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丘博保险和安达保险关系
大家好,由投稿人毕光泽来为大家解答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丘博保险和安达保险关系这个热门资讯。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丘博保险和安达保险关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丘博保险公司
新修订的《公司法》首次通过立法形式确定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即“董责险”制度),并于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
对于保险界而言,新版《公司法》实施后引发的热议是:险企董责险业务会否再次“升温”,掀起一波投保潮?
董责险,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上市公司接近100%的投保率,目前国内上市公司的投保率大约在20%,市场潜力仍待发掘。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董责险“升温”是一大趋势。利用董责险转移上市公司及董事监事高管的“管理风险”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水平的直接体现。
“舶来品”超20年
董责险起源于欧美地区,于2002年引进中国,严格意义上算得上“舶来品”。
董责险,全称为董事、监事及高管责任保险(Directors and Officers Liability Insurance),是以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即“董监高”)对公司及第三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一种职业责任保险,也是上市公司提高治理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平安保险与美国丘博保险集团合作推出中国首例董责险。随后,美国美亚、安联保险、中国人保、华泰财险等多家公司开展了董责险业务。
董责险被引进国内后,相关法律法规也逐步完善,最早可以追溯的是2001年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述指导意见提出,“上市公司可以建立必要的独立董事责任保险制度”。
随后,《上市公司治理准则(2018年修订)》中进一步鼓励董事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该准则第二十四条规定“经股东大会批准,上市公司可以为董事购买责任保险。责任保险范围由合同约定,但董事因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而导致的责任除外”。
2020年伴随新《证券法》的施行,我国“董监高”的约束监管机制迎来新的突破,“董监高”所面临的责任约束机制不断强化,承担的责任风险逐渐升高,公司(包括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及“董监高”对于董责险作为风险保障的需求不断强化。
董责险迎来发展新机遇在2023年4月。当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改革的意见》指出,鼓励上市公司为独立董事投保董事责任保险。
这次的新《公司法》首次以立法明文规定形式鼓励公司投保董事责任保险,并要求投保公司的董事会向股东会报告责任保险的相关内容。
例如,2023年12月29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2024年7月1日起施行。具体来看,新《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条规定,公司可以在董事任职期间为董事因执行公司职务承担的赔偿责任投保责任保险。公司为董事投保责任保险或者续保后,董事会应当向股东会报告责任保险的投保金额、承保范围及保险费率等内容。
投保率仍处低水平
董责险进入中国市场虽然已有20多年,但据业内人士估算,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投保率只有20%左右。
而在欧美和中国香港地区,董责险已成为上市公司的“标配”。上市公司希望安排这个保险以应对来自监管机构、股民等第三方对董事高管个人以及公司的调查、索赔及诉讼风险,欧美发达国家公司董责险的投保率高达95%。
安联保险AGCS(全球企业及特殊风险)中国区负责人彭衍此前在介绍香港地区的董责险时表示,从港股投保率来看,虽然港股市场并未像美股市场诉讼频发,但港股的上市规则规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公司必须为董事购买保险;如果未购买,需要在年报中披露未购买原因。这条规定令港股上市公司董责险投保率保持在高位,达到80%以上。
董责险被国内上市公司所重视还是近几年的事,康美药业财务造假、瑞幸咖啡财务造假案等一系列事件后,让上市公司董责险投保率一度实现“指数增长”。
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保险团队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董责险市场报告(2024)》显示,以“责任险”与“责任保险”为关键词在巨潮资讯网、上交所网站与深交所网站等官网进行搜索,以A股上市公司在2023年全年发布的公告为研究对象,2020年A股公开披露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数量为119家,同比增长超205%;2021年和2022年,这一投保数据分别达到了248家和337家;2023年则回落至304家。
对于2020年、2021年、2022年连续三年的高增长,上海市建纬律师事务所保险团队认为主要原因是,新《证券法》所确立的“中国式证券集体诉讼制度”大幅提高了A股上市公司及“董监高”的诉讼风险,以及康美药业等案件的司法实践唤醒了上市公司对“董监高”的责任风险的意识,导致上市公司对董责险的购买需求显著上升。2023年的回落则主要因为前期典型的虚假陈述案曝光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市场对证券诉讼风险上升的反应逐步消化,需求减弱或放缓。
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后就能为相关高管实现完全兜底吗?答案是未必。有保险业内人士就指出,董责险条款中一般都有免责条款,比如故意欺诈行为,一旦认定,保险公司则免赔。
“董责险保障的是董监高在履职过程中因过失违反忠实义务或勤勉义务的非故意行为,通常,对于董监高的欺诈行为或故意违法、故意犯罪行为,董责险会通过免责条款的形式将前述故意行为引发的损失排除在董责险的保障范围之外。”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发布的《新公司法下中国董责险制度的发展评析》指出。
董责险或成新蓝海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董责险市场应该说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基本具备了提供全方面的董责险保障及理赔服务能力。
从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方案来看,2023年度上市公司购买的“董监高”责任险保额最高为7.5亿元,保单限额最低为800万元。具体来看,目前A股上市公司董责险保单限额选择以4000万至6000万元为主,其次是8000万至1亿元,最常见的保单限额为5000万元与1亿元。
董责险能不能赔付、如何赔付,是企业十分关心的话题。在2023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中,有两家保险公司公布了董责险赔付相关数据,涉及的董责险赔付金额近亿元,合计赔付约9097万元。其中,美亚财险披露了4项原因为“董监高责任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分别为3237万元、2040万元、2025万元、1065万元,合计赔付8367万元;苏黎世财险披露了1项赔付原因为“董监高责任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为730万元。
有律师表示,长期以来董责险投保率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市场公开赔付案例,上市公司对董责险能否发挥转移责任风险信心不足,仍需要有更多的董责险赔付案例进行说服教育。
当下市场的普遍共识是,此次《公司法》的修订,尤其是针对董事(不区分上市公司董事与非上市公司董事)责任的强化与细化,对于国内开发董责险的保险公司是一次巨大的商业机会。
据光大证券测算,我国董责险若能在2030年达到85%的覆盖率水平,则2021—2030年董责险保费共计可收入76.2亿元。
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认为,新《公司法》的颁布,对于董责险来讲是一次重大的机遇,尤其是会将董责险的覆盖范围由上市公司引入数量更多的非上市公司。目前,国内保险市场售卖的产品以针对上市公司的董责险居多,针对非上市公司的特定化产品比较少。
总体而言,新《公司法》的正式实施将让董责险在我国的发展驶入“快车道”。对保险公司而言,面对需求不断增长的董责险,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董责险可以直接提高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另一方面,董责险在我国还是一种相对较新的保险产品, 如何因企业而异设计产品、规定赔付条件以规避道德风险仍需要深思。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瑞幸咖啡曾因2020年22亿元财务造假案引发的巨大争议,也让董责险“出圈”。当时,瑞幸咖啡在上市前曾购买总限额2500万美元的董责险,其中基础层保单保额1000万美元,由8家中资险企共保,最终该基础层保单进入仲裁环节,并作出裁决,裁决结果为共保体赔付700万美元,免赔300万美元。这也是其中对欺诈责任存在争议所作出的折中的裁决。
所以说,董责险想要持续稳定“长大”,既要敢于承保,更要时刻防骗,谨防蓝海变火海,未来道远任重。
本文源自A智慧保
丘博保险与安达保险
证券时报记者 胡敏文
12月14日,海目星发布了一则公告,为进一步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管理层及其他责任人员充分履职,降低运营风险,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拟为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及其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其他责任人员购买责任保险,保险期限为一年,赔偿限额不超过1亿元,保费支出不超过50万元。
这是今年上市公司董监高责任险(下称“董责险”)投保热潮下的一个缩影。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强责任时代”的到来,千万罚单、巨额索赔事件频现,敲响了董监高“入行需谨慎”的警钟。为了转移管理层履职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保险“求助”,董责险顺势走向大众视野。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公开发布董监高责任险购买计划的上市公司已超过400家,投保数量创历史新高,即便是非上市公司也开始加入购买行列。
董责险,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一张保单的保障究竟几何?购买董责险能否让管理者免除责任?
超400家上市公司公布投保计划
2002年,平安保险与美国丘博保险集团推出国内第一份中文条款的董事和高管责任险,万科创始人王石成为该险种的第一位被保人。此后,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等险企相继推出了董责险。
然而,就A股上市企业整体购买率而言,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8年以前,每年公告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不足20家,2019年也才34家。
2020年可以说是董责险在国内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宣布投保的上市公司数量迅速攀升至143家。2021年、2022年进一步攀升至239家、335家。截至2024年12月18日,年内共有41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购买董责险的计划(图1)。
根据今年上市公司披露的投保计划,5000万元、1亿元这两档保险额度,是上市公司的主流选择,占到了总体的近七成。平均赔偿限额则在6500万元左右。选择高额保险方案的仍是少数,据不完全统计,仅有6家上市公司董责险责任限额不低于2亿元。
尽管如此,大部分上市公司仍处于观望状态。在2024年内公告投保计划的414家上市公司中,有216家是首次投保,占到了一半以上;另外,163家为续保,35家为重新投保。总体来看,A股公开过董责险投保经历的上市公司,累计有1000多家。
据了解,购买董责险并不属于强制公告的类型,存在部分上市公司未单独发布公告的情形。平安产险高级总监沈乐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据我司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9日,已有1378家上市公司投保,2024年当年新增200家左右。”另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保险行业人士华明(化名)告诉记者,当前A股上市公司整体投保率大致在25%—30%。
董责险投保升温的背后,是A股市场风险环境的巨变。
华明告诉记者,2022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取消了行政、刑事前置程序,改变了A股上市公司行政处罚到民事赔偿的顺位风险场景,这导致信息披露的民事诉讼开始进入高频时代。
近年来,董监高因履职不当招致投资人损失而被起诉的案件不断增多。“2021年康美药业的首例特别代表人诉讼和乐视网等令市场瞩目的案件,让A股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虚假陈述民事诉讼风险。同时,大智慧、交大昂立等针对董事高管个人的追责诉讼也逐渐出现,迫使董监高更加关注自身的履职风险,故要求上市公司为其购买董责险的需求也持续提升。”沈乐行说。
自2018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以来,与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风险管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陆续修订,多处提及针对责任保险的购买安排。而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公司法》,更是首次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有效提升了董责险购买关注度。
某投保了董责险的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只要情况允许,会尽力购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未来的损失。“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以及公司治理要求不断提升,更倾向于要求上市公司购买董监高责任险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及责任。”国内知名财税审计专家刘志耕说。
保险费率因司而异
伴随投保企业数量的增多,董责险保费也是水涨船高。
据记者观察,一些长期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保费支出普遍上涨。例如,恒逸石化自2018年末公告购买董责险以来,连续6年赔偿限额都是5000万元,但是保费从15万元增至25万元;同样的,2020年至2024年间,在赔偿限额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外运的保费支出从22.5万元涨至50万元,中金岭南保费从38万元涨至68万元。
大量数据也显示,近几年保险费率持续上调。证券时报记者全面统计了2017年至今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投保数据,经计算,2019年以前,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董责险保险费率在4‰以下;而到了2024年,约一半上市公司的保险费率在4‰到6‰区间(表1)。
从上市公司董责险购买方案披露的信息来看,不同上市公司保险费率存在较大差异(表2)。以赔偿限额5000万元为例,2024年以来参与该档保险的上市公司有174家,其中85%以上保费集中在25万—50万元,但是保费支出最低的西昌电力仅需9.98万元,保费最高的游族网络需支出90万元,几乎相差了8倍。
董责险保费是保险公司通过多维度指标,评估上市公司各种情况后给出的价格。保险费率差异反映了哪些问题呢?
沈乐行表示,董责险的费率会根据每个客户的实际情况单独厘定,具体参考因素包括公司的证券发行地、市值和股价水平及变动情况、所属行业和业务经营情况、财务及公司治理情况、股东情况、董监高的经验及稳定性、过往违规记录等多个方面。费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保险公司对该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结果,但是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是动态的,每一家公司的承保方案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董责险费率高的上市公司风险情况不好、费率低的风险情况好。
“从微观层面看,董责险费率基本是‘一司一价’。董责险保费的差异的确能反映经营水平和治理水平,度量风险程度,但是并不能与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完全等同,还需要考虑董责险产品本身的异质性。”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梁上坤说。
董责险能否解忧?
董责险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保护,是业内十分关心的话题。
据沈乐行介绍,董责险的保障主要针对证券合规性风险和日常经营管理风险两个层面,在董监高因疏忽而导致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或者决策失误,进而遭到监管执法和投资者索赔时,可承保相关法律费用以及民事赔偿金。
除了在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限内提供保障,部分保险产品还可以向前“追溯”。华明告诉记者:“标准的董责险是含有追溯功能的,可以追溯到挂牌交易日或股改日。如果上市公司风险比较大或需要的保障期限比较长,保险费率会相应提高。”
购买董责险后,上市公司、董监高就能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未必。
通常情况下,财务造假、招股说明书虚假陈述、职务侵占或者违反竞业禁止等行为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并不包含在董责险里面。也就是说,董责险是为高管对冲“无心之失”,而非为“有心之过”兜底。
近几年,上市公司屡收罚单。那么,这些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理赔情况如何呢?
从目前情况来看,A股尚未有一家上市公司公开过该险种的赔付结果。但是透过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可以窥见董责险理赔的一角。
有2家财险公司持续披露每季度的董责险赔付数据,2023年至今,26笔赔付合计约4.4亿元,单笔赔付近1700万元。其中,美亚保险披露了20项有关“董责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合计3.73亿元;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披露了6项有关董责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合计约6800万元(表3)。
据了解,随着近年来“罚单”的增多,董责险理赔已在路上。“以平安产险为例,截至2024年11月,我司收到的董责险理赔案件数量已达36件,较2023年全年增长约38.5%。其中A股上市公司因监管环境持续趋严,新增案件数量已达14件,较2023年提升了133.3%。这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董责险在上市公司风险防控和损失补偿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保险公司在承保经营、理赔处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乐行说。
会否过度“逃避责任”?
这些董责险理赔事项,涉及总金额超亿元,为上市公司起到了安全垫作用。然而,理赔事项背后大多与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等行为相关,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是否会让管理层过度“逃避责任”?
沈乐行告诉记者,任何的商业保险都不是万能的,董责险也不例外。董责险在条款设置中会有针对性地设计故意违法行为等责任免除条款,因故意违法违规行为而导致的行政罚款、通报批评甚至市场禁入等监管措施,均是董责险无法转嫁的风险。因此对董监高而言,日常的勤勉履职仍是必要的,绝非是购买了董责险就可高枕无忧、逃避责任。
梁上坤认为,董责险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可以激励董事和高管。近年来,上市公司面临的法律环境日益复杂,管理层相较之前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董事和高管可能会采取更为保守的经营策略。如果公司购买了董责险,董事和高管就可以被激励采取创新性的经营策略。如今技术革命正在不断酝酿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如果董事和高管缺乏足够的激励,故步自封,会导致公司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
其次,引入了保险公司的监督。在投保之前,保险公司会对企业进行详细调研,评价其治理结构和环境,并根据公司可能面临的民事赔偿诉讼风险,谨慎确定董责险的费率。这可以直接推动企业提升自身的治理水平。在保险期限内,保险公司持续跟踪投保企业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些事前事中的监督和信号,对于股东都是有价值的。
最后,为投资者提供利益保障。公司董事和高管的过失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损失和索赔,但其财产是有限的。除了直接损失,还会产生辩护费用、和解金和赔偿金等损失。此时,董责险可以承担这类费用,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公司的股东和潜在投资者来说,董责险保护他们的利益,增强了他们投资公司的信心。
“从本质上来讲,董责险通过注入少量资金,增强了董监高与股东之间的信任,为双方的权益都增加了一层保护。董责险有助于缓解公司的代理问题,帮助双方实现利益趋同。”梁上坤说。
董责险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在面对日益严格的问责机制时,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要。董责险为董监高筑起了责任风险的“安全垫”,上市公司应以此为契机,提升治理水平,践行合规经营。
丘博保险锁
证券时报记者 胡敏文
12月14日,海目星发布了一则公告,为进一步完善公司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管理层及其他责任人员充分履职,降低运营风险,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拟为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及其全体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其他责任人员购买责任保险,保险期限为一年,赔偿限额不超过1亿元,保费支出不超过50万元。
这是今年上市公司董监高责任险(下称“董责险”)投保热潮下的一个缩影。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强责任时代”的到来,千万罚单、巨额索赔事件频现,敲响了董监高“入行需谨慎”的警钟。为了转移管理层履职风险,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保险“求助”,董责险顺势走向大众视野。
据证券时报记者统计,今年以来,公开发布董监高责任险购买计划的上市公司已超过400家,投保数量创历史新高,即便是非上市公司也开始加入购买行列。
董责险,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责任保险,一张保单的保障究竟几何?购买董责险能否让管理者免除责任?
超400家上市公司公布投保计划
2002年,平安保险与美国丘博保险集团推出国内第一份中文条款的董事和高管责任险,万科创始人王石成为该险种的第一位被保人。此后,人保财险、太保产险、国寿财险、中华联合财险等险企相继推出了董责险。
然而,就A股上市企业整体购买率而言,市场接受度并不高。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8年以前,每年公告投保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不足20家,2019年也才34家。
2020年可以说是董责险在国内发展的重要分水岭,宣布投保的上市公司数量迅速攀升至143家。2021年、2022年进一步攀升至239家、335家。截至2024年12月18日,年内共有414家上市公司公布了购买董责险的计划(图1)。
根据今年上市公司披露的投保计划,5000万元、1亿元这两档保险额度,是上市公司的主流选择,占到了总体的近七成。平均赔偿限额则在6500万元左右。选择高额保险方案的仍是少数,据不完全统计,仅有6家上市公司董责险责任限额不低于2亿元。
尽管如此,大部分上市公司仍处于观望状态。在2024年内公告投保计划的414家上市公司中,有216家是首次投保,占到了一半以上;另外,163家为续保,35家为重新投保。总体来看,A股公开过董责险投保经历的上市公司,累计有1000多家。
据了解,购买董责险并不属于强制公告的类型,存在部分上市公司未单独发布公告的情形。平安产险高级总监沈乐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据我司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9日,已有1378家上市公司投保,2024年当年新增200家左右。”另一位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保险行业人士华明(化名)告诉记者,当前A股上市公司整体投保率大致在25%—30%。
董责险投保升温的背后,是A股市场风险环境的巨变。
华明告诉记者,2022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证券市场虚假陈述侵权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取消了行政、刑事前置程序,改变了A股上市公司行政处罚到民事赔偿的顺位风险场景,这导致信息披露的民事诉讼开始进入高频时代。
近年来,董监高因履职不当招致投资人损失而被起诉的案件不断增多。“2021年康美药业的首例特别代表人诉讼和乐视网等令市场瞩目的案件,让A股上市公司及相关主体更加直观地认识到自身所面临的虚假陈述民事诉讼风险。同时,大智慧、交大昂立等针对董事高管个人的追责诉讼也逐渐出现,迫使董监高更加关注自身的履职风险,故要求上市公司为其购买董责险的需求也持续提升。”沈乐行说。
自2018年《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修订以来,与上市公司及其董监高风险管控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陆续修订,多处提及针对责任保险的购买安排。而今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公司法》,更是首次通过立法形式确立了董事责任保险制度,有效提升了董责险购买关注度。
某投保了董责险的上市公司高管告诉记者,这主要是为了防患于未然,只要情况允许,会尽力购买,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未来的损失。“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变化以及公司治理要求不断提升,更倾向于要求上市公司购买董监高责任险来避免潜在的法律风险及责任。”国内知名财税审计专家刘志耕说。
保险费率因司而异
伴随投保企业数量的增多,董责险保费也是水涨船高。
据记者观察,一些长期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保费支出普遍上涨。例如,恒逸石化自2018年末公告购买董责险以来,连续6年赔偿限额都是5000万元,但是保费从15万元增至25万元;同样的,2020年至2024年间,在赔偿限额不变的情况下,中国外运的保费支出从22.5万元涨至50万元,中金岭南保费从38万元涨至68万元。
大量数据也显示,近几年保险费率持续上调。证券时报记者全面统计了2017年至今A股上市公司披露的投保数据,经计算,2019年以前,六成以上的上市公司董责险保险费率在4‰以下;而到了2024年,约一半上市公司的保险费率在4‰到6‰区间(表1)。
从上市公司董责险购买方案披露的信息来看,不同上市公司保险费率存在较大差异(表2)。以赔偿限额5000万元为例,2024年以来参与该档保险的上市公司有174家,其中85%以上保费集中在25万—50万元,但是保费支出最低的西昌电力仅需9.98万元,保费最高的游族网络需支出90万元,几乎相差了8倍。
董责险保费是保险公司通过多维度指标,评估上市公司各种情况后给出的价格。保险费率差异反映了哪些问题呢?
沈乐行表示,董责险的费率会根据每个客户的实际情况单独厘定,具体参考因素包括公司的证券发行地、市值和股价水平及变动情况、所属行业和业务经营情况、财务及公司治理情况、股东情况、董监高的经验及稳定性、过往违规记录等多个方面。费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保险公司对该上市公司的风险评估结果,但是因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是动态的,每一家公司的承保方案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也不能简单地认为,董责险费率高的上市公司风险情况不好、费率低的风险情况好。
“从微观层面看,董责险费率基本是‘一司一价’。董责险保费的差异的确能反映经营水平和治理水平,度量风险程度,但是并不能与上市公司经营风险完全等同,还需要考虑董责险产品本身的异质性。”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授梁上坤说。
董责险能否解忧?
董责险能为企业带来什么保护,是业内十分关心的话题。
据沈乐行介绍,董责险的保障主要针对证券合规性风险和日常经营管理风险两个层面,在董监高因疏忽而导致信息披露违法违规,或者决策失误,进而遭到监管执法和投资者索赔时,可承保相关法律费用以及民事赔偿金。
除了在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期限内提供保障,部分保险产品还可以向前“追溯”。华明告诉记者:“标准的董责险是含有追溯功能的,可以追溯到挂牌交易日或股改日。如果上市公司风险比较大或需要的保障期限比较长,保险费率会相应提高。”
购买董责险后,上市公司、董监高就能高枕无忧了吗?答案是未必。
通常情况下,财务造假、招股说明书虚假陈述、职务侵占或者违反竞业禁止等行为所引起的损害赔偿责任,并不包含在董责险里面。也就是说,董责险是为高管对冲“无心之失”,而非为“有心之过”兜底。
近几年,上市公司屡收罚单。那么,这些购买董责险的上市公司,理赔情况如何呢?
从目前情况来看,A股尚未有一家上市公司公开过该险种的赔付结果。但是透过部分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报告,可以窥见董责险理赔的一角。
有2家财险公司持续披露每季度的董责险赔付数据,2023年至今,26笔赔付合计约4.4亿元,单笔赔付近1700万元。其中,美亚保险披露了20项有关“董责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合计3.73亿元;苏黎世财产保险(中国)有限公司披露了6项有关董责险的重大赔付事项,赔付金额合计约6800万元(表3)。
据了解,随着近年来“罚单”的增多,董责险理赔已在路上。“以平安产险为例,截至2024年11月,我司收到的董责险理赔案件数量已达36件,较2023年全年增长约38.5%。其中A股上市公司因监管环境持续趋严,新增案件数量已达14件,较2023年提升了133.3%。这一方面,进一步证实了董责险在上市公司风险防控和损失补偿中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对保险公司在承保经营、理赔处理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沈乐行说。
会否过度“逃避责任”?
这些董责险理赔事项,涉及总金额超亿元,为上市公司起到了安全垫作用。然而,理赔事项背后大多与财务造假、信息披露违规、内幕交易等行为相关,上市公司购买董责险是否会让管理层过度“逃避责任”?
沈乐行告诉记者,任何的商业保险都不是万能的,董责险也不例外。董责险在条款设置中会有针对性地设计故意违法行为等责任免除条款,因故意违法违规行为而导致的行政罚款、通报批评甚至市场禁入等监管措施,均是董责险无法转嫁的风险。因此对董监高而言,日常的勤勉履职仍是必要的,绝非是购买了董责险就可高枕无忧、逃避责任。
梁上坤认为,董责险可以从三个方面发挥作用。
首先,可以激励董事和高管。近年来,上市公司面临的法律环境日益复杂,管理层相较之前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在这种情况下,董事和高管可能会采取更为保守的经营策略。如果公司购买了董责险,董事和高管就可以被激励采取创新性的经营策略。如今技术革命正在不断酝酿生产方式的重要变革,如果董事和高管缺乏足够的激励,故步自封,会导致公司在市场上失去竞争优势。
其次,引入了保险公司的监督。在投保之前,保险公司会对企业进行详细调研,评价其治理结构和环境,并根据公司可能面临的民事赔偿诉讼风险,谨慎确定董责险的费率。这可以直接推动企业提升自身的治理水平。在保险期限内,保险公司持续跟踪投保企业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做到防患于未然。这些事前事中的监督和信号,对于股东都是有价值的。
最后,为投资者提供利益保障。公司董事和高管的过失行为可能导致投资者损失和索赔,但其财产是有限的。除了直接损失,还会产生辩护费用、和解金和赔偿金等损失。此时,董责险可以承担这类费用,发挥积极作用。对于公司的股东和潜在投资者来说,董责险保护他们的利益,增强了他们投资公司的信心。
“从本质上来讲,董责险通过注入少量资金,增强了董监高与股东之间的信任,为双方的权益都增加了一层保护。董责险有助于缓解公司的代理问题,帮助双方实现利益趋同。”梁上坤说。
董责险市场需求的急剧增长,从侧面反映了企业在面对日益严格的问责机制时,对风险管理工具的迫切需要。董责险为董监高筑起了责任风险的“安全垫”,上市公司应以此为契机,提升治理水平,践行合规经营。
丘博保险集团
“股神”巴菲特掌舵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暂停减持苹果。
当地时间2月14日,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披露,伯克希尔递交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的第三季度持仓报告(13F)。监管文件显示,伯克希尔的美股持仓总规模为2671.75亿美元,与去年三季度的持仓基本持平并略有反弹,这也是时隔一年伯克希尔的美股持仓价值首度出现回升。
13F数据平台Whalewisdom统计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伯克希尔共新进了1只股票、增持了5只、减持了8只,同时还清仓了3只股票。伯克希尔的持仓集中度则有所上升,前十大持仓股占总持仓比例由89.68%微升到89.72%。
整体而言,伯克希尔的前十大持仓排名未出现变化,依然是苹果、美国运通、美国银行、可口可乐、雪佛龙、西方石油、穆迪、卡夫亨氏、丘博保险和医疗保健服务公司德维特。
苹果仍然稳居伯克希尔的第一大重仓股,到2024年四季度末持有3亿股,持有市值达到751.26亿美元,占投资组合比例约为28%,持仓数量较上季度没有变化。2024年前三季度,伯克希尔累计减持苹果近67%,持股数量从9.05亿股降至3亿股,2024年四季度终于按下暂停键。
此前,巴菲特曾提及,减持苹果股份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资本利得税,同时苹果股价上涨后,他认为这是一个合理的时机。
美国运通位列伯克希尔去年四季度持仓第二位,持仓约1.52亿股,持仓市值约450亿美元,占投资组合比例为16.82%,持仓数量较上季度没有变化。
美国银行位列第三,持仓约6.80亿股,较前一季度减少1.174亿股,持股环比减少14.72%,持仓市值约299亿美元,在伯克希尔持仓中占比从11.88%降至11.17%,持仓市值锐减51.6亿美元。据了解,巴菲特从去年三季度就减持了美国银行2.35亿股,但至今没有给出任何解释。
前十大重仓股中,位居第六位的西方石油是2024年四季度唯一被增持的个股。此前的报道显示,去年12月17日至19日,伯克希尔曾以约46美元/股的价格共计投入超4亿美元,增持了西方石油近890万股普通股。
伯克希尔还在继续增持西方石油。当地时间2月11日披露的SEC监管文件显示,2月7日,伯克希尔以约46.82美元/股的价格,斥资逾3570万美元买入西方石油逾76.3万股,持股比例升至逾28.2%,持有的西方石油普通股数量增至约2.649亿股。不过最新的变动并未显示在这份截至去年四季度的13F报告中。
值得关注的是,银行股遭遇巴菲特大幅抛售,成了该公司在去年四季度减持最多的板块。除美国银行外,伯克希尔持有的花旗股份在去年四季度被猛砍超七成,持股环比三季度减少约4060.5万股,持股数环比下降73.5%,在伯克希尔持仓中占比从1.3%降至0.39%,持仓价值减少28.6亿美元,是伯克希尔去年四季度减仓最多的个股。
另外,巴西的数字银行服务提供商Nu Holdings Ltd、第一资本金融(COF)也被减持。
去年四季度,伯克希尔唯一新进的个股是酒业股Constellation Brands(星座品牌,STZ),总计买入逾562万股,价值超过12.4亿美元,位居第19位。
资料显示,星座品牌公司是一家国际知名的啤酒、葡萄酒和烈酒生产商和营销商,为美国第二大啤酒公司,拥有科罗娜、莫德罗、罗伯特蒙达维葡萄酒厂、金克劳福德、美欧米、囚徒酒庄等品牌。
伯克希尔去年四季度还加仓了去年三季度新进的达美乐披萨(DPZ),持股较去年三季度增加110万股,环比增幅86.49%。达美乐是伯克希尔去年四季度新增押注最多的个股,仅次于Constellation Brands。
澎湃新闻记者 孙铭蔚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丘博保险中国有限公司,丘博保险和安达保险关系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