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股东减持对股价的影响是怎样的,大股东减持规定
大家好,由投稿人卫涛来为大家解答大股东减持对股价的影响是怎样的,大股东减持规定这个热门资讯。大股东减持对股价的影响是怎样的,大股东减持规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大股东减持是利好还是利空
5月假期过了还不到一周的时间,医药板块就突然出现一波股东减持潮,短短几天之内,数家上市公司不约而同发布股东减持计划,引发不少投资者关注。
这些股东的集体套现,究竟是对盈利下滑的止损之举,还是在行业前景不确定下的见好就收?背后其实夹杂着复杂的业绩、政策、股东自身资金需求以及市场情绪等多种因素。
▲关注药财社 聚焦医药界▲
业绩承压:股东减持的直接理由
当企业经营状况出现明显下滑甚至亏损时,敏锐的投资人通常会选择减持,以锁定收益或规避更大风险。
比如诚达药业(301201.SZ),去年业绩滑坡明显,营收同比减少近两成,净利润更是转盈为亏,一年之内骤降130.89%,亏损达到了2,810万元。
这种惨淡的业绩表现,自然打击了市场的信心,公司前期重要的财务投资者——深圳前海晟泰投资也开始动摇,宣布将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3.23%的股份。对他们而言,及时退出部分投资,避免未来潜在更大的损失,无疑是理性之举。
老百姓(603883.SH)的情况也类似。2024年净利润同比暴跌超过四成,进入今年一季度仍持续下滑逾20%。原因在于公司扩张新门店带来的成本压力,以及商誉减值带来的财务包袱。
在前期已累计套现超10亿元的基础上,控股股东老百姓医药集团再次计划减持最多3%的股份。虽然官方表述是“优化资产结构”,但毫无疑问,盈利能力持续下降才是动摇他们长期持股信心的真正原因。
医药流通领域的瑞康医药(002589.SZ)同样深陷盈利困境,受“两票制”等政策持续压缩行业利润影响,公司现金流长期偏紧。虽然去年勉强实现盈利,但规模太小且增长乏力,今年一季度净利润继续同比下滑28%。
持股5%的机构股东荆州招商慧泽此时选择减持,可能也是在盈利前景不佳的情况下,提前撤离以减少风险。
相比之下,创新医疗(002173.SZ)的境遇更为坎坷。公司此前斥巨资收购的医院业务未达到业绩承诺,2023年不得不回购注销股份进行补偿。到2024年,公司仍预计亏损局面难以扭转,经营前景变数较大。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洸焕科技等大股东便以“自身资金需求”为由,陆续减持超过2400万股,以实现资金回收,规避经营风险继续恶化造成的损失。
泓博医药(301230.SZ)这类CRO/CDMO企业也难逃类似困境。去年,公司净利润骤降54.59%,扣非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只有0.05亿元,主要是研发费用攀升和新基地建设投入较大。
这种盈利能力的明显下滑,使得股东预期收益大幅缩水。持股6.3%的沈阳富邦随即决定减持不超过1%的股份,以提前兑现部分投资收益,规避进一步的经营风险。
可以说,这波集中减持潮背后,并非简单的套现获利那么单纯。各家企业都在经营层面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压力,投资者尤其是财务股东在评估风险与回报后,果断出手减持,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审慎理性的投资逻辑。
对市场而言,如何判断这些动作背后的真实原因,并看清未来的行业趋势,才是更加重要的课题。
行业与政策:影响股东预期的本质原因
除了各家公司具体的经营状况外,医药行业整体的政策环境与监管变化,其实也在深刻影响着股东们的投资预期与信心,进而决定着他们的持股动作。
甘李药业(603087.SH)的股东减持案例,便清晰地展示了政策如何影响股东决策。甘李药业主攻胰岛素类似物业务,但2022年胰岛素纳入国家集采后,公司收入几乎腰斩并陷入亏损。
虽然公司从2023年起逐步恢复盈利,到2024年利润回升到6.15亿元,但与高峰期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胰岛素业务的长期盈利空间明显被挤压,实控人甘忠如显然对行业前景持审慎态度,通过自己旗下北京旭特宏达公司减持了1%的股份,套现近2.90亿元,以减少未来政策变化带来的潜在风险。
瑞康医药(002589.SZ)也面临类似问题。全国范围内推行“两票制”及药品集中采购后,整个流通环节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行业竞争更加激烈,医院方的采购议价能力明显增强。
受此影响,瑞康医药利润增长长期承压,业务前景不甚明朗。这也是荆州慧泽基金选择减持的重要原因,他们看淡医药流通环节的长期回报,提前调整资产布局,以降低未来政策风险对投资的冲击。
奥赛康(002755.SZ)的情况更复杂一些。公司原本以仿制药业务为主,但近年来国家集采政策的高压,导致仿制药价格持续下滑,利润空间急剧收窄,甚至一度陷入亏损。虽然公司及时向创新药业务转型,但不确定性依然很大。
2025年初,奥赛康曾在公司资产重组中获得股份的江苏苏洋投资和中亿伟业控股相继减持各1.5%的股份。显然,他们对传统仿制药业务的长期前景缺乏信心,希望趁转型初见成效、股价有所企稳之际,适当减仓,规避长期政策环境下的经营风险。
睿智医药(300149.SZ)所在的CRO/CDMO领域,同样离不开政策环境的深刻影响。
2024年,由于创新药投资热潮降温,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业绩一度陷入亏损。再加上国内外监管趋严,医药研发项目周期拉长,CRO行业整体景气度有所回落。
虽然睿智医药在今年一季度重新盈利,但股东“上海睿昀”和“上海睿钊”仍然选择在4月底减持了近0.93%的股份。
这其实反映出股东们在行业周期性调整期内更加谨慎的态度,希望提前兑现部分投资收益,防范未来政策及市场波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目前,行业政策变化正逐步塑造着医药股东们的投资心态。一旦行业的盈利模式和监管环境出现趋势性调整,股东的预期与信心就会受到影响,进而触发减持等一系列动作。
这种股东减持行为背后的深层逻辑,远不只是简单的个别企业财务表现,而是政策预期对长期回报率的重新定义。
资金需求与时机:股东套现的现实考量
股东们自身的资金需求和对减持时机的把握,也是近期医药行业股东密集减持潮背后的重要推手。
很多时候,减持的初衷非常简单,就是“需要钱”。比如瑞康医药的股东荆州招商慧泽医药投资基金,本身属于财务投资机构,基金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和退出安排。持股一段时间后,它必然会需要兑现投资回报,以满足出资人的资金要求。
类似的情况出现在老百姓医药集团身上,他们在公告中坦言,减持股份的目的是优化资产结构,降低股票质押比例,说白了就是通过减持把资金回笼,降低财务杠杆,改善自己的资金状况。
创新医疗股东上海洸焕科技和上海岩衡投资,同样明确表示减持是出于自身资金安排需要,变现早期通过资产置换所获得的股权投资。这些投资机构在企业经营面临不确定性时,会倾向于适当减持股份,以确保自己的资金安全。
不仅是财务投资人,公司创始人或实际控制人也可能出于个人原因,如产业再投资、家族财富管理甚至慈善捐赠等需求进行减持动作。例如甘李药业的实际控制人甘忠如通过自己控制的公司减持了部分股权,这背后或许也存在着个人资金规划和风险分散的考量。
同理,泓博医药股东沈阳富邦的减持动作,也多半是出于自身资金周转或资产配置调整的现实需求。
对于那些因为资产注入成为股东的财务或战略投资者,比如奥赛康的苏洋投资和中亿伟业,锁定期一过,他们就很可能考虑部分套现,将资金重新投入到新的项目或其他领域,以实现资产的动态配置和收益的最大化。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股东在减持时对市场时机的选择往往非常精准。比如睿智医药、奥赛康和创新医疗等公司的股东,普遍选择在公司股价阶段性上涨或出现反弹的窗口期实施减持。
睿智医药股东选择在公司股价逆势上涨时减持;奥赛康股东也在公司股价累计较大涨幅后及时套现;创新医疗的股东甚至在公司股价上涨行情中持续减持,这种时机选择显示出他们对市场走势的敏锐嗅觉。
老百姓医药集团公布减持计划时,正是公司股价经历一轮回升后,股东显然希望通过“趁高”套现的策略获得更理想的回报。
泓博医药股东沈阳富邦更直言会根据市场行情,灵活调整减持节奏,以获取尽可能高的收益并降低对二级市场的影响。
写在最后
这一波股东集中减持潮背后,交织着企业业绩下滑、行业政策变化、市场环境波动,以及股东自身资金需求等复杂因素。
对投资者而言,如果简单地将股东减持视为负面信号,可能会忽略背后的真正原因。企业基本面扎实、行业前景良好的公司,即使出现股东减持,也未必代表未来走向悲观;而对于业绩不佳、前景模糊的公司,股东减持往往暗含着更深层次的风险。
只有在全面分析股东减持的原因与背景基础上,结合公司基本面、行业趋势以及股东结构变化,才能更加理性、全面地把握其中的投资信号,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均来自与公开信息,包括不限于上市公司公告、各省证监局官网、交易所官网,各大新闻媒体网站等,数据或信息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公司最终披露为准。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参考资料:
[1] 新浪财经上市公司公告 - 《诚达药业: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2025-05-06)
[2] 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告 PDF - 《瑞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2025-05-08)
[3] 巨潮资讯网 - 《睿智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触及1%的提示性公告》(2025-05-06)
[4]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 - 《老百姓大药房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减持股份计划公告》(2025-05-07)
[5] 深圳证券交易所公告 - 《创新医疗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至5%以下的提示性公告》(2025-05-07)
[6] 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告 - 《甘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减持股份结果公告》(2025-05-06)([上海电力股份有限公司][6])
[7] 新浪财经上市公司公告 - 《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计划期限届满暨实施结果的公告》(2025-05-06)
[8] 新浪财经上市公司公告 - 《泓博医药: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计划的预披露公告》(2025-05-07)
大股东减持需要提前公告吗
今天一早,后台就有粉丝急吼吼地问我:“师兄,王子新材昨天刚蹭上核聚变概念涨停,大股东就减持,这是不是割韭菜啊?”
我点开公告一看——好家伙!股价刚翻倍,控股股东就精准减持111万股,另一家浪莎股份的股东也跟着“跑路”。
这哪是减持?分明是高位套现的教科书级操作!
今天师兄就带大家扒一扒,A股股东“涨完就跑”的经典套路。
一、两大案例复盘:股价刚翻倍,股东已“提款”王子新材:核聚变概念成减持烟雾弹?
这家做塑料包装的公司,最近突然蹭上“可控核聚变”热点。公告称子公司有储能电容产品,但营收占比不到3%。
魔幻的是:
4月9日股价最低7.51元,5月20日飙到15.67元,一个月翻倍
控股股东王进军在股价高位精准减持111万股,还计划再减持3%,更耐人寻味的是,公司早在3月就预告减持,但直到股价炒高后才动手——这时间卡得比网红直播带货还准。
浪莎股份:三连板后紧急“拆雷”
做内衣的浪莎股份,4月以来暴涨82%。
却突然自曝两大风险:
估值比同行高出一大截,明示股价被炒作
控股股东63%股权已质押,踩中高质押雷区
更绝的是,二股东西藏巨浪一边解除103万股质押,一边火速减持97万股——这波“质押-解押-减持”三连招,堪称资本腾挪教科书。
二、揭秘股东“精准减持”四大套路通过20+份减持公告分析,师兄总结出四大高危信号:
套路1:热点炒作+减持计划组合拳
就像王子新材的操作:先释放热点概念拉高股价,再启动早已埋伏的减持计划。这种“利好出货”手法,近三年在A股出现超百次。
套路2:技术性踩点
参考韦尔股份的神操作:通过减持将持股比例精准压到5%以下,后续减持无需公告,完美规避信披红线。
套路3:质押解押连环套
浪莎股份的案例显示:股东常通过“质押融资→拉高股价→解押减持”套现,这类公司往往存在高质押率+业绩下滑的双重风险。
套路4:业绩洗澡配合减持
部分公司会在股东减持前突然业绩暴雷,打压股价后低位回购,等散户抄底时再高位抛售——这套路在2024年ST板块已出现17次。
第一招:看减持规模
危险信号:大股东减持超1%且伴随概念炒作
案例:王子新材控股股东拟减持3%,远超市场0.5%的警戒线
第二招:查质押数据
打开“希财舆情宝”,输入股票代码
高危预警:质押率>50%+近期解除质押
第三招:对比估值
同花顺F10查看市盈率百分位
危险区:PE超过行业均值80%+股东减持
(浪莎自曝估值过高时,PE已是行业2倍4)
四、师兄掏心窝:散户如何破局?有粉丝问:“难道只能任人宰割?”当然不是!
记住两个原则:
利好出尽即利空:突发热点+高位放量,往往是撤退信号
不要和股东对赌:他们比谁都清楚公司值多少钱
最后提醒: 点个“在看”,把文章分享给炒股的朋友——你的一次转发,可能帮他人避开10万亏损!
大股东减持新规细则
5月20日晚,安徽华人健康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人健康”)宣布,拟通过支付现金的方式,以合计3.27亿元金额购买宁波闽哲汇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闽哲汇”)持有的三家连锁公司股权。本次收购的目的是持续推进其医药零售业务“深耕安徽、聚焦华东、辐射周边”的发展战略,提升公司在华东地区的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
近年来,华人健康频频出手收购。据新京报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3年3月上市以来,华人健康通过增资和购买的方式共进行22笔资产购买交易(不含本次交易),累计花费逾10亿元。但是,随着规模不断扩张,华人健康却遭到股东轮番减持。
高溢价收购三家医药连锁公司股权
5月20日晚,华人健康发布公告宣布,拟通过支付现金方式,以1.334亿元购买闽哲汇持有的福建省扬祖惠民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下称“扬祖惠民”)46.01%的股权;1.251亿元购买闽哲汇持有的福建海华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下称“海华医药”)46.01%的股权;0.683亿元购买闽哲汇持有的桐庐怡生堂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下称“桐庐怡生堂”)70.01%的股权。
华人健康表示,本次交易,公司计划使用自有资金及变更部分募集资金用途进行支付,若变更募集资金用途的审核未获批准,公司将全部使用自有资金支付。同日发布的变更募集资金用途的公告显示,华人健康将用于“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的部分募集资金1.3亿元,变更用于购买扬祖惠民46.01%股权、海华医药46.01%股权以及桐庐怡生堂70.01%股权。
公告显示,扬祖惠民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94亿元,净利润561.5万元,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2.08亿元,净资产2924.87万元,股权的评估增值率为892.79%。海华医药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7亿元,净利润1105.58万元,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1.14亿元,净资产2411.99万元,股权的评估增值率为1029.4%。桐庐怡生堂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9646万元,净利润26.4万元,截至2024年末资产总额5114.07万元,净资产399.26万元,股权的评估增值率为2350.84%。
本次收购完成后,华人健康将持有扬祖惠民51%股权;海华医药54.557%股权;桐庐怡生堂100%股权,同时还将取得扬祖惠民、海华医药的控制权,导致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华人健康表示,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医药零售业务已成功布局华东地区安徽、江苏、浙江及福建四省份,并购完成后,标志着华人健康医药零售业务从一家安徽地方企业逐渐成长为华东地区区域医药连锁企业。
频繁收购,商誉激增
自2023年3月上市以来,华人健康进行了22笔资产购买交易,交易金额从400余万元至3.47亿元不等,累计花费逾10亿元。
其中,重大股权投资5笔,累计花费约8.76亿元,包括:2023年,华人健康花费2.19亿收购马鞍山曼迪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重组后新公司51%股权;花费3.47亿元收购江苏神华药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花费1.12亿元收购舟山里肯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下称“舟山里肯”)60%股权。2024年,华人健康又出资1.14亿元收购了六安国胜平安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80%股权,0.84亿元收购安吉县百姓缘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51%股权。
“买买买”的同时,也导致华人健康的商誉快速攀升。2022年末,华人健康商誉仅为1.90亿元;至2024年末,账面商誉已经增加至9.88亿元。其中,仅2023年收购舟山里肯60%股权就带来了1.05亿元的商誉,还引来深交所关注。
华人健康在2024年年报中提示,公司涉及并购和重大资产重组等事项,若未能在战略、业务、财务、人员、组织结构及企业文化等方面实现有效协同整合,可能导致并购整合效果不达预期,从而引发未来商誉减值风险。
在本次收购中,华人健康亦提示,收购的合并成本大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将确认为商誉,本次收购存在因未来整合不顺利、宏观经济、行业变化等原因导致商誉产生减值的风险,从而可能出现影响公司损益的风险。
股东轮番减持
从业绩来看,频繁的资产收购,给华人健康带来了营收的持续增长。2022年-2024年,华人健康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2.62亿元、37.97亿元、45.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50%、16.39%、19.34%;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0亿元、1.18亿元、1.38亿元,同比变动幅度分别为130.58%、-28.68%、20.09%。
与此同时,华人健康的门店规模也在持续扩大。2024年,华人健康通过“新开+并购”形式,新增门店440家,其中自建门店70家,并购门店370家,进入浙江舟山、湖州等新市场。截至2024年末,华人健康旗下门店总数1774家,较上期末净增门店391家。
公司规模逐步扩大,华人健康近两年却遭到外部股东轮番减持。
今年3月17日,华人健康发布公告称,2024年12月20日-2025年3月14日,公司股东阿里健康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004.89万股,占总股本的2.51%。本轮减持完成后,阿里健康持有的华人健康股份降至5%以下。
除阿里健康外,华人健康持股5%以上的主要股东华泰大健康和赛富投资也在减持股份。华泰大健康于2024年7月8日至2024年11月11日期间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华人健康股份1691207股,此次权益变动后,华泰大健康合计持有公司股份20000489股,占华人健康总股本的4.999997%。赛富投资于2024年9月25日至2024年12月2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减持公司股份4000000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此次减持完成后,赛富投资合计持有华人健康股份25503267股,占总股本的6.38%。2025年4月21日,赛富投资再度抛出减持计划,计划2025年5月15日至2025年8月14日期间以集中竞价交易、大宗交易方式减持的股份数量不超过5983000股(占华人健康总股本的比例为1.5%)。
此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针对股东减持问题,华人健康曾表示,公司股东基于自身经营和资金需求,依法合规进行减持,公司控股股东及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坚信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内在价值,并将一如既往地踏实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工作。
本次收购的三家公司的评估增值率分别高达892.79%、1029.4%、2350.84%,如何评估这一高溢价的合理性?上市以来频繁收购主要依赖自有资金及募集资金变更,当前现金流是否充足?频繁收购商誉激增,如何评估未来商誉减值风险、是否有具体的风控措施?归母净利润波动较大,如何解释利润与营收增长的不匹配?主要股东轮番减持,是否反映了对公司战略或业绩的担忧?华人健康如何回应市场对股东信心的质疑?5月23日,记者就上述问题向华人健康发去采访提纲,截至发稿,尚未收到回复。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王心
大股东减持一定会跌吗
记者 萧峰
2025年5月10日,新亚制程(浙江)股份有限公司(ST新亚,证券代码:002388)发布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的预披露公告。持有ST新亚股份33,093,100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6.48%)的股东湖南湘材新材料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湖南湘材)计划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三个月(2025年6月3日至2025年9月2日)内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不超过5,106,976股,即不超过总股本的1.00%;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2,553,488股,即不超过总股本的0.50%。最新一期披露的股东数据显示,ST新亚股东超过3万名,公司股价距离前期高位已接近“腰斩”。
ST新亚屡因信披违规遭证监会处罚
2025年1月2日,ST新亚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而收到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经查明,ST新亚存在以下违法事实:第一,ST新亚未按规定及时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2022年10月8日,ST新亚通过支付保理业务款项的方式对外转出26,642万元,资金经划转,最终用于时任实际控制人、董事徐琦及其关联方,构成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8.51%。
事实上,2023年1月,ST新亚以同样方式转出被占用资金,涉及本金27,139.32万元,占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的18.85%。第二,ST新亚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不准确,导致相关定期报告虚增利润总额。ST新亚未能恰当计量对深圳市新中教系统集成有限公司应收账款的预期信用损失,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计提不准确,导致2022年年报、2023年半年报分别虚增利润总额1,866.62万元、858.48万元,分别占当期利润总额的30.83%、50.54%,公司2022年年报、2023年半年报相关财务数据及披露不真实、不准确。
虚假陈述责任纠纷已正式开庭审理,受损股民尽快“上车”
此前,衡财保·炜衡金融315团队代理的ST新亚虚假陈述责任纠纷一案已正式开庭,案件正在稳步推进中,受损股民仍可加入索赔。受损股民是否符合索赔条件?索赔流程是怎样的?股民朋友可联系《投资快报》股票维权咨询、新闻报料渠道(微信:tz315-wh)。报社将组织专业的金融315团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一站式咨询服务,通过法律途径及时挽回投资受损。
目前,初步判断在2020年4月28日至2022年12月26日之间买入,并在2022年12月26日后卖出或持续持有;以及2024年1月10日(含当日)之前买入,且在2024年1月11日之后卖出或仍持有ST新亚的受损投资者,可以提出索赔(最终索赔条件须以法院认定为准)。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大股东减持对股价的影响是怎样的,大股东减持规定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