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平均结婚年龄,北京平均结婚年龄
大家好,由投稿人严菲洁来为大家解答中国平均结婚年龄,北京平均结婚年龄这个热门资讯。中国平均结婚年龄,北京平均结婚年龄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结婚年龄2024
中新财经6月24日电 题:中国新观察|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中国人为啥结婚越来越晚?
记者 李金磊
中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越来越晚了。
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7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4岁。
也就是说,10年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63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95岁。
从每年的初婚人数来看,近年来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2010年初婚人数多达2200.9万人,2020年则降低到了1288.6万人。
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普遍趋势
从各地来看,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为普遍趋势。
以杭州为例,2021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8.5岁、女性为27.1岁,与上年相比,男性晚0.2岁,女性晚0.3岁。男性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31.7岁、女性为30岁,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晚0.3岁和0.4岁。
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龄甚至突破了30岁大关。
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
江苏省统计局在《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一文中透露,随着时代的发展,江苏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稳步递增。女性平均初婚年龄 2000 年为 23.22 岁、2010年为23.76岁、2020年为29.66岁。2010年与2000年基本相当,而2020年女性初婚年龄比2010年足足推后了近6岁,接近30岁。
伴随着初婚年龄推迟的是结婚登记人数的下降。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仅813.1万对,同比下降了12.2%,这是连续第七年下降。
平均初婚年龄为何推迟?
从历史趋势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平均初婚年龄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为23.59岁,1986年降低到22.83岁,此后开始上涨,到1992年又涨到23岁以上,1996年突破24岁,2011年突破25岁,2014年突破26岁,2017年达到27岁,2020年超过28岁。
这一代人为什么会晚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
合肥市民李先生表示,30多岁好多都没结婚的,主要的原因就因为房价压力太大了,因此尽量地往后推迟。合肥市民姚女士表示, 20到30岁之间需要去先奋斗,要先能够做到经济独立,之后才会去考虑结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分析,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结婚成本的上涨、就业和职场竞争加大、婚姻观念变化等,是初婚年龄推迟的重要原因。
一是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读研、考博,尤其是女性群体,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延长,这自然就推迟了结婚年龄。
二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不少人还经常加班,没有时间恋爱,跟异性接触机会少。
三是结婚成本上升,房价上涨,彩礼提高,无论城乡,结婚要考虑住房等因素,尤其是一线城市成本更高,导致结婚的准备期拉长。部分地区的天价彩礼直接把一些人吓跑了,或者结不起婚了。
四是婚姻观念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重视婚姻的自主选择和质量,而且生活便利性也在提高,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生活也挺舒适,对家庭的渴望和依赖也越来越小,不认可婚姻就是恋爱的唯一归宿。
冯文猛认为,结婚年龄推迟,一方面对于女性来说可能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导致生育风险的提高,另一方面,对整个社会的生育水平也有不利影响。但需要看到,很多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提升、社会化服务的丰富,晚婚、不婚人群增多,这也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在实践中,能做的是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抵消其中一些不利于婚育的消极因素。
冯文猛建议,要降低结婚成本,整治天价彩礼等不合理婚俗,让年轻人尽量都能相对轻松地谈婚论嫁,不用为结婚犯愁。要优化升级婚育环境,提升婚姻市场服务供给和质量,扩大年轻人的交友圈,促进更多成功的婚姻匹配。同时,倡导婚姻、家庭、生育的重要性,消减部分人群对婚姻、家庭、生育的负面印象。
对于近些年降低法定婚龄的建议,冯文猛表示,现在初婚年龄已经远远高于法定婚龄,如果导致初婚年龄提升的主要因素消除不了,降低法定婚龄预计也没有太大作用。而且考虑到婚姻的稳定性,在不够成熟的年纪下过早结婚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离婚、单亲家庭,这对个体家庭和孩子都是不利的。因此,降低法定婚龄的实际意义不大。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上海平均结婚年龄
澎湃评论员 与归
你拖后腿了吗?《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近日公布的一组数据冲上热搜: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10年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
看到这个新闻,我立刻转给了女友,正当我准备打一句话发过去时,她已经把这句话发了过来:我们拖后腿了。我会心一笑。我们目前正在“谈婚论嫁”,这个阶段大概已经进行一两年了。从去年开始,就相互见了家长,但是正式结婚前,才发现依然还有很多步骤:双方家长见面、算定日期、领证、拍婚纱照、装修新房,等等等等。
年轻人结婚为什么越来越晚了?其实根本原因并不在年轻人,至少年轻人自身的主观因素并不占大头。
专家表示,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结婚成本的上涨、就业和职场竞争加大、婚姻观念变化等,是初婚年龄推迟的重要原因。原因都好理解,但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先看两组“千万数据”。一个是2022年全国高考报名1193万人,另一个是2022年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均创下新高。而从1992年开始,我国年出生人口已减少到2000万人以下,之后不少年份波动减少到不足1500万人,到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出生人口只有1200万人。这些数据放到一块对比,意味着什么?
很明显,在今天的新生代群体中,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已经大幅提高。相比“我国网民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不足一成”,90后、00后上大学几乎是标配了。一年的高校毕业生就突破千万,粗略对折下,就是500万对处于适龄阶段的“新人”,但绝大多数人不可能刚领完毕业证就去领结婚证吧?
先不谈那些没对象的。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大致在22岁左右,不算考研群体,工作个两三年稳稳脚步,这个时候已经25岁了。然后双方要考虑定居、买房、结婚等,可能还得筹备个两三年。更重要的前提是,你还得有一段较为稳定、自认为可以托付终生的感情吧?综合因素之下,大多数人的初婚年龄也就自然而然来到了二十七八岁。
所以,对初婚均龄提高,要全面客观地去看待。它既受年轻人多元化观念的影响,也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使然。一位网友说,“二十年前,28岁结婚都得让人笑话死”。但其言外之意,如今28岁结婚,大家都觉得再正常不过。这何尝不是社会观念的迭代呢?
与其一味要求年轻人学会接受来自长辈的、传统的观念,不如静待社会不断适应新的观念。年轻人越来越注重因感情到位而结婚,不再是因所谓的年龄到位而结婚,不再是为了什么传宗接代、父母之命等,这本身是一种进步。
我们也不妨用更长远、更开阔的视野去看待晚婚现象。根据经合组织的数据,2019年主要发达国家的平均初婚年龄如下:日本男性31.2岁,女性29.6岁;韩国男性33.4岁,女性30.6岁;美国男性29.8岁,女性28岁;欧盟27国平均初婚年龄为男性33.3岁,女性30.7岁。对比之下,我国在这方面依然有“上升”空间。
每每提到现在的结婚率低、晚婚现象愈发严重,很多人总是试图在年轻人身上找原因,这或许是一个思维陷阱,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现实环境和社会趋势。
结婚,不仅仅是一种仪式,不是照个相、盖个章就OK了。它是两个家庭的重组、一段感情的升华,其复杂程度不亚于企业间的合并重组,需要很多基础性的前提、条件、环境。
初婚年龄的大幅推迟,对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不利影响肯定是存在的,而要破解结婚“过晚”的问题,除了观念的改变外,还得从困扰年轻人婚恋的各种现实问题入手。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乐浴峰
校对:栾梦
各省平均结婚年龄
中新财经6月24日电 题:中国新观察|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中国人为啥结婚越来越晚?
记者 李金磊
中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越来越晚了。
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7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4岁。
也就是说,10年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63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95岁。
从每年的初婚人数来看,近年来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2010年初婚人数多达2200.9万人,2020年则降低到了1288.6万人。
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普遍趋势
从各地来看,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为普遍趋势。
以杭州为例,2021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8.5岁、女性为27.1岁,与上年相比,男性晚0.2岁,女性晚0.3岁。男性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31.7岁、女性为30岁,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晚0.3岁和0.4岁。
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龄甚至突破了30岁大关。
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
江苏省统计局在《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一文中透露,随着时代的发展,江苏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稳步递增。女性平均初婚年龄 2000 年为 23.22 岁、2010年为23.76岁、2020年为29.66岁。2010年与2000年基本相当,而2020年女性初婚年龄比2010年足足推后了近6岁,接近30岁。
伴随着初婚年龄推迟的是结婚登记人数的下降。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仅813.1万对,同比下降了12.2%,这是连续第七年下降。
资料图:一对新人拿结婚证和日期数字拍照。 中新社记者 王刚 摄
平均初婚年龄为何推迟?
从历史趋势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平均初婚年龄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为23.59岁,1986年降低到22.83岁,此后开始上涨,到1992年又涨到23岁以上,1996年突破24岁,2011年突破25岁,2014年突破26岁,2017年达到27岁,2020年超过28岁。
这一代人为什么会晚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
合肥市民李先生表示,30多岁好多都没结婚的,主要的原因就因为房价压力太大了,因此尽量地往后推迟。合肥市民姚女士表示, 20到30岁之间需要去先奋斗,要先能够做到经济独立,之后才会去考虑结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分析,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结婚成本的上涨、就业和职场竞争加大、婚姻观念变化等,是初婚年龄推迟的重要原因。
一是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读研、考博,尤其是女性群体,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延长,这自然就推迟了结婚年龄。
二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不少人还经常加班,没有时间恋爱,跟异性接触机会少。
三是结婚成本上升,房价上涨,彩礼提高,无论城乡,结婚要考虑住房等因素,尤其是一线城市成本更高,导致结婚的准备期拉长。部分地区的天价彩礼直接把一些人吓跑了,或者结不起婚了。
四是婚姻观念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重视婚姻的自主选择和质量,而且生活便利性也在提高,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生活也挺舒适,对家庭的渴望和依赖也越来越小,不认可婚姻就是恋爱的唯一归宿。
冯文猛认为,结婚年龄推迟,一方面对于女性来说可能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导致生育风险的提高,另一方面,对整个社会的生育水平也有不利影响。但需要看到,很多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提升、社会化服务的丰富,晚婚、不婚人群增多,这也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在实践中,能做的是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抵消其中一些不利于婚育的消极因素。
冯文猛建议,要降低结婚成本,整治天价彩礼等不合理婚俗,让年轻人尽量都能相对轻松地谈婚论嫁,不用为结婚犯愁。要优化升级婚育环境,提升婚姻市场服务供给和质量,扩大年轻人的交友圈,促进更多成功的婚姻匹配。同时,倡导婚姻、家庭、生育的重要性,消减部分人群对婚姻、家庭、生育的负面印象。
对于近些年降低法定婚龄的建议,冯文猛表示,现在初婚年龄已经远远高于法定婚龄,如果导致初婚年龄提升的主要因素消除不了,降低法定婚龄预计也没有太大作用。而且考虑到婚姻的稳定性,在不够成熟的年纪下过早结婚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离婚、单亲家庭,这对个体家庭和孩子都是不利的。因此,降低法定婚龄的实际意义不大。(完)
韩国平均结婚年龄
原标题:中国新观察|平均初婚年龄28.67岁,中国人为啥结婚越来越晚?
中国人的平均初婚年龄越来越晚了。
2020年平均初婚年龄为28.67岁
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202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涨到了28.67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9.38岁,女性为27.95岁。
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为24.89岁,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5.75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4岁。
也就是说,10年间,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近4岁。其中,男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63岁、女性平均初婚年龄推后了3.95岁。
从每年的初婚人数来看,近年来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数据,2010年初婚人数多达2200.9万人,2020年则降低到了1288.6万人。
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普遍趋势
从各地来看,平均初婚年龄推迟成为普遍趋势。
以杭州为例,2021年男性平均初婚年龄为28.5岁、女性为27.1岁,与上年相比,男性晚0.2岁,女性晚0.3岁。男性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31.7岁、女性为30岁,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晚0.3岁和0.4岁。
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的平均初婚年龄甚至突破了30岁大关。
根据安徽省民政厅发布的数据,2021年安徽省结婚登记平均年龄为33.31岁,初婚平均年龄分别为男31.89岁,女30.73岁。
江苏省统计局在《2021年江苏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一文中透露,随着时代的发展,江苏女性平均初婚年龄稳步递增。女性平均初婚年龄 2000 年为 23.22 岁、2010年为23.76岁、2020年为29.66岁。2010年与2000年基本相当,而2020年女性初婚年龄比2010年足足推后了近6岁,接近30岁。
伴随着初婚年龄推迟的是结婚登记人数的下降。民政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结婚登记仅813.1万对,同比下降了12.2%,这是连续第七年下降。
平均初婚年龄为何推迟?
从历史趋势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初期,平均初婚年龄呈现下降趋势,1980年为23.59岁,1986年降低到22.83岁,此后开始上涨,到1992年又涨到23岁以上,1996年突破24岁,2011年突破25岁,2014年突破26岁,2017年达到27岁,2020年超过28岁。
这一代人为什么会晚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
合肥市民李先生表示,30多岁好多都没结婚的,主要的原因就因为房价压力太大了,因此尽量地往后推迟。合肥市民姚女士表示, 20到30岁之间需要去先奋斗,要先能够做到经济独立,之后才会去考虑结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冯文猛对中新网“中国新观察”栏目分析,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结婚成本的上涨、就业和职场竞争加大、婚姻观念变化等,是初婚年龄推迟的重要原因。
一是受教育水平的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大学毕业后读研、考博,尤其是女性群体,受教育年限在不断延长,这自然就推迟了结婚年龄。
二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压力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年轻人忙于工作,不少人还经常加班,没有时间恋爱,跟异性接触机会少。
三是结婚成本上升,房价上涨,彩礼提高,无论城乡,结婚要考虑住房等因素,尤其是一线城市成本更高,导致结婚的准备期拉长。部分地区的天价彩礼直接把一些人吓跑了,或者结不起婚了。
四是婚姻观念的改变,现在的年轻人自我意识增强,越来越重视婚姻的自主选择和质量,而且生活便利性也在提高,很多人觉得一个人生活也挺舒适,对家庭的渴望和依赖也越来越小,不认可婚姻就是恋爱的唯一归宿。
冯文猛认为,结婚年龄推迟,一方面对于女性来说可能错过最佳生育年龄,导致生育风险的提高,另一方面,对整个社会的生育水平也有不利影响。但需要看到,很多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提升、社会化服务的丰富,晚婚、不婚人群增多,这也是一个共性的问题,对此要有充分认识。在实践中,能做的是尽量采取一些措施抵消其中一些不利于婚育的消极因素。
冯文猛建议,要降低结婚成本,整治天价彩礼等不合理婚俗,让年轻人尽量都能相对轻松地谈婚论嫁,不用为结婚犯愁。要优化升级婚育环境,提升婚姻市场服务供给和质量,扩大年轻人的交友圈,促进更多成功的婚姻匹配。同时,倡导婚姻、家庭、生育的重要性,消减部分人群对婚姻、家庭、生育的负面印象。
对于近些年降低法定婚龄的建议,冯文猛表示,现在初婚年龄已经远远高于法定婚龄,如果导致初婚年龄提升的主要因素消除不了,降低法定婚龄预计也没有太大作用。而且考虑到婚姻的稳定性,在不够成熟的年纪下过早结婚也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离婚、单亲家庭,这对个体家庭和孩子都是不利的。因此,降低法定婚龄的实际意义不大(记者 李金磊)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中国平均结婚年龄,北京平均结婚年龄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