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节日有哪些,一共多少天,法定节日是哪几天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杨子

法定节日有哪些,一共多少天,法定节日是哪几天

大家好,由投稿人杨子来为大家解答法定节日有哪些,一共多少天,法定节日是哪几天这个热门资讯。法定节日有哪些,一共多少天,法定节日是哪几天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法定节日2025一览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根据2024年11月修订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自2025年1月1日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其中春节、劳动节各增加1天。据此对放假调休原则作进一步优化完善,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春节自农历除夕起放假调休8天,国庆节自10月1日起放假调休7天,劳动节放假调休5天,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分别放假调休或连休3天(如逢周三则只在当日放假),国庆节放假如逢中秋节则合并放假8天。

按照上述原则,现将2025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通知如下。

一、元旦:1月1日(周三)放假1天,不调休。

二、春节:1月28日(农历除夕、周二)至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周二)放假调休,共8天。1月26日(周日)、2月8日(周六)上班。

三、清明节:4月4日(周五)至6日(周日)放假,共3天。

四、劳动节:5月1日(周四)至5日(周一)放假调休,共5天。4月27日(周日)上班。

五、端午节:5月31日(周六)至6月2日(周一)放假,共3天。

六、国庆节、中秋节:10月1日(周三)至8日(周三)放假调休,共8天。9月28日(周日)、10月11日(周六)上班。

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疫情防控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国务院办公厅

2024年11月12日

推荐阅读

全体公民法定节假日增加2天!最新放假办法来了>>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单宏鑫

法定节日有哪几个?

法定节假日到底是哪几天?农历正月初三是法定节假日吗?想知道答案?马上来听听解读。

法定节日工资怎么算的

昨天我们的推文

元旦放假啥安排?放假1天,3天,还是4天?

其中有对我国法定节假日的规定

进行了小科普

有的小伙伴儿表示

被法定假期规定真相了

原来法定节假日并没有辣么多

3天小长假 or7天黄金周

竟然都是调借周末凑起来的

还有的小伙伴儿发现

曾经以为除夕是法定节假日

然而并不是

原来除夕也是调借的周末

不禁产生了个小疑问有木有

那就是

对于咱搬砖的人

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休息日

到底有啥区别

最后呢

不管是法定节假日也好

还是周末休息日也罢

了解区别很必要

但更重要的是

愿每个人都能休息一下

毕竟

休息好了才有劲儿搬砖呐

更多有关休息休假的问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法定节日英语

元旦(1月1日)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改称夏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为新年元旦。公元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改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

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至初七)

元宵节(农历1月15日)

节日由来公元前180年的正月十五,汉文帝刘恒登基大赦天下。以后每到元月十五,皇帝都要出宫游玩,张灯结彩,与民同乐。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花,猜灯谜,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妇女节(3月8日)

“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女性共同的节日。它是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也是庆祝各国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作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就的节日。而这一节日得以确立并广泛推行的背后,是各国妇女长达一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斗争。

植树节(3月12日)

节日起源,中国陕西西安。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树木,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按时间长短可分为植树日,植树周或植树月,总称国际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

消费者权益日(3月15日)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是由国际消费者联盟组织于1983年确定,活动时间定于每年的3月15日,其目的在于扩大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宣传,使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重视,促进各个国家、地区消费者组织的合作与交往,更好地开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

清明节(4月4日)

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讲究悼念先人、扫墓,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劳动节(5月1日)

节日意义劳动者争取到了合法权益,国际劳动节又称“五一国际劳动节”、“国际示威游行日”(International Workers Day或者May Day), 是世界上80多个国家的全国性节日。 定在每年的五月一日。 它是全世界劳动人民共同拥有的节日。

青年节(5月4日)

节日活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青年节源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母亲节(农历4月14日)节日时间,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母亲花,康乃馨、萱草花,20世纪末,随着中国与国际的日益接轨,母亲节这一节日在中国大陆各地日益推广开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母亲节概念,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中国人和全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一道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谢。当然,中国人的母亲节更有中国味道。中国人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浓浓的亲情,在母亲节这一天,人们会送给母亲鲜花、蛋糕,亲手烹制的饭菜等等礼物。从小就孝敬父母的中国儿童会尝试着为母亲做饭,洗脸,化妆,演奏音乐,绘制图画,还会以慈善募捐,志愿服务的方式向更多的母亲回报亲情。

全国防灾减灾日(5月12日)

纪念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哀悼日。

护士节(5月12日)

国际护士节(International Nurses Day),是为纪念现代护理学科的创始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设立的。

端午节(农历5月5日)别称端阳节、午日节、龙舟节等,节日饮食粽子、雄黄酒、五黄等,节日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

儿童节(6月1日)

节日意义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权益,设立机构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设定时间1949年11月,儿童节是为了保障世界各国儿童的生存权、保健权和受教育权,抚养权,为了改善儿童的生活,为了反对虐杀儿童和毒害儿童而设立的节日。

父亲节(农历5月20日)节日意义感恩父亲,流行地区全球,父亲节(Father's Day),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节日日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建党节(7月1日)

节日起源:党的诞生纪念日,设定时间:1938年5月,设立机构: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23日成立后,在反动军阀政府的残暴统治之下,只能处于秘密状态,没有公开进行活动的环境。在大革命时期,党忙于国共合作、开展工农运动和支援北伐战争,没有条件对党的诞生进行纪念。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

香港回归纪念日(7月1日)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同时成立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历史事件。

七七事变(7月7日)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是日军于1937年7月7日,在宛平县发动的一场侵略袭击。七七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端,由此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七夕节(农历7月初七)

七夕节是中国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女儿节,中国的传统节日。在秦初,七夕还是禁忌日。西汉时期,七夕逐渐成为了良辰吉日,流行穿针乞巧等风俗。魏晋南北朝,“乞巧”之举成为普遍的节俗活动。隋唐是七夕节大发展时期。宋代七夕节则更加受到民众的重视,当时还出现了专卖乞巧用品的集市“乞巧市”。而明清两代民间过七夕节更加普遍。

中元节(农历7月15日)

别称盂兰盆节、鬼节,部分在七月十四日,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节日意义敬祖,中元节就是我们俗称的鬼节,传言在这一天地府会放出全部的鬼魂。中元节是祀鬼为中心的节日,是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中国人民解放军纪念日(8月1日)

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建军节(8月1日)

每年的八月一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因此也叫“八一”建军节。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

教师节(9月10日)

节日意义:肯定教师为教育事业所做的贡献,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多次以不同的日期作为过教师节。直至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才真正确定了1985年9月10日为中国第一个教师节。

九一八事变(9月18日)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或“柳条湖事件”,是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关东军于1931年9月18日,在沈阳蓄意制造的一场有组织的军事侵略袭击,并在短时间内侵占中国东北多个城市。“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纪念中国烈士(9月30日)

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为了国家繁荣富强,无数的英雄献出了生命,烈士的功勋彪炳史册,烈士的精神永垂不朽。为了弘扬烈士精神,缅怀烈士功绩,培养公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每年9月30日

国家举行纪念烈士活动。

中秋节(农历8月15日)

节日习俗 赏月、祭月、吃月饼等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重阳节(农历9月9日)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倍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庆节(10月1日)

纪念方式大规模、全民性庆典活动,1949年12月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记者节(11月8日)

记者节是中国国务院设立的行业性节日,时间定为11月8日,有些国家又称记者节为新闻节、出版节。中国记者节的确立,表明党和国家对广大新闻工作者的关怀和重视,同时也激励着每一位新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

节日意义牢记历史、勿忘国耻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后,公然违反国际公约,大肆屠杀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

中国士兵,南京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坏,市内发生近两万起强奸、轮奸的暴行,大量公私财物被掠夺,死难者总数根据战后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判决达30万以上,古都南京遭受了一场空前的劫难。

澳门回归纪念日(12月20日)

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同时成立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历史事件。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法定节日有哪些,一共多少天,法定节日是哪几天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