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少年的你》校园霸凌的余温还没散去,在微博上又看到一起校园暴力事件。
而这一次发生在7、8岁的孩子身上!
1“什么才是真恶?”
河南一位母亲发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不停的说自己眼睛疼。
当他们带着女儿多次到医院就诊,惊人的一幕出现了,医生从女儿的眼睛里取几十张的小纸片。
还有多少张纸片残留在眼睛里仍然无法确认,而事实发现这些小纸片正是由三名同校男同学强行塞入女孩眼中。
事件发生后,我们在来看看学校校长的回应:“小孩子间的玩闹,没有恶意。”是的,一句没有恶意逃脱了责任,解决了所有问题。
再一次,媒体发挥了作用,我们看到了这样的通告:
七八岁的孩子,竟然能做出如此令人发指和残忍的事情,校长如果都认为是“没有恶意”的话,那我们真要怀疑:什么才是恶意?
刀子不割在自己身上不觉得疼,倘若哪天此类事件再次频发,这个校长就是罪魁祸首!
在“小恶魔”的世界里,我们不知道究竟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暴虐?
2“他还小,不懂事”
面对每次的校园霸凌事件,看到很多这样的“宽容论”:
什么“他还小”、“他不懂事”、“他没有恶意”、”死都死了、都是孩子”......
宽容有错吗?没错,但是每年频繁发生这样的事情,谁来宽容这些被欺凌、受伤害的孩子?
就像那个杀掉10岁女孩的13岁男孩,孩子去了收容所,可女孩的家人要痛苦一辈子。
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都是“脱罪”的借口,校方的脱罪,施暴者一方的脱罪。
你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其实懂的比你想象的多,只是大部分不知道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小时候做出这种事,谁能保证他长大后不会做出更出格的事?
何诗韵律师:现在很多的孩子把校园暴力当作一种乐趣,“开个玩笑”是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找的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这个事件中,我并不觉得是孩子之间的玩笑,而是把一方的快乐建立在另一方的痛苦上。
“孩子间的开玩笑”、“他还小”、“他还不懂事”这些言论,一方面是家长和老师作为成年人来说对未成年恶性事件的轻描淡写,符合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心理。
另一方面也是对施暴者设置的挡箭牌,大家本能内心都不否认这个行为是错的,只是出于各种心理不想让孩子去承担应有的后果。
3“他们又不用受到处罚了?”
每次这样的事件发生后,而公众真正关心的,是涉事的孩子们,会得到怎样的处罚?
以及受伤的女孩,除了生理上,精神上要如何补救?
由于施暴者才七八岁,根本无法追究刑事责任。再怎么追责,无非就是家长的民事赔偿,学校的监管不力责任。
何诗韵律师:从小到大,我相信每个人也包括我自己或多或少都遭受过校园霸凌,对受害者甚至受害者的家属来说,那都是一生都没有办法磨灭的内心阴影。
而那些事后问为什么不告诉家长、告诉老师的人永远也不会知道,老师、学校的惩罚对于施暴者来说无关痛痒,反而会激起其报复心掀起下一轮的暴力。
对于有些涉事孩子来说,单纯的批评教育可能有用,但是对于部分孩子来说可能就是疼不痒。
不说未成年人,现在很多成年人犯了错,批评教育之后仍然没有改正,在办理的刑事案件中,犯罪的人都有累犯、再犯的情况。
所以针对不同孩子的情况,一定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
不然这种事情就像热搜一样,过了几天风头就又过去了!
4“社会又要背锅?”
可以说每一次霸凌事件发生,都是多方因素综合结果。
何诗韵律师:大家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育,因为现在孩子接触社会信息和外界诱惑的渠道越来越多。
他们逐渐变得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但是这并不代表是社会发展的“锅”。
作为学校、家长这些天天与孩子交流沟通的人,更需要及时的纠正孩子的不良倾向,给予孩子正确的导向。
我知道这对我们孩子身边的成年人来说太过苛刻,但是孩子是未来,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责任。
同样的,公职机关也应当重视未成年人的发展问题,这并不是学校或者教育局的垄断职能,而是全社会都需要去努力规范的事情。
校园暴力和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一直存在,但我们不可否认,校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还是一个拥有美好回忆的地方。
不管是《少年的你》,还是最近频发的校园霸凌事件,只是希望通过对校园暴力的重视和规范,让校园回归单纯。
何诗韵律师:《未成年人保护法》最近一次修改是在2012年,每一次的修改都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而作出改变。
既然现在国家已经重视起校园暴力和未成年犯罪的问题,那接下来对于这部法律一定会有相应的修改。
我很遗憾,这是多少霸凌事件的发生才推动的修改;
但是我也很高兴,因为即将等到光亮的那一天!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少年的你作文别来无恙
●少年别闹
●少年你别着急
●少年别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