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重大外交泄密事件,唐代外交家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金锦

历史发展的复杂性,不在于其变数之多,而在于人的行为难以预知。初始条件下微不足道的个人行为,一旦触动人际网络的连锁反应,就可能产生“蝴蝶效应”,导致始料未及的严重后果。唐代贞观十四年(640年),淮阳王李道明奉命护送弘化公主(622-698年)和亲吐谷浑,就因醉酒泄密,导致了一系列严重政治后果。

淮阳王的泄密

吐谷浑慕容氏,原是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由慕容吐谷浑率部西迁,在今青海、甘南和川北一带建立政权,一度实力雄厚,“处诸羌中,号为强部”。第十二代君主慕容拾寅(?-481年)被北魏封为镇西大将军、沙州刺史、西平王,被刘宋封为镇西大将军,又被南齐封为骠骑大将军。第十九代君主慕容世伏(?-597年)向隋称藩,开皇十六年(596年)娶隋光化公主。与中原强国和亲,是吐谷浑长期坚持的外交策略,帮助其政权存续三百多年(313-663年)。

诺曷钵(?-688年)是吐谷浑的第二十二代(也是末代)君主。贞观十四年,他进京觐见唐太宗,娶弘化公主为妻,受封“驸马都尉”。婚礼后,太宗派李道明为使者,护送弘化公主和诺曷钵返回吐谷浑。李道明是太宗的堂弟。其兄李道玄(604-622年)于武德元年(618年)受封淮阳王,是太宗手下的猛将,立下很多战功,可惜于武德五年战死,又没有儿子,才让李道明嗣封。李道明远不如他哥哥能干,多年碌碌无为。太宗以其为使者,目的就是让他积累功勋。可惜他是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主儿,三杯酒下肚就脑子断片,竟向吐谷浑人泄露了重大机密:弘化公主并非太宗亲女,而是他的女儿。

诺曷钵年少登基,权位脆弱,勋贵觊觎者众多。娶弘化公主,对其巩固政权,意义重大,自不待言。李道明泄露弘化公主并非太宗亲女,只是王公之女,令诺曷钵声誉重挫,触发了谋篡者的叛乱。诺曷钵的叔父、丞相宣王率兵突袭,密谋挟持诺曷钵和弘化公主,作为人质投降吐蕃。弘化公主机智脱险,与诺曷钵逃奔鄯善,幸得唐军营救。次年,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就是为了平息由此导致的西线纷乱,稳定唐吐关系。但吐谷浑自此颓败,一蹶不振,高宗龙朔三年(663年)被吐蕃军队攻灭。

李道明因罪责重大,被夺爵贬官。弘化公主则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在安乐州(今宁夏同心)生活了30多年,于圣历元年(698年)“寝疾于灵州东衙之私第”,次年葬于凉州。其墓于清代同治年间被发现,墓志铭中写道:“诞灵帝女,秀奇质于莲波;托体王姬,湛清仪于桂魄。公宫秉训,沐胎教之宸猷;姒幄承规,挺璇闱之睿敏。”虽未提及其父的鲁莽泄密,但谁都知道,吐谷浑的败灭对于唐廷的外交损失,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

副使的被杀

护送弘化公主和亲吐谷浑的,并不只有李道明一人。《新唐书·李道明传》载,贞观十四年,李道明“与武卫将军慕容宝节送弘化公主于吐谷浑,坐漏言主非帝女”,遭到“夺王,终郓州刺史”的处罚,未提及副使慕容宝节遭到什么处罚。沿这条线索追踪,我们会发现关于慕容宝节,还有一起更加“蝴蝶效应”的案件。

由于吐谷浑国势日颓,唐代建国以前,已有一些慕容王室成员“移民”中原,投靠北周、北齐、杨隋,并得到重用。慕容宝节之父慕容罗睺,就是唐高祖李渊手下大将,八大总管之一,武德元年战死于“浅水原之战”。慕容宝节也参与了此次战事,战后被任命为右卫大将军,成为唐初开国元勋之一。更重要的是,他是吐谷浑王室近亲,在唐吐外交中地位特殊。太宗派他作为李道明护送弘化公主和诺曷钵的副使,确实是再合适不过了。

只要吐谷浑存在一天,慕容宝节在唐廷就堪称“国宝”级将领,地位相当重要。然而,由于李道明的泄密及吐谷浑的内乱和灭国,慕容宝节在唐吐外交关系中的意义顿时归零,政治地位一落千丈。随之而来的一些人们的非议和他本人的不满,是可以想见的,到高宗显庆中(658或659年)终于酿成另一起大案。

《旧唐书·杨思训传》中,记载了慕容宝节之妾毒杀杨思训的奇案:“杨思训,观国公杨恭仁子,弘农华阴人,袭爵。显庆中,历右屯卫将军。时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有爱妾,置于别宅,尝邀思训就之宴乐。思训深责宝节与其妻隔绝,妾等怒,密以毒药置酒,思训饮尽便死。宝节坐是配岭表。思训妻又诣阙称冤,制遣使就斩之。仍改《贼盗律》,以毒药杀人之科,更从重法。”

任何人读到这起奇案,都会觉得匪夷所思。开国元勋、卫戍大将慕容宝节,邀请另一位将领喝酒,只不过被责怪怠慢了妻子,其妾竟至于下毒杀人;慕容宝节并非同谋,却不但遭到流放,还被皇帝遣使追斩,甚至大张旗鼓修改了法律。两个女人间的争风吃醋,引发举国皆惊的重大毒杀案和法律修订,也未免太离谱了些!

更有意思的是,《新唐书·杨思训传》对此案的记载竟完全不同,把“毒杀案”描述为一场未遂的政变,其中说:“思训袭爵,显庆中,历右屯卫将军,从高宗幸并州。右卫大将军慕容宝节夜邀思训,与谋乱,思训不敢对,宝节惧,毒酒以进,思训死,妻诉之,流宝节岭表,至龙门追斩之。乃诏以置毒人者重其法。”

慕容宝节之女慕容燕国的墓志铭中提到:“父宝节,皇朝右卫大将军、渔阳公,赠户部尚书,质性刚烈,执心忠鲠。朱轮苍珮,早参北阙之荣;身没名扬,始曳南宫之履。”语意非常晦涩难解。根据黄楼先生的看法,《新唐书》关于此案的记载更为可信。吐谷浑灭国后,慕容宝节的外交战略意义顿失,加之当时武后不断提拔新人,慕容宝节心生不满,与杨思训串谋兵变,是很有可能的。可惜出身吐谷浑的旧勋慕容宝节,完全无法捍动“李武韦杨”婚姻集团新贵,没能说动杨思训,导致杀杨灭口,并因此遭到严厉的追究,终于走上不归之路。

按:

2016年,黄楼先生在《新出〈唐故曹州刺史尉公夫人慕容燕国墓志〉考释——唐高宗显庆五年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案发微》(载《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2016年第2期,总第34辑,第168-182页)一文中,对慕容宝节毒杀杨思训一案进行了考释,笔者颇受启发。

2018年,李浩先生又在《新见唐代吐谷浑公主墓志的初步整理研究》(载《中华文史论丛》2018年第3期,第1-26页)中,对吐谷浑慕容氏成月公主(646-668年)的墓志进行了录文和初步整理,成月公主即诺曷钵与弘化公主之次女,因吐谷浑战乱,幼年即入长安兴圣尼寺修习,直到去世。该文还指出,诺曷钵与弘化公主有五子二女,并非以前认为的三子。文末所附“吐谷浑大事记(636-698年)”也很有参考价值。

文章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唐代重大外交泄密事件有哪些

唐代重大外交泄密事件是什么

唐朝外交事件

唐代重大外交泄密事件

唐代外交家

唐朝外交大臣

唐代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唐代著名的对外交流事件

唐代重大外交泄密事件是什么

唐朝的外交使者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