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投诉电话多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孟月

食品安全问题投诉电话多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大家好,由投稿人孟月来为大家解答食品安全问题投诉电话多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这个热门资讯。食品安全问题投诉电话多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食品安全问题赔偿标准

□本报记者郑建玲

近日,江南大学食品安全风险治理研究院在京发布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系列发展报告《中国食品安全发展报告(2019)》(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2018年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监督抽检结果研究发现,现阶段食品安全面临5类风险挑战,分别是微生物污染、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和重金属污染,分别占不合格样品总量的29.6%、25.0%、

16.8%、15.4%、7.6%。

抽检结果显示,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样品总量的29.6%,虽然较2017年、2016年分别下降了3.1个百分点、1.1个百分点,但仍然居不合格样品总量的第一位。2018年检出食品中微生物污染主要问题涉及桶装水中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不合格率为7.9%;藻类干制品、米粉制品菌落总数超标,不合格率分别为23.0%、14.0%;餐饮具中大肠菌群超标,不合格率为15.6%。

抽检结果显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总量的25.0%,虽然较2016年下降了8.6个百分点,但比2017年上升了1.1个百分点。2018年检出食品中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主要为粉丝粉条、油炸面制品(餐饮食品)铝残留超标,不合格率分别为4.7%、6.4%;腌渍食用菌和其他蔬菜制品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防腐剂抽检不合格率分别为9.5%和8.0%。

抽检结果显示,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总量的16.8%。2018年检出食品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主要涉及调味品呈味核苷酸二钠、氨基酸态氮、总酸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不合格率依次为3.0%、2.9%、2.8%;饮料茶多酚不合格率为2.1%;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过氧化值超标,不合格率为2.0%。

抽检结果显示,农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总量的15.4%。2018年检出食品中农药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主要涉及个别禽类产品中检出禁用、限用兽药;鲜蛋、淡水虾、贝类中检出禁用兽药,不合格率分别为3.9%、2.4%、3.9%,部分蔬菜中还检出禁用农药。

抽检结果显示,重金属污染占不合格样品总量的7.6%,较2017年、2016年分别下降了0.2个百分点、0.6个百分点。2018年检出食品中重金属污染主要涉及个别食品中镉含量超标。报告指出,虽然重金属污染较前几年有下降趋势,但由于重金属在人体内具有蓄积性,食品中重金属超标问题仍应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干预措施。

报告还指出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食品安全供给具有较大的不平衡性。发达地区和城市的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好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不同食品种类间的质量保障也具有不平衡性。以2018年为例,粮、油、蛋、奶等大宗食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等18类食品的合格率高于平均水平,方便食品、冷冻饮品、特殊膳食食品等13类食品合格率低于平均水平。二是网络食品安全风险值得关注。近年来,在“互联网+”新经济形态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食品消费作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的食品生产组织形态、经营管理模式,但网络食品消费在为消费者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如何有效监督网络食品安全成为新课题。

报告还以中国食品辟谣网、各大主流门户网站等为主要数据资料来源,整理了175条典型的食品安全谣言与辟谣信息,分析了其特征,探讨了食品安全谣言的应对策略,包括加强对食品安全谣言的实时监测、拓宽食品安全辟谣信息发布渠道等,以消除食品安全谣言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报告同时强调指出,要通过构建科学的管理机制等,积极应对食源性疾病新情况,不断提升食源性疾病的风险治理能力。

作者:郑建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食品安全问题找哪个部门

【为自己和家人转发!食品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这些会危及生命!】食用冰镇西瓜或引发胃损伤①发红甘蔗芯:甘蔗在一定温度下易产生毒素,表现为肉芯发红,中毒者会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②自制药酒:若添加的草药中含有乌头碱,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和心血管造成严重损害;③野生蘑菇:蘑菇的毒性与外观无关,很多毒蘑菇看起来平淡无奇。另外附上米、面、油,蛋、奶、菜…健康源于生活细节 25种食物选购+储存常识必备干货,收藏(人民日报)

来源: 健康八桂

食品安全问题有哪些方面

2018年,我国食品安全形势继续稳中向好,粮、肉、蛋、乳等基础原料,以及大宗日常消费品的样品合格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乳制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然而,网络上各种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传言、谣言屡见不鲜,不断考验着生产者、消费者的心理承受力和辨别力

“咖啡是否致癌”“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益生菌成了‘无益菌’”……在日前举办的“2018年度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上,与会专家聚焦2018年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事件,澄清食品安全谣言。

咖啡会致癌吗

目前尚缺乏证据表明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

2018年3月底,美国洛杉矶一家法院下达了一份判决称:加州的咖啡销售者必须在咖啡产品上贴癌症警告标签,明确标示咖啡中含有致癌物质——丙烯酰胺。该信息引发了消费者对“咖啡致癌”的高度关注。

专家点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所长丁钢强表示,食品中丙烯酰胺来源于美拉德反应的副产物,目前尚缺乏咖啡与人类致癌的相关性证据,国内外也没有国家或组织制定食品中丙烯酰胺的限量标准。

丁钢强建议,“量效关系”是评估食品安全风险的关键因素,离开剂量谈“有毒、致癌”会对消费者产生极大误导。建议相关部门强化对“剂量—效应关系”这一基本概念的科普宣传,帮助公众在面对谣言时理性认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丁钢强同时建议,食品加工企业应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条件,尽量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丙烯酰胺的形成,并通过相应技术手段降低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污染水平。

非洲猪瘟蔓延,猪肉还能吃吗

非洲猪瘟非人畜共患病,对食用安全无影响

2018年8月1日,辽宁沈阳市报告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病例,其他省份也相继出现非洲猪瘟疫情,引发消费者普遍担心。

专家点评: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王守伟表示,非洲猪瘟非人畜共患病——近百年来,猪是非洲猪瘟病毒唯一的自然宿主,无一例人感染的情况。因此目前可以说,人类不会感染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猪瘟也不会对猪肉及其制品的食用安全造成影响。

同时,患病猪肉也很难流入正规市场,消费者可以放心食用。而且,非洲猪瘟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0℃持续加热20分钟即可灭活。

辣条添加剂同品不同标

辣条“同品不同标”是相关食品安全标准不统一所致

2018年8月30日,湖北省食药监局发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公告,多款“辣条”产品被检出不合格——主要是违规使用了“山梨酸及其钾盐”和“脱氢乙酸”两种防腐剂。由此加速了辣条产品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出台。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表示,由于方便食品—调味面制品申请食品添加剂扩项处于待批状态,市场监管出现了标准空白期,导致“同品不同标”。最近,关于辣条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已通过最终评审,即将发布。

陈君石建议,辣条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公布实施后,需加强宣传贯彻力度,推动辣条生产企业严格遵守相关要求。同时,要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消费者适度消费辣条。

食盐添加亚铁氰化钾安全吗

亚铁氰化钾是食用盐中允许添加的一种抗结剂

2018年8月,一则《盐里面加进了亚铁氰化钾》的帖子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称食用这种添加了亚铁氰化钾的食盐会对人体肝脏、肾脏造成危害,甚至造成生命危险,引发消费者恐慌。

专家点评: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表示,在精制盐生产过程中,一般会添加抗结剂防止结块。亚铁氰化钾中的氰离子与铁结合十分牢固,在正常食品生产或食物烹饪的温度下(100℃至200℃),不会有氰离子释放,更不会产生氰化钾,其安全性已被多国广泛认可,并制定了相关的标准和法规。因此,只要按规定在食用盐中合理使用亚铁氰化钾,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孙宝国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媒体发布不实信息的追究力度,规范净化网络环境。同时,要加强食用盐科学知识的普及,提升消费者认知水平。对一些特殊人群,应遵医嘱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食用盐。

“打酱油”的真相

产品营销宣传要实事求是、有据可循

2018年10月12日,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酱油产品比较试验报告,称其购买的120种酱油样品经过第三方机构检测,结果显示其中29种样品不符合相应国家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再度引起消费者对中国酱油类产品的“信任危机”。

专家点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凯表示,酱油是中国家庭厨房常用调味品,目前市场上仍存在部分产品虚假宣传问题。本次事件中,部分产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涉嫌虚标,且不符合国家标准,应予以重视。

酱油产品的营销宣传应当实事求是、有据可循,不应成为误导消费者的工具。行业组织应加强自律建设,促进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消费者组织开展比较试验也应坚持科学、客观、全面的原则,慎重发布相关信息,对舆论误读也应及时纠偏。大众媒体应客观、全面地报道食品安全问题,不能借题发挥。

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要认清“研究结果”不等于“科学结论”

2018年9月起,两个国际顶级期刊刊发有关益生菌与健康的相关文章,一些媒体在援引这两篇研究文章时指出:“益生菌不仅无益,还有害健康。”一时间,益生菌成了“无益菌”。

专家点评: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教育部公共卫生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厉曙光表示,益生菌早在几千年前就进入人类饮食,其功能及安全性也得到了科研成果证实及权威机构认可。

而学术杂志上发表的科学“研究结果”,不能等同于“科学结论”。研究结果往往是在“特定人群中”“特定实验条件下”采用“特定实验材料”等所发现的。并且,任何科研的实验设计与方法都不是绝对完美的,研究者应在其特定条件下解释研究结果,过度解读研究结果是不科学的。

木耳久泡是否有毒

椰毒假单胞菌污染木耳易中毒

2018年8月,有新闻报道浙江金华一家三口因食用浸泡2天的木耳出现食物中毒事件,其中7岁小女孩出现多脏器衰竭,直接进入重症病房。近年来,因食用木耳导致中毒的案例频发,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专家点评: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副主任李宁研究员表示,木耳本身无毒,但如果被环境中的椰毒假单胞菌污染,该菌代谢产生的米酵菌酸则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并多发生在夏、秋季。椰毒假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并不常见,但此类中毒发病急,无特效解毒药物,死亡率可高达40%,病后恢复情况与摄入毒素的量有关。

李宁建议,消费者需要从源头重视预防,尤其要在家庭加工环节中规避风险。一定要将木耳表面清洗干净,使用干净的容器和水泡发,泡发好后要及时食用。也不提倡消费者从农贸市场等场所购买木耳菌种后随意自行栽培、食用,一旦无法科学控制木耳的培养环境,便存在椰毒假单胞菌污染及产生毒素的风险。

食用植物调和油鱼目混珠

食用植物油加工工艺不同,均可放心食用

2018年4月,有报道称,某些不同品牌的橄榄油调和油产品的标签标识与实际成分含量不一致,大量媒体进行转载——将食用植物油行业推向了食品安全舆情的风口浪尖。

专家点评: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王瑞元表示,食用植物油种类繁多,加工工艺有所区别。但无论是压榨法,还是浸出法制取的油脂,只要符合国家有关规范标准都是安全可靠的,消费者都可以放心食用。

针对我国食用植物调和油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比如,在高价格油脂中掺入低价格油脂、以高价油脂命名、夸大油品的健康功效、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的食用油标识不显著等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应文件,予以有效监管。

“酸碱体质”骗局被戳穿

“酸碱体质”不存在

2018年11月,一篇题为《“酸碱体质理论大师”被判罚1.05亿美元当庭承认骗局》的文章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酸碱体质理论大师”在法庭上承认了他的“酸碱体质理论”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由此,“碱性饮食疗法”“碱性保健食品”等一批伪概念也纷纷受到消费者质疑。

专家点评: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表示,人体摄入食物后的代谢非常复杂,迄今为止,没有充分的科学证据表明摄入酸性或碱性食物能够影响人体血液的酸碱度。

马冠生建议,日常生活中应注重平衡膳食,才能最大限度保障人体营养需要。企业应加强科研力量投入,从研发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升企业竞争力,靠诚信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

淡水虹鳟冒充三文鱼引关注

将虹鳟列为三文鱼,显然是不合适的

2018年8月,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发布了《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虹鳟归为三文鱼的范畴。这一标准发布引发了关于“淡水虹鳟鱼在市场上是否冒充大西洋三文鱼”的热议。

专家点评: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潘迎捷表示,“三文鱼”是需要海淡水之间进行洄游的种类或种群,而鳟鱼是指定居在淡水中的定居型种群。《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将虹鳟列为三文鱼,显然是不合适的。一般而言,海水养殖的鱼类相对淡水养殖寄生虫较少,对人体危害较小,但并不是说生食这些淡水鱼类就一定风险较大,主要取决于具体的养殖环境和工艺。

潘迎捷建议,虹鳟行业应建立并推广国产虹鳟品牌的信心,引导消费者采用生食以外的熏制与熟制等加工消费方式,降低食用安全风险,提高国内外消费者对国产虹鳟的消费认可度,从而带动虹鳟养殖、加工业的规模化发展。(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吉蕾蕾)

食品安全问题的危害

关于“食品安全”,你最担忧什么?食品添加剂?食品过期?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可能正藏在你自己家里!

潜移默化的危害着你的健康!

1. 切菜时候生熟不分

有的人切食物时候生熟不分,可能平时没什么事,但一旦出事就是大问题!!

比如——

2013 年6 月,我国某校发生一起400 余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学生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乏力、腹泻等。通过疾控中心的DNA 检验和追踪,确认此事件发生的原因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食堂厨师盛放生肉的菜盆未经彻底清洗,就用来制作凉拌豇豆,生肉中的沙门氏菌污染了凉拌豇豆,从而导致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化解方法:

先切熟的,后切生的。一般切后需要加热的,我们可以视同为生的,生的就后切。所有东西切完之后,案板需要彻底清洗,拿洗洁精清洗,清洗完之后晾干。

有的人案板两面翻着用,其实一翻下面台面就污染了,你再翻回来就两面都污染了。

当然你也可以多买几个案板和刀,分开用。

2. 油壶长期不洗,新旧油混着来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栏目,曾对家里常用的油壶做过检测,发现:

有油垢的油壶,里面的残油发生油脂氧化和酸败程度远高于新油壶,如果把新买来的油直接倒入这个“被污染”的油壶里,新油也变得“危险”了。




这种危险的酸败油在使用时经过加热会出现烟大、呛人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它会产生很多可怕的致癌物质,比如分解物环氧丙醛等,食用后易中毒,出现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现象,也有致癌风险。

化解方法:

1. 小油壶每周清洗一次。

2. 每次倒入小油壶的量够一周就行。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吃到新鲜食用油。

3. 新旧油别混着吃,否则油壶里的那点油底子会成为一壶新油的氧化催化剂,加速变质。

4. 油壶离灶台远点,尽量避免高温环境。

3. 发霉的水果切掉继续吃

水果发了点霉,扔了可惜,不少人会选择切掉霉变部分食用。但事实上,即使把腐烂部位去除再食用也未必安全。

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水果汁液扩散到果实的其他未腐烂部分。每千克腐烂水果的果汁中含有近1克的展青霉素,在距离腐烂部分1厘米的正常水果圈里,仍可检出这种毒素。

研究发现,霉变的苹果外观,正常部位的展青霉素含量为霉变部位的10%~50%,距离苹果霉烂斑点3厘米处仍可检出棒曲霉素。

化解方法:

对于霉变水果,无论霉变面积有多大,都建议全部丢弃,不要再食用了。

4. 食物裸放在厨房里

在做饭使用油烟机过程中,油烟并没有被油烟机排除干净,油烟就落在物品上。油烟中的致癌物质,也渗透到了食物当中。食物裸露放在厨房中,其实危害挺大的。




化解方法:

将食物存放在合适的带盖容器中,或使用保鲜膜等。

5. 塑料袋装油多食物并加热

有些人直接用塑料袋装油脂多的食物,而且还直接放微波炉里加热。还有一些商贩图省事儿,经常在碗上套一个塑料袋,再盛装酸辣粉、豆腐脑、小面等食物。

然而,塑化剂跟塑料的结合,不是非常牢固的一种化学结合,塑化剂很容易在塑料里面迁移层,对食品造成污染。这种迁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在油性的环境,就是包装的这个食物里面含有比较高的油性,另一个就是加热,加热以后它会迁移到食物里面去。




化解方法:

1. 少用塑料袋放油大食物;且不用塑料袋盛放热食。

2. 一般对于需要久放的食物,容器推荐以不锈钢、玻璃、陶瓷器等为主。用塑料袋装回家的食物,最好及时更换盛装容器。

6. 冰箱长期不清理

冰箱不是保险箱,清理不及时,食物放太多,也可能被细菌盯上!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被李斯特菌感染的人,有64%可以在他家里的冰箱中找到这种细菌。

李斯特菌主要通过食物感染人类,可以寄居在人的肠道内。它有个外号叫冰箱杀手,因为它在0-45℃都能生存,尤其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仍可以生长繁殖,甚至在-20℃的冷冻室也能存活1年。

李斯特菌感染人类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但孕妇感染的概率比普通人高20倍左右。李斯特菌的潜伏期可以长达一个月,也就是说当一个年轻女性流产之后,她可能想不到原来流产的原因是一个月前吃了一个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比如说三明治。




化解方法:

1. 东西不要放太满,生熟分开放。熟食尽量放上面,生食放下面。比如剩菜最好放在保鲜盒里或有保鲜膜;蔬菜可以包两层软纸独立放袋里,扎口松一些;肉类可以切小块分装。

2. 一年清理2-3次冰箱,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3. 剩饭最好加热吃。尽量不要食用切开时间较久的哈密瓜等水果。

本文参考资料:

① 我是科学家iScientist《最大的食品安全隐患,可能在你家里》钟凯

② 健康时报网《水果:发霉一点也扔掉》、《塑料包装不能这样用》、《厨房里不能图省事了》等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食品安全问题投诉电话多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