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卫民个人简历介绍,郑为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家好,由投稿人舒诗来为大家解答郑卫民个人简历介绍,郑为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这个热门资讯。郑卫民个人简历介绍,郑为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为民诗刊
视频加载中...
人物简介:郑为民,男。
浙江桐庐人,中共党员。1986年任桐庐县分水镇副镇长、党委委员等职务。1998年任桐庐县高翔乡党委书记、乡长等职务。杭州市第三批援藏干部,2001年6月至2004年7月任西藏那曲地区那曲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2004年任桐庐县副县长,2007年当选为桐庐县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2012年仼桐庐县政协副主席至今。
郑为民
千山之巅,万里羌塘,
三年那曲时光仿佛就在昨日。
梦想,自有梦想的力量;
援藏,自有援藏的向往。
十几年后回首往事,
我道“无怨无悔”。
2001年5月,那时我还是桐庐县高翔乡党委书记。一天,我接到了杭州市第三批援藏干部选拔的体检通知。按要求,乡镇党委书记正职以上必须参加。因为有过部队当兵的经历,所以我始终坚持的态度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体检很快有了结果,第二天晚上,我就接到杭州市委组织部的电话,让我前去报到。
出发前,杭州市委组织部为我们安排了一次援藏干部交流会。此前,我对西藏只是略知一二,那里神秘又遥远。西藏高寒缺氧,对身心素质是很大的考验。我想,既然去西藏,就得做好吃苦的准备。
高原环境下的团队生存法则当兵时练就的身体素质和坚定的政治信念,支撑着我适应那曲的高原反应。但进入十月份,西藏开始入冬后,我也开始体会到缺氧的折磨,在办公室里坐着,都感觉到两腿明显发酸。上下楼梯开会,每走一个台阶都要站几分钟。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全体同志的安全,我们援藏干部之间便定下一个规矩:每天早上轮流叫大家起床。
那时候,我的宿舍在最里间,早起后我就从里往外挨个敲门,直到里面有人应声为止。如果没有外出工作,援藏干部们都在宿舍里。一旦叫了好几声没人应,就要踢门进去,因为这时候里面的同志很有可能出现了肺水肿或者感冒引起的昏迷状况。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种默契的原则,我们一直坚持了三年。我们是互相扶持着走过三年援藏路的同志,是“心连心”的命运共同体。这份情谊,深深埋藏在我们每一位援藏干部的心中。
郑为民在援藏干部宿舍前留念
“造血” 的根本在提高藏民素质2001年的西藏,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都还十分落后。这里地广人稀,藏民游牧而生,茫茫无际的草原上望不见几条公路,只有交错的黄泥路和放牧的牧民。各个乡镇之间路途十分遥远,交通工具基本停留在畜力车阶段。西藏与内地的发展差距可想而知。香茂乡是那曲最为偏远的几个乡镇之一,距县城很远,卫生条件十分差。
就医疗来说,当时在那曲,新生儿死亡率是千分之四,1000个新生儿里面有4个孩子死亡,还不包括孕妇大出血而死亡的数字。经过多次调研,我发现:一方面,藏族女性自古以来都在家中自然分娩,牧民们对现代医学的诊疗方式有着强烈的抵触心态;另一方面,牧民大都住在乡下偏僻地区,交通十分不便,极大地限制了乡镇和县城的人员流通。为此,杭州市第三批援藏干部在乡里人口相对集中的位置援建了卫生院,希望能改善当地的卫生状况。
第三批援藏干部援建的香茂乡卫生院竣工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西藏真正所要实现的发展是内生式发展,而这一模式最核心的因素是人才。后期援助中,各省市纷纷总结我们前面几批援藏干部的经验,在原有基础上陆续选派优秀的教师队伍、医师队伍前往藏区。那曲政府也逐渐重视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加强对高等人才的培养。近年来,不少获取高等文凭的藏族青年,开始带头返乡参与到家乡那曲的各项建设当中,我感到十分欣慰。前期我们建造医院,虽然只是“输血”,但为后期援藏干部们找准发力点进行“造血”打下了一定基础。现在,中央的统一领导部署更加完善,在一代又一代援藏干部们的持续接力中,西藏的发展模式已经日益成熟。
帮助牧民有效抗雪灾在那曲,我参与了大量调研工作,跑遍了大大小小每一个乡镇。当时村里没有自来水,也没有卫生间。尽管条件十分艰苦,下乡的同志们也没有一句怨言。每次面对牧民们的热情接待,他们真挚而淳朴的情感令我们十分动容。我了解到牧民们的生活不易,于是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上的难题,希望他们都能过上安稳幸福的日子。正是这些经历,让圣洁的那曲以及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人民,在我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郑为民(右二)下乡调研
牛羊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最重要来源。那曲平均海拔高,经常闹雪灾,损失很大。得知这一情况,我反复思索,决定坚持问题导向,把问题作为研究解决方案的起点。2002年,我带着县里干部一同前往乡镇,仔细调研每个乡家庭数、人口数、牛羊数以及牛羊每天所需的青稞数,并把这些数字一一记录下来。我认为,政府的雪灾预案应当做到服务前置、关口前移、力量下沉。等到雪灾发生后干部们再下乡救灾,就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影响救灾的速度与效率。如果提前把雪灾易发时间段和每户牧民家里所需的青稞数量统计出来,再用援藏资金安排好车辆,在雪灾到来之前把从粮食局购买的青稞送到乡里去,这样雪灾一旦发生,每户人家按照之前登记的人口和牛羊数量购买青稞,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这项措施实施后,受到了县政府和牧民们的一致欢迎。原本交通不便的牧民们来县城购买青稞,要一路奔波100多公里,好几天时间才能往返。现在抗灾指挥部提前把青稞送到乡里去,解决了长期困扰牧民的一大难题。
山上山下牧民握手言欢随着市场需求的上升,冬虫夏草成为藏民重要的经济来源。在一次调研中,我了解到一个乡因为虫草产业而多次发生械斗事件。在这个乡里,冬虫夏草只出现在高海拔地区,山上的牧民因位置优势把产虫草的区域全部垄断,不允许山下的牧民上山采虫草,两边的牧民因此产生矛盾。到了冬天,山上牧民不得不把牛羊赶到山下吃草。这时,山下的牧民也拒不腾出草场。两边牧民积怨日深,常常发生群体性事件。为此,我多次下去做调解。我和双方代表坐下来协商,要求山上的牧民能划出一片地来,专门给山下的牧民上来采虫草,而山下的牧民也划出一块地来,用于给山上的牧民下来放牧,这样双方就可以实现互助双赢。在我调解的基础上,两处牧民深入交流沟通,最终握手言欢,这片地区又恢复了和谐的氛围。
“为那曲人民谋幸福”是我援藏的初心与使命。三年援藏的岁月,深深刻在我的人生轨迹上。为祖国边疆的建设,为雪域高原的发展,为那曲藏族同胞的幸福生活,作出我力所能及的奉献,在高寒缺氧的万里羌塘,磨练出自己钢铁般的意志,这成为我日后工作和人生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
青春无悔,日月同光!
郑为民温州教育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昨天(27日)在上海松江、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仪式。两个新建站位于我国西南、东北,建成后将显著改进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的构型,由“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
这两个望远镜有着怎样的性能优势?“六站一中心”的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将如何助力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
97岁的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通过视频表达了激动之情。作为中国VLBI网建设的奠基者之一,她见证了中国VLBI网从无到有,到越来越强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于2023年9月相继启动了位于吉林长白山和西藏日喀则两地的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洪晓瑜说,团队仅用1年零3个月的时间建成了这两台望远镜。
洪晓瑜:我们选址有多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无线电环境要好,另外还要一个气候条件也要相对适中,还有一个可及性,地震各种方面都要有所考虑。所以综合起来的话,我们定在长白山,在日喀则那个地方也是一样。结合我们原来原有的廓形,我们有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等效于一个占我国这么大国土面积的望远镜,对深空探测以及天文观测都有一个很好的作用。
两地建设条件异常艰苦,一个是在海拔4100米的高原,一个是在经常面临零下20多度低温的东北,建设团队克服高原反应、极端低温等困难,如期完成建设,如期开展天线验收和试观测工作,成功获得VLBI干涉条纹。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主任郑为民介绍,长白山和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性能好于其他望远镜。
郑为民:望远镜大量采用了新的技术,比如说望远镜的保型设计,高精度的面板,主动的封面,还有一个就是全望远镜温控,所以这两台望远镜看起来它的线条上非常的流畅,非常的漂亮。两个望远镜的性能,都超过了原有的设计的指标,是我们国家目前性能最高的一个望远镜。
郑为民表示,这两台望远镜的加入,使得中国VLBI网最长基线即“等效口径”由原有上海和乌鲁木齐之间约3200公里,拓展到约3800公里,可视天区提高25%,在X波段角分辨率较过去提升18%,好于2毫角秒。两台望远镜将共同助力中国VLBI网具备“双子网、双目标”能力。
郑为民:我们现在的四个站理论上就为了可靠性和覆盖率的关系,具备三保四的这样一个特点,但是它的最大的跟踪目标只能跟踪一个天区。所以我们现在增加了长白山和日喀则两个望远镜,它就可以与现在的四个望远镜构成“六站双子网”的最小的配置,能够解决不同天区双目标的测量的需求,这样一个网的形成可以使我们现在的测控的能力倍增。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叶叔华牵头组建中国VLBI网,经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六站一中心”中国VLBI网建成。叶叔华深感国家日益强大,科技不断发展。
叶叔华:在这个重大的深空探测任务顺利实施的同时,我国的天文基础探测领域也在悄然发生重大的变革。贵州的FAST、四川领域的圆环阵列太阳射电望远镜、新疆奇台110米口径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先后建设。我们作为创始成员国,参加了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SKA的建设。我相信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建成启用以后,一定会在探月工程以及小行星、火星、木星的深空探测任务当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表示,两台40米射电望远镜的建成,对提升我国射电天文科学研究能力,推动中国在超大质量黑洞、致密天体快速时变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银河系动力学研究、高精度天地一体化参考架等一系列天文学前沿领域的研究,都有重大的作用。
沈志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将来能够同时对两个不同的探测器进行测定轨,这样有效提升支撑我们国家后续的月球探测以及小行星探测,还有火星等等探测任务的需求。同样的因为新的两个成员加入,网的能力是有效地提升了,对射电天文的研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丁超弋
郑为民国航飞行总队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27日在上海松江、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仪式。两个新建站位于我国西南、东北,建成后将显著改进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的构型,由“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
这两个望远镜有着怎样的性能优势?“六站一中心”的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将如何助力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
97岁的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通过视频表达了激动之情。作为中国VLBI网建设的奠基者之一,她见证了中国VLBI网从无到有,到越来越强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于2023年9月相继启动了位于吉林长白山和西藏日喀则两地的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洪晓瑜说,团队仅用1年零3个月的时间建成了这两台望远镜。
洪晓瑜:我们选址有多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无线电环境要好,另外还要一个气候条件也要相对适中,还有一个可及性,地震各种方面都要有所考虑。所以综合起来的话,我们定在长白山,在日喀则那个地方也是一样。结合我们原来原有的廓形,我们有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等效于一个占我国这么大国土面积的望远镜,对深空探测以及天文观测都有一个很好的作用。
两地建设条件异常艰苦,一个是在海拔4100米的高原,一个是在经常面临零下20多度低温的东北,建设团队克服高原反应、极端低温等困难,如期完成建设,如期开展天线验收和试观测工作,成功获得VLBI干涉条纹。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主任郑为民介绍,长白山和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性能好于其他望远镜。
郑为民:望远镜大量采用了新的技术,比如说望远镜的保型设计,高精度的面板,主动的封面,还有一个就是全望远镜温控,所以这两台望远镜看起来它的线条上非常的流畅,非常的漂亮。两个望远镜的性能,都超过了原有的设计的指标,是我们国家目前性能最高的一个望远镜。
郑为民表示,这两台望远镜的加入,使得中国VLBI网最长基线即“等效口径”由原有上海和乌鲁木齐之间约3200公里,拓展到约3800公里,可视天区提高25%,在X波段角分辨率较过去提升18%,好于2毫角秒。两台望远镜将共同助力中国VLBI网具备“双子网、双目标”能力。
郑为民:我们现在的四个站理论上就为了可靠性和覆盖率的关系,具备三保四的这样一个特点,但是它的最大的跟踪目标只能跟踪一个天区。所以我们现在增加了长白山和日喀则两个望远镜,它就可以与现在的四个望远镜构成“六站双子网”的最小的配置,能够解决不同天区双目标的测量的需求,这样一个网的形成可以使我们现在的测控的能力倍增。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叶叔华牵头组建中国VLBI网,经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六站一中心”中国VLBI网建成。叶叔华深感国家日益强大,科技不断发展。
叶叔华:在这个重大的深空探测任务顺利实施的同时,我国的天文基础探测领域也在悄然发生重大的变革。贵州的FAST、四川领域的圆环阵列太阳射电望远镜、新疆奇台110米口径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先后建设。我们作为创始成员国,参加了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SKA的建设。我相信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建成启用以后,一定会在探月工程以及小行星、火星、木星的深空探测任务当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表示,两台40米射电望远镜的建成,对提升我国射电天文科学研究能力,推动中国在超大质量黑洞、致密天体快速时变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银河系动力学研究、高精度天地一体化参考架等一系列天文学前沿领域的研究,都有重大的作用。
沈志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将来能够同时对两个不同的探测器进行测定轨,这样有效提升支撑我们国家后续的月球探测以及小行星探测,还有火星等等探测任务的需求。同样的因为新的两个成员加入,网的能力是有效地提升了,对射电天文的研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来源: 中国之声
郑为民乔小兰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昨天(27日)在上海松江、西藏日喀则、吉林长白山三地同步举行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仪式。两个新建站位于我国西南、东北,建成后将显著改进我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的构型,由“四站一中心”升级为“六站一中心”。
这两个望远镜有着怎样的性能优势?“六站一中心”的中国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网将如何助力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
97岁的上海天文台名誉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通过视频表达了激动之情。作为中国VLBI网建设的奠基者之一,她见证了中国VLBI网从无到有,到越来越强的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于2023年9月相继启动了位于吉林长白山和西藏日喀则两地的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建设项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洪晓瑜说,团队仅用1年零3个月的时间建成了这两台望远镜。
洪晓瑜:我们选址有多方面的因素,一个是无线电环境要好,另外还要一个气候条件也要相对适中,还有一个可及性,地震各种方面都要有所考虑。所以综合起来的话,我们定在长白山,在日喀则那个地方也是一样。结合我们原来原有的廓形,我们有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等效于一个占我国这么大国土面积的望远镜,对深空探测以及天文观测都有一个很好的作用。
两地建设条件异常艰苦,一个是在海拔4100米的高原,一个是在经常面临零下20多度低温的东北,建设团队克服高原反应、极端低温等困难,如期完成建设,如期开展天线验收和试观测工作,成功获得VLBI干涉条纹。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射电天文科学与技术研究室主任郑为民介绍,长白山和日喀则4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采用了很多新技术,性能好于其他望远镜。
郑为民:望远镜大量采用了新的技术,比如说望远镜的保型设计,高精度的面板,主动的封面,还有一个就是全望远镜温控,所以这两台望远镜看起来它的线条上非常的流畅,非常的漂亮。两个望远镜的性能,都超过了原有的设计的指标,是我们国家目前性能最高的一个望远镜。
郑为民表示,这两台望远镜的加入,使得中国VLBI网最长基线即“等效口径”由原有上海和乌鲁木齐之间约3200公里,拓展到约3800公里,可视天区提高25%,在X波段角分辨率较过去提升18%,好于2毫角秒。两台望远镜将共同助力中国VLBI网具备“双子网、双目标”能力。
郑为民:我们现在的四个站理论上就为了可靠性和覆盖率的关系,具备三保四的这样一个特点,但是它的最大的跟踪目标只能跟踪一个天区。所以我们现在增加了长白山和日喀则两个望远镜,它就可以与现在的四个望远镜构成“六站双子网”的最小的配置,能够解决不同天区双目标的测量的需求,这样一个网的形成可以使我们现在的测控的能力倍增。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叶叔华牵头组建中国VLBI网,经过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如今“六站一中心”中国VLBI网建成。叶叔华深感国家日益强大,科技不断发展。
叶叔华:在这个重大的深空探测任务顺利实施的同时,我国的天文基础探测领域也在悄然发生重大的变革。贵州的FAST、四川领域的圆环阵列太阳射电望远镜、新疆奇台110米口径的全可动射电望远镜……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先后建设。我们作为创始成员国,参加了国际大科学工程,平方公里SKA的建设。我相信日喀则和长白山40米射电望远镜建成启用以后,一定会在探月工程以及小行星、火星、木星的深空探测任务当中起到重大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表示,两台40米射电望远镜的建成,对提升我国射电天文科学研究能力,推动中国在超大质量黑洞、致密天体快速时变及引力波电磁对应体、银河系动力学研究、高精度天地一体化参考架等一系列天文学前沿领域的研究,都有重大的作用。
沈志强: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我们将来能够同时对两个不同的探测器进行测定轨,这样有效提升支撑我们国家后续的月球探测以及小行星探测,还有火星等等探测任务的需求。同样的因为新的两个成员加入,网的能力是有效地提升了,对射电天文的研究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来源:中国之声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郑卫民个人简历介绍,郑为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