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行为如何认定,欺诈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办法
大家好,由投稿人唐睿来为大家解答欺诈行为如何认定,欺诈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办法这个热门资讯。欺诈行为如何认定,欺诈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办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欺诈行为by莫可小说在线阅读
来源:哈尔滨日报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截图
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7月1日起施行。《规定》明确了经营者不得实施的七种典型价格欺诈行为,包括
1、谎称商品和服务价格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2、以低价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以高价进行结算;
3、通过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4、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示价格以及其他价格信息;
5、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价格承诺;
6、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7、通过积分、礼券、兑换券、代金券等折抵价款时,拒不按约定折抵价款。
《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规定》还明确了网络交易经营者不得实施的行为,包括在首页或者其他显著位置标示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低于在详情页面标示的价格;公布的促销活动范围、规则与实际促销活动范围、规则不一致;其他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标示和价格促销行为等。
欺诈行为by莫可全文免费阅读
眼下,威海市正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打击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医疗保障领域各类欺诈骗保行为,加强医疗保障基金监管,整顿规范医疗保障运行秩序。
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行为包括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定点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参保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定点医药机构、经办机构、参保人员将应由工伤保险支付的、第三人或公共卫生负担的费用以及在境外就医的费用、违规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行为,其他欺诈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行为等六类。具体有哪些行为表现?一起来看!
一、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
1。虚构医药服务,伪造医疗文书和票据,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2。盗刷和冒用参保人员社会保障卡,虚假上传或多传医保结算信息,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3。为参保人员提供虚假发票,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4。将应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记入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5。为不属于医疗保障范围的人员办理医疗保障待遇,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6。为非定点医药机构提供刷卡记账等医疗保障相关服务,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7。挂名住院、虚假住院、诱导住院和无指征住院,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8。串换药品、耗材、物品、诊疗项目等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9。其他定点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
二、定点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
1。盗刷医疗保障身份凭证,为参保人员套取现金或购买营养保健品、化妆品、生活用品等非医疗物品的;
2。为参保人员串换药品、耗材、物品等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3。为非定点医药机构提供刷卡记账服务的;
4。为参保人员虚开发票、提供虚假发票的;
5。 其他定点零售药店及其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
三、参保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
1。伪造医疗服务票据,骗取医疗保障基金的;
2。将本人的医疗保障身份凭证转借他人就医或持他人医疗保障身份凭证冒名就医的;
3。非法使用医疗保障身份凭证,套取药品、耗材等,倒买倒卖非法牟利的;
4。其他参保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
四、医疗保障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
1。为不属于医疗保障范围的人员办理医疗保障待遇手续的;
2。违反规定支付医疗保障费用的;
3。其他经办机构工作人员的欺诈骗保行为。
五、定点医药机构、经办机构、参保人员将应由工伤保险支付的、第三人或公共卫生负担的费用以及在境外就医的费用违规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行为。
欺诈行为赔偿标准
【请转发!史上最全9大类58种诈骗手法!】随着市民防诈骗意识的提高,不法分子的花样也不断翻新。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通讯网络诈骗的常见案例,希望对大家的防骗、识骗能力提升有所帮助。58种诈骗手法9大类型,赶紧来看看吧。(via 南京公安)
来源: 南京日报
欺诈行为的法律认定
社保基金是“养老钱”“保命钱”,基金安全事关每位参保人的切身利益。现实生活中有人存在侥幸心理,企图冒领、多领养老金,那可不行!你知道欺诈骗保行为都有哪些吗?
比如,通过虚构个人信息、劳动关系,使用伪造、变造或者盗用他人可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虚构社会保险参保条件、违规补缴,骗取社会保险待遇。
再比如,通过虚假待遇资格认证等方式,骗取社会保险待遇;或通过伪造或者变造个人档案、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手段违规办理退休,违规增加视同缴费年限,骗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还有,通过谎报工伤事故、伪造或者变造证明材料等进行工伤认定或者劳动能力鉴定,或提供虚假工伤认定结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骗取工伤保险待遇;通过伪造或者变造就医资料、票据等,或冒用工伤人员身份就医、配置辅助器具,骗取工伤保险待遇。
以上行为都涉嫌违法,将面临罚款、没收财产等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将被追究刑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规定:以欺诈、伪造证明材料或者其他手段骗取社会保险金或其他社会保障待遇的,属于诈骗公私财物的行为。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最后提醒大家,欺诈骗保行为不可取,如果您发现身边有人存在欺诈骗保行为,可以拨打12333投诉举报。(北京人社)
来源: 北京发布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欺诈行为如何认定,欺诈行为的认定和处罚办法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