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借贷记账法8字口诀,会计借贷科目
大家好,由投稿人褚依来为大家解答会计借贷记账法8字口诀,会计借贷科目这个热门资讯。会计借贷记账法8字口诀,会计借贷科目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会计借贷怎么区分
对于每一位初涉会计行业的从业者,或是正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学生而言,清晰理解借与贷的含义,掌握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踏入会计大门的关键一步。那么,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一、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
在会计中,借贷方是用来区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方向。以下是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
资产:
当资产增加时,记入借方。
当资产减少时,记入贷方。
负债:
当负债增加时,记入贷方。
当负债减少时,记入借方。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记入贷方。
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记入借方。
收入:
收入的增加记入贷方。
收入的减少记入借方。
费用:
费用的增加记入借方。
费用的减少记入贷方。
在复式记账法中,每笔交易都至少会影响两个账户,并且借贷双方金额必须相等,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希望大家通过深入学习,能熟练运用借与贷,在会计领域稳步前行。更多会计实操相关知识点,欢迎到之了课堂了解。以上就是关于“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会计借贷方向口诀
对于每一位初涉会计行业的从业者,或是正在学习会计知识的学生而言,清晰理解借与贷的含义,掌握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踏入会计大门的关键一步。那么,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感兴趣的小伙伴,一起来看看吧。
一、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
在会计中,借贷方是用来区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和费用等会计要素增减变化的方向。以下是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
资产:
当资产增加时,记入借方。
当资产减少时,记入贷方。
负债:
当负债增加时,记入贷方。
当负债减少时,记入借方。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增加记入贷方。
所有者权益的减少记入借方。
收入:
收入的增加记入贷方。
收入的减少记入借方。
费用:
费用的增加记入借方。
费用的减少记入贷方。
在复式记账法中,每笔交易都至少会影响两个账户,并且借贷双方金额必须相等,即“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希望大家通过深入学习,能熟练运用借与贷,在会计领域稳步前行。更多会计实操相关知识点,欢迎到之了课堂了解。以上就是关于“借与贷的含义是什么?借贷方的基本区分方法是什么?”的全部内容。
会计借贷方向怎么理解
借和贷只是一种记账符号,用于资产、费用科目借方记增加,贷方记减少,对于负债、收入、利润、所有者权益借方记减少,贷方记增加。
要弄懂借贷关系,建议你先把会计六要素弄懂。
要理解会计的借贷,以下几点是首要记住的:
(1)会计的“借”与“贷”已经脱离其汉语本身的意义,就好像人的姓名一样,并不因为某人名字中含有“伟”、“辉”,他就伟大光辉,亦即“借”与“贷”仅仅是一符号而已。这中间隐含的一个要求就是,在读写会计分录的时候,不要在自己弄不懂一个会计分录的时候,强行将其往借或贷汉语意思方面想,例如有的人想当然的认为“借就是表示进,贷表示出”,在有的地方抱有这种理念也许可能还会解决理解上的燃眉之急,但这只会是饮鸩止渴,而加大自己以后理解许多其他会计分录上的难度。总之一句话,“借”、“贷”只是一个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符号,虽然在其起源早期可能的确存在某种意义,但现在这种意义早已消然褪尽。
(2)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到底怎样理解“借”或“贷”呢?我是这样理解的,首先要区分几大类科目,再次要弄清楚这这几大类科目记在借方以及记在贷方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当然这种意义主要是体现在其具体科目记在借方以及记在贷方是表示增加还是表示减少。
首先看几大类科目。一般说来,在会计中有六大类科目,即资产类、负债类及所有者权益类,收入类、费用类及利润类。这六大类科目分为两组,并且可以用两个等式连接其间的关系,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在自己读写会计分录的时候,首决要弄清楚具体的会计科目到底属于六大类科目中的那一大类。例如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累计折旧、在建工程等等就属于资产类科目,预提费用、长期借款、应付工资、预计负债、应交税金等就属于负债类,再如资本公积、实收资本、未分利润、补贴收入等就是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什么主营业务收入、投资收益属于收入类,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属于费用类,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属于利润类,道理都是一样的。
接下来可能要问的是,那么多的会计科目,自己怎么知道某一个具体的科目是属于六大类中的那一类呢?方法很简单,几乎每一本会计书里面都有资产负债表以及利润表,在资产栏目里面出现的就是资产类科目,在负债栏目出现的就是负债类科目(当然,在资产负债表中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是列示同一个栏目),至于利润类、费用类及收入类可依次类推。平时要关注某一个具体的会计科目是属于哪一大类。自己在读写会计分录的时候,尤其是在自己写会计分录的时候,弄清楚涉及到的具体的会计科目是属于哪一大类科目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为方便,我将常见的一些会计科目在附录中做了列示。
也许又会问,为什么做这样六大类的区分呢?答案是,这样区分是大家约定俗成的,因为通过这样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用会计分录记录经济主体所发生的活动,以记录在案。
那么在区分六大类科目之后,对读写会计分录有何帮助呢?这就涉及到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即:这几大类科目记在借方以及记在贷方分别表示的意义。具体可总结如下:
资产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
负债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所有者权益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收入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费用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
利润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不难发现,只有资产以及费用两大类科目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其他的四大类都是记在借方表示减少,记在贷方表示增加。
以上所说的就是借贷的全部含义。下面通过几个小事例简要说一下怎样运用上面所说到的基本含义。
例1:用银行存款购买原材料一批,花费2000元。怎样写这个会计分录呢?
首先要清楚这个题目涉及到那几大类会计科目,这道题目涉及到的都是资产类科目,即:银行存款与原材料。到底怎样记录呢?是将银行存款还是将原材料记在借方呢?显然,银行存款减少了,原材料增加了,按照资产类科目的意义,记在借方表示增加,记在贷方表示减少。于是,会计分录刚好是:
借:原材料 2000
贷:银行存款 2000
也许会问,我怎么知道就是涉及原材料以及银行存款呢?这一点不用担心,会计分录接触多了,慢慢会清楚的,这就好像化学中的元素符号一样,化学中108个元素,说到铁,我会自动想到它的元素符号是Fe,其道理是一样的。
例2:提取现金5000元,准备发工资。怎样写这个会计分录呢?
首先弄清楚涉及到那几大类科目。显然,现金属于资产类,而应付工资属于负债类。现金减少了,应付工资(即要付给工人的工资)也减少了。按照资产类以及负债类科目借贷方的含义,可记录会计分录如下:
借:应付工资 5000
贷:现金 5000
也许会感觉到,是不是凑巧的啊,会不会有的题目中出现,会计分录按照题目的意思所要写的科目写不出来呢?不会的,出现这种情况,表明自己想到的会计科目错了,假设我在这道题中不会想到应付工资,而是什么其他的资产类科目,此时无论怎样写会计分录,都写不出来(当然这道题很简单,肯定会想到应付工资的)。
严格说来,这道题正确的会计分录应该是:
a.借:现金 5000
贷:银行存款 5000
b.借:应付工资 5000
贷:现金 5000
因为,按照流程来说,首先是将银行里面的钱取出来,此时存款减少,手头现金增加,这就是a分录的含义,再是将现金分给工人,现金减少,应付工资减少,这就是b分录的含义。当然,从本质上来看,a与b会计分录加起来与上面的分录还是一样的。写出a与b两个分录表明思维更严谨细腻。
例3:固定资产本期记提折旧3000元。
可以表示问题以下分录:
借:累计折旧 3000
贷:固定资产 3000
总之读写会计分录的时候,要弄清楚上面说到的两点。所谓复杂的会计分录其实就是涉及到的会计科目多一点,但最根本的一点是,任何复杂的会计分录都是,从这两点演化开来的。
会计分录看得多了,写起来也就方便。
附录:
一、资产类科目
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票据、应收股利、应收利息、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补贴款、存货、待摊费用、其他流动资产、长期债券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工程物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清现、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递延税款
二、负债类科目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付福利费、应付股利、应交税金、其他应付款、预提费用、预计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
三、所有者权益项目
实收资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四、收入类项目
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五、费用类项目
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
六、利润
提取公积金
会计借贷是什么意思
对于会计初学者来说,借贷记账法无异于是织布机里的一团乱麻,斩不断,理还乱!
而对于一些企业管理者,或者老板来说,想了解企业状况,就必须要看懂三张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但是往往是在这个时候,想去了解一些基础知识,更能融会贯通的理解时,却在“借”、“贷”上碰了个头破血流,不禁怀疑起这玩意的存在意义,是不是为了来恶心人。
其实想要真正理解借贷记账法,就有必要从它的渊源说起。
借贷记帐法起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是由意大利人帕乔利发明的。
在13世纪初,意大利的钱庄业主为了应对往来十分频繁的银钱交易,不至于账目混乱,发明出了应收账款与应付账款这一概念,由此单式记账法开始出现,不过这已经为后来借贷记账法的出现起了个很好的苗头。
时间到了15世纪末,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帕乔利在他的《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详细的、全面系统地介绍威尼斯的记账法,并从理论上给予必要的阐述,使它的优点及方法为世人所接受,是现代会计的开端。
十八世纪,借贷记账法传到了英国,琼斯首英式记账法,增加了分录簿(会计凭证),上面载有摘要、会计科目、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几个栏次,当经济业务发生和结束时,要求在分录分录簿上确定应借、应贷的账户和应借、应贷的金额,即在借方和贷方两个方面对经济业务进行对照登记,并简明扼要的说明经济业务,被称为复式簿记,相当于今天的记账凭证,是会计记账的依据。从此正式命名为复式簿记。以后人们所说的复式簿记,就是指借贷记帐法。
帕乔利
而借贷记账法的原理呢,其实就是消消乐,两个相同的正负相互抵消。有增必有减。所以就有了一句话,“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
说到这里,我们先撇开摘要(业务形式)和会计科目(资金分类科目)不谈,从借方金额和贷方金额来理解下。
讲借贷之前呢,希望大家先放下以前对借贷两字的理解,借贷记账法因为从日本传过来时翻译不当的原因,造成了借贷两字违背了原本意思,在国内,借贷两字不具有本身意思,只是一种会计里的符号而已。
而其中“Debit”一词作动词时,意思为 记入帐户的借方 ; 把……记入借方
我们知道借贷记账法是记录资金往来的,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借”与“贷”就是用来记录资金的运动轨迹的。所以据英文本意来理解。
“借”为资金运动轨迹的终点,那么“credit”一词中文翻译为信用,即为对应的“贷”方,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资金运动轨迹的起点。
总结一下,“借贷”两字指代的是资金的运动轨迹,其中“贷”为资金运动的起点,“借”为资金运动的终点。
那么这就很好理解了,我们来看一笔财务的借贷记录。
A购入材料60000元,支付60000银行存款。
即:借 材料 60000
贷 银行存款 60000
我是不是从银行存款拿钱出来买材料,银行存款是起点,就是贷方,那么购入材料就是借方,是终点,我付了钱,拿到的材料即为终点。
我们接下来再来看另一种情况:
B工资收入60000元,存入了银行存款。
即:借:银行存款 60000
贷:收入工资 60000
我是不是把工资存入了银行,我的工资是不是起点,就是贷方,那么银行存款就是借方,是终点,我存入银行的钱即为终点。
那么为什么第一次银行存款为贷方,第二次银行存款就成为了借方呢。
其实是因为资金的运动轨迹不同了,这就是会计里经常说的“借增贷减”和“借减贷增”的区分了。
说了这么多,那如何区分哪些账登在借方,哪些帐登在贷方呢?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又怎么理解呢?
很简单,资产增加了(也就是收钱了)记在左边(也就是借方),负债增加了(欠别人钱了)记在右边(贷方)。
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呢,资金存在于企业,化为了不同的存在方式,有些是货币资金,有些是存货,有些是固定资产,这一切,构成了企业的全部资产,这些资产所代表的钱是从哪来的?只有三种可能:一是借来的,我们称为负债,如应付账款和长(短)期借款;二是投资人投入的;三是企业经营过程中赚来的。第二和第三都是所有者的权益。所以,资产负债表上左右结构方式,反映了资金的一体两面,右边反映是资金从哪儿来,左边反映是资金到哪儿去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会计借贷记账法8字口诀,会计借贷科目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