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收益率是什么意思,平均收益率英文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宋晨南

平均收益率是什么意思,平均收益率英文

大家好,由投稿人宋晨南来为大家解答平均收益率是什么意思,平均收益率英文这个热门资讯。平均收益率是什么意思,平均收益率英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平均收益率计算公式

日前,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08万只,募集资金67.31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通过投资债券、非标准化债权、未上市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1万亿元;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5亿个,较年初增长9.88%。

产品结构方面,截至2024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1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33%,较年初增加0.99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0.73万亿元,占比为2.44%,较年初減少0.77个百分点;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6万亿元和0.01万亿元。


根据《报告》,2024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70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9%。其中,银行机构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1407亿元;理财公司累计投资者创造收益5692亿元。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


报告还披露了有关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的最新数据:截至2024年末,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个人养老金理财行业平台共支持6家理财公司发行30只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累计销售金额超过90亿元。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 胡杨

《中国银行保险报》编辑 王雪莹

平均收益率怎么算

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坪 深圳报道

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发布的《A股并购市场2024年总结及2025年预判》(即《2025年A股并购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首篇,我们将目光瞄准了近年来火爆异常的破产重整市场。

近年来,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作为资本市场风险化解的重要工具,数量持续走高。2020年至2024年,A股市场分别有17家、23家、21家、27家和37家企业向法院申请或被申请重整并发布相关公告,申请数量逐年走高。

2024年底,最高法与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审理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且证监会就《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1号——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相关事项(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完善破产重整监管提供支持。

然而,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梳理发现,虽然政策导向更加明确,破产重整在实践中的功能与初衷仍在逐渐偏离,呈现出明显的“异化”趋势特征。

一方面,部分“动机不纯”的企业,将破产重整视为规避退市的“避风港”。另一方面,由于除权制度执行不严肃、债权人与股权人利益严重失衡等因素,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倾斜趋势愈发明显。

6家企业“卡点”完成重整

2024年,申请或被申请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数量再创新高,但2024年仅有12家上市公司拿到证监会“路条”,其重整计划得到法院最终批准,重整受理率仅有32.43%,相较2023年的60%有大幅下滑,可见“僧多粥少”,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难度明显加大。

截至目前,上述12家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的上市公司中已有11家执行完毕。而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梳理发现,上述11家企业中,除了*ST步高,其他都在2024年第四季度执行完毕,并且超过半数都集中在12月最后两个交易日“卡点”执行完毕。

*ST步高的破产重整时间跨度较长,早在2023年10月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计划于2024年6月被批准,这也成为2024年前三季度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唯一一家。

其余10家上市公司的重整申请均是在9月之后被法院裁定受理,从受理申请到重整执行完毕的平均用时仅64天。

我们进一步发现,上述11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需要通过破产重整将净资产回正,挽救退市危机。例如*ST合泰,截至2023年末的归母净资产为-65.17亿元,其重整计划于2024年12月31日执行完毕,根据上市公司近日发布的业绩预告,2024年末其归母净资产预计达到12亿-18亿元。

另外4家上市公司也面临着各自的困境,同样需要通过破产重整来化解。*ST红阳、*ST花王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情形,2023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均被出具否定意见,通过引入重整投资人以现金补足等方式将“窟窿”成功填上。

*ST通脉及*ST步高则是连续三年未实现盈利,且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急需重整为公司补充流动性,并且引入产业投资人调整经营策略,进而提升持续经营能力。

理论上说,破产重整应该用于挽救有产业发展前景、暂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上市公司,但从上述实践案例来看,破产重整正在成为部分上市公司规避退市的“避风港”,那些严重资不抵债、即将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卡点”完成重组,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债权人利益被严重稀释

从具体的重整方案来看,债权人如往年一样以畸高的价格获得上市公司股份。

据统计,2024年11家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且已执行完毕的上市公司中,债权人以股抵债的价格较重整协议签署日收盘价的溢价率平均值为114.62%,虽然相较2023年统计的平均值210.23%有大幅下降,但仍然远高于市场价,债权人承担了破产重整的主要风险。

与之相反的是,重整投资人收益愈发丰厚。

2024年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产业投资人受让上市公司转增股份的价格大多数在1元/股左右,较重整协议签署日收盘价的溢价率平均值为-66.14%,财务投资人的平均溢价率为-55.84%。

相比2023年统计的数值,2024年产业投资人及财务投资人的平均溢价率分别下降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这表明重整投资人受让转增股份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利益倾斜趋势愈发明显。

更低的成本意味着更高的潜在收益。通过比较重整投资人转增股份的受让价格与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2024年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产业投资人的平均收益率高达188.61%,较2023年统计的平均值增加23个百分点;2024年财务投资人的平均收益率为135.9%,较2023年统计的平均值也有大幅增加。

为何各方参与者的风险与收益如此悬殊?这或与当前破产重整市场除权制度执行不严肃有关。

上市公司在破产重整过程中普遍采用大比例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但不同于上市公司分红、送股等情形下股票要做强制除权处理,重整过程中的除权机制留有“特事特办”的空间。

经深入研究发现,A股史上首例调整除权参考价格计算公式的是在2017年重庆钢铁破产重整中,作为当时国内涉及资产及债务规模最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A+H股)重整,交易所将此作为“特别重大无先例”进行特殊处理。但后续该案例被不少公司效仿。

2024年11家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且已执行完毕的上市公司中,有5家上市公司没有进行除权,虽然是符合现行的“如权益调整方案约定的转增股份价格高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可以不对上市公司股票作除权(息)处理”这一规定,但如果结合这5家以股抵债的价格就不难发现,其实是通过大幅度虚增以股抵债价格方式,使得转增股份的平均价格高于该公司停牌前的股票价格,从而实现了资本公积转增但股价不除权的目标。

其余6家上市公司重整后虽然对股价进行了除权,但其除权比例与转增股本的比例相比差异悬殊,除权非常不充分。这6家除权的上市公司除权价格的平均折扣率仅为20%左右,相较于转增股数平均为每10股转增13.38股,除权比例微不足道。

建议:严格实施除权制度

对于境外成熟市场来说,上市公司转增股本之后是否强制除权的意义不大,上市公司总估值不会因为股本的转增或合并而同步变化。但对于散户占较大比例的A股市场来说,股本转增后是否强制除权对于上市公司总估值的影响就大得多。

对比上述11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前后(即2024年年初与年末)的市值水平,不难发现这些上市公司重整后的市值均呈现翻倍式增长,平均涨幅高达167.28%,较2023年统计的数值还要高出20个百分点。

除了市场追逐概念的因素外,造成市值跃升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破产重整中除权不够充分。

简单测算,如果所有上市公司均严格按照股份转增比例进行除权,则充分除权后大部分公司的股价将低于1元,从而触发面值退市风险。像*ST中利、*ST东园、*ST合泰等公司,除权前的股价在2元/股左右,充分除权后的股价更是惨不忍睹。

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跟踪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过程中的不合理除权制度衍生出很多市场乱象。例如,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指标“一票难求”,耗时一年以上是家常便饭;对于上市公司现有股东来说,破产重整原本应该是“灭顶之灾”,现在反而成为了二级市场炙手可热的炒作题材;挤进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股权投资人队伍成为很多股权投资机构的“荣幸”等。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不合理的除权制度设计。

多年来,破产重整上市公司是否需要除权的论证逻辑以及除权价格的计算过程都比较混乱,很多中介机构随意发挥。例如将严重虚高的以股抵债价格作为新增股份的市场价值,用以论证不除权的“合理性”;将严重资不抵债公司的债务减免当作股东的权益性投入,与上市公司原有市值简单相加,用以计算股份转增以后的“公允除权价格”。看似逻辑严密的数学计算公式,实则毫无内在逻辑。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的滥用,也为了避免中小股东误入歧途,同时保持退市制度的严肃性,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建议监管部门应该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凡在破产重整过程中涉及转增股份的,一律按照转增比例进行股价除权,不接受任何例外解释。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平均收益率的三种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作 者丨杨坪

编 辑丨朱益民


【2025 并购“春醒”】


阳春三月,万物生长。“并购六条”的惊雷,唤来了并购市场的“春醒时刻”。


2024年9月底开始,A股并购市场开启了“百花齐放”式的大繁荣局面——产业整合、跨界并购、海外投资、“A吃A/H”、“蛇吞象”等交易大量涌现,敌意要约收购重出江湖,同时“差异化定价”“一鱼两吃”“负商誉”等为代表的交易设计亮点也频频闪烁。


然而,喧嚣中亦有暗流涌动,估值、整合等掣肘性因素仍在,“浑水摸鱼式”、“纾困式”、“类借壳”、“保壳式”并购交易暗夜疾行,成为“并购黄金时代”的阻力。


在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的背景下,我们从2024年的A股并购市场新趋势与新特征能得到哪些启示?


从并购视角预判2025年A股市场走势,有何新观点及新启发?


为了并购市场的长期繁荣,我们该如何完善政策建议,护航“黄金时代”的到来?


21资本-联储并购研究中心连续第五年发布《A股年度并购报告》,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深入分析,为您揭示A股并购市场的新图景。


《A股并购市场2024年总结及2025年预判》(即《2025年A股并购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首篇,我们将目光瞄准了近年来火爆异常的破产重整市场。


近年来,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作为资本市场风险化解的重要工具,数量持续走高。2020 年至 2024年,A 股市场分别有17 家、23 家、21 家、27 家和37 家企业向法院申请或被申请重整并发布相关公告,申请数量逐年走高。


2024年底,最高法与证监会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审理好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且证监会就《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11号——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相关事项(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对完善破产重整监管提供支持。


然而,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梳理发现,虽然政策导向更加明确,破产重整在实践中的功能与初衷仍在逐渐偏离,呈现出明显的“异化”趋势特征。


一方面,部分“动机不纯”的企业,将破产重整视为规避退市的“避风港”。另一方面,由于除权制度执行不严肃、债权人与股权人利益严重失衡等因素,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倾斜趋势愈发明显。



6家企业“卡点”完成重整



2024 年,申请或被申请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数量再创新高,但2024年仅有12家上市公司拿到证监会“路条”,其重整计划得到法院最终批准,重整受理率仅有32.43%,相较2023年的60%有大幅下滑,可见“僧多粥少”,上市公司破产重整难度明显加大。


截至目前,上述12家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的上市公司中已有11家执行完毕。而21资本-联储并购研究中心梳理发现,上述 11 家企业中,除了*ST步高,其他都在2024年第四季度执行完毕,并且超过半数都集中在12月最后两个交易日“卡点”执行完毕。


*ST步高的破产重整时间跨度较长,早在2023年10月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计划于2024年6月被批准,*ST步高也成为2024年前三季度法院批准重整计划的唯一一家。


其余10家上市公司的重整申请均是在9月之后被法院裁定受理,从受理申请到重整执行完毕的平均用时仅64天。



我们进一步发现,上述11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出现严重的资不抵债,需要通过破产重整将净资产回正,挽救退市危机。例如*ST合泰,截至2023年末的归母净资产为-65.17亿元,其重整计划于2024年12月31日执行完毕,根据上市公司近日发布的业绩预告,2024年末其归母净资产预计达到12-18亿元。


另外4家上市公司也面临着各自的困境,同样需要通过破产重整来化解。*ST红阳、*ST花王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的情形,2023年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均被出具否定意见,通过引入重整投资人以现金补足等方式将“窟窿”成功填上。


*ST通脉及*ST步高则是连续三年未实现盈利,且2023年审计报告显示公司持续盈利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急需重整为公司补充流动性,并且引入产业投资人调整经营策略,进而提升持续经营能力。


理论上说,破产重整应该用于挽救有产业发展前景、暂时陷入流动性危机的上市公司,但从上述实践案例来看,破产重整正在成为部分上市公司规避退市的“避风港”那些严重资不抵债、即将面临退市风险的上市公司“卡点”完成重组,不得不让人怀疑其动机。



债权人利益被严重稀释



从具体的重整方案来看,债权人如往年一样以畸高的价格获得上市公司股份。


据统计,2024年11家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且已执行完毕的上市公司中,债权人以股抵债的价格较重整协议签署日收盘价的溢价率平均值为114.62%,虽然相较2023年统计的平均值210.23%有大幅下降,但仍然远高于市场价,债权人承担了破产重整的主要风险。


与之相反的是,重整投资人收益愈发丰厚。


2024年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产业投资人受让上市公司转增股份的价格大多数在1元/股左右,较重整协议签署日收盘价的溢价率平均值为-66.14%,财务投资人的平均溢价率为-55.84%。


相比2023年统计的数值,2024年产业投资人及财务投资人的平均溢价率分别下降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这表明重整投资人受让转增股份的价格进一步降低,利益倾斜趋势愈发明显。


更低的成本意味着更高的潜在收益。通过比较重整投资人转增股份的受让价格与2024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价,2024年上市公司破产重整中产业投资人的平均收益率高达188.61%,较2023年统计的平均值增加23个百分点;2024年财务投资人的平均收益率为135.9%,较2023年统计的平均值也有大幅增加。


为何各方参与者的风险与收益如此悬殊?这或与当前破产重整市场除权制度执行不严肃有关。


上市公司在破产重整过程中普遍采用大比例的资本公积转增股本方案,但不同于上市公司分红、送股等情形下股票要做强制除权处理,重整过程中的除权机制留有“特事特办”的空间。


经深入研究发现,A股史上首例调整除权参考价格计算公式的是在2017年重庆钢铁破产重整中,作为当时国内涉及资产及债务规模最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A+H股)重整,交易所将此作为“特别重大无先例”进行特殊处理。但后续该案例被不少公司效仿。


2024年11家被法院裁定受理重整且已执行完毕的上市公司中,有5家上市公司没有进行除权,虽然是符合现行的“如权益调整方案约定的转增股份价格高于上市公司股票价格的,可以不对上市公司股票作除权(息)处理”这一规定,但如果结合这5家的以股抵债价格就不难发现,其实是通过大幅度虚增以股抵债价格方式,使得转增股份的平均价格高于该公司停牌前的股票价格,从而实现了资本公积转增但股价不除权的目标。



其余6家上市公司重整后虽然对股价进行了除权,但其除权比例与转增股本的比例相比差异悬殊,除权非常不充分。这6家除权的上市公司除权价格的平均折扣率仅为20%左右,相较于转增股数平均为每10股转增13.38股,除权比例微不足道。



建议:严格实施除权制度



对于境外成熟市场来说,上市公司转增股本之后是否强制除权的意义不大,上市公司总估值不会因为股本的转增或合并而同步变化。但对于散户占较大比例的A股市场来说,股本转增后是否强制除权对于上市公司总估值的影响就大得多


对比上述11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前后(即2024年年初与年末)的市值水平,不难发现这些上市公司重整后的市值均呈现翻倍式增长,平均涨幅高达167.28%,较2023年统计的数值还要高出20个百分点。


除了市场追逐概念的因素外,造成市值跃升的重要原因就在于破产重整中除权不够充分。


简单测算,如果所有上市公司均严格按照股份转增比例进行除权,则充分除权后大部分公司的股价将低于1元,从而触发面值退市风险。像*ST中利、*ST东园、*ST合泰等公司,除权前的股价在2元/股左右,充分除权后的股价更是惨不忍睹。


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跟踪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过程中的不合理除权制度衍生出很多市场乱象。例如,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指标“一票难求”,耗时一年以上是家常便饭;对于上市公司现有股东来说,破产重整原本应该是“灭顶之灾”,现在反而成为二级市场炙手可热的炒作题材;挤进上市公司破产重整的股权投资人队伍成为很多股权投资机构的“荣幸”等。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不合理的除权制度设计。


多年来,破产重整上市公司是否需要除权的论证逻辑以及除权价格的计算过程都比较混乱,很多中介机构随意发挥。例如将严重虚高的以股抵债价格作为新增股份的市场价值,用以论证不除权的“合理性”;将严重资不抵债公司的债务减免当作股东的权益性投入,与上市公司原有市值简单相加,用以计算股份转增以后的“公允除权价格”。看似逻辑严密的数学计算公式,实则毫无内在逻辑。


为了遏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制度的滥用,也为了避免中小股东误入歧途,同时保持退市制度的严肃性,21-联储并购研究中心建议监管部门应该明确要求,上市公司凡在破产重整过程中涉及转增股份的,一律按照转增比例进行股价除权,不接受任何例外解释。


SFC

本期编辑 黎雨桐 实习生黄嘉莹

21君荐读

人民币大涨!双双升穿7.25

价格飙涨255%,美国“蛋荒”蔓延!有城市鸡蛋每打要价10美元,政府紧急下令:10亿美元遏制

马斯克承认了!

几何平均收益率





截至2024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5亿个,较年初增长9.88%。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较年初新增1097万个

文|《财经》记者严沁雯

编辑 | 袁满

在存款利率下行、居民风险偏好有所回升的背景下,银行理财规模再次接近30万亿元。
1月17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4年)》(下称《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5%。
与此同时,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截至2024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5亿个,较年初增长9.88%。其中,个人投资者数量较年初新增1097万个,机构投资者数量较年初新增29万个。
进一步看,2024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709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69%。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平均收益率为统计期内每个月收益率的算术平均值)为2.65%。

截至目前,首批成立的银行理财公司已走过五年。在过去几年经历了净值化转型、资本市场波动、“赎回潮”后,2024年的银行理财市场表现如何,未来行业又有何种趋势?

收益率下行,平均2.65%

2024年,在非标资产收益率下降、手工补息取消、同业存款利率受限等事件影响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经受着挑战。
《报告》显示,2024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2.65%。虽然优于2022年,但与2023年对比,收益率呈下行趋势。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为3.39%,2023年末降至2.94%,到了2024年上半年,降至2.80%。
“在当前‘低利率、低利差、资产荒、高波动’的大环境下,理财行业资产收益与负债成本之间的匹配难度越来越大,在‘净值化’下市场波动容易直接引发产品净值波动,满足客户低波稳健投资需求的难度和挑战也较大。”有银行理财子高管指出。
在此背景下,重视资本市场、进行权益类资产投资、加强投研能力建设被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强调。《财经》注意到,2024年下半年以来,已有中银理财、招银理财、民生理财等多家理财公司发布了含有权益指数类资产的理财产品。
亦有银行理财公司高管表示,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中,95%以上的资金都聚集在风险等级相对较低的R1、R2产品当中。未来3年到5年,银行理财产品将由风险等级较低的R1、R2产品,转向风险中等的R3产品。而权益类资产是要开拓的重点领域之一。
不过从《报告》显示的理财产品资产配置来看,2024年仍以固收类为主,投向债券类、非标准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余额分别为18.60万亿元、1.74万亿元、0.83万亿元,分别占总投资资产的57.89%、5.42%、2.58%。
固定收益类产品仍是理财产品的“主力军”。截至2024年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15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33%,较年初增加0.99个百分点;混合类产品存续规模为0.73万亿元,占比为2.44%,较年初减少0.77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权益类产品和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相对较小,分别为0.06万亿元和0.01万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国内债券收益率震持续荡下行,近期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行至1.6%附近。部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出现调整。

华宝证券研报显示,截至2025年1月12日,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近7日年化收益率为1.56%,较前一周下降7BP(基点)。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为1.39%,较前一周下降10BP,现金管理类理财和货币基金的收益差距17BP,较前一周扩大3BP。

理财规模回升,全年增11.75%

尽管收益率下行,但在诸如存款等国内无风险资产利率的下行趋势下,银行理财的规模在2024年进一步回升。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共有179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08万只,累计募集资金167.31万亿元。
截至2024年末,全国共有218家银行机构和31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4.03万只,较年初增加1.23%;存续规模29.95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75%。
中信建投证券研报指出,2024年4月居民风险偏好拐点出现,随着居民风险偏好回升,居民定期存款配置占比将下降,存量的居民超额储蓄存款、居民定期存款将逐步流出银行体系流向资管产品。“居民财富再配置启动将助力理财规模的高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个人投资者数量最多的仍是风险偏好为二级(稳健型)的投资者,占比33.83%。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五级(进取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较年初有所增加,分别增加1.86和0.46个百分点。
对于理财行业增长潜力,从行业监管要求的导向上看,国信证券认为,“后续理财行业评级要求淡化规模,同时增加相应高质量发展指标,如支持科创产品、控制产品回撤,不过对于理财子公司而言,规模增长要求仍是核心考核权重。”
在银行理财市场规模持续回升的背景下,国信证券进一步指出,判断2025年银行理财规模继续保持增长。“和公募不同,估计目前理财子90%以上产品来自零售和企业客户,相关业务增长确定性强于机构业务,预计增长7-8%左右。”
《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25亿个,较年初增长9.88%。结构上看,截至2024年末,理财市场仍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数量为1.24亿个,占比98.70%;机构投资者数量占比小幅增长,数量为163万个,占比1.30%。

责编 | 杨明慧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平均收益率是什么意思,平均收益率英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