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吵架骂人犯法不,骂人犯法不立案怎么办
大家好,由投稿人葛霖来为大家解答两人吵架骂人犯法不,骂人犯法不立案怎么办这个热门资讯。两人吵架骂人犯法不,骂人犯法不立案怎么办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游戏里面骂人犯法不
如今微信朋友圈成了人们展示生活、共享信息的平台,那么在个人朋友圈发表言论是否受法律制约?
记者昨日获悉,因为结算工程款问题,有两人在微信朋友圈骂雇主,被判道歉和赔偿对方精神抚慰金5000元。
原告张某从事水电装修工作,2019年至2020年雇用二被告李某、王某为水电工,将5家业主装修工程分包给李某、王某。后因工作问题,张某与李某、王某就结算工程款发生分歧。
李某、王某心存怨气。2021年6月、7月,二人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如“老赖”“人渣”“许昌装修界赖皮”等侮辱、诽谤张某的语言。张某发现后及时向被告提出停止侵权的要求,但二人拒不删除,并有他人对二人微信朋友圈内容进行了转发,在许昌装修界给张某的名誉造成了不良影响。
经魏都区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二人以侮辱、诽谤语言故意损害原告名誉,二被告主观过错明显,其以贬低原告名誉为目的,属于违法行为。考虑到被告侵权行为主要发生在许昌装修界相关微信朋友圈,故判决被告二人删除侮辱、诽谤原告的不当言论,停止侵害原告名誉权,且在道歉内容经法院审查同意后,进行书面道歉并公布于相关微信朋友圈。同时判决二被告赔偿原告精神抚慰金5000元。被告二人均服从判决。
朋友圈什么样的言论侵犯名誉权,法官解答
如今的朋友圈“身兼数职”
除了是一个社交平台外
还是人们发泄个人情绪的“出气筒”
那么朋友圈发布的言论
达到何种程度
构成侵犯名誉权呢?
法官说法:
所谓名誉权,是指公民或法人保持并维护自己名誉的权利。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客观上存在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传播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言辞,并为第三人知悉,包括:
(1)以语言或行动,公然损害他人人格、毁坏他人名誉,比如不当的言词评价、贬低和毁损相对人的人格,但不涉及“事实”的真实性问题;
(2)捏造并散布虚假事实,破坏他人名誉;
(3)故意披露、散布法律所保护的他人私生活信息。
其次,从主观过错方面来看,行为人存在实际恶意,并在客观上造成他人的社会评价降低。
再者,受害者应为特定的人,不管是行为人指名道姓,还是指桑骂槐,只要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能够确定被侵害对象,同样构成侵害名誉权。
最后,侵权行为给受害人名誉造成严重损害,使得受害人精神和心灵遭受创伤,尤其是公众对其社会评价降低,带来的不良影响。
所以即使在朋友圈发布不实消息,哪怕指桑骂槐,若能对应当事人,造成当事人的社会评价降低,依然构成侵犯名誉权,受害人有权诉请法院,责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
发朋友圈,还有这些“注意事项”
这些内容一定不能发!
1、谣言
在不掌握真实情况前,一定不可盲目散布、转发谣言。对未经核实的信息,不要随意转发,更不要故意“杜撰改编”,否则,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对故意传播、散布谣言信息的,公安机关将依法严惩。
2、谩骂
如今,微信朋友圈就像是我们的“日记本”,记录着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微信朋友圈上分享开心的事、吐槽不爽的事…….但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里骂人,那可是会给自己惹来麻烦的。严重时,甚至构成违法行为。
这些少在朋友圈晒!
如今,很多人喜欢随手拍照发朋友圈。但是,不少人没意识到,这些行为会间接泄露了个人信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甚至危害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
1、身份信息
很多人喜欢在朋友圈晒车票、护照、飞机票等,但这些票据上的二维码或条形码都含个人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借助特殊软件,便能轻易读取。
外出时,日程安排、行踪等信息不要泄露,不然容易让他人钻了家中无人的空子行窃。外出期间,能够显示姓名、身份证号的车票、护照、飞机票等,尽量不要“晒”。
2、具体位置
微信上的“所在位置”功能,可以跟朋友分享你在哪儿,但如果你旅游、出差了的话,也等于告诉别有用心者“这人不在家”,为他们创造了条件。
3、孩子照片
“陌生人叫出孩子名字搭讪”的新闻屡见不鲜,不法分子很可能是通过父母的朋友圈知道的。家长发布孩子照片、文字记录时,无意间会泄露孩子的相貌和姓名。
因此,家长晒孩子照片时需留个心眼,最好不要将孩子的姓名、固定行程、就读幼儿园等信息发布在网上;或者限制一下分享范围,以分组的形式只分享给亲人看。
除了孩子的照片,全家福也尽量少发布在朋友圈上。一旦泄露家庭成员信息,容易给不法人员创造行骗、行窃的机会。尤其是老人、小孩的信息,更要注意保护。
安全小贴士
在这里,小编再告诉你一些小方法,营造一个安全的“朋友圈”:
1、关闭“附近的人”的功能,让别人难以定位你的位置信息;
2、关闭“通过QQ号、手机号搜索到我”的功能,慎加陌生人,加好友时最好面对面;
3、关闭“隐私”中的“允许陌生人查看十张照片”功能,不给陌生人偷窥自己信息的机会。
郑报全媒体记者 鲁燕 通讯员 宋帆
综合:中国青年报、重庆合川区人民法院、法制日报、工人日报
来源: 郑州晚报
骂人犯法不能报警吗
法制网
骂人犯法不带脏字犯法吗
“臭外地的,要饭来了,狂什么呀!”近日,一段北方某城市公交车上大妈大骂乘客的视频引发关注。据悉,这位大妈自称肢体残疾,因为车上一年轻女孩没有第一时间给她让座,而大声指责,并在言语间多次歧视外地人。经警方查证,骂人大妈对其违法行为供认不讳,并表示悔改。目前,大妈已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
在网上看过骂人视频的人对于大妈被行政拘留这件事,大多拍手称快。视频中,大妈莫名的优越感,对于绿豆大点“特权”的贪婪嘴脸,为老不尊、倚老卖老对获得他人善意的理直气壮,看了让人心生厌恶。公共场所鼓励大家给老人让座的确是社会道德共识,但并非法定义务。对主动让座者应当鼓励和表扬,对不让座者也不该进行过多的苛责。更何况,被骂的年轻女孩只是让座让得慢了点,何错之有?大妈公然对其进行语言攻击与地域歧视,实在过分。
其实,发生在公共场合的这类事件并不少,但是一般人遇到后,不想耗费时间与精力与这种人较真,绝大多数人也认为是口舌之争,并不懂得用法律来维权。事实上,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公然辱骂或者侮辱他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罚款。
大妈骂人被依法行拘也提醒我们,一是公共场所应该谨言慎行,避免祸从口出。二是对于他人在公共场合的无端谩骂无须忍气吞声,要理直气壮用法律来维权。对恶人的纵容,反而会助长了歪风。现在人人都有手机,公共场合遇上这类事件,录个视频留做证据以便维权。而法律的支持,也会让更多人愿意站出来惩恶扬善,激发社会正气和文明行为。 (谭敏)
来源: 广州日报
骂人犯法不怎么处理
央视网消息:如今,微信朋友圈就像我们的“日记本”,晒旅游、晒幸福、晒生活的点点滴滴。越来越多的人在朋友圈分享开心,吐槽不爽,但是您想过吗,在朋友圈“说话”也是要有分寸的,如果你说的话“出圈”“出格”了,比如在朋友圈骂人,性质可就变了,严重时甚至构成违法行为。2019年,李某在朋友圈发布了对张某的侮辱性语言,张某起诉至法院,近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三溪法庭对该案依法进行了宣判。
近日,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人民法院三溪法庭依法宣判了一起侵害名誉权纠纷。因为业务发展需要,市民小张将公司的汽车精洗美容业务承包给市民小李,随后双方在合作中出现了矛盾。为了泄愤,小李相继在自己朋友圈发布了对小张涉及侮辱性、诽谤性的语言,其中一条还贴出了小张的照片。而且小李发布的朋友圈,还对微信号内所有的好友公开,发布这条朋友圈时,好友人数有700人左右。小张发现后,认为小李的行为有损其名誉和人格尊严,于是在2020年1月13日,小张将小李起诉至法院,要求小李删除发布的侵犯名誉信息,在朋友圈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
法院经审理,判决小李以不屏蔽任何人的方式公开发布微信朋友圈向小张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发布的道歉内容至少保留十天。
这一事件,也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有网友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造谣污蔑谩骂也要付出代价”。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两人吵架骂人犯法不,骂人犯法不立案怎么办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