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挂历需要多少钱?,印制挂历规定是什么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常海

印制挂历需要多少钱?,印制挂历规定是什么

大家好,由投稿人常海来为大家解答印制挂历需要多少钱?,印制挂历规定是什么这个热门资讯。印制挂历需要多少钱?,印制挂历规定是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印制挂历多少钱一本

日历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纪年工具,每个人都通过日历来了解日期,可以使日常生活变得井然有序。我出生在1970年代,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记得小时候,一般家庭多使用挂在墙上或置于案头的日历。随着一页页日历越撕越薄,新的一年就要到了,大家又长大了一岁。小孩子们尤其感到高兴,因为元旦一过,离过年也就不远了。

老式择吉日历,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一般小康之家,多喜欢使用台式日历。厚厚的三百六十五张活页,装订在精美的铁架子上,除了必有的公历、农历、星期、月令、节庆,以及常见的黄道吉日、婚丧禁忌,更留下了可供书写的大片空白。由于台式日历的纸张略为厚实,因此不少知识分子家庭舍不得随手撕去,而是当做了家庭日常记事的手账,甚至成为私人生活和工作的备忘录。

我家是近郊的土著,住在上海本地的绞圈房子里,用的是那种挂在墙上的可撕日历。以前的日历并不是直接挂在墙上的,而是用一块差不多A4纸大小硬质的马粪纸作背板。厚厚的一叠日历本,用两条马蹄铁钉子固定在硬纸板下端,上首穿线悬挂于墙,新的一年就开始了。日历每年换新,但日历板一般不换。那块专门的日历板,上面印着彩色图案,有名胜风景,有古装美女,有戏曲人物,也有胖胖的娃娃,在阴暗潮湿的老房子里也算得上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了。还记得我家的日历板上印的是穆桂英挂帅,只见主帅一身刀马旦打扮,微微斜侧着身子,手持红缨长枪,口含锦雉翎羽,脸似银盘,杏目圆睁,英姿飒爽中不乏女性娇羞阴柔之美,较好地表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主题。时间久了,纸质的日历板难免破损,三五年下来也该换新的了。于是,穆桂英变成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又变成了《红楼梦》中的宝哥哥和林妹妹。后来,家里条件好了,日历板换得越来越勤,差不多和日历一样也一年一换了。总而言之,纸质日历板比较粗陋,是普通人家最为常用的物件。据说,当年曾有一种高档的日历版,图案以釉上彩的形式烧制在瓷砖上,只要不摔碎即可以长期使用,然而却失去了“旧桃换新符”的乐趣。

窈窕淑女日历板

邻居一位伯伯喜好收藏,我曾经在他家里看到过放大的“日历板”。尺幅超过半米,图案更艳丽、更漂亮,大多是旗袍美女,长长的腿,细细的腰,比例夸张却又非常协调,有一种独特的美。这些超大的“日历板”是一种单页年历,材质是可以卷曲的软纸,上下两端镶有马蹄铁条,上首居中有孔可以穿线悬挂,下部依靠马蹄铁的垂重使纸幅平整。中心图案的两旁或下面,或标示着年月日,或是生产厂家或商品信息,多为香烟广告。伯伯告诉我,这是旧时的月份牌,可以在家里挂一整年,解放后渐渐就没人用了。但我总觉得,月份牌就是放大了的“日历板”,而日历板就是缩小了的“月份牌”。

就在可撕日历盛行的那个年月,青年男女的身上往往也多了一件事物。由于人们随时随地都需要掌握日期信息,因此日历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东西。当然,不可能把一整本厚厚的日历装进口袋,于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流行一种微型的年历表——年历片。年历片大多为纸质的硬卡片,大小如同一张扑克牌,比名片略大一圈,正好插入入皮夹子里,可以时时刻刻揣在身上。年历片的正面为彩色图案,其实就是缩微版的年画。背面则密密麻麻地标示了整个年度三百六十五天的年历表。若是不戴老花镜,中老年人根本无法看清,显然这是年轻人的专属物。限于时代因素,最初的年历片图片大多是一些“革命样板戏”的剧照,豪气冲天的杨子荣、躲进深山的喜儿、举枪前进的红色娘子军……后来,各种图案题材越来越多,电影明星、舞蹈演员、体育运动逐渐成了年历片的主角,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年人对审美的追求。那个时候,早已不是全国人民看八个样板戏的年月,但也只有芭蕾舞和艺术体操可以正大光明地展现女性优美的曲线。从女舞蹈演员婀娜的身姿,到女运动员露出大腿的动感造型,给饥渴的年轻人打开了一扇透气的小窗。然而,哪怕是公开发行的印刷品,人们也羞于理直气壮地传看与欣赏,于是一张张小小的年历片承载了无数年轻人青春的秘密,试问有哪个青年身上不藏着一两张这样的年历片呢?

1983年中国女排年历片

邻居伯伯也有类似的收藏,老上海的香烟牌子,上面也有电影明星,但远不如年历片精美。年幼的我对美女明星并没有什么兴趣,更喜欢那些小说戏曲英雄人物题材的香烟牌子。其实,我小时候男孩子们玩耍嬉戏的“香烟牌子”已经和香烟无关了,更准确的名字应该叫“洋画片”,据说是从广东那里传来的,又叫“公仔纸”。年历片更多的还是花草鱼鸟和女性人物,比较符合女孩子的审美情趣。后来,又出现了烫塑型、烫金型和凹凸型的年历片,随着材质的发展一度还有过塑料年历片。由于印制精美,花色繁多,年历片曾经是岁末年初最紧俏吃香的小玩意儿。极少数高档的年历片是一些涉外企业印制赠予客户的非卖品,即使有钱也无处购买,而是通过某种渠道流向民间,成为大家争抢的对象。据说,当年在农村,上海知青手里一张张精美的年历片是硬通货,可以交友撩妹,可以雇人干活,还可以和当地的老百姓换些农产品……因稀缺而流行,年历片在城市也有一定的“市场”,大家聚集在在工厂、学校门口,或街头巷尾,相互炫耀自己所拥有的年历片,顺便进行一些互通有无的交换。到了80年代中期,盛行一时的年历片逐渐式微,随着物质条件更为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大型挂历占据了新年市场。如今,当年邻居伯伯不屑于收藏的年历片也已经是收藏界的新宠了。

大型挂历早已有之,由月份牌逐步演变而来,在上世纪40年代末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而兴起。挂历上的历法通常印在最下端,一般都是星期、公历和农历三对照,周六、周日以及重大节庆会用红色字体,有的还会标明二十四节气,使用非常方便。最初的挂历以明星人物画为主,后来传统的山水画、花鸟画也成为重要题材。艺术家精湛的笔墨加上精致的印刷效果,既方便了日常生活,又给人以视觉的享受,挂历作为室内装饰盛极一时。当然,比起一年一换的月份牌和传统年画,一月一页的挂历要贵得多。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出版社、人民中国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都把挂历当成一种对外宣传品,题材有祖国新貌、各地风光、电影剧照和传统山水花鸟画等等,文字为中英文对照,甚至全部为外文,用于对外赠送,对内很少发行。况且,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观念发生重大转变,家家户户时兴张贴带有浓厚政治宣传色彩的新年画,而40年代盛行的挂历并没有走入寻常百姓家。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的新年画,从功能和内容导向来说,更适合理解为宣传画。

印着演员刘晓庆肖像的挂历单页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挂历已不再是少数人使用的奢侈品。挂历的题材丰富,包罗万象,除了以往常见的影视明星,还新增了时尚萌娃、宠物珍禽、名车佳宅等等,各地名胜尤其是世界风光摄影最受青睐,给当时没机会出国也很少出门旅行的国人无限的遐想。随着社会风气的逐步开放,时装美女成了挂历的主角,甚至还出现了比基尼泳装照,这在80年代初都是不可想象的。挂历以长方形居多,契合于传统书画立轴的式样,一本12张差不多就是一本画册了。或是某一画类的荟萃,或是某一画派的合集,或是个人作品的精选,例如《中国历代花鸟画》、《故宫馆藏古代山水画》、《扬州八怪画选》、《徐悲鸿奔马图》等等都是很好的选题。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提高,到了90年代还出现了仿真宣纸书画挂历,几乎可与原件媲美。除了传统中国书画,世界著名油画更是风靡一时,从达芬奇、伦勃朗到梵高、毕加索,几乎所有西方艺术大师的作品都在挂历上出现过,让大家足不出户就可以欣赏到博物馆珍藏的名画。此外,挂历也是历史事件的见证,如1984年国庆阅兵、1990年北京亚运会、1997年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也都是挂历所热衷的题材,与清末民初上海旧校场时事年画一脉相承。

挂历一般是12张或13张,一月一张再加个封面,也有6张或4张的,缩简为两月一张或三月一张。传统的年画或月份牌一年一换,天天都是老模样,挂历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不同的画面,有效地避免了审美疲劳,不时给人以新鲜感。挂历盛行之际,还出现了一种简历,更类似于传统的月份牌年画,或海报招贴画,更照顾到了居室条件简陋的家庭,以及住集体宿舍的单身人士。挂历是绝大多数家庭每年必不可少的室内装饰品,成为新年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鉴于挂历有如此巨大的受众市场,不少企事业单位甚至政府机构开始向印刷厂家定制自己的挂历产品,除了日历和图画,上面还印有单位名称、LOGO、简介、地址、电话等相关信息,无论是赠送客户或作为福利发放都是一件非常实用的新年礼物。

既然是单位馈赠的年终福利,因此挂历一度是流行送而不是买的。每逢年终,交际广路道粗的人往往会收到很多挂历,单位发、朋友送,甚至一人手里攒了几本、十几本,最多自己留下两三本其余的分送给亲戚朋友,有时候到处转送都送不出去,反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进入20世纪后,人们更习惯于通过电脑、手机等现代工具获取日期信息,挂历逐渐“退居二线”。2013年10月31日,中纪委发布《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国内挂历市场随之萎缩了一大半,已无法重现昔日的辉煌。

其实,挂历本身包含着年画的身影,是从黄历、年画发展而来的。清末民初,沪上洋商借鉴和运用传统绘画和群众性最强的年画形式,由此催生了中国年画史上的一支奇葩——月份牌。

民国时期的月份牌

新中国成立之后 ,上海年画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原先的月份牌画家成为宣传招贴画的主力军,积极投身于新年画运动。然而,作为服务于政治宣传的画作,新年画从其性质与目的而言已经无关乎年俗,因此也无所谓“年画”了。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原先家家户户的宣传招贴画逐渐被山水、风景、美女、宠物等主题的挂历所取代。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人民群众的审美诉求已趋向于多元化,新年张贴年画这一传统风俗俗以挂历的形式重现民间,成了政治的晴雨表,成了政策的风向标。况且,1980年代中期大规模流行的挂历和简历,更是承续了当年月份牌年画的功能,进一步凸显了其独有的商业广告效应。从传统木版年画到胶印月份牌年画,从年俗物品到商业广告再到政治宣传品,最后回归于以多元审美为诉求的美术挂历。年画的发展,是经济的推手?还是政治的力量?抑或是文化传承的必然结果?这是一个值得继续研究的课题。

印制挂历厂家

旧挂历,与其它藏品一样有着它独特的生态圈。挂历,是悬挂在居室里的墙体“装饰品”,题材广泛,规格繁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是挂历的丰盛期。近年来,挂历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一些旧挂历在文化收藏市场备受藏家追捧,其市场价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市场交易也十分活跃,一些政治色彩浓厚,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以及伟人的挂历和名人字画等成了收藏市场的“香饽饽”。

民族出版社发行的挂历

说起挂历,它不但是时间的记录者,还是文化的传递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挂历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也不比其它藏品差。前些年,挂历的收藏是一个冷门项目,一些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挂历的市场潜力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挂历市场逐渐活跃,它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以及收藏价值逐步彰显出来,其市场价格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挂历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时,挂历的内容十分单一,种类着重突出政治和领袖,偶尔出现一些风景类挂历,但大都与革命胜地相关。进入八十年代,挂历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挂历也被当成礼品相互赠送,成为一时之风尚。当时,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有一个专门销售挂历的“展区”,前来观赏和购买挂历的人络绎不绝,场面十分壮观。

挂历一般在每年的8、9月份上市,大规模上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10、11月份,每到这个季节,各种各样的挂历隆重登场,题材也十分广泛,有名山大川、名人字画、影视明星,还有宠物玩物、奇石盆景、花鸟鱼虫等等,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这些挂历的尺寸大小不一,规格也各不相同,有竖幅的,也有横幅的;有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的,也有企事业单位为祝贺新年“出版”的,无论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其款式设计、印刷质量都十分精美。

如今,市场上交易比较红火的当推“红色”挂历,以毛泽东同志为题材的挂历占有一定比例。这类挂历出版的巅峰时间,除了“文革”时期外,在1993年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全国各地不少出版社均出版了毛泽东挂历,这些挂历有摄影的,有绘画的,也有毛泽东手迹挂历,其开本也各不相同,有全开的,有对开的。一般每本挂历加之封面,均以7幅、13幅图片为主。7幅图片的,除了封面,在每页面上均印有两个月份的日历,13幅图片的除了封面,均印有12个月份的日历。如1992年5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挂历,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本挂历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共收录了经典作品13幅,其中有“毛主席在江西庐山”“毛主席接见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等。这些图片有的难得一见,让人大开眼界,其史料和收藏价值不同一般。

除了我们常见的纸质挂历,还有一种“油纸”挂历,这种材料“制作”的挂历十分少见,它是把图案印在薄薄的油纸上,在每页的页面与页面之间还隔着一页白纸,这种“间隔纸”主要是支撑和保护油纸的平整性和不相互粘连。在90年代,这种材料制作的挂历、年画和年历,也是比较流行的。如今,这种材料制作的挂历、年画和年历,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如1992年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南海》挂历,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称得上是“油纸”品挂历中的珍品,这本挂历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在一起》。如今,这本挂历的市场价值不菲,十分少见,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这本挂历为全开,篇幅较大,整本挂历加之封面共7幅,图片均为黑白印刷,无论是从设计选图上,还是装帧印刷上,都是极其精美,尽管图片均是黑白印刷,但图片四周所衬托的红色底饰,给每幅图片大增其色,每幅并印有两个月的日历,其封面是“毛主席与老舍、梅兰芳、田汉”握手的照片,其余的6幅图片都是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在一起的精彩照片。这本挂历政治性强,史料价值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除此之外,1992年6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书店经销,西影彩印公司印刷出品的《毛泽东》(全开)挂历,也是伟人挂历中的精品,因为是全开,画面与《中南海》相比明显大于前者,该挂历也是7幅图片,篇幅较大,每幅图片的下面也印有两个月份的日历。设计新颖独特,印刷清晰,精美大气,尽管黑白印刷,但有一种美感在其中。封面为“毛泽东在庐山”,其余分别是“毛泽东观赏中国古代书画(1951年)”“毛泽东在北京(1960年)”“毛泽东在庐山(1961年)”“毛泽东在云峰山(1954年)”“毛泽东在江西(1954年)”,这几幅图片气势磅礴,黑白分明,如今这本挂历,市场价格突破千元。

在“文革”时期,这类挂历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时期出版的挂历,主要是突出政治和领袖,红光亮、高大全是主流,政治色彩浓厚,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市场价值不菲。“文革”前期出版的毛主席接见文化大军和带有领袖画面的挂历价格更高,品相好的可高达万元。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这些挂历能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如今的“红色”挂历,在文化市场上交易十分活跃,作为收藏者应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不可盲目跟风。

挂历不但是一种观赏品,也是一种集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收藏品,更是一个时代改革开放的见证和历史的缩影,如1992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发行、香港文汇报深圳记者站供稿、成都七二三四工厂印刷的《邓小平南巡》挂历,就是其中的一种,该挂历可以说是伟人挂历中的经典,整本挂历共12幅邓小平南巡时的照片,在每页图片的下面均印着700字左右的文字,一本挂历配发近万字的文字,这在挂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所配发的文字共分七个部分,从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整,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到1月23日上午9时40分,小平同志乘坐的轮船离开蛇口港,将小平同志南巡的重大历史时刻描述的淋漓尽致,此挂历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史料性强,历史意义重大,其史料研究价值,收藏价值非同一般。

收藏者在收藏挂历时一定要把握好年代段和时间段。“文革”时期出版的挂历量少价高,八十年代出版的量多,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九十年代出版的逐步减少,收藏者应抓住时机。一些政治性较强、领袖人物、名人字画类挂历,市场升值潜力明显増大;除此之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影视明星挂历,也成了收藏者追逐的“目标”。

总之,收藏挂历也要讲求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好专题,不可胡须眉毛一把抓,只要选对主题,日积月累,便可水到渠成。(董西德)

印制挂历宣传品会泄露吗

旧挂历,与其它藏品一样有着它独特的生态圈。挂历,是悬挂在居室里的墙体“装饰品”,题材广泛,规格繁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是挂历的丰盛期。近年来,挂历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一些旧挂历在文化收藏市场备受藏家追捧,其市场价值呈现出上升趋势,市场交易也十分活跃,一些政治色彩浓厚,有着特殊历史意义的,以及伟人的挂历和名人字画等成了收藏市场的“香饽饽”。

民族出版社发行的挂历

说起挂历,它不但是时间的记录者,还是文化的传递者。从某种意义上讲,挂历所蕴含的文化气息也不比其它藏品差。前些年,挂历的收藏是一个冷门项目,一些人还没有真正认识到挂历的市场潜力和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挂历市场逐渐活跃,它的艺术价值、史料价值以及收藏价值逐步彰显出来,其市场价格也呈现出了上升趋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挂历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时,挂历的内容十分单一,种类着重突出政治和领袖,偶尔出现一些风景类挂历,但大都与革命胜地相关。进入八十年代,挂历得到了蓬勃发展。在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挂历也被当成礼品相互赠送,成为一时之风尚。当时,北京王府井新华书店有一个专门销售挂历的“展区”,前来观赏和购买挂历的人络绎不绝,场面十分壮观。

挂历一般在每年的8、9月份上市,大规模上市的时间是在每年的10、11月份,每到这个季节,各种各样的挂历隆重登场,题材也十分广泛,有名山大川、名人字画、影视明星,还有宠物玩物、奇石盆景、花鸟鱼虫等等,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这些挂历的尺寸大小不一,规格也各不相同,有竖幅的,也有横幅的;有全国各地的出版社出版公开发行的,也有企事业单位为祝贺新年“出版”的,无论是彩色的,还是黑白的,其款式设计、印刷质量都十分精美。

如今,市场上交易比较红火的当推“红色”挂历,以毛泽东同志为题材的挂历占有一定比例。这类挂历出版的巅峰时间,除了“文革”时期外,在1993年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时,全国各地不少出版社均出版了毛泽东挂历,这些挂历有摄影的,有绘画的,也有毛泽东手迹挂历,其开本也各不相同,有全开的,有对开的。一般每本挂历加之封面,均以7幅、13幅图片为主。7幅图片的,除了封面,在每页面上均印有两个月份的日历,13幅图片的除了封面,均印有12个月份的日历。如1992年5月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挂历,就是其中的一种,这本挂历是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而出版的,共收录了经典作品13幅,其中有“毛主席在江西庐山”“毛主席接见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等。这些图片有的难得一见,让人大开眼界,其史料和收藏价值不同一般。

除了我们常见的纸质挂历,还有一种“油纸”挂历,这种材料“制作”的挂历十分少见,它是把图案印在薄薄的油纸上,在每页的页面与页面之间还隔着一页白纸,这种“间隔纸”主要是支撑和保护油纸的平整性和不相互粘连。在90年代,这种材料制作的挂历、年画和年历,也是比较流行的。如今,这种材料制作的挂历、年画和年历,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如1992年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南海》挂历,就是其中一种,它可以称得上是“油纸”品挂历中的珍品,这本挂历还有一个名字就是《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在一起》。如今,这本挂历的市场价值不菲,十分少见,更是显得弥足珍贵。这本挂历为全开,篇幅较大,整本挂历加之封面共7幅,图片均为黑白印刷,无论是从设计选图上,还是装帧印刷上,都是极其精美,尽管图片均是黑白印刷,但图片四周所衬托的红色底饰,给每幅图片大增其色,每幅并印有两个月的日历,其封面是“毛主席与老舍、梅兰芳、田汉”握手的照片,其余的6幅图片都是毛主席与各族人民在一起的精彩照片。这本挂历政治性强,史料价值高,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除此之外,1992年6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新华书店经销,西影彩印公司印刷出品的《毛泽东》(全开)挂历,也是伟人挂历中的精品,因为是全开,画面与《中南海》相比明显大于前者,该挂历也是7幅图片,篇幅较大,每幅图片的下面也印有两个月份的日历。设计新颖独特,印刷清晰,精美大气,尽管黑白印刷,但有一种美感在其中。封面为“毛泽东在庐山”,其余分别是“毛泽东观赏中国古代书画(1951年)”“毛泽东在北京(1960年)”“毛泽东在庐山(1961年)”“毛泽东在云峰山(1954年)”“毛泽东在江西(1954年)”,这几幅图片气势磅礴,黑白分明,如今这本挂历,市场价格突破千元。

在“文革”时期,这类挂历可以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个时期出版的挂历,主要是突出政治和领袖,红光亮、高大全是主流,政治色彩浓厚,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市场价值不菲。“文革”前期出版的毛主席接见文化大军和带有领袖画面的挂历价格更高,品相好的可高达万元。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这些挂历能完好无损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如今的“红色”挂历,在文化市场上交易十分活跃,作为收藏者应根据自身条件,进行选择,不可盲目跟风。

挂历不但是一种观赏品,也是一种集艺术价值、收藏价值于一体的收藏品,更是一个时代改革开放的见证和历史的缩影,如1992年,由四川美术出版社发行、香港文汇报深圳记者站供稿、成都七二三四工厂印刷的《邓小平南巡》挂历,就是其中的一种,该挂历可以说是伟人挂历中的经典,整本挂历共12幅邓小平南巡时的照片,在每页图片的下面均印着700字左右的文字,一本挂历配发近万字的文字,这在挂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所配发的文字共分七个部分,从1992年1月19日上午9时整,邓小平同志来到深圳到1月23日上午9时40分,小平同志乘坐的轮船离开蛇口港,将小平同志南巡的重大历史时刻描述的淋漓尽致,此挂历图文并茂,印刷精美,史料性强,历史意义重大,其史料研究价值,收藏价值非同一般。

收藏者在收藏挂历时一定要把握好年代段和时间段。“文革”时期出版的挂历量少价高,八十年代出版的量多,保存下来的寥寥无几,九十年代出版的逐步减少,收藏者应抓住时机。一些政治性较强、领袖人物、名人字画类挂历,市场升值潜力明显増大;除此之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的影视明星挂历,也成了收藏者追逐的“目标”。

总之,收藏挂历也要讲求方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好专题,不可胡须眉毛一把抓,只要选对主题,日积月累,便可水到渠成。(董西德)

印挂历多少钱

即将步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元旦挂新年挂历,已是件“遥远”的物事了。如果你现在还能在市民家里看到有人挂新年挂历,你一定会感觉非常复古。然而,对于那些现在五六十岁,乃至更年长的人来说,当年元旦新年,家里挂有一本精美的新年挂历,这可是一件荣耀的事,街坊左邻右舍都会投来羡慕的眼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资相对拮据,每年元旦前,店铺里出售的新年挂历,是每个家庭趋之若鹜的商品。快到年底前,大家都会想方设法得到一本新年挂历。那些年,新年挂历选用的一般都是国画、风景画、十二生肖等,也有那个时代特有的八个样板戏画。而普通老百姓最喜欢的则是风景画。我们当时没钱去旅游,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不甚了解,也见不到那些风景秀丽的景点,所以,大家便想得到一本风景挂历,以此来饱饱眼福。

除了祖国山河风景画外,老百姓对穿着美女画也十分感兴趣。当年,人们的审美还处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中,怀有一种猎奇心态。许多人从没见过穿着比基尼泳装的女性,突然间在挂历上看到,简直颠覆了自己的审美观。一般都会激动地一页页翻过来翻过去看。一时间,身着比基尼泳装的“美女画”挂历成了人们争相抢购的珍品。记得当年我经常路过安国路市场,地摊上如果出现了一本“美女画”挂历,立刻会被人以高价买去。一些“黄牛”则在马路边上向路人收购美女画挂历。一次,我刚好路过该市场时,见有人在地摊上翻看美女画挂历,便蹲下去,好奇地跟着翻阅者一起看。突然间地摊主人发话了:“走、走、走,看什么看,小赤佬(小孩子),侬买不起的。”被摊主一番数落后,我只能怏怏离去。

当年,新年挂历除了新华书店发行外,印制发行方更多是社会上一些有实力的企业。这些精明的企业为了扩大宣传效应,纷纷自制新年挂历,并且作为奖品,奖给企业员工。那些当年能拿到新年挂历的员工,绝对是企业里的佼佼者,每当拿到新年挂历时,他们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有一年元旦前,我的母亲下班回家时带回了一本精美的新年挂历,全家人十分兴奋,争着要翻阅。在幼儿园工作的母亲说,这是一位家长奖励给她的“礼品”,感谢对孩子的关爱。原来,这位小孩比较好动,午睡时常把被子踢了,母亲不时帮孩子盖被子。母亲说,其实这是老师应该做的事,但家长执意要给,实在推托不了,只好收了下来。当年,我看到新年挂历,觉得很好奇,左翻翻右看看,如果有外人想看一看,我们还“搭架子”(摆谱),不让看。

家里好不容易有了本新年挂历,我们翻阅时都小心翼翼,生怕给弄坏了。然而,越是担心,越是出事。一不小心,挂历的一角被压在了我手臂下,另一只手翻挂历时,只听被撕的一声响。挂历的一角已经开了口子,脑袋“轰”一下,我知道自己闯祸了。

我还天真地以为,这口子可以通过糨糊粘起来。可任我怎么粘,挂历上总有一道撕过的痕迹,当时我心里那个“痛”啊。好在母亲看在我年岁还小的份上,没有追究。

那些年,新年挂历除了自家悬挂外,还有个重要的功能,就是作为新年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当时,每逢元旦走亲戚时,马路上、公交车上,随处可见人们手拿新年挂历的情景。母亲后来告诉我,当年拿一本新年挂历送人,可以相当于以一篮水果送人。一篮水果价值不菲,送挂历也是属于比较贵重拿得出手的礼物了。

新年挂历在市场上畅销是有时间段的,一旦过了元旦,它就失去了畅销的理由。而谁家有多余挂历,主人便往往会赶在元旦前,以各种理由赶快送人,过了这个点,礼物的价值便会大打折扣。人们往往拿着过时的新挂历到旧货市场或地摊上,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卖给回收者,有的只能当废纸卖。不愿“折旧”卖者,家里就多挂几幅,有的甚至在厨房里也要挂上挂历。

1979年快到年底了,我们家里还没有一本新年挂历。眼看马上要元旦了,父母亲说,到虬江路旧货市场去淘一本吧。12月31日去淘一本挂历,印制精美点的,要五六元(当时人均月工资才四十多元)。但第二天元旦再去淘时,同样一本新年挂历才卖几毛钱,最贵的也才一元多。于是,父母在1980年元旦那天,从虬江路淘回了一本新年挂历。

新年挂历在经历了其颠峰后,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和视野。但是,我们这些经历过当年新年挂历颠峰时代的人,对新年挂历还是怀有一种特殊的情结……

栏目主编:沈轶伦 文字编辑:沈轶伦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徐佳敏

内文图: 张海峰、 王清彬 摄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印制挂历需要多少钱?,印制挂历规定是什么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