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楚进,梁楚文化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萧茹

梁楚进,梁楚文化

大家好,由投稿人萧茹来为大家解答梁楚进,梁楚文化这个热门资讯。梁楚进,梁楚文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梁楚西

有着“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美誉的《史记》,既是史学经典,也是文学经典,对后世产生了重要且持久的影响。其中的名言佳句,不论是太史公司马迁采择的当时习语,还是所载人物的语言,抑或历史评价,以其高度的凝练性和照彻古今的穿透性广为人知,到了我们“日用而不觉”的程度。复旦大学陈正宏教授的《史记百句》,便是对这些嘉言妙语的一次系统梳理和精到讲解。作者条分缕析,将这些句子中蕴含的幽微,熨帖周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

《史记》“三家注”书影


这些名言佳句,在漫长的历史中多有一个流变的过程,《史记百句》对此多有剔抉。比如今天我们熟知的“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悦)己者容”(卷八十六《刺客列传》),是著名刺客豫让对被刺杀对象赵襄子说的报仇原由。他要为曾被赵襄子“漆其头以为饮器”的“知己者”智伯报仇,尽管最终并未成功,但这句名言却流传了下来。相同的意思,不同的版本,见于《韩诗外传》,春秋时齐国大名鼎鼎的管仲,因“知己者”鲍叔得病而不吃不喝,正是这位鲍叔,曾推荐管仲给后来的齐桓公,帮助其成就霸业。别人问管仲何以如此,管仲回答:“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士为知己者死,马为知己者良。”有意思的是,从春秋初到春秋末,后半句从“马为知己者良”,变为了“女为说(悦)己者容”。关于这一点,陈正宏的分析是:“‘士’和‘马’放在一块儿说,反映的还是春秋前期贵族阶层的价值取向——私谊与私物兼重;‘士’跟‘女’并列对举,显现的就是春秋末的世俗社会里普遍重视人际关系的实况了。”语言演变的背后,是社会的变迁。

豫让刺赵襄子(汉画像石)


更为曲折的是“众口铄金”“人言可畏”。“众口铄金”,《国语》中已可见。到了《战国策》的“魏策一”里,记张仪言曰“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而《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张仪这句话又扩充为“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我们今天也常把“积毁销骨”与“众口铄金”一起连用。迄今我们见到的此句的最早出典,基本上都是汉代文献,所以陈正宏合理推测道:“《史记》张仪所说名言中,‘积毁销骨’四字,也许是司马迁根据情节和现实添加的,亦未可知。”因为同书《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中谗言下狱而写给梁孝王的申诉信,其中就引了“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的成语。这八字成语,宋代以前常用,宋代开始,人们才逐渐用“人言可畏”来表达同一意思,直到今天。陈正宏进而辨析道:

从张仪口中说出的“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跟我们熟悉的“人言可畏”,在意思上还有一点细微的差异:前者主要陈述“人言”的惯性力量,并不针对具体的个人而言,基本上还是中性的;后者转为指示“人言”的破坏性威力,一般专指针对某一个体的群体性发言,已经呈现其灰色的贬义。

作者还用今本《风俗通》已见不到,但被《史记》“三家注”之一的司马贞《史记索隐》记录下来的一则汉代故事,赋予“众口铄金”这个成语一个完整而且富于戏剧性的情节:

或说有美金于此,众人或共诋訿,言其不纯金。卖者欲其必售,因取锻烧以见其真。是为众口铄金也。

再如我们熟知的“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在战国时肯定广为流传,《韩非子》《吕氏春秋》和《史记·楚世家》里都有记录,不过并没有固定为“一鸣惊人”,《韩非子》是“ 鸣必惊人”,《吕氏春秋》是“鸣将骇人”,《史记·楚世家》里则是“鸣将惊人”。《滑稽列传》记载的,就是“喜剧演员”淳于髡给齐威王讲的隐语(谜语),以起讽谏之效,因为广为流传,所以齐威王肯定听过,这样就“既保证了自己不会因为君王无知而招杀身之祸,又以一种游戏的形式,降低了君臣间的对抗程度,最终不仅在当时达到了劝谏的目的,还为悠长的中国文化史定格了一个著名的成语”。

司马迁像

陕西韩城司马迁祠


但作者在书中想传递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是历史的主角。历史舞台登场的各色人物,往往就凭一两句话“脱颖而出”,被后世永远记住,这当然离不开历史编纂者敏锐的感受力与捕捉力。太史公写楚汉相争中落败的项羽,用了两句话就活脱脱摹勒出这位楚霸王。一句是“彼可取而代也”,一句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前一句是其见到秦始皇时的下意识反应,与同样见到秦始皇时刘邦的感慨“大丈夫当如此也”,以及陈涉揭竿而起时的呼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比,更显其躁急直率的个性。而后一句“衣绣夜行”中,其浮夸好面子的性格显露无遗。《史记百句》对这些塑造人物的点睛之句的择取并观,亦显示出作者对于历史及太史公体察的深度。

至于像“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物至则反,冬夏是也;致至则危,累棋是也”(卷七十八《春申君列传》)这样极富哲思和历史经验概括力的语句,更显示出一种对于古往今来历史长河中万事万物普遍规律的思考。而第一句,还是我们上面提到的淳于髡说的,这是在对齐威王介绍喝酒的五种境界后,猛然棒喝的总结语,以期达到劝谏的目的,与隐语劝谏的路径一模一样。庄言若谐,非如此不能入耳,这大概也是一条历史经验吧。

世界如此不堪,人性如此卑污,但总有些人格典范熠熠生辉,让凡庸的我们心驰神往。《史记》卷一百《季布栾布列传》记载了一条汉初梁楚间的谚语:“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季布先后为项羽、刘邦效力,他的好名声就在于信守然诺,以至后来演化出“一诺千金”的成语。《史记》并未具体说明季布是如何信守然诺的,不过《吴太伯世家》中另一则吴公子季札挂剑的故事却更令我们心动: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季札挂剑(汉画像石)


《赵世家》中记录了一则战国时的谚语:“ 死者复生,生者不愧。”其实是另一个向度的关于信守诺言的表述。这句话是赵惠文王的丞相肥义说的,当年惠文王的父亲赵武灵王把儿子托付给了肥义,他做了认真的承诺,现在惠文王跟他哥哥的矛盾激化,甚至到了你死我活的程度,有人劝肥义明哲保身,他就引了这句谚语,并且用生命守护承诺—— 凡有事召惠文王,他必先至,结果有一次,他去了再没回来。

《史记》中记录更多的,还是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人性,因为这才是世界本来的底色。这其中,司马迁很少寄寓褒贬,显示了对于人性的充分了解和理解,在这方面,太史公完全是超越时代的。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这是孔老夫子早有的感喟。喜好漂亮的容貌,本就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 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卷八十五《吕不韦列传》)便成了亘古不变的铁律。这个故事的女主角华阳夫人,在吕不韦的操控下,以之为铁律,做了精明的政治投资,最终结局还算不错,但我们回头来看:

女性被裹入人生博弈里的无奈,顿时毕现无疑。没别的,这位夫人参与博弈的本钱,太少,而且太单一,就一个“色”字。

《史记》倒数第二篇《货殖列传》中“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名言被人们反复称引,并演化成了成语“ 熙熙攘攘”,无他,就在于“ 刻画人性,数此语最为深刻”,“ 仿佛是司马迁身处高空,俯视红尘所摄的一卷长镜头。这段名言,又冷峻异常,把人生一切的温情面纱,彻底撩开”。司马迁只是客观陈述,尽管对于人必然逐利的本性还是有些无奈。他还说过“千金之子,不死于市”这样的话,即有钱人家的子弟犯法,往往因为有钱赎罪,而不会被处死。自己因为无钱赎罪而不得不接受腐刑这样屈辱的对待,却能如此冷静地陈述人世间的这种常态,实在是出于司马迁作为一名优秀史学家的素养。

可以看作《史记》总结的《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提出了有名的“发愤著书说”,说真正的好作品“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这可以说也是太史公的夫子自道。陈正宏就此归结说:“《史记》之所以不朽,正是因为,它书写的虽是往事,而寻求的真正读者,是异代知音。”陈正宏无疑就是这样的“异代知音”,为我们奉献了一系列有关《史记》的优秀著作,帮助他的读者也能成为太史公的异代知音。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黄飞立

编辑:马京京

【声明:本号为“全民阅读推广”官方公益账号,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其它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更正。谢谢】

梁楚君

公元前206年彭城郊外,项羽按剑远眺汉军扬起的烟尘,指节因用力而泛白。

探马刚送来急讯:九江王英布已率部归附刘邦,正从侧翼杀来。

这个曾在巨鹿之战为他斩将夺旗的黥面猛将,现如今成了最狠的掘墓人。这事搁谁身上不懵啊?

想当年分封十八路诸侯,项羽独独给英布封了九江王,他自己认为这可是比六国旧贵族还多一块肥地。

可这老兄弟说反就反,连个预兆都没有?

细看英布反了项羽这件事,到底什么是主要原因?

说到底两人只是契约合作,而非主从关系。

一、贵少遇到刑徒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历史怎么评价项羽的。

《史记-项羽本纪》: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大概意思是,自恃功高,从来就是目中无人听不进别人的话。甚至有点自负过头了。

到了临死的关头,他也不知道自省。

“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

这就是史记对他的评价,其实从他打入咸阳火烧阿房宫的举动,就可以看出来,他不仅脾气暴躁,而且还有迁怒于物的倾向。

而对于英布,司马迁也没有客气!

他在《史记》中将他和韩信彭越并列,称三人 “同功一体”

但是其中也有单独对他的批评,比如《史记・黥布列传》是这么说的:

“身被刑法,何其拔兴之暴也”

“祸之兴自爱姬殖,妒媢生患”

第一句说的是他的脾气暴躁且有点嗜杀!

而第二句直接就点出了他的性格弱点,这个人不仅会因为女人的谗言而胡作非为,说明他这个人心性极其的不稳定,容易听从谗言且随时都有可能变化,而且他性格带有严重的嫉妒心理。

了解了两人的性格特点,再来说开始的话题,那就容易理解多了。

公元前208年项梁在薛城会盟时,英布带着八千骊山刑徒组成的"苍头军"来投。

那时候的项羽刚在会稽杀了郡守,领着八千江东子弟也算是崭露头角。

一个是项燕之孙,楚国贵族嫡脉,生来就顶着"将门之后"的光环,所以他在各路兵马中算是“师出有名”了;

而英布一个是曾被刺面罚去修皇陵的刑徒,靠在囚徒中拉拢狠人攒起这点家底。

从两人的目标来看,他们有共同的利益目标。

英布的崛起说起来还是多少带点传奇色彩。

早年因犯法受黥刑,被押到骊山修陵。

在那儿他靠勇猛和脑子,慢慢成了刑徒头子,很快就聚集了几千亡命之徒。

陈胜起 义后,英布率部响应,他先投项梁后跟了项羽。

两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估计项羽眼里的英布是"这狠人能打",英布心里琢磨"跟着这贵族少爷有奔头"。

于是两人就一拍即合,算是正式的合作了!

此时的英布虽然跟着项羽,但是他潜意识里,自己是跟项羽合作。

到了巨鹿之战是两人合作的巅峰时期。

四十万的秦军把赵王围在巨鹿,诸侯联军没人敢上。

这时候项羽让英布做先锋,带两万人先渡河。

谁也没想到这个脸上刺字的刑徒将军,硬是凿沉渡船、烧掉营垒。

在秦军粮道上杀了个七进七出。

项羽也只想让他探探路,没有想到他这么勇猛。

等项羽率主力渡河时,英布已经把秦军后勤线路给断了。

这一仗下来,项羽成了诸侯上将军。

英布也从杂牌军头头变成楚军头号猛将,两人的身份互补契合,贵族需要猛将来打天下,刑徒则需要贵族背书换地位。

英布在战场上的狠劲,让诸侯敬畏项羽;

项羽的贵族身份和分封权,让英布得到了往上爬的通道。

这是一个互利互惠的关系。

到了灭秦后的分封大会,是项羽和英布关系转折点(当然也是项羽和刘邦关系的分水岭)。

项羽自称西楚霸王,把梁楚九郡划拉到自己名下,封英布为九江王。

表面看是论功行赏,可明白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九江郡夹在楚地和吴地中间,北边是项羽的核心地盘,东边是他封的其他诸侯,这就等于把英布死死困在中间。

更让英布窝火的是,那些六国旧贵族,像魏王豹、赵王歇,没啥功劳却得了大片封地,自己这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反倒被当贼防着。

他没有想到,自己虽然功劳很大,可是自己出身卑微,而那些老旧诸侯,他们虽然没有什么大功劳,可他们的名头在那放着。

项羽要想笼络天下诸侯,就不得不善待像魏王豹、赵王歇这样的人。

二、一个个都不说自己的不满


分封第二年,项羽去打反叛的齐王田荣,让英布出兵帮忙。

按说这是诸侯该干的事,可英布只派了五千人应付,自己躲在九江不动。为啥?

他心里清楚,项羽这是想借齐王消耗诸侯兵力,当年巨鹿当先锋的苦,他不想再吃第二回。

再者巨鹿之战后,章邯被赵高陷害,带着二十万秦军投降,结果项羽让英布将二十万秦军全部坑杀。

攻打田荣之后,项羽又让英布弄死了义帝。

可以说缺德的时期,都让英布干了,他自己却留得一个好名声。

这种坏事都让英布做了,英布也是看透了他的坏心思。

项羽当了霸王后脾气越来越暴,对诸侯动不动就训斥,跟当年能称兄道弟的将军完全不一样了。

英布记得在咸阳时,项羽当着诸侯的面骂他的使者:

"黥布是不是翅膀硬了?"

这话传到他耳朵里,像根刺扎得慌。


真正让关系崩裂的,是刘邦派来的随何。

公元前204年刘邦被围荥阳,派随何带二十个人见英布。

随何没直接说结盟,先给英布算账:

"项王打齐王,你派五千人他就记恨;

上次你没亲自出兵,他派使者骂你,哪天你出点差错,他能饶你?"

随何在他耳边吹了点邪风,而英布本来就耳根软的人,他听了之后自然是动摇的!

接着随何又说:"汉王攻彭城时你按兵不动,项王早把你当反贼了,现在投靠汉王,至少能保住王位,跟着项王早晚得完。"

英布自己仔细琢磨了半天,觉得随何说的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也没有立马就答应。

当时英布表面敷衍说考虑,恰逢此时楚国的使者也在英布这里对他指指点点的,这已经让英布很是不满。

这时候随何直接冲进营帐,对楚国使者喊:

"九江王已经归附汉王,你算哪根葱在这儿撒野?"

本来没有影的事情,被随何这么一搅合,逼得英布当场杀了楚使,公开决裂。

这一下就彻底撕破了项羽和英布最后一层信任。

三、两人其实都很厉害的战将


说到打仗,其实项羽和英布各有一套。

项羽出身将门,擅长正面硬刚,典型战例是巨鹿之战。

他率楚军破釜沉舟,九战九捷,直接打垮秦军主力,创下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那场仗他带着几万楚军,硬刚王离的二十万长城军和章邯的二十万骊山军,靠的是气势和战术,一举奠定诸侯领袖地位。

不得不说,他在王者之气上力压其他的诸侯。

这也是英布看中他的原因。

英布出身刑徒,打仗更狠更野,擅长突袭和穿插。

除了巨鹿当先锋,他还干过不少漂亮仗。

比如入关灭秦时,项羽让他先渡黄河迂回,他带着部队绕到秦军背后,切断粮道,最后逼得章邯投降。

还有后来攻九江,他带着几千人奇袭,几天内连下数县,连楚国大司马周殷都被他策反。

这穿插和渗透能力,搁现在就是特种部队打法,所以英布在项羽手下是除了龙且最勇猛的大将。

他们两人配合说默契,但也有问题。

项羽习惯当老大,打仗喜欢自己说了算,英布这种狠人却需要自主权。

比如分封后项羽让他打齐王,他为啥只派五千人?

说白了不想再当先锋替项羽卖命。

之前每次打仗他冲在最前,好处全让项羽拿了,自己就落个"猛将"虚名名声,时间长了谁乐意?


四、英布到底是耳根子软

老有人说英布见利忘义,可这事没这么简单。

项羽的贵族身份其实是把双刃剑。

项羽眼中的英布,始终摆脱不了刑徒的身份。

他打心眼里看不起英布这种从底层爬上来的人,觉得对方能有今天全靠自己提拔,就得无条件忠诚。

而英布却不那么想,他能在修陵这种队伍中脱颖而出肯定有他的优点,但是更多的是他的狠辣,在众多亡命徒中心狠手辣是最大的“优点”。

当年英布当囚徒的时候,就有人给他相面说"当刑而王",后来果然被封王,这让英布心里多少有点"天命在我"的想法,不是甘居人下的主。

他后来依附项羽,不过是想着找一个跳板。

再说心理契约,项羽给英布的承诺是"跟着我有肉吃"。

可当了霸王后,却把他当工具人干坏事,他面子上也挂不住!

换个角度反观刘邦这个人,虽说出身也不高,但会给甜头会尊重人。

后来封英布为淮南王,封地更富庶,还让他独立带兵,这种信任对英布太有“吸引力”了。

其实他也许是被刘邦欺骗了,但是最起码刘邦表面功夫做的好。

还有个事很少有人提到:

英布背叛后,项羽派龙且攻打他,结果英布的妻儿老小全被楚军杀了,

这就彻底断了英布回头路。

这也再次体现项羽在用脑方面,比其刘邦和他手下那伙人还差一大截。

要是他留着英布的家小,说不定等到合适的机会,英布再来一个反汉投楚呢?

在权力追逐场上哪有永远的朋友?要我说只有永远的利益。

项羽和英布之间的心理契约的脆弱,又该咋用制度保障?

或许正因为没答案,这段历史才这么耐人寻味。

(完)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并且进行了一些技术修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

《史记·卷九十一·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汉书·卷三十四·韩彭英卢吴传第四》

《史记-项羽本纪》

《寻访项羽,一代霸王的人生 三 站-澎湃新闻2019-03-29 07:25》

《河南楚坑之谜:史上流传项羽坑杀20万秦国降兵-央视国际 2007年04月10日 00:39 来源:郑州晚报》


梁楚韵

本报记者 郑海鸥

图①:“水文化进百校”活动走进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竞潮小学。 中国水利博物馆供图 图②:游客在展区参观。 周方玲摄(影像中国) 图③:中国水利博物馆外景。 中国水利博物馆供图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利与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文明息息相关。

浙江杭州钱塘江南岸,中国水利博物馆园区飞鸟翔集,绿树蓊郁,碧水荡漾。

远远望去,博物馆主体建筑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水晶宝塔。塔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拱卫的巨型龙钮印章镌刻着《史记·河渠书》,“水利”一词由此出,展示着中国水利文化的源远流长。

走进博物馆,如同走进了水利文化的宝库,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将中华民族治水、治国的故事娓娓道来……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步入中国水利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幅大型铜浮雕壁画,大禹治水的场景,震撼人心。来自湖北的观众于媛媛伫立良久。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是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记述正是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开始。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远古发生大洪水的神话或传说,不少都说洪水毁灭了人类,仅有极少数人幸存下来。”于媛媛从小就对中外治水故事有浓厚兴趣,她说,“顺应天时地利,洪水被我们伟大的祖先征服了,开启了华夏文明新的篇章。”

中国水利博物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魏晓明说:“不论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还是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以及‘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智慧,大禹治水都值得中华民族世代传颂。”

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实际上,比大禹治水的历史尚早,在长江流域已出现治水范例——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

中国水利博物馆与浙江大学文保团队合作,取样制作了良渚遗址老虎岭段的大坝剖面——“护国之堤”。通过技术处理,远古的草裹泥工艺被完整展示,参观者啧啧称奇。

在良渚古城遗址上,东苕溪穿城而过。东苕溪上游依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山高岭峻,坡陡流急,加之下游河道泄水能力不足等原因,洪涝灾害频繁。“水利系统从北面和西面围绕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城外围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和影响的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晓明介绍,“它也证实良渚古城是由内而外具有宫城、王城、外郭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完整都城结构。”

良渚人奠定了江南生活模式。他们把房子建高,堆土墩子,避免被水淹的同时,堆墩所需的土方,挖出来形成了河道、池塘,河网密集,水稻就能种在村子周围。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领队王宁远表示:“可以把良渚作为中华早期文明研究里的一个教科书式的样本。”

良渚古城遗址定格了时间,实证着文明历史。而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中国水利博物馆大运河展厅墙上的一幅《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图》长卷,绘制于1855年,详细记录了大运河杭州至北京沿线的城市、河道、水闸等情况。运河打破空间阻隔,缩短时间,哺育城镇,功莫大焉。

中国人适应空间地理、利用自然山水,不断求知、探索和创造,沟通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等水系,形成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推动了沿岸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古人诗句对大运河的赞扬,凸显了其在水利文化史中的价值。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如今,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大运河沿线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千年运河名片更加璀璨,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正在焕发新活力。

水运连着国运,水治则邦兴

水运连着国运。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外患可息,而教化可兴矣。”清初地理学家刘继庄说。

大禹治水成功后被人民拥护而建立夏朝,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治水祈雨的记载,春秋时管仲提出“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的主张……我国历史上以农耕文明为主,地理和气候条件特殊,不少王朝的兴废、更迭都与治水紧密联系。

在都江堰多媒体展示区,来自安徽的参观者石海霞一家四口停下脚步。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的智慧,让他们连连叫好。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由“水涝之地”变为“天府之国”,郑国渠让“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些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今天起了个大早,慕名而来,感觉很值!”石海霞说。

因势利导,将水害变水利。秦国蜀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四川西部从此很少旱涝之灾,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博物馆展板上的西汉“治河赏”陶罐是汉代先民治理河道的见证物,当时用来表彰治河有功的人员。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史记·河渠书》中用较大篇幅描述了汉武帝亲临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的瓠子口指挥封堵黄河决口这件事,太史公做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

黄河自古“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封建社会战争和军阀混战时期,更是人为导致黄河决口12次。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实现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4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创造“地上悬河”治理奇迹。

水治则邦兴。汉武帝作《瓠子歌》嗟叹黄河洪水之危害;唐太宗亲自整顿治水机构,制定水利与水运的专门法规;清圣祖“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祈愿着大河安澜。

“民国时期,水利先驱们曾为系统开展流域治理奔走谋划,但因时局和国力所制未能贯彻落实,各流域的工程实践以灾后修防为主。”魏晓明介绍,“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里,外侮内乱,国力衰退,水利失修,水旱灾害与社会动乱形成恶性循环。”

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当历史的大潮越过1949年,江河湖海面貌为之一新。

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

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大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治水。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一定要根治海河”,从学大寨整地治水到发扬红旗渠精神凿山修渠,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治水事业蓬勃发展,水利文化广泛弘扬。

红旗渠主题展览现场,陈列着大锤、头、洋镐等简易工具,而展板上介绍的“削平山头1250座、开掘隧洞211个、全长70.6公里”等惊人数据,让观众看后感佩不已。

来自杭州富阳区的何欣雨一家专程驾车1小时来到博物馆,作为80后,“从小就听到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历程,对红旗渠记忆深刻,那时什么高科技都没有,就靠一股子精神,改天换地!”

何欣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周末带孩子们来这里看看,受受教育。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提出了宏伟构想。

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一把满是水垢的烧水壶、一壶清澈的水样,直观展现了南水北调给沿线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过去,沿途有的地方“自来水能腌咸菜”。如今,清澈甘甜的引江水替代了北方某些地区的苦咸水、高氟水。

跨水跨山、跨省跨市,供水、防洪、排涝、航运、生态……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南水北调不愧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截至今年3月18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7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76亿,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我们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陈永明说。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6日 07 版)

梁楚楚

图①:“水文化进百校”活动走进杭州师范大学附属竞潮小学。

中国水利博物馆供图

图②:游客在展区参观。

周方玲摄(影像中国)

图③:中国水利博物馆外景。

中国水利博物馆供图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利与每个人、每个国家、每个文明息息相关。

浙江杭州钱塘江南岸,中国水利博物馆园区飞鸟翔集,绿树蓊郁,碧水荡漾。

远远望去,博物馆主体建筑就像漂浮在水面上的水晶宝塔。塔顶,“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拱卫的巨型龙钮印章镌刻着《史记·河渠书》,“水利”一词由此出,展示着中国水利文化的源远流长。

走进博物馆,如同走进了水利文化的宝库,从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将中华民族治水、治国的故事娓娓道来……

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

步入中国水利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6幅大型铜浮雕壁画,大禹治水的场景,震撼人心。来自湖北的观众于媛媛伫立良久。

“《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史记·河渠书》是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记述正是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开始。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有远古发生大洪水的神话或传说,不少都说洪水毁灭了人类,仅有极少数人幸存下来。”于媛媛从小就对中外治水故事有浓厚兴趣,她说,“顺应天时地利,洪水被我们伟大的祖先征服了,开启了华夏文明新的篇章。”

中国水利博物馆展览陈列处副处长魏晓明说:“不论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忘我,还是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以及‘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智慧,大禹治水都值得中华民族世代传颂。”

文化如水,水脉亦文脉。实际上,比大禹治水的历史尚早,在长江流域已出现治水范例——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距今约有5000年历史,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灿烂辉煌。

中国水利博物馆与浙江大学文保团队合作,取样制作了良渚遗址老虎岭段的大坝剖面——“护国之堤”。通过技术处理,远古的草裹泥工艺被完整展示,参观者啧啧称奇。

在良渚古城遗址上,东苕溪穿城而过。东苕溪上游依天目山,是浙江省暴雨中心,山高岭峻,坡陡流急,加之下游河道泄水能力不足等原因,洪涝灾害频繁。“水利系统从北面和西面围绕良渚古城,是良渚古城外围的有机组成部分,规划和影响的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取水之利、避水之害,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魏晓明介绍,“它也证实良渚古城是由内而外具有宫城、王城、外郭和外围水利系统的完整都城结构。”

良渚人奠定了江南生活模式。他们把房子建高,堆土墩子,避免被水淹的同时,堆墩所需的土方,挖出来形成了河道、池塘,河网密集,水稻就能种在村子周围。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考古项目领队王宁远表示:“可以把良渚作为中华早期文明研究里的一个教科书式的样本。”

良渚古城遗址定格了时间,实证着文明历史。而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

中国水利博物馆大运河展厅墙上的一幅《四省运河水利泉源河道全图》长卷,绘制于1855年,详细记录了大运河杭州至北京沿线的城市、河道、水闸等情况。运河打破空间阻隔,缩短时间,哺育城镇,功莫大焉。

中国人适应空间地理、利用自然山水,不断求知、探索和创造,沟通黄河、长江、淮河、钱塘江等水系,形成我国古代重要的漕运通道和经济命脉,推动了沿岸地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至今千里赖通波”“共禹论功不较多”,古人诗句对大运河的赞扬,凸显了其在水利文化史中的价值。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着两岸城市和人民。如今,随着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持续推进,京杭大运河连续三年实现全线水流贯通,大运河沿线各类文化自然遗产保护基本实现全覆盖,千年运河名片更加璀璨,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正在焕发新活力。

水运连着国运,水治则邦兴

水运连着国运。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外患可息,而教化可兴矣。”清初地理学家刘继庄说。

大禹治水成功后被人民拥护而建立夏朝,甲骨文中有大量关于治水祈雨的记载,春秋时管仲提出“善治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的主张……我国历史上以农耕文明为主,地理和气候条件特殊,不少王朝的兴废、更迭都与治水紧密联系。

在都江堰多媒体展示区,来自安徽的参观者石海霞一家四口停下脚步。水鱼嘴、宝瓶口、飞沙堰的智慧,让他们连连叫好。

都江堰使成都平原由“水涝之地”变为“天府之国”,郑国渠让“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这些水利工程为秦统一华夏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公元前214年,灵渠凿成,秦始皇迅速统一岭南。

“今天起了个大早,慕名而来,感觉很值!”石海霞说。

因势利导,将水害变水利。秦国蜀守李冰于公元前256年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堵)塞水门”,四川西部从此很少旱涝之灾,成都平原变成“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既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也是一条桀骜难驯的忧患河。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博物馆展板上的西汉“治河赏”陶罐是汉代先民治理河道的见证物,当时用来表彰治河有功的人员。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地尤甚……”《史记·河渠书》中用较大篇幅描述了汉武帝亲临今河南濮阳县西南的瓠子口指挥封堵黄河决口这件事,太史公做出了“甚哉,水之为利害也”的感慨。

黄河自古“多淤、多决、多徙”“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在新中国成立前的2500多年间,下游共决溢1500多次,改道26次,封建社会战争和军阀混战时期,更是人为导致黄河决口12次。新中国成立至今,黄河实现70多年伏秋大汛不决口,24年不断流,先后抵御12次大洪水,创造“地上悬河”治理奇迹。

水治则邦兴。汉武帝作《瓠子歌》嗟叹黄河洪水之危害;唐太宗亲自整顿治水机构,制定水利与水运的专门法规;清圣祖“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千百年来,华夏儿女祈愿着大河安澜。

“民国时期,水利先驱们曾为系统开展流域治理奔走谋划,但因时局和国力所制未能贯彻落实,各流域的工程实践以灾后修防为主。”魏晓明介绍,“从1840年到1949年的百余年里,外侮内乱,国力衰退,水利失修,水旱灾害与社会动乱形成恶性循环。”

河清海晏,国泰民安,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当历史的大潮越过1949年,江河湖海面貌为之一新。

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

兴水利、除水害,古今中外,都是治国大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度重视治水。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一定要根治海河”,从学大寨整地治水到发扬红旗渠精神凿山修渠,从三峡工程到南水北调……治水事业蓬勃发展,水利文化广泛弘扬。

红旗渠主题展览现场,陈列着大锤、头、洋镐等简易工具,而展板上介绍的“削平山头1250座、开掘隧洞211个、全长70.6公里”等惊人数据,让观众看后感佩不已。

来自杭州富阳区的何欣雨一家专程驾车1小时来到博物馆,作为80后,“从小就听到很多水利工程的建设历程,对红旗渠记忆深刻,那时什么高科技都没有,就靠一股子精神,改天换地!”

何欣雨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周末带孩子们来这里看看,受受教育。今天物质生活大为改善,但愚公移山、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变。”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毛主席提出了宏伟构想。

兴修水利,造福人民。一把满是水垢的烧水壶、一壶清澈的水样,直观展现了南水北调给沿线老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过去,沿途有的地方“自来水能腌咸菜”。如今,清澈甘甜的引江水替代了北方某些地区的苦咸水、高氟水。

跨水跨山、跨省跨市,供水、防洪、排涝、航运、生态……既讲人定胜天,也讲人水和谐,南水北调不愧为世界上规模最大、距离最长、受益人口最多、受益范围最广的调水工程。截至今年3月18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量突破700亿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76亿,已经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

河川之危、水源之危是生存环境之危、民族存续之危。“我们要大力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解决好水安全问题。”中国水利博物馆馆长、党委书记陈永明说。

来源:人民日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梁楚进,梁楚文化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