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哪些
1、犯罪主体,乃是实施犯罪行为且依法应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与单位。
每一类犯罪皆须具备犯罪主体,若为单人实施之犯罪,则犯罪主体仅为一人;若为多人共同实施之犯罪,则犯罪主体便为数人。
依据我国刑法规定,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以及团体等实施犯罪行为时,将构成单位犯罪,故此,单位亦可成为犯罪主体。
2、犯罪客体,系指刑法所保护并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乃犯罪构成的必备要素。
无任何犯罪能够脱离犯罪客体而存在。
犯罪之所以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首要原因便是其所侵犯的犯罪客体。
倘若某一行为未侵犯任何客体,亦未触及任何社会关系,那么该行为便不具社会危害性,自然无法构成犯罪。
3、主观要件,主要体现了行为人在何种心理状态的驱使下实施危害社会行为的过程,刑法对于犯罪构成的心理状态有着诸多具体的要求。
犯罪主观方面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故意与过失两大类型。
4、客观要件,则是指犯罪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
例如,犯诈骗罪者,其行为特征在于虚构事实、欺骗他人;贩毒罪的行为表现则为贩卖毒品。
二、犯罪构成四要件与三阶层区别举例说明
此种分阶方式包括三大层次:第一层为构成要件的“该当性”,即行为须严格符合盗窃罪的相关法律规定;第二层为“违法性”,即行为对金融机构的安全产生了威胁;第三层则是“有责性”,即行为在表现形式和程度上同时满足了盗窃罪所要求的违法责任。
而对于犯罪构成要素的分析通常被分为四大部分:首先,考察行为人的“犯罪主体”身份,即是否具备实施盗窃行为的资格;其次,关注行为人的“犯罪主观方面”,即是否存在明确的盗窃意图;再次,评估行为人的“犯罪客观方面”,即行为是否达到了盗窃的实际效果;最后,考虑行为对“犯罪客体”的影响,即是否导致了严重的盗窃后果。
在大陆法系的犯罪构成体系中,这三个层次被称为“构成要件该当性”、“违法性”和“有责性”,它们从低到高、依次递进,决定着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在进行犯罪判定时,我们首先需要确定该行为是否完全符合特定罪名的构成要件(也就是所谓的“构成要件该当性”),然后再进一步判断该行为是否具有违法性以及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三、刑事犯罪构成的必须条件是怎样的
在探讨刑事犯罪构成的必要因素中,主要包含以下四大重要层面:首先,需明确犯罪客体这个概念,它是指犯罪者实施的行为所针对、伤害或者摧毁的社会运转体系中的各种关系。
其次,罪行的客观要件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它涵盖了罪恶活动的种种外在表现形式,例如我们熟悉的危害行为以及其所导致的结果等。
再来便是犯罪主体问题,这部分内容要求犯罪者必须是具有承担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法人组织。
最后,犯罪的主观要件则是指行为人对于自己所实施的危害行为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
以上所有要素共同构成了我们判断刑事犯罪是否成立的坚实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三条【犯罪概念】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第十四条【故意犯罪】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过失犯罪】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本站为您整理关于本文的法律热搜话题
●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哪些方面
●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哪些内容
●犯罪构成要件有哪些?
●犯罪构成的要件是什么
●犯罪构成的要件及其各自的含义
●犯罪构成有哪些要件,分别是什么意思
●犯罪构成要件的具体内容
●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哪些内容
●犯罪构成要素到底应由几个条件构成
●犯罪构成的要件包括什么?
●犯罪构成四要件与三阶层区别举例说明
●犯罪构成四要件和三阶层的区别和意义
●犯罪四要件和三阶层的共性和差别
●犯罪构成四要素与三阶层理论
●犯罪构成要件三阶层四要素
●四要件犯罪构成理论和三阶层犯罪构成理论
●三阶层和四要件犯罪论体系对比分析
●犯罪构成四要件与两阶层
●犯罪构成三阶层的缺点
●论述犯罪构成阶层犯罪论体系和四要件体系相比的优越性
来源:头条-刑事犯罪构成的必须条件是怎样的,刑事犯罪的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