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犯罪多少岁判刑12至18岁,少年犯罪入刑年龄最新规定
大家好,由投稿人杨茹子来为大家解答少年犯罪多少岁判刑12至18岁,少年犯罪入刑年龄最新规定这个热门资讯。少年犯罪多少岁判刑12至18岁,少年犯罪入刑年龄最新规定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少年犯罪日本电影
作者:孙安琪
最近一部英剧《混沌少年时》悄然上线并完结,短短4集便在豆瓣收获了8.7的高分好评。该剧以英国13岁少年杰米杀害女同学凯蒂后的调查过程为主线,深入探讨校园霸凌、代际隔阂与数字时代的精神困境。剧中通过“一镜到底”的纪实美学、非暴力霸凌的隐喻,以及心理评估的博弈,层层剥开犯罪表象下的社会症结。
那么,13岁少年杰米的犯罪动机到底是什么?校园里究竟发生了什么?
全知视角的一镜到底
《混沌少年时》最显著的特点是其每集60分钟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赋予了剧集一种独特的戏剧质感。第一集开头,警察逮捕13岁的嫌疑人杰米时,混乱的镜头和调度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到逮捕的紧急性和杰米一家的慌乱。剧中甚至连采样杰米指纹的细节都以“一镜到底”呈现。从叙事角度来看,这种过分纪实的手法虽有拖沓之嫌,但却让观众能够从客观视角紧随警察的调查步伐,与警察同步了解信息,共同探寻杰米的犯罪动机。
第一集整体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司法程序的冰冷理性与家庭情感的无力感形成鲜明对比。例如,督察对杰米的训话并非采用常见的温和语气与特写镜头,而是将摄影机置于“第三方”视角,警察机械地询问杰米的前一天晚上的行踪及衣物去向等。当监控录像播放时,没有刻意的特写来强调,观众却在模糊的画面中目睹了小男孩犯罪的一幕,被迫直面真相的残酷,内心充满震惊与怅然。而父亲和母亲的痛苦、律师犹豫中的无奈,也进一步激发了观众对事件背后原因的探究欲望。到底为什么?
“非暴力”霸凌
剧集对校园霸凌的刻画跳脱了传统肢体暴力的框架,聚焦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心理摧残。第二集中,督察通过儿子亚当的解读,发现一张看似普通的ins图片暗含侮辱性符号(如“腰豆”表情代表嘲讽),揭示了网络语言的隐蔽攻击性。凯蒂因裸照泄露沦为笑柄后,转而通过语言孤立杰米,而杰米则因被贴上“incel”(非自愿独身者)标签而陷入自我认同危机。
这种“双向霸凌”的设定极具现实意义。剧中青少年沉迷社交媒体,教师在课堂播放视频敷衍教学,同学对暴力事件围观拍摄——在婕德殴打莱恩时,除了老师,其他人都在围观和拍摄,甚至有人嘲讽莱恩“一个女生都打不过算什么男人”。这些细节直指教育体系与成人世界的失职。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媒体行为模型中提到,公众人物对公众行为有着重大影响。这映照着剧中安德鲁·泰特(男拳网红)的极端厌女言论对青少年的侵蚀,也是社会代际认知断裂的缩影。
第二集中亚当和自己的督察父亲对话,映照着最后一集杰米父母的疑问,他们真的懂自己的孩子吗?督察只顾着走访学生和老师,希望从他们口中寻得蛛丝马迹,总有人能知道杰米和凯蒂的矛盾,但实际上收获甚少,老师们不清楚,学生们一言不发。亚当看见自己的父亲像无头苍蝇一样转来转去,将父亲带到一边跟他分析社交媒体上发布的信息。督察听着亚当解读每一个表情符号和文字暗语觉得不可思议,“所以我应该庆幸我只给你妈妈发过爱心表情对吧?”如同亚当所言,爱心的颜色代表不同的意思,什么时候发爱心,爱心需要变成什么颜色都有它的说法。督察听了解释后沉默了许久。
暗藏玄机的心理评估
第三集堪称全剧的高潮。由于警察始终未能找到犯罪动机,于是请来心理评估专家试图“套话”。心理医生与杰米的对话初看似乎无甚意义,杰米甚至会心生疑惑:“你问我这个做什么?你是想套出我们家有家庭暴力潜在因素吗?犯罪过程你不是都知道了吗?”然而,转折点在于心理医生提及杰米使用社交媒体ins上传照片的话题。
心理医生询问杰米平时是否使用ins,发布何种照片及原因,进而引出ins上一些标点和图案的解释,如“杰米你可以解释这个‘腰豆’是什么意思吗?”最终将话题引向凯蒂对杰米的看法,实则背后探究的是杰米对凯蒂的看法,从而理解其犯罪动机。
杰米的犯罪动机本质上源于女性对其脆弱自尊的摧毁。在凯蒂遭遇“裸照风波”后,杰米本以为带着善意去表达欢喜之情会得到接受,却换来了凯蒂的言语霸凌。加之他在社交媒体中接触到的厌女理论(如“80%女性只关注20%男性”),进一步加剧了他心态的扭曲。
在第三集的最后,心理医生接连抛出“杰米,你知道死亡是什么吗?你知道如果你被判刑会怎么样吗?”等一系列与之前对话风格截然不同的问题,意味着询问已结束,心理医生已确定犯罪动机。
“我们与恶的距离”
最后一集聚焦在杰米的家人。杰米的家人事先并不知道儿子杀了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学校中遭受了什么,在第一集警察破门而入的时候,父母和姐姐处于震惊当中,且当父亲问杰米:“你诚实地告诉我,你有没有杀人”时,杰米无辜地摇着头否认自己的杀人事实。但最后换来的结果是即将接受法律的审判。于是受害家属发泄不了的情绪、吃瓜群众看热闹的心理、不明真相只顾着玩闹的孩子们都附着于杰米的家人身边。
当天是父亲的生日,他却在自己的货车上面看到了辱骂的字眼,且无法通过泡沫和洗洁精洗掉。一家人选择逃走吗?但是女儿在上预科,到另一个城市工作怎么办,没有钱养家糊口。于是父亲决定拉上妻子和女儿,去商场买油漆涂掉字迹。父亲觉得,只要将字迹擦去就没事了。
在车上一家人努力装作什么都没发生的样子,父母给女儿讲述恋爱罗曼史,告诉女儿当年最流行的歌曲,计划买完东西去看电影。用言语幻化的一切在商场破碎,有人认出了杰米的父亲,询问他需不需要帮助,表达自己认同杰米的做法。紧接着父亲的货车旁边遭到初高中男生的嘲笑,父亲只得愤怒地将油漆洒在车上掩盖字迹。一家人看似和平的氛围被打破,内心早已千疮百孔。
父母回家反思,为什么杰米会变成这样?他们不懂儿子,父亲说“鬼知道他躲在房间里干什么”。父母尝试去了解儿子,想知道杰米每天在看什么在玩什么,但最终结果都是失败,于是选择放弃。到故事的结尾,除了心理医生和警察知道杰米的犯罪动机,亲人和邻居可能都是陌生的。旁观者只知道小孩子杀了人,他们家教育一定有问题,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父母相信杰米一定有苦衷,但苦衷是什么呢?
《我们与恶的距离》中有一句台词非常经典:“解决伤害最好的方式是善后跟预防。”《混沌少年时》从青少年犯罪开始,挖掘当今社会中埋藏的炸弹引线,如果不加以制止可能就成为某个炸弹引爆的契机。正如《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王赦律师所言:“罪犯应该得到最公正的惩罚,但更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及时预防才能避免之后出现更多罪犯。”
当然,这部剧并非完美无缺。例如“一镜到底”拍摄手法贯穿全剧4集,容易让观众觉得是在过度炫耀技术,对推动叙事的作用不大,从而产生审美疲劳。如同让-吕克·戈达尔所批判的“形式主义陷阱”——当技术凌驾于叙事时,观众对内容的共情会被割裂。对于犯罪少年杰米及其家庭的剖析,剧中也存在不够深入的问题,使得观众对角色的理解和共鸣受到一定限制。此外,第二集中女警察提出的问题——“大家都只顾着关心杰米,那么被害人凯蒂怎么办?”也值得深思。剧中对凯蒂的关注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受害者权益和情感的全面呈现。如果该剧能在这些方面进行改进,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其质量和影响力,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和深刻的观剧体验,也能更全面地探讨青少年犯罪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
来源: 光明网
少年犯罪电视剧
这个一脸稚气的少年名叫Bradley Cadenhead,美国得克萨斯州人,今年刚满19岁。
(Bradley Cadenhead)
去年,他刚刚被判80年有期徒刑,不出意外,很可能会在得州监狱里度过余生…
一切只因为,如今有个活跃在数十个国家,诱导,胁迫众多青少年走向犯罪的庞大暗网社区“The Com”。
每天有上千万条信息,数千个隶属“The Com”的加密群组谋划,胁迫,勒索着针对青少年的网络犯罪。
The Com,被美国,英国,新西兰等数个国家认定为青少年成长的“极大威胁”。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就是Cadenhead…
(针对青少年犯罪的跨国社区the com)
Cadenhead于2006年出生在美国得州小镇斯蒂芬维尔,他8岁就对暴力,血腥的影片兴趣浓厚。
13岁时,他因为公开叫嚣要在学校发动枪击,被送到了少管所。第二年假释后,Cadenhead继续之前的爱好。
由于父母对他疏于管教,Cadenhead不仅沉迷于网络色情和暴力无法自拔,还认识了一大帮“志同道合”的网友。
(小时后的Cadenhead)
15岁的时候,Cadenhead开始迷上了一种游戏:
在网络上诱惑和鼓动意志薄弱的少年去实施犯罪,拍下视频分享到群里。为了方便识别“自己人”,Cadenhead特意组了个群,起名为764,而764正是Cadenhead老家斯蒂芬维尔的邮编前三位。
(764来自于邮编)
这就是后来那个横跨三个大洲,风靡数十个国家的网络犯罪组织的雏形。
这期间,Cadenhead学会了多种加密社交软件,还学会了加密网址的使用。
他开始和群里的同好们,想法设法地挖掘暴力犯罪带给他们的刺激。2021年,Cadenhead的764已经吸纳了上百个成员,他们热衷于鼓动11岁到17岁间的少年实施各种暴力和性犯罪。
(成员通过社交软件联络)
如偷拍,虐猫虐狗,殴打老人,之后把图片和视频分享到764社区里,供众人评分。764刚开通一个月,和他们有关的犯罪就多达58起。
一名得州警官这样描述到:
“我看过他们分享的一个视频,一名女子被按在地上,有个少年拿刀不停地扎她,相当残忍。”
(Cadenhead)
当地警方和FBI此时还不知道,几年时间里,Cadenhead的764的社群和成员就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很快遍及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十多个国家。
(764演变为the com跨国网络犯罪组织)
这些遍及多国的,由764派生出来的加密社群后来被统称为“the com”。the com的迅速扩张是靠着胁迫年轻用户来完成的,比如许多年轻用户本身就被暴力和色情内容吸引。
他们制定了一系列规则,要求年轻用户在被迫完成一些病态的“入会任务”后,方可准入。
这些任务包括但不限于,年轻用户在社区内实施刑事破坏,对弟弟妹妹、同学、宠物、流浪动物,甚至自己实施暴力犯罪…
(the com的准入机制)
而入会后的成员,在组建自己的下级子群时,又会要求新成员经历他们曾走过的“入会仪式”。凭着这样的方式,Cadenhead和764不仅在美国扩张衍生出了庞大的组织。
还把这样的模式扩张到了英国,法国,新西兰,意大利等国家。
每一个新群的建立,每一个新成员的加入,都意味着新的罪犯和犯罪在不断产生…
(随着网络扩张壮大的组织)
随着组织和成员的扩大,众多热衷于暴力和性犯罪的人士在聚集,很快催生出了更加极端,更加变态的犯罪路数,有一些比Cadenhead和764有过之无不及。
比如2021年,22岁的the com成员Kaleb Christopher,绑架和性侵一名12岁的女孩,只为将犯罪过程发到网上,供成员们评分。
(Kaleb Christopher被警方逮捕)
2022年,17岁的男孩Nino Luciano在the com社区直播他刺杀一名82岁的老人,只因他认定这个老人是罗马尼亚移民。
两周以后,他又再次直播自己刺伤一名74岁老妇人的场面,而他做这一切,只为得到其他成员的“接纳”。
2024年,一名来自密歇根的47岁社区成员Richard Densmore,将自己偷拍的儿童照片发到社区里。
事后他坦言:
“the com成员想做的就是对少年儿童造成无声的伤害,无论生理还是心理,摧毁他们的意志,给他们造成永久的心灵创伤。”
(the com成员Richard Densmore)
也因此,多国的青少年要么被the com的成员诱导实施了犯罪,要么成了the com成员犯罪的受害人。
而这些年,the com成员的犯罪还在不断突破底线,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残害青少年的犯罪了,甚至开始有了向恐怖组织发展的趋势。
2025年2月,意大利警方抓获了一名the com的青少年成员,发现他私藏了大量军火,包括枪支,炸药,弹药等。
他本人已经加入了恐怖组织,还在想法设法拉其他the com成员入伙。
尽管Cadenhead本人在去年被捕,认罪后被法庭判了80年有期徒刑,如今关押在得州安全等级最高的监狱里。
(Cadenhead被判决现场)
但她创办起来的这个变态组织,却依旧在各国开枝散叶,实施各种令人发指的犯罪,让美欧警方头疼不已...
少年犯罪去哪里关押
前段时间估计到了倦怠期,真是什么剧都看不进去,直到最近看了网飞平台出品的四集限定剧《混沌少年时》,才重新燃起追剧的欲望。
在英国创下收视纪录的《混沌少年时》引发热议,英国首相对这部剧大加赞赏,表示自己和孩子一起追剧深受触动,甚至还支持全英国中学免费播放该剧,以此在校园课堂推行反厌女教育。
这部爆款英剧最大的看点,或许并非每一集采用的“一镜到底”拍摄方式,而是年仅13岁的男孩七刀捅死女同学这个悲剧背后映射的社会问题让人细思极恐。
【温馨提示:下文有剧透】
该剧四集的篇幅足够短小精悍:
第一集以写实的画风呈现警方从突袭逮捕到收押审问杰米的全过程;
第二集讲述两位警察在逮捕杰米之后的第三天前去学校进行调查;
第三集的时间线是案发七个月之后,杰米在安全训练中心与一位女性心理学专家对话;
第四集来到了案情进展13个月之后,距离杰米接受庭审还有四周的时间,杰米的父亲正打算和妻子、女儿一起庆祝自己的50岁生日,然而他们却度过了一个糟糕的上午。
显然杰米犯罪的事实已经被公之于众,打破了全家原本平静的生活。通过杰米打来的电话,可以得知案件的后续结果是他最终决定改口认罪,即将接受法庭的审判。
在首集可以看到英国警方的办案流程,先是清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犯罪嫌疑人,接着便是在警局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信息录入、体检、安排律师、审讯......
当警方闯入卧室,杰米当场就吓尿了。看到这副可怜弱小的样子,恐怕很难会将他与杀人犯联系在一起。
父亲艾迪·米勒起初相信儿子是无辜的,直到最后黑人督查巴斯科姆调出监控录像,他看到了无可辩驳又难以接受的犯罪事实:正是儿子杰米连刺七刀,残忍杀害了女同学凯蒂。
在第二集,黑人督查巴斯科姆和警长弗兰克前往学校寻找作案的凶器和动机,在走访的过程中看到了种种乱象:
授课的历史老师马利克经常迟到,虽然杰米学习成绩不错而且比较喜欢历史,但作为班主任的马利克却表示自己完全不了解这个学生,甚至还忍不住向黑人督查巴斯科姆抱怨:“这些孩子各个都贼难搞,还想要我怎样?”
学生们对于凯蒂的死亡并没有感到悲伤,甚至提到凶手是杰米的时候,居然不约而同发出了笑声。
死者凯蒂的好友情绪崩溃,打了杰米的朋友莱恩。随后许多同学当众嘲笑受伤的莱恩是被女生揍了的弱鸡。
那些被网络荼毒的青少年,在学校的走廊拍摄短视频唱着低俗的歌曲。面对老师下达的收起手机的命令,他们非但不听,还相当无礼地让老师闭嘴。
除了难以管理的学生,家长们提出的招聘保安和增加金属探测器的要求,也是让老师无能为力。
正如黑人督查巴斯科姆吐槽的那样:“你觉得他们能在这里学到东西吗?感觉更像是牲口棚。”
就在黑人督查巴斯科姆四处碰壁毫无头绪之时,同在这个学校上学的儿子亚当实在看不下去了,他无语地表示学生们知道的信息甚至远比警察更多,因为他们已经发展出了大人看不懂的社交网络暗语。
许多青少年深受网红安德鲁·泰特的言论影响,鼓吹有毒的男性气概,认同所谓的“二八法则”,即80%的女性会被极为少数20%的男性吸引,剩下的80%的男性则被划到了incel(非自愿性单身者)的行列里。
凯蒂在杰米社媒评论区发布的表情符号,并非友好的互动,而是给杰米贴上了“非自愿性单身屌丝”的标签。
从第三集杰米与临床心理学专家的对话,可以得知整个案件的前因后果。
原来凯蒂和杰米一样都是网络暴力的受害者,她的私密照片被心仪的男生泄露出去,遭遇了荡妇羞辱。
杰米自以为有机会趁虚而入,便主动追求凯蒂,结果对方毫不留情地拒绝了,还带头在社媒嘲笑杰米是一个痴心妄想的屌丝男,导致杰米恼羞成怒,残忍杀害凯蒂。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集是全剧评分最高的一集,饰演杰米的欧文·库珀首次在影视剧里正式表演,就能有如此精彩的表现,前途不可限量。
剧中,临床心理学专家布里奥妮·阿里斯顿第五次来到安全训练中心,她需要在判决之前上交一份独立的心理评估报告。
据杰米所言,之前有一位男性心理学专家,按照常规流程问了一些愚蠢的问题,只用了三次谈话就完成了对杰米的评估报告。
相比之下,眼前的这位女性心理专家并不按照常规套路出牌,她的提问让杰米屡次情绪失控,迫使杰米暴露丑陋的嘴脸。
杰米不断挑衅恐吓与他谈话的女心理专家,享受着自己能够压制成年女性的喜悦。
只要女心理专家占据上风,对局面失去掌控的杰米便会恼羞成怒,甚至最后情绪失控向女心理专家告白,质问对方:“你一点都不喜欢我吗?你到底是怎么看我的?”
虽然女心理专家拥有极高的职业素养,全程都尽力保持冷静,但在对话结束之后她还是忍不住落泪。
如此可以直观感受到,像杰米这样的未成年男性罪犯,有着多么可怕的杀伤力和攻击性。
“我们怎么生出这样乖的女儿? ”
“和我们生出杰米一样”
相比之下,杰米的姐姐就比较乖巧懂事。因此,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家庭教育。
杰米的父亲是厕所修理工,母亲是超市收银员。他们平时努力工作,对于儿子的物质需求也是尽力满足。
“他一直待在房间里,在房间里怎么能学坏……我们以为这样是安全的。”
正如杰米的父母所说的那样,他们以为杰米只要乖乖待在房间里就是安全的,却忽略了网络时代充斥着大量信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很容易迷失自我误入歧途。
杰米的父亲因为童年遭遇过家暴,便发誓绝不会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对孩子动手,以免重蹈覆辙。殊不知“超雄”基因已经根深蒂固代际相传,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第四集愤怒的样子其实和儿子杰米如出一辙。
爱好绘画的杰米并不擅长那些彰显男性荷尔蒙的体育运动,但父亲还是让他踢足球以增加男性气概。当杰米在场上表现不佳时,父亲会刻意移开视线,避免眼神交流。这也成为了父子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他们至今都对此耿耿于怀。
杰米内心渴望得到群体的认可和尊重,为了合群只能在自己不擅长的赛道追求有毒的男性气概。沦为校园霸凌对象的杰米,由于男性气概的缺失产生了深深的挫败感,最终将满腔怒火都宣泄到了比自己更弱小的女性身上。
在第二集结尾,杰米的父亲悄悄放了一束花,表达对死者的哀思,也为儿子的犯罪行为感到羞愧。然而在第四集,超市年轻的男性售货员却偷偷告诉杰米的父亲,表示自己支持杰米,并且愿意众筹请律师帮助杰米脱罪。
可见社交媒体正在重塑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有毒的男性气概和厌女文化已经对年轻男性造成负面影响。
剧中饰演父亲的演员斯蒂芬·格拉汉姆,作为本剧的编剧之一,正是被两起青少年持刀伤害未成年少女的真实案件所触动,才萌生了想要创作的冲动。
由此忍不住联想到现实中已经发生的未成年开盒挂人、网暴、自杀等事件,如何解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或许我们能够从剧里的两个案例得到启示。
在第二集,弗兰克警长提到自己曾经就读的中学也是脏乱差的环境,幸好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把同样喜欢画画的她从迷茫的困境之中拯救出来。
黑人督查巴斯科姆直到去学校调查案件,才知道儿子亚当总想请假不愿上学的原因是遭遇校园霸凌。
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真的尽到了身为父亲的责任,突然意识到因为平时忙于工作,已经很久都没有和儿子有过深度交流。他后来将手头的工作移交给弗兰克警长处理,去接儿子放学一起吃饭。
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理解、关心和陪伴。倘若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说教,恐怕永远都无法真正走进未成年的内心世界。
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实际上许多人都做不到。
#你最推荐的一个剧##教育##影视#
少年犯罪教育纪录片
界面新闻记者 | 丁欣雨
界面新闻编辑 | 张友发
“他以前喜欢画画,坐在厨房饭桌上一个劲地画,一画就能画上好几个小时。但过了一阵子,他说想要台电脑,我们给他买了,还配了桌子、耳机和键盘。他一直待在房间里,我们以为这样是安全的。是啊,在房间怎么能学坏呢?”当杰米的父亲从警察提供的监控视频里目睹了13岁儿子刺死同班女孩凯蒂的证据时,没人能解答他的疑问。
围绕一桩少年谋杀案展开,上个月在Netflix平台播出的英剧《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并没有详尽还原案件经过,而是分别从学校、家庭、男孩杰米被拘后与心理学家的对话三个层面,描绘男孩生活的环境和他浸润于此的影响。剧集一经播出,就立刻登上Netflix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收视率第一的位置。在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也称自己在带着两个孩子追剧。该剧的讨论度更是直接推动英国中小学校开设反厌女课程,教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表达和理解界限,应对失望情绪,关注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及喜好”。
大约两年半前,《混沌少年时》中杰米父亲的扮演者史蒂芬·格拉汉姆看到一系列男孩杀害女孩的新闻后,联系了编剧杰克·索恩,两人决定创作一部剧集来探究罪行发生的原因。一开始,寻找男孩的动机让他们犯了难,直到一位助手提议二人去了解一下incel(involuntarily celibate,非自愿独身者)文化。索恩另买了部手机,建立新的社交账户,花了半年时间“钻研”网络上的非自愿独身者,才意识到其背后的残酷图景。
潜伏在虚拟空间的巨兽令他感到害怕,也是他想要通过创作传递的内容。在全球日益关注智能手机对儿童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之际,《混沌少年时》也能放进这个坐标系里被理解。去年,澳大利亚禁止16岁以下群体访问社交媒体,今年2月,丹麦也宣布校园内即将禁用智能手机,而法国已经在中小学校实施了这项禁令。索恩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他希望英国立法者不要只谈论剧集,而应该通过一项类似的法律。
社交媒体真的难辞其咎吗?在人手不离智能手机的年代,什么时候它就会变成一颗伤及人命的炸弹?
01 社交媒体:藏匿犯罪线索的黑匣子一直以来,青少年犯罪都是影视题材的经典款,在学习理解世界的年龄,做出偏离社会的举动,构成了极具戏剧性的张力。但不知从何时开始,结伴嬉耍的浪荡青年,或是心思沉重、郁结的学生,不再常常出没于大街小巷,而是花更多时间钻进手机和电脑中潜游。虚拟空间成了他们释放生活压抑、搁置幽暗想法的领地。
上个世纪末,《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小四还是翘课后周转于台球馆、小树林、排练场等各种场所;但到了今年播出的《混沌少年时》,杰米的母亲发现儿子最喜欢闷在房间,“一回家就摔门,直奔楼上对着电脑,半夜一点,房间的灯还亮着”。母亲敲敲门,提醒杰米第二天还要起早上学,但杰米不吱声,而是立刻把灯关了。
苏格兰小说家欧文·威尔士曾因1993年出版的《猜火车》出名,同名小说改编成电影上映,成为英国地下文化的象征。在2023年接受英国《独立报》采访时,威尔士说如今构思犯罪题材作品时,他也不再是站在人们旁边、请人们喝酒、听人们说话,而是选择浏览社交媒体来获得灵感,“在社交媒体上,你能看到一切赤裸裸的暴露”。
除了肉身以外,人们几乎把所有身家都寄托在了数字世界。这在媒介层面是一个渐进的实现过程。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梳理了这段发展史,当他2008年第一次购买iPhone时,他形容这是一支数字版的瑞士刀,配齐了需要时就能派上用场的工具,里面连手电筒的功能都有。
但就在当年7月,苹果推出线上商店App Store,情况发生了改变。第三方应用软件可被下载至移动设备,拉开了开发商相互竞争的序幕。2013年,苹果和Google旗下商店的应用软件数量突破一百万大关,这或许是虚拟平台抢夺注意力经济的开端。人们不仅把生活中的任何事项都交付给手机来完成,也不再只在需要时才拿出它,而是将一天里的时时刻刻瓜分给到不同app。
湛庐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 2025-03
如上锁的日记本一样,需要密码才能打开的手机也随即拥有了私密性的特征。这个黑匣子储存了太多人们独处自在状态下的信息,像是浏览偏好、消费习惯、聊天记录,其中有不必与人分享的,也或许有无论如何也不能分享出去的。完整的人被手机“一刀两断”,让同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和社交媒体上表现出来的模样有了两面性的可能。
把两种模样拼起来认识,才能更全面地还原其人,这是威尔士创作新时代犯罪题材的要义,也是如今真实案件曝光后,网友乐于上网“人肉”搜索嫌疑人,寻找犯罪蛛丝马迹的原因。界面文化在一篇文化周报中揭示,去年美国联合健康保险公司CEO枪击案一经披露,26岁嫌疑人路易吉·曼焦内的社交媒体账户就迅速成了网友的焦点。人们发现他在书评网站上标记了不少与背痛和脊柱健康相关的书籍,还给《大学炸弹客宣言:工业社会及其未来》打四星、写好评,这些都被用来理解曼焦内的激进罪行。
轻点鼠标就能探案,甚至开辟出全新的电影形式——桌面电影,这种形式往往用来讲述一个抽丝剥茧的悬疑故事。
2018年的美国恐怖片《解除好友2:暗网》就是这样一种电影,整个故事的画面都呈现在数字屏幕上,观众能看到女主角使用搜索引擎、与男友用iMessage聊天、收到神秘的Facebook消息,情节通过一个个网站录屏的排列来发生,并逐渐接近谜底。至于其恐怖性,则源自网络空间的无边无际和未知带来的不安,你永远不知道社交头像背后的个人是谁,又或是点击的下一条链接里将会蹦出什么秘密。
同样是桌面电影的《网络谜踪》更进一步,探讨了社交媒体在亲密关系中的影响。16岁的女儿突然失踪,父亲打开女儿的笔记本电脑进行调查。渐渐地,父亲发现自己和女儿在数字世界的互动方式截然不同:他的电脑桌面简洁干净、有秩序感,而女儿的电脑则是一个开放的社交场域,女儿敞开心扉在直播网站吐露的内容,从来没有被关系最亲的父亲知晓。在女儿失踪以前,他就已经弄丢了她,这是社交媒体“离间”亲密关系带来的另一层惊悚。
回到《混沌少年时》,杰米父亲对于孩子“在房间里学坏”百思不得其解,也是由于他疏忽了作为杰米情绪与动机的策源地——网络空间。被警察拘捕而吓到失禁的,和在停车场对女同学横刀相向的,是同一个13岁男孩表现出来的现实,网络空间提供了连接这两种现实的路径。但在父亲眼里,这几乎是不可见的,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青少年犯罪的防范难度。
当警察搜索杰米的Instagram账户,从杰米与凯蒂互发的emoji表情中,他只能解读出“他们在交流”这种浅表含义,还把它误会成是友谊。然而,事实的真相是,网络藏匿阴暗想法的同时,也酝酿出供群体使用的黑话。
紫色心形代表性饥渴,黄色心形代表“我对你感兴趣”,炸药代表红色药丸,“二八定律”代表“最具吸引力的前20%的男人享有社会里80%的性爱机会”......这套出现在《混沌少年时》的密语,指向了在现实生活中也同样存在的非自愿独身者(incel)群体。牛津英语词典对incel全称Involuntary celibate的解释是:“年轻男性组成的网络社群成员,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在两性关系中吸引女性,并通常对女性持有敌意观点。”
如朴次茅大学主讲犯罪学和网络犯罪的讲师丽莎·苏吉拉博士所说,一致的世界观和共同语言,对持有极端偏见,但又无法在线下面对面对话中表达这些偏见的人有强烈吸引。各种网络社群和虚拟平台为这些想法的形成、扎根和传播提供了途径。
在incel共享的黑话体系中,“红色药丸”隐喻最早来自1999年电影《黑客帝国》,主角尼奥需要在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中选择其一,前者意味着看清世界的本质,而后者意味着继续活在无痛幻觉中。incel群体服用红色药丸后的觉醒时刻,在于他们“意识”到,在一个政治正确已经变得疯狂的社会,女性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男性才是真正的受害者,而他们遭受的所有不幸皆因女性而起。
关于incel的社会性溯源,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传统视角里,incel包含一群有些问题或弱点的成员,例如《混沌少年时》里的杰米出自工薪阶层,父亲是水管工,通宵达旦工作,陪伴子女时间很少。然而,这可能造成刻板印象,认为所有incel都是被忽略不顾的白人男孩,将阶级看成构成这一群体的主要因素。也有的分析将其归因于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体力工作的价值与重要性下降,越来越多女性被雇佣,并有可能担任更具权势的职位。
英国女性作家劳拉·贝茨在充斥incel的网络世界潜伏了一年,并将发现记录在非虚构作品《隐秘的角落》中。她提醒人们,incel社群成员的社会经济背景太过多样化,既包括蓝领工人,他们因移民在工作和性方面“取代了”他们而感到愤怒,也包括享有特权的私立学校毕业生,他们对自己在政治食物链顶端的“正当”地位受到挑战而感到愤怒。
译林出版社 2025-02
因此,相信社会竞争体系和传统流动路径的稳固性却屡屡受挫,更可能是激发incel仇恨情绪的主因,无论这种竞争是阶级化的、种族化,或是性别化的。
在《混沌少年时》中,杰米看到男同学传播凯蒂裸照,就想要趁凯蒂“脆弱”的时候邀请她约会,但凯蒂不仅拒绝了他,还在ins上侮辱杰米是incel。incel意味着不受女性欢迎,而在杰米看来,评论区的点赞、他经常被人说“长得丑”的评价,更是坐实了这种判决。他无法忍受羞耻,最终杀死了凯蒂。
“受不受女性欢迎”对杰米来说如此重要,以致被拘留后,他依然在与女心理学家对话的过程中纠结于自己是否受到作为女性的她的喜爱,并在乖巧表现和极尽恐吓间来回切换。
害怕在性方面感受挫败,并以此当作自己有否受辱的标准,是因为对于性征服力的证明正是评估男子气概的一项重要指标,最终关乎同性而非异性之间对彼此的看法。
美国纪录片《面具之内》,就在讨论男子气概的定义是怎样伤害男孩、男人和社会的。美式橄榄球联盟前球员乔伊·厄尔曼现身说法,称还有另外两个价值标准——体格与力量、名利——也等同于男子气概。小时候父亲把他拉进地下室,教他打拳击,并训斥他止住眼泪、不许感情用事,是厄尔曼最早感知到“男子气概谎言”的开始。
“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观念构成了男子气概,迫使男孩在成为男人的路上抛弃真实的自己,时刻警惕真实自我被质疑和贬低的恐惧,进而戴上男子气概面具。在《混沌少年时》里,天生就没什么运动细胞的杰米被父亲带去踢足球,一旦杰米表现得不够好,场外的其他爸爸就会嘲笑杰米,甚至望向杰米的父亲,这让父亲失去了回视孩子的勇气,也让杰米害怕辜负了父亲的期望。父亲带杰米去踢球的初衷是“想要他变坚强”,但“故作坚强”的表面下是二人共同的脆弱。
03 信息茧房滋生厌女情绪,推荐机制激化现实言行在杰米、杰米父亲和其他父亲组成的小型男性共同体内,嘲笑声带来一种被排斥、不合群的感受,而这也构成了incel群体最主要的感受。
国外期刊《当代心理学》的一篇论文指出,2018年,incel论坛网站的版主发起一项约有300名非自愿独身者参与的调查,只有1/3的男性表示自己有朋友。而在网站100个讨论帖子中,“孤独”是排名前1000的关键词之一。另有一项研究将incel男性和非incel男性的约会应用软件账号设置成对照组,其中52%的非incel男性会在个人资料中分享与朋友的合影,而这个比例在incel组只占18%。
孤独让人容易陷入信息茧房,抱团取暖,寻求在现实中未得到的认可和支持。而对于男子气概的批评,也经常被误解成是对整体男性的拒斥,因此难以被男性接受。当面对自己与男子气概理想的距离,固然有一种做法是抛弃同伴压力、做自己,但阻力更小的另一种做法更受青睐,那就是维持现状,重新确立男子气概权威、更加相信其正当性,并把感到不对劲的原因怪罪到他人身上。社交媒体上的相关内容由此有了趁虚而入的时机。
incel是厌女网络中的一个角落,他们所在的更大社群叫作男性圈(manosphere),抱持反女性主义和极端男性至上主义的世界观。其中最有名的人物是网红安德鲁·泰特,这个名字在《混沌少年时》里也有出现,他在X上拥有超过1000万粉丝,声称自己是绝对的厌女者。
尽管YouTube、Facebook、Instagram和TikTok等众多社交媒体平台都已封禁他,但模仿者依旧穷尽不绝。都柏林城市大学反欺凌中心在去年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跟踪、记录并编码了10部智能手机上10个账户推荐的内容,其中一半来自YouTube Shorts,一半来自TikTok。工作人员发现,无论搜索的词条有多平常,所有男性账户都在实验开始后的23分钟内收到了推荐男性主义、反女性主义和其他极端主义的内容,视频挑动男性在经济和情感上的不安,提倡女性服从,反对性别平等。
《混沌少年时》里,杰米的父亲也回忆起自己有时只是在搜健身的东西,软件上却蹦出男博主教男性怎么对待女性、男性应该怎么做的视频,父母尚且无法给孩子做到无死角保护,这就更需要社交媒体企业审慎处理无孔不入的有害内容。
推荐机制的确给人们带来了影响。Ipsos和伦敦国王学院2024年的研究表明,1/5的16至29岁的英国男性声称对安德鲁·泰特持正面看法,尽管泰特面临强奸、人口贩卖、与未成年女性发生性关系等多项指控;1/6的年轻男性也认为女权主义弊大于利。
社交媒体对于厌女情绪的传播是全球性的,中国语境有所不同,但类似言论同样存在。例如,“孙笑川吧”起初并不是以厌女内容为主,但近年来逐渐演变成侮辱女性的内容集中地。其中成员通过造谣、反串、钓鱼等手段攻击女性,并在微博等平台引发网络暴力。在两年前《南方周末》的有关报道里,一位五年的孙吧老用户也受访表示,如今孙笑川吧如“网络公厕”一般倾泻恶意、歧视的生态,更多就是由于性别等争议性话题而产生的。他察觉到,“持不同立场的群体需要寻求可以容纳自身的平台,男性用户较多的孙吧承担了这一角色。”
针对社交网络出现的消极影响,欧洲多国禁止中小学生使用社交媒体,试图将青少年与偏激言论隔绝起来。然而,除了青少年,其他年龄阶段的用户就一定不会被影响吗?没有了社交媒体这一载体的承托,极端主义就一定能够断绝吗?关于这些言论缘何产生,如何被人们所接受、又作用于现实生活的言行当中,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
参考资料: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24/arts/television/adolescence-netflix-smartphones.html
https://www.independent.co.uk/arts-entertainment/books/news/irvine-welsh-crime-itv-edinburgh-books-b2412070.html
[美] 乔纳森·海特 著《焦虑的一代:如何养育手机里泡大的孩子》,赵学坤 译、彭凯平 审校,湛庐文化、中国纺织出版社,2025-03
https://www.nytimes.com/2018/08/24/movies/searching-movie-technology.html?searchResultPosition=15
[英] 劳拉·贝茨 著《隐秘的角落》,李少波 译,译林出版社,2025-02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2144-023-04275-z?cjdata=MXxOfDB8WXww&utm_medium=affiliate&utm_source=commission_junction&utm_campaign=CONR_BOOKS_ECOM_GL_PBOK_ALWYS_DEEPLINK&utm_content=textlink&utm_term=PID100030507&CJEVENT=20a22de6178511f082c600530a18b8f8
https://antibullyingcentre.ie/recommending-toxicity-how-tiktok-and-youtube-shorts-are-bombarding-boys-and-men-with-misogynist-content/
https://www.ipsos.com/en-uk/masculinity-and-womens-equality-study-finds-emerging-gender-divide-young-peoples-attitudes
https://metaso.cn/s/OeFbUxv
https://mp.weixin.qq.com/s/jd-5NCBvVYOXHu_17s2q_w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少年犯罪多少岁判刑12至18岁,少年犯罪入刑年龄最新规定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