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计算器,贷组词
大家好,由投稿人康凯涵来为大家解答贷款计算器,贷组词这个热门资讯。贷款计算器,贷组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贷的意思
借”与“贷”是基础但也是许多初学者的难点,让我们一起阅读本文,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了解复式记账法中的借贷记账原则,并通过实务案例理解这一会计核算的核心概念吧!
在这期的【财务产品】培训中,发现许多同学,特别是从来没接触过财务的产品同学,对会计中的“借”、“贷”理解起来很吃力,解释多遍后还是一头雾水,后面借助实务案例、图文、示例,大家才对借贷二字有了初步的认知。
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毕竟财务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没有三五年载的学习+实操难识财务真面目。
要理解借贷,不得不提02 复式记账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必须用总额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一种记账方法。
重点:同一笔业务、登记的账户数量 >=2个、总金额相等。
复式记账法有借贷记账法、增减记账法、收付记账法等。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采用借贷记账法记账。
03借贷记账法是一种会计记账方法,它以借和贷作为记账符号,根据会计等式原理来反映经济业务增减变化的一种复式记账法。
也就是说,“借”与“贷”仅仅是一个符号,没有实际含义!与日常中的“借书”、“贷款”中的“借”或“贷”毫无联系。
如果把“借”、“贷”比喻成2个口袋,日常经济业务就如下图的规则装进对应的口袋里。
1. 资产类、成本类和费用类账户的增加用”借”表示,减少用”贷”表示,即:借增贷减。
期末余额一般在借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借方余额 = 期初借方余额 + 本期借方发生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2. 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账户的增加用”贷”表示,减少用”借”表示,即借减贷增。
期末余额一般在贷方,其余额计算公式为:
期末贷方余额 = 期初贷方余额 + 本期贷方发生额- 本期借方发生额
这样一比喻是不是形象很多、更容易理解了?原创不易,理解了的同学点个赞,避免走失
作者:业财老曾,专注财务信息化20年
本文由 @业财老曾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贷款平台小额贷款
“未来宏观政策思路更加注重促消费,金融政策的重点是支持高品质消费品供给,需求端的消费贷款成本已不是影响因素。”市场权威专家表示。今年以来,金融对需求端的居民消费支持力度非常大,银行消费金融类产品不断丰富创新,居民消费融资便利度明显上升。但对应的结果是居民部门杠杆率也比较高。权威专家指出,一些银行的消费贷款还出现过度竞争,甚至是发放的消费贷款利率已经低于本行保本点,这种模式很难持续,也容易放大部分高杠杆群体的负债风险。从实际情况看,信用卡极大地满足了公众的消费融资需求,而且还有相对较长的免息期,实质上等价于便宜甚至是“零成本”的融资支持,为日常消费需求提供了稳定充分的金融保障。发展消费金融根本上是要扩大有效消费需求,拓展消费场景,确保消费贷款真正用于支持消费,应当坚持合理适度的原则,银行也需要通过下沉服务、挖掘客户、做大蛋糕,保持理性定价,促进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第一财经)
贷款平台
追着“2字头”的利率,这波消费贷,谁下水最积极?
一位国企员工辗转7家银行,成功通过3家贷出140多万,100万迅速买黄金,10万投进股市。
一位高校老师,借了两笔30万的消费贷,一笔提前还房贷另一笔还去年为炒股借的消费贷。
一切要从3月21日说起——相关金融政策发布,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
很快短视频、朋友圈、电销和短信,类似的贷款广告就像狗皮膏药,刷屏了整个互联网。
额度极高,利率极低,十分罕见。
关键在于,这些消费贷广告不是互联网平台,而是正儿八经的大银行。
刹那间,4000多家银行形成了“百行大战消费贷”的氛围。不少银行消费贷利率一降再降,跌破了3%,额度提高到50万元
虽然10天后利率回调,但部分普通人仍在多个账户之间腾挪资金,钻营投机,想给未来日子谋划一个保障。
浏览社交平台,不少人发帖说“成功上车”消费贷,晒贷款额度,晒利率。攻略被整理出来,比较四大行、股份制和上市城商行,哪家利率最低,哪家的还款方式更有性价比,或是哪家征信要求最宽容。
有贷款中介精准总结——这是一群“穷得稳定,没有闲钱,又想理财”的人。
关于消费贷,需解答四个问题——国家为何支持消费贷?银行为什么卷消费贷?消费贷有什么风险?普通人需要消费贷吗?
01为何鼓励消费贷?
一个朴素的逻辑:促销费的钱从哪里来?
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提升消费能力、意愿和层级,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
这些会议精神,已经形成文件,逐渐落地。
3月16日国务院发布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八部分30项举措。文件提出从需求端发力,着力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包括建立育儿补贴、稳楼市、稳股市等一系列措施。
网上热炒的加大个人贷款投放力度,则是《方案》的第29条。
文件提到,要强化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力度,合理设置消费贷款额度、期限、利率,有序开展续贷工作。
《方案》的关键不在于提高贷款额度,根本还是在于“增收入”“保兜底”。
“增收”的重点是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毕竟这是老百姓最主要的可支配收入来源。
文件提出要通过就业支持计划、以工代赈提升工资性收入,通过稳住楼市股市改善财产性收入等等。
而关于“保兜底”的方案,则包括减轻城乡居民消费负担、加大生育养育保障力度、建立育儿补贴制度等等,这些举措能够帮助居民“减负”,释放消费红利。
02银行为啥卷消费贷?
对于银行而言,要面对不断降低的“息差”,不断加剧的业绩压力。
“息差”,是金融机构通过贷款收取的利息收入。减去支付给存款人的利息支出后的净额,它是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举个不那么精准的例子。
小明把10万元存进银行,银行每年给他2%的利息(一年2000元)。
接着,银行把这10万元借给开奶茶店的小张,收他7%的利息(一年7000元)。
银行赚到的差价就是 7000元(收的利息) - 2000元(付的利息) = 5000元。
这5000元就是“息差”,也就是银行靠存钱和放贷“低买高卖”赚到的钱。
2024年四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为1.52%,环比下降0.01%,低于1.8%的警戒线。
银行日子不好过了,怎么保证利润?
无非是开源、节流。
节流方面,银行主要依赖下调存款利率,减少资本支出压力。
开源方面,则需要开拓“优质信源”,从而增收厚利。
以前,银行的优质贷款来源是个人房贷。而现在,消费贷则是其中另一选项。
从数据看,,消费贷“钱景”不错,
交行给出的数据非常亮眼:个人消费贷款较上年末增加1568.37亿元,增幅90.44%。副行长周万阜提到,今年对零售贷款业务做了“积极计划”,今年增量要高于去年,零售贷款占比要进一步扩大。
央行发布《2024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不含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性贷款余额21.01万亿元,同比增长6.2%,全年增加1.24万亿元。
这其中有啥问题?早些年被P2P整怕了的想必知道。
当然是,不良贷款。
03消费贷有什么风险?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数据,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高达3.3万亿,其中个人消费贷、个人信用卡贷款等零售不良资产占比为30%,约为1万亿元左右。
但不同的金融机构,风控水平不同,不良贷款率天差地别。
表现较好的,是被誉为“零售之王”的招商银行。数据显示,招商银行个人消费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的0.98%上升至2024年上半年的1.09%。
而曾经一度拥抱消费贷业务的全国股份制银行渤海银行,2019年末,消费贷不良率仅为0.63%,但2024年年中,其个人消费贷不良率已高达9.3%。接近招行的10倍。
如果说,贷款的本质是加杠杆。
那么,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发布的数据,中国2011年居民杠杆率不到30%,此后逐年增长,至2020年突破60%,2023年末攀升至63.5%。与此同时,银行个贷不良近几年逐步增长,主要类别是个人消费贷、经营贷和房贷。
居民部门杠杆率,是指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要知道,这个数据美国历史峰值75%、日本历史峰值70%。
简单来讲就是,居民的负担并不轻松。银行如果大力搞消费贷,一旦贷款人自己先被节流了,谁又来还这笔钱呢?
当然,银行还可以将不良资产“打包售卖”。
今年3月,江苏银行在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银登中心)挂牌4批个人不良贷款,未偿还本息超70亿元。这批不良贷款的起拍价仅为3.47亿元,如果按起拍价成交,相当于折价95%,骨折转让。
此事被证券时报等多家媒体报道,而江苏银行也发布澄清公告,称近期已核销不良资产转让业务,为行业通行做法、依法合规,将增厚当期收益。
对于银行来说,受让者获得这些不良贷款的债权后,就会对债权人进行“催收”。
至于“催收”的手段,大家可想象的空间非常大。
04 普通人,你真的需要消费贷吗?
面对如此显眼壮硕的“灰犀牛”,国家难道就眼看着不管吗?
当然不会。
网上很多解读消费贷是“滥放水”,但我们看原文——商业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
《通知》的第四部分就强调,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坚持放管结合,严守风险底线,注重审查借款人的真实消费需求和还款能力,避免过度授信、多头授信、欺诈骗贷。
从监管角度来看,新政是挑出信用良好的客户贷款,而不是谁都能贷。
根据公众号极昼story采访,四川一位贷款中介发现,自己的业务对象主要针对编制内、收入稳定群体,“因为没有闲钱,他们投资理财选择贷款,亏本后没钱还债,又来找我做债务重组。”
也有非常多借款人追着“2字头”利率申请了额度,却被银行驳回。一位赶着买黄金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虽然征信没问题,可是其中一笔30万消费贷额度突然被冻结,理由就是“短期内过度融资”。
还有一位贷款中介坦言,自己服务过的这类客户里——有沉迷打麻将、一天晚上欠下十几万的在编老师;有给男友大手大脚花钱、背了20多万网贷的幼儿园老师;一个在环境局工作的女生,月薪8000左右,开销累积了30万网贷,父母帮忙全款买了房车,她不敢把欠债的事说出来。
在“以贷养贷”情况下,换不掉的网贷是第一环,而银行端的消费贷是最后一环。
普通人,你真的需要消费贷吗?
对于消费,量力而行;对于投资,时刻需谨慎。
《通知》也提出,要加大对扰乱市场秩序、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等行为的联合惩处和打击力度,3·15披露的各种非法高利贷,年化2000%的“砍头息”等网络贷款,以及因逾期而展开的暴力催收等等非法手段,都在打击范围之内。
普通人,无论你是将消费贷当作“薅羊毛”的金融工具,还是将其看作消费升级的“社交利器”。记住一句话:自己欠的债,总是要还的。
(参考资料:挣死工资的人,追着消费贷薅羊毛,极昼story;权威专家:靠借贷驱动消费不可持续 往往潜藏金融风险,财新;史上利率最低?4000家银行大战“消费贷”,吴晓波经济频道等)
贷款利率
对于每一位初涉会计行业的从业者,或是正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学生而言,清晰理解借与贷的含义,掌握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踏入会计大门的关键一步。那么,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一、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
在会计中,借贷方是用来区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方向。以下是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
资产:
当资产增加时,记入借方。
当资产减少时,记入贷方。
负债:
当负债增加时,记入贷方。
当负债减少时,记入借方。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记入贷方。
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记入借方。
收入:
收入的增加记入贷方。
收入的减少记入借方。
费用:
费用的增加记入借方。
费用的减少记入贷方。
在复式记账法中,每笔交易都至少会影响两个账户,并且借贷双方金额必须相等,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希望大家通过深入学习,能熟练运用借与贷,在会计领域稳步前行。更多会计实操相关知识点,欢迎到之了课堂了解。以上就是关于“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贷款计算器,贷组词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