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机关包括哪些,暴力机关是哪个部门
大家好,由投稿人汤诺小来为大家解答暴力机关包括哪些,暴力机关是哪个部门这个热门资讯。暴力机关包括哪些,暴力机关是哪个部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暴力机关是官方说法吗
来源:江川区教育体育局
据玉溪市江川区教育体育局通报,2021年4月23日,一段关于江川某校学生打架的视频在本地微信朋友圈内传播,获悉此情况后,江川区教育体育局联合公安等相关部门立即展开调查。
经初步核查,视频中被打者陶某因琐事与李某、范某发生纠纷,4月23日16时许,李某、范某、蒋某等人在江川区一湿地公园附近对陶某实施殴打。经医院检查,陶某身体体表及手肘软组织受轻微损伤。目前,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
学生的人身安全高于一切,保障学生人身安全是校园安全工作的首要任务。江川区教育体育局将进一步加大校园法制教育和德育教育力度,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为学生创造平安和谐的学习环境。同时,为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请广大网友停止传播并主动删除相关视频,避免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暴力机关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名监狱警察,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如何向社会介绍监狱?
我曾经参加过南京女子监狱和南京某名牌大学联合组织的一个交流活动,有来自学校法学、社会学、商学和国际关系学专业的21名师生前往监狱参观。
进监狱参观前,有位女生问民警,要不要穿一件毛衫?当时,南京艳阳高照,气温近30℃。
在她心里已经有了一个阴冷的监狱存在。
这不是对未知的担心,而是因为“已知”的担心。
1
管控邪恶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一个与自己相关的安全感指数。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周末,你(一位漂亮女生)乘坐最后一班地铁回到郊区的学校,出站后你发现地铁站附近的单车没了,出租车也没了,只能步行回学校。而更加倒霉的是,你遇到了一个人,他鬼鬼祟祟地跟在你身后。
只身一人,你突然想起早晨新闻上播报了一则通缉令,犯罪嫌疑人仍未抓捕归案。此时,你的安全感指数可能是-100(体育学院散打专业的同学安全指数可能会略高一点),甚至更低,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双腿发软!
此时,后面赶过来一位同样晚归的同学,看到他,你的安全感指数可能会上升到50,至少你有了一些底气,万一有危险,至少你可以通过求助同学的方式与对方对抗。
这时,从后面又赶来了一位体育学院的同学,并且他还是你的同乡,此时你的安全感指数会立刻上升到200以上,甚至更高。
正在你们与这名“陌生人”周旋的时候,远处有一辆闪着警灯的车开了过来……
是谁让你的安全感指数爆表呢?
国家暴力机关的存在,包括军队、警察和监狱的存在就是对邪恶的震慑和管控,没有他们,作为个体的人,我们对邪恶较量的勇气和力量就会削弱,至少处于劣势。
他们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感是实实在在的。从这个角度介绍监狱,就不难了。
监狱是干嘛的?监狱是集中控制和管控邪恶的地方。
有了监狱的存在,那些危害了社会的人被得以惩罚和改造,那些可能会危害社会的人被得以警示和告诫。
2
社会的“住院部”
我经常跟朋友说,如果把刑事诉讼程序比喻为治病救人的话,公安机关就像“挂号”环节,检察机关类似生化检查和核磁共振等“术前检查”环节,法院则是专家会诊及“手术”环节,完了以后就到了监狱这个“住院部”。
大家都认为“最牛的医生在门诊”,人们不舒服了都去门诊看医生,很少有人说到住院部找医生。
但实际上,住院环节周期最长,这里的医生不仅要懂医护,还得懂一些心理学和营养膳食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帮助住院病人早点康复。
每个环节都有专家,只是分工不同。
有一次接待社会人士来监狱参观,一位老兄说“这里面的人全是渣子。”因为不熟悉,我没有说是或否。当我说有“有一家三口同时在这两个监狱服刑”时,这位老兄说,“一家人都是渣子。”
我回复他,“也不能这么说,对每一起犯罪都需要个别化分析和判别,我刚才说的三人是因为女的不堪前夫骚扰和暴力侵害,同样忍无可忍的爸爸和弟弟帮她除掉了那个‘祸害’。”
“噢,这个情况除外。”那位老兄回我。
“虽然她的这个家庭是受害的,但他们确是犯罪之人。他们用非法的手段维护合法的权益,并且非法剥夺了他人的生命。这是犯罪,但不能简单地说他们是好人还是渣子。”我说。
监狱里每一个服刑人员都有故事,我们不可能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人,也不能用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原因推演到另外一个人,每个人都需要一把钥匙。
对监狱里发生的事情,对于服刑人员身上发生的事情,不能用偏见代替客观,不能用感性代替理性。只有这样,我们的主观才会距离客观更近一些。
3
做全天下最难事的地方
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
刑罚的目的是让人回归“善”的本性。这个社会不仅需要看得见的刑罚,更需要看不见的刑罚。
因为工作需要,我和同事约见过一个回归人员。去之前,我的同事提醒我尽量不要跟他谈服刑有关的事情,怕他有抵触。
但这是一个回避不了的话题,而且我觉得这个问题一定要问,因为这个问题可以反映出他的内心状态。
我说如果给你一次机会,会不会当面向受害人说“对不起”?
他愣了,说“我即使说了对不起,也不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已经受到了法律的惩罚,为自己的犯罪付出了代价。”
我接着问,假如是你的家人受到了某种伤害,你希望不希望对方可以道歉?他说,“不希望自己的家人受到伤害。”
虽然没有得到我想得到的答案,但这个问题至少会带给他一些思考。
认罪和悔罪是两个事,但帮助有罪的人真正认罪悔罪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监狱里关押了形形色色的服刑人员,他们有罪,但也有极少数人不认为自己是犯罪,甚至将犯罪原因归咎为家人、他人或社会,这里面有道德的缺失,也有文化和情感的缺失,有底线和法律的缺失。
刑罚不是目的,是手段,是填补这些缺失的手段。而目的是要改变一个人。
天下事还有什么比彻底改变一个人更难呢?
监狱,就是一直在做全天下最难事的地方。
4
就像一个煤气罐
人们常说“最危险的地方也是最安全的”。
放在监狱这里,我觉得特别合适。你想,关在监狱里面的都是些什么人,这样一个罪犯集中的地方是不是最危险的地方?
事实上,监狱也是最安全的地方。因为在这里的每一天、每一个小时、甚至每一分钟,每一个楼宇、每一个楼层、每一个房间、每一个门、每一扇窗户,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环节,都得到了严格和规范的管理。
风险在这里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监狱就像一个负载的液化气钢瓶,钢瓶坚固,但并非牢不可破。这监狱的大门就是社会安全的阀门,只有监狱警察守好了这道阀门,有效管控住这些可能演变为危险的风险,社会才会安宁。
阀门失控了,风险就会破门而出,变为危险。有些服刑人员确实像被关在笼子里的老虎,它不是不伤人,而是没有伤人的机会,一旦具备了某种条件,它也会伤人。
阀门关上了,危险就会在内部聚集,压力到了极限就会爆炸。公开的数据表明全国有140多万服刑人员,相当于一个设区市的常驻人口规模。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这个市的140万人全部换成了服刑人员,谁还敢去这个地方?
只有闸门适度开放,里面的危险气体才可能转化为燃烧的火焰,成为一股对社会有贡献的力量。科学认识服刑人员、科学管理服刑人员、科学矫正服刑人员,才能为社会管控危险、提供公共安全产品。
把监狱这么一个充满了危险的地方管理的井井有条,让危险的变为能量,绝非一日之功,更绝非一人之力。监狱里,每天都有警察和服刑人员的斗智斗勇,也有警察的焦虑与压力、牺牲与奉献,不管你看见或没看见。
对于这些,我们常常会忽略,但每当看到这城市的安静祥和与灯火阑珊,每当看到这社会的井然有序和公平正义,每当看到服刑人员的悔罪自新与顺利回归……
作为一名监狱民警,我心安,也觉得自豪!
声明:本文转自公众号“江苏监狱”(ID:jsjygzh),
因篇幅有限有删节,在此致谢!
国家暴力机关
光明时评【如何彻底铲除家暴毒瘤?】两会热议 现如今,中国不仅有反家暴法,今年开始实施的民法典也明令“禁止家庭暴力”。可以说,对反家暴的法律框架已经形成,舆论对家暴零容忍也有了高度共识。但要彻底铲除家暴的毒瘤,将有关法律落到实处,还须“打通最后一公里”。正是在此背景下,全国妇联今年将向两会提交《关于公安机关设置反家暴工作专项统计的提案》,建议公安部门在110报警系统中将“家庭暴力”单独列项,作为专项统计指标,做好涉家暴案件的信息登记。公安机关是实施反家暴法的重要职能部门,近年来在反家暴法宣传培训、处理家暴案件、发放家暴告诫书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面,不少地方尚未按照反家暴法的规定对家暴警情处置及告诫情况进行专项统计,这种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正如全国妇联的提案所说的,由于缺少必要统计指标的规范约束,部分基层公安干警仍存在“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的错误认识,对家暴案件重视不够、处置不力的现象仍然存在。对家暴进行专项统计,有利于加强基层执法人员对反家暴工作的重视,督促基层执法人员规范性执法,也可以显著化解家暴受害者对于报警的担忧情绪。与此同时,在要求警方对家暴进行专项统计的同时,也应强化对基层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增强他们的反家暴意识和有效处理家暴案件的能力。
来源: 光明日报
宪法规定公安机关是国家的暴力机关
来论
近些年,暴力伤医事件频发。随着“两会”开幕,如何破解,成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高峰建议将“袭医”与“袭警”同罪,加强震慑效应,提高犯罪成本。全国人大代表陈玮则建议司法机关一定要保持对待暴力伤医行为的严惩态势。
暴力伤医严重挑战道义底线,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依法严惩并防范此类违法犯罪的立场不能动摇,自不待言。
严刑峻法固有威慑教育之功效,但是不能把严刑峻法看成解决暴力伤医的最佳取向,更不能用事后的责任追究来代替事先防范。2014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等五部委出台了《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强调要充分认识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重要性,明确要求对“伤害医务人员身体”、“非法限制医务人员人身自由”、“公然侮辱、恐吓医务人员”等违法犯罪行为严格依法惩处。但《意见》实施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据最高人民法院披露,2019年至今年4月,人民法院共计一审审结杀医、伤医、严重扰乱医疗机构秩序等涉医犯罪案件159件,判决生效189人。
而在暴力伤医的预防工作方面,2013年10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联合公安部印发《关于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医院安全防范系统建设,建立警医联动机制、配备一定数量的保卫人员、加大对携带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医疗机构的查缴力度、建立完善的出入口控制系统等。《严密防控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意见的通知》中要求:“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公安机关指导下,建立应急安保队伍,开展安检工作。”这些预防措施的成效几何呢?2019年6月国家卫健委《关于就危害医疗秩序进行联合惩戒有关问题的回应》中坦言:“近年来,暴力杀医伤医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正常医疗服务秩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采取多种手段、方法来治理相关违法行为,但效果不明显。”最高人民法院披露的上述数据也是“效果不明显”。
看似“对症下药”决策的失灵,说明决策不精准。
如何精准决策呢?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维尔把决策过程分为情报、提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评估7个阶段。情报位于决策过程最前端,即通过调查研究掌握情况,也就是“摸清底数”。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对暴力伤医发生频率、分布和诱发原因、危险因素不仅知之甚少,而且很不准确。
所以,“摸清底数”是治理暴力伤医的“牛鼻子”。摸清底数最佳的方法是让遭遇暴力的每一位医务人员无顾虑地主动说出医疗暴力事件的经过,获取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开展持续监测,科学分析。但“害怕报复”和“招惹麻烦”使许多医务人员不愿意报告。
值得借鉴的是,在航天领域,以“绝对保密”和“绝不究责”为特征的“自愿报告系统”已实施多年,成功搜集了大量实施前难以获取的数据,有力地推动了民航安全水平的提高。
所以,卫生、公安等职能部门不妨“依葫芦画瓢”,着力建设医疗暴力事件报告系统,为尽快“摸清底数”、精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李国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暴力机关包括哪些,暴力机关是哪个部门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