惜海子的“大海”。
位于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巴音河畔的海子诗歌陈列馆。陈柏全摄
用“诗意”抚平“失意”。多年前,德令哈的青年李志鑫中考落榜。最沮丧时,他读到了海子的诗。
麦地、太阳、野花……海子的诗歌纯净、真挚、热烈,正如德令哈总能用不断生长的诗意和浪漫,浸润雪山草原、荒漠戈壁、青年青春。
此后,“小孩子”成为“小海子”。李志鑫开始用诗歌感受生活、表达自己、记录思考,现在已成为海西州作家协会会员。“海子来到德令哈时的心境是‘荒凉’的,而我的人生却因诗歌不再‘荒芜’。”
诗人虽已故去,隽永常绕此城。如今的德令哈,定期在巴音河畔举办海子诗歌节。作为市内最大河流,巴音河意为“幸福的河”。各类文化活动、文创因子在城市激扬澎湃,氤氲起“现代诗城、浪漫之都”的独特气度。
赓续诗意传统,厚实人文底蕴。近年来,海西州着力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为促进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今年1—8月,全州共接待游客1653.59万人次,旅游收入87.85亿元。
海子诗歌陈列馆中的海子雕像。李昊旭摄
远方除了遥远并非一无所有,“诗和远方”融合为稀缺资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西珍惜故人,诗城欢迎新友。
珍惜,每段相逢过的缘
骏马的嘶鸣,男儿的胸膛;大海的眼泪,天空的凝望。
在海西州茶卡盐湖天空壹号景区实景演艺场,大型蒙古族历史剧《草原英雄——成吉思汗》令人振奋,海天一色的盐湖景观使人心醉。
海西州茶卡盐湖天空壹号景区实景演艺场,青年策马奔驰。王剑摄
作为景区副总经理,时隔近50年,钱超接过父亲志愿,作为浙江援青干部一员来到海西,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半个世纪前,钱超的父亲曾作为铁道兵,参加青藏铁路西宁到格尔木段测量与修建,团部就在茶卡。
海西州茶卡盐湖天空壹号景区,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资料图片
从西子湖到青海湖,从流动水乡的无言高原,浙江与青海的缘分,因对口支援紧紧相连。
海西州的东德布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他的日常工作是在都兰县放映电影。从70年代的两头牦牛、两台胶片机和一张幕布,到现在的皮卡车和数字电映机,东德布的足迹遍布都兰境内所有农牧区村镇,常年奔波于服务群众“看世界”的路上。
40余年来播放12300多场电影,东德布的大脑里仿佛架了一台电影放映机,一个画面、一段音乐、一句对白他都如数家珍。2023年,在浙江援青指挥部的邀请帮助下,他第一次来到浙江,成为了杭州亚运会的观众。
“我今年60多岁了,有许多关于浙江的记忆,却从来没有来过。这趟来杭州,我去了西湖和宋城,那些电影里看到的画面,都变得很真实。”
回望70年,人与人的缘分、省与省的缘分、民族与民族的缘分,一直因珍惜,在海西州这片大地上反复上演。具体、真实、循环。
俯瞰海西州大柴旦红崖火星地貌景区,宛若天外星球。陈柏全摄
2005年,海西州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2017年、2022年连续2次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自2010年浙江省对口支援青海省海西州以来,浙江共安排援青资金近30亿元,实施援青项目近400个,派出5批次200多名援青干部人才——用“浙”深情,情“青”高原。
海西州乌素特(水上)雅丹地质公园,雅丹土丘与湖泊相互交融。陈斌摄
“因为‘珍惜’所以‘珍贵’。海西群众把我们当家人,我们自当把‘家’建设好。这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浙江省援青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詹茂伟说。
……
从“亚洲脊柱”到“瀚海荒漠”,从“水上雅丹”到“无言高原”……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
朝阳初升,海西州首府德令哈市,霞光万丈。王剑摄
70年,山河远阔,人间温情。
真西,是你与海西的距离;
珍惜,是海西予你的情感。
不论过客与归人,
不论失意或满足,
人生海海,
海西珍惜。
统筹|史鹏飞
记者|史鹏飞 向子丰 曹继炜
视频监制|姚雅男
视频导演|李昊旭
视频制作|郝萍 李昊旭 陈柏全
制图编排|陈斌 王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海海人生,海海影吧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