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波涛简介,王博涛新浪微博大乌
大家好,由投稿人任玲晴来为大家解答杨波涛简介,王博涛新浪微博大乌这个热门资讯。杨波涛简介,王博涛新浪微博大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博涛个人资料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今天播出《曹文宣:人行万里 鱼跃千江》。
视频加载中...
曹文宣:我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些鱼类。希望对保护自然资源,保护野生鱼类,大家都有一个共识。
【人物名片】
曹文宣,1934 年出生于四川彭州,今年9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鱼类生物学家。九上青藏高原,他用“裂腹鱼”的演化,创新性地论证了“世界屋脊”的隆起;一生潜心研究,他让“武昌鱼”从野生鱼种跃上千万家庭的餐桌;他从2006年起持续呼吁长江实行长期禁渔,推动“十年禁渔”成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历史性工程。
为鱼“拼命” 澜沧江上他与死亡擦肩
对鱼痴迷的人,不计其数;一辈子和鱼打交道,也不罕见;但把一条鱼做出顶天立地的学问,做成功在千秋的事业,岂是寻常。曹文宣甚至记不清,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1956年8月,曹文宣在青海参加西里沟鱼类资源调查
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65年前。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畔,大雨下了三天三夜。30多人的科考队迷了路、断了粮,26岁的曹文宣去附近村镇找粮食,只能依靠竹篾溜索横渡澜沧江。行至江心,溜槽突然脱离索道,人被吊在数十米的高空晃荡,脚下是咆哮的江水,头顶是两根随时可能崩断的皮带,发出令人心颤的“咔咔”声响。
曹文宣:命悬一线。我知道那个皮带,一拉,不到两米就会断的。吊在河中间,你身上的重量,那个竹索子把它拉得很斜了,很费劲的。只有一只手牵,一只手扶,用了很大的劲翻过去。
曹文宣70年治学之路,岂止是惊魂一刻,简直是九死一生。在颠簸的路上,他连人带车箱滚落泥塘;在无人区的夜晚,他与跳蚤同床而眠;无数次下河抓鱼,他曾染上血吸虫病;长期直面高原强紫外线,他一度患上严重的白内障,眼睛几近失明。
喜欢“摸鱼”的孩子 从山水间走进科学大门
大自然带给他风霜雨雪,但他始终感恩大自然的丰厚馈赠。
1934年出生于四川彭州,为躲避日军轰炸,7岁的曹文宣随家人迁居到依山傍水的小镇“海窝子”。正是好奇贪玩的年纪,青山绿水,成为他嬉戏的乐园;飞禽走兽,都是他儿时的玩伴。
曹文宣:我从小就感兴趣的,我在家里头的时候,养鸽子、养松鼠、兔子、狗,家里猫啊,这些都有的。小学的时候,有空就在河面上钓鱼,甩一根麻绳,穿几根钩就可以钓鱼的。
千姿百态的动物背后有哪些秘密?喜欢上山打鸟、下水摸鱼的淘气少年,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敲开了科学的大门。高考填报志愿,哥哥建议他报考华西大学的王牌学科——牙科,他坚定地选择了华西大学的生物系,也因此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著名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承钊院士。
曹文宣:刘承钊先生是我们中国有名的两栖爬行专家,生物系的时候,他给我们做报告,对我来说启发很大。刘先生不光是搞分类,两栖爬行类,卵怎么产,蝌蚪怎么样,(动物)生活的地方,他都亲自去采集。
大学时期的曹文宣
到激流险滩中去,到悬崖峭壁间去。台上的先生讲得逸兴遄飞,台下的少年听得如痴如醉。多少年后曹文宣依旧感慨,“到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去探索真知”,是让他受用一生的教诲。
与鱼结缘 他让“武昌鱼”游上百姓餐桌
曹文宣的第一个实验室,是长江中游南岸的梁子湖。1955年,初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他领到的课题是梁子湖团头鲂和三角鲂的生态学研究。白天他是渔民,光着膀子撒网捕鱼,任皮肤晒得黝黑;晚上他是学者,借着如豆的灯光,在摇晃的船上,观察并绘制胚胎发育过程。
曹文宣:梁子湖那个时候没有电灯,一个人一盏煤油灯。特别是研究团头鲂胚胎发育产卵,要在湖里面,采它生出来的卵。晚上的时候船晃,但是胚胎发育很快,几个钟头就发育成另外一个阶段了,所以要连续观察两天两夜。
滴滴汗水,化作论文中的字字句句。团头鲂这个名字听着陌生,但它另一个名字——武昌鱼却因诗词家喻户晓。曹文宣在论文中写道,团头鲂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合人工养殖,他还在报纸上发表题为《漫话“武昌鱼”》的文章,建议全国推广。“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传诵在诗文中的鲜美野味,由此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九上高原,他用一条鱼论证“世界屋脊”的隆起
在曹文宣的论文里,一条鱼,可以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可以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1956年至1976年的20年间,他曾九次踏上青藏高原,足迹遍及青海湖、横断山脉、雅鲁藏布江峡谷及阿里地区。面对危机四伏的荒野,他身边总是带着两件物事——渔网和猎枪。
曹文宣:我头几年进西藏考察,每年都要死人的。我也从汽车摔下来,摔在泥塘里面,没有摔死。
1966年,曹文宣(中)在青藏高原冰湖中(海拔5700米)采集水生生物标本。
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曹文宣在青藏高原采集了上万条鱼类标本,发现了22个鱼类新物种。更大的收获,是他通过裂腹鱼演化的三个阶段,论证了“世界屋脊”的隆起过程,让一条鱼成为地质演变的活证据。这项跨越学科的研究成果,后续又被冰川学、地质学交叉印证,轰动学界。
曹文宣:他们都很惊讶,特别是他们地质学方面、冰川学方面。一个老先生叫施雅风,一看我就说“三个阶段,三个阶段”,印象很深刻的。
首倡“十年禁渔”,他代表鱼类提出意见
以鱼为友,依水而居;以山为被,以地为床。曹文宣70年治学之路,一半是在野外度过的。梁子湖、青海湖、金沙江、赤水河,天地越宽广,他的实验室也越开阔;条件越艰险,他的探索欲便越强烈。蜿蜒6300多公里的长江,他用脚步一寸一寸丈量。
1983年拍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浓墨重彩地描绘出长江的生机勃勃,那是滋养着华夏文明的生命长卷。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曹文宣敏锐发现,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白鱀豚、白鲟这些水中精灵慢慢绝迹,“四大家鱼”数量锐减。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野生家鱼彻底灭绝,人工养殖的家鱼也会陷入基因退化,中国人将无鱼可吃。
曹文宣:四大家鱼,在60年代,在长江上每年繁殖的鱼卵是上千亿,现在这时候70亿都不到,是(之前的)零头了。
鄱阳湖上的绝户网、洞庭湖上的挖砂船,曹文宣曾亲眼目睹。他的内心掀起惊涛骇浪,仿佛看到“竭泽而渔”的故事在母亲河上演。
曹文宣:(上世纪)80年代以后,密眼网具,胶丝网,很密的眼,插的“迷魂阵”,把小鱼都捕起来了。资源就没有办法恢复,鱼越来越少。我说代表鱼类提出意见,希望能够得到保护。
早在2006年,曹文宣便率先振臂疾呼,主张长江全面禁渔十年。随后,他又联合13名院士,发出保护长江生物的倡议。
反对声如潮水般猛烈袭来。尖锐的诘问仿佛利刃:禁渔为何要达十年之久?岂不是断了渔民的生计?甚至有渔民上门找他理论。曹文宣理解渔民的苦衷,也深知背后的难处。他一次次叩问自己,如果长江没有鱼,渔民未来能在江中捞起什么?迟做不如早做,不如现在就做。
曹文宣:禁渔是一种措施,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自然的种群,不是一两种鱼,而是整个鱼类多样性,一个地方的鱼类的群落。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正式开启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仅仅四年时间,四大家鱼的产卵量显著回升,曾经难觅踪迹的江豚在长江之中频繁露脸,或吐水嬉戏,或逐浪觅食,用灵动的身姿宣告着长江生态的好转。
把论文写在江河上 他也是一条鱼
已至鲐背之年的曹文宣,因为身体原因很难再去野外考察,他叮嘱学生们,一定要走出门,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海之间。面对年龄最小的学生、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崔韵文,曹文宣郑重地补上一句:“保护好自身安全。”
崔韵文:曹先生叮嘱我们,就是鱼类保护工作应该怎么去做?保护自身的安全。在前提条件下,我们还应该多去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实地去考察。以现在青年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事情的时候,会觉得怎么会有人连续工作70年,并且还保持初心,没有一点的懈怠或者说是退缩。先生的这些亲身经历,我们更应该去学习。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千年前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辩论犹在耳畔。一辈子和鱼儿打交道,有谁能比曹文宣更懂鱼的快乐。毕生心血倾注江河,他也是天高地阔里搏击风浪的一条鱼。
曹文宣:我们培养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解决具体问题,不一定要什么SCI文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这个国家才有帮助。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凌姝。推开曹文宣院士办公室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张堆满水生态调查与鱼类研究资料的办公桌。金沙江、洞庭湖、雅鲁藏布江……文档上的一个个地名,镌刻着先生曾经跋涉的山河,也无声地诉说着先生内心深处的牵挂。
这位91岁的老人,已经将70载岁月献给了鱼类研究。70年何其漫长?足以让江边垂钓的懵懂少年,变成两鬓斑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0年何其短暂?以至于踏遍万水千山,他依然觉得没去够、没做完。无意显赫的声名,他总是转身走向山野,似乎这世间繁华与他全然无关。但奔流的江水、游弋的鱼群,自有答案。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今年是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70周年。70年来,中国科学院学部共遴选156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他们是中国科技发展的中流砥柱,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传承弘扬科学精神等做出了突出贡献。5月5日至10日,总台中国之声推出《先生》特辑,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丨陈怡
记者丨凌姝 倪晶依 徐之昊 谭思为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新媒体丨李瑞
统筹丨朱敏 李航
视频编导丨周欣平
摄像丨刘逸晗 王波涛
视频剪辑制作丨周欣平
包装设计丨曹懿心
鸣谢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瑞
王博涛全景图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
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
视频加载中...
曹文宣:“我的任务就是保护这些鱼类。希望对保护自然资源,保护野生鱼类,大家都有一个共识。”
【人物名片】
曹文宣,1934年出生于四川彭州,今年91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鱼类生物学家。九上青藏高原,他用“裂腹鱼”的演化,创新性地论证了“世界屋脊”的隆起;一生潜心研究,他让“武昌鱼”从野生鱼种跃上千万家庭的餐桌;他从2006年起持续呼吁长江实行长期禁渔,推动“十年禁渔”成为长江大保护的标志性、历史性工程。
为鱼“拼命” 澜沧江上他与死亡擦肩
对鱼痴迷的人,不计其数;一辈子和鱼打交道,也不罕见;但把一条鱼做出顶天立地的学问,做成功在千秋的事业,岂是寻常。曹文宣甚至记不清,几度徘徊在生死边缘。
1956年8月,曹文宣在青海参加西里沟鱼类资源调查
距离死亡最近的一次,是65年前。梅里雪山脚下,澜沧江畔,大雨下了三天三夜。30多人的科考队迷了路、断了粮,26岁的曹文宣去附近村镇找粮食,只能依靠竹篾溜索横渡澜沧江。行至江心,溜槽突然脱离索道,人被吊在数十米的高空晃荡,脚下是咆哮的江水,头顶是两根随时可能崩断的皮带,发出令人心颤的“咔咔”声响。
曹文宣说:“命悬一线。我知道如果拉皮带,不到两米就会断的。吊在河中间,只有一只手牵,一只手扶,用了很大的劲才翻过去。”
曹文宣70年治学之路,岂止是惊魂一刻,简直是九死一生。在颠簸的路上,他连人带车箱滚落泥塘;在无人区的夜晚,他与跳蚤同床而眠;无数次下河抓鱼,他曾染上血吸虫病;长期直面高原强紫外线,他一度患上严重的白内障,眼睛几近失明。
喜欢摸鱼 他从山水间走进科学大门
大自然带给他风霜雨雪,但他始终感恩大自然的丰厚馈赠。
1934年出生于四川彭州,为躲避日军轰炸,7岁的曹文宣随家人迁居到依山傍水的小镇“海窝子”。正是好奇贪玩的年纪,青山绿水,成为他嬉戏的乐园;飞禽走兽,都是他儿时的玩伴。
曹文宣说:“我从小就感兴趣,在家里的时候,养鸽子、养松鼠、兔子、狗、猫等都有。小学的时候,有空就在河面上钓鱼,甩一根麻绳,穿几根钩就可以钓鱼的。”
千姿百态的动物背后有哪些秘密?喜欢上山打鸟、下水摸鱼的淘气少年,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敲开了科学的大门。高考填报志愿,哥哥建议他报考华西大学的王牌学科——牙科,他坚定地选择了华西大学的生物系,也因此遇到影响他一生的老师——著名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承钊院士。
曹文宣说:“刘承钊先生是我国有名的两栖爬行的专家,在生物系的时候,他给我们做报告,对我来说启发很大。刘先生对于卵怎么产、蝌蚪怎么样、生活的地方如何,他都亲自去采集。”
大学时期的曹文宣
到激流险滩中去,到悬崖峭壁间去。台上的先生讲得逸兴遄飞,台下的少年听得如痴如醉。多少年后曹文宣依旧感慨,“到大自然这个实验室中去探索真知”,是让他受用一生的教诲。
与鱼结缘 他让“武昌鱼”游上百姓餐桌
曹文宣的第一个实验室,是长江中游南岸的梁子湖。1955年,初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他领到的课题是梁子湖团头鲂和三角鲂的生态学研究。白天他是渔民,光着膀子撒网捕鱼,任皮肤晒得黝黑;晚上他是学者,借着如豆的灯光,在摇晃的船上,观察并绘制胚胎发育过程。
曹文宣说:“梁子湖那个时候没有电灯,一个人一盏煤油灯。特别是研究团头鲂胚胎发育产卵,要在湖里面,采它生出来的卵,晚上的时候船晃,但是胚胎发育很快,几个小时就发育成另外一个阶段了,所以要连续观察,连续观察了两天两夜。”
滴滴汗水,化作论文中的字字句句。团头鲂这个名字听着陌生,但它另一个名字——武昌鱼却因诗词家喻户晓。曹文宣在论文中写道,团头鲂繁殖能力强、生长速度快,适合人工养殖,他还在报纸上发表题为《漫话“武昌鱼”》的文章,建议全国推广。“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传诵在诗文中的鲜美野味,由此跃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九上高原,他用一条鱼论证“世界屋脊”的隆起
在曹文宣的论文里,一条鱼,可以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可以是沧海桑田的见证者。1956年至1976年的二十年间,他曾九次踏上青藏高原,足迹遍及青海湖、横断山脉、雅鲁藏布江峡谷及阿里地区。面对危机四伏的荒野,他身边总是带着两件物事——渔网和猎枪。
曹文宣说:“开始的几年进西藏考察,每年都要死人的。我也从汽车摔下来过,摔在了泥塘里面,没有摔死。”
1966年,曹文宣(中)在青藏高原冰湖中(海拔5700米)采集水生生物标本
一次次与死亡擦肩而过,曹文宣在青藏高原采集了上万条鱼类标本,发现了22个鱼类新物种。更大的收获,是他通过裂腹鱼演化的三个阶段,论证了“世界屋脊”的隆起过程,让一条鱼成为地质演变的活证据。这项跨越学科的研究成果,后续又被冰川学、地质学交叉印证,轰动学界。
曹文宣说:“他们都很惊讶,特别是地质学、冰川学方面的,一个老先生叫施雅风,一看我就说‘三个阶段’,印象很深刻的。”
首倡“十年禁渔”,他代表鱼类提出意见
以鱼为友,依水而居;以山为被,以地为床。曹文宣七十年治学之路,一半是在野外度过的。梁子湖、青海湖、金沙江、赤水河,天地越宽广,他的实验室也越开阔;条件越艰险,他的探索欲便越强烈。蜿蜒6300多公里的长江,他用脚步一寸一寸丈量。
1983年拍摄的纪录片《话说长江》,浓墨重彩地描绘出长江的生机勃勃,那是滋养着华夏文明的生命长卷。但20世纪80年代以后,曹文宣敏锐发现,长江里的鱼越来越少,白鱀豚、白鲟这些水中精灵慢慢绝迹,“四大家鱼”数量锐减。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野生家鱼彻底灭绝,人工养殖的家鱼也会陷入基因退化,中国人将无鱼可吃。
曹文宣说:“四大家鱼,60年代在长江上每年繁殖的鱼卵是上千亿,现在70亿都不到,什么原因?”
鄱阳湖上的绝户网、洞庭湖上的挖砂船,曹文宣曾亲眼目睹。他的内心掀起惊涛骇浪,仿佛看到“竭泽而渔”的故事在母亲河上演。
曹文宣说:“上世纪80年代以后,密眼网具、胶丝网等很密的眼,插的‘迷魂阵’,把小鱼都捕起来了。资源就没有办法恢复,鱼越来越少。我说代表鱼类提出意见,希望能够得到保护。”
早在2006年,曹文宣便率先振臂疾呼,主张长江全面禁渔十年。随后,他又联合13名院士,发出保护长江生物的倡议。
反对声如潮水般猛烈袭来。尖锐的诘问仿佛利刃:禁渔为何要达十年之久?岂不是断了渔民的生计?甚至有渔民上门找他理论。曹文宣理解渔民的苦衷,也深知背后的难处。他一次次叩问自己,如果长江没有鱼,渔民未来能在江中捞起什么?迟做不如早做,不如现在就做。
曹文宣说:“禁渔是一种措施,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恢复自然的种群,不只是一两种鱼,而是整个鱼类多样性,一个地方的鱼类的群落。”
2021年1月1日,长江流域正式开启为期十年的全面禁捕。仅仅四年时间,四大家鱼的产卵量显著回升,曾经难觅踪迹的江豚在长江之中频繁露脸,或吐水嬉戏,或逐浪觅食,用灵动的身姿宣告着长江生态的好转。
把论文写在江河上 他也是一条鱼
已至鲐背之年的曹文宣,因为身体原因很难再去野外考察,他叮嘱学生们,一定要走出门,把论文写在江河湖海之间。面对年龄最小的学生、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崔韵文,曹文宣郑重地补上一句:“保护好自身安全。”
崔韵文说:“曹先生叮嘱我们鱼类保护工作应该怎么去做?在保护自身的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我们应该多去野外走一走、看一看,实地去考察。以现在的青年人来看,会觉得怎么会有人连续工作七十年,并且还保持初心,没有一点的懈怠或者退缩。正是因为先生的这些亲身经历,我们更应该去学习。”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千年前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的辩论犹在耳畔。一辈子和鱼儿打交道,有谁能比曹文宣更懂鱼的快乐。毕生心血倾注江河,他也是天高地阔里搏击风浪的一条鱼。
曹文宣说:“我们培养年轻人,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解决具体问题,不一定要SCI文章,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对国家才有帮助。”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凌姝。推开曹文宣院士办公室的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张堆满水生态调查与鱼类研究资料的办公桌。金沙江、洞庭湖、雅鲁藏布江……文档上的一个个地名,镌刻着先生曾经跋涉的山河,也无声地诉说着先生内心深处的牵挂。
这位91岁的老人,已经将70载岁月献给了鱼类研究。70年何其漫长?足以让江边垂钓的懵懂少年,变成两鬓斑白的中国科学院院士;70年何其短暂?以至于踏遍万水千山,他依然觉得没去够、没做完。无意显赫的声名,他总是转身走向山野,似乎这世间繁华与他全然无关。但奔流的江水、游弋的鱼群,自有答案。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樊新征 肖源 陈怡
编审Ⅰ陈怡
记者丨凌姝 倪晶依 徐之昊 谭思为
播音丨王娴 唐子文
音频制作丨刘逸飞
统筹丨朱敏 李航
视频编导丨周欣平
摄像丨刘逸晗 王波涛
视频剪辑制作丨周欣平
包装设计|曹懿心
鸣谢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王博涛全见版图片
王波涛,现任泸州市叙永县公安局西城派出所所长,三级警督警衔。
近年来,叙永县公安局西城派出所在王波涛的带领下,先后获得泸州市总工会、市政府表彰,荣立集体三等功5次,2017年被公安部评为一级公安派出所、“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集中采集工作优秀单位,2020年3月被省公安厅评为“最强支部”。
因工作成绩突出,王波涛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嘉奖8次,先后被评为“全省禁毒先进个人”“四川省维护稳定工作先进个人”。2019年3月被评为“酒城警星”。
创新机制连民心
2020年,王波涛带领西城派出所积极响应争创新时代“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号召,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出“三三”工作机制(“三零:零电诈、零火患、零涉毒”、“三反:反家暴、反校暴、反医暴”、“三室:四三三二工作室、平哥调解工作室、百花红警务室”),提炼出“为人民、为正义、为永宁、为初心”的西城公安精神,提升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辖区平安和谐。
一直以来,丹岩片区四个村群众办事面临下山远、办事不便等难题,王波涛同志急群众之所急,积极主动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在全村三分之一都是苗族群众的少数民族村百花村设立百花红警务室,每月“逢5”派专人值班为群众办理户籍等相关业务,让群众少跑路或者不跑路。同时,以百花红警务室为纽带,利用苗族同胞“ 踩山节”等节日开展民族团结联谊会,促进民族团结、和谐。
刚正不阿扬正义
从警12年里,王波涛将“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内融于心、外践于行。他时刻告诫所内民警要秉持“大案不放过,小案不放松”的工作理念,对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再小的案件也要快侦、快破、快惩处、快追赃挽损,做到“小案不小看、小案不小办”,用心维护边城百姓的“小确幸”。
在王波涛的带领下,全所民辅警公正文明执法、严格依法办案,严打违法犯罪,为辖区构筑起一张治安防范“安全网”。
冲锋在前勇担当
无论是基层派出所基础工作,还是执行危急险重任务,王波涛总是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从警12年,破获了300余件刑事案件,调解了 1000件矛盾纠纷,参与了300余次安保……
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王波涛王波涛带领全所民辅警战斗在一线,他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日夜坚守在辖区各治安卡点、进出城卡口、封控劝导点,对辖区12个社区、14个村进行地毯式排查。50余天的时间里,他经常入户访查到凌晨,对辖区群众耐心劝导,禁止一切人群聚集活动,有效维护辖区秩序。
王博涛保定
据青海省国防教育办公室官方微信消息,5月,青海省军区司令员刘格平在动员局王波涛局长、办公室冯光平副主任、保障局李兵副局长等陪同下,赴海北州进行了为期两天的考察调研。
该消息显示,原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事部部长刘格平少将,已任青海省军区司令员。
此前今年4月消息显示,原任青海省委常委、省军区司令员曲新勇,已调任四川省军区司令员。
据公开资料,刘格平曾任阿里军分区司令员,2016年报道显示,他已调任兵团军事部党委副书记、部长。2017年7月,他晋升陆军少将军衔。
“政事儿”注意到,阿里军分区位处中印边境。2014年中印边境对峙期间,刘格平曾下令执行“飓风行动”。
据中国军网报道,2014年9月上旬,刘格平接到命令,部队摩托化开赴6号地区某地域,执行名为“飓风行动”的拉练。
任务部队在行进途中接到具体指令后,一边火速前进,一边安排各分队的任务。拉练区域距离远、海拔高、温度低、道路条件差、属于无人区地域。在整个行动过程中,完全按实战化条件严格要求,历时375小时。
在任阿里军分区司令员期间,刘格平还曾在春节替战士站岗执勤巡逻,陪战士过年。
2014年2月除夕之夜,刘格平来到海拔4000多米的扎西岗边防连典角哨卡,替战士站了第一班哨,又和战士们一起包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晚上睡在战士宿舍靠门口的铺上。
大年初一,他带着16名官兵到海拔5050米的点位巡逻,午饭吃的是雪水煮方便面。
“政事儿”(微信ID:xjbzse)撰稿/许腾飞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杨波涛简介,王博涛新浪微博大乌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