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发票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大家好,由投稿人华成鹏来为大家解答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发票税前和税后的区别这个热门资讯。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发票税前和税后的区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税前和税后的计算公式
工资税前1万元和税后1万元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扣除的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上。以下是具体分析:
1. 税前1万元的税后实际收入
假设五险一金个人缴纳比例为10%-20%(各地政策不同),个人所得税按现行标准计算(起征点5000元,累进税率)。
示例计算(以五险一金缴纳15%为例):
税前工资:10,000元
五险一金个人部分:10,000 × 15% = 1,500元
应纳税所得额:10,000 - 1,500 - 5,000(起征点)= 3,500元
个人所得税:3,500 × 3% = 105元
税后工资:10,000 - 1,500 - 105 = 8,395元
结论:税前1万元,税后实际到手约8,395元(具体因五险一金比例而异)。
2. 税后1万元的税前工资
若公司承诺税后1万元,意味着企业需承担更高的税前成本(包括五险一金和个税)。
示例倒推计算(假设五险一金比例15%):
设税前工资为X,满足:
X - 15%X - 个税 = 10,000元
需分步计算个税(累进税率),最终推算税前工资约为 **11,800-12,500元**(因税率档位不同)。
结论:税后1万元对应的税前工资约为11,800-12,500元,企业成本更高。
3. 核心差异
税前1万元
企业成本10,000元
个人到手约8,000-8,800元
税后1万元
个人到手10,000元(固定)
企业成本(10,000元+五险一金企业部分) 约12,000元(含税费承担)
五险一金基数按10,000元缴纳(更高福利)可能按较低基数缴纳(影响社保公积金)
4. 影响因素
五险一金比例:各地政策不同(如上海公积金比例5%-7%,北京医保2%+)。
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子女教育、房贷等可进一步减少个税。
缴费基数:部分企业按最低基数缴纳,降低个人扣除额但影响社保权益。
总结
税前1万元:实际到手约8,000-8,800元,社保公积金基数较高。
税后1万元:企业实际支出更高(约12,000元),但个人到手金额固定,可能隐含社保基数较低的风险。
选择时需综合考量工资、社保福利和长期权益。
增值税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税前税后是缴纳税金前后的金额,税前金额是没有完税的金额,而税后金额是完税后的金额,税前税后二者之间会有一定金额的差额,其差额为缴纳的税金和纳税调整的事项。现实中,涉及税前税后的情形很多,比如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税前工资和税后工资,税前价格和税后价格等,而税前税后对任何一种经济行为的影响均是不同的,包括对具体的个体来讲也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税前税后的不同含义,我们可以用税前税后利润、税前税后工资和税前税后价格等三种经济业务行为做一下分析和说明。
一、税前税后利润。税前、税后利润是企业经常面临的话题,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讲,税前利润是企业实现的利润总额,也就是还没缴纳企业所得税;税后利润是企业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净利润。即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
比如,某企业某年度实现利润总额1000万元,没有纳税调整事项,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5%。企业年度缴纳企业所得税为,企业所得税=1000万元*25%=250万元,企业年度净利润为,净利润=1000万元-250万元=750万元。
那么,税前利润就是1000万元的利润总额,而税后利润就是750万元的净利润。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之间的差额250万元,就是企业实际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从税前利润和税后利润来看,二者的经济意义不同。
二、税前税后工资。税前税后工资是员工经常所面对的话题。有过面试经历的中高层人员,在面试的时候,招聘单位经常会问应聘人员这样一个问题,薪金待遇有什么要求?你提出的工资薪金是税前还是税后?而招聘单位的税前税后工资,指的就是个人所得税税前工资还是个人所得税税后工资。
税前税后工资的差别很大,且工资薪金越高这种差额也就越明显。如果约定的是税前工资,则员工需要承担和缴纳个人所得税;而如果约定的是税后工资,那么员工应缴纳的这部分个人所得税,是由单位承担的,员工不需要负担这部分税金,可以全额拿到约定的工资薪金。
三、税前税后价格。税前税后价格主要是指企业在购销环节中物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一般是指含税价格和不含税价格,即税前价格是含税价格,税后价格是不含税价格。也就是,税前税后价格(含税价格和不含税价格)是不是包含增值税的价格。
比如,某企业产品含税销售价格为每件1000元,该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率为13%,则产品不含税价格为,不含税价格=1000/(1+13%)=885万元。即税前销售价格为1000元,税后销售价格为885元,二者之间的差额115元为增值税销项税额。增值税是价外税,与企业的收入和成本费用没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企业的营业收入和成本费用是不含增值税的,即是增值税税后的。
总之,税前税后是完税前后的业务行为,税前是没有缴纳税金前的金额,税后是缴纳税金后的金额,税前税后涉及的税金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等,税前税后的差额主要为缴纳的税金。那么,不同经济业务,所涉及的税项是不同,对具体经济业务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我是智融聊管理,欢迎持续关注财经话题。
2021年11月24日
签合同税前和税后的区别
累计预扣法减少补退税程序,既能够准确地根据纳税人收入变动动态地预缴税款,又可以实现综合所得的计税,平衡纳税人全年税收负担
累计预扣法不会影响纳税人全年应纳税额,也不会影响新个税法减税红利的发挥
目前,已经有很多人都拿到了1月份和2月份工资。在欣喜地发现缴纳个税大幅减少的同时,有些人纳闷了:俩月税前工资明明一样多,为何扣的税却不一样?也有一些人会问:以后每月工资个税都能像一二月份这么少吗?为此,经济日报记者专访了财税专家——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为大家解疑释惑。
“根据新修订的个税法,工资薪金所得并非按照月为单位来计税,而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税。并且,新个税法规定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及特许权使用费四种收入综合计税。因此,原来代扣代缴方式显然已无法适用新税法的要求,需要由代扣代缴改变为预扣预缴。”李旭红告诉记者。
李旭红说,一个纳税人收入从年初到年末大多数是一个不断增加的过程,有可能孤立地按月收入进行预扣预缴会造成汇算清缴时,汇缴的数额与预缴的数额相差较大,需要办理补退税,从而增加纳税人负担。
因此,为了减少补退税的程序,于是对于工资薪金的每月预扣预缴规定了累计预扣法。李旭红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某职员2015年入职,2019年每月应发工资均为30000元,每月减除费用5000元,“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为4500元,享受子女教育、赡养老人两项专项附加扣除共计2000元,假设没有减免收入及减免税额等情况。
以今年前3个月为例,应当按照以下方法计算各月应预扣预缴税额:1月份:(30000-5000-4500-2000)×3%=555元;2月份:(30000×2-5000×2-4500×2-2000×2)×10%-2520-555=625元;3月份:(30000×3-5000×3-4500×3-2000×3)×10%-2520-555-625=1850元。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由于2月份累计预扣预缴应纳税所得额为37000元,已适用10%的税率,因此2月份和3月份应预扣预缴税款有所增加。”李旭红说。
“因为原有的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是以月为单位计税的,因此,纳税人通常已经习惯了这种思维,在新税法下则需要转变这样的思维方式。新税法改为了以年为单位综合计算综合所得,因此,每个月工资薪金不再孤立地计算其税额。”李旭红说。
“累计预扣法典型的特点是综合考虑,渐进式计税既能够准确地根据纳税人的收入变动动态地预缴税款,又可以实现综合所得计税,平衡纳税人全年的税收负担。”李旭红强调,实施累计预扣法,即使全年每个月收入是均等的,但是由于收入累计的渐进性,因此所适用的超额累进税率也是渐进的,因此每个月缴纳的税额也是渐进的。
需要强调的是,累计预扣法不会影响纳税人全年应纳税额,也不会影响新个税法减税红利发挥。这种办法可以节省纳税人全年中前期的税金,少占用纳税人的资金成本,使其获得货币的时间价值。
税前和税后的区别就是
对于即将找工作的小伙伴来说,对税前工资和税后工资有点傻傻分不清楚。下面小编来给大伙区分下:
税前工资,一般是没有扣除五险一金和个人所得税的,比如:月薪10000,可能到手也就7-8000块钱。而这个到手7-8000的工资就是税后工资(到手工资),因为个人所得税的应纳税所得额 = 税前工资- 各项社会保险费 - 起征点(5000元)。
目前,像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烟草等单位的福利都很好,普通央企五险一金的缴纳比例为:
养老保险 单位20%+个人8%
医疗保险 单位10%+个人2%
失业保险 单位1%+个人0.2%
工伤保险 单位0.48%+个人0%
生育保险 单位0.8%+个人0%
公积金 单位12%+个人12%
个人扣除总额为22.2%,也就是税后(到手)工资只有税前工资的77.8%。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五险一金的缴纳基数一般是咱们的税前工资或前一年的月平均工资。
那扣除这么多的五险一金,对咱们个人来说,是不是很亏呀?
其实,对于个人来说一点都不亏,因为公积金是可以提现的,单位+个人的公积金比例达到了24%,而从我们个人工资中扣除的五险一金总额才22.2%。往往一些待遇福利很好的单位,公积金都很高,小编甚至看到过一些央企,公积金比例达到了40%。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工资税前和税后的区别,发票税前和税后的区别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