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街景,杭州街拍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杜然

杭州街景,杭州街拍

大家好,由投稿人杜然来为大家解答杭州街景,杭州街拍这个热门资讯。杭州街景,杭州街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杭州街道

来源:杭州日报

“进市场的时候,感觉脚都放不下了!有点超乎想象。”

这两天,杭州各景区开启“人从众”模式,让四季青服装街区一些商户没想到的是,市场里一样都是人人人人人......有商户说,“十一”的销售量比往年涨了60%左右,备货量也比去年同期增加了许多。

中国服装第一街管委会工作人员表示,“十一”当天,街区人流量将近8万人次,10月2日达到7.4万余人次,预计5日之后人流会再次增长。

几年之间,菜地成了投资创业热土

每天6万人次涌来“打卡”

“我是四季青的第一个打工仔。”杭海路四季青服装市场东大楼门口,80岁老人祝浩泉这句开场白引笑了现场的人。

他是四季青服装市场的发起人,每天清晨5点多,他总是花半小时在市场里逛一圈,和商户们打个照面。当路面的灯光刚暗下来,四季青服装市场的一天就开始了。拉包工们穿着橘色马甲,推车游走于各市场之间。紧接着,20余个市场大门一开,灯光把城市一角照得通亮。

作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服装批发集散地之一,近1.5万个档口、每天接待超6万人次,如今全国14亿人中,平均每人有一件衣服来自这里。而35年前,这里还只是一片菜地。

1989年,原四季青乡决定将这一地块打造成一个综合交易市场。因为有开织布厂的经历,时任三叉村村委会副主任兼工办主任的祝浩泉被任命为市场总经理。当年国庆节,四季青综合交易市场开业,锣鼓喧天。可谁也没想到,到了10月3日,市场便门可罗雀。

“10月4日,摊主们都有意见了,没有生意啊。那几天,我天天在市场里处理退租,焦头烂额。”祝浩泉说,当时他提出了3个月租金全免的方案,可摊主们觉得,哪怕包他们一日三餐也不行。

那年的10月8日,祝浩泉终生难忘。他正忙着处理退租,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温州人走进了他的办公室,一开口就要租下市场三分之一的摊位,并建议他把综合市场改为服装市场。祝浩泉和对方聊了3个多小时,从招商、租金聊到税收,可最终没有谈拢。“他要求免除经营户两年税收,这事情我请示都不用请示,不可能的。”祝浩泉说。

生意虽没谈成,可开办服装市场的种子已在祝浩泉心里埋下。他向乡政府借了一辆桑塔纳,去义乌小商品市场、绍兴轻纺市场考察。之后,他一趟趟跑税务机关,“讨”来了税收包干优惠政策。再然后,他跑到温州,在酒店开高级包间做招商动员,还在温州日报打出了招商广告……

1989年11月26日下午3点,四季青服装市场开业,45个摊位,清一色的温州商户。“当年剪完彩,有人就开玩笑说,市场不到两个月又‘结了一次婚’。”祝浩泉说。

为了给市场聚人气,他想尽了办法:他骑着自行车跑到电影公司,请求在电影放映前“插播广告”;他设法盘下了清泰门农贸市场,让农贸市场和服装市场互相干扰又互相作用,市民买完菜能“顺道”走进服装市场,这样更利于“口碑营销”……

1992年至1993年,四季青服装市场二期、三期工程先后建成;1994年,四季青服装市场扩建四期工程。至此,市场营业面积从最初的7000余平方米扩大至6.1万平方米,摊位由45个增至2350余个,经营服装达5000余种,国内外客商纷至沓来,在此投资创业。

巅峰时期

全国“人均”一件“四季青”

上午10点,四季青服装市场北区一个女装档口前,老板娘陈美娟忙着接收顾客返单。正值秋冬装全面铺开,这些天档口每天要出单2000多件。

陈美娟今年已经53岁,在四季青服装市场已经待了34年。1990年,19岁的她来到这里当起“市场小妹”,帮着温州老板卖裙子、衬衫。在当时的大棚市场里,一天能卖出几十件衣服就算是“销冠”了。

1994年,陈美娟结了婚,和丈夫一起凑钱盘下了一个档口,开始自己经营广州女装,还派人常驻广州,确保款式时新、货源充足。“我们服装行业蛮辛苦的。凌晨2点40分起床,4点就在市场里铺货了。年复一年,回想起来,我好像是嫁给了市场一样。”陈美娟说。

四季青服装市场让一批和陈美娟一样敢于吃苦、坚持奋斗的人成就了自己的“创业神话”,这些创业者也亲历了四季青服装市场从单体到矩阵的发展。“1999年苏杭市场开业,2001年杭派精品市场开业,2002年是意法市场、佳宝市场……”陈美娟说,“到现在已经有22个市场了,里面有多少打工仔变老板的故事啊。”

然而,市场在发展,价格战、仿版、低质这些服装批发行业的通病也逐渐暴露出来。谁家进了“爆款”,没过几天,市场里就到处都是仿品,价格越压越低,质量越来越离谱。

2004年,四季青服装市场成立了服装研究发展中心,拥有研发大楼、科技活动中心、展示中心、现代化生产厂房等24幢大楼,为的就是让四季青所有档口的品牌概念和质量意识有整体提升。也就在那之后,像陈美娟这样的商户从二级批发商逐步转型成为一级批发商,做起了原创服装。

为了让服装街区更有温度、更接地气,多年来,上城区采荷街道联合市场和相关职能部门,在硬环境上开展了包括交通整治、绿化美化、立面整治在内的多项“靓化”举措,如今的街区和当年的“大棚市场”不可同日而语。软环境上,四季青服装街区还链接了杭州时尚中心资源,助力市场整体从批发向原创设计转型。

如今,整个街区集聚的设计师总量已达上万人。数以万计的设计师从事着原创设计,使这里成为时尚领域的执牛耳者。

不论哪个时代

都属于敢闯敢拼的人

服装市场内,另一家约200平方米的原创女装档口,年轻靓丽的穿版模特惠惠站在增高台上,对着手机转身,向网友展示新品女装。

她身旁的3个货架上挂着几十件外套,不远处,还有一名穿着时尚的小哥拿着话筒“喊麦”。

一次试衣展示,意味着一次线下成交的机会,营业额可能以万元甚至十万元计。“一天试穿几百件也正常,这两天最忙,经常连午饭也没时间吃。”

档口老板叫董天奇,2010年进入市场时,做的还是二级批发商,“刚来的时候,我们向这里的前辈请教经验,他们说从前都是客人抢着打款给你,求你把货留着,后来就完全不是这个局面。市场信息差越来越小,所有人都在寻求改变。”

摸爬滚打了几年,董天奇组建起设计师、生产、营销团队,完成了向原创的转型。

“以前大家根本没想过,今天会聘请3个穿版模特,成立3个直播组,靠他们‘站’出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的生意。”他顿了顿,指着档口里的一排射灯说,“就说灯光吧,以前的市场哪有这么讲究。那会儿根本没想过,光线对衣服也是这么重要的。”

每一个时代都有像董天奇这样敢闯敢拼的年轻人,每一个时代也应该属于敢闯敢拼的年轻人。档口老板、穿版模特、“喊麦”小哥、拉包工,还有站在幕后的设计、生产团队,“中国服装第一街”上细分出了越来越多的工种,市场“养活”了他们,他们也“盘活”了市场。

今年年初,一则1993年四季青年轻老板娘接受电视台采访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这么两个店面,一年赚个十几万、几十万那没问题。”时代“风口”之下,当年的年轻老板娘那股自信、松弛的表达,让网友大为震惊。

再回望1989年的那个国庆节,今天这片每天接待超6万人次的热土,还真像突破想象力的天方夜谭。

来看摄影师徐舜阶镜头下的

一组老照片

四季青几十年的变迁

有没有勾起你曾经的回忆↓↓

刚起步时期的“大棚”市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四季青服装市场

本世纪初的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

父母的帮手

夫妻档

扶住了

四个女人的四季青

车越装越高

摊位送餐工后来逐渐被外卖小哥替代

来源:杭州日报 上城发布 采荷街道

杭州街区商业街有哪些

\"

在杭州古代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马塍”这个词。现在,杭州城里还有一条马塍路,让人们想起杭州历史上的那个叫“马塍”的地方,对“一塍花草碧芊芊”“十里马塍花似海”充满想象。

这个连本地人都会念错名字的地方,全长仅1370米,开着112家小店,被誉为“杭州最有烟火气的街巷之一”,去年10月起经改造后升级回归,还藏着两家“米其林”平民美食,至今都是排队top王!

去荡荡儿的他们都说:简直是“快乐老家”!

\"

又要跟江南的“春”说告别了——想起春风、春雨、春草、春花……想起那场春意浩荡,便会想起马塍,想起那年的初遇。

那是个深秋,我正结束在杭的短训,过杭州大关小学,对面石灰桥社区,一幅巨大的墙绘吸引了我——《马塍花窠》。莫干山路车流不息,《马塍花窠》成了一幅流动的画卷,画中远山、亭子、花圃,文士缎子衣袍,女子揉蓝衫子杏黄裙。当暖阳在梧桐树上投下斑驳光影,恍惚间,整个画面都活过来了,河畔的树叶被风吹动,桥下游船缓缓而行,风中飘来花香芬芳……

图源 杭州西溪发布

突然对那个诗意的地方充满期待,突然想穿越回那个千年的春天,去寻马塍。

一 寻马塍

我回到唐长庆四年(824)三月,走过石函桥至钱塘门的白公堤,还是来迟了一步,那位写下“谁开湖东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的白市长衣袂飘飘,已然离任,留下钱唐湖上一条“绿杨荫里白沙堤”,只见那沙堤将湖水分隔成上下湖,上湖是钱唐湖,即今天的西湖,湖水在钱唐门外水磨头,泄水入“下湖”——都说上湖水每减一寸,可滋润良田十五顷,湖水缓缓流下,下湖两岸水草丰美。

下湖水流呀流,流过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站在水流处,看着湖泊、河流、水塘、田地,他在沉思,那时,西北吴国正虎视眈眈,终择了这片肥美处养马蕃息,所养战马三万余匹,一时万马奔腾,蹄声如雷,野花探头……“马城”问世。

图源 杭州西溪发布

钱镠王的传奇和美誉也如繁花争奇斗艳:比如贩盐起家,平定两浙,保境安民;比如“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再比如,他那“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的深情。

引发王深情的那片花,就开在“马城”肥美的土壤上。

“城”与“塍”谐音,“塍”读chéng,意田间的土埂、小堤,“马城”又成了“马塍”。

下湖水由南向北流,有了东西马塍:东抵北关外运河边;河西,经上泥桥、下泥桥、西隐桥,至古荡。

摄影 廉笑尘

宋南渡,有了马塍十里花海。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我在宋时的某个春天的清晨,站在西隐桥上,看花农一叶扁舟摇啊摇,一船带着露水的花,漾开粼粼水波,水过提篮推车,携春色入城,过路犹香,生活便有了依靠。

马塍看花成了春天杭州的乐事。

清明前三日,“妇人泪妆素衣,提携儿女,酒壶肴基。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则花柳土宜,随车而归。若玉津富景御园,包家山之桃,关东青之菜市,东西马塍,尼庵道院,寻芳讨胜,极意纵游”。

—— 《武林旧事》

我汇入清明前后的马塍,赶一场提儿携女,纵游讨胜的潮流。

等会儿,方刚那位头戴幞头的男子,是传说中的“花痴”赵振文么?他们说他这两月,无日不游马塍,瞧,有诗为证——

《赵振文在城北厢两月无日不游马塍作歌美之请》写道:

马塍东西花百里,锦云绣雾参差起……知君已於苕水住,尽日櫓声摇上渚……

无怪赵振文,这里有百里花海,有薜荔覆盖的楼阁,有山茶饮品飘香,有随园摘花蕊煎制的美味冻酥,有春天的美酒,有无边无际的波涛与蓼花,有鸥鸟成群……

痴痴想着时,与饱腹诗书的女词人严蕊撞了个满怀,相视间,见青丝峨髻,鬓簪芍药、海棠,亦是荷花: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原来她最向往的,不过是头上簪满鲜花。

图源 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怔怔间,再遇南宋进士林洪,对的,就是那位以山野食材为美食,著《山家清供》的林洪,他也来游马塍了,上次,他来,是秋天,遇张将使,留饮,作诗《菊田赋》,画墨兰。酒酣之时,上菊煎:采菊苗,焯水,甘草水调山药粉,油煎。清爽畅快,楚畹之风令人津津乐道。

说起菊花,单说当时西马塍,品种就有八十余,关于它的美食也层出不穷,菊苗煎仅其一耳。

餐花饮露,文雅之食。可想着“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不免感叹时,卖花郎正“担得春风行”:

绿盆小树枝枝好,花比人家别开早。陌头担得春风行,美人出帘闻叫声。移去莫愁花不活,卖与还传种花诀。余香满路日暮归,犹有蜂蝶相随飞。买花朱门几回改,不如担上花长在。

他是养花的行家,他是自食其力积极乐观的生活达人,轻轻一句“担得春风行”,那些耽于富贵荣华而临深履薄者,不禁放下杯酒,沉吟至今。

如果问他,来世还想做什么,他将一千次地回答:“我还种花。”

可谓“人生如此自可乐”。他种花,养儿育女,他在每年七月,携儿祭拜土神庙,做白布长衫一件,备酒、饼、香烛和纸锭,供而焚烧,整整十六载,唯愿孩儿快快长。

那座土神庙就在西马塍:匾额题“马城”二字,为雄、武二将之祠,奉以土谷之神。

看东西马塍,两岸乡野花草,谷米、茭白、菱角,竹器,米市,鱼市……

想在马塍住下来。

二 居马塍

马塍,她的疗伤处——

公元1136年的秋天,武林门外西马塍的一纸窗棂下,一树木犀花(桂花)芬芳,女词人李清照倚在窗外,“人比黄花瘦”。

与张汝舟结束一段短暂婚姻后,她寄居于此。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几人多酝藉,木犀花。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昔日那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少女已是两鬓斑白,倚床望残月,唯有窗前的木犀花默默相伴。已近天命之年的她,生活充满了苦难和挫折,亡国之恨,丧夫之痛令她遍体鳞伤,唯有窗前那抹芳香的默默疗愈,她完成了与丈夫赵明诚多年合作的《金石录》的未了之事,并作序。

她的创作灵感地——

朱淑真(约1135~1180),南宋女词人,与李清照齐名,在马塍一住近十年:

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东马塍·朱淑真》

马塍美丽的田园风光对这位女词人的成长和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最后的安身处——

水磨头,上湖之水自水闸板缝中曰曰流下,“词圣”姜夔和着水声,咏唱《疏影·苔枝缀玉》: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这是他的咏梅绝唱,花中含情,叹人生,叹时局:有隋代赵师雄大梅树下梦如梅一般的清丽女子;有身至大漠的昭君魂魄月夜归来化作梅花的幽独;有落在寿阳公主额上梅花印的传奇;有梅边吹笛招魂的哀曲,还有他寄人篱下的忧伤,日暮倚修竹的坚守……

姜夔(1155-1221),他是南宋音乐家、文学家,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却一生落拓不第,晚年寓居于西马塍,只有家妓小红相伴。“曲终过尽松陵渡,赋梅死葬马城西”,一册乐谱、一把琴、一柄剑和一本《兰亭序》,是他留给马塍的所有念想。

她万花深处的家——

西马塍古荡钱家“冷美人”钱凤纶,她世居于此。——“万花深处是侬家”。钱家经营花卉产业,“佳人占得春光早”,钱凤纶日后成了《红楼梦》里薛宝钗的原型。宝钗住在蘅芜苑,那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园林,苑中多奇香异草,而古荡钱家的竹树产业便在马塍花坞。其父钱开宗因科场舞弊案被杀,全家被押解至北京,发配关外尚阳堡给旗人为奴。钱凤纶写下:

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别后深闺无限事。总堪悲。

词风如姜夔,冷香幽韵。

他的偏安一隅处——

马塍一座百亩梅庄园:主人韩世忠,南宋名将,在抗击西夏和金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平定各地叛乱后,为偏安一隅、摇摇欲坠的南宋苦撑了几十年,却因得罪权臣,隐于马塍梅园。

马塍花开花谢——

开在五代十国的兵荒马乱中: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

开在宋的繁华中:桃李宫城近,偏承雨露恩。至今耕种地,一半作花园。

开在临安沦陷时: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开在元的繁盛时:马塍鸡唱曙初回,几处严关次第开。多少卖花人已到,剩将春色入城来。

……

春色入城,莫过溪头去,溪头多落红。

想去看一看马塍的落红。

三 烟火马塍

今天的马塍路,位于杭州市境内的道路,起点是天目山路,终点是文二路。

2024年深秋,导航带着我从天目山路拐入文二路,站在那条全长一千多米,双向车道的街路,昔日的田埂草棚早已无踪影,梧桐叶正黄,随风飞舞。——杭州的梧桐大道真多呀,莫干山路,南山路,孤山路等等,当我在马塍路再遇梧桐,莫名多了心跳,多了期待。我知道,我在期待一个春天——

然后,一场马塍花海到来。

他们告诉我,过去的春天里,马塍路广场有了一场“赶春”:

绿植、盆栽鲜花、野花,“爱馨公益”的残疾人士制作的钩针手作花,还有非遗糖画,非遗衍纸,春意盎然,老少同乐。头戴簪子,身着宋服的女子挎着花篮子,告诉路人,这个老底子的地方,就是他们的“南宋花市”。

带着一些怀旧,带着一些留恋,听时间滴答滴答流过。

眼前的马塍街路,行人匆匆,车流不断,临街的小吃店门口,翻腾的油锅,黄灿灿的油条,油香麦香,唤醒了老街的烟火气。

老裁缝铺:小店逼仄,主营整烫干洗、服装改制,精工织补。裁缝铺一开就是五十多年,街边的梧桐树从小树长高长壮,店主何师傅的青丝成了花发,一双巧手,缝补整烫,经手的老住户衣物已不计其数。

李大伯修理摊:没有店门、没有门牌,几张旧椅,打气五毛,充电自助,修自行车敲一敲木门。

松木场面馆:店主沈师傅,马塍路的老居民,面馆开了近二十年了,走进面馆,点上一碗杭帮面,聊一聊生活,聊一聊老杭州。

一切是那么的质朴、亲切。

街后:学校、银行、写字楼林立。

马塍路广场:一座历史雕塑,一匹战马,体形高大矫健,前蹄腾空跃起,犹如一道闪电,身穿战袍的男子猛牵缰绳,身子后仰。一老人弓着背慢吞吞经过。

摄影 廉笑尘

巷子长长的围墙上,绘着万马奔腾,一时,蹄声如雷,野花探头……千年马蹄飞扬而去,聚花成锦常留春。

杭州留下最深情的挽留,历史留给杭州一条马塍路。

一条街巷

聚满城烟火

商铺林立,生活气息浓郁

古时候的文化名人在此留下墨宝

背后更有一批“高手”迷恋这里

待了几十年都不肯走

若你有心

不妨花上半天光景

走进这条充满烟火气的马塍路

也走近历史上的那个杭州

你有去过马塍路荡荡儿吗

欢迎评论区分享体验

《夜读》栏目期待更多“笔杆子”加入

如果你喜欢夜阑挑灯、落笔添香,如果你恰好有新的感悟、新的发现、新的心得想与大家交流,如果你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欢迎你成为“夜读”的分享人。

征稿邮箱:hangzhoufabu@qq.com。

来源/邮箱投稿

文字/徐红梅

制图/叶丛

原标题:《全长1370米112家小店!杭州市中心这条街,藏满高手!地名很多本塘都读错…》

阅读原文

来源:杭州发布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杭州街景视频

潮新闻 记者 丁珊 视频 马丁 通讯员 谢雯艳 陈超 翁剑武

视频加载中...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杭州市民和游客将拥有全新打卡点:杭州西湖区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将于4月30日正式对外营业,将打造硬核科技、人机互动、潮流IP以及研学教育等综合性空间。

在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杭州科技企业的赛博场景和体验互动将是重头戏。这方800平方米的空间,将集中展现云深处四足机器狗巡检、宇树机器人表演、DeepSeek人工智能应用等新兴场景。同时,《黑神话:悟空》全球首家旗舰店、强脑科技冥想空间、群核科技虚拟人直播间也将面向市民开放。

“值得期待的是,我们还将在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开放机器人4S店。”杭州文三数字生活街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邹晓娜告诉记者,市民可以在这里观摩机器人从零部件到系统化的全过程,还可以参与研学课程亲身参与操作体验。

机器人训练场模块,还将展示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的日常训练是如何进行的。“市民可以现场观摩机器人攀越台阶、精准倒水等高难度动作,还能和它面对面语音聊天。”邹晓娜介绍。

这个“五一”假期(5月1日-4日),文三街AI嘉年华启幕,AI市集将展现外骨骼、老照片修复等科技产品。届时,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将成为一对逛市集的搭子,幸运的市民可以在文三街偶遇机器人。目前,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将接受团队付费参观,开放时间为每天的9:00-17:00,全天共计7场。每周六19:15—20:15会面向市民免费开放,每个场次满额为80人。

科技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可以触摸的当下。“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正成为都市文旅新潮流。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不仅是杭州科技创新成果的展示窗口,更是市民游客零距离体验前沿科技的打卡地。据悉,随着后期杭州智元研究院等本土科技成果的展现,街区还将上新更多硬核科技互动项目,让“文化+科技”的融合创新真正走进市民生活。

【潮新闻+】

文三未来科技体验中心将如何体验?

①团队付费参观;团队可提前一天,通过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微信小程序“文三GO平台”预约,每批次人数不超过40人/批。团队开放时间为9:00-17:00期间每半小时一场,全天共计7场,具体时间详见小程序;

②散客预约参观(每周六19:15—20:15),市民可通过文三数字生活街区微信小程序“文三GO平台”预约或现场扫码预约进场,限80人,约满即止。(5月3日即可参观,市民可在4月30日提前预约)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杭州街音社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云寒

花几十块钱就能从街头吃到街尾,没有一个人能饿着走出去,这是很多网友对杭州滨江啦喜街的评价。

啦喜街原名“垃圾街”,是钱塘江南岸一条网红美食街,20多年来一直人气不减。

不少新老杭州人都有关于这条街的青春回忆。

去年10月,啦喜街近30多家店铺关门,引发网友热议。当时潮新闻也有报道,管理方表示将促成啦喜街转型升级。

半年过去了,改造完成了吗?全新亮相的啦喜街有哪些变化?当年的网红店铺都还在吗?

记者 杨云寒 摄

业态、灯光、停车场,啦喜街的改造是全方位的

啦喜街周边有6所高校。

下午2点多,虽已过饭点,又刚下了雨,记者看见仍有不少人过来。

有人坐在街边餐桌上品尝小吃,也有人在这里休息。

陈女士刚好路过,也买了杯奶茶,找了空位坐下。“以前在边上读书,一下课就喜欢和室友来这里吃小吃解馋,这都毕业好多年了。”

这次回来,明显感觉变化大。“多了很多火锅店和大排档,以前都没有。”

据管理方的杨经理介绍,此次提升改造落点都在细节上,最大的变化就是对业态的调整。

记者 杨云寒 摄

“以前分成A区和B区,但400个档口基本都是地方特色小吃,几乎两步一家炸串店,三步一家烧烤店,到处都是瘦肉丸、臭豆腐、烤猪蹄,同质化很严重。”

去年年底,决定将原有A区和B区调整为“小吃一条街”和“大排档区域”,A区继续卖地方特色小吃,B区则引进多个餐饮品牌的大店。

同时被改造的,还有街区的灯光和周边配套。

“今年年初,我们启动了灯光优化提升,以市井烟火的暖光为基调,在街区醒目的视角上,用光影打造啦喜街独有的地标,街面综合楼还新增了楼体动态投影,吸引游客前来打卡。”

记者 杨云寒 摄

同时,周边停车场也在街道、社区和管理方的多方协调下,实现了扩容,停车位从原先的100多个增加到400多个。

甚至有人从绍兴赶来吃,商家说有信心

陈先生是温州人,在老家做了20年餐饮。

今年年初,他跟着老板来杭州发展,在啦喜街“大排档区域”承包了7个档口,开起了不同类型的夜宵店,有做快餐的,也有做火锅的,还有的卖烤串和小龙虾。

记者 杨云寒 摄

他是这七个档口的主理人。

“其实以前没听过啦喜街,来了之后才知道这条美食街在杭州很有名,而且人气很旺。”

陈先生说,一到周末晚上,大排档区域基本都是坐满的,好多人拖家带口过来吃宵夜,经常要持续到凌晨两三点。

“我们还是刚起步,以后人气应该会更旺。”对于未来的经营,陈先生信心满满。

同样有信心的还有温州龙港的吴先生。

记者 杨云寒 摄

因为一对儿女都在滨江工作,15年前他关掉了老家的印刷厂,在啦喜街开了一家温州小吃店。

这家店已是网红老店,招牌是瘦肉丸。

今年街区完成改造后,他明显感觉人流量比前两年多了不少,不光是周边高校学生和附近居民,甚至有客人从绍兴赶来。

“新开的那些火锅、大排档也给我们小吃摊引流了,增加了不少人气。”

记者 杨云寒 摄

吴师傅说,自己见证了啦喜街多年发展,对这块区域很有感情,看着人气越来越旺,心里很开心。

隔壁不远处,湖州人李女士也经营着一家在街上开了15年的烤串店。最近,她推出新品烤生蚝。

她说,提升改造后,人气又慢慢地旺起来,大家更有盼头了。“我们商家也要提升品质,做出自己的品牌。”

从“垃圾街”到啦喜街,20年里经历三次蝶变

杨经理告诉记者,啦喜街从无到有,经历了20多年变迁,大规模的转型升级之前经历过两次。

20多年前,啦喜街还是一条“野生”的美食街。因为边上有高校,学生不少,所以有一些在周边城郊结合部生活的“新居民”自发来这里摆摊。

最初街上摊贩不多,生意也比较杂。有的商贩早上做早点,中午做正餐,其他时间做小吃,赚的都是辛苦钱。大家吃完东西,把饭盒、竹签、塑料袋随手一扔,街上到处都是垃圾,所以很多学生喊它“垃圾街”。

2003年前后,“垃圾街”突然火了,有很多摊贩嗅到商机,来这里摆摊。最高峰时,共有大大小小各类档口700余个。

2004年,现在的街区管理方受浦沿街道杨家墩社区委托,接手管理“垃圾街”,启动了统一招商、统一运营。

“垃圾街”的秩序才逐渐规范起来。

第一次“大变化”发生在2010年。那一年,禁止商贩沿路摆摊设点,管理方就在明德路旁的一片空地搭起了大型顶棚,在中央设置了桌椅、垃圾收纳点,让原来的商家直接入驻大棚下的档口。

杨家墩社区也对卫生和消防加强了管理,给摊贩办理个人健康证、卫生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紧接着是2016年前后,“垃圾街”更名为“啦喜街”,寓意为欢迎四方来客,变身为一条开放式的美食街,原本坑坑洼洼的水泥路面铺设了花岗岩,每隔5米设置醒目垃圾桶,空中杂乱的电线全部埋入地底。

去年年底的转型升级是第三次大变化。

杨经理告诉记者,希望通过一系列的优化提升,做大做强啦喜街品牌,争取在不久将来走出杭州和浙江。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杭州街景,杭州街拍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