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经费指哪三方面,三公经费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傅俊梓来为大家解答三公经费指哪三方面,三公经费是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三公经费指哪三方面,三公经费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公经费是哪三公
南都讯 记者杨文君 发自北京 3月26日下午,财政部率先公开2025年部门预算,其2025年度收支总预算995677.95万元,较上年有小幅增长。
财政部部门预算显示,财政部2025年度收入预算995677.95万元,支出预算941843.79万元。
南都记者关注到,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有关要求,厉行节约办一切事业,严控一般性支出。同时坚持有保有压,优化支出结构,合理保障国际组织股本金、财政监管业务等重点支出需求,这也体现在一些支出项目金额的变化上。
财政部2025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4464.99万元,比2024年减少235万元,下降5%。其中:因公出国(境)费3715.91万元,主要用于多双边财经交流与合作及国际组织会议支出、出国谈判及工作磋商支出、境外业务培训支出等;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614.21万元,包括公务用车购置费125万元、公务用车运行费489.21万元,主要用于部分单位更新公务用车及各单位按规定保留的公务用车燃料费、维修费、保险费等支出;公务接待费134.87万元,主要用于外宾接待和国内公务接待支出。
按照支出功能分类,财政部2025年预算数比2024年执行数增加较为明显的项级支出科目为国际组织捐赠,2025年预算数为447662.32万元,比2024年执行数增加57339.64万元,增长14.69%,主要原因是:向世界银行所属国际开发协会(IDA)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捐款增加。按照支出功能分类,国际组织捐赠方面的支出规模较大,主要是:国际组织捐赠,2025年预算数为447662.32万元,占部门预算支出总额的66.54%,主要用于以我国政府或财政部名义,向国际组织的认捐、救灾、馈赠等方面。
三公经费管理办法2024
“三公”经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是当前公共行政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2011年6月30日表决通过关于批准2010年中央决算的决议,经财政部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元。决算报告还公布了汇总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履行行政管理职责、维持机关运行开支的行政经费,合计887.1亿元。2012年6月财政部公布,2011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的“三公经费”支出,合计93.64亿元人民币。
公开规定
2012年4月,国务院再下“三公经费”公开令箭,这一次剑指省级政府。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省级政府两年内全面公开“三公经费”。
国务院对2012年中央部委“三公经费”的公开做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要求部委公开财政部批复的全部预算表格,并细化到款级科目,有关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农林水事务、住房保障支出等要细化到项级科目。
国务院常务会议还要求,中央部门要细化“三公经费”的解释说明,公开车辆购置及保有量、因公出国(境)团组数及人数、公务接待有关情况,公开行政经费支出情况。[21]
2012年10月1日起,县级以上政府需将“三公经费”纳入预算管理,并定期公布。超预算开支“三公”、购建豪华办公用房、安排与业务工作无关的出国考察等情形,情节严重的将面临撤职处分。这也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
严控支出
要把坚持民生优先、努力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要求体现在2013年的预算编制中,同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
要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向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等民生领域倾斜。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努力降低行政成本。
要着力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继续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确保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强度。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落实好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财税政策。发挥财政在调节收入分配中的职能作用,努力提高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优化税制,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
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为规范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中国将启动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并从2013年1月开始,选择部分中央部门和单位率先试点运行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系统。
根据改革方案,改革目标是完善和推广运用财政票据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开票、自动核销、全程跟踪、源头控制、信息共享,充分发挥财政票据“以票控费、以票促收”的作用,为构建规范、高效、科学的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奠定坚实基础。[23]
实现三公经费“负增长”是大势所趋。
三公经费数目正处于高位,而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正在狠刹形式主义和奢靡之风,这都为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提供了可能。
压缩三公经费是党政部门厉行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消解公众对三公经费的疑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从而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的实际效果取信于民。[24]
消费限制
通观近10年餐饮行业各年走势,我们发现,除去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因素,历年餐饮业股市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岁末年初上涨,4月和7月下跌。这与历年政府工作的节奏不谋而合:3月公布政府报告,7月中旬公开三公消费。[25]
鉴于政府各数据的公布所带来的社会舆论压力,以及各项政府会议的召开,廉政风刮起时,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的公款消费有所收敛。廉政风刮过之后,又正值岁末年初,各单位举办年会,公款消费上升。
自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新华社报道《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作出重要批示后,省委迅速组织学习该批示和有关文件的精神,并强调“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为了响应相关文件的精神,各机关单位、国企、事业单位纷纷取消年会,导致各酒店的会议订单迎来退单潮,本来年前呈现上涨趋势的餐饮股也开始下跌。与此同时,其他相关行业也因廉政风“集体感冒”:盆花市场一片惨淡,白酒股集体下跌。
发展状况
“三公经费”由2010年的94.7亿元预算执行量,降至2013年的79.69亿元的预算安排,共减少15.01亿元。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由61.69亿元降至43.99亿元,减幅为17.70亿元,居三项之首。
四次公开的“三公经费”中,前三次的执行数据分别为94.70亿元、93.64亿元、80.95亿元。在这些数据中,公车相关费用一直占比逾半。2010年,该项费用占总费用的65.14%,2011年该比例略降为62.78%。在2012年预算中,公车费用比例下降至 54.46%,但在2013年预算中比例又有所上升,至55.20%。“三公经费”呈逐年下降趋势,2012年降幅最大。
全国28省宣布下调2014年\"三公\"经费预算
2014年1月23日,按照中央要求,各地密集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详细规定。按照这些规定,地方政府“三公”预算大幅缩减当属应有之义。
截至2014年1月23日,全国已有28个省区市召开“两会”。“两会”上亮相的新一年地方“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预算,与往年相比数字上有一定降幅。其中广西、山东、江苏、宁夏等地降幅约5%。广东、北京、湖北、上海、陕西等地下降超过10%。浙江降幅为30%。
尽管如此,与公众的期望相比,大部分地区“三公”预算下降幅度并不大。
李克强:2013年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
2014年3月5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李克强表示,2013年我们全面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反对“四风”,严格执行“约法三章”。中央国家机关“三公”经费减少35%,31个省份本级公务接待费减少26%,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一批违法违纪分子受到惩处。
2013年三公经费
据新浪、媒体报道,2014年6月25日昨天下午,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做关于201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其中包括38个中央部门的预算执行和据算草案的审计情况。
此次主要审计了38个中央部门,延伸审计这些部门的389个所属单位,审计结果表明,这些部门2013年度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年初预算到位率平均96.95%,“三公”经费和会议费财政拨款支出比上年下降22.93%。但至2013年底,仍有14.14%的部门预算未执行,还有一些部门及所属单位未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约法三章”要求,违反财经制度规定。在昨天的报告中提到对38个中央部门及其所属部门不仅审计了三公经费,还包括会议费。
2014年6月24日,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报告2013年中央决算。楼继伟说,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058.43亿元,加上2012年结转收入71.95亿元,2013年收入总量为1130.38亿元。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978.19亿元,完成预算的90.3%,其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65亿元,增长30%。
“从提前几天预订,到当天即可预订,再到现在不需预订,单位旁边的这家高档餐厅生意越来越淡;从不用排队,到排队半小时,再到现在排队一个多小时,单位旁边的特色火锅店越来越火了。”北京市海淀区一家企业对外联络部的王明伟说。
不少消费者和王明伟有着同样的感受。2012年底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公款消费的重要规定。短短一年,公款消费迅速冷却,一些原来公款消费扎堆的行业遭遇发展寒冬。
2014年三公经费
2014年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合计58.8亿元,比上年减少12.74亿元,下降17.81%。
这已经是中央部门连续第五年压缩“三公”经费支出。自2010年开始,5年来,中央部门共压缩“三公”经费支出35.9亿,与2010年支出94.7亿元相比,2014年“三公”经费实际支出减少了一半以上。而且5年来中央部门“三公”经费支出逐年递减。
5年来,“三公”经费之一的车辆购置及运行费由2010年的61.69亿元降至2014年的35.99亿元,削减了25.7亿元,削减额度居三项之首。
三公经费包含哪些
日前,财政部、国家邮政局等93个中央部门陆续公布了2018年度部门决算。从财政部汇总数据看,2018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合计39.92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7.14亿元。
与2010年的94.7亿元相比,2018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降幅超过一半,且已连续8年只减不增。其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从2010年的61.69亿元下降至2018年的22.33亿元,降幅高达63.8%;公务接待费的支出更是压减到不足8年前的1/5。
“这主要是由于中央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按照过紧日子的要求,从严控制和压缩‘三公’经费支出,以及部分公务活动未实施等。”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说。
曾经一段时间,公车购置及使用、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等领域“四风”问题一度易发多发,有人感叹,“几十个文件管不住一张嘴”“几十条禁令管不住一辆车”。彼时“三公”经费的高位运行,也从侧面反映出“四风”问题的严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破题,雷厉风行抓作风建设。八项规定出台后不久,中办、国办就印发了《关于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的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五年内一律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新建楼堂馆所。重磅举措接续出台,从《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到《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从《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到风景名胜区开会的通知》到《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制度群的约束力不断显现,给作风建设上了“铁夹板”,紧了“螺丝扣”。
中央各部门注重重大制度的细化配套,面向全国出台完善了公务接待和差旅、公务用车、办公用房、因公出国(境)、会议培训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如,近日财政部办公厅、国管局办公室、中直管理局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关于规范差旅伙食费和市内交通费收交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在强调出差人员自行解决相关费用、主动交纳的同时,还明确接待单位要按规定收取费用,解决此前接待单位不愿收、不敢收的问题。
各地区也普遍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实施办法、细则及配套制度。如,针对公务用车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山东省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公务车辆使用IC卡加油情况进行严格管理,确保“一车一卡”、规范使用。
“‘三公’经费逐年下降的这些年,正是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进程。数据再次印证,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解决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邪气刹住了,八项规定改变中国,成为管党治党的一张金色名片。”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松锋表示。
在今年初召开的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把刹住‘四风’作为巩固党心民心的重要途径,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歪风陋习要露头就打,对‘四风’隐形变异新动向要时刻防范”,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拓展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当前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整治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突出问题”也被列为开展专项整治的重点内容。
“三公”经费“八连降”充分证明,只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风建设就能不断向纵深发展。(记者 何韬)
三公经费包括差旅费吗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日前,中央各部门依法依规向社会公开2020年度决算,晒出“年度账本”。中央决算数据显示,202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合计29.86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5.31亿元。再细看各部门“三公”经费决算,不少部门减少了50%以上,甚至在预算已经压减的基础上“一压再压”。
“三公”经费是政府“账单”的直接呈现,钱花了多少、花在哪里、花得是否妥当,一目了然。“三公”经费也能透射出政府作风与属性,鲜明地反映出实际作为与治理效能,成为人们观察政府言行与作风的重要窗口。在这个意义上,202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整体压减近50%的支出,的确遵循了“过紧日子”的要求,坚守了节用裕民的正道。
晒“三公”经费,不是简单的算算账、对对单,而是在数字之间彰显政府的初心与使命。人们看账单,看到的也不只是经费里的支出项目,更是取信于民、造福于民的“三公”考量。
公开范围扩大,透明政府更阳光。与2019年相比,2020年公开内容进一步扩围,由公开“8张表”变为“9张表”,新增“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财政拨款支出决算表”。实际上,这“9张表”已经涵盖部门收支总体情况和财政拨款收支情况。自2011年中央部门首晒“三公”经费以来,公众给予了赞许的掌声,也满怀更多的期许,为此账本越来越细化、科学。越公开,就越透明;越透明,就越清正,这是人们的持久期待。
公心诚意满满,人民至上为人民。从整体看,“三公”经费减少了,可有限的钱花哪了?细看经费支出能找到答案,就是“民生”二字。有人说,“三公”经费在“做减法”,民生保障在“做加法”。从国家卫健委的数据中能看到,在公立医院综合医院、职业病防治医院、儿童医院、其他专科医院方面,分别支出58.87亿元、0.56亿元、0.68亿元、15.92亿元,均超过年初预算,分别完成年初预算的171.9%、113.8%、116.9%、159.5%。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特殊年份里,这样的“超出预算”用在了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建设方面,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腾挪出的钱,向基层民生和公共服务倾斜,让老百姓真正得实惠、有保障、能安心,就守住了政府为民的公心和初心,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得掷地有声。
行有所至,心有所属,信有所达。无论是信息公开还是秉持公心,都是为了赢得公信。晒出“三公”经费、压减“三公”经费,是党风政风持续清新的生动体现。这不是钱物的问题,而是政府责任所在;也不是钱多钱少问题,而是价值导向所系。政府尽量“砍”下运行成本的钱,用来更多保障百姓过好日子,这样的人民政府值得信赖,这样的人民政府值得依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三公经费指哪三方面,三公经费是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