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人员信息查询平台,犯罪人的身份证号码和真实姓名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杜睿

犯罪人员信息查询平台,犯罪人的身份证号码和真实姓名

大家好,由投稿人杜睿来为大家解答犯罪人员信息查询平台,犯罪人的身份证号码和真实姓名这个热门资讯。犯罪人员信息查询平台,犯罪人的身份证号码和真实姓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犯罪人身份证

近日,一份罪犯刘某某被执行死刑的布告在网上流传。布告显示,男子刘某某深夜入户强奸八旬独居妇女,手段特别残忍,罪行极其严重。

5月14日,记者致电山西省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工作人员证实该布告属实,为忻州中院所发。罪犯刘某某已被执行死刑。

布告指出,被告人刘某某以暴力手段强行与妇女发生性关系,其行为已构成强奸罪;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应依法数罪并罚。刘某某深夜入户强奸近九旬独居妇女,致人死亡,犯罪情节特别恶劣,手段特别残忍,后果严重,实属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惩处。

该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五十七条第一款、第六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七十五条、第一百九十二条之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刘某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以强奸罪,判处刘某某有期徒刑六年,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布告显示,判后,刘某某不服,提出上诉。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核准罪犯刘某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布告落款日期为5月13日。据布告显示,该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于即日将罪犯刘某某验明正身、押赴刑场,执行枪决。

来源:忻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红星新闻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cspxxcb;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犯罪人名和身份证号

5月11日上午

江苏省扬州市茱萸湾风景区管理处

发布一则悬赏公告

↓↓↓

茱萸湾动物园的

卡皮巴拉“豆包”

于2025年4月3日出逃

至今已达40天

公告显示

嫌疑犯“豆包”于4月3日凌晨

伙同家庭成员集体越狱

目前

“霸总”“躲躲”已被捕

“豆包”仍在逃

茱萸湾卡皮巴拉抓捕专班表示

虽然“豆包”身上无危险武器

亦无攻击性

但越狱性质恶劣

必须严惩

以震慑其他蓄意逃笼的“毛孩子们”

茱萸湾动物园特别悬赏

凡提供“豆包”出逃有效信息者

均可获赠茱萸湾门票一张

图片来源:茱萸湾风景区管理处

根据此前公开的信息

这次出逃的“罪魁祸首”

是平时看起来憨憨厚厚的“霸总”

监控视频显示

4月3日凌晨

“霸总”用脑袋撞坏了公寓的窗户

带着“躲躲”和“豆包”出逃

4月3日一早

饲养员们集体出动开始抓捕

最先被发现的是“霸总”

当时它正悠闲地在园区内河游

“躲躲”更是名副其实

是躲藏踪迹的好手

它一路溜到了南边的运河里

只要饲养员一靠近就潜进水里

半天都不露头

饲养员们每天去河边蹲守

直到4月30日下午才又发现了它

因为在外面流浪了太久

“躲躲”甚至瘦了2公斤

现在就差“豆包”还没回家了

不过,饲养员们之前

在附近村庄发现了它的粪便

认为它应该还在附近活动

公开资料显示:

“卡皮巴拉”即水豚,是其英文词汇capybara的中文谐音,因其长相憨厚,性格温和,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小“豆包”,快快回家哦~

综合丨中国新闻网、扬州市茱萸湾风景区管理处

来源: 文汇报

犯罪人死了家属有义务赔偿吗

在南汇监狱,有这样一名罪犯,她自述因为车祸导致脑部受伤,记不清自己的身份信息,监狱历时14个月,成功核实了这名自报名罪犯的身份信息。

真实身份信息对罪犯日常管理至关重要,能有效防止罪犯使用虚假身份逃避法律制裁,是维护法律权威、彰显公平正义、坚守安全底线的题中之义。

2023年7月,民警在排查罪犯档案中,一个名叫王某一的罪犯引起了民警关注。档案显示王犯曾用名王某妹,1984年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但过往经历均为自述,且无身份证号,真实身份信息存疑。入监谈话时,该犯称因早年车祸致脑部受伤,无法记清本人身份信息。民警即刻将捕捉到的诸多疑点进行汇总并开始核实工作,却不曾料想整个过程竟一波三折,颇费周章。

在该犯入狱伊始,相关监狱已向该犯户籍地公安机关发函核实,但对方在回函中称:“经核查,查无此人。”调查小组决定以“王某妹”1984年的服刑经历为突破口,从之前的纸质档案中找到了王某妹的档案。然而,档案内容并未能够精准证实王犯的真实身份,调查小组决定继续加强对该犯的谈话教育,力求从只言片语中寻得破局的曙光,深挖隐匿的真相。一日王犯向民警自诉:自己70年代曾在黑龙江嫩江地区插队落户,后因无法忍受农垦生活潜回上海,与外公共同生活,1991年遭遇车祸后就无法记清个人信息。

带着这个关键信息,调查小组顺藤摸瓜多方查证,最终在某派出所查询到王某妹的相关信息。原来王某妹已于1969年9月注销户口,赴黑龙江插队落户。相关信息与王犯的自述基本吻合,种种线索似乎指向着王某一就是当年的王某妹,但没有直接证据能印证民警的推断。且因陆犯指纹磨损严重,虽经两次补采送检,鉴定机构仍无法根据现有样本,判断两者为同一人。

调查组及时调整调查方向,决定采取笔迹鉴定的方式,势必要查出真相。通过将王犯的笔迹和与王某妹当年档案中的笔迹进行鉴定比对。经过了一周焦急等待,好消息传来,“两份送检样本中的笔迹为同一人”!这一结论为证明陆犯的真实身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进一步完善证据链条,调查小组将王犯照片与王某妹当年档案中的照片进行人像比对,经比对相似度为87.47%,从司法鉴定的角度,可完全认定两者为同一人!

至此,自报名罪犯王某一的身份核实工作圆满完成,罪犯王某一与王某妹系同一人,监狱根据核查结果及时跟进完成相关信息录入工作。同时,为确保该犯释放后安置帮教等工作的有序衔接,监狱已派员协调该犯落实户口申请,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价值将在那一刻完成闭环。

原标题:《罪犯入狱,户籍地却说“查无此人”?狱警历时14个月找到了》

栏目主编:苏展 文字编辑:刘力源

来源:作者:文汇报 周辰

犯罪人信息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

走在路上,突然看到一个人,明明没说话,也没做啥,但你脑子里就“叮”一下,自动跳出来一句话:这人不太对劲

你甚至说不出哪儿不对劲,因为这个人五官也都长得挺正常的,甚至还挺标准的,但就是感觉邪门。

这种直觉,在心理学上是有点根据的。

这种依据还用在了刑事犯罪方面,2016年,上海交通大学的一位教授,就干了一件大事:

他翻了1800多张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把他们都收集起来,让机器去学习这些数据;

结果还真总结出了一套“坏人长相特征”,准确率高达86%以上。

听上去像玄学,但背后其实有很多心理学和行为学的理论支撑。

1800张脸,邪气满满

我们说回这位交大的教授,他名字叫武筱林,他的这项研究发现了一些很魔幻的数据。

教授的这个研究是通过AI的学习来进行的,那是在2016年,那时候AI这个词还很冷门,不像今天这样满大街。

但教授的方法就是通过今天AI的模式来的,AI拿着一堆数据,计算出人脸中某些特征的概率关系。

比如,它会识别面部对称性、五官比例、面部紧张度等等,然后用算法判断这个人是否存在潜在风险行为。

通过对犯罪分子的面部进行分析,总结出了罪犯的四大面部特征:

1、罪犯群体的眉眼距离相对更近,就是俗话说的眉压眼

2、嘴角更下垂

3、鼻孔更外翻

4、眼神普遍更加空洞

武教授说:“我们并不是说长这样的人一定是坏人,而是说,统计学上,这些面部特征更常出现在有攻击行为的人脸上。”

所以,哪怕一个人不是罪犯,如果有这些面部特征,那么都和情绪控制能力、冲动倾向是挂钩的,当你遇到的时候,要警惕一些。

久恶之人,貌必不善

看到这,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古代相面术的翻版吗?

三国时期,有个名叫郭嘉的谋士,他死的时候对曹操说:“司马懿此人有狼顾之相,会威胁曹魏政权,最好是将其诛杀。

“狼顾之相”什么意思?就是走路的时候总喜欢回头看,眼神飘忽不定,有种警觉又让人捉摸不住的感觉。

可是曹操生性多疑,他没有听郭嘉的。后来曹操死后,曹丕重用司马懿,果然,曹魏江山就被司马懿一族架空了。

这是一个不听劝的案例,更是一个中国相面术的案例,可以看到相面术的精准程度之高。

其实,从汉代到明清,中国的相术一直强调一点:“心生于面”。

虽然听着有点封建迷信,但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心理学的影子,心理学里有个理论叫“面部反馈假说”。

它认为,人经常做某种表情,会反过来影响大脑的情绪机制。

比如一个人常年皱眉,可能是真的心情容易低落;而一个人经常阴笑,可能真的内心有点阴暗。

你看,这就跟古人说的“久恶之人,貌必不善”就对上了。

魅力型病态人格

但话说回来,那长得不坏的人,就一定是好人吗?

当然不是。

当年风靡全美的邻家大叔杀手BTK,在外人眼里,他是个家庭美满、笑容亲切的好人。

还有《沉默的羔羊》的原型,杀人魔王特德·邦迪,他长得阳光帅气,谈吐风趣,甚至在法庭上还有女粉丝追着给他写信。

这类人有高度的自控和情绪压抑,他们不会演砸,不会露馅,反而会利用好人脸来迷惑你,获取信任。

心理学家对这类人有一个词:“魅力型病态人格”就是外表平和,内心翻江倒海。

他们最大的武器,就是看起来不像坏人。这时候,脸不再是判断的依据,行为才是终极筛子。

所以,就得看这个人,遇到冲突怎么反应,是否共情别人,是否懂得边界感。这些比长相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底层逻辑。

那我们到底能不能以貌取人?

不能,也不能完全不取。

脸是人的门面,但不是全部。你可以把脸当作一个初筛的信号,但不能当作终极判定。

人的面孔是一本打开的书,但要读懂,需要智慧。

所以,哪怕武教授看了1800多张脸,也只是得出一个结论:脸能反映一部分心理状态,但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但话说回来,在这个看脸的社会里,我们或许真的该多看一眼自己,也多留意别人脸上的细节。

不是去批判,也不是去贴标签,而是去学习一种更细腻的感知力。

-The End -

作者-李眉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犯罪人员信息查询平台,犯罪人的身份证号码和真实姓名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