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诉啥意思啊,强烈控诉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由投稿人余颖月来为大家解答控诉啥意思啊,强烈控诉是什么意思这个热门资讯。控诉啥意思啊,强烈控诉是什么意思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控诉是什么意思大白话
【“名家评红楼”系列评论】
一处被忽视的词语创新
——晴雯判词“心比天高”读思札记
作者: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刘上生
《红楼梦》耐读耐思。有些明白如话的语词,看似一目了然,但细想却未必然。如泉眼清澈见底,却取之不竭挹之无穷。晴雯判词“心比天高”一语就是如此。
语义索源
查所有词典,“心比天高”作为一个词语或成语的出处都是《红楼梦》,可见系曹公首创无疑。
《红楼梦大辞典》(修订版)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解释是:
“意谓晴雯虽然社会地位低下,出身卑贱,是当日赖大买来的‘奴才的奴才’,但心性极为高洁,最无阿谀奉承的奴才相,最富有反抗精神。”
“心性”以下是阐释“心比天高”的。这是对判词所涉文本内容的正确阐释,但并非解词。
同样引用此判词词语,《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则是:
“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
这是语义学的解释,它切合字义,从两个角度释“心”:一为“心地”即“心性”,指气质性格;二为“所想”即“心志”,或曰抱负追求为全面。不过依据这一解释“心比天高”很难作完全的正面理解,而是包含了复杂的肯定与否定双重内涵。“心地高傲”可以是对平庸的蔑视,但也可能是过分自视或对他人的傲慢;“所想超过现实”或是拥有高远的抱负追求,但也可能是脱离现实的幻想或空想。
两本权威辞书作出褒贬意义不一样的解释,这是由工具书的不同性质和目标决定的。人们也由此可以看到,当曹雪芹创造出“心比天高”一词时,已赋予其不一般的意义内涵。
这是一处被一般读者忽视的词语创新,以前似乎没有人做过探究。
“心比天高”语词为曹雪芹首创,但它并非无源之水。从语源看,它应来自“心高”一词,是“心高”的极端化表述。《红楼梦》中就用了“心高”。第72回《王熙凤恃强羞说病,来旺妇倚势霸成亲》中旺儿家的想求凤姐帮忙,把彩霞给儿子做媳妇,怕彩霞父母不肯,有几句话:
“若论那孩子倒好,据我素日私意儿试他,他心里没有甚说的,只是他老子娘两个老东西太心高了些。”
“心高”这里显然是贬斥意味。《汉语大辞典》引此文解释“心高”为“怀抱的希望远大”,应该是从“心高”字词本义言之,但在具体语境中,实际上往往包含对所述对象的不满,小说中来旺家的话就是如此。
《辞源》无“心高”一词。作为古人认定的思维器官(《孟子》所谓“心之官则思”),上古演化出“心广” “心远”等物理向度词语,“心酸”“心醉”等心理内涵词语,衍生出物理向度的“心高”大概是近古通俗语词作品出现后的事情,后来为社会接受通用。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词语的“心高”,一出现就附着某种否定意味,并结合成“心高气傲”等成语。元无名氏杂剧《冻苏秦》第一折:“我可也心高气傲惹人憎。”又作“心高气硬”,或“气傲心高”,明王錂《春芜记•反目》:“你平日里心高气硬,笑伊家今日无计谋生。”《二刻拍案惊奇》卷22:“自家想着当年的事,还有些气傲心高。只得作一长歌,当做似《莲花落》,满市唱着乞食。”《清史稿.允禵传》:“谕曰:‘允禵无知狂悖,气傲心高,朕望其改悔,以便加恩。’”在所有这些词语或成语中,“心高”都是同“气傲”“气硬”等贬义词语组合使用,又强化其否定性内涵的。结果,语词本义所应有的“心志高远”(如前引《汉语大词典》所释)的肯定性内涵就被掩盖了。明李孔修《貧居自述》(其四十五)是较早把“心”与“天”联系起来的:“惟有人心高似天,谁知造化五行偏。贪心欲享千年寿,立意徒劳万顷田……”这又是以“心高”为贪欲,从“所想超过现实”的另一负面角度运用语词。
大体言之,以“心高”为语源附着否定性内涵,这就是曹雪芹创造“心比天高”语词的语义基础和传统习惯。中性字面上附着如此负面倾向的语义,一定有深刻的社会时代背景,这是否反映了封建后期日趋保守平庸、压抑特立个性的社会心理,值得探究。
很显然,曹雪芹不仅创造了一个新词语,而且赋予新义,这本身就是一种具有突破意义的特立独行。
点石成金
无法否认,晴雯判词“心比天高”所用“心高”的基本语义与前代承传和《红楼梦》同一文本仍具有共通性。但是,曹雪芹的语词创新和语境创造,却实现了语义反转。《红楼梦》读者从判词里读出的绝不是贬斥嘲讽,而是赞赏慨叹。这是怎么回事呢?
因为曹雪芹不是孤立地创造了语词“心比天高”,而是把它放在极其富于哲理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美的毁灭”的悲剧性语境之中,创造完成。此处小说文本叙述云:
“首页上画着一幅画,既无人物,也非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后有几行字迹,写的是: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嗟念。”
判词前四句包含两层意思:把晴雯名字分解为“霁月”“彩云”,这两个意象都是天上美景,它是一种难得(“难逢”)但生命力极为脆弱(“易散”)的美。下接“心比天高”,显示晴雯神(心)对形(貌)的超越。这种精神美才具有现实超越性,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通过“心比天高”与“身为下贱”的反差和对映,展现出“心”(人格精神追求)对“身”(身份地位)的超越,这一超越的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包含着对社会不平的正义抗争和反叛,是对晴雯的反奴人格的精辟高度概括。由此,判词就通过两种超越极赞了晴雯之人格之高与美,并使其成为晴雯反奴人格的意象符号。而画面上的“乌云浊雾”象征的黑暗势力与判词中揭露的对美好事物的嫉恨(“怨”“诽谤”)等人性丑恶、社会丑恶正是造成晴雯悲剧的原因,“嗟念”则鲜明表达了作者态度。这就使得“心比天高”弱化甚至消解了“心高”词语在流传中附着的否定性语义,而凸显其被淹没的肯定性语义。不仅于此,作者还通过“比天高”的夸张比拟手法将其语义推向了极致。天为至高,是中国古代自然天崇拜和天人合一的“天帝”“天命”崇拜的物理认识基础。“昊天罔极”(《诗经•蓼莪》),人至渺小。“心比天高”是一种冲击甚至突破感受极限的意象创造,“心高”这个长期附着否定语义的词语,在曹雪芹创造的语境中转化为赞颂之语了。这真是点石成金啊!
从今人的眼光苛求,晴雯的精神追求也许算不上什么高大上。但十八世纪的曹雪芹却表达了最热烈的肯定,甚至像宝玉视晴雯为“第一件大事”那样有些偏爱。其原因,八十年前,王昆仑先生在论述“晴雯的意识中心”时深刻指出:
“她自始至终表现着被压迫在封建统治下反抗者的本质——骨气。在小姐们中林黛玉有骨气,但晴雯是贫民,是孤儿,是丫鬟,因此晴雯的性格中最明显最突出的特征是身处奴才的地位却坚决反对奴才们谄媚主子、出卖自己的卑劣品质。简单地说,就是反奴性。……她反对别人的奴性,反对别人奴视自己,自己不肯以奴才自居。一直到最后,对无理的搜查,凭空的诬陷,这倔强的少女始终是坚决不屈服。”
这就是“心比天高“的本质内涵。笔者曾经指出,曹雪芹的这种情感取向不但与他个性中的“傲骨”相呼应,而且融入了他出身的世代受奴役的包衣曹家反奴人格的精神传承。有着深刻的民族历史文化和家族文化印记。毛泽东在论述鲁迅骨头最硬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时就指出,这是最可宝贵的民族性格。
当然,曹雪芹所做的语义翻转并不是对原有语义的彻底否定,“心高”或“心比天高”的语义本来具有双重性内涵,作为语词符号,由于人性和个性的复杂性,这种矛盾还可能集中在某个人身上。晴雯就是如此。从身份说,她确是赖大家买来孝敬贾母的“奴才的奴才”,但由于贾母的喜爱,特别是贾宝玉的宠信,她又是等级奴役的受惠者;她既有“一样这屋里的人,谁又比谁更高贵些”的朴素平等观念,又有任意惩治小丫头的“爆炭”脾性:她的“只说大家横竖是在一处”的“痴心傻意”,固然比薛宝钗“送我上青云”,花袭人求“终身倚靠”的目标来得纯净高尚,但又确实是脱离现实的天真幻想。她的“风流灵巧”招人嫉恨,当然是由于人性和社会丑恶,也有其“心高气傲”自身的因素。这就使得晴雯悲剧,在社会悲剧、人性悲剧的主要内涵之外,还有性格悲剧的深刻意义。这正是曹雪芹用“多情公子空嗟念”一语写出他的复杂感受的原因,也是他着意运用“心高”语词又加以创新为“心比天高”作为晴雯判词的良苦用心。它的满纸乌云浊雾,既是愤怒控诉,也是沉重叹息。
然而,承认“心比天高”的语义双重性并不能否定它在判词语境中的基本内涵。归根结底,它是曹雪芹为钟爱的女奴晴雯作为美的精灵和反奴人格化身所精心创造的语词符号。在小说构思中,它既与后文现实晴雯形象及其悲剧描写相印证,又与晴雯逝后《芙蓉女儿诔》创造的浪漫女神形象前后映射,可以说,芙蓉女神形象乃“心比天高”的语词符号的具象和升华。
“心比天高”是精神飞腾翱翔的意象。受“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庄哲学影响,曹雪芹笔下“心比天高”中的“天”,显然绝非至高无上的主宰或人格神,而是体现“道”的自然。他所称颂晴雯的“心”即精神追求,正是合乎自然的被李贽等先进思想家推崇的原初人性,纯真童心。正是以这种冲破传统与世俗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观念为基础,他在《芙蓉女儿诔》中把女奴晴雯创造成绝美女神:
“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性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
这是内外俱臻极顶的美的精灵。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心比天高”的意象已融入其中,甚至可以说,它成为《芙蓉诔》女神形象的构思起点。作者创造的芙蓉女神形象,已不同于尚存某些性格缺陷的现实人物晴雯。例如“姊妹悉慕媖娴,妪媪咸仰惠德”,就与晴雯人缘关系的实际大相径庭。我们不可能通过诔文所写还原现实晴雯和宝晴关系细节,因为芙蓉女神已是对现实人物晴雯的理想化修正和升华。而这一升华的哲思和审美意象,作者早已在判词中对现实人物晴雯“心比天高”语词符号创造埋下了伏笔。
晴雯是曹雪芹创造的文学史上第一位反奴人格女奴形象。曹雪芹又把首创的“心比天高”词语献给了晴雯。新词语,新语境,新语义,与新形象融合一体。
二水分流
在《红楼梦》的语言接受史中,晴雯判词“心比天高”很耐人寻味。不但在阅读中家喻户晓,而且进入现代文学语汇,为许多作家作者所瞩目。这种情况,在小说文本中实属罕见。
最早吸收这一词语的是文学大师鲁迅。《故事新编.出关》中,关尹喜同部属议论出关的老子说:
“……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明显是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仿制,用以表现关尹喜对老子的嘲讽之意。鲁迅在《“出关”的“关”》一文中说:“我同意于关尹子的嘲笑。因为老子是“无为而无不为”的一事不做,徒作大言的空谈家。要无所不为,就只能一无所为。他是连老婆也娶不成的。可见鲁迅在此用“心比天高”的语意已完全不同于曹雪芹了。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对《红楼梦》的逆反,可以说,又回复到“心高”偏向否定性内涵的原初语意了。不过,当鲁迅以“心”与“命”即精神追求与现实遭际联系对照的时候,他已经把曹公“心”与“身”的个体(小宇宙)自我映照拓展到无比广阔的世界(大宇宙)了。
于是就出现了两位文学大师同一语词的语义分歧:“心比天高,身为下贱”的褒扬与“心高于天,命薄如纸”的贬讽,而且它们都得以广泛流传并进入文学语汇宝库。它使人们联想起《红楼梦》黛钗双峰并立二水分流影响后世的奇景,只是这里还多一种代际的继承和创新。搜索百度,用此词语者,数不胜数,虽然在“形容心地高傲或所想超过现实”的基本语义大体一致,但其具体实现则因语境而异,取负面意义者,如:“不能养活他一辈子。那么个小丫头,不要心比天高。”(林语堂《京华烟云》)“你怎么能那样评价他呢?他不是心比天高,命如纸薄,也不是失却根本,忘形得意。”(贾平凹《浮躁》)其中,命相之类或含命相观念之作尤多。而表正面意义者如:“看不起苏惠,这也说明芳卿这个人也是心比天高,才华也是出众,而且理想事业是追随曹雪芹的。”(胡德平《曹雪芹在西山》)“有心比天高,来造凌云塔。”(范诗银《卜算子•繁塔》)即使用鲁迅语,也可用于揄扬:“他(她)们有才,有德,有能,个个心比天高,命如纸薄。”(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励志之作多仿此。笔者在研究包衣曹家精神传承时,也借用了“心比天高,身为下贱”二语,论述曹寅的反奴人格和自由心性,及其对曹雪芹和《红楼梦》的影响。
语义在语境创造中实现和闪光。这将是一个绵绵不绝,永无止境的过程。曹雪芹就是这一语言奇观的开拓者。(刘上生)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血泪控诉是什么意思
嗨喽,各位小伙伴!
马上就要到2020年末了,想想今年真的发生了好多、经历了好多。
从年初的“云监工”到四月份的“黑人抬棺”,到后来的“一起去爬山”、“打工人”、“凡尔赛文学”......网络流行语频繁记录着我们在这一年生活的经历变化。
每个阶段的热词,都藏着那个阶段生活的缩影。翻盘年度流行语,我们能再次从中找到共鸣,寻到记忆。
12月4日,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所谓十大网络用语:逆行者、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带货、云监工、光盘行动、奥利给、好家伙、夺冠、不约而同、集美。
却引来众多网友的吐槽,认为其上榜的用语相比于17年你有freestyle吗、打call、扎心了,老铁......
18年的skr、C位、土味情话、燃烧我的卡路里,19年的好嗨哟、是个狼人、雨女无瓜......而言。
太过于正能量化,太不接地气了,根本不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十大网络用语。
确实,作为互联网冲浪一级选手的辣椒姐来说,2020年度网络流行语,下面缺了哪个我辣椒姐都第一个站出来表示不服!
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问号
该梗出自周杰伦的歌曲《听妈妈的话》里的一句歌词,后来被一些沙雕网友改编,变成了一首十分洗脑的抖音神曲。
当面对迷惑行为、或者突然尴尬地情景,配上这句歌词再合适不过了。
接着奏乐接着舞
9月中旬,于和伟抽着雪茄蹦迪加上“接着奏乐接着舞”魔性伴奏的剪辑视频被疯狂刷屏。
火起来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这段舞蹈太魔性,另一方面是这段视频里的于和伟与屏幕中的经典角色(刘备)形成的巨大反差让人忍俊不禁。
集美
“集美”意为“姐妹”的意思,新词发明人为网络上一位靠吐蛇信子、闻臭脚等怪诞行为走红的郭老师。
除了集美,郭老师还自创一系列病毒式洗脑发音:
“忙锅”(芒果)、“米hotle”(猕猴桃)、“苹沟儿”(苹果)、“鱼杂集咪花儿”(油炸鸡米花)......怪诞又搞笑,引来无数人竞相模仿。
一起爬山吗
该梗出自7月悬疑推理剧《隐秘的角落》里张东升的“名言”。
剧中秦昊饰演的张东升,因忍受不了岳父岳母的嘲弄,最后在爬山的时候以拍照为由,一把将二老从山顶推下。
之后“一起爬山吗”就成为了一种死亡邀约梗,常与“请问我还有机会吗?”搭配使用。
好家伙,我直呼好家伙
一种语气词,既表达了震惊、吃惊的情绪,又有一种皮皮的感觉。
网络上好家伙后面常接上一些吐槽之类的话,譬如别人在网上胡说八道,网友便会吐槽说:“好家伙!直接在我嘴里中种水稻。”
内卷
宽泛一点来说,是指无实质意义的消耗。
譬如本来你今天打算准时下班,但是发现身边的同事居然没有一个人打算走,全都在加班。
于是你不敢先走,只能暂时坐下来和大家接着加班,而这种现象,就可以被称之为“内卷化”。
就这?
“就这?”“不是吧阿Sir?”“你在教我做事 ?”三大流行语有异曲同之妙,都是以阴阳怪气的口吻表达对对方的蔑视。
用法可参考网红王蓝莓的《连环气妈法》。
她妈问:蓝莓啊,别人给你东西的时候,你要说什么呀?蓝莓:还有没?
她妈:别人说没有了,你说啥呀?蓝莓:就这?
她妈:那别人说有,你要说啥呀?蓝莓:赶紧的,拿来。
她妈:我跟你说,不能这样说话啊!蓝莓:你在教我做事?
黑人抬棺
该梗来自 "加纳黑人棺葬舞蹈"视频中一支黑人棺葬舞蹈团队向我们展示了在加纳的特有喜丧习俗。
这个视频被网友添加了带感的BGM后,在哔哩哔哩走红,网友吐槽:“黑哥一笑,生死难料。棺材一抬,世间白来。”
凡尔赛文学
凡尔赛文案讲究先抑后扬,明贬暗褒,在不经意间炫耀自己想要炫耀的东西,然后文字还要显得自己很苦恼很不高兴的样子。
如图所示,明贬暗褒地在不经意间炫耀自己男朋友有钱。
年轻人不讲武德
出自太极大师马保国之口,某次和年轻人王庆民的比试中,马保国被王庆民30s直接KO。
事后,马保国乌青着眼睑发视频控诉:“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
现网友常形容年轻人很“猛”,不按规矩办事。
打工人
今年10月下旬,各地都兴起“打工人”语录:
没进厂之前我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而今我在厂里上着班,零件和零件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今天去看牙医,牙医问我:年纪轻轻的牙齿怎么磨损这么严重?我说这些年,我都是咬着牙过来的。
打工人,今年最和谐的声音,代表着一整个时代年轻人的妥协,是一种无奈的自嘲,也是固化之后躺平任淦的佛系。
啥也不是
东北话,是“ 干啥啥不行,xx第一名。”的衍生版本,意思就是一天天的别老想些不切实际的东西,其实你连个屁都算不上。
把它发扬光大的是一位抖音博主,她拍视频的时候会把手机放冰箱里。
然后打开冰箱门,对着镜头用十分暴躁激昂的声音讲一些道理,最后总结永远都是一句“啥也不是,散会。”然后关上冰箱门。
奥利给
该词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力”的意思,作为感叹词,可能包含了赞美、加油打气等多种感情色彩。
这句话被发扬光大要源自“朝阳冬泳怪鸽”,他魔性的外观和表情,再加上这个令人捧腹的奥利给结合起来就将这句话带火了。
蒜了
在经历一次次打击后,很多事情想着想着就突然想通了。
遇到一个只会剥削员工,还常常骂骂咧咧的上司,长叹一声:蒜了,收拾东西快速撤退。
遇上一个杠精打又打不得,骂又骂不过,会安慰自己蒜了,不跟傻子置气。
最后用一段话总结一下2020年度流行语:
我作为很有精神的打工人,没有凡尔赛文学家的生活,每天996累死累活,就这?到头来也只挣个2000块,一天天的啥也不是。
偶尔有空和集美们去蹦个迪,沉浸在接着奏乐接着舞的狂嗨中,却被老板叫回来加班,年轻人不讲武德!
好想辞职的那一刻,想想兜里仅存的几毛,还是微笑着蒜了。
未来还有打不完的工,还是要撸起袖子加油干:
奥利给!
整理排版丨辣椒姐
图片素材丨网 络
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控告和控诉是什么意思
2019年9月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经受严格的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站在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人民正在推进“四个伟大”的历史进程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的时代背景下,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着眼当前形势任务,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斗争历程,我们党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恢弘实践,深刻阐明了当今形势下我们为什么要强调斗争精神的重大意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领导干部应当遵循什么样的斗争方向、立场和原则,如何把握斗争规律和斗争艺术,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的核心要义、本质要求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登高望远、视野宏阔,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紧扣时势,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思想光辉的经典文献,是指引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重要遵循,也是新时代干部队伍建设和年轻干部健康成长的重要指引。
那么,作为创造了“地球上最大的政治奇迹”的百年大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此时强调“伟大斗争”?“伟大斗争”的对象是什么?如何来进行这样一项“伟大斗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具有怎样的深远意义?我们如何深刻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髓?我想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一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一、如何理解新时代的斗争和斗争形势
(一)斗争的基本内涵和哲学意义
从“斗争”一词的基本释义上看,一般有三个意思:一是矛盾双方发生互相冲突,一方力求战胜另一方,比如阶级斗争、思想斗争,再比如跟歪风邪气作坚决斗争;二是针对敌对分子,人民群众用说理、揭发、控诉等方式予以打击;三是体现一种奋斗精神,比如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斗争。
从哲学的高度分析斗争与斗争精神,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早就告诉我们,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有斗争。历史辩证法也揭示,社会是在螺旋式上升中前进的,充满斗争的艰辛与曲折。
因此,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运动规律的一个基本现象。认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其实就是与矛盾作斗争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斗争的实质就是认识、分析、解决矛盾问题,促进事物向前发展的过程。斗争精神就是体现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唯物辩证又坚毅能动的意志思维。要形成斗争认知,这是斗争精神的思想基础;要发扬斗争豪情,激发敢为天下先的壮志,这是斗争精神的重要内容;要坚定斗争意志,这是斗争精神的核心。
(二)马克思主义斗争学说的本质内容和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就不讳言斗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和发展的历程就充满着斗争的艰辛。
卡尔·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1835年,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考试时写的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立志选择“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他说:“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充分体现了马克思将毕生热血都奉献给了为人类解放的崇高事业。虽然他一生颠沛流离、历经苦难,但他始终不忘初心,风雨兼程,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不断奋斗。马克思的一生体现了其斗争意志和斗争品格。
马克思的亲密战友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他的毕生的使命就是为人类解放而斗争。
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世界,并流传至今,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经典文献。恩格斯评价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共产党宣言》其实就是一部斗争的宣言书,充满了斗争精神。《共产党宣言》指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共产党宣言》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自此,《共产党宣言》成为共产国际运动和后来各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指针。
作者:胡敏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本文节选自宣讲家网独家文稿 《胡敏:思想淬炼 政治历练 实践锻炼 新时代中青年干部如何发扬斗争精神》
控诉是什么意思?
批评莫言的浪潮刚过,电视剧《人世间》,就让伤痕文学接过莫言的接力棒,承受铺天盖地的唾沫星子。可以肯定的是,批评莫言与批评伤痕文学的,都是同一拨人。
顾名思义,伤痕文学是倾诉伤痛的文学。曾记得,解放战争期间,政府就通过诉苦运动激发人民的斗志,提高人民的觉悟。可见诉苦并不是坏事,反而是好事。有苦就要倾诉,说完了心里也就顺畅了。而且后人听了,说不定会以此为戒,从而避免悲剧不再重演。所以有苦不能怕丢面子而憋着,也不能因某些人不喜欢听而憋着。古人云: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住民众的口,后果是很严重的。
第一,不懂文学及创作要求。真正的文学是描写人性的,是超越政治、阶级与民族的,我们永远不要以政治性、阶级性与民族性来评价一部文学作品。就像一个医生眼里,病人就是病人,没有阶级、国籍、身份、地位之分一样。对于伤痕文学,最主要的,是要站在悲伤者角度,看能不能体会到他们的悲伤。而不能把每个受伤者用钢铁英雄的标准衡量,要以普通人类的标准去感受,这就是文学所强调的人性。而批评者,总是站在民族和国家高度,要求人人必须是视死如归的钢铁英雄,藐视人性的基本需求。
第二,不了解伤痕文学诞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会有伤痕文学?就是因为存在伤痕。伤痕到底有多深?是察破一点皮毛,还是刻骨铭心?希望批评者先深入地了解一下那段历史。深入了解一下知识分子在那一段历史里遭遇的不幸。邓拓、老舍、严凤英、吴晗,杨塑等数不胜数的文艺工作者,都因不堪折磨,自己了断了自己生命。我们的总理,常常眼见多少优秀知识分子遭到迫害而无能为力,甚至钱学森这种国宝也回忆说“没有总理,我可能早已不在人世”,可想而知其他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地位了。这样刻骨铭心的惨痛教训,你要求人人默默承受而不置一词?甚至还要他们一边受着折磨,一边高唱赞歌,是不是有点反人性?
邓拓,文革期间第一个牺牲的作家
第三,不知道创作伤痕文学的历史背景,和它所起的历史作用。很多批评者以为伤痕文学,只是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小插曲,无足挂齿,殊不知伤痕文学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始,使现代中国文学走上了真正意义的文学之路,不再是政治宣传的工具。伤痕文学是觉醒了的一代对噩梦般历史的反省与控诉,创作者以真诚的态度思考灰暗过去,积极寻求真实生活,表达真实的人性。空喊口号大造运动的荒诞岁月也从此一去不返。
但凡了解以上三点的人,是不会批评伤痕文学的。批评者十有八九以为伤痕文学,就是知青对下乡干活累了发牢骚。因此小编建议这些人去读一下1977年《人民日报》发表的刘心武的《班主任》,他深刻地揭露了十年特殊期对大量青少年的灵魂造成的扭曲与精神内伤,文章如同《狂人日记》一样震撼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看完后的感觉只有一个字——“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控诉啥意思啊,强烈控诉是什么意思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