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婚男女,适婚以夏
大家好,由投稿人卞思来为大家解答适婚男女,适婚以夏这个热门资讯。适婚男女,适婚以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适婚适育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发优质内容享分成#
2024年民政部公布的结婚登记数据又让吃瓜群众们跌了一地的眼镜,全国结婚登记数居然跌到了610万对,比前一年少了足足20%。
这对国家层面来说算得上是暴跌了,而且创造了打1980年以来的最低值,更可怕的是离婚的人数却悄悄增加2.8万对。
经济学家付鹏指出,我们的人口问题根本就不是卡在二胎三胎上,而是结婚率太低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先来看看结婚人数为何突然掉这么多,现在适婚人群的数量本来就少了。2023年我国20-39岁的适婚人群规模为3.7亿,比起十年前的4.3亿整整少了6000万人。
这一缩水就让结婚的总基数少了一大截,再加上现在年轻一代越来越不想结婚,有些选择直接躺平,完全不考虑家庭生活。
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的平均初婚年龄已经突破30岁,晚婚成了常态,这还没算一大批不婚族和丁克族,婚姻对部分人来说已经成了选修课,
而且这几年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问题也对结婚率下降有不小影响,2020年人口普查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听上去还挺正常,但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实在是太大了,农村地区的性别比高达107.9,某些偏远省份超过了110,地方的小伙儿就算想结婚都不一定找得到对象。
现在中国男性在婚恋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不想结婚或没办法结婚的人也就随之增多了。性别比例问题让婚姻市场的蛋糕越来越小。
其实观念的变化还是重点,现在年轻人的观念已经和以前大不相同了,过去结婚成家是人生的必经之路,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女性一旦不嫁人就很难保障正常生活,现在可不是这样了,接受高教育的女性越来越多,绝大多数的女性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既然自己都能养活自己,对婚姻的要求自然就更高了。凑合过日子的婚姻已经不需要了,不幸福的婚姻那就直接离!
现在年轻人脑子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过得自由自在,而不是背上婚姻的包袱。
而且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也无形中影响了婚恋的选择,2024年我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高教育毛入学率也超过了60%。
越来越多年轻人想要先把学业搞定,事业搞稳定之后再来谈婚论嫁,相应的婚龄就推迟了,一推再推就拖成了不婚。接受教育的时间一长,就习惯了自由独立的生活,结婚的冲动可就自然下降,或许不是年轻人不愿意结婚,而是节奏变了。
再加上这几年短视频的崛起,以前婚后生活中的那些琐事或矛盾基本上都是隐私,但现在短视频把这些婚姻真相大喇喇地铺在所有人面前,结婚后的鸡毛蒜皮被无限放大,不管是孩子的照顾压力还是经济压力全都一清二楚。
许多未婚的年轻人看得心惊胆战,不婚或晚婚的想法也就萌芽了,现在互联网上已经开始流行不婚共识,传统的婚姻观念正在动摇。
再加上现在人们观念的改变,离婚好像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的事情了,以前结婚就得一辈子,无论生活有多不顺利都得凑合。现在女方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婚姻也因此变得十分纯粹,如果家里矛盾重重,将夫妻感情消磨殆尽,那一拍两散其实也没什么。
婚姻是让人生阶段更加升华的,如果不能让生活质量提升,结婚又有什么意义?过不下去干脆离,就这么简单直接。
婚姻寒冬年轻人敢离敢不婚的底气来源于社会结构的改变,过去的熟人社会已经慢慢被瓦解,城市化让我们都变成了陌生人。
以前小地方不结婚或离婚,口碑压力分分钟到家门口,现在都是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很少人会有闲心管别人的婚姻大事。
这种事情在大城市特别明显,每个人都是一颗孤独的原子,自己决定自己命运,反感外来的插手和议论,这就让不婚和离婚选择来得更为自由。婚姻大事不仅成了个人意志的选择,连传统的约束都不奏效了。
但这些变化真的只是经济压力带来的吗?还不仅是经济的事儿。房价、养孩子成本高的问题当然是婚姻市场的大山之一,一线城市的各方面开销压得很多年轻人快喘不过气了,想结婚但不敢结的大有人在。
就算是中产都会因生娃陷入各种焦虑,国内各方面都这么卷,很多人因为害怕负担选择了佛系,这种情况自然会影响到结婚率,不敢婚和不敢生是可以理解的选择。
但这又有点说不通,毕竟房价畸高的城市毕竟是少数,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的年轻人并不太面临房价高的问题,可为何这批人的结婚率也在下降呢?
其实关键还是在现代婚姻危机问题上,经济压力的碗是事实,该扣是必须得扣上的。如果只抓着这点不放,那就成了非要与大海硬碰硬的一条咸鱼。或许经济层面的压力只不过是多种矛盾积攒下来的宣泄口而已,复杂的生活前景和思维状态叠加成了整个婚姻让人恐惧的源头。
怕婚姻难到淌不过河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想法,人都是有畏难情绪的,既然婚姻这么难,会呛水就直接别跳河好了!
可从国家层面来说,解决结婚率低下的问题是头等大事,这关乎到整个民族的存亡问题,但要解决问题光靠吐槽或埋怨可没用。
既然问题多方面交织,解决的路径自然也需要多元并行,所以我认为,婚姻问题不能再单线作战了,必须得多管齐下。
现在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有了动作,只要方法得当,改革和措施不光是对婚姻和生育有帮助,对整个社会幸福感的提升都起作用。
提升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一个常见思路就是加大激励,特别是金钱上的补贴。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让人生畏,既然婚姻和生育很大一部分压力经济负担,政府可以适当增加补贴,推出针对年轻家庭的优惠政策。
这方面发达国家已经有了些成功经验,瑞典、法国和德国通过延长产假、增加育儿补贴、实行弹性工作时间措施,让年轻人在结婚生子后不至于生活质量大幅下降,用行政手段降低孩子的抚养成本。
这样父母双方就不需要在家庭和事业间焦虑,养孩子的负担也能稍微轻些,既能保住职场发展又能照顾好家庭,这对提升生育率显然有不小的促进作用。
我国这些年些地方已经开始推行相关政策,虽然还没全面铺开,但至少走出了第一步。
许多城市陆续推出生育补贴或延长产假政策,部分城市采取购房补贴、育儿津贴,效果正在慢慢显现。不过这种激励政策必须持之以恒。
生养孩子是个长期的过程,鼓励政策的效力也必须分阶段,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年轻人害怕结婚、恐惧生娃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但单靠金钱激励显然不够,婚恋观念的问题早已深入当下年轻群体,城市年轻男女早已不只盯着柴米油盐的基本温饱。
婚姻不仅是生理需求的结合,更是感情需求的维系,有些婚姻夫妻互相冷暴力,心理的消耗不仅毁了家庭,也毁了子女的成长环境。
所以民政部门也可以推出婚前辅导、婚姻家庭咨询服务,尽量通过事前指导、事后疏导来降低家庭破裂的概率,让新人更好地理解如何经营婚姻。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式,才是阻断婚姻寒冬侵袭的核心手段,这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原子化生存让熟人社会的监控压力骤减,大家对不婚、晚婚或离婚的态度自然宽松了不少,这样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可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未必是好事情,我们不能学习北欧国家那种太过宽松的婚姻观,也不能像阿富汗那样强行通过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来提升生育率。
在这方面或许国家还要下下功夫,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解决之道,将这些外来方案拿过来进行本土化改进!
现在不断加剧的高学历高不婚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高学历女性和男性都不愿意将就结婚,这在发达地区特别明显,上海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学历、工作稳定的女性结婚年龄推迟或直接不婚的比例逐年攀升。
过去传统思想中的男人养家、女人看娃的想法显然失效了,近年来网络有句调侃是有钱的单着是为了看风景,没钱的单着是怕走向深坑,可旱的旱死、涝的涝死的现象又真的健康吗?
参考资料:
结婚率走低,经济压力不是全部
2025-02-19虎嗅网
现在生育率的问题是年轻人结婚和恋爱的成本高,付鹏这话说到多少人心坎里了?
2022-01-16 观风闻
数据·明查|上半年结婚登记数创新低,中国人真的不结婚了?
澎湃新闻2024-08-09
适婚年龄
上周六,由见面随时随地,实时视频相亲的珍爱APP联合赞助的《中国新相亲》第二季第五期在东方卫视正式播出。本期是女生家庭版,在玻璃房内的五位女嘉宾能够实时观察场上男嘉宾的一举一动。三号由珍爱网推荐的男嘉宾刘畅因其39岁的年龄在场上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刘畅是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的一名大学老师,开场的一首猫王经典曲目《Love Me Tender Love Me too》惊艳了在玻璃房里的女嘉宾们。由珍爱网推荐的1号女嘉宾王佳君和4号女嘉宾丁文杰表示很喜欢音乐,和男嘉宾有共同语言。但是他39岁的年龄却让女嘉宾的父母们迟迟不肯推下幸福的小船,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俗话说的好“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到了年龄就要结婚。常听父母和亲戚说“你都老大不小了,该结婚了。”小编身边很多被催婚的人年龄都不固定,21—40岁不等,那么究竟多少岁是适婚年龄?到了适婚年龄就一定要结婚吗?就拿《中国新相亲》节目中的男嘉宾刘畅来说,为了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足足用了12年的时间,虽然期间有过交往的女生,但是也因为年龄原因不告而终。
当 80 后逐渐成熟,90 后慢慢步入适婚年龄,单身对于他们来说也成为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珍爱网用户数据显示,2017 年 90 后用户占比已高达43%,相比 2016 年增长了 5%;而 80 后为 36%,与 2016 年比下降 3%;70 后为 15%,与 2016 年占比相同;60 后为 5%,下降 1%。
其实,小编想说年龄并不是一个牢笼,不要把自己框在里面,它只是对你人生阅历的一个见证。感情中双方还是要有契合的三观,相同的兴趣爱好,有更多的共同语言。虽然现在的父母们不能够接受年龄差过大的婚姻,但这并不代表是对一个人的否定,儿女的幸福才是他们所看中的,毕竟以后子女的另一半是要陪伴他们彼此一生的。你们能够接受多大的恋爱差呢?
适婚是什么意思
如今,年轻人在30岁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三十而立”并不容易。除了职业发展方面的问题,他们中,有的人还在苦苦寻找适合自己的另一半,迟迟不能走入婚姻。不过,在婚恋问题上,不少年轻人不愿意勉强自己去迁就,而是选择听从自己的内心。当下的年轻人是怎么看待婚姻的?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764名18~35岁的年轻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3.1%的受访青年认为没有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认同婚姻必要性的男性受访青年(59.2%)多于女性受访青年(47.4%)。受访青年认为近年来结婚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婚育成本高和生活节奏快。
对婚姻持 “宁缺毋滥”态度的女性(43.9%)比男性(32.7%)多
居住在广东佛山的涂莉莉今年27岁,不久前和男友刚分手。她坦言在结婚年龄上从来不给自己设限,“如果只是因为‘适合’的婚育年龄到了就去结婚,那婚姻的意义何在?我觉得遇到想在一起、也能在一起过一辈子的人,才是最适合结婚的时候”。
25岁的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吴博和女友感情融洽,他认为,从人的生命力状态来看,25~30岁是婚育的最佳年龄,但也要考虑现实因素,“比如我现在就可以结婚,但我认为不适合,因为缺乏经济基础”。
调查显示,26~29岁是受访青年最认可的结婚年龄段,65.1%的受访青年选择了此项。18.4%的受访青年认为适婚的年龄段是30~35岁,9.6%的受访青年认为是20~25岁,6.9%的受访青年认为直到“遇到对的人”才适合结婚。
进一步分析发现,执着于找到“对的人”的受访青年中,女性(9.0%)略多于男性(4.6%);认为在20~25岁适合结婚的受访青年中,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比例最高(29.3%),远远高出排在第二位的本科学历受访青年(8.7%)。
“拥有幸福的婚姻可以让人得到更多快乐,但婚姻于我而言应该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而不能是被迫的。”涂莉莉说,目前她一个人也过得很好,有美好的婚姻是锦上添花,但没必要“完成任务式”地去结婚。
在吴博看来,是否结婚关系着是否要小孩,这是结婚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我不着急要孩子,所以不着急结婚”。
成都某培训学校老师廖颖(化名)今年26岁,已经结婚生子,“婚姻拉近了情侣之间的距离,生了孩子之后,我们就从爱情走到了亲情。如今生活变得平淡了,但也更真实、更踏实了。婚姻让我们更加完整”。
调查显示,53.1%的受访青年认为没有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38.6%的受访青年对婚姻的看法是宁缺毋滥。
进一步分析发现,受访青年中,认同婚姻必要性的男性(59.2%)多于女性(47.4%),同时对婚姻持 “宁缺毋滥”态度的女性(43.9%)也比男性(32.7%)多;分学历看,博士群体持这种观点的人(54.5%)最多。
国家高级心理咨询师周小鹏认为,现在以90后为主的适婚年龄的年轻人,更追求轻松愉快,90后的父母们也相对变得更开明。“90后的个性是:独立要强,自我觉醒。他们会更清醒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为自己和伴侣创造共同想要的生活,更好地生活”。
结婚率降低,67.5%受访青年归因于婚育成本高
吴博对记者说,经济因素让他在结婚的问题上感到精神压力非常大。“两个人恋爱时没有那么明显,一旦结了婚,男方无论是心理上的责任感还是实际中的责任都是很重的”。
涂莉莉觉得,一方面,如今女性在职场和社会上地位在提升,对自己的生活有决定权,也有自主经济能力,很多情况下不缺乏安全感。另一方面,结婚意味着要考虑房子、孩子的教育、双方父母养老等一系列现实问题,所以有的年轻人并不急着结婚。
为什么越来越多年轻人不着急结婚?调查显示,67.5%的受访青年归因于婚育成本高,不敢轻易走入婚姻;61.9%的受访青年归因于生活节奏快,没时间经营感情和婚姻。
23岁中国人民大学硕士研究生郭惠灵(化名)对记者说,她的的一位好朋友在24岁时嫁给了“心爱的人”,结果没过多久离婚了。“两个人需要时间去了解彼此,如果和不喜欢的、三观不合的人生活一辈子,太难受了”。
廖颖觉得,年轻人不结婚,或者是因为没遇到想结婚的人,或者就是崇尚自由,嫌婚后麻烦。而且现在年轻人的个性比较强,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磨合,对婚姻缺少信心。
郭惠灵认为,现在年轻人休闲娱乐的方式更多了,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很丰富,而且现在单身的心理负担变小了,结婚的动力也就弱了。
吴博认为,这一代年轻人相比父辈有了更好的物质条件,同时更加倾向于关注自己,这就会带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方式。
“现在,一些年轻人对于婚姻持不凑合、不勉强的态度。”周小鹏觉得,“如果父母婚姻关系不好、家庭成员关系不好,比较容易影响孩子,使他们看不到婚姻的美好”。
周小鹏分析,还有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一是怕麻烦;二是在性这件事上更加开放;三是生活乐趣更多了。“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机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乐趣,能在同性的朋友间得到关心、支持,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恋爱和婚姻的渴望。还有一些年轻人,认为婚姻得建立在稳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他们会先把所有精力放在自己的工作中,选择先赚钱再脱单”。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年轻人不着急结婚”这个现象不是他们主观不愿意,而是客观原因的限制,导致结婚率降低。“很多年轻人是希望找到自己另一半的。但他们与80后不同的是,他们的成长环境使其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生活态度等都有所变化,与他人融合度较以前会降低,会更多地考虑自身的感受,容易产生分歧。另外,他们工作压力增大,没有时间和精力谈情说爱,同时又有网络可以排解情绪”。
受访青年中,已婚者占67.1%。男性占48.1%,女性占51.9%。学历上,本科学历的占82.5%,硕士学历的占10.3%,高中及以下的占6.6%,博士及以上的占0.6%。
(原题为:《26~29岁是受访青年最认可的结婚年龄段》)
适婚以夏小说免费阅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洁 广州报道
近日,民政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数为610.6万对。相对于2023年,2024年结婚登记数据同比下降20.5%,创下近年来的新低。
一些地方也于近期发布了结婚数据。比如,2月12日,据当地媒体报道,2024年湖南结婚登记总数为22.79万对,相较于2023年的29.98万对减少7.19万对,同比下降19.3%。事实上,从目前各地发布的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来看,地方去年登记结婚的人数普遍下降。
“主要受了疫情后补偿性结婚潮的影响,2023年结婚登记数据短暂回升至768万对,但之后结婚对数很快便跌回常态,下降的总趋势是没变的。”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后、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特别副研究员史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导致各地结婚登记数量下降的原因颇为复杂,但有两个因素不能忽视:首先,地方的结婚人员平均年龄不断推迟;其次,适婚年龄人口数量下降明显。
如果将20—39岁计算为适婚年龄人口(根据数据的不同,有时为20—40岁),根据中国统计年鉴,适婚年龄人口的占比从2013年的占总人口比重31.97%,下降到2023年的26.29%,10年降幅超过5个百分点。
从地方来看,适婚年龄人口的下降也相当快。以北京为例,根据北京统计年鉴的数据,2023年适婚年龄人口为716.2万人,较2013年的923.1万下降超过200万人,不过占总人口比重仍然达到32.8%。事实上,这一占比并不算低,一些省份的适婚年龄人口早在2020年已经下降到占比25%以下,并呈现持续下跌的局面。
地方结婚数量普遍下降近期,多地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登记信息。
比如,人口第一大省广东近日发布了广东民政事业统计季报(2024年第四季度),根据报告信息,2024年1—12月,结婚登记数量为51.2万对,而在2023年1—12月,广东的结婚登记数量为63.2万对。
一线城市广州和深圳在2024年的结婚登记数量分别为83712对和91926对,较2023年也有所下降。
不仅仅是广州和深圳,同为一线城市的上海也公布了2024年的结婚登记数量,2024年,上海共办理结婚登记90167对。在2023年,上海办理的结婚登记为104210对。
此外,北京尽管尚未公布2024年的整体数据,但2024年前三季度,北京结婚登记数量为8.9万对,相对于2023年前三季度的9.7万对有明显下跌,2024年结婚对数下降几乎已成定局。
不仅仅是一线城市,不少省份和地级市也已经发布了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比如,根据云南发布的民政事业统计季报表,2024年结婚登记数量为26.2万对,较2023年的28.8万对有所下跌。
连云港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结婚登记数量与2023年相比减少5456对,同比下降约22.4%。
扬州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20727对新人喜结连理,比2023年减少4652对。
丹阳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共有2822对新人登记结婚,相较于2023年,减少了900余对。
目前来看,2024年各地发布的结婚人数普遍下降,但不少地方比如云南的跌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史薇表示,2024年结婚对数下降是正常现象,是过去十余年结婚对数下降趋势的延续。“从短期因素看,原因包括2023年疫情后婚育补偿效应基本释放完毕,同时2024年是‘无春年’,受传统观念影响,部分人推迟结婚。从长期因素看,包括适婚人口减少、初婚年龄推迟、婚姻观念转变、经济压力增大等。”
适婚年龄人口下降“加速度”从已经发布的数据看,结婚年龄推迟的问题,在大城市和小城市都同样明显。
2024年,上海全市结婚人员平均年龄为34.9岁。其中男性35.8岁,女性34岁。全市初婚平均年龄30.1岁。
连云港全市结婚人员平均年龄为31.43岁,其中男性32.05岁,女性30.8岁,全市结婚登记平均年龄逐年提高。从初婚年龄看,连云港全市初婚平均年龄27.86岁。
史薇指出,近年来,中国结婚年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推迟趋势,且30岁以上结婚人数占比逐渐上升。结婚年龄的推迟不仅压缩了结婚窗口期,还通过进度效应减少了每年进入婚姻的人数。
然而,另外一个因素对于结婚人数的持续影响或许更大,这就是我国适婚年龄人口数量快速下跌。
中国统计年鉴2024,透露出我国最新适婚年龄人口的信息。2023年,我国在20—24岁、25—29岁、30—34岁和35—39岁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分别为4.97%、5.69%、7.64%、7.99%,20—39岁的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为26.29%。
这一占比较2013年、2020年均有明显下跌。中国统计年鉴和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3年、2020年我国适婚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31.97%、27.66%。
这一趋势是否有可能改变?目前看来,适婚年龄人口下降的趋势难以改变,且在最近10年呈现加速下跌的趋势。
以202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来看,当年30—34岁、35—39岁年龄段的人口分别为12414.52万人、9901.29万人。而10—14岁、15—19岁的人口分别为8525.60万人、7268.41万人。
这意味着,随着2020年的35—39岁的人口在2025年退出适婚年龄人口,15—19岁进入适婚年龄人口较之大幅减少超过2600万人。此外,在2030年,2020年30—34岁年龄段人口退出适婚年龄人口之后,当年10—14岁年龄段人口进入适婚年龄,也较之大幅减少超过3800万人。
史薇表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2020年,15—35岁青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33.5%下降到27.2%。同时,80后、90后、00后存活人口分别为2.14亿人、1.78亿人和1.55亿人,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20—40岁的适婚年龄段人口数量的大幅下滑,将导致结婚对数减少。预计2023—2043年,20—40岁人口将继续减少16.9%,这意味着未来结婚对数可能继续处于低位。
如何应对“结婚难”?事实上,我国一些地方曾经出现过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提升的阶段。
以公布了每年人口年龄构成的北京为例,根据统计年鉴,2009年北京20—39岁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为40.2%,这一数据在2013年上涨到43.6%。
到了2020年,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的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仍然高达36.09%,在各个省份中排名第二位,仅次于广东,也远超全国27.66%的水平。
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偏高,并不仅仅出现在北京,上海和天津也是如此。2020年,上海、天津的适婚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35.21%、31.34%,也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这些大城市高校林立,且大量外地的年轻人口流入,提升了当地的适婚年龄人口占比。
从最新的数据来看,大城市的适婚年龄人口下降较快。仍以北京为例,2023年,北京的适婚年龄人口为716.2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32.8%。这一数据较2013年的923.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43.6%,下降超过200万人、10.8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即使是适婚年龄人口占比较高的大城市,也开始面对“结婚难”的问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城市的一人户占比为27.53%,在一线城市和重点二线城市独居青年数量更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和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城市的一人户占比相对较低,镇的一人户占比为23.81%,农村为23.96%,由此可见大城市一人户的占比更高。”史薇表示。
怎么办?打造更为友好的婚恋、生育环境,是重点之一。近期,上海印发《上海市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提出构建新型婚育文化。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婚姻登记服务,倡导健康文明、简约适度的婚姻文化、优化线上公益类婚恋交友平台服务等。同时,依托全市婚姻登记机构,开展婚姻咨询、生育指导、家庭辅导等“婚育一站式”服务。
史薇表示,未来,政府可以进一步加强经济支持,扩大各项补贴的范围、力度,针对企业、个人实施税收减免,进一步完善幼托体系,让家长没有后顾之忧。同时,逐步转变年轻人的观念,加强婚姻教育、引导,帮助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促进现代家庭观念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观念。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适婚男女,适婚以夏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