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外贸,企业需警惕海外企业各种骗局,海外贸易公司是做什么的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鲁子依

  随着中国政府倡导一带一路建设,我国贸易政策越来越开放,过去提倡外贸出口创汇,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去境外大量采购又成为常态。但悲催的是,据中国商务部研究院估算,中国外贸企业被诈骗造成的损失每年至少有数十亿美元。但我们认为这个数字应当是低估了。而且一旦受骗,中国外贸企业由于大多规模小,不熟悉海外追索程序,很容易吃哑巴亏。究其原因还是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律风险意识不足造成的。

  过去出口中常见的比如有注册空壳货代公司,冒充大型采购商代理人大量采购国内商品,在海外勾结相关机构搞无单放货或故意倒闭等手段,使国内企业血本无归。2004年著名的长虹和美国APEX事件就是此类。当然这和长虹付款方式不利,事前考察马虎有极大关系。但现在外国进口商的骗局也的确越来越高明,出现采用A、B公司联合做局引中国企业上钩。做法是先国外采购商A接近中国外贸企业,签订正式采购合同。然后付款时,采购商A会以高出合同款的金额打款,而且付款的海外账户一定不是合同中约定的海外账户,也可能是中国国内账户。而采购商的解释是多出的货款是因为A在中国的另一个供应商没有美元账号,需要通过现在的账户中转代付(逃避外汇监管在国内通过私人账户对冲货款是外贸中经常遇到的不合法的做法),一般情况下中国企业本着发展长期生意目的,都会答应帮忙代走一下账。当超额款项被提走,出口货物也安全到港后,新的骗子B出现了,他们假装成支付货款的账户所有企业,称因为自己受骗,所以才把钱打到了错误的账户,或采取法律手段或采取报案手段要求中国企业把钱全数退回,而此时接受超额款项的中国公司和最早的采购A公司早已无影无踪。为避免国内外法律制裁,一般中国企业只能认栽退回款项。这种套路抓住了国内企业通常认为钱到账了就放松警惕性的思维,放小鱼吊大鱼。当然替他人借账户过账和没有使用银行信用证也是造成被骗的原因之一。做对外出口,即使一笔小单子,涉及的环节也非常多,付款方式和渠道、备货、包装、通关手续、装船、运输保险、提单、结汇等,加之小企业通常无法把控全环节流程风险,而很多国外法治氛围其实并不如国内,因此一点小的纰漏就可能被骗子利用。

  近些年进口贸易产生的骗术也层出不穷。按一般流程国内企业进口不会付全货款,通常预付20%~30%预付款,待货进口清关后再支付余下货款。且不论虚假的海外进口商骗汇的情况,即使面对正规海外进口企业,国内企业预付款后也会因各种原因解除合同造成预付款难退问题。笔者遇到的较多的困惑是此类纠纷国内进口商一般难易把握国外出口企业财产,交易过程中除了进口企业对海外出口商背景审核不严,没有充分考察外,还发现有诸多操作不规范导致被动的因素,比如为了逃避进口用汇流程采用国内指定企业代收货款、采购合同未约定货物优先受偿不能避免一货两卖等。

  此外,采用国内授权代理商形式的销售模式通常国外出口企业在国内一般无可查扣资产,且国内进口一般采用订单制使国外出口商国内无库存货,使得生效裁判的可执行度大大受限。笔者认为此类风险可以从协商以货抵债,或查扣其他国内进口企业应付账款,或申请上级相关部门列入失信企业后暂停出口中国特定产品资质等,从不同方面压迫海外出口商履行债务。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做外贸,企业需警惕海外企业各种骗局吗

做外贸,企业需警惕海外企业各种骗局的问题

做海外贸易

海外外贸公司

海外贸易公司是做什么的

海外贸易赚钱吗

外贸公司骗外国人的钱会怎么样

外贸公司骗局如何解决

做外贸,企业需警惕海外企业各种骗局的问题

海外贸易好不好做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