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者与动机在线阅读,犯罪者与动机全文阅读
大家好,由投稿人宋兴伟来为大家解答犯罪者与动机在线阅读,犯罪者与动机全文阅读这个热门资讯。犯罪者与动机在线阅读,犯罪者与动机全文阅读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犯罪动机与人格
暴力犯罪是自然犯罪的典型表现,它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在其《善恶的彼岸》中说:“当你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回望着你!”让我们沿着哲人的思路,以犯罪心理学的视角来分析暴力犯罪的心理动机。
第一层次:暴力犯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犯罪是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不存在“天生犯罪人”(至少在整体上不存在,极少数个案除外)。当你与恶的力量生活在一起足够久的时候,你也会受到它的影响,哪怕你浑然不知,哪怕你本来是在与它对抗中存在。正如尼采所言,“与恶龙纠缠太久,你也会变为恶龙”。具体而言,耳濡目染恶的行为方式,会降低你对它的敏感性与防卫性,它渐渐地浸透到你的身心之中,进而改变你对暴力行径的态度与情感。一旦它不知不觉中成为了你身心的一部分,在合适的条件或者情景诱发下,它就会成为诱发恶的行为动力。所谓“凝视深渊”并不一定是直接参与“深渊的活动”,也可能是观察或一般性接触。这就是心理学中“间接观察同样具有行为感染与模仿的强化效果”之“旁观者效应”。这种恶的影响力在两种人群中需要特别注意:一是人生观尚未成熟定型的青少年,“成人感意识”与“精力旺盛”使他们容易受到暴力原始力量的诱惑,成为“英雄主义”(实为“哥们义气”)的牺牲品;二是刑事司法人员(尤其是刑事警察与暴力罪犯矫正警察),他们每天接触人性的阴暗与邪恶比普通人的机会多得多,自然就存在着较大的被“感染”的风险。环境感染是暴力犯罪动机来源的最为显性的体现。但是,为什么同样处在消极环境中,有的人成为了暴力犯罪的追随者或潜在后备力量,而有的人却仍是循规守道者?
第二层次:犯罪思维模式的驱动
邪恶的环境让人从事暴力犯罪,其进一步的驱动力来自:邪恶的力量内化成为了接收者自身的一部分。换言之,接收者主动地接纳了暴力的观念、暴力的方式与情感,认为暴力是一种可取的,甚至是优选的生活方式,是一种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有效途径。其典型的表达就是“犯罪思维模式”,行为人的思维倾向适合于犯罪行为的持续出现:犯罪是合理的,犯罪是有效的生活方式。他们不仅为自己的犯罪及暴力行径进行“合理化”辩解,而且渐渐形成了稳定的五项犯罪性人格特征:“具有独一无二的意识”;“拥有极端的权力意识”;“具有隔绝恐惧的能力”;“缺乏服从规则的观念”;“缺乏伤害他人的观念(没有罪恶感)”与“承认自己是罪犯,却推诿于他人的责任”。具备了这些犯罪合理化的思维模式,他们走向暴力犯罪就成为了必然的事情。当代脑神经科学实证研究发现,过度追求本能性的“自我奖赏”“自我中心”“冷酷无情”等消极行为特征确实与高级神经系统的某些缺陷如“前额叶道德执行功能低下”“自我奖赏回路易于激活”“超强的雄性激素(睾丸酮激素)”等有密切联系,这些缺陷甚至体现在“犯罪基因”(低MAOA基因缺陷)、“超雄综合征”(XYY染色体综合征)中。
可见,虽然“天生犯罪人”的观念已经被抛弃,但是某些人在邪恶的激发中更可能成为施暴者的情况也确实存在。
第三层次:攻击本能的潜意识力量
精神分析是西方社会的普遍观念体系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它主张,犯罪是本能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暴力犯罪是攻击本能与性本能的具体体现。攻击本能(或称为死亡本能)是暴力犯罪动机的直接能力来源,以攻击与破坏为主要表达方式,也可能转化为憎恨或嫉妒等形态。性本能的力量也会经常加入暴力攻击中。二者都具有强烈冲动与周期性的生物特征,由此导致暴力犯罪同样具有冲动性与周期性。由于攻击本能与性本能是生物进化中适应性的本能,力量强大,稳定而周期性地体现,所以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程中暴力这种邪恶的力量始终存在。当然,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丛林法则”的原始状态,攻击本能与性本能受到道德与良知的制约,它们大多数情况下是以潜意识动机的方式发挥作用,即犯罪者主观上并不一定意识到这种动机的存在。当暴力心理中涉及“自卑过度补偿”“犯罪情结”等概念时,就是指暴力犯罪的潜意识力量。
第四层次:性恶论的再思考
对暴力犯罪心理的思考来自心理学脱胎于哲学母体的背景;“犯罪的深渊”正是尼采所开创的西方现代哲学思考的命题之一。无论是在掠夺型暴力犯罪的精心设计与冷静实施中,还是在冲动型暴力犯罪的狂暴宣泄中,人性的自私性在暴力犯罪中展现得清晰而具体。人性的自私性导致暴力犯罪的持续性与野蛮性。当然,我们承认人性的自私性,并不是说人类本身是邪恶的。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伴随着“自私的基因”,也进化出了“利他的种子”。如果人类只有纯粹的自私性,那么人类必将走向消亡。现实世界存在着许多人类人性的光辉,如慷慨与利他、勇敢与道德等。只是我们在探讨人类犯罪现象时,针对性地显现了人性自私性的一面。实际上,人类的光明希望,正是要运用人性的光辉战胜人性自私性。
综上,暴力犯罪的发生既有显性的环境动力及诱因,也有深刻的犯罪合理化与犯罪思维模式,还有隐秘的潜意识(本能力量)的参与及人性层面的基本起因。在“犯罪的深渊”的命题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面对深渊,心灵的自觉是如此的重要,因为深渊正在回望着你!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心理学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刘建清
欢迎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微信公众号cssn_cn,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犯罪者与动机为什么中国买不到
近日,一部网飞黑马犯罪悬疑剧《混沌少年时》席卷全球。连英国首相基尔·斯塔默都在带着两个孩子追剧,更因为剧中所探讨的网络毒文化对青少年的毒害,英国中小学校将从2025年秋季开设反厌女课程。
《混沌少年时》热播,英国学生将接受反厌女课程
图源freepik.com
该剧仅有四集,并无惊心动魄的情节,导演用一镜到底的手法分别从杰米在警局接受审讯,杰米所在的学校环境,杰米和心理学家的谈话,以及杰米的原生家庭这四个方面,带领观众抽丝剥茧地寻找真相。
一个家庭和谐、在校表现良好13岁男孩,为什么会残忍杀害同校女孩?
《混沌少年时》没讲清楚的犯罪动机,《隐秘的角落》给出了全面细致的回答。
《隐秘的角落》是英国女性主义作家劳拉·贝茨对互联网极端厌女群体的调查纪实,她发现“incel”(非自愿独身者)、米格道、搭讪艺术家等有毒文化在互联网上蔓延,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现实生活:“一个少年可以从相当温和的观点开始,然后被温和地从段子和梗推向搞笑视频合集,再到更极端的思想和内容,而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滑坡的过程中。”
incel、校园,暴力丛林的隐喻
清晨,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安静,13岁的杰米被一群全副武装的警察持枪相对。他稚嫩的神情显得不知所措,甚至吓尿了裤子。这个慌张的小男孩被怀疑亲手捅了同校女生凯蒂7刀,并且将其杀害了。坐在审讯室里的杰米吓得瑟瑟发抖,但否认自己的罪行。然而,视频监控的铁证确凿无疑地证实了杰米的罪行。
杰米的父亲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儿子只是待在房间里,怎么可能学坏呢?
图源freepik.com
为了调查杰米的犯罪动机,警察来到了他的学校。在这所混乱的公立学校,同学们对“死亡”这件事态度轻蔑。“我靠,还真是他干的。”甚至有人流露出崇拜的眼神。学校里,老师们放任学生们肆意冲突,教室里放着的是教学视频。杰米提到,自己最喜欢的是历史课,但是他的历史老师完全不记得有杰米这个学生。
在像无头苍蝇一般问询后,警察卢克在儿子亚当的提醒下,才发现自己与未成年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让警察误以为凯蒂和杰米是朋友关系的互动emoji符号,其实全都带有侮辱性意味。成年人和未成年人运行着两套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
红色药丸的emoji符号,来自邪典电影《黑客帝国》,它被描绘为在一个男人脸上的布脱落时,他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生都在被谎言欺骗的觉醒时刻。满分emoji隐喻的是incel圈内盛行的“二八法则”:也就是说,最具吸引力的前20%的男人享有社会里80%的恋爱机会,而剩余的80%男性则被排除在恋爱关系之外,所以女性需要为无法择偶的那部分男性承担直接责任。
这一套话术或者运行规则均来自网络上的“incel”社群。“incel”这个词原指的是想谈恋爱却因外貌、性格等原因受到挫败的男性。但是逐渐被极端男权者演变扭曲成一种“受压迫”的身份象征。“‘incels’是一个由网站、博客、论坛、播客、油管频道和聊天室组成的庞大网络,”劳拉在书中揭露,“像邪教一样发展出了极度厌女的意识形态,而且已经催生出一种具体详尽但往往充满妄想的暴力反女权主义的世界观。”当网络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群体,杰米就被凯蒂称作“incel”,被视为一个失败的不受女孩欢迎的“失败者”。
PUA的心理机制与极端主义
杰米拥有极低的自尊和极高的自恋,他评价自己相貌丑陋,毫无魅力。然而在经过四次心理对谈之后,他逐渐放下防御,展现高自恋的一面。即使面对成年的专业的女性心理学家,杰米同样也把她看作是“异性猎物”。
他试图像一个成年男人那样去博得女心理学家的好感,当被激怒时,他故意站到对方面前俯视着她,希望“震慑”“打压”她,让对方能够顺从。
看到这里,你可能不禁发问:这个13岁的孩子从哪儿学的这一套?
“互联网上。”劳拉自2012年启动“日常性别歧视项目”以来,大约每周访问一到两所学校,与数百名学生交谈、演讲、举办研讨会或者非正式聊天。她发现,“这些男孩们的网络世界就女性、性暴力、女性主义和性别歧视等主题给他们带来了许多非常明确且非常具有误导性的信息”。
搭讪艺术家(PUA,全称为pickup artist)同样也在误导着这些处于青春期的男孩。搭讪艺术家以达到性接触为目的,通过无数练习、教导和技巧磨炼,提升他们的“游戏技法”(调情技巧)。他们反复被灌输,要将女性视为被取乐的对象、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努力驯服的孩子或需要训练的狗。
那么就不难理解,在《混沌少年时》中,杰米看到男同学传播凯蒂裸照,就想要趁凯蒂“脆弱”的时候邀请她约会,因为“趁虚而入”也是“技巧”中的一种。
算法推荐,加剧了有毒文化传播
杰米喜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殊不知关起的房门只是对现实世界的屏蔽,转而投身幽暗的社交丛林。因为当敏感聪慧的少年缺乏认同,急需新的力量厘清内心混沌的边界,社交媒体便成为了划分敌我阵营的丛林,那些emoji、段子和梗成了好用的密语,它们不仅易于传播,甚至演变成身份认同的符号。而这样的社群以疯狂的规模壮大,则离不开被精心设定的推荐算法。
书中举了这样的案例:2019年,当科学家第一次成功拍出了黑洞的照片的时候,年仅29岁的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凯蒂·鲍曼(Katie Bouman)受到关注,因为她领导的团队使这一历史性成就成为可能。然而很快,一段标题为“女性只做了6%的工作,却获得了100%的功劳:黑洞照片”的厌女视频开始传播起来。这段视频很快被算法推荐为该事件的首要信源。
在贝茨调研的对象中,一位名叫大卫·谢拉特的年轻人自称在十几岁时就开始使用极端主义男性圈言论。他说:“我从来没有刻意找过这些东西……我主要是通过油管的推荐看到这些东西的。”
简而言之,社交媒体有能力成为传播仇恨和骚扰的工具,这种能力已经被写入了它的DNA。虽然社交媒体公司无意在结果上帮助和怂恿思想激化的进程,但网络极端分子在利用社交工具最大限度地招揽新人的行为,这些公司往往采取放任和纵容的做法。
男子气概,对脆弱的防御
成长中的杰米,被迫接收到来自父亲关于男子气概的投射。他喜欢画画,却敏感地察觉到父亲对阴性特质的排斥。杰米被父亲带去踢足球,天生没有运动细胞的杰米表现得不够好,场外的其他父亲嘲笑杰米,甚至看向杰米的父亲,而父亲却选择不去看他。父亲的无视是对杰米无声的审判,也是他自己对于自身脆弱的防御。
对杰米而言,父亲的回避深深刺痛了他,杰米觉得自己不够“男人”,连父亲都无法接纳这样的他。杰米对父权认同的渴望,最终演变成对“男子气概”的病态追求。
图源freepik.com
而“受不受女性欢迎”对杰米来说更是一个自尊引爆器。当心理学家询问杰米对于性的理解时,杰米表现出的暴怒足以见得,否认他的性魅力等于给他贴上了羞辱标签。而凯蒂不仅拒绝了他,还侮辱他是incel,这是他杀害凯蒂的根本动机。
当我们强忍着压抑和震痛看完这部剧的时候,幽暗深微的人性在一个13岁孩子的身上显得如此刺眼,以至于让人震惊: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的世界到底是怎样的两种平行世界。
未成年人的眼里常常倒映出未经构建和消化的成人社会的缩影,他们对混乱、发展性困顿的感受是真实的。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我们需要采取行动,帮助那些未成年人走过泥泞潮湿的青春期,再无杰米与凯蒂这样的悲剧,确保未成年人能够在一个安全的社会容器里得到真正的安置。
犯罪者与动机全文
文/茹金
“就像一个站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没有自主性的人,选择光明还是黑暗,取决于引领他的人,而光凭病人自身,他完全没有能力做到主宰自己的命运。”
《犯罪动机2: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延续了第一部的“黑暗人格”主题。这回的主角还是两位有着精神疾病的在逃人。一个是第一部里的姜海,另一个是比姜海还“危险”的齐一民。
书里说齐一民是“一个极度危险且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像一个纯粹的炸弹,有人“点燃”导火索,就会把他身边的人炸个稀碎。
与齐一民有关的案子看起来比上一部姜海的作案更恐怖,会直接把人脸皮整张揭下来。
但是相比较姜海,齐一民倒是有些更“无辜”,因为在他的世界里,是一个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人。
齐一民本是一个学习很好的医学生,但是不幸的是,也有一个不大在乎他的爸爸。当齐一民说头疼学不下去的时候,他爸爸以为他是不想学习,还是逼迫他。
最后齐一民因为头疼退学了,这时候同学陈凤是和他唯一关系亲近的人,于是陈凤的“收留”成了齐一民一生的“爱的羁绊”。
陈凤的身世也有些可怜,原生家庭也是差劲到极致。有一个控制欲超强的母亲,极其不喜欢她,偏爱妹妹陈兰;一个软弱的父亲,被母亲逼迫到自杀,最大的努力是把房子过户给了陈凤。
可是,陈凤的母亲为了让妹妹的生活有保证,强行让陈凤和陈兰互换了身份,因为这样陈兰才能拥有财产,后半生无虞。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母亲才能对孩子的爱这样极端,书里没有探讨;但是对于陈凤的人生来讲是影响很大。一个一直缺爱的人,受尽伤害后反倒不会再正视什么是伤害,也不渴望爱。
陈凤利用齐一民的性格,与其一起合作杀人取乐,妹妹陈兰也是受害者之一。后来把陈兰圈养起来,用妹妹的身份卑微的生活。
同时,陈凤和姜海之间居然也有一段不可思议的感情。因为常去精神病院去看妹妹,反倒让陈凤和常住在那里的姜海成了“爱人”。
一时之间说不清陈凤是幸运还是不幸,也说不清她是可怜还是可恨。因为姜海和齐一民一样都是有精神疾病的人,同时也都属于极致纯粹的人。
如果陈凤给予两人的是真诚的爱,没有算计报复,他们有好的引导,那他们的生命里也许就是光明而不是黑暗。
但是陈凤的生活里本就是各种黑暗,难见光亮,早已扭曲的她也带不去明亮给姜、齐二人。
总之,觉得作者戴西在塑造这样的人物时让人很是唏嘘无奈。据说作者曾经从事警局法医职业多年,想来这部小说里也融入了她遇见的一些真人真事吧。
戴西的作品以悬疑浪漫惊悚为主,其文风多变,笔法平实,情节跌宕起伏。其作品有着无与伦比的独特气质和真实的画面感以及对人性的解析。已出版作品《女法医之活体贩卖者》《女法医之骨头收藏家》《女法医之尸体加工厂》《暗流》等。
我看完《犯罪动机》1和2两部时,也是欲罢不能。相对于刑警李振峰的破案思路和侦查手段,我更感兴趣姜海、齐一民和陈凤的犯罪“心路”,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
自然不是苛责原生家庭有罪,而是觉得一个人生而为人,总是受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才能成长。是光明,还是黑暗,原生家庭肯定是第一道影响力;进入学校、社会以后,认识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又是另一些有影响力的事情。
有的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的人一出生就在地狱。也许人性本来就是白纸,需要后来人填抹色彩。遇见黑暗就是黑暗,遇见光明就是光明。这让人有点悲观,但是也有那些泥泞中依然倔强的人,成长到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命运时刻。
很喜欢《犯罪动机》这两部小说,有对人性的探索,也有对人性的思考。人啊,还是要尽量向光明而生,毕竟黑暗承受的太重,容易压迫人生。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写于2024.8.23晚
犯罪者与动机哪里有卖
澎湃新闻记者 林平
12月17日,《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2019)》正式发布,北大学子弑母案入选2019年度典型案件研究报告。报告评析指出,青少年弑父弑母犯罪年龄不断刷新下限,由于父母管教不当而引发杀人动机的情形都占据了绝大多数。
《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由中国犯罪学学会组织编纂,是我国首部反应犯罪治理的研究报告,本期蓝皮书主要针对2019年度中国犯罪治理状况、犯罪态势等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剖析。
前述研究报告披露的案情显示,2016年2月5日,吴谢宇的舅舅接到吴谢宇发来的短信说他和母亲谢天琴要从美国波士顿回来,将于2月6日到达福建莆田高铁站,2月6日,谢天琴的家人在莆田站接站未果,拨打手机发短信均无回应,亲属怀疑谢天琴出事遂报案。
2016年2月14日,福州警方发现受害人谢天琴被杀死在住处内。警方侦查发现,凶案发生于2015年7月11日,谢天琴22岁的儿子吴谢宇有重大作案嫌疑。
据媒体报道,2015年6月底,吴谢宇通过网络购买了刀具、防水布、塑料布、隔离服、医生护士服等物品,其中仅刀具就购买了菜刀、手术刀、雕刻刀及锯条多种,案发后的7月12日至23日,他又数十次购买活性炭、塑料膜、壁纸、真空压缩袋等工具。
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乘机时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身上带了30多张身份证,都是通过网络购买,这三年来一直在国内活动。
2019年5月27日,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依法以涉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对犯罪嫌疑人吴谢宇作出批准逮捕决定。8月5日,“吴谢宇弑母案”由福州市晋安区人民检察院报送福州市人民检察院。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
澎湃新闻注意到,关于青少年犯罪的定义,最高人民法院将其界定为25周岁以下(含25周岁)的人实施的犯罪。“近年来,青少年弑父弑母类案件迭出并呈现低龄化态势。弑父弑母类案件,早已不是鲜有的个例。”前述报告指出,根据对近20年来的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的不完全统计,可以得知其中男性罪犯约占八成,女性罪犯约占两成。但是无论是男性犯罪者还是女性犯罪者,由于父母管教不当而引发杀人动机的情形都占据了绝大多数。
澎湃新闻注意到,据《2018 年全国法院司法统计公报》数据,2018年全年刑事案件罪犯人数共1428772人,其中男性罪犯1288000人,占比90.1%;女性罪犯140772人占比为9.9%。
究其犯罪动机,报告指出,男性弑父弑母的原因多为不满父母管教、家庭矛盾争吵、沉迷网络游戏、索要钱财不成以及保护母亲免受父亲伤害等;而女性犯罪者的动机更偏向于内心敏感,例如管教引发的叛逆、学习问题、父母离异、精神疾病以及血缘问题等。
“反观诸多弑父弑母案件,不难发现在犯罪人中农村人口、留守儿童、缺乏教育的比例居高。据统计,留守儿童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高达70%,并呈逐年上升趋势;留守儿童中,存在自闭、孤独、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的人数也日益增多。”报告认为,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被留守的子女无法与父母共同生活,难以得到价值观念的引导,容易造成监护不力、教育缺乏、认知偏离、性格偏差、身心健康受损等问题,加之其教育资源有限,无法得到及时的纠正与援助,便由此引发一系列诸如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内心封闭、焦躁易怒等心理发展的异常,部分人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报告认为,这并非个例,而是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究其根本,是犯罪人所处的家庭模式带来了问题,家庭成员的互动相处与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性格形成极为关键。
报告还指出,在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件中,犯罪人所处的家庭模式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例如教育过于严厉、纵容溺爱、家庭暴力、父母频繁争吵等,这样的家庭模式孕育出的孩子,性格缺陷较同龄人来说更为明显,尤其是长期经受家庭言语暴力与行为暴力的折磨,健康的性格与价值观更加难以形成。对弑父弑母案件犯罪人的性格进行归纳分析,可以发现孤僻内向、自我封闭、压抑叛逆是最具有共性的性格特点,长期积压的怨恨难以得到排解,致使他们选择犯罪来“解脱”。
“在犯罪低龄化的大背景之下,青少年弑父弑母案中的犯罪者年龄也呈逐渐递减态势。”报告显示,近年来的此类案件犯罪人多集中于13—17周岁。比如,2018年发生的湖南沅江吴某康弑母案,犯罪人甚至仅有12 岁,刷新了近几年弑父弑母案件的最低年龄。
报告建议,适当降低恶性犯罪刑事责任年龄不失为一个可取的办法,“近年来青少年弑父弑母犯罪多发,犯罪人年龄更是不断刷新下限,原因之一就是刑法对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较于宽松,不足以震慑此类恶性犯罪”。
报告表示,刑事责任年龄限制不应成为少年恶魔的保护伞,弑父弑母行为自古是“十恶不赦”的忤逆之罪,其不仅侵害了父母生命权,更侵害了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然而现代刑法对于如此违背人性的犯罪,在刑事责任年龄上却显现包容,不利于犯罪人的引导与教化。适当下调刑事责任年龄,对于预防此类青少年恶性犯罪大有裨益。
责任编辑:蒋子文
校对:刘威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犯罪者与动机在线阅读,犯罪者与动机全文阅读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