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外债是什么意思,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是什么意思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王雪

企业外债是什么意思,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王雪来为大家解答企业外债是什么意思,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是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企业外债是什么意思,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国家外债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外债?2003年颁布的《外债挂历暂行办法》,对我国的外债定义是“境内机构对非居民承担的以外币表示的债务”。

什么是全口径外债?全口径外债指的是将人民币外债计入我国外债统计的范围之内的外债。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外币表示的对外债务;第二部分是随着我国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直接以人民币形式存在的外债。

二、为什么要公布全口径外债?

近年来跨境人民币业务迅猛发展,人民币外债规模不断增加,为更全面反映我国外债总体规模,从2015年国家外汇管理局按季对外公布我国全口径外债数据。

民币外债的提高说明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的意愿较强,有利于更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今后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一带一路”战略逐步落实等,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将进一步提升,已非居民持有人民币资产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民币外债仍然会继续增长。

三、我国外债总体风险不大

2010年中等收入国家平均债务率、负债率、偿债率、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例分别是69%、21%、10%和137%,而我国2014年数据分别为35%、8.6%、1.9%和562%,说明用上述指标衡量我国外债可持续水平较高,总体风险不大。

虽然3月末我国短期外债占比超过了70%,但这部分1年期以下的债务中,一半以上是与贸易有关的信贷。在我国的短期外债中,这部分外债有真实的贸易背景,偿付风险有限。另外我国短期外债与对外贸易和外汇储备相比规模不大,短期外债风险可控。

责任编辑

酒鬼

【免责声明】 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内债和外债是什么意思

这几年有一个观点非常流行,我多次在财经类文章的评论区里看到类似的评论,这种评论往往还能收获大量的点赞。“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成为了深入人心的观点,究其原因可能与大量美国国债由海外主体持有,而东亚国家的债务主要是本国主体持有相关,营销号以此得出美国债务问题非常严重的结论。

先撇开该观点是否正确不谈,美国国债的外国持有数量确实比其他国家的外国债权人多但可能没你想象得那么多。截至2022年11月底,美国的海外债权人总共持有7.27万亿美元的美债,数字不小可占比不高,只有31万亿美元未偿还国债余额的25%。换言之,美国的主要债务也是内债(75%)。

聊完美国的债权人构成问题讲讲内债到底是不是债。

我相信大部分人买房都背着银行贷款吧?你欠银行的钱是内债, 你能不将其当作债务吗?如果真这么想且这么做了,法律的铁拳早砸在你身上了,你的房子怕是已被银行申请司法拍卖掉了。

有的人说个体欠债不算,所谓的“内债”指的是政府发行的债券或欠的银行贷款,典型的例子是日本,这个国家的国债余额占GDP比值为230%,远远超过了美债占美国GDP的比值(122%)。背负着如此重的债务负担却始终没有暴雷就是因为日本政府的债主都是本国机构,所以内债不是债。

表面上来看这个结论是成立的,但必须放在特定的环境下,而日本正好具备这样的条件——超低的利率水平。

债务分成本金和利息。

本金方面,可以通过借新还旧解决,即在一笔债务到期前先借一笔新的债务,用“新钱”还“老债”,“新债”的本金等明年再还,到了明年再重复一次,多轮循环往复下本金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变成了实际意义上的永续债,一分钱本金都没有还过。

每年的利息是必要的支出,必须用财政资金归还,假设一笔1000亿元的借款,贷款年利率为4%,一年的利息就要40亿元了,三年利息超过了100亿元,开支不小。不过,日本这样的国家长期奉行超低利率政策,每年需要支付的利息不多。

大家猜猜日本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多少?此前一直在0.25%以下,最近日本有点顶不住了,将收益率控制在0.5%以下,最新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0.41%。

1000亿元本金,0.4%的贷款利率,一年利息为4亿元,三年利息为12亿元,与4%贷款利率下的利息总额无法同日而语。

本金“不用还”,利息非常少,日本的内债偿付压力确实不大,“内债不是债”可能能用在日本身上,但在咱们这不是这么一回事了。2023年1月公布的五年期以上LPR为4.3%,长期贷款利率基本在该水平附近徘徊,中国不具备“内债不是债”所必须有的低利率条件。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可能心一横,将内债“化为乌有”。比如,不少网友担心城投债暴雷,这玩意可是内债,如果内债不是债的话还担心什么呢?

事实上政府隐性债务如果暴雷会影响当地政府的信誉、威胁金融系统的稳定,没有哪位地方官员敢不把内债当回事。

还记得前几周炒的火热的遵义道桥(城投公司)的156亿元债务重组方案吗?原本到期的债务被展期了20年,本金从第11年开始分期归还,利息率由原来的7.5%左右调整至不超过4%。

如果内债真的不是债的话索性申请城投公司破产清算,不还了便是,何必费尽周折搞出这么一个债务重组方案呢?每年4%的利率相比于7.5%是低了不少,但现在的存款利率可是在不断下调的,大型银行几乎很少有3%以上的存款类产品,对银行来说超过1%的利差是能够接受的。在利率水平还会继续下降的情况下遵义道桥的贷款银行锁定了未来20年里每年4%的利息率,真不算亏。

以上均体现了内债在中国就是正儿八经的债务,不仅要还本还要支付按照远高于发达经济体利率水平计算出的利息。

退一步来说假设城投公司和地方政府真的不要信誉了或者实在是还不出钱了直接让债务人破产清算,这种局面下内债可以完全免除吗?

恐怕同样不行。城投公司拥有大量的基础设施资产,比如公路、公园、工业园区、桥梁等,真的破产清算的话这些固定资产要么变现后还债、要么直接抵偿债务,通过现金以外的形式偿还,可不是只要破产了内债就跟着一起消失。

每年的增量地方债是有额度限制的、不得超发。同时,多年前中央政府就开始着手清理、化解各类隐性债务,目前三分之一的城投债已经置换完毕。所以内债是很重要的,“内债不是债”的观点在中国无法成立。

最后说一下“外债才是债”的例外情况。

一般来说外债的紧迫性确实强于内债。一方面,没法通过借新还旧延长还本周期,外国债权人不愿意借新债的概率很高;另一方面,家丑不可外扬,欠了老外的钱不还不仅丢脸丢到国际上去了,还会对本国其他借债主体造成不良影响。

不过,特殊情形下有些国家还真不把外债当成债务。

比如,阿根廷政府每隔几年就会破产一回,还不上欠的其他国家和国际机构的钱了。债主们不可能强行侵占阿根廷的领土抵债,只能将债务展期甚至继续借钱以期待该国经济复苏后还上“新债”和“老债”。

又比如,我国经常免除非洲国家的债务。最近的一次发生在去年8月,中国宣布免除17个非洲国家23笔无息贷款债务。本来就不收对方利息了,结果这17个非洲国家穷得连外债本金都还不出,中国展现了世界大国的担当,把本金也免除了。

以上两个例子都是“外债才是债”的反面典型,说明了有时候欠的外债并不一定是必须要还的。真的撕破脸了,没钱还,别人也奈何不了,最多下次不再借钱给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企业。

综上所述,不要相信部分营销号宣扬的“内债不是债、外债才是债”的歪理,这两句话只有在特定背景下才成立,尤其是“内债不是债”,能够说得通的条件非常苛刻。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

主权外债是什么意思

2021年,中国外债继续稳步增长。其中,本币外债增加是外债增长的主要来源,这有利于降低中国外债的币种错配风险。本币外债属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范畴,有助于摆脱新兴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此外,人民币汇率浮动对本币外债负担具有调节作用。

2021年,中国外债继续稳步增长。年末,本外币全口径外债余额27466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3458亿美元。其中,本币外债余额1236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加2357亿美元,贡献了外债增加额的68%;本币外债占外债余额的45%,较上年末上升3.3个百分点。本币外债占比提升,有利于降低中国外债的币种错配风险。

本币外债属于人民币国际化的范畴,有助于摆脱新兴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本币不可自由兑换、本地金融市场欠发达,新兴市场常常面临国际清偿能力约束,同时要到海外市场筹资特别是中长期融资,导致了货币错配、期限错配。这使新兴市场既害怕本币汇率升值,影响出口进而影响偿债能力,又害怕本币汇率贬值,增加偿债负担。

人民币汇率浮动对本币外债负担具有调节作用。如2015年6月底至2020年6月底,人民币汇率累计下跌14%。同期,中国本币外债余额由50357亿元增至56899亿元,新增6542亿元人民币。然而,折美元的本币外债余额由8237亿美元降至8037亿美元,其中汇率折算的负估值效应达到1110亿美元。可见,人民币贬值起到了“减记”以美元计值本币外债的作用。再如2020年6月底至2021年底,人民币汇率累计上涨11%,由此产生的正估值效应达到1126亿美元,贡献了同期本币外债新增额的48%。这部分外债增量并非境内主体真正增加了海外举债,只是账面变化,未来会随人民币汇率变化而变化。

本币外债是境内主体的负债,却是境外投资者的资产,这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长期低利率、零利率、宽流动性的国际金融环境下,全球负收益债券盛行,2020年末高达18.38万亿美元。人民币债券特别是10年期人民币国债还有2%—3%的正收益,大大增加了全球安全资产供给,增强了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吸引力。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披露的数据,到2021年末,全球持有人民币外汇储备资产余额3361亿美元,较2016年末增长了2.7倍;在全球已披露币种构成的外汇储备资产中,人民币储备的份额为2.79%,提高了1.72个百分点。

2018年四季度起,人民币连续13个季度蝉联全球第五大国际储备货币。目前已有70多家境外央行类机构进入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超过75个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国际独立智库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OMFIF)2021年的最新调查表明,全球约30%的央行计划在未来24个月内增持人民币储备,70%的央行长期内考虑增持。

当前,面对多年来少见的通胀,全球大部分经济体加快货币紧缩步伐,新兴市场面临资本外流、汇率贬值的压力。为防范化解外债风险,政府和市场层面,有必要加强对国内外形势边际变化的研判,健全跨境资本流动监测,拟定应对资本流向反转的预案。此外,还应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进一步发挥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吸收内外部冲击的“减震器”作用;继续稳慎推进包括债券市场在内的制度型金融开放,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可预期性,提高交易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中长期资本流入。

(管涛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外债是什么意思?

提到98年亚洲金融风暴,想必很多人至今仍有印象。这次金融风暴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然而这终究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欠外债过多造成了,由于外债太多,已经导致很多国家无力承担债务,最终才导致了金融风暴的爆发。至于外债,其实很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会有一部分外债,而中国其实也有外债。不过这却让很多人不解:中国明明已经很有钱了,经济发展如此迅猛,竟然也有会外债?事实表明,中国外债的总额已经突破了2万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10月,中国全口径外债已经达到20328万亿美元,和 2019年7月的数据相比,这一数字增幅为1.7%,从数据方面来看,中国长期外债余额已经突破8000亿美元,为8270亿。而短期外债为12055亿美元。其实关于中国有外债这件事,还得从有利的出发点去分析。


其实有一点经济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债务其实是一种中性的概念,不能说它好,也不能说它坏,因为这并不能直接皮判定。关键要看欠债人如何去使用这笔钱,有人可以靠借债实现财富增值,但是也有人却因为负债过多而深陷泥潭,最终无法自拔。回想当年的08金融风暴,各大发达国家纷纷开启印钞模式,然而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钱都流入了发展中国家,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债。

为啥会有外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为了尽快让本国的经济恢复发展,就开始了举债行为,虽说借债能够促进本国经济的恢复,但是这也同样会带来危机,带来较高的债务风险。一旦经济出现问题,资金的流出结合国家的外债,这将会带来不小的危机。将会给整个国家带来沉重的资本压力以及货币贬值和的压力。不过并非所有借债的国家都会如此,其中也有例外,就比如中国。


中国的外债突破2万亿美元,乍一看这样的数据确实让人感到有些惊慌。但是如果我们冲中国经济的体量处罚,其实这2万亿美元的外债并不是算啥。现如今,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非常庞大,我国完全有能力偿还这些外债。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所以外债的风险完全在可控范围之内,毕竟中国的经济发展非常迅猛。

通常来说,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一定的外珠海,这主要是为了帮助该国恢复经济发展,至于西方国家,显然他们的经济实力更强。所以这些债主一般都是发达国家。但是中国虽然是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实力比较强,所以我国借出去的钱也不少,因此我们可以得知,中国既是一个拥有外债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能借钱给别国的国家,究其原因,还是中国的经济实力比较强。

2年前,中国的外债负债率为14%,这个数字是外债余额跟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对于负债率,国际生有一个安全标准,而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是20%,而中国的负债率显然在安全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说,拥有2万亿美元外债的风险几乎“为0”,毕竟即便是有风险,也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有些人认为,只要有负债就说明这个国家(人)比较穷,无形之中,负债则成了穷的代名词。不过我们也要知道一点,债务的重点是你能否还得起,尤其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只要能还得起债务,这些债务就相当于不存在。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是有目共睹的,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是谁也不能小看中国的经济实力,因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增速一直处于前列。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企业外债是什么意思,既无内债也无外债是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