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现金贷在哪里找,qq现金贷500块十几年没还款
大家好,由投稿人杜可来为大家解答qq现金贷在哪里找,qq现金贷500块十几年没还款这个热门资讯。qq现金贷在哪里找,qq现金贷500块十几年没还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qq现金贷找不到入口
一年前,好贷网的用户数据外泄,并流入电信诈骗分子手中。
“疑似因为好贷网的一位副总裁,将数据卖了出去。他以为对方是电话营销公司,没想到是诈骗公司。”此后,这位副总裁被警方带走。
好贷网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事件尚在调查中,并未判决。
而这样的事,在互联网金融圈,绝非孤例。
围绕贷款用户,一条诱惑、欺诈、盘剥的产业链,正在形成。保守估计,被骗者已上万,数千万资金被卷走。
谁该为这些诈骗事件买单?
01 高明诈骗
在申请了一家现金贷平台的贷款后,第二天,陈女士接到了一个电话。
“是陈女士吗?你是不是在××平台上借款了?”电话那头是一个很温柔的女声。
对方自称是该现金贷平台的客服,打电话过来审核一些基本信息。
这在网贷界比较常见:电核,是风控非常重要的一环。
况且,对方很快报出了陈女士的身份证号、注册填写的银行卡号。陈女士完全放松了戒备。
“我们打电话过来,主要是要确认您的银行卡中,有两个月以上的还款金额。”对方称。
陈女士说银行卡里有1900元。
“现在需要您再提供一个验证码,我们核验一下是否属实。”
果然,陈女士很快收到了一个验证码。
她把验证码提供给对方,随后却发现,银行卡上的1900元,不翼而飞。
她去询问现金贷平台官方客服,对方告诉她,从来没给她打过电话。
原来,这是一个骗局。
但问题来了:电话诈骗分子,如何得到了陈女士所有的信息?他们又是怎么知道陈女士在现金贷平台上申请过贷款?
骗局的背后,是一个庞大而黑暗的江湖。而利益在其中,盘根错节……
02 数据来源
诈骗分子的数据,到底是怎么来的?
“其实,我们的数据,大多是现金贷平台自己卖给我们的。”一位从事过电话诈骗的从业者称。
在2017年监管收紧后,很多不正规的小现金贷公司,业务难以为继,就开始干起销售数据的生意。
“现金贷生意亏了很多钱,只能买卖数据,挽回一些损失。”一家月放款规模不过几千万的小平台,在多个贷款群和黑产群中,公开叫卖。
“所有数据打包,几毛到一块一条不等。”该从业者称,他就曾经从一些小现金贷平台手中,收购过几十万条数据。
这些数据的维度极细,包括姓名、电话、身份证、银行卡,甚至还包括一些细致的风控维度,如学历、社保信息、工作单位、家人电话……
除此之外,一些贷款超市也在出售用户数据。
“贷款超市本身就是给现金贷平台导客户的,它们会将这些数据卖给一些现金贷平台,让后者自己想办法去导客户。”某贷款超市的创始人称。
但是,它们却很难分辨数据购买方的身份。
“警方正在调查好贷网事件,好贷网的副总裁被指将数据卖给了电信诈骗公司。”知情人士透露。
“这是完全有可能的。现在的电话诈骗公司都比较精明,会伪装成电话营销公司去收购数据。”
除了接受现金贷和贷款超市的主动销售,他们还喜欢和“内鬼”合作。
“这样的数据更便宜,一般几分钱就能买到一条。”
而一些大平台流出的数据,多是被黑客“拖库”,然后直接在黑市上公开销售。
△流到黑市中的某知名平台用户数据
从源头流出的数据,必然是维度最多、质量最高的。
而数据的产业链太长,在其流动的过程中,可钻的漏洞到处都有。
比如,外包的短信平台和催收平台。它们都存在数据外泄的风险。
目前,正规的此类平台,都会进行数据的脱敏和加密。
但很多现金贷公司为了降低成本,还是会去找一些不正规的小平台。
“很多不正规的短信平台会层层转包,寻找通道,这些环节都会导致数据外泄。”
实际上,大多数现金贷平台的数据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很多现金贷平台给供应商的数据接口开得太松,我们直接能看到用户的姓名、电话和银行卡号。”一位短信平台的市场总监称。
而数据的肆意流动,早就成为行业的普遍现象。
如果注册了一个贷款平台,接下来,你的手机将不得安宁。
“一天七八个电话,问我要不要贷款,手机上频繁收到各个平台的贷款短信,说已经给我授信几千几万,点开就可领取。”陈女士称。
数据链条太长,所有经手者,都可能成为数据外泄的人。
而其中的利益诱惑,实在太大……
03 诈骗方式
这些数据流到诈骗公司手里之后,一出精心策划的大戏,才刚刚开场。
“这类诈骗之所以得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贷款公司一般会电核,经常贷款的用户会觉得这很正常,戒备程度较低。”
如果还能提供用户注册时绑定的身份证号和银行卡号,用户就几乎会全信了。
如果有些用户戒备程度较高,他会让他们再加一个QQ号,称是官方客服。
△诈骗公司注册的客户QQ
在QQ上,“客服”再对用户软磨硬泡,提供更多维度的数据,比如学历、家人电话,反复增加用户信任感。
其核心目的,就是让用户提供验证码。
“很多快捷支付的通道在开通之后,可以直接扣走银行卡的钱。”
而这个新骗局的成功率极高。
这位诈骗从业者原先的公司有20个人,15个用电话,4个用QQ,1个负责支付通道对接,一个月可以搞下来几十万到上百万。
“一个人一般可骗到1000到3000不等,打10个电话,就有1个相信的。”
前端时间电话诈骗公司被严打,很多从业者转行,但最近,这一现象又开始死灰复燃。
针对现金贷和贷款用户的诈骗,正在成为他们专注的新模式。
“现在起码有上百个团伙,专门针对贷款用户诈骗,哪怕一个团伙骗走10万,也有上千万的钱。”保守估计,起码有上万人受骗,数千万被卷走。
而被骗之后,用户很难追回损失。
发现被骗之后,受害者集结成群,试图去讨个说法,却发现投诉无门。
就算立案,唯一的线索就是一个电话或QQ号码,追查起来,困难重重。
他们也尝试去现金贷平台投诉,对方却称自己也是受害者,“他们是冒充我们的客服啊”。
几乎所有的被骗用户都认为,现金贷平台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在一个平台上借钱,结果对方冒充平台方来骗钱,肯定是平台泄露了数据。”
“最好的解决方式,是现金贷平台先赔偿用户,然后成为直接受害者,对诈骗分子有追诉的权利,这样可以集中报案。”他表示。
被用于诈骗之后,数据就没有价值了吗?
其实,一切还只是开始。
诈骗公司把“压榨”之后的数据,称为“渣子”。
这些“渣子”,会被他们再次拿出去销售。
而售价依然可以达到几毛到一块一条。
也就是说,数据用完之后,他们能再以买进来时的价格卖出去。
平进平出。
“卖给借条,或者其他电话营销公司,让它们再去榨取一遍价值。”郭叶东称。
所谓的借条平台,就是一些地下的“超利贷”。
它们通常会藏身在一个隐蔽的地下室,几个人躲在里面打电话,让别人打借条借贷。
借700,一周后还款1000,年利率高达1800%。
而电话营销公司,则是帮其他的现金贷平台获客,将这些用户拉到自己的平台上借款。
围绕肆意流动的数据,一条全新的产业链正在形成。
先是诈骗分子下套,再是超利贷借条洗劫,最后还有电话营销公司盘剥。
用户的数据价值,正在被各方蚕食与压榨。
谁来保护我们的数据?谁来守护我们的隐私?谁又来为损失买单?
来自:终结诈骗
qq现金贷app下载
近日,有用户向《中国经营报》记者反映美股上市网贷公司信而富(XRF.N)在用户贷款过程中搭售其商城商品,并出示了信而富商城“选择幸运购,有助于提高您的借款成功概率,请尝试”的提示截图。
2017年底,监管部门连发三
文规范现金贷业务,包括信而富在内的现金贷平台纷纷转型。2018年4月,信而富公告将“信而富现金贷”正式更名为“信而富消费贷”。与此同时,部分现金贷平台选择开发新模式继续挑战监管的边界。对此,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18年5月《关于防范变相“现金贷”业务风险的提示》中点名“贷
款过程中搭售其他商品,变相抬高利率”情形。
值得关注的是,2017年上市的信而富目前面临迟迟未扭亏与股价的“跌跌不休”双重压力。截至12月19日收盘时,每股仅为1.21美元,距历史最高股价的跌幅已高达90.6%。
一年来信而富的股价为何跌去九成? 其下跌压力来源于哪
里? 更名为“信而富消费贷”后成立的信而富商城为何向用户提示以购物提高借款成功率?
对此,信而富方面向本报记者表示,信而富现行相关产品序列符合监管要求,不存在任何搭售行为。关于市值缩水问题,其表示“根据美国证券交易法规定,有关股价问题,我司不予评论。”
类“搭售”变相提利率
有行业人士表示,某些现金贷平台推出的商城场景中的商品价值是补贴现金贷的利润,变相开展违规现金贷。
早在2014年信而富就涉足现金贷业务,自去年监管对现金贷业务加强管理后,信而富开始进行现金贷业务转型,但转型过程中,记者看到网上关于信而富的投诉不断。
据信而富官网显示,2014年11月,信而富与腾讯共同发布小额信贷产品“现金贷”。2015年10月,联合百度发布“现金贷”产品。
一位信而富老用户告诉记者,信而富在2017年曾推出会员服务。“当时信而富工作人员在手机QQ上搜索现金贷就可以跳转借款界面,后来转到微信公众号,接下来就是APP,要购买会员才能借款,而现在会员也没有用了,如果你不在信而富商城买东西,借款的按钮都无法点亮了。”
对于“借款必须买东西”的情况,信而富告诉记者,信而富为响应监管要求,引入消费场景服务及嵌入第三方合作的购物商城,即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主选择是否购买商品。用户选择购买商品的,可通过在信而富平台申请借款的方式予以支付商品价款。“去商城买一次东西就可以借款”的说法与事实完全不符,不存在此现象。
据信而富方面介绍,上述会员服务已经停止。此前诚信会员服务由借款人自由选择是否购买,从而享受对应权益。目前因公司内部产品序列调整,信而富已经停止新会员的申请,此前已购买会员权益不受影响,直至合约期满。能否获得借款,与借款人是否为会员没有直接必然联系。目前,符合规定的用户借款正常,不存在多次借款失败的问题。
但是记者看到网上投诉用户提供的截图显示,信而富曾提示用户“选择幸运购,有助于提高您的借款成功概率,请尝试”。
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于今年6月7日下发的《关于提请对部分“现金贷”平台加强监管的函》曾要求清理整顿贷款过程中搭售其他商品等变相开展的现金贷业务。
那么,信而富是否确实存在“贷款过程中搭售其他商品”情形? 对此,信而富相关人士向记者强调“商城是按照监管的要求来做的。现行相关产品序列符合监管要求,不存在任何‘搭售’行为。”
不过,信而富平台客服则告诉记者,激活消费额度后在商城购物有助于提高信用,信用够好,就可以点亮借款按钮。
此外,信而富商城部分商品的定价也颇高,如普通牙刷标价98元/支、过期的桂林旅游卡240元/张、无品牌的浴巾1条+方巾2条套装228元/件。而信而富商城对这些商品的退换货条款表述为“无法保证每一件都是完美的,因此一旦售出,默认不支持退换货”。
有行业人士表示,某些现金贷平台推出的商城场景中的商品价值是补贴现金贷的利润,变相开展违规现金贷。这些商品的售价远高于实际成本,如果希望在平台借现金贷,就需要购买这些商品。“我们知道现金贷的利率是存在上限的,而卖商品的超额收益则可以补贴现金贷利率,进而突破现金贷费率的监管上限。”
此外,记者还在二手闲置转让软件上看到大量用户转让信而富商城购买的商品,称“需要借款的时候买的”。
转型“真假场景之争”
如果购物商城受众群体仍是借现金贷客户,那么就属于“伪场景”。
随着现金贷进入强监管时代,各平台开始谋求转型。2018年4月,信而富将“信而富现金贷”更名为“信而富消费贷”,官网公告表示,更名为启动全面品牌升级计划,未来除现金借款外,用户还能享受到消费分期、循环借款、认证提额、超值会员等更多服务。
但是,更名只是“万里长征中的一步”。近期,信而富又推出了商城服务,宣布向消费分期转型。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指出,现金贷平台转型做消费分期场景方面有三大难点:首先,消费场景的引入,需要大量的商务谈判,业务与系统的对接,这个过程需要大量的磨合和成本;其次,现金贷的客户与消费场景客户的需求存在差异,拟转型企业需要重新定位,重新设计产品;最后,线上消费分期市场已经较为成熟,在激烈的竞争中,形成壁垒,赢得一席之地,是各个拟转型平台需要考虑的。“在现金贷业务开始规范整顿后,现金贷平台在转型过程中结合自身的优势,聚焦细分领域,争取形成壁垒,成为细分市场的龙头。”
有曾从事现金贷业务人士表示,现金贷产品向“现金分期+消费分期”转型,如果引入消费场景、嵌入购物商城的商品数量不够多元化,受众群体主要仍是借现金贷客户的话,那么就只是把现金贷产品包装了一下,属于“伪场景”。
北京金诚同达(上海)律师事务所律师彭凯表示,要解决真假转型的问题,首先要看有无真实的货物买卖。现金贷业务本质是放贷,具有金融属性,面临强监管;消费分期平台则是消费,电商属性,客群固定,有真实消费需求。如果现金贷转型消费分期,将面临获客难度增加的问题,因为借旧还新的群体、信用卡代偿的群体、无明确用途的群体都不属于消费场景的刚需用户。其次,电商业务的逻辑与放贷业务不同,现金贷及小额信贷业务链条明晰,如果嵌入电商场景,那么业务流程中加入的主体会大大增加,还可能会面临消费者投诉和保护问题,自建电商平台不如外部合作来得容易,而寻找成熟的电商平台合作也不是那么容易。
记者通过信而富手机客户端看到,截至12月20日,信而富商城所售商品品类仅为十余种,主要为毛巾、牙刷、胶囊伞、墨镜、旅游卡等29种商品,其中部分未标明品牌。截至发稿,标明品牌的商品,比如牙刷与墨镜在淘宝交易量未超过10笔。另外,信而富商城卡类产品,例如在售旅游卡出现过期情况。而在信而富商城购买须知的退换货处理一栏显示“一旦售出,默认不支持退换货”。
信而富方面向记者进一步指出,“信而富现行相关产品序列符合监管要求,并非‘形式合规’。信而富会根据客户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和丰富合作商品类型,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在“告别”现金贷的同时,信而富的业绩也并不乐观。
信而富2017年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信而富连续三年亏损,总计亏损达到1亿美元。根据信而富披露数据,其亏损仍在继续,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信而富总计亏损5177万美元,当季度亏损1133万美元,较上一季度1059.1万美元扩大6.98%。
值得关注的是,在现金贷业务遭遇严监管以及市场舆论风险下,其压力在资本市场也有表现。
截至2018年12月19日,信而富每股为1.21美元,距2017年10月历史最高价格12.86美元,已经跌去九成。
另外,在信而富2018年第二季度财报中宣布的2000万美元股票回购计划至今尚未有新消息。
qq现金贷下架了吗
因好奇心点开贷款平台,填完资料就直接收到贷款,想“原路退回”却要还翻倍金额。近日,钟先生向南都记者报料称遭遇“强制放贷”,仅填写个人资料就“被迫”收到一笔贷款,五天后就必须还款,且还款本息和差不多是本金的两倍,砍头息部分超40%。跟钟先生在同一平台有同样遭遇的人已逾百人,经南都记者排查,这样的贷款平台至少有几十家。去年被央视315晚会曝光的“超利贷”地下团伙似乎又死灰复燃。
贷款平台“强制下款” 要四成砍头息
“一秒查询贷款额度”、“快来试试你的信用是多少钱?”……一种新的贷款套路又出现了。这些藏匿在贷款论坛、视频网站、购物网站等平台的贷款广告,正在诱导有贷款意向和需求的用户点击,不仅赚取了用户点击量,还逐步引导其完善个人信息,最后“强制下款”骗取高额砍头息。
钟先生告诉南都记者,他在一款名叫“易捷管家”的贷款APP上登记了姓名、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及银行卡信息等基本资料后,在并未申请贷款的情况下,贷款平台放款1300元,根据平台显示信息,钟先生需要还款2500元,“砍头息”高达1200元。钟先生认为,强制打款到银行卡,且贷款利息如此高,自己这是被平台“套路”了,便找客服协商,“本来就不想用这笔钱,希望马上退还。”而平台客服为其提供了所谓的“销账”解决方案,即为钟先生减免500元的手续费,还需还款2000元,仍有700元是砍头息。当钟先生只还款1300元后,平台客服威胁钟先生称,五天到期后不按2500元还款就将电话骚扰他的家人。
钟先生的遭遇不是个案,南都记者以“强制放贷”为关键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共搜到618条结果,在聚投诉平台上共搜到179条结果。浏览投诉内容,贷款平台的下款“套路”均与钟先生的遭遇如出一撤,只是平台与金额不同罢了。南都记者在钟先生指引下进入到一个逾200人的“易捷管家受害人”QQ群,同时,南都记者通过贷款论坛的爆料帖,进入另一个超300人的“强制贷款受害人”交流群。南都记者发现,近一周,两个群里都不断有新的“受害人”进入寻求解决方法。根据投诉内容梳理,至少有以下30家平台存在“强制下款”骗取高额砍头息的问题。
714、55超利贷仍在隐秘化运行
从这些贷款平台的利息和借款周期来看,与去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的“动物系”714高炮平台如出一撤,甚至是借款周期更短的55超利贷,在现金贷地下市场上曾一度非常流行。不过,在不断被媒体曝光后,这些平台的运作变得更为隐秘。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这类“强制贷款”APP一般只能通过外部链接下载,在正规的APP应用商店是无法搜索到的,甚至有的平台连APP都没有,只有一个网页。那么借款人是从什么渠道接触到这些贷款链接的呢?面对南都记者询问,有借款人称是在一款名叫“菜鸟好借”贷款超市中找到的,但当南都记者试图搜索下载这款APP时,已经无法从各大搜索引擎上找到下载渠道。一位互金从业人员告诉南都记者,这是因为这些贷款平台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儿的“草台班子”平台,可能一个平台只有十几个人,甚至几个人,而这样的平台被称为“口子”,地下运行的可能有上万个。
这从平台展现给用户的操作方式上可以看出来,所有这种“强制放贷”的平台都并无与借款人签订的贷款合同,而且同一平台跟用户发生资金往来的银行卡账户会有不同。待用户填写完个人资料后几分钟,贷款平台就会通过某个私人账户向借款用户银行卡打款。根据借款人提供的截图交叉对比发现,同一平台前后使用了不同的私人账户打款给借款人,或收取借款人还款。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可能是为了规避被判定是“非法放贷”的风险。据了解,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于2019年10月21日发布并实施的《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规定,未经监管部门批准,或者超越经营范围,以营利为目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扰乱金融市场秩序,情节严重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第(四)项的规定,以非法经营罪定罪处罚。而前款规定中的“经常性地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发放贷款”,是指2年内向不特定多人(包括单位和个人)以借款或其他名义出借资金10次以上。
广东广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暨非法集资犯罪辩护与研究中心主任曾杰指出,这些放贷平台的年化利率高于36%,已涉嫌非法经营罪。对于这些没有注册公司的平台,放款收款都是个人的针对公众放贷行为,也极有可能涉嫌无资质从事放贷活动。但上述贷款平台操作隐秘,有可能难以判定其从事无资质放贷活动。曾杰律师认为,即使无法认定其犯罪,这种行为从民事关系上,也属于一种违法职业放贷人行为,相关借款约定,放贷人主张的利息、手续费、逾期费等都属于无效行为。
职业“撸口子”人群需警惕个人数据倒卖风险
那么,钟先生等受害人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呢?上海茂泰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诸东华认为,假设这些借款人五天后不偿还平台主张的费用,也没有问题,因为在这一案件中,借款人本人在交易过程中是不想贷款的,且在交易之前没有签署合同,甚至没见到有合同,这种情况已经属于强迫交易,严重的话是刑事犯罪。
不过,钟先生等贷款人诉称,不还款已经遭到平台方爆通讯录催收,并出言侮辱。曾杰律师指出,爆通讯录催收涉嫌采用软暴力方式获得非法财产,受害人可以主张拒绝支付相关利息和逾期费,同时要积极向金融监管、公安机关报案。他建议,举证的方式一般是提供相关的聊天记录,借款记录,银行流水、转账记录等等。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越来越多“受害人”开始在QQ群、现金贷论坛抱团应对“强制放贷”平台的“收割”,南都记者发现这些借款人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本身相对“清白”的借款人,他们可能的确因为好奇,下载APP后打算先了解情况,但没想到被强制借了一笔利息过高的贷款,希望解决问题;而另一种,则是一些在借贷圈里被称为“老哥”的人,他们本来就以“撸网贷口子”来支撑自己的日常花费,过着“借新还旧,以贷养贷”的生活。
当这些“老哥”了解到“强制放贷”的这笔钱可以不用还后,主动搜罗这些平台操作借款,希望能钻空子薅羊毛。用他们的话说,这就是“白给”。一位“老哥”分享了他连刷39个平台借款的视频,从视频看到,平均借款金额1700元左右,甚至想成为中介,用自己的资质帮其他需要的人借款。
这些人口边常常挂着“征信花了没事”、“大数据花了没事”、“只要还有这样的口子给钱就行”等言论。其中“征信花了”和“大数据花了”是指他们由于借款太多,又有逾期记录,上了央行征信的黑名单,或是网购等大数据资质也已经很差了。“撸口子”大军们似乎从来没有把个人大数据信息当回事,但实际上,他们时刻面临着大数据倒卖的风险,容易成为电信诈骗的受害者。
近期,全国公安机关就一举捣毁了一批非法网络推广团伙,主要实施贷款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根据江苏苏州公安机关披露的信息,这些团伙瞄准有明确贷款意向的人员,根据他们在互联网、手机APP等的浏览、搜索记录,特别是关于“贷款”“下款快”等关键词搜索及相关贷款页面的停留时间,分析其贷款意向,从而精确推送大量虚假贷款广告。以“小额贷款公司”、“投资公司”等名义,打着“无抵押”、“零门槛”、“低利息”、“3分钟放贷”等招牌当做诱饵,吸引借款人上钩,在此基础上,不法分子诱骗有贷款意向人员在虚假贷款广告页面填写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进而将非法收集的个人信息贩卖给电信网络诈骗团伙。
一位公安部门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建议借款人尽早远离非法网贷,一定要注意选择正规的贷款平台,应该同时寻求警方援助和向金融监管部门投诉,可以尝试“双管齐下”地解决问题。
采写:南都记者 熊润淼
实习生廖泓雅
qq现金贷是信而富吗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只要下载个APP就可以手机叫车、可以手机叫外卖、确实给我们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同时有好也有坏,而近两年却有一个APP让人爱不释手,甚至有不少的人一台手机下载几十个APP,那就是现金贷APP。这个APP他有许多功能,能让人变的富有,也能给赌徒提供赌资,是广大无业游民的福音,是懒散的人一种福利,同时它也是互联网一个毒瘤。现金贷,是小额现金贷款业务的简称,具有方便灵活的借款与还款方式,以及实时审批、快速到账的特性。从2015年开始,现金贷作为消费金融一个重要的分支在中国开始强势崛起。目前一二线城市以线上为主,三四线城市以线下为主。现金贷业务是由信而富海东小贷公司在手机QQ平台上提供的基于互联网的小额现金贷款业务,所贷出资金均有该公司提供,腾讯QQ只提供平台。主要服务于手机QQ用户群体,只要获得QQ贷款名额,即可在手机QQ上完成申请、借款、还款。“高利贷”一个遗传了有几千年的词,不少的人都对其避之,但今日却在互联网上多次出现。现金贷的的收费项目也是五花八门,服务费、利息费、逾期费、违约费、手续费、多种费用把借款人压的透不过气。不少的人在现金贷借款时,没有仔细去看合同,因此掉入了“现金贷”的套路。各位想要或者正在办理现金贷的朋友们希望看一下小编整理的一些现金贷的套路,避免上当受骗:
第一、例如借个1000块钱,逾期两三天,罚息高达一两百,不还款就轰炸其通讯录。这也是现金贷存在的一个套路,有的时候借款人到期了,他们会一个星期后再进行催收,因为能多收点罚息。
第二、注册个人公众号,对外宣扬放贷,并且引导借款人到第三方平台进行补欠条,在通过线下进行转账。在第三方平台上补上一个3000的借条,到手只有2400,并且还不了款则会被引导多补一个借条等等手段。
第三、编织各种理由,提前收取借款人的费用,通常以材料费、保证金等由头忽悠借款人上钩。
网警提示:
欠债有风险,借钱需谨慎。在近两年风头正劲的现金贷行业,这样利滚利的荒诞故事实在不算罕见。手续费、服务费是一次性费用,无论借款周期多长,收取的费用是等同的,这也就意味着短期周转将承受高昂的利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qq现金贷在哪里找,qq现金贷500块十几年没还款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