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君是什么意思,梅君子的诗句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范艺

梅君是什么意思,梅君子的诗句

大家好,由投稿人范艺来为大家解答梅君是什么意思,梅君子的诗句这个热门资讯。梅君是什么意思,梅君子的诗句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梅君书法

YMG全媒体记者 董方义 摄影报道

大海,为烟台赋能;海鸥,为大海赋能;梅君,为海鸥赋能。

梅君女士今年65岁,家住芝罘区向阳街道菜市街。12月6日10点多,她赶到了烟台日报编辑部,从一个特大号黑背包里取出一张打印的“牧鸥志愿队招募令”,询问工作人员能否帮她在报纸上发布。

一纸“招募令”,引出了一个市民牧鸥长达25年的故事,也引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鸥未了情。

“把海鸥留在人最多的地方,价值才最大”

在烟台中心城区,有一条号称“中国最美海岸线”的观光带。它西起烟台山,向东经滨海广场、第一海水浴场至月亮湾,长约3公里,沿途及周边景点密布、景色迷人、鸥影翩跹,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烟台文旅当之无愧的“脸面”。

梅君日常牧鸥的地方,正是这段“中国最美海岸线”。

“这里美如仙境,我家离着又不远,走着一会儿就过来了。”梅君笑着说。

略一停顿,她又认真地告诉记者:“把更多海鸥留在‘最美海岸线’上,是‘锦上添花’,也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滨海广场一带常年游人如织。本地人有空儿都会前来休闲放松,外地游客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必到这里“打卡”亲海。

“尤其是不冷的季节,这里节目不断,音乐会、美食节之类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人流量超大。”梅君深深体会到,这段海岸线给烟台人的生活平添了太多的诗情画意,而聪明的烟台人也用足了大海赠予的种种美好。

因此,梅君内心深处有个坚定的想法——海鸥是海洋的使者,她要通过努力把它们留在这里,扩大族群,为这片海增添更多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让更多亲海的人欣赏到海与鸥相互成就的生态之美,与大自然更紧密地拥抱在一起。

“这样一来,鸥、人、海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民游客得到了更好的亲海体验,烟台旅游得到了全国更多游客的好评,从而实现了多方共赢。”梅君动情地说,“把海鸥留在人最多的地方,价值才最大。‘最美海岸线’上海鸥增多了,会让游客们觉得这座城市更亲切、更温暖、更和谐、更友好。”

听到游客赞美烟台,她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采访中,梅君微信里接到了一位朋友传来的“情报”:第一海水浴场沙滩上有近百名游客在拍摄海鸥,但海鸥漂在水里不动,大伙儿束手无策。

“我这个黑包里,正好装着早晨刚制作的6斤鸥粮。”梅君说罢,直接赶到了第一海水浴场。

其时,天气晴好,空气清新,几乎没有风。在阳光照射下,第一海水浴场碧绿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不远处,200多只海鸥正慵懒地漂在水里,随着轻轻涌动的海水晃动着……时令已至“大雪”,记者却不禁有些春光明媚之感。

“冬天觅食困难,这些小家伙准是饿了。你看,它们比鸽子大一圈,浮在水面上像鸭子,站起来就是一只线条优美的大鸟,飞翔姿态很特别,一眼就能认出来。它们在三个地方扎堆,说明分属三个不同的族群……”一见海鸥,梅君喜上眉梢、如数家珍。

说话间,她取出鸥粮,走到了海边。

“孩儿们,开饭啦!”梅君抓了一把鸥粮,扬手召唤。

这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海鸥们腾空而起,在一片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中,一起向梅君飞来。她一次次用力将食物抛向低飞的海鸥。一些食物在空中被海鸥接下,而落水的也浪费不了,早有眼尖的海鸥俯冲下去啄食干净。

“美!太美了!”“快抓拍!”“妈妈,你看,海鸥在飞行中吃上一口,然后转个圈飞回来再吃一口……”游客们欢呼着围了上来,拍下了一张张人、鸥、海同框的靓照。

“海鸥太亲人了,它们是大海的绝配。这次烟台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带着老伴和孙女从山西赶来旅游的武先生兴奋地说。

此时的梅君,看到海鸥吃得津津有味,听到游客的赞美,脸上早就笑成了一朵花。

喂了一会,梅君有些累了,便将一把鸥粮平放在右掌中,引得七八只海鸥争先恐后地飞来啄食,胆小的啄一口就撤了,贪心的连啄两三口才飞走,还有两只撞在了一起。梅君悄悄摸了摸其中一只海鸥,对方只顾抢食,竟没顾得上“理会”。

“海鸥通人性,只要喂它一两次,它就能认识你,慢慢地就敢靠近你了。”牧鸥时,梅君和游客们聊着天。

热闹持续了半个小时。陆续吃饱的海鸥又相继躲到水里漂着,兀自思考“鸥生”去了。游客们看过了“百鸥翔集”的大场面,早已心满意足,便也不再“打扰”海鸥,去欣赏别处的风景了。

梅君将沙滩上的垃圾捡拾了一遍,还戏称“帮海鸥收拾收拾家里卫生”。

随后,梅君向西走到了滨海广场。这里开始只有20多只海鸥,但没过多久,从西面烟台山景区的树林和北面大海深处陆续飞来了上百只海鸥,把剩余鸥粮全部吃光了。

她把海鸥当孩子,曾救活一只腿折的灰背鸥

“我下次想带孙子喂海鸥,几点来合适?”来自栖霞市的田女士向梅君请教。

根据梅君的经验,海鸥一日两餐间隔约5小时,吃饱后就不怎么和人互动了。在滨海广场,冬季一般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半天气相对暖和,是观鸥、喂鸥比较理想的时段。

“遇到特殊天气就不是这样了。” 梅君说,像大雾、阴天之时视线不好,空中鸥影难觅;碰到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大多数海鸥也喜欢找个地方躲着,“而到了夏天,它们觅食时间会提前,避开高温时段。”

“海鸥是杂食动物,不怎么挑食,但绝不能投喂已变质的食物。”多年来,梅君早就把海鸥当成了孩子,一直在探索它们的“口味”,投喂的是自己切碎的肉、肠、水产品、水果等各种海鸥爱吃的食物。

牧鸥,是有成本的。早年,梅君除了购买食物,每次聚餐也会将一些合适的饭菜打包做成鸥粮。等退休后应酬少了,孩子也不用自己操心了,梅君每月固定拿出1000元钱,作为海鸥的“口粮基金”。

“这些年,我有空就喂,每年都喂140次以上,平均两天半喂一次。当然,不同季节投喂的数量也不一样。”梅君风趣地说,在她家,海鸥吃的远比人吃的多,菜市场的人见她每次买那么多吃的,都挺好奇的。

其实,梅君的退休金不算多,她平时喜欢在郊区种植瓜果蔬菜,生活支出比较有节制,但为海鸥花钱却一点也不心疼。

每次面对“这么做图个啥”的疑问,她都会轻描淡写地回答:“就算每天山珍海味,又能带来多少快乐呢?我更喜欢精神富足。”

早年,人们常说海鸥是到烟台越冬的。但是现在,游客无论几月份来滨海广场都有机会见到海鸥,6月至9月海鸥数量反而更多。

“今天夏天,我有一次看到滨海广场上空密密麻麻飞着1000多只海鸥。”梅君说,牧鸥25年来,她见证了“最美海岸线”上海鸥数量的逐年增多,“具体多少没法说,但数量翻了三番不止。”

25年来,海鸥给梅君带来了太多的快乐,但偶尔也会让她伤心难过。她不止一次见过死去的海鸥,每次都心疼不已,亲手将其埋葬。

2018年秋天,梅君还奇迹般地救活了一只受了重伤的海鸥。

那天,梅君在第一海水浴场牧鸥时,发现了一只折了腿的灰背鸥,便将它带回家,在其伤口处消毒,将骨折部分归位,敷上磨成面粉状的止疼药,再缠上创可贴,设法将伤腿固定,然后试着喂水和小米,情况好转后,又喂小鱼补充营养。就这样,在梅君精心呵护下,一个多月后灰背鸥真的康复了,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打开窗户都不飞走。放生时,它在梅君头顶上盘旋了好几圈才振翅高飞融入鸥群。

带着一位百战老兵的嘱托,她说还要牧鸥20年

梅君祖籍威海,高中毕业即来到烟台工作,居所临近大海。很快,她就爱上了这座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的城市。

“这里风景如画;这里海鲜管够;这里民风纯朴,人们性格温和、对人友善……”梅君说,在她的眼里,这座朝夕相处的城市“一街一巷都有历史,一景一物都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有情感”。

2000年初春时节,梅君在海边玩遇到一只流浪狗,就找出食物喂它,不料引来二三十只海鸥对食物“虎视眈眈”。她心领神会,赶紧把剩余食物弄碎,抛给了海鸥。

当梅君转身离去,海鸥们继续跟在她后面飞。“没有了。”梅君对着海鸥摆摆手,又翻了翻衣袋,重复了两三次,聪明的海鸥果然不再“纠缠”。

人鸥配合如此默契,让梅君心生愉悦。之后,她一得空闲就去喂海鸥。

2004年8月,烟台山东面海边建成了美丽的滨海广场。“我感觉海边一下子变成了现代化的模样,烟台的都市气息也随之浓郁起来。来这里散散步、看看海、吹吹海风、喂喂海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梅君提及此事,仍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梅君带着父母去广场玩,结果父亲梅世兰也迷恋上了喂海鸥。梅君说,从那以后,陪伴父亲给牧鸥增加了一个理由。

说起照顾老人,闻讯赶来的弟媳文女士伸出大拇指,告诉记者姐姐梅君特别孝顺,2010年母亲去世后,她就坚持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瞻养。

父亲年龄越来越大,梅君就用轮椅推着他去广场晒太阳、看大海、喂海鸥。看到那么多海鸥围着轮椅飞,在自己手上啄食,父亲脸上露出了像孩子一样纯真的笑容。彼时情景,让梅君久久难以忘怀。

梅世兰14岁参军,16岁入党,是一位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百战老兵。

“战斗中,有弹片嵌入了他的额骨,射进他后背的弹片终生无法取出,他左下肢严重伤残险些截肢,他的手指也受了伤……”梅君说着说着,眼圈红了。

作为一位枪林弹雨中的幸存者,梅老先生一直很低调,常说他们出生入死打仗就是为了天下太平,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好日子。

置身滨海广场,前面大海远阔,后面城市繁华,身边群鸥环绕,老人家应该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当年浴血奋战的意义。可能在那一刻,“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已经具象化了。

2017年8月,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老人家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临终前很平静,还嘱咐梅君“没事的时候就去喂喂海鸥”。

父亲去世后,梅君带着父亲的嘱托,怀着对父亲的念想,更是把牧鸥作为余生中的“必修课”。渐渐地,她也成了“中国最美海岸线”上的一道风景。

牧鸥25年,对梅君亦有回报——保持了年轻的心态和良好的身材,淡化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表示,自己还能牧鸥20年,但这件事情总该有个传承,期待更多热心市民来做“城市牧鸥人”。

梅君如

来源:【烟台市融媒体中心】

烟台融媒5月9日讯(YMG全媒体记者 纪殿国 摄影报道)近日,有市民向“烟台民意通”热线6601234反映,从4月下旬至“五一”假期,在烟台市区的海滨一带看不到一只海鸥,许多游客慕名而来观赏海鸥,却频频扑空。很多市民纳闷:以往海边漫天飞舞的海鸥哪儿去了?对此,熟悉海鸥习性的人士表示,一部分海鸥根据季节迁徙往北飞了,一部分不迁徙的海鸥飞到海岛上繁殖去了。再过几天,去海岛繁殖的海鸥将陆续归来,烟台海滨一带将再现海鸥翔集的美丽景色。

“从4月27日开始,我发现烟台第一海水浴场、滨海广场海滨、烟台山海滨、芝罘湾一带,一只海鸥也没有了。以往这里的海鸥漫天飞舞,很多人投喂海鸥,海鸥则围着游客飞,人与海鸥和谐相处,成了烟台海滨的一道美丽风景。”市民初先生告诉记者,“‘五一’假期,很多游客慕名而来想观赏海鸥,都扑空了。我很纳闷,海边的海鸥都去哪儿了?”

根据市民反映,记者连续多日走访了上述海滨一带,发现的确如市民所言,没有海鸥的踪迹。记者也同样疑惑:海鸥去哪儿了?

“每年4月下旬到5月上旬,大约半个月时间,烟台市区的海滨都观赏不到海鸥。因为海鸥繁殖季节到了,一部分海鸥飞到海岛下蛋去了,还有一部分海鸥根据季节迁徙到更北的地方了。”热心市民王先生告诉记者。王先生是一位“鸥食”经营者,更是一名爱鸟人士,对海鸥的习性颇有研究。“迁徙的海鸥,来自西伯利亚和东北地区,它们在4月份又飞回去了。还有相当多的海鸥不迁徙,它们在过了繁殖期后,很快就会从海岛回到烟台海滨一带,因为这里有人喂食它们,有游客和它们互动。根据以往经验,大约5月10日开始,海鸥就会陆续返回。”

记者通过多个渠道采访,证实了王先生的说法——5月上旬一过,海鸥就将大量归来,届时游客观赏海鸥季再次来临。

热心市民梅君被称为“城市牧鸥人”。她坚持25年如一日,在烟台市区海滨投喂海鸥,演绎着人鸥未了情。8日,梅君告诉记者,人们以前常说海鸥是到烟台越冬的,但现在6月至9月海鸥的数量反而更多。“去年夏天,我有一次看到滨海广场上空密密麻麻飞着1000多只海鸥。”梅君说,喂海鸥25年来,她见证了烟台市区海滨一带海鸥数量的逐年增多,“具体多少说不准,但数量增长了3倍以上。这得益于烟台众多市民的关爱投喂。”

市民有疑问,“烟台民意通”来帮您解疑释惑。飞到海岛繁殖的海鸥就要归来了,近期和海鸥“爽约”的游客,马上可以再到烟台海滨来看海鸥了。

本文来自【烟台市融媒体中心】,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孙梅君

2024年是梅兰芳先生诞辰130周年,梅兰芳纪念馆完成修缮改造提升、重新开放后推出的“最美奋斗者——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等展览,持续吸引着各界观众。本报从这些展览入手,撷取梅兰芳如何努力让西方看懂京剧、梅兰芳和他的“智囊团”、梅兰芳的书画“朋友圈”三个片段,通过采访梅兰芳先生后人、梅兰芳纪念馆研究人员等,深入挖掘其背后鲜为人知的动人故事,陆续为读者展现梅兰芳先生在促进京剧艺术对外传播交流方面的开拓性实践,梅兰芳先生识人善听、与团队的双向奔赴、相互成就,以及他在戏曲与书画艺术上相融相生的创新精神,也为我们当下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诸多启发。

梅兰芳在美国檀香山剑舞表演剧照 梅兰芳纪念馆藏

2月里,惠风和畅的一天,坐落于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陆续迎来众多访者,有步履缓慢的老者、结伴而行的中年夫妇、手持相机的年轻人……

2024年9月,梅兰芳诞辰130周年之际,纪念馆完成了修缮改造提升,以崭新面貌向社会公众重张开放。重张后的梅兰芳纪念馆推出常设展览“最美奋斗者——梅兰芳艺术人生展”,客似云来。

在展览“传播·文化使者”板块的访美部分,一张旧照片引人注目——身着大衣、头戴礼帽的梅兰芳倚靠在轮船栏杆上,双手自然下垂、交叉叠放在手杖上,目光从容温和却似乎充满忧思。正是这艘名为“加拿大皇后号”的轮船,载着梅兰芳开启了他1930年访美演出序幕。

此时的他,在想什么呢?

1930年1月18日,梅兰芳从上海乘轮船离开码头,开始了他的美国之行。这一行前期历经七载筹备。谈起这段佳话,不得不先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齐如山。

齐如山曾留学欧洲,学习和了解了大量西方戏剧知识。回国后的他潜心于中国戏曲的研究与改良,并在与梅兰芳结识后为其编创了大量新戏。

早在1915年,齐如山就帮助梅兰芳编创了他的第一出古装新戏《嫦娥奔月》。该戏创新舞台、创制舞蹈,一经上演便获得了大众和舆论的赞誉,当时驻中国的美国公使保罗·芮恩施在看完这出戏后也是赞不绝口。

1919年,即将完成在中国的公使工作返回美国的保罗·芮恩施,在饯别会上发表临行演说时表示:“若欲中美国民感情益加亲善,最好是请梅兰芳往美国去一次,并且表演他的艺术,让美国人看看,必得良好的结果。”

齐如山对此颇以为然。他深信:“中国剧可博得美国人的欢迎,并且可在世界上占一席之地,梅兰芳的艺术也可得到欧美人士相当的赞许。既然有这两点可以相信,那么他若到美国去表演,当然能够成功,既能成功,对梅君、对中国剧、对两国国民的感情,三者必都有极大益处。”

彼时刚在日本成功完成公演的梅兰芳得知此事后也怦然心动。在齐如山的鼓励和游说下,梅兰芳对将中国传统京剧推广到世界有了更为长远的打算。

1923年前后,梅兰芳一行人正式进入访美前期筹备工作。在之后的7年多时间里,经过多方努力,终于在1930年访美行前筹得了15万美元,供出国演出、游历考察之用。款项的确定,为梅兰芳访美演出在经济上铺平了道路。

筹款之余,行前宣传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首先,齐如山带领团队先编写了一部《中国剧之组织》,里面详尽地介绍了京剧的唱白、动作、衣服、盔帽、胡须、脸谱、砌末、音乐8个方面的知识。整部书共六七万字,用了四五个月的时间才完成。为了让外国人更加顺利地通读了解,齐如山又找自己的女儿帮忙绘制书中关于戏曲的插画,共计16幅,基本涵盖戏曲的各个方面。

接着,团队又筹备编写一部梅兰芳的传记,当时设定全书分为七章,包含梅兰芳的家世、京剧旦角的起源和地位、梅兰芳的创作及在中国戏曲中的地位、梅兰芳在国际上的交往和影响等内容。全书4万余字,又加上了许多照片和书画。

最终,团队决定,将《中国剧之组织》和《梅兰芳传》合印成一册,书名就叫《梅兰芳》。

此外,梅兰芳的访美团队还特地编写了一百余篇临时送往各报馆进行宣传的文字,同时为梅兰芳编写了几十篇讲话稿,用于接待新闻记者。

这些书籍和文字对梅兰芳的访美之行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较于文字,更能给大众以直观感受的,还是图画和照片。基于这样的初衷,梅兰芳的访美团队开始在展现中国戏曲艺术概貌的图谱绘制上下起了功夫。

在整理的过程中,团队选出了对于戏曲必不可少的几部分,分成15类,共计近二百卷轴、一千九百多幅图画,这些图画全面展示了有关中国戏曲的剧场、行头、古装、冠巾、髯口胡须、扮相脸谱、砌末兵器、乐器宫谱以及身段舞谱等内容。

身段舞谱是整个图谱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如今,梅兰芳纪念馆专门在馆内南院将访美图谱的部分图画还原成一比一的比例进行展览。直至今日,这些图谱对京剧乃至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全面而直观的介绍,仍然很难超越。

如何让观众接受中国戏曲里的唱腔,访美团队有妙招。

团队商议,把预备演出的几场戏编成五线谱,让外国人先看谱,可以在一些西方乐器上先试着弹奏听听,等到他们逐渐熟悉和习惯后,就自然容易入耳了。

为此,团队首先聘请梅兰芳的琴师徐兰沅和笛师马宝明,把各戏的唱腔先编成工尺谱,接着又请来当时中国知名的民乐音乐家刘天华,请他将工尺谱翻译成五线谱……

经过七八个月的往复修正,一部《梅兰芳歌曲谱》才算大功告成。全书共分两册,一册为传统京剧工尺谱,另一册为西方五线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用西方五线谱记谱的中国京剧曲谱集。

在访美演出剧目的安排上,梅兰芳和访美团队也费尽了心思。

在访美前的7年间,梅兰芳和他的团队向那些来到中国的外国人,以及熟悉国外情形的留学生请教,哪些剧目适合在国外演出。因为许多长久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已经熟悉了中国的文化和习惯,所以团队把重点放在了初次来中国的外国访客身上。他们把外国人爱看的戏列成一个单子,并且根据观众的喜爱程度投票。

经过五六年的统计,最终确定了一些受到外国人青睐的剧目,这既包含梅兰芳所主演的《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梅派剧目,还包括《群英会》《空城计》《捉放曹》等其他剧目。

在确定这些剧目后,为了能够更加符合西方人的欣赏习惯,齐如山又对这些剧目进行了重新整理。西方演出一般很少超过两个小时,所以当时团队就商议安排在美国的演出每天晚上不超过两个小时,共安排三出戏,头场和末场由梅兰芳演出,中间穿插一场其他剧目。这样一方面可以让观众换换口味,另一方面也可让梅兰芳不至于太累。

对于访美演出所演剧目的说明,团队也是煞费苦心。

为了让西方人看懂京剧到底“演的是什么”,访美团队在写剧目说明时格外详尽:戏的大概历史情形,所演片段是整出戏的哪一段,一段唱词、一段念白是什么意思,角色的动作身段是什么含义等。这样一来,看戏的人更加省力且更加容易了解和领会。当时就此总共编写了三四万字,翻译成英文,印成了一本本小册子。

当然,访美团队的准备工作还远不止这些。

从出国前半年开始,团队就经常举行小讲座讲述外国的情况,包括礼仪、待人接物的注意事项以及吃饭穿衣等。与此同时,团队还请人教授英文。这样的排练,也持续了近半年的时间。

在京剧服装、乐器、舞台设计、剧场的布置等方面,访美团队做了精心筹备,意在给前来观剧的美国人以鲜明的“中国”印象。不仅梅兰芳的行头是全新制作的,就连其他角色穿戴的服装也是量身定做的,材料全部使用中国的绣花绸缎,花式也都是最具中国传统艺术特色的。

经过近7年的准备,梅兰芳访美的筹备工作基本上完成。1929年11月,梅剧团正式对外公布了访美演出消息。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热烈反响。

1930年2月17日,梅兰芳正式开始了他在纽约的公开演出。

当晚在纽约四十九街剧场,开演之前,总导演张彭春首先用英文做“导赏”,说明中国戏曲的组织、特点、风格以及一些动作身段所代表的意义。整场演出由梅剧团到美国后特别邀请的华侨杨秀主持,演出每个剧目之前都先由她用英文对剧情进行讲解。

梅兰芳在纽约首次亮相的第一出戏是《汾河湾》。为了让美国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剧团把这出戏的名称改为《一只鞋的故事》,将重点放在了薛仁贵回家后发现妻子床下有一只男人的鞋子从而产生疑心的这个噱头上,让美国观众很自然地融入剧情当中。

演到最后一出《刺虎》,梅兰芳身着华丽的宫装,戴着熠熠生辉的凤冠登上舞台。曲终之后,舞台上灯光大亮,当时已是深夜11点,但台下没有一个人离开座位,他们拼命鼓掌,想再次目睹这位“东方美人”的尊容。梅兰芳着戏服来到台前,行着中国传统的万福礼向台下致谢,等卸妆之后穿着长袍马褂再次上台时,台下再次疯狂了。

谁也没有想到,刚才还是婀娜多姿、发出柔声细语的东方美女,竟然是一位英俊潇洒、风流倜傥的帅哥。台下的许多观众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纷纷上台向他献花,光花篮就有50多个。梅兰芳抱着20多束鲜花,还有人不断地往他怀里送花,结果应接不暇,拿了这个,掉了那个……

访美之行不只演出,文化交流更是重点。

此次访美期间正处于美国经济大萧条时代,梅兰芳先后访问了西雅图、纽约、芝加哥、华盛顿、旧金山、洛杉矶等城市,演出72天,演出反响越来越好。不仅如此,美国各地政界、演艺界、学界以及侨界人士都与梅兰芳进行了交流和会晤。

到达洛杉矶的当晚,梅兰芳应剧场经理邀请参加一个酒会。酒会邀请了许多文艺界的知名人士,其中就有大明星卓别林。在经理的介绍下,两人正式相识。

卓别林说:“您的大名我早有耳闻,今日真是幸会。想不到您这么年轻,就享此大名,真是让人羡慕。”

梅兰芳看着面前这位风度翩翩的绅士,脑子里浮现的全是他在影片里的形象:“十几年前我就在银幕上看到过您,您的手杖、礼帽、小胡子和大皮鞋真有意思。刚才看到您,我简直认不出来。因为您的翩翩风度与舞台上真是判若两人!”

二人因为都对自己的艺术有着很深厚的理解和体验而打开了话匣子。梅兰芳说,卓别林在无声电影中运用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展现剧情、打动观众,这也正是京剧演员在舞台上所面临的课题。卓别林对梅兰芳了解并欣赏他的表演感到非常高兴。

之后,他们又聊起了京剧中的丑角,这是卓别林很关心的话题,因为丑角的表演与他的表演有着相似之处,都含有滑稽的喜剧色彩。可惜这次梅兰芳一行所演出的剧目,只有《打渔杀家》中的师爷是丑角,卓别林不免有些遗憾。

梅兰芳表示,希望卓别林有机会到中国访问,那时一定能看到很多丑角的表演。卓别林欣然答应。6年后,卓别林果然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与梅兰芳再次相逢,把酒言欢。

访美期间,梅兰芳还被波莫纳学院和南加州大学分别授予文学博士头衔。这两个博士学位不仅是对梅兰芳个人的认可,更是对中国京剧艺术的褒扬。

如今在梅兰芳纪念馆展厅的访美之行的照片墙上,镶上相框的梅兰芳持博士学位证书照的老照片,庄重而又意义非凡。这张照片是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它记录了梅兰芳将中国京剧艺术传播到美国的历史时刻。

庭院里的老树摇曳枝丫,梅兰芳纪念馆又迎来了几位新的到访者……

(梅兰芳曾孙、梅兰芳纪念馆馆员梅玮,梅兰芳纪念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在站博士后张芳对本文亦有贡献。)

作者:彭澳丽

来源: 中国文化报

河南省委副书记孙梅君

大海,为烟台赋能;海鸥,为大海赋能;梅君,为海鸥赋能。

梅君女士今年65岁,家住芝罘区向阳街道菜市街。12月6日10点多,她赶到了烟台日报编辑部,从一个特大号黑背包里取出一张打印的“牧鸥志愿队招募令”,询问工作人员能否帮她在报纸上发布。

一纸“招募令”,引出了一个市民牧鸥长达25年的故事,也引出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人鸥未了情。

“把海鸥留在人最多的地方,价值才最大”

在烟台中心城区,有一条号称“中国最美海岸线”的观光带。它西起烟台山,向东经滨海广场、第一海水浴场至月亮湾,长约3公里,沿途及周边景点密布、景色迷人、鸥影翩跹,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烟台文旅当之无愧的“脸面”。

梅君日常牧鸥的地方,正是这段“中国最美海岸线”。

“这里美如仙境,我家离着又不远,走着一会儿就过来了。”梅君笑着说。

略一停顿,她又认真地告诉记者:“把更多海鸥留在‘最美海岸线’上,是‘锦上添花’,也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滨海广场一带常年游人如织。本地人有空儿都会前来休闲放松,外地游客就更不用说了,几乎必到这里“打卡”亲海。

“尤其是不冷的季节,这里节目不断,音乐会、美食节之类的活动一个接着一个,人流量超大。”梅君深深体会到,这段海岸线给烟台人的生活平添了太多的诗情画意,而聪明的烟台人也用足了大海赠予的种种美好。

因此,梅君内心深处有个坚定的想法——海鸥是海洋的使者,她要通过努力把它们留在这里,扩大族群,为这片海增添更多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让更多亲海的人欣赏到海与鸥相互成就的生态之美,与大自然更紧密地拥抱在一起。

“这样一来,鸥、人、海三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市民游客得到了更好的亲海体验,烟台旅游得到了全国更多游客的好评,从而实现了多方共赢。”梅君动情地说,“把海鸥留在人最多的地方,价值才最大。‘最美海岸线’上海鸥增多了,会让游客们觉得这座城市更亲切、更温暖、更和谐、更友好。”

听到游客赞美烟台,她的脸笑成了一朵花

采访中,梅君微信里接到了一位朋友传来的“情报”:第一海水浴场沙滩上有近百名游客在拍摄海鸥,但海鸥漂在水里不动,大伙儿束手无策。

“我这个黑包里,正好装着早晨刚制作的6斤鸥粮。”梅君说罢,直接赶到了第一海水浴场。

其时,天气晴好,空气清新,几乎没有风。在阳光照射下,第一海水浴场碧绿的海面上波光粼粼,不远处,200多只海鸥正慵懒地漂在水里,随着轻轻涌动的海水晃动着……时令已至“大雪”,记者却不禁有些春光明媚之感。

“冬天觅食困难,这些小家伙准是饿了。你看,它们比鸽子大一圈,浮在水面上像鸭子,站起来就是一只线条优美的大鸟,飞翔姿态很特别,一眼就能认出来。它们在三个地方扎堆,说明分属三个不同的族群……”一见海鸥,梅君喜上眉梢、如数家珍。

说话间,她取出鸥粮,走到了海边。

“孩儿们,开饭啦!”梅君抓了一把鸥粮,扬手召唤。

这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海鸥们腾空而起,在一片清脆悦耳的鸣叫声中,一起向梅君飞来。她一次次用力将食物抛向低飞的海鸥。一些食物在空中被海鸥接下,而落水的也浪费不了,早有眼尖的海鸥俯冲下去啄食干净。

“美!太美了!”“快抓拍!”“妈妈,你看,海鸥在飞行中吃上一口,然后转个圈飞回来再吃一口……”游客们欢呼着围了上来,拍下了一张张人、鸥、海同框的靓照。

“海鸥太亲人了,它们是大海的绝配。这次烟台之旅真是不虚此行。”带着老伴和孙女从山西赶来旅游的武先生兴奋地说。

此时的梅君,看到海鸥吃得津津有味,听到游客的赞美,脸上早就笑成了一朵花。

喂了一会,梅君有些累了,便将一把鸥粮平放在右掌中,引得七八只海鸥争先恐后地飞来啄食,胆小的啄一口就撤了,贪心的连啄两三口才飞走,还有两只撞在了一起。梅君悄悄摸了摸其中一只海鸥,对方只顾抢食,竟没顾得上“理会”。

“海鸥通人性,只要喂它一两次,它就能认识你,慢慢地就敢靠近你了。”牧鸥时,梅君和游客们聊着天。

热闹持续了半个小时。陆续吃饱的海鸥又相继躲到水里漂着,兀自思考“鸥生”去了。游客们看过了“百鸥翔集”的大场面,早已心满意足,便也不再“打扰”海鸥,去欣赏别处的风景了。

梅君将沙滩上的垃圾捡拾了一遍,还戏称“帮海鸥收拾收拾家里卫生”。

随后,梅君向西走到了滨海广场。这里开始只有20多只海鸥,但没过多久,从西面烟台山景区的树林和北面大海深处陆续飞来了上百只海鸥,把剩余鸥粮全部吃光了。

她把海鸥当孩子,曾救活一只腿折的灰背鸥

“我下次想带孙子喂海鸥,几点来合适?”来自栖霞市的田女士向梅君请教。

根据梅君的经验,海鸥一日两餐间隔约5小时,吃饱后就不怎么和人互动了。在滨海广场,冬季一般上午9点半到下午3点半天气相对暖和,是观鸥、喂鸥比较理想的时段。

“遇到特殊天气就不是这样了。” 梅君说,像大雾、阴天之时视线不好,空中鸥影难觅;碰到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大多数海鸥也喜欢找个地方躲着,“而到了夏天,它们觅食时间会提前,避开高温时段。”

“海鸥是杂食动物,不怎么挑食,但绝不能投喂已变质的食物。”多年来,梅君早就把海鸥当成了孩子,一直在探索它们的“口味”,投喂的是自己切碎的肉、肠、水产品、水果等各种海鸥爱吃的食物。

牧鸥,是有成本的。早年,梅君除了购买食物,每次聚餐也会将一些合适的饭菜打包做成鸥粮。等退休后应酬少了,孩子也不用自己操心了,梅君每月固定拿出1000元钱,作为海鸥的“口粮基金”。

“这些年,我有空就喂,每年都喂140次以上,平均两天半喂一次。当然,不同季节投喂的数量也不一样。”梅君风趣地说,在她家,海鸥吃的远比人吃的多,菜市场的人见她每次买那么多吃的,都挺好奇的。

其实,梅君的退休金不算多,她平时喜欢在郊区种植瓜果蔬菜,生活支出比较有节制,但为海鸥花钱却一点也不心疼。

每次面对“这么做图个啥”的疑问,她都会轻描淡写地回答:“就算每天山珍海味,又能带来多少快乐呢?我更喜欢精神富足。”

早年,人们常说海鸥是到烟台越冬的。但是现在,游客无论几月份来滨海广场都有机会见到海鸥,6月至9月海鸥数量反而更多。

“今天夏天,我有一次看到滨海广场上空密密麻麻飞着1000多只海鸥。”梅君说,牧鸥25年来,她见证了“最美海岸线”上海鸥数量的逐年增多,“具体多少没法说,但数量翻了三番不止。”

25年来,海鸥给梅君带来了太多的快乐,但偶尔也会让她伤心难过。她不止一次见过死去的海鸥,每次都心疼不已,亲手将其埋葬。

2018年秋天,梅君还奇迹般地救活了一只受了重伤的海鸥。

那天,梅君在第一海水浴场牧鸥时,发现了一只折了腿的灰背鸥,便将它带回家,在其伤口处消毒,将骨折部分归位,敷上磨成面粉状的止疼药,再缠上创可贴,设法将伤腿固定,然后试着喂水和小米,情况好转后,又喂小鱼补充营养。就这样,在梅君精心呵护下,一个多月后灰背鸥真的康复了,在屋子里飞来飞去,打开窗户都不飞走。放生时,它在梅君头顶上盘旋了好几圈才振翅高飞融入鸥群。

带着一位百战老兵的嘱托,她说还要牧鸥20年

梅君祖籍威海,高中毕业即来到烟台工作,居所临近大海。很快,她就爱上了这座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的城市。

“这里风景如画;这里海鲜管够;这里民风纯朴,人们性格温和、对人友善……”梅君说,在她的眼里,这座朝夕相处的城市“一街一巷都有历史,一景一物都有故事,一草一木都有情感”。

2000年初春时节,梅君在海边玩遇到一只流浪狗,就找出食物喂它,不料引来二三十只海鸥对食物“虎视眈眈”。她心领神会,赶紧把剩余食物弄碎,抛给了海鸥。

当梅君转身离去,海鸥们继续跟在她后面飞。“没有了。”梅君对着海鸥摆摆手,又翻了翻衣袋,重复了两三次,聪明的海鸥果然不再“纠缠”。

人鸥配合如此默契,让梅君心生愉悦。之后,她一得空闲就去喂海鸥。

2004年8月,烟台山东面海边建成了美丽的滨海广场。“我感觉海边一下子变成了现代化的模样,烟台的都市气息也随之浓郁起来。来这里散散步、看看海、吹吹海风、喂喂海鸥,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梅君提及此事,仍然难掩内心的激动。

梅君带着父母去广场玩,结果父亲梅世兰也迷恋上了喂海鸥。梅君说,从那以后,陪伴父亲给牧鸥增加了一个理由。

说起照顾老人,闻讯赶来的弟媳文女士伸出大拇指,告诉记者姐姐梅君特别孝顺,2010年母亲去世后,她就坚持把父亲接到自己家里瞻养。

父亲年龄越来越大,梅君就用轮椅推着他去广场晒太阳、看大海、喂海鸥。看到那么多海鸥围着轮椅飞,在自己手上啄食,父亲脸上露出了像孩子一样纯真的笑容。彼时情景,让梅君久久难以忘怀。

梅世兰14岁参军,16岁入党,是一位参加过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的百战老兵。

“战斗中,有弹片嵌入了他的额骨,射进他后背的弹片终生无法取出,他左下肢严重伤残险些截肢,他的手指也受了伤……”梅君说着说着,眼圈红了。

作为一位枪林弹雨中的幸存者,梅老先生一直很低调,常说他们出生入死打仗就是为了天下太平,让老百姓过上安稳的好日子。

置身滨海广场,前面大海远阔,后面城市繁华,身边群鸥环绕,老人家应该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当年浴血奋战的意义。可能在那一刻,“安宁”“祥和”“岁月静好”都已经具象化了。

2017年8月,父亲离开了这个世界。老人家这一生没有什么遗憾,临终前很平静,还嘱咐梅君“没事的时候就去喂喂海鸥”。

父亲去世后,梅君带着父亲的嘱托,怀着对父亲的念想,更是把牧鸥作为余生中的“必修课”。渐渐地,她也成了“中国最美海岸线”上的一道风景。

牧鸥25年,对梅君亦有回报——保持了年轻的心态和良好的身材,淡化了岁月留下的痕迹。她表示,自己还能牧鸥20年,但这件事情总该有个传承,期待更多热心市民来做“城市牧鸥人”。YMG全媒体记者 董方义 摄影报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梅君是什么意思,梅君子的诗句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