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淑华紫砂壶,吴淑华画家
大家好,由投稿人潘仪来为大家解答吴淑华紫砂壶,吴淑华画家这个热门资讯。吴淑华紫砂壶,吴淑华画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吴淑华抚州
命中注定的遇见
"这玉佩,我等了二十年,终于等到你送回来。"吴明志拿着那枚青白色的玉佩,眼中噙着泪水。
我愣在原地,不敢相信眼前这位身着笔挺西装的老板就是玉佩的主人。
那是一九八六年春天,我刚从江阳师范毕业,被分配到城东小学任教。
那时候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每月四十八块钱工资,勉强够温饱。
租住在学校附近的平房里,一间不足十平米的小屋就是我全部的天地,屋里除了一张单人床,就是一个简易的衣柜和一张小桌子。
桌上放着一台红双喜牌收音机,是我工作后给自己买的第一件奢侈品,每天傍晚听听评书和戏曲,是我最大的享受。
那天放学后,我路过单位后面的垃圾堆,远远看见一抹青白色的光泽在夕阳下闪闪发亮。
我走近一看,拨开杂物,是一枚做工精美的玉佩,上面雕刻着精致的蝴蝶花纹,触手温润如脂。
我左右看看没人注意,将它揣进口袋,心跳得厉害。
这年月,能扔掉这样好东西的人家非富即贵,八成是哪个干部子女不小心遗失的。
我本想交给居委会,大娘们整天在院子里拉家常,见多识广,或许知道是谁家的东西。
可转念一想,谁会来认领垃圾堆里的东西呢?再说了,就算认领,谁能证明这就是他们家的?
回到出租屋,我用清水细细洗净玉佩,借着煤油灯的光仔细端详,越看越喜欢。
那时刚改革开放不久,物质条件还很匮乏,这样精美的玉器对我这样的普通教师来说无异于天上掉下的宝贝。
我把它藏在了抽屉最深处,用一块红布包着,偶尔拿出来看看,心里便有一丝满足。
学校里的王老师见我总是独来独往,热心地介绍她表弟给我认识。
李志国是国营纺织厂的工人,老实本分,不善言辞,但为人踏实。
相亲那天,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手里攥着两张电影票,是《庐山恋》。
坐在电影院里,周围都是热恋中的年轻人,我和他却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只是偶尔对视一眼,又迅速移开目光。
半年后,我们结婚了。
婚礼很简单,没有花车,没有婚纱,只在厂里的食堂摆了十桌酒席,同事们送了两床花被子,一台黑白电视机,和一个座钟。
那一年,我二十三岁,风华正茂;他二十五岁,朝气蓬勃。
我们租住在厂区的集体宿舍里,一室一厅,公用厨房和卫生间,但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条件了。
每天早上,他骑自行车送我去学校,然后再去他的厂里上班。
下班后,我们一起去菜场买菜,买一毛钱的葱,两毛钱的豆腐,如果手头宽裕,偶尔会奢侈地买半斤肉。
晚上,我们围着煤油炉煮饺子,看着黑白电视里模糊的《新闻联播》,聆听着高亢的《东方红》乐曲,感觉生活充满了希望。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我从小学教师到了中学,教语文。
每个月发了工资,我都会留一点给自己买本书,莫泊桑、契诃夫、巴金、老舍,这些作家的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九十年代初,国企改革浪潮席卷全国,李志国所在的纺织厂经营不善,开始裁员。
"秀芝,厂里要我去南方的合资企业,说是技术入股,不用出钱,但要离开家三年。"他一脸犹豫地对我说。
我鼓励他去闯一闯:"趁着年轻,多见识见识,没准能捞个一官半职回来呢!"
他走后,我一个人带着刚上小学的儿子李小军,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我开始接家教,周末去学生家里补课,一小时五块钱。
有时候上完课回来,已经是深夜,单位家属院的路灯早已熄灭,只能借着月光摸索着回家。
每当这时,我就会想起那枚玉佩,它仿佛成了我唯一的精神寄托,给我带来一丝希望和力量。
李志国偶尔会寄钱回来,但信件越来越少,电话也从一周一个变成了一个月一个。
第三年,他回来了,带着一身疲惫和一封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书——南方的厂子倒闭了,他一分钱也没捞着。
我们的生活一落千丈,为了生计,他开始在街头修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
不知是风吹日晒太过劳累,还是心里的落差太大,他开始咳嗽,起初以为只是小毛病,吃点药就好了。
可半年后,医院检查出肺部有阴影,需要住院治疗。
那时候的医药费是个无底洞,我们的积蓄很快就花光了。
为了给他治病,我卖掉了结婚时的电视机和座钟,甚至想过卖掉那枚玉佩,但始终下不了决心。
可即便这样,他还是走了,留下我和十岁的儿子相依为命。
他走后,我一个人拉扯儿子长大,先是继续在中学教书,后来学校经费紧张,分流老师,我成了下岗职工。
生活像是一条看不到尽头的路,每走一步都很吃力。
我尝试过开小卖部,但架不住附近开了家超市;又去服装厂做过缝纫工,可我的手艺笨拙,没多久就被辞退了。
小军长大了,考上了外地的大学,每年学费和生活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我省吃俭用,有时一天只吃一顿正餐,其他时候就咬几口馒头就咸菜。
二〇〇六年,我打工的小厂子倒闭了,四十五岁的我在人才市场碰壁无数。
"阿姨,我们要找三十五岁以下的。"招聘人员看都不看我的简历,礼貌地拒绝了。
走投无路之际,听说有家外企招聘文员,不限年龄,只要会打字、懂基本办公软件就行。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去了。
面试那天,我穿着唯一的一套还算体面的衣服——深蓝色的确良衬衫和黑色西裤,那是多年前买的,如今已经有些发旧。
面试官是一位中年女士,看了我的简历后惊讶地问:"林老师,您以前是教语文的?"
我点点头,不抱太大希望。
"太好了,我们老板最近在筹备一本企业内刊,正需要有文字功底的人。"她的眼睛亮了起来。
令人意外的是,我被录用了,月薪一千八,在当时已经是不错的待遇了。
第一天上班,同事们都很友善,教我使用电脑和打印机,我像个好学的学生,认真记下每一个步骤。
那是一家做外贸的公司,老板吴明志是从北京回来的海归,说话温和有礼,对员工很尊重。
第一次进入他的办公室,我的目光被墙上的一张照片吸引——一位端庄的中年妇女,穿着素雅的旗袍,颈间戴着一枚玉佩,正是我收藏多年的那一枚!
照片落款"母亲六十大寿",时间是一九八五年。
我心跳加速,双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这偶然的巧合让我感到不安又惊讶。
回到家,我翻出抽屉深处的红布包,打开一看,那枚玉佩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如既往地温润如玉。
我拿起来,对着窗外的阳光仔细端详,确认无疑,这就是照片中的那枚。
一个月后,我终于鼓起勇气,把玉佩带到了公司。
午休时分,我敲开了吴明志的办公室门:"吴总,我有件事想告诉您..."
我将玉佩和拾获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出来,不敢抬头看他的表情。
"这些年,这枚玉佩一直陪伴着我度过生活的难关,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力量,如今我知道了它的主人,理应物归原主。"我双手递上了用红布包裹的玉佩。
吴明志接过玉佩,半晌说不出话来,他的手微微颤抖,眼眶湿润了。
"林老师,谢谢您把它带回来。"他的声音有些哽咽,"这是我母亲的,她生前最珍爱的物件。"
"一九八六年,我父亲因'经济问题'被查,当时他是外贸局的一把手,被人举报收受礼品,包括这枚玉佩。"
"家中所有值钱物件都被没收,母亲冒险藏下这枚玉佩,她一直说这是外祖母传下来的,是我们家的传家宝。"
"后来,在一次突击检查中,母亲慌忙之中将玉佩扔到了楼下的垃圾堆里,想着风头过后再去找,却再也没找到。"
"她一直惦记着这枚玉佩,直到去世..."
我们相对无言,只听见窗外三轮车的喇叭声和楼下小贩的吆喝声。
他的父亲大概是那场反腐风暴中的一员,而此刻我竟然将这枚承载着一个家庭记忆的玉佩带回到了他面前。
命运的安排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
"我曾想过玉佩的主人会是怎样的人家,没想到...对不起,我应该早点还给您的。"我惭愧地低下头。
"该说谢谢的是我,林老师。"吴明志擦了擦眼角,"这些年您保管得这么好,母亲在天之灵一定很欣慰。"
从那以后,吴明志对我格外照顾,安排我负责公司的内刊编辑工作,还给我配了一台新电脑。
每次开会,他总是认真听取我的意见,常常在会后单独询问我对公司发展的看法。
有一次,他请我去家里吃饭,他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家常菜。
"这些都是我母亲的拿手菜,她生前教过我。"他边盛饭边说。
饭后,他拿出一本相册,给我看他家的照片。
"这是我母亲年轻时的照片,那时她在纺织厂当女工,遇到了在外贸局工作的父亲。"
"这是我小时候,穿着白衬衫黑短裤,在天桥公园拍的。"
"这是我在北京读大学时,母亲来看我,我们在颐和园..."
一张张照片讲述着一个家庭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有起起落落。
看着照片上年轻的吴明志穿着红领巾,站在城东小学的操场上,我恍然大悟。
"您是城东小学毕业的?"我惊讶地问。
"是啊,八五届的,您怎么知道?"他疑惑地看着我。
"我一九八六年就在城东小学教书,可能那时您刚毕业不久。"我笑着说。
"怪不得我看您的简历时觉得眼熟,原来如此!"他恍然大悟,"林老师,您的到来,不仅带回了母亲的玉佩,也带回了我的童年记忆。"
后来我才知道,他招聘我这个年纪偏大的员工,除了看中我的文字功底外,还因为我的简历上写着曾在城东小学任教,而那正是他童年读书的地方。
"林老师,我想请您帮个忙。"一天,他突然对我说,"我想为母亲写一本回忆录,记录她的一生,但我的文笔有限,能请您帮忙修改吗?"
就这样,我开始了与吴明志合作的新项目。
每周末,我们会在公司的会议室里,他讲述,我记录,然后整理成文字。
他母亲吴淑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一个普通的纺织女工到外贸局长夫人,再到晚年的落魄与坚强。
"母亲最后的心愿,就是希望我能找回那枚玉佩,她说那是我外婆留给她的唯一念想,也是我们家几代人的福气所在。"吴明志抚摸着玉佩,眼中满是怀念。
"林老师,您知道吗?母亲常说,那枚玉佩有灵性,一定会回到有缘人手中。"他看着我,微微一笑,"现在看来,这个有缘人就是您。"
我不由得想起这些年来,每当我遇到困难,拿出玉佩把玩时,总能获得一丝莫名的力量和勇气。
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缘分吧。
在整理吴淑华的故事时,我不由自主地将自己的经历也融入其中——那个年代的艰辛与希望,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以及命运的无常与美好。
小军大学毕业后,通过吴明志的引荐,进入了一家外企工作,工资待遇都很好。
看着儿子意气风发的样子,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我已经五十五岁,即将退休。
吴明志的公司越做越大,搬进了市中心的写字楼,员工已经从当初的十几人发展到上百人。
而那本记录吴淑华一生的回忆录,也在她十周年忌日那天正式出版,书名就叫《玉佩缘》。
出版发布会上,吴明志将那枚玉佩郑重地交还给我:"林老师,这枚玉佩本就与您有缘,这些年您为我做的一切,远比这枚玉佩贵重得多。"
"请收下它,就当是对您这些年来辛勤工作的感谢和纪念。"
我接过玉佩,心中百感交集。
人生际遇,看似偶然却又蕴含必然。
那枚玉佩,连接了两个素不相识的家庭,也见证了我们共同经历的时代变迁。
如今,站在人生的另一个路口,回首往事,我常想,或许每一次相遇都是命中注定,每一段经历都有它独特的意义。
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生活也在悄悄为我们安排着转机和希望。
就像那枚青白色的玉佩,历经风雨,依然温润如初。
它不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一段情感的寄托。
小军结婚那天,我将玉佩作为嫁妆送给了儿媳,告诉她这枚玉佩的故事,希望她能将这份情感和记忆继续传递下去。
"娘,这玉佩真好看,跟电视上的古董似的。"儿媳妇爱不释手地把玩着。
"傻丫头,它的珍贵不在于它值多少钱,而在于它承载的故事和情感。"我笑着说。
吴明志成了我们家的常客,每逢春节,他都会带着礼物来我家拜年,一坐就是一下午,和小军谈天说地,仿佛多年的老友。
有时候,我们会一起回忆那个特殊的年代——粮票、布票、自行车票,三转一响是结婚的标配,黑白电视机里播放的是《东方红》和《渴望》。
那些曾经艰苦的日子,如今想来却满是温暖和怀念。
岁月流转,世事变迁,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实感,却如同那枚玉佩,历久弥新。
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啮合,将原本毫不相干的生命轨迹紧密连接在一起。
或许,这就是生活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与对的人相遇,彼此温暖,互相成就。
如今,每当我站在窗前,看着窗外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想起那个捡到玉佩的下午,恍如隔世。
那时的我,哪能想到,一个偶然的拾获,会成为改变我命运的契机。
而那枚玉佩,也早已不仅仅是一件物品,它是记忆的载体,是情感的纽带,更是命运的见证。
"命中注定的遇见",这是吴明志在《玉佩缘》扉页上写的题词,也是我们共同的感悟。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各自承载着自己的故事,走过人生的坎坷与平坦。
若有缘相遇,请珍惜那转瞬即逝的温暖;若能相知,更要感恩这得之不易的情谊。
因为生命中最美的风景,往往不是那些宏伟壮观的画面,而是平凡日子里不经意的温暖与感动。
就像那枚玉佩,看似普通,却因为承载了真挚的情感,而熠熠生辉。
吴淑华简介
洗手
"滚出去!以后别进这个家门!"儿子吼声未落,我已摔倒在楼道里,鼻血顺着老脸的皱纹淌下来,只因抱孙子时没洗手。
夜深了,我蜷缩在社区花坛边的长椅上,初秋的风钻进衣领,冷得我直哆嗦。
头上的伤还在隐隐作痛,额角已经肿起一块,鼻子里偶尔还有血丝往外冒。
脑袋晕乎乎的,却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儿子立强那张扭曲的脸,还有那对我怒吼的声音。
我叫周桂兰,今年五十一岁,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老太太,干了二十多年乡村教师。
说来好笑,我这辈子洗过的手,怕是比谁都多。
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公社小学教书,那时候教室里连个水龙头都没有,我就提着搪瓷脸盆,从井里提水洗手。
每次上完课,手上满是粉笔灰,我总要搓洗干净才敢去摸学生的作业本。
冬天井水冰凉刺骨,洗完手就像刀割一样疼,可那时候没人讲究这些。
下了晚自习,我抱着一摞作业本回到昏暗的宿舍,点着煤油灯批改到深夜。
手冻得通红,还要时不时搓一搓,怕把学生的本子弄脏了。
后来我嫁给了同村的周德山,他在县城煤矿上班,每个月能拿四十多块钱工资,在当时算是个体面活儿。
婚后第二年,我生下了立强,那是1976年,正赶上那场大地震,县城里人心惶惶。
立强出生那天,产房里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泡,接生婆满头大汗地忙活。
她的手指粗短黝黑,指甲缝里还有泥土,我躺在床上,竟然担心起她有没有洗手。
多可笑啊,那个年代谁讲究这个?
立强满月那天,德山高兴得不得了,买了两斤猪肉,熬了一大锅红烧肉。
亲朋好友挤在我们那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里,七大姑八大姨凑过来看孩子,我愣是没好意思提醒他们先洗手。
就这样,立强在众人的手臂间传递着,香香的,胖乎乎的一个小人儿,多招人稀罕啊。
立强六岁那年,德山下矿山干活,一次塌方把腿砸断了,从此落下终身残疾。
全家的担子一下子全压在我肩上,我白天教书,晚上还要补贴家用,到镇上的副食店帮忙称粮食,一个月能多挣十来块钱。
那段日子,手上总有一股霉味,不管怎么洗也洗不掉。
我记得立强上学那会儿,课桌油漆斑驳,学校伙食又差,孩子们经常把饭菜弄到衣服上、书本上。
我总把手搓得通红才去摸他的书本和作业,生怕弄脏了。
"娘,你的手怎么这么粗糙?"有一次,立强突然抓住我的手问。
我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想把手抽回来,却被他紧紧握住。
我笑着掩饰:"只要你的手能写出好字来,娘的手粗点没关系。"
德山的工伤补助不多,而且大部分都被他拿去喝酒了。
他受伤后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对我拳脚相加。
我怕立强看见,总是忍着不吭声,或者避开孩子,到屋外的水缸边偷偷哭。
"没关系,娘不怕。"我对自己说,"只要立强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这一切都值得。"
八十年代末,我和德山离了婚。
村里人背后指指点点,说我"不贤良",可我不在乎。
立强已经上初中了,正是最关键的时候,我不能让他的学业受影响。
那几年,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下了课就去镇里的罐头厂兼职,一个月能多挣五六十块钱。
每天回家,手上全是菠萝和黄桃的酸味,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立强的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那天晚上,我破例买了两个鸡腿,犒劳他。
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心疼地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他腼腆地笑了:"娘,等我考上大学,挣了钱,天天买鸡腿给你吃。"
我的眼睛湿润了,赶紧低下头,怕他看见我的眼泪。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我所在的小学被并入镇中心小学,许多老师下岗了。
我没有正规师范文凭,自然是第一批被裁掉的。
四十出头的年纪,重新找工作谈何容易?
好在立强已经上高中,还有两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我咬咬牙,去了县城,在街道办谋了个清洁工的差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扫大街、掏下水道、清理垃圾。
那双手每天浸在洗涤剂里,皲裂得像田地里的龟纹,开裂的地方渗出血来,疼得我直咧嘴。
晚上回到出租屋,我把一天捡来的可回收垃圾分类好,卖给收废品的小贩,能多赚几块钱。
别人笑话我,说一个曾经的老师怎么干起了捡垃圾的活计,我只是笑笑,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立强。
1996年,立强如愿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法律系。
我卖了村里的老房子,又借了一屁股债,把他送进校门。
那一天,站在大学校门口,看着儿子挺拔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忽然有些恍惚。
二十年的辛苦,一切都值得。
那四年,我睡县城工地的工棚,扫马路、刷盘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每个月省吃俭用,给立强邮寄生活费,信封里总夹着一张纸条:"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娘一切都好。"
大冬天的,手冻得像冰块,裂口处渗出的血迹染红了扫帚把,可心里却热乎乎的——儿子争气,在学校拿奖学金,还被推荐保送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那年,立强留在了省城工作,进了一家大公司的法务部。
他给我寄了一张照片,西装革履的样子,多精神啊。
我把照片贴在床头,每天睡前看一眼,就像看到了希望。
二十年啊,我没白费劲。
儿子有了城里户口,买了楼房,又谈了对象——省城姑娘吴淑华,是同一家公司的会计。
2003年,立强结婚那天,我穿着特意买的新衣服,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省城。
婚礼在饭店里举办,灯火辉煌,鲜花簇拥,我这个乡下人有些手足无措。
儿媳妇一家都是省城人,说话带着我听不懂的口音,眼神里带着若有若无的打量。
席间,立强的岳父喝了酒,笑呵呵地问我:"阿姨以前是老师吧?教什么的?"
我不好意思地回答:"乡村小学,教语文。"
"哦,难怪立强从小语文好。"他点点头,又问,"现在还教书吗?"
我支吾着,不知该如何回答,立强连忙插话:"我妈退休了,在家享清福呢。"
我感激地看了儿子一眼,没有拆穿他的善意谎言。
2005年,立强有了自己的孩子,取名周小东。
儿媳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时,我正在县城的垃圾站分拣废品。
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我的手都颤抖了,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掉。
"妈,你什么时候能来帮我们带带孩子?"儿媳在电话那头问。
我擦干眼泪,强作镇定:"等你坐完月子,我就去。"
挂了电话,我呆坐了好久,想着自己这一身的穷酸气,怎么好意思去省城那样的大地方?
可是,血浓于水啊,我多想见见我的小孙子。
去年,立强终于接我去了省城。
"娘,您来帮带孙子吧,我给您上养老保险。"他站在我的出租屋里,看着我简陋的行李,眼圈有些发红。
那一刻,我哭了,觉得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省城的楼房气派,电梯上上下下,水龙头一拧就有热水,卫生间里还有浴缸。
头几天,我都不敢用浴缸洗澡,怕把水弄得到处都是。
小东已经两岁多了,虎头虎脑的,长得像极了小时候的立强。
我一见到他,心都要化了,整天追在后面,又是喂饭又是讲故事,比当年带立强还用心。
可是,省城的日子并不像我想的那样。
儿媳妇嘴上客气,眼神里却藏着嫌弃。
"周妈,您农村来的,要讲究卫生啊。这是城里,不比乡下。"她总这样说。
我的那双手,越发不自在起来。
每次要抱小东之前,我都会反复洗手,用洗手液搓出好多泡沫,指甲缝也用专门的刷子刷。
可儿媳妇还是不满意:"周妈,您的手太粗糙了,会把孩子嫩嫩的皮肤刮伤的。"
我低头看看自己的手,确实粗糙得像树皮一样,指关节处还有深深的老茧。
这双手,洗过多少衣服、端过多少烧热的锅、捡过多少废品,才供出一个大学生啊。
可现在,它们却成了我的羞耻。
每当我想和小东亲近,那双手就像两个不听话的叛徒,僵在半空,不敢轻易触碰孙子细嫩的皮肤。
儿媳妇买了各种护手霜给我,我也勤快地涂抹,可那些深入骨髓的粗糙,岂是几瓶护手霜能改变的?
"妈,您就好好在家休息,家务我们请了小时工,您别动手。"儿媳妇说。
表面上是关心我,实际上是不愿意我的手碰触家里的东西。
我能感觉到,在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市家庭里,我这个乡下老太太,格格不入。
每天早晨,儿媳妇出门上班前,都要对我叮嘱一番:"周妈,中午饭我订了外卖,您别自己做了,锅碗瓢盆您别动,弄坏了多可惜。"
我点头应着,等他们都出门后,又偷偷钻进厨房,想给儿子做顿可口的饭菜。
可每次儿子回来,对我做的饭菜只是礼貌性地尝一口,然后就去吃儿媳妇点的外卖了。
"娘,您的手艺还是那么好,就是有点咸了。"他委婉地说。
我尴尬地笑笑,心里清楚,不是我的手艺变了,是他的口味变了。
昨天,小东从幼儿园回来,见了我就往怀里扑。
"奶奶抱!"他奶声奶气地喊着。
我刚切完菜,手上沾着葱花,还没来得及洗。
看着孙子那双闪亮亮的眼睛,我心一软,顺手把他抱起来了。
"妈!您怎么这样?"儿媳尖叫起来,"孩子刚从幼儿园回来,您看您那手!"
她一把抢过小东,嫌恶地看着孩子衣服上沾的几粒葱末,好像那是什么不得了的污渍。
"这么小的孩子,免疫力还在发育,您就不能讲究点卫生吗?"她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我慌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忘了洗手了。"
儿媳冷着脸去给小东换衣服,临走前还扔下一句:"周妈,您别忘了,这不是农村。"
晚上,立强回来,儿媳把这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他。
"妈,您怎么能这样?"立强皱着眉头,"您是当过老师的人,应该知道卫生的重要性啊。"
我低着头,不知如何辩解。
正巧,邻居老李来串门,听见了我们的谈话。
"哎呀,桂兰是老师出身,最讲究卫生的人了,怎么会不洗手就抱孩子呢?一定是一时着急了。"老李打圆场。
谁知这句话反而触怒了立强。
"妈,您跟邻居说我们的家事?"
"不是,我没有..."我急忙摆手。
"一天到晚不讲卫生,连个手都不知道洗,哪像个老师的样子!农村来的就是农村来的,怎么教您也改不了!"
立强的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我的心。
"农村来的"这四个字,比二十年寒窗苦读的汗水还要咸,比二十年风吹日晒的皮肤还要黝黑。
我张口想解释,他却猛地推了我一把:"滚出去!以后别进这个家门!"
我没站稳,后脑勺磕在门框上,眼前一黑,鼻子一热,血就流出来了。
阵阵剧痛中,我看见立强惊慌的眼神,儿媳捂着嘴的惊恐,还有小东撕心裂肺的哭喊:"奶奶!奶奶!"
恍惚中,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立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时候,我蹲在井边,把手洗得通红,就为了能摸摸他额头的温度。
那时候,我们家穷,买不起温度计,每次他发烧,我就用手背试温度。
"手心热,手背凉",这是我娘教我的土办法。
我一次次地洗手,生怕手上的泥土会加重他的病情。
月亮爬上了天空,社区的路灯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
我蜷缩在长椅上,浑身发抖,不是因为秋风的寒冷,而是因为心的凉。
"桂兰,桂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是老李,我们的邻居,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休工人。
"老天爷,你怎么在这儿?"他急匆匆地走过来,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快跟我回家去!"
我摇摇头:"不了,我...不想给你添麻烦。"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咱们都是老邻居了。"他硬拉着我起来,"你这样在外面呆着,万一感冒了怎么办?"
老李的家比立强家小多了,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他给我倒了杯热水,又拿出医药箱,小心翼翼地给我处理伤口。
"你这鼻子好像骨折了,额头上的伤也不轻,得去医院看看。"他皱着眉头说。
"不用了,没那么严重。"我摆摆手,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桂兰啊,"老李叹了口气,"你这孩子,心太软了。当年你一个人把立强拉扯大,不容易啊。"
"他是个好孩子,就是...就是..."我抽泣着,说不下去了。
老李沉默了一会,突然问:"你记得张木匠吗?"
我愣了一下:"记得,当年在我们村,做的家具最好。"
"他的手可粗糙了,全是老茧,但做出来的家具,那叫一个细腻。"老李意味深长地说,"手粗糙不粗糙,跟心细不细,没关系。"
我哽咽着点点头。
夜深了,老李让我住在他家的客房。
躺在床上,我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全是往事的片段:
立强第一次上学,我用洗得发白的手给他整理衣领;
立强高考前,我半夜起来给他煮姜汤,手被烫出水泡也不吭一声;
立强大学毕业,我站在校门外,不敢进去,怕别人看出我是个农村妇女...
一滴眼泪滑落,浸入枕头。
"娘。"门口传来微弱的声音。
我一惊,转头看去,立强站在那里,眼睛红肿,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老李叔跟我说你在这,我...我来看看你。"他踌躇着走进来,手里捧着一束花。
我撑着床沿想坐起来,却因为头晕又躺下了。
"娘,别动,我扶您去医院。"他慌忙过来,小心翼翼地扶着我。
医院的灯光刺眼,医生严肃地告诉我们:脑震荡,鼻骨骨折,需要住院观察。
办完住院手续,立强坐在病床边,低着头不说话。
我看见他手上全是消毒水的味道,指缝都搓得发白。
"立强,你还记得小时候吗?"我轻声问。
他低着头,眼泪砸在地上:"记得,您总是洗完手才给我擦脸、夹菜。"
"那你还记得,咱家最穷那会儿,你发烧,我把手洗得起皮也不敢摸你额头吗?"
他扑通跪在床前,把脸埋进我粗糙的手掌:"娘,对不起...我不该那样对您..."
"你知道吗,这双手,给你洗过多少次澡,缝过多少次衣服,做过多少次饭。"我颤抖着说,"它们粗糙,是因为风吹日晒;它们龟裂,是因为洗涤剂和冰水;它们变形,是因为劳作和岁月。"
立强握着我的手,放在脸上蹭了蹭:"娘,我知道错了。是我不懂事,是我忘本了。"
"我不怪你,"我摸着他的头发,"你有出息了,比我强,这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欣慰。"
"不,娘,是您把我养大,让我有今天。"他抬起头,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忘了,是这双手供我上的学,是这双手给我的温暖。"
"您的手,比世界上最干净的手还要干净,因为它们满是爱。"
窗外,夕阳染红了半边天。
我抚摸着儿子的头,想起那个用井水洗手的年代,想起那些为了孩子而洗得皲裂的手。
其实,亲情哪是用水洗得干净的?
它藏在这二十年的皱纹里,藏在这双粗糙的手里,洗不掉,也擦不去。
第二天,儿媳妇来了,手里提着保温桶,里面是她亲手熬的粥。
"妈,对不起,"她红着眼圈说,"昨晚立强给我讲了您这些年的不容易..."
小东扑到病床上,一把抓住我的手:"奶奶的手最好闻了,比妈妈的香水还香!"
儿媳妇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孩子,整晚都在念叨您。"
离开医院那天,立强推着轮椅,载着我慢慢地走。
路过一个花坛,他突然停下来,指着一棵盛开的腊梅:"娘,您看,这花儿多像您,经得起风霜,开得坚强。"
我笑了:"你这孩子,从小嘴就甜。"
回到家,我发现自己的房间焕然一新,床头柜上多了几瓶高档护手霜,还有一个相框。
相框里,是一张老照片:二十多年前,我蹲在井边洗手,立强在旁边咯咯笑着往我身上泼水。
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干净。
不是没有灰尘的干净,而是心灵的澄澈;不是无菌的洁白,而是爱的纯粹。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用儿媳妇给我买的护手霜,一点一点地抹在手上。
然后,我用这双依然粗糙但充满爱的手,轻轻地抚摸小东的脸庞。
小东总会咯咯笑着说:"奶奶的手,是世界上最香的手!"
有时候我会想,人这一辈子,洗过多少次手?
每一次洗手,都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干净?还是为了爱?
或许,最干净的手,不是没有细菌的手,而是充满爱的手。
而我,愿意用这双粗糙的手,继续传递这份爱,直到生命的尽头。
吴淑华紫砂壶值多少钱
洗手
"滚出去!以后别进这个家门!"儿子吼声未落,我已摔倒在楼道里,鼻血顺着老脸的皱纹淌下来,只因抱孙子时没洗手。
夜深了,我蜷缩在社区花坛边的长椅上,初秋的风钻进衣领,冷得我直哆嗦。
头上的伤还在隐隐作痛,额角已经肿起一块,鼻子里偶尔还有血丝往外冒。
脑袋晕乎乎的,却怎么也睡不着,满脑子都是儿子立强那张扭曲的脸,还有那对我怒吼的声音。
我叫周桂兰,今年五十一岁,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老太太,干了二十多年乡村教师。
说来好笑,我这辈子洗过的手,怕是比谁都多。
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公社小学教书,那时候教室里连个水龙头都没有,我就提着搪瓷脸盆,从井里提水洗手。
每次上完课,手上满是粉笔灰,我总要搓洗干净才敢去摸学生的作业本。
冬天井水冰凉刺骨,洗完手就像刀割一样疼,可那时候没人讲究这些。
下了晚自习,我抱着一摞作业本回到昏暗的宿舍,点着煤油灯批改到深夜。
手冻得通红,还要时不时搓一搓,怕把学生的本子弄脏了。
后来我嫁给了同村的周德山,他在县城煤矿上班,每个月能拿四十多块钱工资,在当时算是个体面活儿。
婚后第二年,我生下了立强,那是1976年,正赶上那场大地震,县城里人心惶惶。
立强出生那天,产房里只有一盏昏黄的灯泡,接生婆满头大汗地忙活。
她的手指粗短黝黑,指甲缝里还有泥土,我躺在床上,竟然担心起她有没有洗手。
多可笑啊,那个年代谁讲究这个?
立强满月那天,德山高兴得不得了,买了两斤猪肉,熬了一大锅红烧肉。
亲朋好友挤在我们那间不到二十平米的房子里,七大姑八大姨凑过来看孩子,我愣是没好意思提醒他们先洗手。
就这样,立强在众人的手臂间传递着,香香的,胖乎乎的一个小人儿,多招人稀罕啊。
立强六岁那年,德山下矿山干活,一次塌方把腿砸断了,从此落下终身残疾。
全家的担子一下子全压在我肩上,我白天教书,晚上还要补贴家用,到镇上的副食店帮忙称粮食,一个月能多挣十来块钱。
那段日子,手上总有一股霉味,不管怎么洗也洗不掉。
我记得立强上学那会儿,课桌油漆斑驳,学校伙食又差,孩子们经常把饭菜弄到衣服上、书本上。
我总把手搓得通红才去摸他的书本和作业,生怕弄脏了。
"娘,你的手怎么这么粗糙?"有一次,立强突然抓住我的手问。
我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想把手抽回来,却被他紧紧握住。
我笑着掩饰:"只要你的手能写出好字来,娘的手粗点没关系。"
德山的工伤补助不多,而且大部分都被他拿去喝酒了。
他受伤后脾气变得暴躁,经常对我拳脚相加。
我怕立强看见,总是忍着不吭声,或者避开孩子,到屋外的水缸边偷偷哭。
"没关系,娘不怕。"我对自己说,"只要立强能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这一切都值得。"
八十年代末,我和德山离了婚。
村里人背后指指点点,说我"不贤良",可我不在乎。
立强已经上初中了,正是最关键的时候,我不能让他的学业受影响。
那几年,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我下了课就去镇里的罐头厂兼职,一个月能多挣五六十块钱。
每天回家,手上全是菠萝和黄桃的酸味,怎么洗也洗不干净。
立强的成绩一直很好,初中毕业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那天晚上,我破例买了两个鸡腿,犒劳他。
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我心疼地说:"慢点吃,没人跟你抢。"
他腼腆地笑了:"娘,等我考上大学,挣了钱,天天买鸡腿给你吃。"
我的眼睛湿润了,赶紧低下头,怕他看见我的眼泪。
九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我所在的小学被并入镇中心小学,许多老师下岗了。
我没有正规师范文凭,自然是第一批被裁掉的。
四十出头的年纪,重新找工作谈何容易?
好在立强已经上高中,还有两年就要参加高考了。
我咬咬牙,去了县城,在街道办谋了个清洁工的差事,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扫大街、掏下水道、清理垃圾。
那双手每天浸在洗涤剂里,皲裂得像田地里的龟纹,开裂的地方渗出血来,疼得我直咧嘴。
晚上回到出租屋,我把一天捡来的可回收垃圾分类好,卖给收废品的小贩,能多赚几块钱。
别人笑话我,说一个曾经的老师怎么干起了捡垃圾的活计,我只是笑笑,心里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立强。
1996年,立强如愿考上了省城的重点大学,法律系。
我卖了村里的老房子,又借了一屁股债,把他送进校门。
那一天,站在大学校门口,看着儿子挺拔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我忽然有些恍惚。
二十年的辛苦,一切都值得。
那四年,我睡县城工地的工棚,扫马路、刷盘子,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每个月省吃俭用,给立强邮寄生活费,信封里总夹着一张纸条:"好好学习,别担心家里,娘一切都好。"
大冬天的,手冻得像冰块,裂口处渗出的血迹染红了扫帚把,可心里却热乎乎的——儿子争气,在学校拿奖学金,还被推荐保送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那年,立强留在了省城工作,进了一家大公司的法务部。
他给我寄了一张照片,西装革履的样子,多精神啊。
我把照片贴在床头,每天睡前看一眼,就像看到了希望。
二十年啊,我没白费劲。
儿子有了城里户口,买了楼房,又谈了对象——省城姑娘吴淑华,是同一家公司的会计。
2003年,立强结婚那天,我穿着特意买的新衣服,坐了十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去省城。
婚礼在饭店里举办,灯火辉煌,鲜花簇拥,我这个乡下人有些手足无措。
儿媳妇一家都是省城人,说话带着我听不懂的口音,眼神里带着若有若无的打量。
席间,立强的岳父喝了酒,笑呵呵地问我:"阿姨以前是老师吧?教什么的?"
我不好意思地回答:"乡村小学,教语文。"
"哦,难怪立强从小语文好。"他点点头,又问,"现在还教书吗?"
我支吾着,不知该如何回答,立强连忙插话:"我妈退休了,在家享清福呢。"
我感激地看了儿子一眼,没有拆穿他的善意谎言。
2005年,立强有了自己的孩子,取名周小东。
儿媳打电话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时,我正在县城的垃圾站分拣废品。
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婴儿的啼哭声,我的手都颤抖了,眼泪不由自主地往下掉。
"妈,你什么时候能来帮我们带带孩子?"儿媳在电话那头问。
我擦干眼泪,强作镇定:"等你坐完月子,我就去。"
挂了电话,我呆坐了好久,想着自己这一身的穷酸气,怎么好意思去省城那样的大地方?
可是,血浓于水啊,我多想见见我的小孙子。
去年,立强终于接我去了省城。
"娘,您来帮带孙子吧,我给您上养老保险。"他站在我的出租屋里,看着我简陋的行李,眼圈有些发红。
那一刻,我哭了,觉得苦日子终于熬到头了。
省城的楼房气派,电梯上上下下,水龙头一拧就有热水,卫生间里还有浴缸。
头几天,我都不敢用浴缸洗澡,怕把水弄得到处都是。
小东已经两岁多了,虎头虎脑的,长得像极了小时候的立强。
我一见到他,心都要化了,整天追在后面,又是喂饭又是讲故事,比当年带立强还用心。
可是,省城的日子并不像我想的那样。
儿媳妇嘴上客气,眼神里却藏着嫌弃。
"周妈,您农村来的,要讲究卫生啊。这是城里,不比乡下。"她总这样说。
我的那双手,越发不自在起来。
每次要抱小东之前,我都会反复洗手,用洗手液搓出好多泡沫,指甲缝也用专门的刷子刷。
可儿媳妇还是不满意:"周妈,您的手太粗糙了,会把孩子嫩嫩的皮肤刮伤的。"
我低头看看自己的手,确实粗糙得像树皮一样,指关节处还有深深的老茧。
这双手,洗过多少衣服、端过多少烧热的锅、捡过多少废品,才供出一个大学生啊。
可现在,它们却成了我的羞耻。
每当我想和小东亲近,那双手就像两个不听话的叛徒,僵在半空,不敢轻易触碰孙子细嫩的皮肤。
儿媳妇买了各种护手霜给我,我也勤快地涂抹,可那些深入骨髓的粗糙,岂是几瓶护手霜能改变的?
"妈,您就好好在家休息,家务我们请了小时工,您别动手。"儿媳妇说。
表面上是关心我,实际上是不愿意我的手碰触家里的东西。
我能感觉到,在这个光鲜亮丽的城市家庭里,我这个乡下老太太,格格不入。
每天早晨,儿媳妇出门上班前,都要对我叮嘱一番:"周妈,中午饭我订了外卖,您别自己做了,锅碗瓢盆您别动,弄坏了多可惜。"
我点头应着,等他们都出门后,又偷偷钻进厨房,想给儿子做顿可口的饭菜。
可每次儿子回来,对我做的饭菜只是礼貌性地尝一口,然后就去吃儿媳妇点的外卖了。
"娘,您的手艺还是那么好,就是有点咸了。"他委婉地说。
我尴尬地笑笑,心里清楚,不是我的手艺变了,是他的口味变了。
昨天,小东从幼儿园回来,见了我就往怀里扑。
"奶奶抱!"他奶声奶气地喊着。
我刚切完菜,手上沾着葱花,还没来得及洗。
看着孙子那双闪亮亮的眼睛,我心一软,顺手把他抱起来了。
"妈!您怎么这样?"儿媳尖叫起来,"孩子刚从幼儿园回来,您看您那手!"
她一把抢过小东,嫌恶地看着孩子衣服上沾的几粒葱末,好像那是什么不得了的污渍。
"这么小的孩子,免疫力还在发育,您就不能讲究点卫生吗?"她的声音提高了八度。
我慌忙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忘了洗手了。"
儿媳冷着脸去给小东换衣服,临走前还扔下一句:"周妈,您别忘了,这不是农村。"
晚上,立强回来,儿媳把这事添油加醋地告诉了他。
"妈,您怎么能这样?"立强皱着眉头,"您是当过老师的人,应该知道卫生的重要性啊。"
我低着头,不知如何辩解。
正巧,邻居老李来串门,听见了我们的谈话。
"哎呀,桂兰是老师出身,最讲究卫生的人了,怎么会不洗手就抱孩子呢?一定是一时着急了。"老李打圆场。
谁知这句话反而触怒了立强。
"妈,您跟邻居说我们的家事?"
"不是,我没有..."我急忙摆手。
"一天到晚不讲卫生,连个手都不知道洗,哪像个老师的样子!农村来的就是农村来的,怎么教您也改不了!"
立强的话像刀子一样扎进我的心。
"农村来的"这四个字,比二十年寒窗苦读的汗水还要咸,比二十年风吹日晒的皮肤还要黝黑。
我张口想解释,他却猛地推了我一把:"滚出去!以后别进这个家门!"
我没站稳,后脑勺磕在门框上,眼前一黑,鼻子一热,血就流出来了。
阵阵剧痛中,我看见立强惊慌的眼神,儿媳捂着嘴的惊恐,还有小东撕心裂肺的哭喊:"奶奶!奶奶!"
恍惚中,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立强还是个小不点儿的时候,我蹲在井边,把手洗得通红,就为了能摸摸他额头的温度。
那时候,我们家穷,买不起温度计,每次他发烧,我就用手背试温度。
"手心热,手背凉",这是我娘教我的土办法。
我一次次地洗手,生怕手上的泥土会加重他的病情。
月亮爬上了天空,社区的路灯一盏接一盏地亮起来。
我蜷缩在长椅上,浑身发抖,不是因为秋风的寒冷,而是因为心的凉。
"桂兰,桂兰!"一个熟悉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是老李,我们的邻居,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休工人。
"老天爷,你怎么在这儿?"他急匆匆地走过来,脱下外套披在我身上,"快跟我回家去!"
我摇摇头:"不了,我...不想给你添麻烦。"
"什么麻烦不麻烦的,咱们都是老邻居了。"他硬拉着我起来,"你这样在外面呆着,万一感冒了怎么办?"
老李的家比立强家小多了,但收拾得干干净净。
他给我倒了杯热水,又拿出医药箱,小心翼翼地给我处理伤口。
"你这鼻子好像骨折了,额头上的伤也不轻,得去医院看看。"他皱着眉头说。
"不用了,没那么严重。"我摆摆手,眼泪却不争气地流了下来。
"桂兰啊,"老李叹了口气,"你这孩子,心太软了。当年你一个人把立强拉扯大,不容易啊。"
"他是个好孩子,就是...就是..."我抽泣着,说不下去了。
老李沉默了一会,突然问:"你记得张木匠吗?"
我愣了一下:"记得,当年在我们村,做的家具最好。"
"他的手可粗糙了,全是老茧,但做出来的家具,那叫一个细腻。"老李意味深长地说,"手粗糙不粗糙,跟心细不细,没关系。"
我哽咽着点点头。
夜深了,老李让我住在他家的客房。
躺在床上,我怎么也睡不着,脑海里全是往事的片段:
立强第一次上学,我用洗得发白的手给他整理衣领;
立强高考前,我半夜起来给他煮姜汤,手被烫出水泡也不吭一声;
立强大学毕业,我站在校门外,不敢进去,怕别人看出我是个农村妇女...
一滴眼泪滑落,浸入枕头。
"娘。"门口传来微弱的声音。
我一惊,转头看去,立强站在那里,眼睛红肿,像个犯了错的孩子。
"老李叔跟我说你在这,我...我来看看你。"他踌躇着走进来,手里捧着一束花。
我撑着床沿想坐起来,却因为头晕又躺下了。
"娘,别动,我扶您去医院。"他慌忙过来,小心翼翼地扶着我。
医院的灯光刺眼,医生严肃地告诉我们:脑震荡,鼻骨骨折,需要住院观察。
办完住院手续,立强坐在病床边,低着头不说话。
我看见他手上全是消毒水的味道,指缝都搓得发白。
"立强,你还记得小时候吗?"我轻声问。
他低着头,眼泪砸在地上:"记得,您总是洗完手才给我擦脸、夹菜。"
"那你还记得,咱家最穷那会儿,你发烧,我把手洗得起皮也不敢摸你额头吗?"
他扑通跪在床前,把脸埋进我粗糙的手掌:"娘,对不起...我不该那样对您..."
"你知道吗,这双手,给你洗过多少次澡,缝过多少次衣服,做过多少次饭。"我颤抖着说,"它们粗糙,是因为风吹日晒;它们龟裂,是因为洗涤剂和冰水;它们变形,是因为劳作和岁月。"
立强握着我的手,放在脸上蹭了蹭:"娘,我知道错了。是我不懂事,是我忘本了。"
"我不怪你,"我摸着他的头发,"你有出息了,比我强,这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欣慰。"
"不,娘,是您把我养大,让我有今天。"他抬起头,眼泪汪汪地看着我,"我忘了,是这双手供我上的学,是这双手给我的温暖。"
"您的手,比世界上最干净的手还要干净,因为它们满是爱。"
窗外,夕阳染红了半边天。
我抚摸着儿子的头,想起那个用井水洗手的年代,想起那些为了孩子而洗得皲裂的手。
其实,亲情哪是用水洗得干净的?
它藏在这二十年的皱纹里,藏在这双粗糙的手里,洗不掉,也擦不去。
第二天,儿媳妇来了,手里提着保温桶,里面是她亲手熬的粥。
"妈,对不起,"她红着眼圈说,"昨晚立强给我讲了您这些年的不容易..."
小东扑到病床上,一把抓住我的手:"奶奶的手最好闻了,比妈妈的香水还香!"
儿媳妇不好意思地笑了:"这孩子,整晚都在念叨您。"
离开医院那天,立强推着轮椅,载着我慢慢地走。
路过一个花坛,他突然停下来,指着一棵盛开的腊梅:"娘,您看,这花儿多像您,经得起风霜,开得坚强。"
我笑了:"你这孩子,从小嘴就甜。"
回到家,我发现自己的房间焕然一新,床头柜上多了几瓶高档护手霜,还有一个相框。
相框里,是一张老照片:二十多年前,我蹲在井边洗手,立强在旁边咯咯笑着往我身上泼水。
那一刻,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干净。
不是没有灰尘的干净,而是心灵的澄澈;不是无菌的洁白,而是爱的纯粹。
现在,每天早上,我都会用儿媳妇给我买的护手霜,一点一点地抹在手上。
然后,我用这双依然粗糙但充满爱的手,轻轻地抚摸小东的脸庞。
小东总会咯咯笑着说:"奶奶的手,是世界上最香的手!"
有时候我会想,人这一辈子,洗过多少次手?
每一次洗手,都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干净?还是为了爱?
或许,最干净的手,不是没有细菌的手,而是充满爱的手。
而我,愿意用这双粗糙的手,继续传递这份爱,直到生命的尽头。
吴淑华陶艺家个人简介
红网时刻新闻5月19日讯(通讯员 周文 蒋媛媛)5月16日,江永县老年大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交流活动。来自江华瑶族自治县老年大学的84人代表团,在常务副校长吴淑华的率领下,与江永县老年大学的师生们共同开展了一场深入的文化对话,展现了银龄风采,为新时代老年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此次活动,是两地老年大学文化交流的一次新尝试。在座谈会上,双方围绕“传统文化赋能老年教育”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江华代表以瑶族文化为核心,介绍了《瑶族文化课程体系图谱》中的歌谣、长鼓、刺绣等非遗的课程转化情况。而江永团队则通过《女书文化传承工程》专题片,向与会者展示了女书文字的解码、技艺传习以及文创开发的立体化教学矩阵。双方还就数字化教学场景的搭建、跨校学分互认机制等前沿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了多项合作意向。
两校携手的文艺汇演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江华代表团带来了《瑶山情歌》和长鼓舞等节目,用舞步勾勒出一幅幅瑶族山水画卷,展现了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而江永团队则通过《女书吟》旗袍秀和织带舞等节目,创新演绎了女书这一神秘文字的魅力。15个原创节目精彩纷呈,构成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立体画卷。这些银发演员的平均年龄达到了68岁,最高龄者更是已有82岁,但他们用精湛的技艺和饱满的热情,展现了文化传承的跨代际力量。
江永县老年大学校长陈仕军表示,两校将共建“潇湘银龄文化联盟”,并规划瑶族女书双遗产研学路线,开发跨区域游学课程。江华代表团带来的瑶绣文创产品也在现场引发了热烈反响,双方现场签订了教学成果转化合作协议。
参演学员、省级瑶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赵凤英交流时说:“我们跳的不是舞蹈,是流动的文化血脉;唱的不仅是山歌,是永不停息的生命乐章。”这场文化交融的活动,不仅让老年学员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舞台。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吴淑华紫砂壶,吴淑华画家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