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标准收入是多少,2020脱贫标准
大家好,由投稿人纪佳灵来为大家解答脱贫标准收入是多少,2020脱贫标准这个热门资讯。脱贫标准收入是多少,2020脱贫标准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脱贫标准线是多少钱?
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脱贫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在这里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今天(23日),贵州宣布最后9个深度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这不仅标志着贵州省66个贫困县实现整体脱贫,这也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全国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已经完成。下面一起来看看832个贫困县所在22个省份宣布贫困县“清零”的时间线。
去年12月23日,西藏的贫困县“清零”;今年2月22日,重庆的贫困县“清零”;2月26日,黑龙江的贫困县“清零”;接着,陕西、河南分别在2月27日和28日宣布贫困县“清零”;随后,海南和河北两地,2月29日同一天宣布贫困县“清零”;3月2日,湖南宣布所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3月5日和6日,内蒙古和山西分别宣布贫困县“清零”;4月11日,吉林的贫困县“清零”;接下来,4月21日、4月26日、4月29日,青海、江西、安徽相继宣布所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9月14日,湖北的贫困县“清零”;11月14日,新疆和云南在同一天宣布贫困县“清零”;接下来,宁夏、四川、广西、甘肃,分别在11月16日、11月17日、11月20日和11月21日相继宣布所有贫困县退出贫困序列;今天(11月23日),贵州最后9个县退出贫困序列,贵州的贫困县实现“清零”。
最难完成的脱贫 如何啃下硬骨头?
宁夏西海固地区地处宁夏中南部,历史性的缺水问题,让联合国专家在48年前的考察后表示:“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早年这里也曾有过引入黄河水解水困的想法,但受基础设施限制,每年仅能灌溉一次无法满足农业需求。
11月16日,宁夏最后一个贫困县——西吉县——脱贫摘帽,也标志着曾有“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地区从此告别绝对贫困。作为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一批骨头,它是如何一块一块被啃下来的呢?
宁夏:西海固用上黄河水 告别绝对贫困
2019年,在3.93亿元的预算投入下,这一当地历史上投资最大的水利单体项目开工建设。过程中黄河水含沙较大对输水管材质压力的问题,也被新的焊接工艺攻克。11月5日,固原市原州区黄铎堡镇何家沟水库正式开始蓄水,盼水盼了几个世纪的父老乡亲们终于盼来了黄河水。
宁夏头营镇何家沟村村民:我们是干旱山区,我们能用上黄河水,这是赶上了好时代。
旱田浇灌上黄河水以后,就可以在这里打造高效的冷凉蔬菜基地,每年能创造3亿多元的产值,是过去的10倍以上。
新疆:易地扶贫搬迁 后续扶持跟得紧
阿克陶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高寒山地占全县总面积的96.4%。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上万名贫困人口陆续走出深山。牧民阿西尔·塔依尔2017年住进了扶贫搬迁安置点崭新的楼房,还领到了温室大棚,然而第一年种植温室大棚效益并不好,他一度想回去继续放牧。
新疆阿克陶县昆仑佳苑易地搬迁安置点居民 阿西尔·塔依尔:村干部和我说你没有经验的话,可以请有经验的人教。
村里一方面选派技术员手把手地教,一方面联系客商帮他找销路。掌握了西红柿、豇豆等作物种植技术的阿西尔在2019年年收入达8万多元,一举摘掉了贫困帽子。而通过对贫困户精准“把脉”,定制帮扶,阿克陶县的2675户贫困户均已达到脱贫摘帽的标准。
全国832个国家级贫困县今天全部脱贫摘帽。那么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算脱贫呢?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在今年3月的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脱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包含“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
判定脱贫标准 “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
“一”就是一个收入。国家的收入标准是2010年的不变价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按照物价等指数,到去年底现价是3218元,今年为4000元左右。
“二”就是不愁吃、不愁穿。目前已经做到。
“三”就是“三保障”。一是义务教育有保障。二是基本医疗有保障。目前所有建制村都已有卫生室和村医,能够保障贫困人口有地方看病、看得上病。此外,还有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项制度,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医疗。三是住房安全有保障,近几年我国已解决了800多万贫困户的住房安全问题。(总台央视记者 杜乐乐)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脱贫标准年收入
3月1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
云南网讯(记者 翟芯冉)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本来就有不少硬仗要打,突如其来的疫情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家对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都很关心。3月12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介绍,经过七年多的精准扶贫,特别是四年多的脱贫攻坚战,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去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县从832个减少到今年的52个,可以说接近完成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贫困群众的收入大幅增长,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中国减贫治理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一系列的成绩。
下一步,国务院扶贫办将按照党中央的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求,一是积极应对好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把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降到最低,绝不能因为疫情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实现;二是完成剩余的脱贫任务,对没有摘帽的52个县和2707个贫困村中任务比较重的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确保按期脱贫摘帽;三是要巩固脱贫成果,已经脱贫的9300多万贫困人口,有一部分是不稳固的,是比较脆弱的,要做好后续帮扶工作,防止他返贫。
疫情影响下脱贫任务能否如期实现?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人流、物流、扶贫产品的销售、春节期间的旅游、扶贫项目开工等都受到了影响。但是,我们不会因为疫情的影响改变我们完成任务的决心和信心,我们保持目标不变,加大工作力度,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而且我们的主要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对巩固住成果、如期完成任务还是有信心的。
脱贫现行的标准是什么?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中国的脱贫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标准,简称“一二三”。
“一”是一个收入,国家的收入标准是2010年的不变价农民人均年收入2300元,按照物价等指数,到去年底现价是3218元,我们计划到今年是4000元左右。根据我们建档立卡的信息,已经脱贫人口的收入人均都在9000元以上,剩余贫困人口人均收入在6000元以上。“二”是不愁吃、不愁穿。“三”是“三保障”。一是义务教育有保障,二是基本医疗有保障,三是住房安全有保障。
今年虽然受到了疫情的影响,但这个基本的标准不会变,不会降低,也不会拔高,要坚持这个标准不动摇。
怎样巩固成果、有效防止返贫?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怎样保持脱贫成果持续稳定,这是当前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这项工作我们一直坚持在做。这几年返贫人口在逐年减少,返贫人口从2016年的60多万减少到2017年的20多万,再减少到2018年的几万人,2019年只有几千人,脱贫的质量越来越高。但即使这样,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要把这个问题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
防止返贫,最根本的要抓好三点:一是要搞产业。产业发展有个过程,我们要坚持不懈抓下去。二是要保证农民工能够出去打工,获得稳定的收入。三是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我们搬迁了近1000万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还有近500万同步搬迁非贫困人口。要把做好这批人产业发展和就业扶持作为工作重点。
另外,我们制定了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的指导意见,即将印发。对已经脱贫的人口,要把存在返贫风险的人找出来,把边缘户中可能致贫的人找出来,事前对他进行帮助,不要等返贫了和发生了新的贫困再去帮助他。
设置临时岗位这种做法是否提倡?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设置临时公益岗位,这在全国是普遍的。把政府投资的一些民生项目以以工代赈形式,设置一些公益岗位让贫困群众去做,让他们获得收益,这个做法我们还要坚持,但要逐步完善公益岗位设置,防止出现政策“养懒汉”的情况。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这方面还要加大力度。
扶贫先扶智,教育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通过教育扶贫,提高贫困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技能实现减贫,是涉及长远的,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措施,这是全球的共识。要把共识转化为符合中国国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操作的具体做法。
第一,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确保义务教育阶段孩子都能上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第二,积极发展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第三,要有思想的教育。文化的教育、技能的教育是必须的,思想的教育也是不可放松的,特别是思想观念,对改变一些陈规陋习是有好处的。教育扶贫是一件长远的事情,我们会始终抓住不放。
是不是有人认为脱贫就可以松口气了?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确实有这种倾向,因为脱贫的人口越来越多,摘帽的贫困县越来越多,有少数的一些基层的同志和一些扶贫干部认为任务完成了就可以松一口气了,确实是有,但不是主流。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以来就指出了这个问题,不要松劲、不要懈怠,总书记多次强调“行百里者半九十”,反复强调这个问题。总体上讲,扶贫干部、基层干部这根弦绷得还是比较紧的。
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个数字,全国今年选派的驻村工作队99%已经到位,驻村帮扶干部97%已经到岗,在疫情这么严重的情况下都到了村,到了岗位。到岗后,他们主要做两件事情,一是搞疫情防控,二是搞脱贫攻坚工作。所以,松口气的现象是有的,但不是主流。
脱贫是否意味着扶贫工作可以结束了?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脱贫攻坚这是一个特定的含义,脱贫攻坚要解决的任务就是消除中国几千年以来没有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吃不饱、穿不暖,基本生存的问题,发展的环境条件太恶劣的问题,这是历史性的。但不是说绝对贫困消除了,中国就没有贫困了,完成这个任务以后,中国的扶贫工作将由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下一步我们还要解决发展差距的问题,防止产生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无非我们消除绝对贫困的做法和缓解相对贫困的做法会有差别,打攻坚战和我们常规下减贫会有区别而已,扶贫工作不会停止,不会结束,还会继续做下去。
国家脱贫攻坚普查是怎样安排的?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为了检验脱贫攻坚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国家决定要在今年开展脱贫攻坚的普查,这项工作已经开始部署,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年初完成这项工作。
江西省2024年脱贫标准
在生活里常能听到 “脱贫” 这个词,可脱贫的标准到底啥样呢?这不仅关系着无数家庭的生活,也是国家发展的大事。今天,就带大家好好认识认识脱贫标准。
收入标准是关键。国家明确要求,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必须稳定超过当年的国家扶贫标准。拿咱西部一个贫困县来说,以前不少农户靠传统农耕,一年下来,收入微薄。后来,县里引导农民种植经济效益高的中药材,还引进企业收购加工。老张一家原本年收入不到万元,种上中药材后,加上企业的订单收购,年收入突破了五万元,远远超过了当地的扶贫标准,家庭经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这说明收入提升是脱贫的重要基础。
“两不愁三保障” 是脱贫核心。不愁吃,可不是只解决温饱,还得吃得营养健康。在一些曾经的贫困村,以前村民们吃饭就是填饱肚子,现在村里有了农业合作社,规模化种植绿色蔬菜,村民们餐桌上菜品丰富,营养均衡。不愁穿,四季衣物都要有保障。北方一个贫困山村,过去冬天村民们缺衣少被,如今在政府和爱心组织帮扶下,不仅有厚实棉衣抵御寒冬,夏天也有清爽夏衣。
“三保障” 中,教育保障让贫困家庭孩子有学上。在偏远山区,曾经因为路途遥远、教学条件差,很多孩子辍学。现在,政府新建了现代化学校,还派来了优秀教师,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教育,像小李,从村里新学校毕业后,考上了理想大学,改变了家庭命运。基本医疗保障让村民看病无忧,医保覆盖到每一个角落,村卫生室设备齐全,村民们头疼脑热不用再跑远路,大病也有医疗救助政策兜底。住房保障方面,政府对危房改造投入巨大,南方某村许多破旧土坯房都变成了坚固的砖瓦房,村民们住得安心又踏实。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改善也是脱贫的重要标志。村里道路平坦宽敞,农产品能顺利运出去卖,村民出行方便;水电供应稳定,网络信号全覆盖,生活便捷度大幅提升。比如中部一个村子,通了水泥路后,来旅游的人多了,村民们办起农家乐,收入直线上升。
脱贫标准涵盖收入、生活保障、教育医疗住房、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每一项都落到实处,才意味着真正脱贫。这背后是国家的大力支持、扶贫干部的辛勤付出,更是贫困群众自身努力的成果。#脱贫的标准是什么#
18年脱贫标准
新闻1+1丨脱贫“中国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下一步怎么走?
4月6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发布。白皮书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解决了绝对贫困,是否意味着扶贫的结束?下一步中国将做些什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进行了解读。
40多年 7.7亿 这份成绩是什么水平?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这份成绩放在世界上是非常突出,应该说是绝无仅有、史无前例。从规模上看,40来年,涉及7.7亿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不仅仅是按照《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把贫困人口减到只有3%以下,还要做到“一个都不能少”。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地方,条件再差,再艰苦的地方,只要是没有达到“两不愁三保障”,收入没有超过贫困线,都会得到适当扶持,从而达到标准。
脱贫的“中国标准”是怎样制定的?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我们解决的贫困叫“绝对贫困”,“绝对贫困”定义是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要满足人的基本需求,首先要吃,要穿,要有住的地方,还有义务教育,解决看病的问题。所以这是根据人的基本需求来制定的标准。收入是购买这些基本需求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收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这是完全根据绝对贫困的定义提出的标准,并且符合中国国情。
“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哪个最难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显然在贫困地区创收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我们想了很多办法。脱贫攻坚以来,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每年比全国农村要快2.3个百分点,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也下了很大力气。其他方面改善,比如住房,是通过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花了很大代价,使贫困家庭住房条件大幅度改善。
为何脱贫标准在“一收入”后还有“两不愁三保障”?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如果只是划定一个收入水平,这是最简单的事情。但是如果只到这一步,肯定还有些人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所以我们现在把这些标准加进来以后,就确保所有人基本的需求都得到满足了。这个标准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太低了,人的基本需求没有解决,其中某个方面可能还是低于贫困标准的状况;太高了,会带来一系列负面问题。首先可能财政不可承受,需要拿很多资源去扶持,可能会造成“悬崖效应”。所以这个标准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相对贫困人口 扶贫措施有怎样相应的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任何社会要有差距,就会有相对贫困的问题。相对贫困的标准是全社会平均生活水准。解决绝对贫困,这个标准非常清楚。解决相对贫困,未来可能也会有相对贫困线,但是相对贫困是一个长期现象,靠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是解决不了的。现在主要解决什么呢?怎么能使这些刚摆脱了绝对贫困的人有更强的发展能力,能够在市场上利用各种机会来创收。我们社会上各种政策、各种制度要对他更加有利,使他能够通过自我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
怎么有的放矢地解决相对贫困?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 汪三贵:要对社会中因各种原因而导致发展能力比较低、收入水平低的人群,有一些针对性的帮扶政策,这些政策以能力提升为重点。比如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健康,还有内生动力的培养。只有能力提升以后,才有可能在社会、在市场,利用各种资源更好地发展自己,缩小差距。要缓解相对贫困,最核心的是要缩小差距。缩小差距首先是收入差距,其次是生活方面。比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基础设施的差距。
来源: 央视新闻客户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脱贫标准收入是多少,2020脱贫标准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