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如的意思解释,诸如的意思和拼音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梁雪

诸如的意思解释,诸如的意思和拼音

大家好,由投稿人梁雪来为大家解答诸如的意思解释,诸如的意思和拼音这个热门资讯。诸如的意思解释,诸如的意思和拼音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诸如此类的意思

学乐理到底有什么好处?


回答这个问题前,我想问小伙伴们一句,你知道华晨宇老师在《明日之子》节目上所说的“4536251”是什么意思吗?


节目播出后,这一串数字火了,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如果你知道这串数字是什么意思,可以很轻松地告诉身边的朋友,这段数字是什么意思。(“4536251”指的就是和弦级数进行的套路。)


相信我,你会收到来自他们异(崇)样(拜)的眼神。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因为亲测有效.....


你看,这就是学习乐理的好处,如果理解够深,再加上经常弹唱歌曲的话,你还可以在解释一下诸如《告白气球》《我们不一样》《老男孩》《父亲》等歌曲都采用了这种和弦进行。



这样学习乐理的好处一下就体现出来了。

当然,你知道我的意思不是说仅仅是为了炫耀。而是你能够比别人更深层次的理解歌曲。

你会知道这首歌的和弦进行,或者这段小节为什么会用某种转位和弦而不用平时常用的三和弦。

当你一点点开始琢磨这些东西的时候,你的音乐水平自然而然就上去了。

到时候,你可以自己为歌曲配和弦弹唱,也可以自由改编歌曲,自己创作写歌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我们学习乐理就是为了更好的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乐理相对于音乐,就像文字相对于文学一样。同理,乐理对于音乐人,就像文字对于作家一样。试想一下如果读一本著作,但却不认识字,那怎么能够读懂内容呢?


但是,我想更多的小伙伴,也想学习乐理,但是就是嫌乐理太枯燥,不如直接练琴来得爽。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说,那是因为没有遇上一套好的乐理教程。

理论实践是不可分割的,大部分教材或者课程只是阐述理论,导致学习的小伙伴被这些难懂的理论搞得晕头转向,也就失去了学习乐理的兴趣。

在实践中学习理论,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诸如的意思相近的词

20世纪5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的开端,政治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951年5月28日的《革大改造报》记载了8岁小学生抓特务的事件。获悉此事的毛泽东为苏州小朋友陈永康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随后,这句鼓励人学习和奋进的话进入教育系统,成为每间教室里、黑板上方最常出现的一句话。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不时被提起,或印在小学生的作业本上。

【同 志】

“同志”一词源于苏联,正如其字面的意思那样,它指的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指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无论是陌生人之间,还是彼此熟识,甚至是情侣、夫妻之间,都可以互称“同志”。从很多当时的小说、电影里,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一句“同志”背后的丰富情感,包涵亲切、鼓励、客气等等。

【一穷二白】

“我们:一为‘穷’,二为‘白’。从发展的观点看,这并不坏。穷就要革命,富的革命就困难。科学技术水平高的国家,就骄傲得很。我们是一张白纸,正好描绘最美好的画卷。”出自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穷二白”也成了50年代的流行语,形容建国初期各个领域底子薄弱的艰巨状况和建设决心。

【半边天】

1959年开始流行。指代妇女。出自毛泽东:“妇女能顶半边天。”当时政府舆论宣传要将妇女头上的三座大山神权、族权、夫权推倒,提高妇女的社会地位。人们口头上常将其当做调侃用词:“你家那半边天来了吗?”

20世纪60年代

在“文革”时期,流行语更是以口号的形式被广泛传播。诸如“打倒”、“横扫”、“三忠于四无限”、“破四旧、立四新”、“红卫兵”、“黑五类”之类的革命话语占据人们的生活。

【斗私批修】

1967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报道说,主席在视察了华北、中南和华东地区后,提出“要斗私,批修。”后来,这一口号被人们运用到生活生产等各个方面,在开工或者开会之前都要喊一遍。甚至连在街上买豆角,商贩为了不让人把好的豆角都挑走,都以“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作为理由。

20世纪70年代

“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等政治上的重大转变让人们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同时又对未来怀有强烈的期待。在这两种复杂情绪的交织之下,上世纪70年代的流行词并不像60年代那样,有统一的革命话语范式,而是孕育着变化的气息。

【的确良】

1976年之前,人们穿的、盖的都是棉制品。1976年至1979年,中国大量进口化纤设备,引发了国人在“穿衣”上的革命,这种叫“的确良”的面料因为耐穿易干、不用烫、颜色鲜艳、不褪色,一路走俏,成为当时的时尚。人们对穿衣的记忆,终于不再是60年代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了。

【家庭妇男】

“文革”时不少单位“停产闹革命”,所以很多男人在家里无事可做,就学会了做家务。此语从1972年开始流行,至今仍然活跃。虽然这一词汇最初起源于政治生活的转变,多少有些自嘲的意味,但如今多半指男女平等,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

【你有病吧?】

“文革”后期,人们流行说“有病”,人们相互之间稍有不合,就会说:“你有病吧?”指代对方思路不正常,好像有精神病。有人分析说,可能因为当时人们普遍感觉社会不太对头,但却有不能非议文革,就将此语转用于和人争吵方面。至今仍然很流行。

20世纪80年代

在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上世纪80年代的人们开始关心如何能够脱贫致富,开始谋求个人的发展,这一时期的流行词大多和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八十年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人们开始追求新潮的生活方式,穿着喇叭裤、牛仔裤到舞厅跳迪斯科成为很多年轻人选择的潮流。

【脱贫致富】

改革之初,“投机倒把”还很流行,随着劳动致富光荣的观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提高,“个体户”、“万元户”、“小康”、“迪斯科”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国特色”、“脱贫致富”、“一国两制”、“合资企业”、“包产到户”,这些流行语更充分体现中国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发展。其中最流行的可能就属“脱贫致富”,随之而来的,“万元户”这个称谓也成了一种光荣,代表了当时生活的幸福指标。

【五讲四美三热爱】

五讲指的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四美指的是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是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共产党。“五讲四美三热爱”成为20世纪80年代最数字化的经典口号。

【女排精神】

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大赛中赢得“五连冠”,在世界排球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改革开放早期,国人意识到与世界的差距,于是产生失落和彷徨的心情。当时中央号召大家学习“女排精神”。后来,“女排精神”走出体育竞技的范围,被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传颂。

20世纪90年代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众文化全面兴起。

【有事您呼我】

寻呼机和无线寻呼网络的普及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达到顶峰。“腰别BP机,手捧大哥大”成为财富的象征。临别一句“有事您呼我”更是成了满大街流行的一种语言。

【下岗再就业】

9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处于无外需又无内需的经济萧条期,整个产业链条的停滞让链条上的所有企业都面临着尴尬的境地,工人失业也集中于这一时期。1998年政府提出,花三年的时间,解决国企裁员问题。“下岗再就业”就成了举国关注的重要工程。

【炒股】

我国最早发行股票是在80年代中期。1988年前后在上海和深圳出现了地区性的股票交易,1990年12月前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开业,拉开了中国股票交易的序幕。炒股成了那个时代很多想要致富又敢于冒险的中国人的选择。

00年代

和90年代网络刚刚进入一部分的生活不同,新世纪的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颠覆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在思想、意识、文化等各个层面的追新求异,流行语也逐渐从政治、经济相关的严肃词汇,转变为轻松诙谐的娱乐词汇。

【神马都是浮云】

“浮云”一词最早出现于网络是在2002年后,由各国众多玩家组建的《梦幻之星》台湾私服,用于游戏中可遇不可得的顶级装备,“浮云”一词对于亚洲玩家来讲是家喻户晓的比喻。比喻看得到却得不到的东西,亦可表示无实际意义的事物。比喻不把某事物放在眼里,或虚无缥缈,转瞬即逝。

【选秀】

“选秀”泛指选拔在某方面表现优秀的人,

至今仍被广泛运用在各类真人秀和才艺选拔节目上。

【雷人】

2008年兴起的网络语,源出何地无可考证,一说出自浙江某地方言,也有文章称“雷人”一词是外来语。本义指云层放电击倒某人,现多形容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用于表达喜剧性的或无奈性的、尴尬性的场合,将个人感受描述为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状态。

【土豪】

“土豪”最早出现在《宋书》内。在古代,土者,是土著的意思;豪者,指有才能、有威望、有权势的人。“土豪”强调的是在地属性,“豪民”则强调其社会属性,总而言之,都是民间势力的代表。他们既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官僚士大夫的身份,也可能因为天灾人祸而沦落为破落户。现在“土豪”则多指有钱、不理性消费、喜欢炫耀的人。

10年代

进入10年代,也就完全进入了“娱乐至死”的全民娱乐狂欢之中。网络和手机不仅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用语更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和社交方式。近六年来的网络流行语数不胜数,频繁更换。网络流行语中,社会热点类的大幅减少,诸如:“坑爹”、“伤不起”、“hold不住”、“悲催”、“心塞”、“喜大普奔”、“整个人都不好了”等表情达意的流行语出现“井喷”现象,更多折射出人们的普遍的社会心理。

在过去十年的流行词中,有类似“蚁族”、“月光族”、“啃老族”、“蜗居”、“富二代”、“高富帅”、“屌丝”、“单身狗”这类表明某一群体的身份、地位和处境的流行词;有“躲猫猫”、“范跑跑”这类集体宣泄减压、自我嘲讽类的流行词;也有“有木有”、“酱紫”、“肿么办”这类运用游戏心理,以恶搞幽默寻求刺激的流行词;更有今年出现的“蓝瘦香菇”、“葛优躺”、“内心几乎是崩溃的”、“感觉身体被掏空”、“宝宝心里苦,但宝宝不说”等表达厌倦、疲惫、绝望、难过的流行词。

和上世纪的流行词相比,如今的流行词已经逐渐从宏大的政治话语体系中脱离出来,更多的是寻求个体的情感慰藉,抒发个人对于未来的困惑和面对当下生活的无力感。流行词的泛滥,一方面是万众狂欢、娱乐至死、游戏人生、无敬无畏的轻松调侃,一方面是从众心理之下无处发泄的压力、空虚和孤独。

诸如的意思和造句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五柳七

此前写《和葫芦唠个“家常”》一文,说到宋代陶穀“依样画葫芦”一事,把陶穀写成了“陶榖”,幸蒙读者指正。

穀和榖都可谓带“壳”的字。壳本写作殻或殼,是象形字,左边是钟形乐器,右边的“殳”是敲钟的手形。壳中有禾,是五谷的穀;壳中有木,是榖树的榖。穀和榖均见于《诗经》,穀字常释为善,而榖却被当做恶木。一说穀榖可通用,两字如此“善恶分明”,不太好通。

穀可简化为谷。把陶谷写作陶穀,舍简就繁,并非为了卖弄。谷可理解为山谷,又可理解为五谷。古人取名多有深意,取本字为更好辨识。简繁转化要注意别闹笑话,诸如岳飞不是“嶽飞”,杨万里不是“杨万裏”,武松更不是武鬆。

从某种角度说,错误书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三国演义》就不少张冠李戴:傅肜(róng)写作傅彤;苑康写作范康;李利写作李别;吴巨写作吴臣;刘靖写作刘熙;孟达字子庆,其实是字子度;杀了张飞的是范强,不是范疆;周瑜的老丈人乔国老,很可能是桥国老。

北京三里屯有个太古里。早在1866年,英国太古洋行来上海做生意,据说老板约翰·萨缪尔·施怀雅想起个中文名字入乡随俗,他在街上常见“大吉”二字,因为不谙中文,把“大吉”误写作了“太古”。

这么说绝没有给自己开脱的打算。《吕氏春秋》中有个三猪过河的故事,“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历史写作,犯了此类错误,闹了笑话,脸再红都要原地立正。

多一横少一横,错也可大可小,闹大了其实会原地爆炸的。1962年美国发射水手1号探测器,计划探测金星,升空仅5分钟,就因为出现制导系统的问题放了大烟花。调查发现,因为程序转录员出现了低级失误,少抄了“一小横”。

穀榖难分,一笔之差不是因为眼神不好,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榖树之榖,背了上千年的恶名与骂名,也是一笔之失闹的,正好借此文为榖正名。

颜真卿《祭侄文稿》中有“方期戬穀”

《诗经》处处皆“善也”

上海古籍出版社和中华书局出版的朱熹《诗集传》,“穀”字当粮食作物讲时,均简为“谷”,有意思的是均用于“百谷”一词,其他情况都沿用繁体的“穀”。

《诗经》中“百谷”共有六处。如“既沾既足,生我百谷”(《信南山》);“播厥百谷,实函斯活”(《载芟》);“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七月》)。

朱熹撰《诗集传》,为昌理学,满纸“善也”。“田车既好”,好释为善也;“莫不令德”,令释为善也;“亦孔之嘉”,嘉释为善也。“射则臧兮”,臧释为善也;“永锡尔类”,类释为善也;“窈窕淑女”,淑释为善也……

朱熹释“穀”,说成“善也”的时候也最多。“穀旦于差,南方之原”,“穀旦”是善旦,意思是良辰;“此邦之人,不我肯穀”,穀是善待的意思;“教诲尔子,式穀似之”,就是教诲民众,良善传家。

“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穀,诒孙子。”《有駜》写宴会上载歌载舞,但君子留给子孙的“穀”,可不是大米白饭,朱熹说是“善”。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天保》)“戬穀罄宜”是吉言,常题于旧时影壁之上。戬穀一词,《毛传》训为福禄,而《诗集传》引闻人氏之说,认为戬是尽也,穀是善也,戬穀等于尽善,境界一下就拔高了。再早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把“方凭积善”划去,改成了“方期戬穀”。老百姓祈福禄,士大夫求尽善,是阶层问题。

朱熹注疏《诗集传》。明正统十二年司礼监刊本

朱熹喜谈“尽善”,不喜谈“尽情”。举个例子,《诗经》有两篇写生死相许,一是《大车》,“穀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予不信,有如皦日!”一是《击鼓》,“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穀则异室”的穀作生讲,生前没一起,死后一块埋。朱熹说这是“故淫奔者畏而歌之如此”,至情至性而至勇,哪里看出来的“畏”?

《桑柔》有句“朋友已谮,不胥以穀。人亦有言:进退维谷”。若把穀简化为谷,读来就会莫名其妙。“进退维谷”是成语,意思本不复杂,朱熹则说“穀”是善,而“谷”作穷,“言上无明君,下有恶俗,是以进退皆穷也。”之前唐代孔颖达释作:“谷谓山谷,坠谷是穷困之义,故谓谷穷。”令人费解。

清代阮元在《诗书古训》把谷也要当善讲:“谷乃‘穀’之假借字,本字为‘穀’。进退维穀,穀,善也。此乃古语,诗人用之。”

《晏子春秋》载,晋士大夫羊舌肸(xī)和晏婴有过一场讨论。叔向(羊舌肸)问晏子:“齐国之德衰矣,今子何若?”晏子对曰:“婴闻事明君者竭心力以没其身,行不逮则退,不以诬持禄。事惰君者优游其身以没其世,力不能则去,不以谀持危。且婴闻君子之事君也,进不失忠,退不失行,不苟合以隐忠,可谓不失忠,不持利以伤廉,可谓不失行。”叔向回答:“善哉!《诗》有之曰:进退维谷。其此之谓与?”

阮元以此为例,认为进退维谷是“皆谓处两难善全之事而处之皆善也。叹其善,非嗟其穷也”。进退维谷成了进退皆善,可谓强解。

进退维谷的谷,当山谷解释就好,无须为了善作过度解读。《诗经》中还有一句“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小宛》),如临于谷总不能说成如临于善。山间进退自然要小心掉沟里,但总还有路可走,不是穷途末路,更不是左右逢源。羊舌肸认同晏子的意见,君子做进退取舍,态度要持重。

名字带“壳”怎区分

有部动画片叫《攻壳机动队》,海报上写作“攻壳”“攻殻”“攻殼”的都有。“殻”和“殼”多一横少一横,都是壳字。当年“寡姐”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同名电影上映,有过壳怎么读的讨论。

壳,俗读ké,文读qiào。北宋宰相蔡确,曾被刘攽(bān)戏称为“倒悬蛤蜊”,蛤蜊俗名“壳菜”,倒过来读就是蔡确的谐音。照这么说,殻也能读què。

壳、殻、殼都是象形字,本义是敲。在甲骨文中是手持槌敲击“南”(一钟形陶制乐器)。壳字可谓“百宝囊”:加把禾,是穀;加根木,是榖;加束丝,是縠(hú);加张弓,是入我彀(gòu)的彀;加辆车,就成了朱轮华毂(轂)的毂(gǔ)。

名字一带壳,就容易认错人。

金代有张彀和张瑴(jué,同珏)两兄弟。张瑴是弟,以紫髯著称,“少有俊才,美风姿,髯齐于腹。为人豪迈不羁,奇士也”(《归潜志》)。张彀是兄,做人有担当。他任同州观察判官时,州中要征收箭支十万,并且要求只要十万雕翎箭。张彀说:弓箭就是耗材,在乎什么羽毛?(矢去物也,何羽不可)。长官说那要向上面打报告。张彀说事关民生,我担着。

唐末有诗人王轂,曾作《玉树曲》,名噪一时。一次在街上,看见同窗好友被几个无赖纠缠,王轂上前扬声说:“莫无礼,识吾否?吾便是解道‘君臣犹在醉乡中,面上已无陈日月’者。”无赖们“敛衽惭谢而退”。宋代文献又有记其名为王縠和王穀的。轂的本意指车轮中心的圆木,中有圆孔。王轂字虚中,由此可认定,縠、穀是误写。

唐末诗人郑谷,因《鹧鸪》一诗闻名,人称“郑鹧鸪”。本字就是山谷的谷,不能写作郑穀。唐代还有位郑縠,郑縠的父亲叫郑熏,当年曾经诬告过宰相郑畋,但郑畋不记前仇,提拔郑縠为给事中。《唐语林》中郑縠被误写为“郑穀”。

北宋有墨工潘谷,被苏轼咏为“墨仙”。《春渚记墨》载,当时墨工制墨,名字多相蹈袭。著名墨工有张遇、常遇、潘遇,也有潘谷、张谷、叶谷。有人趣说,墨工家世,不是谷之子,就是遇之孙。潘谷的谷,也不能写作潘穀。

北宋名士巢谷比较特别,《宋史》说他“初名穀”。苏辙曾写《巢谷传》,纪念这位眉山同乡的情谊。哲宗亲政后,苏辙获罪遭贬,亲朋故交纷纷和他做切割,“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年已古稀的巢谷从四川眉山徒步到广东惠州,探望苏辙。相见之后,遂改名“谷”。苏轼其时贬至海南,巢谷执意前去相见,死于路上。

南宋严粲《诗缉》。此为明嘉靖时期赵府居敬堂(味经堂)刊本

明代书画大家钱穀,一生抄书成癖,手录古文金石书几万卷,“手自抄写,几于充栋,穷日夜校勘,至老不衰。”可惜大部分未能流传下来,钱穀的书法作品亦鲜见于世。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行书仿米芾诗轴》,被认为是钱穀之作,但有诸多疑点,如钱穀题款,穀字必写那一小横,而此幅题款却写如“榖”字。

(明)钱穀《求志园图》卷

此书是不是钱穀真迹?故宫博物院馆员傅东光撰文考证,是钱穀真迹,但不是明代钱穀。史上有三位书家叫钱穀,明代钱穀最为知名。其余两位均为清人,一是浙江萧山人,字龙泓,一是上海人,字子璧。从款印以及抬头款的使用来判断,这幅《行书仿米芾诗轴》是百余年后清代钱子璧的作品。虽不确定古人写穀,到底是少一横还是少一撇,但钱子璧的书法确实多了一层辨识度。

“四字哥哥”怎么读

春秋时楚国令尹斗穀於菟,就是《论语》中被孔子赞为“忠”的令尹子文。他姓斗,子文是他的字。

斗穀於菟是私生子,又说因为生于五月初五,日子不吉利,因此出生后就被遗弃于云梦泽中,幸有老虎喂乳而生。恰逢郧国国君郧子在云梦泽间打猎,带回宫中抚养。楚人称老虎为於菟,称乳为穀。斗穀於菟的意思就是被老虎奶大的孩子。

斗穀於菟怎么读?不是送分题,是“送命题”。这位“四字哥哥”的名字,都是多音多义。

(清)丁善长《历代画像传》中的斗穀於菟像,写作“闘穀於兔”

斗。斗穀於菟的斗,正字是鬭,读作dòu。据《说文》,鬭的本义是遇。《国语·周语下》载:“穀洛鬭,將毁王宫”,穀水和洛水相遇争流,因此王宫告急。

於。於读wū,本义是乌。於戏读“呜呼”,荆轲刺秦中那位自杀的樊於期,也读wū。“于”不是於的简化字,於读wū时,不能写作于。因此於菟不该写成“于菟”。

菟。菟丝草的菟,读tù;於菟的菟,读tú。成语“归老菟裘”指归隐,菟裘是古地名,也读tú。

一到穀字情况就变复杂。《左传》载“楚人谓乳穀,谓虎於菟”,但是李时珍在《本草》中提出异议,认为楚人口中的乳,是榖树的榖,因为“楚人呼乳为榖,其木中白汁如乳,故以名之”。清代《礼书纲目》就此总结说:“孺子曰穀,或曰榖。读为斗穀於菟之穀。穀,乳也,谓哺乳小儿也。”(这话网上常见为“孺子曰谷,或曰谷。读为斗谷于兔之谷。谷,乳也,谓哺乳小儿也”。)

清代陈大章在《诗传名物集览》中又提出一说,认为乳穀的穀,本字应该是穀孑(gòu)。《说文》载,“穀孑 ,乳也。”南唐徐锴也说:“楚人谓乳曰穀孑 ,故名子文曰穀孑 於菟,通作穀。”从字形到字义,穀孑 倒是显得更合理。

据此说,这位楚令尹应该叫斗穀孑 於菟,读为“逗够乌图”。

《谷城长荡阴令张迁颂》,简称《张迁碑》,图中文字为隶书“汉故穀城长荡”

《庄子》中有“臧穀亡羊”故事:臧和穀相伴放羊,结果两个人的羊都丢了。问臧,臧说因为在读书(挟筴读书);问穀,穀说因为在下棋(博塞以游)。庄子认为,“二人者,事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孟子说:“臧,善学人;穀,孺子也”。

《诗经》里的臧和穀,朱熹都释为善。清代画家臧穀,字善均,又字宜生,又字诒孙,名和字均取自《诗经》。

顺带说一嘴,斗穀於菟是班姓先祖。据《名义考》载:“斑彪,史误作班彪,斑姓出楚令尹子文之后。”东汉班彪、班超、班固父子,原来要姓斑。一说因为斗穀於菟是老虎带大的,虎身有斑,其后人于是以斑为姓。

“谷树皮”写错了?

说回朱熹谈《诗经》,谈善当然要谈恶。枭、鸱、鸮是恶鸟,蓫(zhú)、葍(fú)是恶菜,樗和榖则成了恶木。

榖树出现在《鹤鸣》《黄鸟》中。“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榖(《鹤鸣》)”,朱熹注“榖,一名楮,恶木也”。檀比喻君子,榖代表小人。

武大郎是“小人”,就和榖大有渊源。“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应该是榖。

“三寸丁谷树皮”这个诨名,出自《水浒传》:

这武大郎,身不满五尺,面目生得狰狞,头脑可笑。清河县人见他生得短矮,起他一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

《金瓶梅》沿袭了“三寸丁谷树皮”的说法:

(武大)因时遭荒馑,搬移在清河县紫石街赁房居住。人见他为人懦弱,模样猥衰,起了他个诨名,叫做“三寸丁、谷树皮”。俗语言其身上粗躁、头脸窄狭故也。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刊刻的《皋鹤堂(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中,“榖树皮”直接写作了“谷树皮”。明清刊本常见“穀”写作“谷”的情况。如晚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以楮立条,搜集了大量前人论述,所用也均为穀,应是谷、穀、榖三字混淆造成的。

去年,学者朱玉麒、汤超骏发表《“三寸丁谷树皮”的误读》,比较全面地梳理了对“谷树皮”的历史误读。《误读》一文考证《水浒传》历代版本,发现谷、穀、榖三字混淆是常见现象:

“三寸丁谷树皮”中的“谷”,在作为底本的天都外臣序刻本中,往往“谷”“穀”混淆,而其他各本则“谷”均作“穀”。据笔者对几种不同章回的《水浒传》版本的对照,当有些版本把代表黍稷一类庄稼的“穀”字简化为“谷”字时,“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字也是简化的;但当在代表庄稼谷物的“穀”字写作本字“穀”时,“三寸丁谷树皮”的“谷”字也都写作了“穀”或者“榖”。

明万历四十五年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写作“三寸丁谷树皮”

明末建阳藜光堂刘钦恩刊本《新刻全像忠义水浒志传》同样写作“三寸丁谷树皮”

从《水浒传》小说的文本表述上,“三寸丁谷树皮”点断为“三寸丁、谷树皮”,并无疑问。《水浒词典》解释说:

三寸丁即三寸钉,喻其矮;谷树皮,喻其皮肤粗,皮色难看。谷,繁体作“穀”,是“榖”的讹字。一说谷树即胡粟,一种皮呈黑红色而且上带黑点的高粱。

学者钱文忠、王海燕在《“三寸丁谷树皮”臆解》一文中,认为“三寸丁谷树皮”的“丁谷”,是外来语,来自吐火罗语,是洞窟之意。三寸丁谷树皮是“三寸高的洞窟里长的树的树皮”。

丁谷之谓,是因为吐峪沟峡谷呈丁字形而得名。古代文献中丁谷山并不写作“丁穀山”,从这个角度说,《臆解》一文立论时,还是忽略了“谷穀”的简繁之分。

问题来了,武松杀嫂发生在“阳谷县”,阳谷的谷是山谷的谷还是五穀的穀?宋代阳谷县在今山东省聊城市。据地志,阳谷县是取东阿县界“陽穀亭”为名,“阳谷”是穀城山之阳的意思。穀城就是生产阿胶的东阿镇。相传,神农氏曾尝五谷于此,故而得名。民国时期编纂的《阳谷县志》,即写作“陽穀縣”,在内文中“陽穀”“陽榖”不分,往往一页上出现多种写法。

民国时出版的《阳谷县志》

再如东汉《曹全碑》提到敦煌效谷县,西汉渔泽尉崔不意教民力田,以勤效得穀,效谷因此得名。虽和丁谷地方离得近,但不是一个“谷”。

至于北京平谷,得名于先秦。明代蒋一葵《长安客话》载:“四周皆山,中则平地,因以平谷名。”

替榖树伸一脚

白居易《长恨歌》有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树木连理,最初却被视为不祥之兆。司马迁《史记》载,第十代商王太戊(一作大戊)任命伊尹之子伊陟为相,在位期间励精图治,都城亳(今河南偃师)出现桑树与榖树的连理现象,被视为不祥之兆。伊陟让太戊施行善政,怪桑枯死。

桑和榖同科不同属,但亲缘很近。《史记》记载可能是我国树木连理的最早记录。上古对连理现象不理解而视为凶兆,自《孔雀东南飞》起后人视为爱情象征。

《毛诗品物图考》榖树

榖又称“楮”或“构”,落叶乔木,雌雄异株,《本草》说雄树有斑,雌树皮白。榖树被称为“不材”,是千古奇冤。《后汉书》载:“(蔡伦)用楮树皮及麻头、鱼网、故帛,以为纸。”仅造纸一项,榖就功莫大焉。韩愈作《毛颖传》,奉纸为“楮先生”。

明代袁中道居地“有莲池二十余亩,临水有园,楮树丛生”。有人劝他砍掉榖树,种植松柏桃李,被他拒绝。袁中道在此造“楮亭”,并作《楮亭记》,说榖树虽不认为不材,但大有用处,只是不能栋梁,因此袁中道说榖“在材与不材之间”。

苏东坡在儋州,园中有榖树,也本来打算把树砍掉,换种松树菊花。又屈指算来,榖树其实大有用处:“肤为蔡侯纸,子入《桐君录》。黄缯练成素,黝面颒(huì)作玉。灌洒蒸生菌,腐余光吐烛。”因此“投斧为赋诗,德怨聊相赎”,写成《宥老楮》一诗。

苏轼是老饕,发现榖树还能丰富菜篮子。“黄菘养土膏,老楮生树鸡。”楮鸡不是鸡,是长在榖树上的树菇,乃野味清欢。黄庭坚和陆游也爱吃。

苏轼、袁中道都通医,却遗漏了榖树的一个用处——树皮被用来治脚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提出:“治脚气常作榖白皮防之法即不发方。榖白皮,五升切。勿取斑者,有毒。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滓。煮米粥常食之。”

谷壳称糠。穀榖两字易混,榖白皮成了谷白皮,又被误认为糠。1896年,荷兰医生克里斯蒂安·艾克曼在印尼研究得了脚气的鸡,发现米糠和脚气间的关系,由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说道:“我们感兴趣的是,(《千金翼方》)两个处方可以列入食疗范畴。一个使用猪肝作为主要成分,另一个使用米糠(谷白皮)与普通大米做成粥。据说持续使用这种粥,可以预防脚气的发生。不幸的是,这个重要处方,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李约瑟错以为,孙思邈是最早用糠来治脚气的。

明代张岱在《夜航船》中讲一故事,一僧和一士子同宿,士子高谈阔论,僧因敬畏而只敢蜷腿而卧。说着说着,僧人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答:“两个人”。僧又问:“那么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答:“一个人!”僧人大笑:“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谈文论史,总有无知之感,不解之惑,战战兢兢却总贻笑大方。敬请伸脚。(责编:沈沣)

诸如啥意思

工人日报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年轻着——

00后的社交新词汇

阅读量10万+,点赞数9655,这是一篇教人如何“扩列”的网络文章。文章下面还有不少留言,诸如“扩列求加”“扩列+nss”“加我,一起养火花”等等——这些都是00后的社交新词。

这都是什么意思呢?一位00后告诉记者,“求扩列”意思是请求扩充好友列表,“养火花”就是在QQ上互动,互动几天后会出现小火花,互动一个月则会出现大火花。如果双方聊天最为频繁,就会出现友谊的“小船”,连续30天就会升级成友谊的“巨轮”标志。“如果我和朋友一天不聊,小船标志就会变淡,慢慢就没有了。”

此外,00后的社交新词还有xswl(笑死我了)、zqsg(真情实感)、dbq(对不起)、cqy(处Q友)等网络语言。

据统计,00后常用的添加好友方式,前三名分别是通过Q群扩列、搜索Q号精确查找以及通过QQ空间添加。腾讯发布的《00后在QQ:2019 00后用户社交行为数据报告》显示,00后最多的好友互动标识分别是畅聊之火(与好友互发消息,连续超过7天)、小幸运(成为新朋友,并在当天互发消息)以及友谊巨轮(与好友连续最频繁互动超过30天)。

2019年3月,QQ在联系人位置上线了一个叫做“扩列”的陌生人社交入口,用户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和兴趣爱好搜索志同道合的人。来自山西的00后王子林告诉记者,他经常会从游戏、QQ群或者QQ空间里添加好友。

记者随机选择查看了10余个扩列群,00后的占比均大于60%。一个名为QQ互赞的扩列群中有82%的成员是00后。

2018年红杉资本发布《创造未来——红杉00后泛娱乐消费研究报告》,报告显示受二次元文化影响,很多00后带有较深的网络印记,喜欢二次元文化下的语言表达方式,热衷自嘲和朋友之间“玩梗”,文字cosplay(角色扮演)成为新的交流方式。

有网友感慨,当80后在BBS留帖“顶LS(顶楼上)”“886(拜拜了)”,90后在微博上推文“人艰不拆”“no zuo no die”,00后回到QQ上说“xswl”“来cqy”。

00后张轩祺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接触到这些“黑话”,是和同学聊天时知道的。他表示,“一般只要朋友用,我就会刻意用缩略语。只要一个人开了头,另一个人当然会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交流。”

另一名00后向记者表示:“我觉得自己和90后没什么太大不同。虽然一个年龄段有一个年龄段的圈子,但不会存在沟通不了的情况,我们用这些词也是分人看场合的。”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无论是对曾经的90后的“火星文”,还是对目前00后的“黑话”,都不应过度紧张和排斥。“这些语言文化都属于亚文化的范畴,是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寻求与主流文化不完全一致的存在感的一种方式。”

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总有人正年轻着。有关人士表示,00后的社交新词汇,也许是这一届年轻人个性彰显的体现。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诸如的意思解释,诸如的意思和拼音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