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挂靠单位一般能挂几年,残疾人挂靠有什么骗局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赵俊振

残疾人挂靠单位一般能挂几年,残疾人挂靠有什么骗局

大家好,由投稿人赵俊振来为大家解答残疾人挂靠单位一般能挂几年,残疾人挂靠有什么骗局这个热门资讯。残疾人挂靠单位一般能挂几年,残疾人挂靠有什么骗局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残疾人挂靠单位违法吗

来源:工人日报微信公众号

【工道】

原标题:一些企业竟用挂靠残疾人证的“歪招”逃避税费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李国

来自重庆市巫溪县的郑某因为交通事故失去了右手。伤愈后,他打过几份工,但都不长久。后经朋友介绍,将残疾人证挂靠在一家企业,每个月领取600元生活费。

记者采访发现,像郑某这样挂靠残疾人证的情况并非个例。挂靠残疾人证,看似不用上班就能领钱、缴社保,实则是偷逃税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残疾人真实的就业机会和空间。专家建议,应予以严厉打击,切实提升企业招聘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

偷逃税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我这里有份营生,不干活,有工资,又给上社保,干不干?”几个月前,郑某接到了一位残疾人朋友的电话。

40岁的他长期以来在用工市场备受歧视,只能找“库管员”等不需要技术的岗位。经朋友介绍,他与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对方要了他的残疾人证,每月发600元工资。“但是,我一天班没上过,公司在哪里都不知道。”郑某直言。

前不久,56岁的戴某将记者拉进了一个“残疾人就业互助群”,群里除了残疾人,还有一些人自称是用人单位负责人,他们不时发布残疾人证挂靠需求。记者了解到,这些企业之所以主动寻找残疾人证挂靠,主要是为了借机减免税费和用工成本。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每安置一名残疾人就业,每月可享受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倍增值税退税;单位支付给残疾人的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当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保障金。

保障金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

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说,对于用人较多的制造业工厂而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一些企业在聘用残疾人时顾虑重重

“近年来,一些企业采取残疾人证挂靠的形式规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假就业’现象愈演愈烈。”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曾表示。

国家推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意在激励用人单位积极为残疾人拓展就业岗位,促进残疾人就业。但在制度施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录用残疾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重庆市一家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缺少无障碍办公设施、不熟悉残障人士的日常习惯、担心管理不便和发生工伤,一些企业在聘用残疾人时顾虑重重,想办法通过挂靠来完成“任务”。

北京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建表示,挂靠残疾人证,对于残疾人而言,不仅要收回违法收入,还可能面临罚款;对于企业来说,构成逃税罪的,或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金额大小接受刑罚。

解决虚假挂靠,“堵”固然重要,关键在“疏”,要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招收残疾人的好处。

“我现在主要做纳鞋底,按件计费。动作快些,有时候一个月能挣1万元。”腿部残疾的重庆市民秦世明说。

谈起招录原因,重庆何航鞋业公司董事长何财明说:“一开始没有招录残疾人的想法,但经过税务部门的走访宣传,公司觉得录用残疾人不仅能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还能享受税收优惠,觉得可行。”何财明透露,2023年初,公司安置2名残疾人,目前享受残疾员工工资加计扣除12万元。

“技能不足是制约残疾人就业的最大瓶颈,为残疾人匹配合适岗位也是一大‘堵’点。”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坦言,重庆为残疾人定制直播带货、手机贴膜、特色小吃等好上手、易就业的培训内容,仅在大渡口区,手机贴膜一项就帮助266名残疾人就业。

保障残疾人就业需多方协同发力

“针对虚假挂靠残疾人证行为,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等,另一方面要消除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帮助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在李建看来,企业招收残疾人,一方面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通过实施“百千万惠残助残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重庆税务部门聚焦辖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上门走访、政策找人等方式,主动向其宣传税费优惠政策,持续拓宽残疾群体就业路。

“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越多,享受的税收优惠就越多。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5%,就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如果达到25%,还有更多税收减免优惠。”重庆市铜梁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强辉说,这就给缴纳残保金的企业留下了享受更多优惠的空间。

“原本对安置残疾人还有顾虑,但国家的支持政策都兑现到位,我们就没有顾虑了。”重庆睿拓汽车流体管路系统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谭垚说,在税务部门牵线下,公司累计安置残疾人71人,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题,不仅不再缴纳残保金,仅2023年就享受相关税收优惠400余万元。

重庆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占伟告诉记者,将鼓励引导企业根据岗位结构和用工需求,增设适残岗位定向招聘残疾人就业,市残联也将根据企业招聘岗位情况和各类残疾人特点,向企业推荐适合的残疾人劳动者。同时,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质量和数量。对确实履行职责的企业,应当及时返还或者减少保障金,形成积极的反馈周期。

残疾人挂靠公司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来自重庆市巫溪县的郑某因为交通事故失去了右手。伤愈后,他打过几份工,但都不长久。后经朋友介绍,将残疾人证挂靠在一家企业,每个月领取600元生活费。

记者采访发现,像郑某这样挂靠残疾人证的情况并非个例。挂靠残疾人证,看似不用上班就能领钱、缴社保,实则是偷逃税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挤压了残疾人真实的就业机会和空间。专家建议,应予以严厉打击,切实提升企业招聘残疾人就业的积极性。

偷逃税费和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我这里有份营生,不干活,有工资,又给上社保,干不干?”几个月前,郑某接到了一位残疾人朋友的电话。

40岁的他长期以来在用工市场备受歧视,只能找“库管员”等不需要技术的岗位。经朋友介绍,他与某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对方要了他的残疾人证,每月发600元工资。“但是,我一天班没上过,公司在哪里都不知道。”郑某直言。

前不久,56岁的戴某将记者拉进了一个“残疾人就业互助群”,群里除了残疾人,还有一些人自称是用人单位负责人,他们不时发布残疾人证挂靠需求。记者了解到,这些企业之所以主动寻找残疾人证挂靠,主要是为了借机减免税费和用工成本。

根据相关规定,企业每安置一名残疾人就业,每月可享受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4倍增值税退税;单位支付给残疾人的工资可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印发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当地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保障金。

保障金按上年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差额人数和本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之积计算缴纳。

采访中,一些企业负责人说,对于用人较多的制造业工厂而言,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一些企业在聘用残疾人时顾虑重重

“近年来,一些企业采取残疾人证挂靠的形式规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假就业’现象愈演愈烈。”全国政协委员鲁晓明曾表示。

国家推出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制度,意在激励用人单位积极为残疾人拓展就业岗位,促进残疾人就业。但在制度施行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录用残疾员工的积极性不高。

重庆市一家制造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缺少无障碍办公设施、不熟悉残障人士的日常习惯、担心管理不便和发生工伤,一些企业在聘用残疾人时顾虑重重,想办法通过挂靠来完成“任务”。

北京德恒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建表示,挂靠残疾人证,对于残疾人而言,不仅要收回违法收入,还可能面临罚款;对于企业来说,构成逃税罪的,或将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和金额大小接受刑罚。

解决虚假挂靠,“堵”固然重要,关键在“疏”,要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招收残疾人的好处。

“我现在主要做纳鞋底,按件计费。动作快些,有时候一个月能挣1万元。”腿部残疾的重庆市民秦世明说。

谈起招录原因,重庆何航鞋业公司董事长何财明说:“一开始没有招录残疾人的想法,但经过税务部门的走访宣传,公司觉得录用残疾人不仅能帮助他们自食其力,还能享受税收优惠,觉得可行。”何财明透露,2023年初,公司安置2名残疾人,目前享受残疾员工工资加计扣除12万元。

“技能不足是制约残疾人就业的最大瓶颈,为残疾人匹配合适岗位也是一大‘堵’点。”重庆市残疾人联合会相关负责人坦言,重庆为残疾人定制直播带货、手机贴膜、特色小吃等好上手、易就业的培训内容,仅在大渡口区,手机贴膜一项就帮助266名残疾人就业。

保障残疾人就业需多方协同发力

“针对虚假挂靠残疾人证行为,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加大行政处罚力度等,另一方面要消除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帮助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在李建看来,企业招收残疾人,一方面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重庆通过实施“百千万惠残助残行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举措,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重庆税务部门聚焦辖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上门走访、政策找人等方式,主动向其宣传税费优惠政策,持续拓宽残疾群体就业路。

“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越多,享受的税收优惠就越多。残疾人就业人数达到企业职工总数的1.5%,就免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如果达到25%,还有更多税收减免优惠。”重庆市铜梁区税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强辉说,这就给缴纳残保金的企业留下了享受更多优惠的空间。

“原本对安置残疾人还有顾虑,但国家的支持政策都兑现到位,我们就没有顾虑了。”重庆睿拓汽车流体管路系统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谭垚说,在税务部门牵线下,公司累计安置残疾人71人,缓解了企业用工难题,不仅不再缴纳残保金,仅2023年就享受相关税收优惠400余万元。

重庆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王占伟告诉记者,将鼓励引导企业根据岗位结构和用工需求,增设适残岗位定向招聘残疾人就业,市残联也将根据企业招聘岗位情况和各类残疾人特点,向企业推荐适合的残疾人劳动者。同时,加强对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使用的监督,确保资金真正用于提高残疾人的就业质量和数量。对确实履行职责的企业,应当及时返还或者减少保障金,形成积极的反馈周期。

(来源:工人日报微信公号)

残疾人挂靠企业不上班违法吗

有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已经超过8500万。这个庞大群体有着强烈的就业需求,求职却举步维艰。12月29日,“2018中国融合就业年度论坛”在京召开,与会嘉宾就残疾人就业、权利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际劳工组织GBDN-中国分支协调人、融易咨询创始人周海滨向南都记者表示,近两年残疾人就业“挂靠”现象突出,已经成为残疾人融合就业最大的“竞争对手”。

残疾人融合就业面临哪些困难?

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处于弱势地位,这既有就业机会不均等、社会歧视以及设施欠缺的原因,也与残疾人长期受社会观念影响,无法正确看待自己,就业积极性不高,就业能力较差有关。

“从融合就业的视角来看,残障者就业能力不足,这是自己的事情,还是社会的事情?”北京能力发展研究所(ADI)负责人吕飞发问。她表示,大量残疾人有就业的需求,他们也承认自身能力不足,但是谁来帮助他们提高能力?提高能力后,雇主愿不愿意要他们?这些都是个未知数。

吕飞认为,残疾人个人因素之外,雇主、政府及残联机构等就业服务的能力也还不足。“比如雇主不知道去哪里招残障者,不知道招什么样的,不清楚相关法规。”她指出。

南都记者了解到,融合就业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倡导在合理便利与非歧视条件下推动无障碍工作环境的建设,促进各种类型的障碍者就业。融合就业不仅要求残障者提升自我能力,积极参与就业,同时也要求社会和雇主创造无障碍的就业环境,如雇主招聘时要平等聘用残疾员工,并提供其正常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条件。

社会公共环境“不融合”,残疾人便无法真正融合就业。视力障碍者徐健认为,残疾人就业要从如何出行开始。今年11月3日,她在北京携带导盲犬“呆萌”进地铁时被拒,在金台夕照站待了7个小时,该事件受到社会关注。

徐健也认为,残疾人往往无法自主择业,职业发展更是难题,而残疾人不仅想要一份工作,而且想要一份体面的工作,还要有职业发展。“现在残障者的职业发展是个空白,可能企业给了残障者一个机会,但是你干了八年十年也没有提升。我们要给残障者同等的职业发展的机会。”她说。

如何让企业愿意接纳残疾人?

此前据媒体报道,一些残疾人为了获得一定的收入和社保而选择了“挂靠”,即和企业签合同却不去上班,从而帮企业规避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

国际劳工组织GBDN-中国分支协调人、融易咨询创始人周海滨向南都记者表示,当前“挂靠”已经成为残疾人融合就业最大的“竞争对手”。“国内中小企业大多数都是‘挂靠’,就是假就业。”他说。

为促进雇主聘用残疾人就业,我国上世纪90年代便开始施行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制度,对于未能达标的雇主征收残保金,而且近两年,国家加大了残保金的征收力度。在此背景下,企业等雇主通过假招聘方式吸引残疾人“挂靠”,从而实现用看似合规的方式免缴残保金的目的。

企业为什么宁愿接受“挂靠”也不愿接纳残疾人?南都记者了解到,除了雇主面临诸如招聘渠道、岗位分析、安全风险、管理成本等方面挑战的原因外,雇主和社会的理念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中国残疾人劳动就业专业委员会委员顾莉莉认为,当下围绕残保金主题而针对雇主开展的一些培训,往往就是讲政策,只是告诉雇主如果雇佣残疾人可以免税、免残保金,这种方式为企业和社会灌输了错误的理念。

“这种理念就是,我是为了减免残保金才去接纳残疾人的,而不是因为企业本身需要才去接纳残疾人的,这是一种本末倒置。”她说。她认为,雇主培训应该让雇主明白,缴纳残保金是一种代偿行为,即企业确实没有条件来接纳残疾人,国家才让雇主缴残保金,且缴纳残保金不是根本目的,促进残疾人就业才是根本目的。

当然,让雇主愿意接纳残疾人,不仅要灌输理念,也要从雇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周海滨认为,为了鼓励企业聘用残疾人,不能一味说这种行为如何好,而是要让企业意识到雇佣残疾人可以帮助其解决问题。“在商言商,用商业的话语和企业对话。”他说。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胡明山

残疾人挂靠是什么意思

相信很多残疾朋友像我一样,在就业方面举步维艰,寻找各种各样的工作,大多数因为身体原因都面临着被拒,我们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第一次听到残疾证挂靠还是几年前,大概意思就是有些工厂或者公司会使用我们的残疾证,我们也不用去上班,每个月可以拿到600-800元不等。


图片源于网络

残保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保金主要用于残疾人的职业训练、职业教育、职业康复、残疾人的创业就业奖励、相关公益活动的支出以及重度残疾人的各项补贴发放。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职职工超过30人以上的企业需要向当地税务部门或国家税务部门上交一定的残保金,以此类推,职工越多的企业上交的残保金就越多,逾期或不交的将面临相应的处罚。


图片源于网络

残疾证挂靠:

部分企业或用人单位为了逃避上交残保金,会联合中介公司招收残疾人,用残疾证挂靠公司,一般都是需要一级、二级残疾证,从而达成逃税。本人亲身经历,之前有在网上发布找工作,就有中介联系我说残疾证可以挂靠,本人不需要去用人单位,合同一年一签,每个月600元,代缴社保等。唯一的要求就是每个月单位会发放2000元到银行卡,但自己只能留600元,其余的1400元需要返还给用人单位,这明显是妥妥的黑吃黑。

按照有关规定,招收残疾人的用人单位,需要按照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予以发放工资,也就是说每个月本应拿到2000元,但他们还要私吞1400元,自己只能留600元。也有些地方可以拿到1500~2000元每个月,但前提是自己需要一次性支付3000~5000元保障金。

很多残疾人可能觉得自己在家呆着也是呆着,能赚一点是一点,也就有很多人进行了残疾证挂靠。

图片源于网络

那么残疾证挂靠是否违法?

残疾证挂靠涉嫌违法,有的企业为了不缴或少缴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节省开支,甚至已经涉嫌偷税漏税,骗取国家政策补助,也采取“假用工”的方式来招收残障人,采取残疾人证挂靠的方式。

残疾证非法挂靠对企业和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官方认为这样做会伤害其他残疾人就业的权利,挂靠后残疾人不实际参加工作会与社会隔绝,用人单位假用工是违法行为,每年各地残联、税务部门都会对单位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进行审查,重点打击挂靠残疾证行为,发现违法行为单位和残疾人将承担对应的法律责任,同时挂靠还将波及到残疾人的诚信记录,对申请了低保、两项补贴的朋友福利可能会被取消。

图片源于网络

希望各位擦亮眼,不要捡了芝麻漏了西瓜,甚至走向违法的道路。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残疾人挂靠单位一般能挂几年,残疾人挂靠有什么骗局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