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犯罪是疾病,首先要明确的是,犯罪不是天花,而更像是过敏或者病毒感染,所以并不是犯过一次就会有免疫力的。
实践证明,有犯罪前科的人再犯的几率是比较高的。司法实践中对有犯罪前科的人相对没有前科的人会倾向于稍微判重一点,所以“吃一堑,长一智”的说法,可能并不适用于刑事风险防控这一块。
对于风险,不同人的主观忍受能力和客观承受能力差异非常大。不是每个人都能长记性,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长记性。
否则难以解释,为什么逃犯都知道去张学友的演唱会容易被抓,还前仆后继地过去自投罗网。被捕不算投案,也无法获得从宽处罚。
有些犯罪人再犯罪的可能性非常高,抢劫的人,时不时也盗窃;强奸的人,经常也猥亵。
有一名犯罪嫌疑人很可能是盗窃成瘾,他流窜各省作案共五十余起,每次盗窃的金额不大,但是其中大多数都刚好符合盗窃罪的立案标准,定罪没问题,但这起案件中基于同种数罪而产生的量刑问题着实费了检察官一番脑筋。
虽然龙勃罗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论已经基本被现代刑法所抛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如果对社会人进行群体划分,确实存在犯罪风险更高的人群。但犯罪风险更高的人群并不一定是道德感更低的人,也可能是面对更大诱惑的人或者一无所有的人,比如高官、高管、富豪以及无稳定职业者。
另外比较特殊的是自己本身经济实力一般,但亲人非常富有的那种,这类近亲诈骗并不少见。举例而言,由于近年来信用卡日益普及,近亲之间产生的信用卡诈骗案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另外还有普吉岛杀妻事件等杀害近亲属的恶性案件,这些人在新闻里面无一不是案发之前的“老实人”。恕我直言,老实人不是这样的,请媒体朋友们以后发新闻措辞方面稍微注意一点。
面对诱惑,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心如止水,不管是不是“老实人”。
在没有人指出,没有人拦住,没有人阻止的时候,诱惑和风险就是青蛇,人们要么是法海,要么是许仙。最后没有犯罪的人,经常不是因为有道德,而是因为胆子小。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2011年4月8日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诈骗近亲属的财物,近亲属谅解的,一般可不按犯罪处理。诈骗近亲属的财物,确有追究刑事责任必要的,具体处理也应酌情从宽。
什么是“确有必要”,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所以每个人犯罪乃至被定罪的可能性都不同。基于个人体质(性格和境遇)不同,每个人的易感性不一样,就犯罪或者被害而言,每个人的风险也都有区别。
也像容易过敏的体质可以通过长期锻炼获得缓解一样,要提高免疫力,只能靠自己长期不断地学习法律知识或者寻求稳定外援。
但法律的体系是很庞大的,要靠自学掌握很难,而且没有四五年的坚持,都只是学到皮毛,对不是真正想从事这方面的人来说,机会成本实在太高。
所以请外援或许才是性价比较高的方式,就像容易过敏者或易感染者定期体检,识别出Ta可能接触到的环境中的致病原,让Ta尽量避免那些环境,如果非要去,必定得穿防护服,隔开致病原,这种融体检、识别、防护为一体的模式叫“刑事风控”。
“风控”这个理念其实也很容易理解,就是控制某件事情的风险,也就是预防“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
举个例子,某律师有位青梅竹马的女友,一群朋友聚会的时候聊到有伴侣的人如何避免出轨,他就说:“人很难一辈子只对一个人动心,但是我一旦发现我对某个人产生了不应该有的好感,有这个苗头,我就会马上远离这个人。”
这位律师也是学刑法专业的,我觉得他应该也是做刑事风控的一把好手。他的方法就是认识到了就尽量避免,惹不起,躲得起。这是风控的要旨之一。
但最关键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好感,认识到这种好感只需要直觉和本能,而认识到刑事风险,就确实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了。有很多犯罪是可以避免的,当事人也有一定的避免犯罪的意愿,但最大的问题是无知。
而根据调查,女性犯罪与无知的相关系数更高。
有些事情,知道是犯罪,大家就不会去做,也不会出事。但关键是,很多犯罪是法定犯,并不是自然犯,没有伤天害理,也会牵涉牢狱。替考涉嫌犯罪、买卖宅基地涉嫌犯罪、虚开发票涉嫌犯罪,不知道就容易触犯刑法,但不知法并非无罪理由。
刑法有469个罪名,可谓防不胜防。有犯罪记录的人更需要刑事风险防控,一方面是因为刚刚说的犯过罪的人再犯罪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另一方面是因为不是说掉进了这个坑,爬上来了就放心了,只要小心谨慎,因为无论是这个坑还是其他的坑,还是有可能掉下去。
当然,有可能掉进去的姿势有所区别。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人可能两次乃至多次涉嫌同样的或不同的罪名。
对于没有地图和探路人的人来说,没有肉眼可见的坑,所以更容易“被坑”。而如果每个坑都要自己去摸索,那时间成本可能够做很多事情、赚很多钱了。
这些失去的时间、失去的精力、失去的机会,都是为对抗“过敏”付出的代价,这些代价可能远比付出的律师费要高。而且因为专业程度的不同,DIY出来的结果往往也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虽然刑法条文大家都能买到,但完整的刑事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刑事实务经验和知识,只有刑事律师才能具备。
打个比喻,假设犯罪就是滑坡,现在一群人要攀山越岭,刑事律师手里的这本地图肯定是比其他人要详细的,因为Ta的地图是经过自己多年来不断标注、不断完善的,也因此数据量更大,准确程度更高。
就连普通的律师,不是专门做刑事业务的,从事刑事风控业务都很难,因为Ta只能大概知道有哪些地方容易有坑,但具体的数量和位置是摸不准的。
毕竟一个人的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见的。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如果犯罪是疾病怎么办
●如果犯罪是疾病会怎么样
●犯罪人有疾病怎么处理
●如果犯罪是疾病怎么处理
●犯罪了有病的人怎么办
●疾病和犯罪
●犯罪人如果有病可以判刑吗
●罪犯如果有严重的病会坐牢吗?
●如果犯罪是疾病会怎么样
●如果犯罪人有重病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