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标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成月来为大家解答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标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标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排名
银保监会今天(25日)在官网公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据介绍,保险公司同时符合以下三项监管要求的,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
一、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
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
三、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
不符合上述任意一项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保险公司应当按照中国银保监会制定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具体规则,每季度公开披露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并在日常经营的有关环节,向保险消费者、股东、潜在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相关方披露和说明其偿付能力信息。
保险公司应当通过聘用协议、书面承诺等方式,明确对于造成公司偿付能力风险和损失的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公司有权追回已发的薪酬。
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通过评估保险公司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结合其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对保险公司总体风险进行评价,确定其风险综合评级,分为A类、B类、C类和D类,并采取差别化监管措施。
对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50%或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00%的保险公司,银保监会应当采取监管谈话、要求保险公司提交预防偿付能力充足率恶化或完善风险管理的计划、限制董监高薪酬水平、限制向股东分红四项监管措施。(总台央视记者 王善涛)
(编辑 路凯丽)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
买保险产品应如何避免踩空?出单之前先看一下这家保险公司的最新偿付能力,应该是非常实用的技巧。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最新一次偿付能力监管委员会工作会议内容显示,上半年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整体上升1.7%。在风险综合评级中,A类保险公司有105家,B类有68家,C类有2家、D类也有2家。
178家险企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247%
上述会议研究分析了2019年第二季度保险业偿付能力和风险状况,审议保险公司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和对部分公司的监管措施,部署下一阶段偿付能力监管和风险防控工作。
该会议指出,当前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稳定。2019年二季度末,纳入本次会议审议的178家保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47%,较上季度上升1.7个百分点,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34.8%,较上季度上升1.4个百分点;财产险公司、人身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为278.8%、240.1%和309.9%。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33家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环比一季度上升,24家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环比一季度上升。
105家公司被评级为A类
经审议,105家保险公司在风险综合评级中被评为A类公司,68家被评为B类公司,2家被评为C类公司,2家被评为D类公司。
会议认为,二季度保险业总体运行平稳,业务稳中有进,杠杆率稳中有降,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在合理区间,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稳定,风险总体可控。同时,由于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国内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保险业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
目前二季度监管风险综合评级结果还未公布,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多数已经出了。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出人身险公司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情况,附表如下,供读者对比。
人身险:33家人身险公司偿付能力环比一季度上升。
财险:24家财险公司偿付能力环比一季度上升。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国微信号页面输入证券代码、简称即可查看个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输入基金代码、简称即可查看基金净值。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
随着保险公司2024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出炉,行业整体偿付能力数据也公之于众。
根据券商中国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已披露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162家保险公司中,有13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5家人身险公司与8家财产险公司。这13家机构中有10家的风险综合评级被划为C类、3家被划为D类。
记者梳理发现,较低的风险综合评级是拖累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重要因素。除此之外,操作风险、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因素亦导致了部分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
三类情况划归“不达标”
根据修订之后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偿付能力监管指标扩展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3个有机联系的指标。
具体来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衡量保险公司高质量资本的充足状况,不得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衡量保险公司资本的总体充足状况,不得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衡量保险公司总体偿付能力风险(包括可资本化风险和难以资本化风险)的大小,不得低于B类。这三个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的保险公司,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其中任一指标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刨除未按时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部分险企,今年一季度共有13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达标,包括5家人身险公司和8家财产险公司。其中,平安养老、华汇人寿、合众人寿风险等级被划为C类,北大方正人寿和三峡人寿则被划为D类;8家偿付能力不达标的财产险公司中,仅安心财险的风险综合评级为D,其他均为C类。
被监管评级影响的人身险公司
总部位于重庆的中资寿险公司——三峡人寿近两年风险综合评级进一步下行。
公司自2023年一季度开始风险综合评级由C转为D,彼时三峡人寿称,公司目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是偿付能力承压以及相关的战略和可资本化等风险。公司正在持续推进偿付能力改善工作,保障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
时至2024年一季度末,三峡人寿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24.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170.81%,最近一次风险综合评级仍为D类。
华汇人寿同样因监管评级不达标被划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据悉,华汇人寿已经连续8个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该公司在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披露,因公司治理相关问题整改工作尚未完成,监管部门认为公司操作风险较大,风险综合评级结果由B类降为C类。
与此同时,华汇人寿表示,2024年第一季度末,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992.57%、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000.65%,较2023年四季度分别增加了209.56个百分点和210.20个百分点,主要因实际资本减少994.82万元,减少1.70%,最低资本减少392.36万元,减少12.03%。
财产险公司不达标原因各异
今年一季度,8家偿付能力不达标的财产险公司包括珠峰财险、安华农险、富德财险、华安保险、前海财险、都邦财险、渤海财险以及安心财险等。
以成立以来长期亏损的珠峰财险为例,该司风险综合评级自2022年一季度开始由B类转C类,成为偿付能力不达标险企。
彼时,珠峰财险提出,为了降低风险,公司重点从相对薄弱的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两方面着力改进。流动性风险方面,对应收保费和应收账款加强了催缴工作,截至半年度现金流转为正流入;操作风险方面,着重改进了公司治理和资金运用方面的问题,重点推进增资工作的进行。下一步,公司将按照偿二代二期的要求,积极检视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完善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提升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水平,切实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然而,至2023年三、四季度,该司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评价仍为C类。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珠峰财险综合偿付能力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136.55%,较上季度上升6.43%。
老牌农险公司安华农险近年风险综合评级则呈现出“先升后降”的陡峭变化。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公司2021年第四季度法人机构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被评定为B类,2022年第一季度法人机构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被评定为BB类。
彼时,升级BB类评级安华农险表示,公司要求各部门对标难以资本化风险监管指标,将风险管理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流程,同时继续根据监管要求,做好2022年第二季度难以资本化风险的数据上报工作,力争后续季度可以被评定为A类公司。
然而,2022年第四季度安华农险法人机构风险综合评级(分类监管)结果由BB类连降两级至C类。公司称,主要原因为公司治理方面存在风险。至2023年四季度末,其风险综合评级仍为C类。安华农险表示,根据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公司正在积极推进有关整改工作,已取得实质进展。
据都邦财险披露,其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主要由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可资本化风险,偿付能力充足率连续低于150%,内源性资本占比处于较低水平。今年一季度末,其综合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皆为122.3%。二是公司治理效果不佳,导致操作风险评分较低。三是盈亏情况、保费增速、已发生已报告未决赔款准备金发展偏差率、立案注销率等指标在行业排名中处于较低水平。
编辑/范辉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计算公式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由于和保险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而备受关注。7月28日,上游新闻记者从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获悉,截止7月27日,共有30家寿险公司发布了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其中,16家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一季度末出现下滑,中法人寿偿付能力不达标。另外,有多家寿险公司由于产品结构转型、退保增加等原因,二季度现金流为负。
16家险企偿付能力下滑 中法人寿不达标
上游新闻记者看到,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官网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有16家寿险公司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较一季度末出现下滑,包括三峡人寿、中法人寿、横琴人寿、华贵人寿、汇丰人寿、中意人寿等险企。
其中,今年上半年,中法人寿实现净利润-2249万元,本年累计保险业务收入为11.3万元,其中二季度保费收入为0元。
对此,中法人寿在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到,目前公司主要面临三大风险:一是偿付能力不足;二是流动性不足;三是人员不足。
多家险企二季度现金流为负
上游新闻记者还注意到,除不少险企偿付能力下滑之外,也有险企提到,由于业务转型,退保支出增加以及投资性资产的增加导致二季度现金为负。
比如,瑞泰人寿在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提到,公司2018年二季度基本情景下经营活动实际净现金流约为-6.68亿元,与上季度预测值1.79亿元相比,净现金流出增加约8.47亿元。二季度实际净现金流出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由于实际销售比计划延迟,故实际保费收入及其他业务收入现金流入合计比上季度预测减少约6.47亿元,同时各账户实际退保及费用现金流出合计比上季度预测增加约2亿元。
汇丰人寿也表示,2018年二季度,公司整体净现金流为负。这主要是由于公司在本季度购入了较多的投资资产,导致投资净现金流出高于业务净现金流入。从现金流预测来看,公司整体在未来三年的预测期间内没有出现负现金流,流动性充足。
上游新闻 记者 吴黎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保险公司偿付能力达标标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是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