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斌个人资料及简历图片,刘晓斌无锡市人民医院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周思

刘晓斌个人资料及简历图片,刘晓斌无锡市人民医院

大家好,由投稿人周思来为大家解答刘晓斌个人资料及简历图片,刘晓斌无锡市人民医院这个热门资讯。刘晓斌个人资料及简历图片,刘晓斌无锡市人民医院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刘晓斌桂林理工大学

中新社福州6月8日电 题:《南侨回忆录》何以传世留芳?

——专访陈嘉庚纪念馆原副馆长、华侨博物院原院长刘晓斌

中新社记者 闫旭

今年是中国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诞辰150周年。位于中国厦门的陈嘉庚纪念馆,珍藏着一份长21.2厘米、横21.4厘米、装订成10册的泛黄手稿。这就是陈嘉庚所著的《南侨回忆录》手稿。

《南侨回忆录》何以传世留芳?陈嘉庚纪念馆原副馆长、华侨博物院原院长刘晓斌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指出,《南侨回忆录》不只是陈嘉庚个人的回忆录,更主要是南洋华侨的回忆录,是陈嘉庚留给后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南侨回忆录》手稿为何珍藏于陈嘉庚纪念馆?

刘晓斌:陈嘉庚是伟大的爱国华侨领袖,杰出的实业家、教育事业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一生,是爱国爱乡、倾资兴学、服务社会、造福祖国的一生。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1942年至1945年间,陈嘉庚为躲避日寇缉捕,被迫避难印尼。他在著名侨领庄西言和集美学校、厦门大学校友黄丹季、郭应麟、林翠锦等人冒死保护下,历经劫难而后生。尽管身陷险境,危在旦夕,他仍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写就了30万字的《南侨回忆录》。

《南侨回忆录》手稿。陈嘉庚纪念馆 供图

1945年8月,日本投降,陈嘉庚结束避难。在临别重返新加坡之际,为确保手稿安全,他又抄写了一份。一份自己带在身上,另一份则交由林翠锦保管。林翠锦深知这份手稿的价值,将它装进大玻璃瓶里,埋在了自家后院的一棵树下。

林翠锦。陈嘉庚纪念馆 供图

回到新加坡后,陈嘉庚将手稿交由南洋印刷社于1946年出版发行,遗憾的是这份书稿后来下落不明。

由林翠锦保存的手稿得以妥善保存。1983年,她几经辗转终于将手稿交给集美学校委员会。2008年,集美学校委员会又将手稿移交新建开馆的陈嘉庚纪念馆珍藏并展出。这份非同寻常的手稿,因其珍贵的历史和文物价值而成为镇馆之宝。

中新社记者:《南侨回忆录》是一部陈嘉庚的个人传记吗?

刘晓斌:《南侨回忆录》有一个特别之处,即作者仅仅是配角,而真正的主角是南洋华侨。即便从书名也可一目了然,它是南侨的回忆录,而不只是陈嘉庚个人的回忆录。

在该书的《弁言》中,陈嘉庚写道:“此回忆录盖原为纪念华侨参加抗敌而作。我国此次国难,为有史以来所未有,南洋千万华侨,对祖国之贡献如何,不但今时国内外多未详知,而此后必更消声灭迹矣。”

因此,该书详细记录了华侨赤诚爱国、全力支持祖国抗战的丰功伟绩,“不但使海内外同胞知南侨对抗战之努力以及对祖国战时经济之关系,亦可免后人对今日侨胞之误解也”。书中仅《个人企业追记》以附录形式,简要叙述了陈嘉庚艰苦创业、倾资兴学、服务社会的人生历程。

在各个历史时期,华侨华人都为祖国和侨居地的独立、解放与繁荣富强作出了卓越贡献。1938年10月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的成立,标志着华侨爱国大团结的新阶段,也确立了陈嘉庚作为华侨领袖的地位。

为了保卫祖国家乡,打击法西斯侵略者,南洋华侨在以陈嘉庚为主席的南侨总会领导下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毁家纾难,为祖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不朽功勋。

以财力支援祖国抗战是南侨总会最主要的贡献。据统计,自1937年至1945年八年中,华侨捐款共达13亿多元国币,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

海外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0年10月,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一万包,以及大量药品、雨衣、胶鞋等用品。这些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

派遣机工回国服务,是南侨总会以人力支援祖国抗战的一大壮举,保障了抗战输血管的畅通。3200多名南侨机工中,有1000多人为抗战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铸就了英雄的丰碑。

陈嘉庚汉白玉雕像。陈嘉庚纪念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南侨回忆录》何以传世留芳?

刘晓斌:《南侨回忆录》记录了南洋华侨为襄助祖国抗战而作出的巨大贡献和陈嘉庚服务社会之经过。一部好书,能够穿越时空,给人以心灵的滋养,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开启。《南侨回忆录》在新加坡首次出版后,深受民众喜爱和推崇,风行海内外,堪称华侨史上最著名的传世著作。

各个版本《南侨回忆录》。陈嘉庚纪念馆 供图

前全国侨联主席、陈嘉庚生前好友张国基曾评价:“陈嘉庚先生在三年避难时写成的《南侨回忆录》,在南洋是与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受欢迎的。在帮助海外华侨正确认识共产党,认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共产党领导人,了解陕甘宁边区上,两本书都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我觉得,在华侨当中,《南侨回忆录》的影响更大一些,因为华侨觉得陈嘉庚先生的话更亲切可信。”广大华侨当年无不得益于该书的帮助,从而在政治道路上做出了正确的抉择。

陈嘉庚避难期间居住过的印尼玛琅巴兰街4号。陈嘉庚纪念馆 供图

陈嘉庚的长孙陈立人也曾说:“我祖父陈嘉庚一生简朴,把钱财都用于兴办教育和建设当年贫穷落后的中国。阅读《南侨回忆录》,仿佛听到他坚毅的声音讲述那些过往的故事,我觉得没有一本书能比他亲自撰写的《南侨回忆录》更加体现他的思想和情怀。”

《南侨回忆录》手稿。陈嘉庚纪念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时值陈嘉庚诞辰150周年,重温《南侨回忆录》,带给我们什么启示和思考?

刘晓斌:2014年10月,在陈嘉庚诞辰14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给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回信,希望广大华侨华人弘扬“嘉庚精神”,深怀爱国之情,坚守报国之志,同祖国人民一道不懈奋斗,共圆民族复兴之梦。

今年是陈嘉庚诞辰150周年,重温《南侨回忆录》,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闪耀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嘉庚精神”光芒,给予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

一是要学习陈嘉庚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他以诚信为本,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终于建立起一个遍布世界的企业王国,既为大规模兴学办教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又为东南亚的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二是要学习陈嘉庚以国家为重、以民族为重的品格。爱国主义是贯穿陈嘉庚人生的主旋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他一生忧国忧民、忠于祖国和中华民族。他一生矢志追求进步,经历了三次重大政治抉择,用一生的奋斗和追求忠实践行了自己“凡事只要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依归,个人成败应在所不计”的信条。

三是要学习陈嘉庚关心祖国建设、倾心教育事业的诚心。他怀抱“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的信念,创办和资助了包括集美学校、厦门大学和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海内外118所学校。在他影响和感召下,华侨捐资办学蔚然成风。

陈嘉庚纪念馆。陈嘉庚纪念馆 供图

中新社记者: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从《南侨回忆录》中汲取精神和力量,将“嘉庚精神”发扬光大?

刘晓斌:侨是中国建设与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独特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陈嘉庚先生等前辈先人的毕生追求。如今,华侨华人既是中华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者,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参与者,还是中国和平统一的促进者。

陈嘉庚。陈嘉庚纪念馆 供图

当下,华侨华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深化中外友好交往等方面具有多重角色身份,能够发挥独特的桥梁纽带作用。从《南侨回忆录》中汲取精神和力量,弘扬“华侨精神”“嘉庚精神”的时代价值,对于凝聚侨心、汇聚侨智、发挥侨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完)

受访者简介:

刘晓斌,陈嘉庚纪念馆原副馆长、华侨博物院原院长,文博研究馆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长期从事文物博物馆、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和陈嘉庚研究。发表论文数十篇,主编出版图书多部,策划指导多个大中型展览,开办讲座逾百场。

刘晓斌书法

中新社福州10月21日电 题:一套红木螺钿家具背后的华侨抗日往事

——专访华侨博物院原院长刘晓斌

作者 彭莉芳

华侨博物院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厦门倡办的以华侨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博物馆史上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创建的博物馆。在华侨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套二几二椅四件套的红木螺钿家具,大气典雅,引人注目。

华侨博物院。华侨博物院供图

1999年,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将这套家具捐赠给华侨博物院,华侨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刘晓斌全程参与交接工作。刘晓斌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了这套红木螺钿家具背后的华侨抗日往事。

红木螺钿家具。华侨博物院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怡和轩俱乐部的这套红木螺钿家具与陈嘉庚先生有何渊源?

刘晓斌:成立于1895年的怡和轩俱乐部,被称为“百万富翁俱乐部”,一度曾变成吃喝嫖赌抽鸦片之地。陈嘉庚先生1923年担任该俱乐部总理(后改为主席)后,整顿会风,严明纪律,禁抽鸦片,禁止赌博,大胆革除几十年来只限闽帮富侨才能入会的旧规,欢迎各帮帮领或名流入会,鼓励各帮帮领成为怡和轩的董事主席或委员。此举使新加坡各帮华侨领袖或名流逐渐集中于怡和轩。

自1928年“济南惨案”到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期间,陈嘉庚以怡和轩为大本营,领导海外华侨华人发起山东惨祸筹赈会、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华筹赈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等,支援中国抗日救亡;以怡和轩为总部,进行保卫新加坡的战斗。

在陈嘉庚领导下,怡和轩被改造成组织南洋华侨开展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阵地。

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华侨博物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这套家具为什么成为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涉侨文物?

刘晓斌:这套二几二椅四件套的红木螺钿家具是陈嘉庚领导千百万南洋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期使用的,见证了南洋华侨的感人往事和历史功绩,是弥足珍贵的华侨历史文物。

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新加坡怡和轩召开大会,号召全体南洋华侨赈济难民。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新加坡118个侨团联合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的“新华筹赈会”。随着战事扩大,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区45埠168位代表齐聚南洋华侨中学礼堂,成立“南侨总会”,推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

1938年陈嘉庚先生在南侨总会成立大会上致词。华侨博物院供图

南侨总会最大的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抗战。当时,华侨捐献情形正如陈嘉庚描绘的那样:“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陈嘉庚在所属企业已经收盘的情况下,自己仍带头认捐每月2000元(“国币”),直到抗战胜利。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至1945年捐款超过13亿元(“国币”),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祖国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达55亿元(“国币”),其中南洋侨汇居多。

南洋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0年10月,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药品、雨衣、胶鞋等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

以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支援祖国抗战的又一壮举是组织南侨机工回国服务。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3200多名南侨机工回国服务。

中新社记者:怡和轩俱乐部为何将这套珍贵的家具捐赠给华侨博物院?海内外侨胞为此付出哪些努力?

刘晓斌:怡和轩俱乐部将这套珍贵的家具捐赠给华侨博物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晚年亲自捐款倡办的文博机构,也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博物馆。他亲自撰写《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对博物院的性质、作用、机构、展馆设置、建设步骤均有论述,并发出号召。

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主席孙炳炎,是当年创办华侨博物院的32位捐款人之一。他从年轻时就追随陈嘉庚。在他的推动下,怡和轩俱乐部董事会1999年决定,将陈嘉庚先生任怡和轩俱乐部主席时期的红木螺钿家具捐赠给华侨博物院。

孙炳炎当时说:“我这样做,仅表达我对世界伟人陈嘉庚先生的无限崇敬之情,表达对陈嘉庚先生集资创办的华侨华人自己的博物馆的一点爱护之心。”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广大华侨华人的心声和为此作出的努力。

1999年8月华侨博物院派人前往新加坡接受怡和轩俱乐部捐赠陈嘉庚先生任主席时使用的家具。图为时任怡和轩俱乐部主席孙炳炎(中)与刘晓斌(左)等合影。华侨博物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参与红木螺钿家具交接工作时,有何难忘经历?

刘晓斌:最难忘的是孙炳炎先生其人其事。孙炳炎是新加坡著名的企业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华人社会领袖。

1999年,我和一位同事专程前往新加坡进行为时10天的家具捐赠和其他文物资料整理交接工作。当时,孙炳炎先生已九旬高龄,却天天和我们一起加班工作。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孙炳炎先生表示是受嘉庚精神影响的结果。小学时,他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乐安学校,从小受到嘉庚精神的熏陶;抗战时期,他紧紧追随陈嘉庚,加入南侨总会,并担任芽笼分会主席。

每谈起陈嘉庚,孙炳炎先生的敬意和感激都溢于言表。他说,年轻时自己常到怡和轩向陈嘉庚先生汇报工作,得到太多关爱和帮助。身为富翁的陈嘉庚,始终保持勤劳和简朴本色,不抽烟,不喝酒,连茶都不喝。抗战期间,陈嘉庚长年居住在怡和轩,早上5点多起床,深夜12点才休息,夜以继日领导南侨总会的工作,最喜欢吃地瓜粥配小菜和花生米,读书是闲暇时间唯一的消遣,阅读《三国志》一类的历史书。

1956年陈嘉庚先生与孙炳炎先生(右)在北京合影。华侨博物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华侨博物院将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木螺钿家具背后的精神?

刘晓斌:陈嘉庚是华侨博物院的倡办人,嘉庚精神是华侨博物院的传家宝。

华侨华人是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华侨博物院作为联系华侨华人的重要窗口和精神家园,在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华侨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观众驻足参观。华侨博物院供图

我们坚持公益开放属性,早在2007年就实行免费开放;深入挖掘文物藏品价值,策划多个以华侨文化、嘉庚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原创性主题展览,每年送出和引进的展览数量持续增加;着力打造研学和文旅融合平台,通过馆内外、线下线上结合、科技赋能等数字化手段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科普工作等举措拓宽社会服务的渠道,取得明显成效。(完)

受访者简介:

刘晓斌。华侨博物院供图

刘晓斌,华侨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文物、博物馆和华侨华人、陈嘉庚领域的研究。

刘晓斌医生

来源:新浪财经-鹰眼工作室

4月16日消息,钢研纳克公告显示,截止2024年12月31日,相较于上一报告期,十大流通股东发生了以下变化:邵恒明等新进,刘晓斌等退出,耿素君等减持。

新进的流通股东中,邵恒明本期持有80.14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21%;易景坤本期持有70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19%;华商乐享互联灵活配置混合A本期持有66.32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18%。

退出的前十大流通股东中,刘晓斌上期持有81.09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22%;巴克莱银行上期持有54.55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15%;宋晓宇上期持有54.31万股,占流通股比例0.14%。

减持的股东中,耿素君本期较上期自持股份减持36.35%至60.12万股;邵卫明本期较上期自持股份减持2.67%至55.79万股。

股东名称持股数量(股)持股变化(股)占流通股比例变动比例
中国钢研2.31亿不变61.61%不变
国新投资1535.92万不变4.09%不变
钢研大慧基金1106.29万不变2.95%不变
中国检验认证测试520.62万不变1.39%不变
北京金基业工贸集团470.51万不变1.25%不变
邵恒明80.14万新进0.21%新进
易景坤70万新进0.19%新进
华商乐享互联灵活配置混合A66.32万新进0.18%新进
耿素君60.12万-34.34万0.16%-36.35%
邵卫明55.79万-1.53万0.15%-2.67%
较上个报告期退出前十大流通股东有
刘晓斌81.09万退出0.22%
巴克莱银行54.55万退出0.15%
宋晓宇54.31万退出0.14%

前十大流通股东累计持有2.71亿股,累计占流通股比72.17% ,较上期减少9.37万股。

风险提示: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为AI大模型基于第三方财汇数据库自动发布,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受限于第三方数据库质量等问题,我们无法对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进行分辨或核验,因此本文内容可能出现不准确、不完整、误导性的内容或信息,具体以公司公告为准。如有疑问,请联系biz@staff.sina.com.cn。

刘晓斌华南师大

中新社福州10月21日电 题:一套红木螺钿家具背后的华侨抗日往事——专访华侨博物院原院长刘晓斌

作者 彭莉芳

华侨博物院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在厦门倡办的以华侨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博物馆史上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创建的博物馆。在华侨博物院的展厅里,陈列着一套二几二椅四件套的红木螺钿家具,大气典雅,引人注目。

华侨博物院。华侨博物院供图

1999年,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将这套家具捐赠给华侨博物院,华侨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刘晓斌全程参与交接工作。刘晓斌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讲述了这套红木螺钿家具背后的华侨抗日往事。

红木螺钿家具。华侨博物院供图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怡和轩俱乐部的这套红木螺钿家具与陈嘉庚先生有何渊源?

刘晓斌:成立于1895年的怡和轩俱乐部,被称为“百万富翁俱乐部”,一度曾变成吃喝嫖赌抽鸦片之地。陈嘉庚先生1923年担任该俱乐部总理(后改为主席)后,整顿会风,严明纪律,禁抽鸦片,禁止赌博,大胆革除几十年来只限闽帮富侨才能入会的旧规,欢迎各帮帮领或名流入会,鼓励各帮帮领成为怡和轩的董事主席或委员。此举使新加坡各帮华侨领袖或名流逐渐集中于怡和轩。

自1928年“济南惨案”到1942年日本占领新加坡期间,陈嘉庚以怡和轩为大本营,领导海外华侨华人发起山东惨祸筹赈会、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华筹赈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等,支援中国抗日救亡;以怡和轩为总部,进行保卫新加坡的战斗。

在陈嘉庚领导下,怡和轩被改造成组织南洋华侨开展政治和社会活动的重要阵地。

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华侨博物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这套家具为什么成为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涉侨文物?

刘晓斌:这套二几二椅四件套的红木螺钿家具是陈嘉庚领导千百万南洋华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时期使用的,见证了南洋华侨的感人往事和历史功绩,是弥足珍贵的华侨历史文物。

1928年,日本制造“济南惨案”,新加坡怡和轩召开大会,号召全体南洋华侨赈济难民。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新加坡118个侨团联合成立以陈嘉庚为主席的“新华筹赈会”。随着战事扩大,1938年10月10日,南洋各地区45埠168位代表齐聚南洋华侨中学礼堂,成立“南侨总会”,推陈嘉庚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为副主席。

1938年陈嘉庚先生在南侨总会成立大会上致词。华侨博物院供图

南侨总会最大的贡献是募集巨款援助祖国抗战。当时,华侨捐献情形正如陈嘉庚描绘的那样:“对祖国战区的筹赈工作,风起云涌,海啸山呼,热烈情形,得曾未有;富商巨贾既不吝啬,小贩劳工也尽倾血汗。”陈嘉庚在所属企业已经收盘的情况下,自己仍带头认捐每月2000元(“国币”),直到抗战胜利。据“南京政府”财政部统计,华侨自1937年至1945年捐款超过13亿元(“国币”),其中南洋华侨捐献比重最大。以财力支援祖国抗战的另一项是侨汇。1937年至1943年,通过银行途径的侨汇达55亿元(“国币”),其中南洋侨汇居多。

南洋华侨在物力方面对祖国抗战贡献也甚为可观。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0年10月,共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7辆,救护车1000辆,大米、药品、雨衣、胶鞋等物资多数亦为南洋华侨所捐献。

以陈嘉庚为首的南侨总会支援祖国抗战的又一壮举是组织南侨机工回国服务。从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3200多名南侨机工回国服务。

中新社记者:怡和轩俱乐部为何将这套珍贵的家具捐赠给华侨博物院?海内外侨胞为此付出哪些努力?

刘晓斌:怡和轩俱乐部将这套珍贵的家具捐赠给华侨博物院,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晚年亲自捐款倡办的文博机构,也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博物馆。他亲自撰写《倡办华侨博物院缘起》,对博物院的性质、作用、机构、展馆设置、建设步骤均有论述,并发出号召。

时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新加坡怡和轩俱乐部主席孙炳炎,是当年创办华侨博物院的32位捐款人之一。他从年轻时就追随陈嘉庚。在他的推动下,怡和轩俱乐部董事会1999年决定,将陈嘉庚先生任怡和轩俱乐部主席时期的红木螺钿家具捐赠给华侨博物院。

孙炳炎当时说:“我这样做,仅表达我对世界伟人陈嘉庚先生的无限崇敬之情,表达对陈嘉庚先生集资创办的华侨华人自己的博物馆的一点爱护之心。”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广大华侨华人的心声和为此作出的努力。

1999年8月华侨博物院派人前往新加坡接受怡和轩俱乐部捐赠陈嘉庚先生任主席时使用的家具。图为时任怡和轩俱乐部主席孙炳炎(中)与刘晓斌(左)等合影。华侨博物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参与红木螺钿家具交接工作时,有何难忘经历?

刘晓斌:最难忘的是孙炳炎先生其人其事。孙炳炎是新加坡著名的企业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华人社会领袖。

1999年,我和一位同事专程前往新加坡进行为时10天的家具捐赠和其他文物资料整理交接工作。当时,孙炳炎先生已九旬高龄,却天天和我们一起加班工作。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孙炳炎先生表示是受嘉庚精神影响的结果。小学时,他就读于陈嘉庚先生创办的乐安学校,从小受到嘉庚精神的熏陶;抗战时期,他紧紧追随陈嘉庚,加入南侨总会,并担任芽笼分会主席。

每谈起陈嘉庚,孙炳炎先生的敬意和感激都溢于言表。他说,年轻时自己常到怡和轩向陈嘉庚先生汇报工作,得到太多关爱和帮助。身为富翁的陈嘉庚,始终保持勤劳和简朴本色,不抽烟,不喝酒,连茶都不喝。抗战期间,陈嘉庚长年居住在怡和轩,早上5点多起床,深夜12点才休息,夜以继日领导南侨总会的工作,最喜欢吃地瓜粥配小菜和花生米,读书是闲暇时间唯一的消遣,阅读《三国志》一类的历史书。

1956年陈嘉庚先生与孙炳炎先生(右)在北京合影。华侨博物院供图

中新社记者:华侨博物院将如何传承和弘扬红木螺钿家具背后的精神?

刘晓斌:陈嘉庚是华侨博物院的倡办人,嘉庚精神是华侨博物院的传家宝。

华侨华人是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华侨博物院作为联系华侨华人的重要窗口和精神家园,在传承弘扬嘉庚精神、华侨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观众驻足参观。华侨博物院供图

我们坚持公益开放属性,早在2007年就实行免费开放;深入挖掘文物藏品价值,策划多个以华侨文化、嘉庚文化、红色文化为特色的原创性主题展览,每年送出和引进的展览数量持续增加;着力打造研学和文旅融合平台,通过馆内外、线下线上结合、科技赋能等数字化手段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强化科普工作等举措拓宽社会服务的渠道,取得明显成效。(完)

受访者简介:

刘晓斌。华侨博物院供图

刘晓斌,华侨博物院原院长、研究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主要从事文物、博物馆和华侨华人、陈嘉庚领域的研究。

来源: 中国新闻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刘晓斌个人资料及简历图片,刘晓斌无锡市人民医院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