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资银行一览表,中国外资银行有哪些
大家好,由投稿人禹伟宇来为大家解答中国外资银行一览表,中国外资银行有哪些这个热门资讯。中国外资银行一览表,中国外资银行有哪些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外资银行有哪几家
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外资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情况一直备受关注。自2006年中国履行WTO承诺、逐步放开金融市场以来,外资银行在中国经历了从快速扩张到稳健发展的阶段。
外资银行业务定义
根据《外资银行管理条例》(2019年修订),外资银行是指依照中国法律法规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独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和外国银行代表处。其中:
外商独资银行:由一家外国银行单独出资或与其他外国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中外合资银行:由外国金融机构与中国公司或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外国银行分行:在境外注册并经所在国家或地区监管当局批准的商业银行在中国设立的分行。外国银行代表处:主要负责市场调研和业务联络等非营业性活动。外资银行的监管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负责。其国际合作司(港澳台办公室)承担外资银行的非现场检查、风险分析和监管评价等工作,并根据风险监管需要开展现场调查和个案风险处置。
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对公业务,在零售业务方面主要如下:
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可从事银行卡等零售类业务。外国银行分行:仅可吸收中国境内公民每笔不少于50万元人民币的定期存款。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允许已获准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外国银行管理行授权其他分行开展相关业务。跨境业务协作:可依法与母行集团开展境外发债、上市、并购、融资等境内外业务协作。外资银行的整体市场数据
截至2024年6月末,中国共有41家外资法人银行,其中37家为外商独资银行,1家为中外合资银行,3家为外资共同持股。此外,外资银行在中国共设立了116家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888家。外资法人银行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上海有21家,北京9家,深圳5家,南京3家,其余3家分别位于厦门、珠海和天津。
外资银行总资产在2023年底达到3.86万亿元人民币,占同期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0.76%。这一比例较2016年的1.26%有所下降,显示出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相对规模有所缩小。
外资银行的总资产在2023年达到3.86万亿元人民币,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0.76%。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元的外资法人银行有11家。
资产质量
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10%,远低于同期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1.56%。
根据我国现行监管标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应控制在5%以内。从2023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外资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处于较低水平,平均为0.85%,远低于监管上限。在14家公布数据的外资银行中,华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高,达到2.54%,但这一水平在外资银行中仍处于较高位置。其他如南洋商业银行、东亚银行、友利银行和花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38%、1.37%、1.09%和1.05%,均低于外资银行平均水平。
尽管外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整体较低,但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其风控能力一定更强。外资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时,有更多动力选择将不良贷款转让给境外母行,因为母行需要并表核算相关资产。这一操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贷款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但也可能掩盖了部分风险。相关规则包括《关于做好对外转让债权外债管理改革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外资〔2016〕1712号)和《境内信贷资产对外转让试点业务操作指引》(粤汇发〔2020〕15号)。
在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方面,银保监会在2018年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从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从2.5%调整为1.5%-2.5%。2023年数据显示,外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普遍符合监管要求,且处于各类银行中的较高水平。例如,摩根大通银行(中国)的拨备覆盖率达到367.87%,远高于监管要求。然而,2024年以来,外资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呈现下降趋势。在贷款拨备率方面,仅摩根大通银行(中国)低于监管要求。
总体来看,外资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表现较为稳健,但其不良贷款处置方式和拨备覆盖率的变化仍需关注。
资本充足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2019年修订),外商独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1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目前,40家外资银行中,注册资本最大的是汇丰银行(中国),达到154亿元人民币,而最小的四家银行注册资本刚好满足10亿元的监管要求。
外资银行整体资本充足率较高。截至2024年9月末,外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高达19.97%,远高于监管要求的10.5%,也高于商业银行整体15.62%的水平。这一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反映了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稳健经营策略,但也可能意味着其资本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根据资本新规,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分别为7.5%、8.5%和10.5%。对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上述指标要求分别为8.5%、9.5%和11.5%。截至2023年底,外资法人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部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远高于监管标准。例如,瑞士银行(中国)的资本充足率高达311%,而摩根士丹利国际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达到138%。过高的资本充足率可能表明银行的资本配置能力有待优化,股东注资未得到充分利用。
外资银行的业务特点
(一)信贷资产占比低外资银行的信贷资产在其总资产中占比仅为37.51%,显著低于中国银行业整体的48.53%。这一现象主要源于外资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市场定位。外资银行更多地聚焦于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市场,其业务涵盖外汇交易、衍生品交易以及跨境结算等高附加值领域。例如,渣打银行(中国)和汇丰银行(中国)的外汇交易和跨境结算业务占其总业务量的较大比例。
相比之下,中资银行的信贷资产占比通常在50%以上,甚至更高。以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为例,这两家银行的信贷资产占比分别为55%和58%。中资银行凭借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强大的市场渗透能力,广泛涉足零售贷款、企业贷款等多个领域。其信贷资产的高占比反映了中资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和促进消费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对公贷款占据主要地位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结构以对公贷款为主,个人贷款领域的拓展面临较大挑战。截至2023年末,已披露贷款分类信息的31家外资银行中,有11家银行完全未开展个人贷款业务。这一现象反映了外资银行在市场定位上的策略选择,更倾向于服务跨国企业和国际客户。例如,汇丰银行(中国)和渣打银行(中国)的对公贷款占比分别高达85%和80%。
中资银行则在对公和个人贷款领域均有广泛布局。以工商银行为例,其个人贷款和企业贷款占比分别为40%和60%。中资银行凭借其强大的网络和客户基础,在零售贷款、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金融服务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部分外资银行通过联合贷和助贷模式参与互联网贷款业务,但整体规模有限。渣打银行(中国)和东亚银行(中国)在这一领域较为活跃,通过与国内互联网平台合作,提供小额贷款和消费金融产品。然而,外资银行在这一领域的参与度仍然较低,主要受限于其风险控制策略和市场定位。例如,渣打银行(中国)的互联网贷款规模仅占其总贷款的5%。
中资银行在互联网贷款领域表现活跃,通过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推出多种消费金融和小额贷款产品。以蚂蚁金服和微众银行为例,它们与中资银行的合作推动了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快速发展。中资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技术能力和广泛的用户基础,在互联网贷款市场中占据重要地位。例如,建设银行的“快贷”产品在2023年的贷款规模达到了数千亿元人民币。
(四)风控严格合规外资银行以其严格的风险控制措施著称,不良贷款率通常较低,仅为1.10%,远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外资银行采用国际先进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合规体系,确保其在高风险业务中的稳健表现。例如,汇丰银行(中国)的不良贷款率仅为0.8%,显示出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优势。
中资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不良贷款率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以工商银行为例,其不良贷款率为1.5%,显示出其在风险控制方面的稳健表现。然而,中资银行在快速扩展业务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中资银行需要在风险控制和业务扩展之间找到平衡,以确保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外资银行和中国本土银行在信贷资产占比、业务结构、互联网贷款参与度以及风险控制等方面各有优势。外资银行凭借其国际经验和严格的风险控制,在跨境业务和高净值客户服务方面具有优势;而中资银行则凭借其广泛的客户基础和多元化的业务结构,在国内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两者在竞争中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进程。虽然其在中国金融体系中的占比相对较小,但其对中国金融业开放的诚意和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未来,外资银行需要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环境,同时政策层面也需要进一步优化监管框架,以促进外资银行的健康发展。(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中国外资银行排名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黄子潇 深圳报道
2006年圣诞节前夕,中国履行WTO入世承诺,原中国银监会批准了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开启了外资银行在华展业的新起点。
18年后的今日,我国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增长至41家,但整体资产规模仅与一家头部城商行相当。有业内专家认为,外资银行的发展与预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市场渗透率不高,且面对的监管环境比较复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8月9日发布的二季度数据显示,外资银行上半年共实现149亿净利润,约占银行业整体1.2%;净息差为1.46%,低于银行业1.54%的平均水平,但同比收窄幅度较大型银行、股份行略少。
从业务特点来看,外资银行相较中资银行更聚焦于对公业务,部分外资行在中国内地不做个人业务。
此外,外资银行正加速以资本方式入局中国内地。今年初,多家外资银行增持了中国城农商行股份,专家表示此举有助于中资银行在短期内充实资本金,长期带来更多国际资本,从而资金实力和全球资本运作经验。年初,监管取消外资对银保机构持股比例限制,为外资银行的扩展提供了新契机。
面临着行业性的息差收窄,对公业务的路径依赖,在华业务限制的不断放开,外资银行的未来十年又将如何?
梯队分化的外资银行
据年报数据,从资产规模来看,41家外资法人银行总规模约为3万亿元,与一家头部城商行体量相当。从净利润来看,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外资银行上半年共实现149亿净利润,约占银行业整体1.2%,相较去年同期的116亿有所提升。
整体规模利润占比不大,是否意味着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与预期仍有一定差距?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外资银行份额相对较低,原因在于中资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张。过去二十年,得益于房地产城投的拉动模式,中资银行规模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而外资银行的对公业务多在跨境制造业,与地产模式相对不匹配,难以达到中资银行增速。但自外资银行法人化以来,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中国市场的介入深度的不断增强,这一成绩也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外资银行中也逐步分化出了多个梯队。
按照2023年末资产规模来看,汇丰银行(中国)以6166.83亿元的规模位于外资行第一;次席为规模达3219.97亿元的渣打银行(中国)。然而,第3至11名差距不大,均处于1000至2000亿的区间,由高至低依次为东亚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星展银行(中国)、三菱日联银行(中国)、南洋商业银行(中国)、富邦华一银行、三井住友银行(中国)、瑞穗银行(中国)、华商银行。
从规模变化来看,2023年,汇丰中国、渣打中国实现了资产规模正增长,但东亚中国、花旗中国、三家日资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缩表。其中两家银行变化幅度较明显:渣打中国规模同比上升18.2%,该行年报解释称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资余额、拆放同业余额以及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上升所致。恒生银行(中国)规模在去年降至1000亿以下,同比降幅达21.5%。该行年报显示,各项贷款降低约186亿元,其中对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的信贷投放大幅下降。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过去一年,该行在信贷投放上变得更为谨慎,这对贷款规模产生了影响。去年该行通过降低贷款中房地产行业的比重,来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
同时,外资银行的盈利状况也出现了分化。2023年,渣打中国实现了34.3%的净利润增幅,但东亚中国的净利润减幅高达86.72%。
此外,二季度末外资银行净息差为1.46%,低于银行业1.54%的平均水平,但同比收窄幅度较大型银行、股份行略少。
“息差收窄给银行业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星展中国也同样出现了这一情况。不过,对比其他外资行、中资银行,星展中国的息差收窄的幅度相对较小。” 星展中国行长郑思祯在星展银行2024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一家日资银行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该行的企业客户有部分外币收汇,因此该行吸收了部分美元存款。随着当时美金浮动利率上升,但对客利率不变,银行会因此获取一定收益。
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多数外资银行更聚焦对公业务,一方面服务中国内地企业出海至所在国(地区),另一方面服务所在国(地区)企业落地中国内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发稿, 41家外资银行中有33家披露了贷款业务结构。记者计算发现,33家银行对公贷款规模加总占总贷款规模比重约78.6%,其中13家个人贷款规模为零。
整体来看,行业头部的外资行拥有一定规模的个人银行业务。究其原因,外资银行多聚焦于高净值人群,达到一定的体量才足以支撑其高端财富管理业务。另一方面,外资行的开户门槛较高,以汇丰中国卓越理财为例,若日均余额不足50万元,则会收取账户服务费。
同时,近期也有外资银行停止了其个人银行业务。6月11日,花旗与汇丰分别宣布,花旗向汇丰出售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完成交割。花旗银行(中国)行长陆烜表示,未来该行会更加专注于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
与保留了部分个人业务的头部外资行相比,腰部、尾部的外资行通常聚焦于企业客户在中国内地和所在国(地区)的双向迁移,这一模式在日资银行中最具代表性。瑞穗银行(中国)年报显示,该行以投资落户中国各地的日资企业、跨国企业和中资本土企业为对象开展业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若银行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度较高,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带来较为稳定的收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不过,曾刚认为,外资银行不一定需要为了追求规模而改变经营策略。外资银行在跨境结算、贸易融资方面已经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关系,可以在这一方面继续延伸。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行缺少线下网点,其数字化进程也未跟上中资银行,因此优势并不明显。
此外他表示,外资银行在不良率、净息差上维持着不错的水平,这一稳健的风格也值得中资银行业学习。
加速增持中资银行随着银行业开放的逐步推进,外资银行正加速以资本方式入局中国内地。
今年年初,星展银行增持深圳农商银行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由13%升至16.69%;法国巴黎银行作为第一大股东再次增持南京银行7986.85万股,增持完成后,法国巴黎银行持股占比由16.37%,提高到17.04%。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表明了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长期承诺。通过增持股份,外资银行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本地化合作,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和动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增持中资银行会对后者的流动性创造、风险承担方面产生相应影响。
宋科表示,外资增持中资银行有助于后者短期内充实资本金,长期也带来更多国际资本,从而增强资金实力和全球资本运作经验。研究表明,外资持股通过向中资银行委派董事或高管可降低中资银行风险承担,并表现出更低的总体违约风险、资本短缺风险、资产风险等。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达19.47%,已经连续多时处于同业中最高水平。
究其原因,他表示,根据相关管理条例,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不能发行金融债券、仅能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币有价证券等限制。此类限制导致外资银行资金周转较慢,闲置资金较多。
其次,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复制母行模式。在法人化转制初期,由于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拓展缓慢。短期资本消耗性资产(如票据贴现和非银行同业业务)虽能平衡资本利用率,但由于风控体系严谨,不会单独加大杠杆。外资银行的资产端业务尚未充分发展起来。
因此,如何平衡资金利用效率以及资产充足率,仍会是外资银行要面对的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中国外资银行名单
2006年圣诞节前夕,中国履行WTO入世承诺,原中国银监会批准了9家外资银行在中国境内的分行转制为法人银行,开启了外资银行在华展业的新起点。
18年后的今日,我国外资法人银行数量已增长至41家,但整体资产规模仅与一家头部城商行相当。有业内专家认为,外资银行的发展与预期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其市场渗透率不高,且面对的监管环境比较复杂。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8月9日发布的二季度数据显示,外资银行上半年共实现149亿元净利润,约占银行业整体1.2%;净息差为1.46%,低于银行业1.54%的平均水平,但同比收窄幅度较大型银行、股份行略少。
从业务特点来看,外资银行相较中资银行更聚焦于对公业务,部分外资行在中国内地不做个人业务。
此外,外资银行正加速以资本方式入局中国内地。今年初,多家外资银行增持了中国城农商行股份,专家表示此举有助于中资银行在短期内充实资本金,长期带来更多国际资本,从而增强资金实力和全球资本运作经验。年初,监管取消外资对银保机构持股比例限制,为外资银行的扩展提供了新契机。
面临着行业性的息差收窄,对公业务的路径依赖,在华业务限制的不断放开,外资银行的未来十年又将如何?
据年报数据,从资产规模来看,41家外资法人银行总规模约为3万亿元,与一家头部城商行体量相当。从净利润来看,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8月9日发布的数据,外资银行上半年共实现149亿元净利润,约占银行业整体1.2%,相较去年同期的116亿元有所提升。
整体规模利润占比不大,是否意味着外资银行在华发展与预期仍有一定差距?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外资银行份额相对较低,原因在于中资银行规模的迅速扩张。过去二十年,得益于房地产城投的拉动模式,中资银行规模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而外资银行的对公业务多在跨境制造业,与地产模式相对不匹配,难以达到中资银行增速。但自外资银行法人化以来,机构数量的不断增加,对中国市场介入深度的不断增强,这一成绩也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外资银行中也逐步分化出了多个梯队。
按照2023年末资产规模来看,汇丰银行(中国)以6166.83亿元的规模位于外资行第一;次席为规模达3219.97亿元的渣打银行(中国)。然而,第3至11名差距不大,均处于1000亿元至2000亿元的区间,由高至低依次为东亚银行(中国)、花旗银行(中国)、星展银行(中国)、三菱日联银行(中国)、南洋商业银行(中国)、富邦华一银行、三井住友银行(中国)、瑞穗银行(中国)、华商银行。
从规模变化来看,2023年,汇丰中国、渣打中国实现了资产规模正增长,但东亚中国、花旗中国和三家日资银行均有不同程度的缩表。其中两家银行变化幅度较明显:渣打中国规模同比上升18.2%,该行年报解释称主要是由于金融投资余额、拆放同业余额以及发放贷款和垫款余额上升所致。恒生银行(中国)规模在去年降至1000亿元以下,同比降幅达21.5%。该行年报显示,各项贷款降低约186亿元,其中对房地产行业、金融行业的信贷投放大幅下降。
一位外资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过去一年,该行在信贷投放上变得更为谨慎,这对贷款规模产生了影响。去年该行通过降低贷款中房地产行业的比重,来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
同时,外资银行的盈利状况也出现了分化。2023年,渣打中国实现了34.3%的净利润增幅,但东亚中国的净利润减幅高达86.72%。
此外,二季度末外资银行净息差为1.46%,低于银行业1.54%的平均水平,但同比收窄幅度较大型银行、股份行略少。
“息差收窄给银行业带来比较大的压力,星展中国也同样出现了这一情况。不过,对比其他外资行、中资银行,星展中国的息差收窄的幅度相对较小。”星展中国行长郑思祯在星展银行2024粤港澳大湾区论坛上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表示。
一家日资银行人士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由于该行的企业客户有部分外币收汇,因此该行吸收了部分美元存款。随着当时美金浮动利率上升,但对客利率不变,银行会因此获取一定收益。
零售难以建立优势与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相比,多数外资银行更聚焦对公业务,一方面服务中国内地企业出海至所在国(地区),另一方面服务所在国(地区)企业落地中国内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发稿,41家外资银行中有33家披露了贷款业务结构。记者计算发现,33家银行对公贷款规模加总占总贷款规模比重约78.6%,其中13家个人贷款规模为零。
整体来看,行业头部的外资行拥有一定规模的个人银行业务。究其原因,外资银行多聚焦于高净值人群,达到一定的体量才足以支撑其高端财富管理业务。另一方面,外资行的开户门槛较高,以汇丰中国卓越理财为例,若日均余额不足50万元,则会收取账户服务费。
同时,近期也有外资银行停止了其个人银行业务。6月11日,花旗与汇丰分别宣布,花旗向汇丰出售中国内地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完成交割。花旗银行(中国)行长陆烜表示,未来该行会更加专注于企业和机构客户业务。
与保留了部分个人业务的头部外资行相比,腰部、尾部的外资行通常聚焦于企业客户在中国内地和所在国(地区)的双向迁移,这一模式在日资银行中最具代表性。瑞穗银行(中国)年报显示,该行以投资落户中国各地的日资企业、跨国企业和中资本土企业为对象开展业务。
有业内人士认为,若银行对单一业务的依赖度较高,虽然能够在短期内带来较为稳定的收益,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局限性。
不过,曾刚认为,外资银行不一定需要为了追求规模而改变经营策略。外资银行在跨境结算、贸易融资方面已经与客户建立了长期关系,可以在这一方面继续延伸。在零售业务方面,外资行缺少线下网点,其数字化进程也未跟上中资银行,因此优势并不明显。
此外他表示,外资银行在不良率、净息差上维持着不错的水平,这一稳健的风格也值得中资银行业学习。
加速增持中资银行随着银行业开放的逐步推进,外资银行正加速以资本方式入局中国内地。
今年年初,星展银行增持深圳农商银行成为后者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由13%升至16.69%;法国巴黎银行作为第一大股东再次增持南京银行7986.85万股,增持完成后,法国巴黎银行持股占比由16.37%,提高到17.04%。
中国人民大学深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科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表明了外资银行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和长期承诺。通过增持股份,外资银行可以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通过本地化合作,更好地理解和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需求和动态,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增持中资银行会对后者的流动性创造、风险承担方面产生相应影响。
宋科表示,外资增持中资银行有助于后者短期内充实资本金,长期也带来更多国际资本,从而增强资金实力和全球资本运作经验。研究表明,外资持股通过向中资银行委派董事或高管可降低中资银行风险承担,并表现出更低的总体违约风险、资本短缺风险、资产风险等。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银行资本充足率达19.47%,已经连续多时处于同业中最高水平。
究其原因,他表示,根据相关管理条例,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业务仍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不能发行金融债券,仅能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股票以外的其他外币有价证券等限制。此类限制导致外资银行资金周转较慢,闲置资金较多。
其次,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的风险控制体系主要复制母行模式。在法人化转制初期,由于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拓展缓慢,短期资本消耗性资产(如票据贴现和非银行同业业务)虽能平衡资本利用率,但由于风控体系严谨,不会单独加大杠杆。外资银行的资产端业务尚未充分发展起来。
因此,如何平衡资金利用效率以及资产充足率,仍会是外资银行要面对的问题。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中国外资银行排名一览表最新
在中国,外资银行以其独特的国际视野、以及多元化的金融产品服务,成为了金融市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这些银行不仅为中国市场带来了国际先进的金融理念和服务模式,还积极推动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专业化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1845-1890年间,外资银行在华开设16家银行,总分行、代理机构79处。我们能接触到的外资银行主要有:
首都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华侨永亨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德意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韩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新韩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企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法国兴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国民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盘谷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东方汇理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华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永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大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友利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
中信银行国际(中国)有限公司、 创兴银行有限公司、 集友银行有限公司、 蒙特利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三菱日联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永隆银行有限公司 开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厦门国际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渣打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富邦华一银行有限公司、 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三井住友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瑞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涉及到的外资银行名单比较多,今天首先介绍几个比较热门的外资银行
汇丰银行HSBC:1864年,在香港建立,1865年,开始营业 。创始人托马斯·萨瑟兰,1865至1942年,汇丰银行的业务主要有国际汇兑、发行纸币、存贷款业务、经办和举放对中国政府的外债、管理中国的关税、盐税业务等 。1949年,汇丰银行上海分行,经中国中央政府特批,继续经营外汇业务,2007年4月2日,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开业,位列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第67位。
花旗银行Citibank(源于上海市民的习惯称呼),属于花旗集团,前身为1812年成立的“纽约城市银行”。经过近两个世纪发展,现已成为美国大银行之一,并在全球近150国设有分支机构,总部位于纽约市。2012年9月19日,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在上海宣布其信用卡业务正式运营。
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银行创立于1853年,是一家领先的国际银行,总部位于英国伦敦,渣打银行从1858年在上海设立首家分行开始,在华业务从未间断。中国是渣打集团最为重要的战略性市场之一,也是集团网络收入的最大贡献者。
东亚银行BEA1918年在中国香港成立,一直致力为中国香港、中国内地,及世界其他主要市场的客户,提供全面的零售及商业银行服务。1920年,东亚银行于上海成立首间分行。
星展银行DBS新加坡星展银行(DBS),原名新加坡发展银行,是新加坡最大的商业银行。银行成立于1968年,原为新加坡政府成立的一家发展融资机构。星展于1993年进入中国,在北京设立驻华办事处。1995年,星展在上海设立了在华第一家分行,2010年2月3日,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中心的星展银行大厦正式启用,成为星展银行在中国区的总部。
恒生银行Hang Seng Bank于1933年3月3日,由林炳炎、何善衡、梁植伟、盛春霖及何添创立,是一间以中国香港及中国大陆业务为重点的银行,是汇丰集团成员之一。成为大中华区具领导地位之区域银行,重心是华南及长江三角洲一带。
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大通银行成立于1799年,2004年1月14日,摩根大通银行与第一银行公司(BankOneCorp)宣布合并,组成规模仅次于花旗集团公司的美国第二大银行。在1980年,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由于中国在1990年开始飞速增长,摩根大通开始扩大其在中国的业务并将中国作为业务重点,在上海和天津设立代表处,并在上海和深圳交易所获得B股交易席位。
这些外资银行积极在中国开展业务,为中外贸易提供金融支持。外资银行不仅为国内客户服务,也为国内外的企业提供服务,进一步推动中国的金融发展和服务质量提升。
因内容较多,本次重点介绍了一部分外资银行名单,下期继续讲述,如有更多见解,请大家补充讨论[笑]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中国外资银行一览表,中国外资银行有哪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