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窃和盗窃的区别量刑一样吗,扒窃和盗窃的区别在哪里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贺颖

扒窃和盗窃的区别量刑一样吗,扒窃和盗窃的区别在哪里

大家好,由投稿人贺颖来为大家解答扒窃和盗窃的区别量刑一样吗,扒窃和盗窃的区别在哪里这个热门资讯。扒窃和盗窃的区别量刑一样吗,扒窃和盗窃的区别在哪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扒窃和盗窃的区别 触手可及

#盗窃罪和抢夺罪的根本区别在哪呢?#

“警察说我儿子是抢夺罪,不是盗窃罪,这到底有啥区别?是不是抢比偷判得更重?”一位母亲曾经咨询。她的儿子因为在地铁口夺走路人手机被刑事拘留,家属以为只是“普通偷东西”,直到看到《起诉意见书》上写着“涉嫌抢夺罪”,才慌了神。

作为北京专业刑事辩护律师团队,见过太多人因为分不清盗窃和抢夺,错过最佳辩护时机,甚至稀里糊涂多坐好几年牢。今天,我们就用最直白的语言、最真实的案例,说透这两个罪名的根本区别,以及家属此刻最该做什么。

一、一字之差,刑期翻倍!
你可能觉得“偷”和“抢”差别不大,但法律上的定义天差地别。2023年北京朝阳区法院判过一起典型案件:张某在超市趁店员不注意偷走三条香烟(价值4500元),构成盗窃罪,判了6个月;而李某在路边突然夺走行人挎包(价值3800元),构成抢夺罪,判了1年半。金额更低,刑期却翻了3倍

根本区别就一句话:

盗窃是“偷偷摸摸拿东西”,比如撬锁、扒窃、调包;抢夺是“明目张胆硬抢”,比如拽项链、夺手机、抢钱包。

但现实远比定义复杂。王某假装问路,突然抓起摊主手机就跑。家属坚持认为是盗窃,但法院认定是抢夺。关键就在于:被害人是否意识到东西被拿走的瞬间。如果对方根本没察觉(比如扒窃),是盗窃;如果对方察觉了但来不及反抗(比如拽包),就是抢夺。

二、量刑差距有多大?律师用数字说透
根据《刑法》规定:

盗窃罪:数额较大(北京标准2000元以上):3年以下;数额巨大(6万元以上):3-10年;数额特别巨大(40万元以上):10年以上至无期。抢夺罪:数额较大(北京标准1500元以上):3年以下;数额巨大(5万元以上):3-10年;数额特别巨大(30万元以上):10年以上至无期。

看起来抢夺罪门槛更低、判得更重?其实没那么简单!
2022年海淀区刘某抢夺案中,他抢走一部价值3000元的手机,但因拉扯导致被害人摔倒骨折,最终被认定为“抢夺致人重伤”,刑期直接从3年以下跳档到10年以上!抢夺罪隐藏着一个致命雷区:只要造成被害人伤亡,就可能升级为抢劫罪(刑期3年起,最高死刑)。

三、真实案例:如何把“抢夺”辩成“盗窃”?
一起外卖员被控抢夺案,当事人陈某因送餐超时被扣钱,情急下拿走顾客放在门外的快递(价值2800元)。检察院以抢夺罪起诉,量刑建议1年。律师抓住三个关键点翻盘:

无肢体接触:陈某是在顾客转身回家后拿走快递,被害人全程未察觉;无暴力风险:快递放置位置平稳,不存在拽拉导致摔倒的可能;金额卡点:北京盗窃罪立案标准是2000元,若定性为盗窃,可争取不起诉。
最终法院采纳辩护意见,改判盗窃罪并适用缓刑。

四、家属必知:3个救命知识点

别被“被害人陈述”带偏
很多人觉得“被害人说是抢,那就一定是抢夺”,其实不然。李某案中,被害人坚称“他抢了我手机”,但监控显示李某是趁其醉酒时拿走手机,法院最终认定盗窃。关键看客观证据,而非主观描述“多次作案”会放大罪名差异
假设偷3次共5000元,属于盗窃罪“数额较大”,判3年以下;但如果是抢3次共5000元,可能被认定为“多次抢夺”,直接判3-10年!退赃退赔的时机决定效果
盗窃罪退赃并获谅解,有机会不起诉;但抢夺罪因涉及人身危险性,即便退赃,法院也可能从轻但不会免罚。退赃一定要在检察院阶段前完成

五、为什么请律师越早越好?
刑事案件的黄金救援期只有37天(拘留+逮捕审查期),但盗窃/抢夺罪的定性往往在派出所阶段就已初步形成。

律师的三大核心作用:

第一时间定性分析:通过现场监控、证人证言等判断罪名走向;阻断错误口供:指导当事人避免说出“我用力拽了一下”等可能升级罪名的话;赔偿谈判技巧:用退赃、谅解争取“法定刑以下量刑”。

六、血的教训:这些错误家属千万别犯

私下联系被害人:“求您改口说是偷不是抢”——这涉嫌妨害作证罪;盲目信任“关系”:有人承诺30万“把抢夺改成盗窃”,结果钱花了,罪名反而加重;拖到开庭才请律师:某案件因现场监控被覆盖,律师介入过晚无法取证,当事人多坐2年牢。


法律不会因为“不懂”而网开一面,但专业律师能为你找到“求生缝隙”。意大利法学家贝卡利亚说:“刑罚的威慑力不在于其严酷性,而在于其不可避免性。”面对指控,与其慌乱逃避,不如主动出击。

作者简介:陈五争律师,北京刑事辩护律师,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每年全国接案办案,数百起案件办理经验,擅长领域:刑事辩护,在宋某诈骗案、莫某盗窃案、朱某职务侵占案、宋某敲诈勒索罪等众多刑事案件的辩护中,均为当事人争取了超预期的合法权益。

扒窃和盗窃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我应该明确这三个概念的法律定义,然后比较它们在构成要件、刑罚、社会危害性等方面的不同。可能还需要参考相关法律条文,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相关规定。

首先,入室盗窃,也就是“入户盗窃”,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是指非法进入供他人家庭生活的住所进行盗窃。这里的“户”指的是他人生活的与外界相对隔离的住所,包括住宅、出租屋等。入室盗窃不仅侵犯了财产权,还侵犯了公民的居住安宁,因此其社会危害性更大,刑罚也更重。

携带凶器盗窃。根据司法解释,凶器包括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以及为实施犯罪而携带的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携带凶器盗窃即使未使用,只要在盗窃时携带,即构成此罪。这主要是因为携带凶器增加了犯罪行为的危险性,可能对被害人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刑罚也较一般盗窃更重。

一般盗窃则是指除上述两种情形外的普通盗窃行为,即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的情况。其刑罚主要根据盗窃数额和情节严重程度来判定,相对入室盗窃和携带凶器盗窃来说刑罚较轻。

接下来需要比较这三者在构成要件上的不同。入室盗窃的关键在于“入户”,即非法进入他人住所;携带凶器盗窃的关键在于“携带凶器”;而一般盗窃则没有这些特殊要件,主要是数额或次数。此外,入室盗窃和携带凶器盗窃都属于盗窃罪的加重情节,因此刑罚起点更高,而一般盗窃则根据数额和次数来判定。

入室盗窃和携带凶器盗窃可能存在竞合的情况。例如,某人携带凶器入室盗窃,此时同时符合两个加重情节,需要具体分析。

此外,社会危害性方面,入室盗窃不仅侵犯财产,还侵犯了居住安全,容易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如转化为抢劫、故意伤害等;携带凶器盗窃则因携带危险工具,随时可能升级为暴力犯罪,因此两者的危害性高于一般盗窃。

总结起来,三者的区别主要在构成要件、社会危害性和刑罚程度。入室盗窃强调场所的特殊性,携带凶器盗窃强调工具的危害性,而一般盗窃则基于数额或次数。正确区分有助于准确适用法律,合理量刑。

入室盗窃、携带凶器盗窃与一般盗窃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定义与构成要件

类型

定义与核心要件

法律依据

入室盗窃(入户盗窃)

非法进入 供他人家庭生活 的住所(如住宅、出租屋)实施盗窃。
关键要件:非法侵入“户” + 盗窃行为。

《刑法》第264条;
司法解释(“户”的界定)

携带凶器盗窃

在盗窃过程中 携带凶器(包括管制器械或作案工具),无论是否使用或展示。
关键要件:主观明知携带 + 凶器的危险性。

《刑法》第264条;
《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司法解释》

一般盗窃

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满足“数额较大”或“多次盗窃”(2年内3次以上)。
关键要件:数额或次数达标。

《刑法》第264条

二、社会危害性与刑罚对比

类型

社会危害性

刑罚起点(既遂)

入室盗窃

侵犯财产权 + 破坏居住安全,易引发人身伤害(如转化为抢劫)。

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若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携带凶器盗窃

因携带危险工具,对人身安全构成直接威胁,犯罪升级风险高。

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情节严重者可加重处罚。

一般盗窃

仅侵犯财产权,社会危害性相对较低。

数额较大:3年以下
数额巨大:3-10年
数额特别巨大:10年以上或无期

三、司法认定要点

类型

特殊认定规则

入室盗窃

1. “户”需具备 家庭生活功能相对封闭性(如集体宿舍、商住两用店一般不认定为“户”);
2. 未窃得财物仍构罪(属行为犯)。

携带凶器盗窃

1. 凶器包括 管制器械(如匕首)和 其他作案工具(如撬棍、辣椒喷雾);
2. 无需实际使用,携带即构罪。

一般盗窃

1. 需达到 数额标准(各省不同,如2000-3000元以上为“数额较大”);
2. 多次盗窃(2年内3次以上)即使未达数额也可定罪。

四、典型案例对比

情形

定性

理由

潜入无人居住的仓库偷窃

一般盗窃

未侵入“户”,且未携带凶器。

携带螺丝刀撬门进入住宅偷窃

入室盗窃 + 携带凶器

螺丝刀被认定为作案工具,兼具破坏性和人身威胁性,同时满足“入户”要件。

在公交车上用刀片划包偷钱包

携带凶器盗窃

刀片虽小,但足以危害人身安全,且主观携带目的为作案。

五、竞合处理规则同时符合两种加重情节(如携带凶器入室盗窃):通常以 一重罪论处,不数罪并罚,但量刑时从重考量。转化为抢劫罪:若在入室盗窃或携带凶器盗窃过程中 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直接认定为 抢劫罪(刑罚更重,3年以上起刑)。六、总结

维度

入室盗窃

携带凶器盗窃

一般盗窃

核心要件

非法进入“户”

携带危险工具

数额或次数达标

既遂标准

行为犯(进入即既遂)

行为犯(携带即既遂)

结果犯(需实际窃得财物)

刑罚严厉程度

高(保护居住安全)

高(防范人身风险)

相对较低(仅财产侵害)

典型风险

易引发人身伤害或转化为抢劫

工具随时可能升级为暴力

主要限于财产损失

提示:三者均属盗窃罪范畴,但入室盗窃和携带凶器盗窃因危害性更大,法律给予更严厉评价。实务中需严格区分要件,避免混淆。

扒窃与盗窃哪个严重

一、定义: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室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行政案件与刑事案件区别:1、立案金额标准不同,以云南为例,涉案金额为1500元,1500(含1500元)以上即可立为刑事案件侦查,1500元以下则是治安案件。2、累犯,累犯是指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内再犯新罪,涉案金额折抵一半,即750元就可以刑事案件办理。3、结伙作案、流窜作案和多次作案。以上排除外为行政案件,行政案件半年内再次盗窃可从重处罚。已满14周岁不满16岁初次违反治安管理可依法不处理。

三、案例:

冰某、水某和酒某于2055年因盗窃村民甲某的苹果50Pro手机,经火星区发展和改革局认定,被盗物品在价值标准基准日被盗手机价格为2100元,按照价格认定该案系刑事案件,该案系结伙作案,依照刑法二百六四条依法判决。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请遵纪守法。

扒窃与盗窃

中新社北京6月28日电 (记者 刘文文)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毕井泉28日在北京“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上表示,鼓励创新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侵犯知识产权与盗窃和抢劫财产没有本质性差别。

“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由中国新闻社主办、中国新闻网承办。毕井泉在会上表示,知识产权是财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侵犯知识产权与盗窃和抢劫财产没有本质性的差别。多年来,中国设立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领导小组,汇集各部门力量,组织专项打假行动,打击盗版书籍音像、假冒品牌和地理标识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侵权假冒违法行为仍屡禁不止。

对此,他指出,根源在于对造假掺假生产者,法律上可以追究刑事责任,但对于运输者、销售者、发货者,法律则有数额、动机、后果等前置条件,以至于对这些违法经营者基本不能追究刑事责任,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则无法通过经营者查到生产者,找不到造假的黑窝点,就很难从根本上治理和杜绝假货。

毕井泉强调,当务之急是修订刑法中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有关规定,对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运输者、销售者、供货者、向境内外发货者,均按行为论罪,取消案件数额、动机、后果等前置条件;能够交代出供货商且有证据证明不属于“明知”、“没有严重后果”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只有对各类侵权假冒的经营者形成刑事处罚震慑,才能发现供货者和制造者,打击假冒产品的工作才能取得实效,对发明创造、对知识产权权利人才是最有效的保护。”他说。(完)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扒窃和盗窃的区别量刑一样吗,扒窃和盗窃的区别在哪里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