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泓翔朗读者,黄泓翔个人资料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卫丽梦

黄泓翔朗读者,黄泓翔个人资料

大家好,由投稿人卫丽梦来为大家解答黄泓翔朗读者,黄泓翔个人资料这个热门资讯。黄泓翔朗读者,黄泓翔个人资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黄泓翔现状

#长文创作激励计划#

前几天,看到博主@陈溥江拍的一系列采访视频“当年的高考状元,现在都过得怎样了?”

视频中,他对不少高考状元、学霸进行了采访。

@Febe是哈尔滨04年的高考状元,本科就读于清华经管学院。

一毕业就去了香港投资银行工作,在沃顿商学院读了MBA,之后坐到了京东副总裁的位置,后来创立了自己的公司。

如今她早已身价过亿,在北京住着400平的大平层。

来自山东的@刘博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出身,当年高考考了660分。

他本科就读于西安交大,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的博士,如今在哈佛当博士后。

来自重庆的@毛毛被保送至北大数学科学院,后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硕士。

如今他放弃华尔街的百万年薪,回国投身于科研,年纪轻轻就成为了一支超算团队的领头人。

看了这些“牛人”的视频,发现他们几乎都会在采访的最后,由衷感叹:

“感谢高考、感谢名校赋予的平台,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是啊,名校是他们身上的耀眼光环,更是他们真正的人生起点。

看完这些高考状元如今的现状,我才真正明白,名校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01

@Febe在采访中提到这样一个细节:

她在沃顿商学院读书期间,因为金融方面经验丰富,结识了刘强东,并且成为了他的第一届国际管培生。

同时还跟他联合创始了京东全球购这个平台,不到两年就做到了100个亿。

之后又成为了他家族办公室的负责人,负责刘强东夫妇二人的私人财富管理,因此拿到了不少京东的股票与分红。

而在京东任职期间,她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敏锐地捕捉到市场商机,才因此下决心自己创业,并且大获成功。

回首过去,Febe忍不住感慨:

如果自己没有去清华,也不可能有去香港投行工作的机会,更不可能在沃顿商学院,认识改变她一生轨迹的刘强东。

在好莱坞,流行这样一句话:

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在于你知道什么,而是在于你认识谁。

而名校所带来的人脉和圈子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

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出生于杭州郊区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打工人,只有初中文化。

黄铮从小学习就特别努力,后来因为成绩优异,被保送至浙江大学。

大一时黄峥有幸加入一个国际性教育基金项目,不仅因此结交了一批国际友人,经常出国游学,更棒的是,拥有了一台电脑和一年免费上网时间。

有一天,他偶然收到了一封MCN,竟然来自网易创始人丁磊,原因是想跟他请教一个技术问题。

后来,他又在丁磊的介绍下,结识了同为浙大的学长——投资人段永平。

2006年,段永平斥巨资买下巴菲特的午餐,可以带一个人前往,段永平带上了黄铮。

后来,在段永平的建议下,黄铮去谷歌待了3年,积累了宝贵的创业资源。

再后来黄铮创立拼多多,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以2132亿财富排名第6位。

黄铮是幸运的,他在人生道路、创业道路上,遇到了不少贵人。

而这些冥冥之间的缘分,从他踏入浙大的那一刻就已注定了。

韩寒也说过:

“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他有谁同行;一个人有多优秀,要看他有谁指点;一个人有多成功,要看他有谁相伴。”

而名校能把一群最优秀的人汇聚在一起,在其中,你会变得更加清醒、上进,更会结识未来各个行业的顶尖人才。

这些都会成为你最强大的助力,帮你在人生路上不断攀上高峰。

02

看过一个真实故事。

一位网友母亲患有肌无力,听说上海有个医生在这方面特别权威。

网友带着母亲到上海求医,但到了医院以后,想尽办法都挂不上号。

大多数普通人,这个时候肯定会选择放弃。

可这个网友博士在读,平时有读文献的习惯,他想既然是名医,就一定会发表文献。

网友在web of science搜医生的名字,在排查了几百篇文献以后,终于找到了医生的邮箱。

他给这名医生发了一封邮件,没过几分钟,他就收到一条回复:

周一上午来加号,就说给我邮件的。

原本不可能的事情,通过一封邮件轻松解决了。

如果他没有读博,也没有阅读文献的习惯,遇到同样的问题,根本不知道web of science,也不可能通过文献找邮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韦克教授有句话说得好:

决定人与人之间差异的,不是天赋,而是思维方式。

而名校的教育,会让你的眼界越来越开阔,思维方式也变得越来越高级。

来自天津的高考状元,北大光华毕业的@Tracy 这样说道:

曾经我们上学学习的都是如何考高分,如何做一个乖小孩;

可进入到社会以后,你就会发现,想要赚更多的钱,用到的完全是不一样的思维和能力。

所幸上了北大之后,她的视野开阔了起来,思维方式迅速地迭代升级。

她也不需要再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乖小孩”,而是勇敢突破自己,毕业没多久就创立了自己了自己的公司和品牌。

上了名校才知道,人和人的差距其实是思维和视野的较量。

一所好学校带给你的,绝不仅仅是资源和平台,而是高级的思维方式和更宽广的格局。

03

@陈溥江的系列采访中,有一位学霸让我印象尤其深刻。

他是当年江西理科第二名,来自清华的@老余,农村出身,毕业8年,现在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大厂工作。

目前,老余和妻子蜗居在北京一间14平方米的合租卧室里,没车没房,物质生活及其简单。

每个月两人房租2500加生活费的开销,也不过6000元。

视频发出后,有人在评论区质疑:

“高考状元现状也不过如此,文凭真是越来越不值钱 。”

“还没我娃日子过得好,我还天天逼他学习,真不知道啥是对的了。”

实际上,老余工资并不低,只是习惯了这样节俭务实的生活而已。

未来他也打算租一个更大的房子,再把双方父母都接来北京生活。

现在的他,做着一份很有价值感的工作,每天专注于技术突破,过得知足快乐。

他从一个小山村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向上攀爬,看到了更远的山,更广的河,过上了自己理想中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

很多时候,名校给人的不是一张文凭,而是区别于普通人的人生轨迹,更多选择的机会。

不由得想起复旦大学毕业,又在常青藤高校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的黄泓翔。

毕业之后,他明明可以前去全球顶尖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工作,可他却转身选择成为南非野生大象公益组织的一名新闻记者,并且以“卧底”的身份,深入调查象牙的非法买卖。

后来,他又冒着被“曝光”的生命危险参与了纪录片《象牙游戏》的拍摄,这部电影,不仅入围了奥斯卡,更是打破了世界对于中国野生保护的偏见。

一切动力,都出自他内心的热爱和追求。

对于真正有眼界和格局的人来说,名校赋予他们的是选择的自由,是改变世界的底气和自信。

正如一位作家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的:

“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没有哪一所名校,能够保证你的人生一定大富大贵。

但至少,它可以为你开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你随心所欲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04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你有什么道理后悔没有早点知道?

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

“如果你家境普通,家里没矿,最好的办法就是努力读书,进入985、211;

如果你所读的大学是普通院校,必要时通过考研进入985、211,你会少吃很多苦。”

一流大学与普通高校的差距,从不在于那张薄薄的文凭,更在于视野和圈子的较量,在于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较量。

学识影响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影响人的一生。

孩子,如果可以,请一定要把自己逼进名校,体验一次自由选择的人生。

用成本最低的投资,换取一生灵魂的高贵。

点个赞吧 ,共勉。

黄泓翔简介


撰文 ▏王慧

编辑 ▏肖泊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社会创新家( social_innovator


越往外走,黄泓翔越深感中国与世界的隔阂。


黄泓翔是少有的活跃在国际野生动物保护舞台上的中国面孔。他曾卧底参与打击象牙非法交易,这一行动被收录进Netflix纪录片《象牙游戏》,提高了中国人在动物保护方面的国际形象。他也因此被世界著名动物学家、联合国和平使者珍·古道尔(Jane Goodall))称为“my hero”。


珍妮·古道尔是世界上声誉极高的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动物保育人士


得到国际上的赞赏,黄泓翔在欣慰的同时,也有深深的担忧。从去南美调研中国企业走出去,到去非洲调研象牙贸易,他看到今天的世界与中国之间相互抱有偏见,而这种国际上对他的赞赏其实也反映了偏见的存在。


他希望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青年人能成为桥梁,逐渐消解这种偏见与误解。


2014年,黄泓翔创立中南屋,带着许多中国青年走入非洲、拉美等地,做调研、做公益项目。六年来,中南屋受到了一定的认可。然而,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它始终面临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拉扯。


“小小的中南屋在这过去六年中就像一只小船,在风雨中飘摇,努力渡过黑暗的大海。”黄泓翔说。


看到青年的力量


6月2日,中南屋在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歧视黑人”不只是美国问题,中国人也需要警惕》。文章回应的,正是5月在美国持续发酵的非裔男子乔治·佛洛伊德遭警察暴力执法后死亡,进而引发全美抗议活动的事件。文章并未对美国的形势做过多解读,而是由这一事件出发,联系新冠疫情期间非洲人在广州的种族歧视风波,提醒国人注意,种族歧视,尤其是“歧视黑人”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文章中提到,今年年初广州一麦当劳门店拒绝黑人进入等一系列事件,加上部分网友的不当言论,已经使得大量舆论在国际上,尤其是在非洲国家发酵,引发了对华人的排斥情绪。但在国内,大部分人并不了解事态发展的动向,甚至一些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会被外国人看作种族歧视。


近年来,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向世界舞台,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隔阂也日益凸显。


2014年,黄泓翔在肯尼亚创办“中南屋”,希望在中国和国际之间架起沟通桥梁。通过社交媒体,持续分享中国青年人不甚了解的国际理念和国际视野,正是其中一条路径。


中南屋成立时的“暖屋”派对


从复旦大学新闻专业毕业后,黄泓翔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学习,之后又陆续前往厄瓜多尔、巴西、秘鲁等地参与调查报道、调研项目或者环保项目。走到世界上,他才真切地觉察到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已经如此紧密。与此同时,中国人与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融合、交流依然面临很多麻烦,不少当地人对中国人和中国企业有着脸谱化印象,比如爱买象牙、爱吃狗肉、不关心环境保护;不少中国企业则对国际NGO和媒体充满警惕,认为它们都是西方攻击中国的工具。


黄泓翔希望消解隔阂,希望中国能更好地融入世界。新闻稿件隔几个月就会被遗忘,调查研究生产的论文有时也不能落到实处,黄泓翔选择创立机构,想从观察者变成行动者。


最初,中南屋以中国企业为直接服务对象,但它当时的发展状态还比较初级,很难找到可持续发展模式。并且,老一代中国企业家与华人的固有想法,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改变。


以自己为参照,黄泓翔看到了有着国际视野的青年的力量。“重要的还是‘人’的改变。”


于是,中南屋逐渐往青年教育方面转型。它一方面对接国际上一些国际组织和弱势群体的真实需求,另一方面对接有意愿走向世界的中国青年,在解决前者问题的同时,为中国青年提供学习、实践机会,涉及的领域主要是环境保护、社区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企业融入当地。


黄泓翔把中南屋比喻为一所学校,他希望带着更多中国青年人去他去过的那些地方、做他做过的那些事情、学会那些他在国际上“摸爬滚打”后掌握的技能,希望大家一起来追寻“世界公民教育”。


这种希冀的背后,隐藏着黄泓翔更宏大的愿望。


世界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暴涨的人口、消失的亚马逊雨林、融化的冰川、不断发生的战争与冲突......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黄泓翔有着深深的担忧和急切想改变现状的焦虑。


“有许多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都与超级大国中国息息相关,而中国也可以是带头解决全球问题的领袖,如果中国不能融入世界之中,整个世界不能齐心协力,那么(这些)问题很难解决。”黄泓翔说。


“市场”如巨兽


从一开始,黄泓翔就将中南屋定位为社会企业,希望用企业形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实现自我造血。这种形式免去了不熟悉NGO概念的国人对中南屋“如果不是为了赚钱,肯定背后有许多阴谋”的疑虑,却也让中南屋不得不努力寻找公益与商业之间的平衡。


在收入构成上,中南屋超过80%的收入都来自参与项目的青年学生一端,这意味着中南屋需要“迎合”青年学生们的实际需求,迎合商业教育市场的现状。大多数时候,这种需求出于申请海外学校时对方颇为看重的调研与公益活动经验,或者说“背景提升”需求。这跟中南屋推广“世界公民教育”的初衷并不完全匹配。


不过,对于学生们抱着“功利”目的来中南屋,黄泓翔倒不排斥。“我们不少学生身边就有象牙等野生动物制品消费,那这些人回去之后恰好可以影响他们家里人。许多NGO在做宣传时有一个困难,那就是来参加活动的已经是认可这些理念的人了,这种宣传的价值又有多大呢?”通过功利需求,吸引了本来也许并不了解公益和动物保护的青少年群体,黄泓翔觉得反而是个好事。


黄泓翔在中学演讲


让黄泓翔发愁的是,因为中南屋有自身的社会性目标,而非完全趋利,所以整个机构的盈利能力其实并不强。“我们想赚钱,但是又不能只考虑赚钱而违背了自己的初心,所以就比较尴尬。”黄泓翔说。


除了提供的产品不足以符合市场偏好,黄泓翔也非常不擅长市场推广。虽然经常被学校请去做讲座,但他讲的内容往往“公益有余、功利不足”,结果就是听众很喜欢,但很少会转化为客户——甚至有人听过讲座,都不知道中南屋有项目可以参加。


“‘市场’犹如一头嘲笑的巨兽,羞辱着堂吉柯德,看着他们注定折戟沉沙。”在一篇谈及国际教育市场现状的文章中,黄泓翔道出中南屋的妥协。为了开拓市场,这几年,中南屋开始遵照商业教育市场的现状进行市场推广,也开始告知潜在客户,参加中南屋的项目有助于申请学校、有助于“背景提升”。毕竟,某种程度上,这本就是客观事实。


黄泓翔没有商业经验,他开始频繁请教身边做企业的人。一个企业如何赚钱,成为摆在中南屋面前最实际的课题。对于商业投资的引入,黄泓翔的态度依然保守,他尚不清楚这是否适合教育。他希望可以引入影响力投资,这是一种除了财务回报,也追求社会影响力回报的投资方式。


虽然在市场推广方式上有妥协,但黄泓翔强调初心不会变,无论学生带着什么样的动机来参加,最后他们都会因为项目而收获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提升。“国际上强调,公益不是简单地做好事,而是经过调研之后,做出专业化应对。这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活动形态。”黄泓翔介绍,每个学生在项目地都会进行高强度的调研、并基于调研结果开展公益行动。且在到达项目地之前,学生们就要上一系列线上课程,获得NGO与国际组织知识、调研采访技巧、跨文化沟通技巧等方面的培训。


中南屋学员在采访调研


在国际上,白人的“救世主情结”已经被诟病和反思多年,而今天个别中国人在对外做公益时某种程度上在重蹈覆辙,过于关注“自己想怎么帮忙”,而不是“对方需要什么”。“先做调研、了解真实情况后再去帮忙”,是中南屋鼓励的态度。


黄泓翔不避讳谈这些项目的局限性,“学生主导的项目肯定很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影响力也比较局限,需要中南屋来做许多延续性工作”。


保护印尼的红毛猩猩、救援被割礼影响的马赛族女孩、研究如何把肯尼亚的手工品卖到中国...... 在黄泓翔看来,中南屋创造的最大意义并非在于这一个个项目的规模和影响力本身,而是每一位参与其中的青年的收获。五年、十年后,这些青年人会有怎样的成长,是黄泓翔对中南屋最大的期待。


黄泓翔在非洲一个动物救助中心与大象合影


中南屋学生在肯尼亚野生动物保护调研项目中进行公益实践


为了人类的共同命运


长期的海外生活让黄泓翔意识到,任何一个国家,如果在走出去时只有一个面孔,对这个国家的国际形象是极为不利的。“多元面孔很重要。我们需要大量的中国民间组织走出去。”黄泓翔强调。


虽然中南屋注册为一家企业,但黄泓翔越来越感受到,国外并不在乎一个机构注册为什么,而是看它做什么。在许多外国人眼里,中南屋是一家中国民间组织,也是中国青年人走出国门参与全球可持续发展工作的前沿实践者。他们对此赞誉有加。


有质疑的,恰恰是部分中国人。


针对中国的国际形象,黄泓翔一直持续在媒体平台与演讲中发声,但他公开讨论的话题,比如“部分中国企业在海外挖矿时破坏了环境”“ 部分中国人吃野生动物引起众怒”“ 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洲做慈善的方式有待商榷”等,引来了“不爱国”“帮西方抹黑中国”这些声音的攻击。


黄泓翔不认为承认问题的存在就是“帮西方抹黑中国”。在他看来,当世界抱有“中国在某方面很糟糕”的误解时,简单回应“中国在这方面做得很棒”,对方不容易接受,而且在某些问题上这确实也不是事实。有着新闻和国际关系背景的黄泓翔深知这一点。这也是他采取“以退为进”策略的原因。讲到象牙问题,他会说“中国确实一度是象牙消费第一大国”,但也会说“中国只有不到1%的人买象牙,有大量中国人热爱野生动物保护,在为了动物保护而努力。”


先承认中国在某些地方确实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世界上每个国家都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再讲中国实际的情况和为之做的努力。前者争取到了让本来有偏见与误解的外国人把话听下去的可能性,后者传达了一个更真实更多元的中国形象。


对于一些攻击,黄泓翔时常感到无奈,但他确信这更是中南屋作为桥梁的价值,“日久见人心。”


走在世界上,黄泓翔接触过来自各个国家的人,大家共同谈论人类议题,并不会刻意区分是哪国人。这是黄泓翔喜欢的理想状态,也是中南屋倡导的“世界公民意识”,大家在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努力,“这可能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


中南屋在肯尼亚开展女性赋权项目


中南屋现在每年送出去的青年大约有100多名,规模并不大。黄泓翔设想,也许可以和国内大学的国际人才班或者国际学校合作,向他们输送中南屋的世界公民课程,培养这些未来可能可以“走出去”的人的世界观。


商业与公益的平衡还在拉扯着黄泓翔——中南屋受到认可是因为它的社会价值,这也是中南屋真正想向中国青年提供的,但商业路径让中南屋一步步“存活”了下来。“两者间有互帮互助的关系,就像‘鸡’和‘蛋’,是有鸡后又有蛋,有蛋后又有鸡,不能先有一堆鸡,或者先有一堆蛋。”


还在哥大读书时,因为缺少经验,黄泓翔在去厄瓜多尔调研的课题申请中落选。他转租纽约的住房,自费来到厄瓜多尔,采访了中国投资企业的在地情况,这篇文章后来作为深度报道,整版发在了《南方周末》。这是黄泓翔参与国际调研的起点,这之后,找他参与调研的人越来越多,黄泓翔走向世界的大门逐渐打开。因为这件事,黄泓翔一直懂得“如果想要做什么,去做就是了”。


中南屋同样是一件他想一往无前做下去的事,“我们没有官方背景,却在机构名字上突出‘中国身份’;我们做了许多NGO会做的事,模式却又是商业公司,这条路走下去会怎样,我也不知道,但还挺有意思、挺值得探索的。”END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黄泓翔梨花颂

金羊网讯 记者王莉报道:上周六,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第二季继续播出第三期。本期节目围绕“生命”这一主题词,演员胡歌、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黄泓翔、小说家阿乙、企业家王石、中国植物画第一人曾孝濂分别用朗读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

其中,非洲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黄泓翔与英国著名动物学家珍·古道尔隔空“合体”,共同朗读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与大自然里的生命对话。节目中,黄泓翔还分享了他参与卧底调查象牙走私的经历,感动了不少观众,大家纷纷表示:“越来越向往这样有意义的生活”,“他们都是上帝派来保护世界的”。

从此,买卖象牙在中国都是违法行为

美国知名视频网站Netflix曾联合著名演员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微软的保罗·艾伦于2016年底推出纪录片《象牙游戏》,将非洲大象的偷猎危机带入公众视野。纪录片从在肯尼亚发现的非法象牙开始,揭露了亚非两大洲的非法象牙贸易。片中有很多冒着生命危险在拯救大象的犯罪打击者,其中就包括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黄泓翔,也是唯一一个不打马赛克出镜的“卧底”调查员。

回忆起“卧底”的经历,黄泓翔至今仍心有余悸,“你并不知道他会有刀还是枪,以及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而你是离他最近的一个人,其实还是挺害怕的”。尽管如此,他依然义无反顾,不仅仅是出于对动物的热爱,也希望“外国人会意识到有很多中国人跟他们一样,都是非常热爱野生动物保护的;也让中国人知道,这种卧底调查、野生动物保护不都是外国人的事情,咱们中国人也可以做”。“2017年12月31日起,中国全面停止商业性加工和销售象牙及制品活动”,中国国家林业局在去年底就给大象准备了2018年的“新年礼物”,从此,买卖象牙在中国都是违法行为。越来越多的组织和名人都在呼吁更多人加入到保护大象的行动中,“一起对象牙制品说不”。

不死,是黄泓翔得到的最大奖励

研究生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黄泓翔,毕业后曾拿到了全球顶级咨询公司的offer,但他却选择了放弃,毅然投身到非洲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他曾说过,自己从小就是个“动物狂”,经常和外公去逛动物园。他还喜欢看冒险小说,对那些奇幻有趣的探险故事十分着迷,童年起就有一颗想当冒险家的心。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黄泓翔经常听身边的同学讲南美、非洲的事,便渐渐萌生了想去那里看看的想法。2013年,黄泓翔成功申请到了一个非洲招募中国记者的项目:在南非纳米比亚和莫桑比克做为期三个月的象牙犀牛角贸易的调查报道。

生于广东汕头的黄泓翔,今年才刚30岁,原本可以在华尔街拿着不错的薪水过着舒适的生活,他却选择拿着辣椒水去面对未知的危险,而得到的最大奖励只是“不死”。“人的生命可以达到三种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解决温饱问题,那么无论赚再多的钱都是在这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你做的事情,你觉得有意思;第三个层次是你做的事情,你觉得有意义。我不觉得自己是在做牺牲或付出,因为如果按照我自己的标准,我觉得我的人生挺好的。”这个瘦瘦小小的汕头小伙,思想境界早已高大无比。

朗读,让我们一起敬畏自然界所有的生命

和黄泓翔在《朗读者》节目中隔空朗读的珍•古道尔,是在全世界拥有极高声誉的动物学家。她26岁时孤身前往非洲的原始森林,对那里的野生黑猩猩做了整整38年的科学考察。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和研究,珍·古道尔积累了大量关于黑猩猩的习性、行为等方面的珍贵数据,黑猩猩会使用工具、黑猩猩也有情感等都是她的研究成功。而她对待黑猩猩或许已经超越了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工作关系,她会把非洲各地市场上瘦骨嶙峋的黑猩猩收养起来,跟它们有着如同跟人类交往一样的深厚感情,“当我看了有些医学科学家实验用的关在笼子里的猩猩或猴子时,就好像在波兰参观纳粹集中营时所感受到的同样滋味”。

当珍·古道尔以“朗读者”的身份亮相《朗读者》第二季节目时,网友都很激动,“哇!这是教科书里的人物”!黄泓翔也说,她是自己从小就知道并且很向往的英雄。对于黄泓翔的经历,珍•古道尔为他点赞,称赞他是“看到过的最勇敢的中国英雄”。他们共同朗读了蕾切尔•卡森所著的《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作者也在用自己的思考为人类对环境的保护给予启迪。一段文字将三个本无关联的人联系在一起,也让我们开始思考并意识到,正如黄泓翔在朗读开始前说的那段话:“人类需要思想的深度转型,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转向生态主义的价值观,敬畏自然界所有的生命,不仅仅是人的生命。”

黄泓翔事迹


文中素材已获得@赛雷三分钟及知乎用户@守拙授权,在此特别感谢!


前几年,有个毕业于复旦,深造于哥大的中国留学生刷爆全网,他的名字叫黄泓翔



他放弃了全球顶尖咨询公司波士顿咨询面试的offer,跑去非洲当起了“卧底”,穿梭于各个象牙交易黑市


只因为国际上认为,中国不仅是造成濒危物种灭绝的最大元凶,还是造就象牙交易市场“繁荣”的罪魁祸首。


于是黄泓翔决定冒着被报复的风险,站在国际舞台上消除全世界对中国的误解


黄泓翔在暗访象牙黑市


主页君曾经也被这个故事深深感动,当时还在心底默默为这名中国留学生感到自豪。


只是没想到,黄泓翔和其创立的公益组织「中南屋」被扒出是“行走的50万”(用于指代潜伏在我国的间谍,50万是举报奖金)。



现在来看,黄泓翔不过是被包装后的毒瘤留学生罢了!



就在这几天,之前把回形针扒得精光的@赛雷三分钟发现“公益”组织——中南屋,竟然是一个疑似被境外势力渗透的机构。



先跟大家说说中南屋是个什么东西。


在官网上,他们介绍自己是一家由哥伦比亚大学孵化的,致力于世界公民教育的社会企业。


热衷于带领中国的青少年去到亚非拉地区开展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弱势群体赋能等等世界性的公益。



乍一看,似乎没啥毛病,不过是个平平无奇的公益组织。


但如果你在前段时间打开中南屋网站的首页,就会看到「广州非洲人反歧视公益调研」几个大字。


小标题:如何帮广州的非洲人打破歧视,融入中国?



项目介绍里,广州人被中南屋描述得尖酸刻薄,仿佛每个人都是十足的种族主义者,但文中却只字不提非法移民对原住民造成的困扰



广州人歧视非洲人?


看到这,主页君广州的朋友已经气到在吸氧了。



谁都知道,我们中国人向来热情好客,对于通过正当手续来华工作、旅行、生活,尊重中国文化的非洲朋友,我们敞开双臂欢迎,而让我们充满不安的,是那些成天出现在社会新闻里的非洲人。


不谈入境、停留是否合法,不谈外来人口大量涌入是否会给当地居民带来困扰甚至安全隐患,直接就给咱中国人扣上了「歧视」的大帽子,还真有点受不起。



这件事情当时在网上还引起了不小的讨论,中南屋也站出来回应了——


“因为反对歧视非洲人,我们被网暴了。”


言下之意便是:


我没错,我不改,我还要更努力!这都是为了中国好!你们不支持我就是在自取灭亡!



又是“世界公民”那一套感动自己的美式NGO(非政府组织)套路。


当然,看到这里,也许有部分朋友质疑:这个中南屋可能是在帮助少数被歧视的非洲人谋福利,是不是我们误解了呢?


为了不冤枉好人,主页君还真就找到了参加过中南屋广州非洲人项目的受害者@守拙


之所以叫受害者,因为那个小姑娘是被骗进中南屋的。


以下据@守拙爆料:


报名费白纸黑字写着199,实则让人给了2万块,这种诈骗行为咱就不多说了。


据中南屋宣传,只要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报告将会发表在国际关系研究平台 China Global Dialogue 上,学员也会收到一封权威的推荐信。


然而,实际上这封权威推荐信,出自黄泓翔自己


而打开那个所谓的国际关系研究平台 China Global Dialogue的官网,主页君就感到了一阵不适。说实话,这种暗戳戳地用各种小心思、小手段去抹黑自己国家的行为,中南屋是真的得心应手。(大家稍后也将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


打开官网,映入眼帘的就是厚厚阴间滤镜的浦东街景


不仅如此,它还要将雾霾笼罩的上海和欣欣向荣的纽约放在一起,“精修”和精修形成鲜明对比



这还不算什么,据@守拙爆料:


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中南屋不断给人洗脑说疫情是我们中国人的错,即便黑人性骚扰或者扰乱治安我们说一个“不”,那都是在种族歧视等等。


当时一同在听的,是一百多个中国年轻人,是一群即将出国留学甚至已经身在国外的中国青年。


授权自知乎用户@守拙


短短几天,小姑娘痛苦万分,还险些被洗脑,遇到一个见过一面就要求确立关系的黑人,@守拙甚至还反思自己的拒绝是不是在种族歧视。



不仅如此,连中南屋给安排的其中一名“采访对象”,都其实是尼日利亚的走私犯...



看到这里,这个组织是什么性质,相信小伙伴们都心里有数了。


主页君在这里插一句,很多申请美本的小伙伴都希望通过公益组织来为自己添砖加瓦,但往往很容易被这种所谓“公益组织”带跑偏,所以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


其实,就像主页君之前提到的,中南屋的这种暗戳戳地拜高踩低,抹黑自己国家的手段,用的已经不是一回两回了。


之前他们连着怒发好几条推送,用来说明咱中国人与亚马逊存亡之间的关系,好家伙,吓得主页君还以为回形针转世了



亚马逊不过是开胃菜,中南屋的歪屁股标题多了去了——


《非洲民众抗议:辉瑞疫苗是给精英的,中国疫苗是给我们的?》



《滴血的非洲红木与中国市场》



在中南屋的世界观里,哪哪儿都有咱中国人的事。


就比如日本排核废水,那咱们也要关心一下南京的水



一提到美国的BLM运动,中南屋就说歧视这事咱们自己也有



世界一切太平,他就说说中国的沙尘暴。



哪怕这事儿跟咱中国人没关系,那也能扯到中国上来。


《建议中国收藏:以爱沙尼亚为例,讲讲如何塑造国家形象》




中南屋被@赛雷三分钟深扒后,这件事持续发酵。


就在刚刚,中南屋发了一则声明,极力撇清自己与西方反华势力的关系。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来看看这个组织的核心成员。先说创始人黄泓翔。


除了前边介绍的一些信息之外,他还是奥斯卡入围纪录片《象牙游戏》的主角之一,也就是他卧底非洲的那个故事。



主页君是真的花了两个小时把纪录片看完了,观感就四个字:强烈不适


这个纪录片里,主要有两个场景,非洲以及中国。


非洲人捕杀大象获取象牙,是妥妥的坏人,而中国人则是全球象牙最大的买家,是比坏人还坏的人


至于白人扮演什么角色,不用主页君说了吧,那必须是不断伸张正义的好人。


一开始,黄泓翔为了和卖家接上线,卧底成了中国买家。


他甚至有点沾沾自喜自己被歧视的黄皮肤,这给他的调查带来方便,还说那些卖家做梦也没想到,在象牙买卖中,会有中国人站在正义的一边



黄泓翔在任务中唯一的顾虑就是,在和中国罪犯的对抗中,会被同胞当成卖国贼,因为中国人都有很强的爱国主义意识...


得,千错万错,都是中国人的错。


而小可怜黄先生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形象。



一边说着希望消除国际对中国人的偏见,一边又“承认”在中国很多人只是把动物当作一种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



完了还不忘舔一舔西方国家。



我说你自我贬低就算了,为什么还非得拉着全中国和你一块儿自省啊?



除了这个纪录片之外,黄先生还发表过不少文字作品——



那个著名的“现在全世界可能有一半的濒危物种都跟咱们中国人有关”,就出自黄先生之口,这是他经过几年调查得出来的结论。



但你要他拿出具体数据来佐证自己的观点,他又会说:这太复杂了,很多东西没法统计,但不管,反正就是中国人干的。



主页君本想在外网再找黄泓翔的其他作品,可他手速很快的将个人博客都给清空了。


不过据@赛雷三分钟所说(以下为@赛雷三分钟爆料):


找到了一些黄先生的往期作品,只是尺度大到,不打码不敢放出来。


像啥西藏问题、中国艾滋村等等敏感话题,大谈特谈。



而中南屋的其他核心成员就更让人细思极恐了。


就比如这位Eric Olander.


曾为BBC、CNN工作过,是中国外交政策专家,还是国际NGO组织“中非项目”的创始人兼主编。


属实是buff叠满了。



他在中南屋的平台上,宛如一个在中国呆了30年,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



但只要到了外网就原形毕露,露出獠牙。


发表的几十篇文章,每篇都在抹黑中国



巧的是,前段时间还发布了关于广州种族歧视的文章。



而Eric所在的“中非项目”和中南屋关系密切,并且官网和官推上都充斥着大量反华内容...



朋友们,老阴阳人了。


由于篇幅问题,咱们就不一一展开扒中南屋的团队成员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查,查到了什么别忘了在评论区和小伙伴们一起分享。


中南屋团队成员



前面跟大家说过,中南屋是一所教育机构,主要面向的群体是以大学生中学生为主的中国青少年。


这也是让主页君最痛心的地方



已经步入社会的人尚且都可能被骗,更别说是涉世未深的学生群体了。


这些优秀的、怀揣着公益梦想的、想给简历填添砖加瓦的学生,被“悄无声息”的洗脑术一步步浸透


中南屋真的坏透了。



在中南屋的官网上写着这么一句话,只要加入他们,被名校录取只是自然而然附带的结果



而在他们的官网中曾经分享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学员在中南屋期间,写了一篇中国在纳米比亚软实力的调研报告,然后很快就收到了约翰霍普金斯和哥大的offer,并成功被后者录取。



然后那篇报告还真被@赛雷三分钟给找到了!


你们猜怎么着,往好听了说是调研报告,往坏了说就是一篇3000字的反华小作文


比如中国人在纳米比亚洗钱、逃税、贿赂警察、偷猎野生动物等等。



原来反华还是拿名校offer的财富密码?好一个“自然而然”。


最让人气愤的是,上述那名写反华小作文的学员在中南屋并不是个例,很多中南屋的学生都写得一手好反华大作。


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机构”中南屋“教”出来的学生,tui,快别来玷污留学生群体了!



主页君相信,这些学生大部分是无辜的,比起写反华小作文的同学,有意引导反华情绪的罪魁祸首中南屋,才最应该被唾弃


除了给留学生“镀金”,中南屋还会在国内的高校开展一系列活动,甚至他自己也是西南某大学的聘任导师,任期一直到2023年7月



他的手还伸向了苏州某重点高中,这无孔不入的渗透,怎么能让人不担心。


毕竟,黄泓翔所接触的年轻人,可都是中国的未来



我们不知道中南屋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与境外势力朋比为奸,想要腐蚀和同化中国优秀人才的思想?还是打着公益的旗号,只为骗钱骗得好看点?


但不管是什么,他们所作所为带来的影响,无疑都是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各种邪恶之气蠢蠢欲动,它们就像一个又一个的点,如果我们不重视不抵制,它们就可能连成一条条线,再然后就是坚不可摧的反华网络


等到那时,被毁掉的将是年轻人的思想,也就是中国的未来。


内容来自知情者爆料,我们会进一步关注,有相关进展或者更新也会及时跟进,欢迎大家补充指正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黄泓翔朗读者,黄泓翔个人资料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