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说想自残怎么办,情绪激动想自残怎么办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祁延

孩子说想自残怎么办,情绪激动想自残怎么办

大家好,由投稿人祁延来为大家解答孩子说想自残怎么办,情绪激动想自残怎么办这个热门资讯。孩子说想自残怎么办,情绪激动想自残怎么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很难受想自残怎么办

孩子抑郁症,有自残行为和自sha想法,家长应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问我:云尔老师,孩子不和我们说话该怎么办?孩子天天玩游戏,黑白颠倒该怎么办?孩子自残,在手臂上用刀割伤自己,我该怎么办啊?孩子日记里写到要自杀,你快给我想想办法吧!孩子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与世隔绝,连饭都不吃,你快帮帮我们吧!这样的问题,每天都有几十位甚至于上百位家长在问我。

云尔老师

孩子有心理问题,表现各种各样。无论是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还是精神分裂症。有的是与父母不说话,有的是不按时吃饭,甚至于两三天吃一顿饭,有的是晚上玩游戏白天睡大觉。家长不能说不能问,家长问一句话,孩子就大发雷霆,出言不逊,甚至于打砸家具,电器,把家里能砸坏的物品全砸的稀巴烂,搞得左邻右舍,楼上楼下鸡犬不宁。这还不算严重的,严重的是自残,甚至于自杀。有很多家长带孩子来见我,我能看到孩子手臂上的刀痕,有的密密麻麻,一道挨着一道,不知道有多少道。还有家长拿着偷拍的孩子写着想自杀的日记、遗书给我看。

我能感受到家长的焦虑情绪,也能想象到家长那种战战兢兢的心情。但是,家长焦虑、担心、害怕可以理解却不能解决问题。那该怎么办?

我先来说说最严重的的情况:家长发现孩子有自杀倾向应该怎么办。

今年8月份四川一位女孩从25楼跳下,父亲跑到楼下试图接住女儿,不幸两人均重伤身亡。9月份南京某大学女心理学博士跳楼自杀。频频见诸媒体的自杀事件让人揪心。家长看到自己孩子写的遗书或者有自杀情绪会惊恐万分,不知所措。

首先,家长要冷静,有人说,家长能冷静的了吗?确实难以冷静,在我指导的家长中,能很快冷静下来的人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部分人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指导才能逐渐冷静下来。

云尔老师

家长不冷静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整个家庭气氛不但紧张,而且非常危险。家长面对孩子时内心战战兢兢,不敢说话,生怕哪一句话会刺激到孩子。家长紧绷的神经让自己夜不能寐,害怕不知哪一天晚上自己一合上眼睛,孩子就寻了短见。特别是听到有人自杀的新闻的时候,家长更是如坐针毡,害怕孩子会去效仿。

显然,再多的担心害怕也不能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冷静下来,弄清楚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很多家长都是我一句话一句话的教给他们和孩子交流,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比方说,有女孩多次和妈妈流露出自杀的情绪,而就在上个月,他们学校一个男生跳楼自杀,女孩一直不停问妈妈:王林跳楼是不是很疼?是不是再也没有了烦恼?妈妈听到这话魂都没了,胆战心惊不知道该怎么说。我给她说,你这样说:王林跳下去当然非常疼,一般情况,跳下去并不能马上就死,还要痛苦挣扎好久,即便是当时没了呼吸,也会痛苦好长时间。最可怕的是,有的人还死不了,弄个植物人,或者重度残疾,哎呦哟,那一辈子可真够惨的了。还有啊,他带着烦恼跳楼,烦恼会永远跟着他,这些烦恼会带到坟墓里永远解决不了。如果想真的没烦恼,那就先想办法解决烦恼再去死也不晚。还有就是人们围着死尸就像围着一头死猪一样,人们都会指责王林,而不是同情王林,人们同情的是王林的父母,把孩子养这么大不容易,这孩子却给父母带来这么大痛苦。更可悲的是王林被送到火葬场,一会就变成了一堆白骨,和一堆垃圾一样。当然,这些话并不能彻底打消孩子自杀的念头。我们需要从问题源头入手。这位女孩是因为学习压力太大,特别是高中数学、物理成绩下降,听不懂课,而在高一各科成绩还是名列前茅。上高二之后由于学习方法没能及时掌握,听课困难,甚至于根本听不懂。数学和物理成绩直线下降。孩子不能接受现实,不是去想方设法改进学习方法,而是觉得很丢人,在班里抬不起头来,觉得别人会嘲笑自己,老师会看不起自己,于是就没有心思学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不得不休学。

云尔老师

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建议家长为孩子找一位富有经验的数学老师和物理老师,给孩子进行功课补习。主要是让孩子学会数学和物理的学习方法,让孩子慢慢树立信心。最终,孩子同意让家长给自己找两位老师,对数学和物理进行学习指导,学习成绩逐渐提高,对自己的学习有了信心,也不再有自杀情绪。

当然,我只是举了这一个案例。对于抑郁症导致的自杀事件,原因各种各样。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知道:无论是张国荣、乔任梁、陈琳、翁美玲这些名人,还是抑郁症的普通患者,所有人都不是突然自杀的,在自杀之前都有很多征兆。也有一些人因为一时冲动,做出过激行为,导致不可挽回的结果。因此,作为患者的家长或者亲人对患者一定要保持冷静,要有耐心,并且对患者的情绪波动要细心。要让患者有所牵挂,不能绝望到万念俱灰生无可恋的地步。

和孩子说话一定要顺势而为引导孩子,做到三不原则:不反驳,不解释,不建议。不反驳,就是孩子说黑就是黑,说白就是白。不要试图纠正他的错误。不解释,就是他说张三错了,张三就是错了,你不要试图解释说张三的错误可以理解,有什么原因。不建议,就是孩子认为怎样做,就去怎样做,你不要给孩子提出这个建议,那个建议。

还有一点就是,家长不要把“我理解你”这四个字挂在嘴上!你真的理解孩子吗?不理解!有一个孩子因为遇到一些挫折,写了一份遗书,被同学发现后教给班主任,班主任一看这份遗书,赶紧上交学校。学校打急救电话后,孩子被120急救车拉到医院住院治疗。孩子出院回家之后,再也不愿意去学校。而家长呢,一直在说理解孩子,劝说孩子回学校上学。我问家长你怎么理解孩子的?而家长张口结舌,这种把理解二字挂在嘴上的习惯必须要改!你想理解孩子,那就要学会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问题。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一时想不开写了一份遗书,被公开于众,而且还被当做精神病用120急救车拉到医院。你能想象的出来,孩子那种颜面尽失,威严扫地的心情吗?你应该这样说,这学校也太过分了,难道不考虑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吗?这也太没人性了,这老师也是,为什么不先和家长联系,让家长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呢?真是岂有此理,都是些没头脑的人做的事情。然后再去做孩子的工作,这样的小插曲无需放下心上,谁这一辈子还不犯个错误,这种经历是一份宝贵财富。别人也就是想象一下,你有这个经历完全可以调侃一下,和自己开个玩笑嘛!

云尔老师

很多家长认为顺势而为就是顺着孩子去说,什么也不做。其实,并非如此,顺势而为不是不为。你要让孩子在心理接受你的引导,你就要首先接纳孩子的思想观点甚至于行为。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一点,家长认为孩子说的没道理,他的说法太偏激,他的说法黑白颠倒,根本没那回事!比方说,孩子非常痛恨爸爸,至于是什么原因,我们先不去追究。那我们该怎么办呢?你必须说,爸爸确实让人痛恨,我都恨得他牙根痒痒,你让孩子说出爸爸的问题,你表示赞同他的说法,爸爸的这些问题不改变,我们坚决不能宽恕他。你一定不要试图说服孩子,让她认为爸爸好。有些家长会疑问,你也要说爸爸坏,那什么时候才能和爸爸的关系缓和啊?我们暂时先不考虑和爸爸关系缓和的问题,我们先要让孩子心理上有所依靠,让她知道妈妈始终是和她站在一起的。

具体到你的孩子所遇到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再来说说家长和亲人如何应对患者的自残。

我在前面的视频里讲过,自残的研究起始于心理学者们对戴安娜王妃自残行为的发现。自残是通过身体上的痛苦转移精神上的痛苦。也可以说是通过对自己身体的控制体验来满足无法左右的精神世界的控制体验。

关于自残的理论和研究结果我们不去说那么多,这解决不了问题。我们来讲点比较接地气的方式方法。

如果你发现孩子有自残的行为,一定要冷静。很多家长给我说,云尔老师,我发现孩子自残,我都吓坏了,哪里冷静的了啊!我们都不敢看孩子伤口,不敢问,躲还来不及,非常忌讳说这些伤痕。唯恐哪一句话说不对,孩子又自残。

其实,对于自残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我们更不能假装什么也没发生,这对于孩子更是一种伤害。你口口声声的说关心孩子,爱孩子,为什么当你看到孩子的伤口的时候,完全当做没看见呢?你应该表现的是急切的心情,挽起孩子的胳膊,问孩子疼不疼,问问孩子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割破自己的手臂?在什么情况下,你才会对自己动手?如果不去割破皮肤,难道就过不去这个坎吗?割破皮肤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是痛恨自己还是痛恨爸妈?还是痛恨老师?

当然,有可能孩子不和家长交流沟通,但是,无论是否和家长交流沟通,家长和亲人必须对孩子自残表示出关切,这是你对孩子真爱的表现,不要因为担心害怕而不敢正视孩子自残的事实。

至于你的孩子的自残原因和解决办法,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于心理问题,没有一套成熟的方案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每一个孩子的问题。

很多家长问我:云尔老师,你对我孩子的问题有没有具体方案?有没有设定具体时间?具体的目标?我说:没有!对于每一个孩子的问题,我都是顺势而为,因势利导,走一步看一步,一步一步来引导整个家庭走出困境。

关于有心理问题的人出现自残行为或自杀情绪,你还有什么问题,欢迎您和我交流,我在各大平台等着你。

感谢你对我的信任与支持。好了,今天的讲述就到这里。我是云尔,欢迎您继续收看《人人都要懂点心理学》感谢你对云尔老师的支持,别忘了点个赞哟!再见。

一烦就想自残怎么办

孩子得了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后,最令父母害怕的事情,莫过于孩子有自残、自伤和自杀行为。

比如孩子用小刀、玻璃片划伤自己,用烟头、打火机烫伤自己,用头撞墙,用手使劲掐皮肤,这都属于自伤、自残行为。

重度抑郁发作时,孩子还可能想自杀,旁人一个不留神,他们就有可能从楼上纵身跃下,或者抓起一大把药塞进嘴里。

只要类似的事情发生过一次,父母都吓得不轻,恨不得全天24小时都守在孩子身边,慎防悲剧发生。可往往这不太现实。

家长心里非常不踏实,想找孩子谈一谈,但又不知如何开口。既怕刺激了孩子,也怕进一步激化可能本来就不好的亲子关系。

心理专家再次详细分析孩子自伤、自残、自杀行为背后的心理活动,并提供一些父母理性应对的建议,希望对患者家庭有所帮助。注:点击“「链接」”,在线免费解答您的心理困惑!

自残、自伤是患者在解压、自救

孩子的自残行为确实已经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孩子为什么要自残?他们通过自残想表达什么?

根据“亲子滋养理论”,很容易就可以推知,自残的孩子是因为他们的感受系统由于不当的养育方式或者糟糕的成长环境而遭到了破坏,严重缺乏存在感。

自残的隐性语言就是“我是没价值的,但是我希望你能用‘爱我’或‘关注我’来挽救我,让我有价值”。

所以,我们不要简单化地指责孩子为什么要干这种无法理解的傻事了。自残其实是孩子用他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让自己感觉好受。这是符合人的第一反应定律的。

这也说明,自残的背后,一定还有比自残更让孩子感觉难受的东西。孩子们在缺乏更多良性救济方式的时候,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从而选择自残。

如果我们只是着眼于去制止孩子表面上的自残行为,而没有深入挖掘出导致孩子感觉难受的根源,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自残本质上是一种病态不适应。孩子没办法适应对他的生存及成长极为不利的环境,只能用这种病态的行为来加以抗争。

从自残,很容易就联想到自杀。

自残和自杀看似都属于自我攻击,但还是存在很大区别:自残者并不想死,而是希望获得应有的关注和价值的认同。

换言之,自残只是一种手段,自杀则更可能既是手段,也是目的。

自杀的心理根源:他们为啥不怕死?

那自杀行为的背后,又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呢?

有的父母可能会认为,自杀与自残、自伤是类似的。可其实,两者之间的差别可大了。

上文也分析了,自残、自伤属于患者的释压及自救的一种方式,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完全绝望。

可如果强烈的负性情绪越积越多,患者想到过去就痛苦,想到现在觉得困难重重,想到未来更是迷茫,他们就很有可能陷入绝望,恨不得马上从这种煎熬中抽身而出,然后就想到了自杀。

所以,自杀的背后是一种绝望,是放弃自己与一切的心理。

但自杀念头不代表自杀行动,这时他们往往还没下定决心。可能是对死亡的恐惧仍大于生活中的痛苦,也可能是对某些东西有所眷恋,或是担心父母会非常伤心,或是因为他们曾经十分优秀,对未来还有期许,心存不甘。

可是,如果病情不断恶化,一旦他们觉得活着的痛苦远远超越了以上因素时,就会决定自杀。

自杀行为有可能是提前准备、策划的,也有可能是在短时间内作出决定并实施。

比如,2019年发生的“上海17岁男孩跳桥”事件,男孩与母亲在车内发生激烈口角,他打开车门从桥上纵身跃下。

加强孩子心理健康应该这样做

了解了以上自残自伤、自杀背后的心理活动后,父母一定要高度重视、理性看待,并有智慧地应对。

心理咨询专家分享以下几点建议,希望父母要格外注意,避免对孩子造成伤害,甚至发生悲剧。

支招一:教给孩子认知行为疗法的情绪管理方法。

当孩子遇到不好的事件时,认知层面会出现一些关于“老师怎么看我、同学怎么看我、我的人生是不是就毁了”等消极自动化想法。

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如果平时注重情绪管理练习,遇到这种事情时就会好很多。

具体步骤包括:

1、觉察当下的情绪和想法(如:我现在心情很恐惧,我想到了同学会不会看不起我,人生是不是就毁了);2、照顾自己的情绪,按下暂停键(如:我很恐惧,运动或抱抱自己或寻找支持);3、想法挑战(如:我是不是把事实和想法混淆了?这次考试只是考试,并不等于我的整个人生);4、找可替代的观点(如:如果我的好朋友知道我的这个想法,他可能会对我说什么?/如果我爱的人有这个想法,我可能会告诉他什么?)。

支招二:父母/老师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爱,父母/老师对孩子的爱就是最好的挫折教育。

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告诉他,不管怎么样,我都很爱你,我会和你一起面对,我们一起去寻找解决方法。如:

孩子:我觉得我抑郁了;

家长:一天到晚,啥事儿没干,有什么好抑郁的 X

家长:发生什么事了?我们一起想办法 √

支招三:平时注重生命教育,生命没有撤回,每一秒都是现场直播。

如:

孩子:我真不想活了,死了算了;

家长:一天到晚,要死不活的,你们这些小娃娃脑壳头在想啥子,你知道爸妈养大你有多辛苦吗 X

家长:你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无法想象没有你的日子。是遇到啥不开心的事了吗?给我说说,我们一起面对 √

支招四:平时培养孩子学会接纳已经发生的事实,即使是不愉快的,允许它们如其所是的存在。

如果这个事件已经发生,无法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去接纳它,而不是纠结与逃避。如:

孩子:咋个办嘛,考试没过,我太没用了,人生都没希望了;

家长:对啊,你咋个不努力嘛,人家都能过,你咋个考不过嘛 X

家长:这次没过,已经发生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总结,人生的路还很长,我们下次再追回来 √

但对于自残情绪严重的孩子,一定要带孩子去专业心理机构,讨论应对策略。因为日常老师和家长能出的主意,已经收效甚微了。

别让其衍生的悲剧发生更多,家长老师们要积极主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一旦发现问题,赶紧帮他们一把!

抑郁症发作想自残怎么办


在现代社会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尤其是自残和自杀念头的现象愈发引起家长和社会的警觉。许多父母可能会感到困惑和无助,甚至不知所措。当孩子表达出“我想自杀”或“我想伤害自己”的想法时,这不仅是一个警示信号,更是孩子内心深处的呼喊。本文将探讨孩子自残和自杀念头的心理背景,父母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的应对策略,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关注孩子心里健康#​


一、孩子自残与自杀念头的心理背景

情绪表达的方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常常面临各种情绪挑战。由于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尚未成熟,往往难以用言语准确传达内心的痛苦和需求。自残行为或自杀念头可能是他们试图以极端方式表达内心的焦虑、无助和绝望。例如,孩子可能因为学业压力、同伴关系、家庭问题等多种因素感到压抑,最终选择通过自残来获得短暂的情感释放。对关注的渴望孩子在表达自残或自杀的想法时,往往潜藏着对父母关注的渴望。许多孩子可能感到被忽视,渴望通过极端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此时,他们并不一定真的想要结束生命,而是希望父母能够停下来,倾听他们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社会与环境的影响当今社会的竞争压力、社交媒体的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的变化,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深远影响。许多孩子在面对来自学业、同伴、家庭等多方面的压力时,可能会感到无助和孤独,从而导致自残和自杀念头的产生。


二、父母的应对策略

倾听与理解当孩子表达出自残或自杀的想法时,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倾听。倾听不仅仅是听孩子说话,更重要的是理解他们所表达的情感。父母可以通过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例如:“你能告诉我是什么让你感到这么痛苦吗?”这样的提问可以帮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和理解。避免批评与指责面对孩子的极端情绪,父母往往会本能地感到恐慌,可能会用批评或指责的方式来回应。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会加剧孩子的孤独感和无助感。父母应避免使用“你怎么能这样想”或“这是不对的”等负面言辞,而是要以支持和关心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情绪。提供安全感孩子在表达自残或自杀念头时,往往处于极度的不安和恐惧之中。父母需要通过言语和行动来提供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无论发生什么,父母都会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例如,父母可以说:“无论你遇到什么问题,我都会陪着你,我们一起解决。”寻求专业帮助在某些情况下,孩子的自残和自杀念头可能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父母应当重视这一点,及时寻求心理医生或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专业人士能够提供更为系统和科学的支持,帮助孩子走出困境。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

创造开放的沟通环境父母应当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包容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到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定期的家庭沟通时间、共同参与活动等,都是促进亲子沟通的有效方式。以身作则父母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有着深远的影响。父母应以身作则,展示如何健康地处理情绪和压力。通过积极的情绪表达和问题解决方式,孩子能够学习到更为有效的情感管理技巧。关注孩子的变化父母应当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行为变化,尤其是在经历重大生活事件(如离婚、搬家、换学校等)后。及时发现孩子的异常表现,可以帮助父母在早期介入,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鼓励孩子寻求帮助教育孩子认识到寻求帮助并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在遇到困扰时,主动寻求老师、朋友或专业人士的帮助。


四、结语

面对孩子自残和自杀念头的问题,父母需要以理解和倾听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这些行为往往是内心痛苦的表现,是对关注和理解的渴望。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沟通,提供安全感,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父母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情绪挑战,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态度和行为至关重要。唯有用心倾听,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才能真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迎接更加光明的未来。#倾听孩子的心声#​

小孩抑郁想自残怎么办

福州新闻网10月11日讯(福州晚报记者 陈丹)“为什么我的孩子好端端的突然不想上课了,还悄悄地割自己的手腕?”近年来,心理门诊常会接诊到非自杀性自伤的青少年,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

什么是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家长该如何面对?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来听听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心理评估师林铮的支招。

非自杀性自伤

呈低龄化趋势

“根据门诊就诊记录,我们发现非自杀性自伤的病人是从后疫情时代开始涌现的,而这种自伤行为并非个例。”林铮介绍,非自杀性自伤是一种不以自杀为目的,直接地、故意伤害自己身体,而不被社会和文化所认可的行为,包括割伤、烧伤、咬伤自己等多种形式,是一个青春期常见的心理问题,通常在青春期早期开始,在青春期晚期及青年期达到顶峰。

通过心理访谈,林铮发现很多孩子自伤并不是为了结束自己的生命,而是在寻求一种情绪上的宣泄,但这种宣泄正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那么,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林铮说。

首先是个体心理因素。人格障碍或缺陷、情绪调节能力、认知能力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

其次,环境人际因素。成长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不良生活事件、人际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例如童年期受到虐待与忽视的小孩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概率会比正常小孩要高;受到校园欺凌的小孩,进行非自杀性自伤的概率是欺凌者的2倍至3倍;父母以较忽视的态度进行教养的小孩,也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等。

第三,神经生物学因素。内源性阿片肽、多巴胺、5-羟色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会对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产生影响。存在家庭精神疾病遗传史的,也更容易出现非自杀性自伤行为。

多倾听孩子的感受

适当时候求医问诊

那么,遇到有自伤倾向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林铮表示,要保持对青少年所在年龄段、行为和情绪等方面的觉察。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高峰期在12岁至14岁,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及反常行为,如近期是否出现明显的情绪低落、剧烈的人际冲突、失眠、吃不下饭等。

“我们要减少可能会导致孩子加重非自杀性自伤的行为。”林铮举例,比如减少劝善(如你要乖一点,听话一点等)、质问(如你到底在想什么,就一点事就要死要活的)、抱怨(如一家人都因为你这件事忙里忙外)等。同时,在保持冷静的基础上,多倾听小孩的感受,接纳他们的看法而不是急躁地对其进行批判。在适当的时候向专业医院求助,如果初期孩子不想到医院问诊的话,可以在学校或到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早期心理疏导。

来源:福州新闻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孩子说想自残怎么办,情绪激动想自残怎么办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