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地困境和搭便车效应,搭便车效应举例
大家好,由投稿人邹俊春来为大家解答公地困境和搭便车效应,搭便车效应举例这个热门资讯。公地困境和搭便车效应,搭便车效应举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搭便车效应的典型例子
现在做很多事情都讲究合作共赢,双方一起努力达成目标,这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公司,都会倾向于用小组形式去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我发现在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合作中,总会有一个或几个人永远需要其他成员帮他“擦屁股”。
例如:
小组需要共同合作完成一次销售,每次开会讨论或实际推销都看不见那个人,有时甚至会忘了有这个人的存在,但到最后成果汇报时他又会出现。明明他是小组成员,可感觉却没有丝毫的贡献。学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去设计一个实验研究,大家都认真去翻阅资料,收集素材,但就是有人手上永远拿不出材料,全程没有提供任何有用的信息,只会在一旁看着别人工作,最后还要求把他的名字写上去。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是指,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惰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以小组合作的角度来说,就是如果没有把每个人的责任准确落实到各自的身上,那么就会出现个别人的投入低于或远低于整体的付出。
搭便车效应的形成原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
1. 组内每个人的动机、态度和个性都有明显差异。
通过类似的合作小组大多都不是自愿分组,而是根据某些分组要求决定的。比如,在学校可能是因为位置较近或男女比例要协调,公司就是以某个部门为单位或几个部门一同合作。这就会导致,组内目标不一致,每个人想实现目标的渴望程度也不一致。
2. 任务结果只看整体,不考虑个人。
关于任务的落实情况,更多人关注的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过程中的个人奉献。所以,有些人就会采用消极的合作态度来应对,也就是想尽办法不干活或干少一点活。他们会想着,反正这是团体任务,我不做总有人会去做,我偶尔帮下忙就好了。责任扩散,正是导致搭便车效应出现的关键原因。
那么,搭便车效应会带来哪些危害呢?
1. 损害组内付出者的利益,同时还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中国有句古话叫“吃亏是福”,但如果无论什么事都一直吃亏,只会让自己做事情的积极性慢慢消退。没有人愿意自己辛辛苦苦做出来的项目,被强行加上一个没有贡献,只在一旁游手好闲的人的名字,让他跟自己一起共享项目硕果。这会让我们感觉到不被尊重,不被重视,做事的积极性跟行动力也就会下降。
2. 会助长偷懒者的惰性。
因为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可以分享最终的成果,这样的好事只会让人越来越上瘾,所以懒惰的人只会更加懒惰,不肯付出。组内不平衡的关系将进一步加剧,导致不良现象的出现,例如:排挤、陷害等。
3. 搭便车效应最终会直接损害到团体利益。
鉴于大部分人都更为关注最终结果,而忽视过程中的个人诉求。因此,搭便车效应的出现,只会令组内的每个人责任感降低,面对困难或挑战更容易产生退缩的想法。最后就会导致,对于任务每个人都相互推脱,没人肯站出来完成任务。
针对搭便车效应会产生的危害,我们可以通常以下几点措施,来尽量避免这个情况的出现。
尽量避免大团体的合作,最好将人数控制在4-6人;把情况大致相同的人分到同一组,或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分配;明确每个人的工作和责任,定向追究;奖励机制上拒绝“平均主义”,视每个人的付出分配;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相互监督。—— the end
搭便车效应名词解释
撰文 / 木木
编辑 / 汤米
讲一个令人唏嘘的事情。我姨婆今年85岁,最近因为脑退化,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了。我姨公去世得早,姨婆几乎是一个人含辛茹苦地拉扯大了4个孩子。
如今,两个大一点的女儿早早出嫁,小女儿是老师在职,大女儿则已经退休在家。两个儿子从小就是姨婆的心头肉,大儿子在外地工作安家,很少回来。她平时偏爱最多的是小儿子,生病前一直和他住一起,也能帮忙照顾孙辈。
谁曾想,她生病后,四个孩子投票,安排姨婆去了大女儿家,说是在大姐家休养一段时间,之后轮流照顾。结果老人在大女儿家住了大半年,吃喝拉撒都是大女儿负担伺候。而姨婆的退休金卡还留在小儿子那,怎么都不拿出来。
大女儿身体不是很好,还有孙辈要照顾,她每天都腰酸背疼加心累。大女儿说:
“不是心疼钱,主要是感觉难受。自从妈妈来到这,兄弟姐妹都不照面了,更不说轮流照顾了。我以前还能出去跳跳广场舞,现在全职照顾老人,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感觉自己快疯了。”
大女儿恐怕是很多人的缩影,现实中相同遭遇的人还不少,每个都自己苦衷和委屈,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人过五十,别轻易全职照顾父母,原因有三点。
01、引发兄弟姐妹间的矛盾
当你全职照顾父母,一定会引发很多兄弟姐妹间的矛盾。
有人就不理解了,按理说我全职照顾父母,不是省了兄弟姐妹的事,他们不是应该感谢我吗,为什么又有矛盾呢?
马里兰大学教授Mancur Olson在自己著作中,提出了搭便车效应:
指的是在一个群体中,其中一个成员为了集体利益做出了贡献和努力,使得群体中的其他人也得到了利益(但是功劳其实只是那一个人的,其他人坐享其成)。
那么,这个过程中,大家的心态必然发生变化。
就像我姨婆的大女儿,她是家里的老大,主动担负起了照顾母亲的责任。母亲的一日三餐,大小便卫生都是她在照顾。当别人看到老人被打理的井井有条,卫生有序,都会夸儿女们孝顺。
殊不知,姨婆生病,其他儿女并没有负担什么。每个月定期去医院复检,都是大女儿带着去,别的儿女连个电话都没有。
所以,大女儿的付出,成就了所有儿女的好名声,也让母亲安然无恙。但是其他儿女也没有照顾母亲的劳累,无论从哪方面看,他们都是坐享其成的。
后来的事情更加狗血,大女儿向弟弟妹妹提出轮流照顾母亲的意愿时,其他兄弟姐妹不干了。他们觉得大姐打乱了他们的生活,给他们添负担了。完全忘记了,大家都有赡养父母的义务。
最后这个付出最多的,成了他们憎恨的对象,兄弟姐妹间的矛盾就产生并加深了。
此外,还有很多全职照顾老人的儿女,还会因为钱财和兄弟姐妹发生矛盾,总之,全职照顾的人劳心劳力,但是还会成为指责的对象。
02、出力不讨好
平心而论,每个选择全职照顾父母的儿女,都有一颗孝顺的心,全职照顾父母,是基于责任和善良。至于别的,他们真没有想那么多。
但是在日复一日的照料中,不但会出现手足间的矛盾,有时连父母本人,也会在照顾中苛责这个照顾者。不要觉得不可思议,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印象心理学中有个0分法则,说的是对一个人的印象问题。如果我们只有1%的坏脾气,但是对于和我们相处的人来说,这1%的坏态度就等于100%的不好,形成了对他们不好的印象,0分法则也称为烂瓜子效应。
你平时对父母很好,他们觉得理所应当。而当你心情不好、不耐烦时,这个偶尔的不良态度就会让他们受不了,抓住你这点不好,磨灭了你之前所有的好处。
有的老人在这个时候,会联系其他的儿女告状,更加深了父母儿女和兄弟姐妹之间的矛盾了。
03、无法处理相处过程中的负面情绪
很多时候,当儿女和父母发生冲突,儿女往往是弱者。
他们不敢也不愿意惹老人生气,但是老人的错误自己又不能无视,于是很多负面情绪积累在心中,发泄不出来,心情压抑。
心理学上缄默效应强调,人际交往中,因为权威的压力,人们基本都会选择沉默,或者挑对方喜欢的说。为了迎合对方,弱者一方会言不由衷,非常压抑。
全职照顾父母的儿女,身体和心理都是疲累的,缄默效应让他们不得不压制内心想法。
毕竟上了年纪的老人,在认知层面和交际方面已经跟不上时代。但是儿女却不敢反驳,为了安抚他们,要说一套做一套,加重了心理负担。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五十岁还是相当年轻的,有的人还没有退休,如果选择全职照顾老人,无疑等于结束职场生涯。
有退休了的人,还有下一代、孙子辈要兼顾,全职照顾老人,就意味着不能助力下一代,更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领域。
所以,选择全职照顾老人之前,一定再三权衡,否则你可能会得罪兄弟姐妹,还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
The End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本文关键词:搭便车效应、烂瓜子效应、缄默效应、心理学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村里购置了拖拉机的人,都会被大家高看一眼。
如果你在半路上,遇到村里人开的拖拉机,一挥手,拖拉机就停下来,载你一程。
遇到赶集日,也许村口早就有一大群人在等即将去赶集的拖拉机。
载人一程,这是不要一分钱的。但是有拖拉机的人,却因此多用了油钱,并且承担了载人的风险。
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也就是说,一个利益群体内,某个人为了群体利益而努力,成本则由自己承担。
从群体的长远来看,每个成员都努力,并且联手,才能取得更多的共同利益。
把“搭便车效应”用到一个家庭,就能给四五十岁的70后,很多启发。
当下,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并且自己也不再年轻了,生活的压力无疑是很大的。不能够拒绝兄弟姐妹、父母来“搭便车”,难免是委曲求全的。
01
单独照顾父母,只会吃力不讨好。
古人说:“堂上二老是活佛,何须灵山朝世尊。”
把父母照顾好,就是在行善积德。这道理没有错,可是具体情况,千差万别。
我的同学小骆,有三兄弟。
小骆的父母靠种地,把儿女养大,到老也没有什么存款,更不能退休。
小骆一直在本村混,后来娶了隔壁村的一个女人。
小骆的两个弟弟,都在东莞打工。在厂里遇到了缘分,妻子都是外省的。
父母还健康的时候,兄弟都相安无事,也能在逢年过节都来老家聚一聚,吃顿饭。
这两年,父母走不动了,无法干活了。衣食住行,都要小骆关照。
大家一致认为:“小骆在村里,顺便照顾父母的日常,是最好的安排。”
一开始,两个弟弟会邮寄一些生活费回家,但是后来就停止了。两个弟弟认为:“老家的房子、田土都给了小骆,这是一笔很大财产,也够养老父母的余生了。”
此外,两个弟弟还会打电话,让小骆帮忙去办理各种证件。从村里到乡里有二十多公里,到县里有五十多公里。来来回回的路费,两个弟弟是不会给的。
小骆在家,吃亏并不少,也会发牢骚。
弟弟们都认为:“你不就顺便做点什么,那么计较干嘛?”
前两个月,小骆的母亲住院了,要了六千多费用。
小骆和两个弟弟商议,如何摊派费用。
大弟弟说:“我记得,妈以前卖菜,存了两万多......”
小骆来火了:“两万多,顶什么用?父母吃喝了三四年,还会有剩余?”
兄弟三人,这次闹得不欢而散。
可见,单独照顾父母,起码有三个害处。
其一,兄弟姐妹认为,你在离父母近的地方工作,就应该你多孝顺。
其二,父母认为,你离得最近,就应该靠你。
其三,总有人认为,你在照顾父母的过程中,占了便宜。
其四,你若是有差池,还有人认为你照顾不周到,太没有良心了。
终于会发现,“升米恩,斗米仇”的现象,在家庭里也会频繁出现。
02
照顾父母,无规矩不成方圆。
70后的我们,自己面临如何退休、如何安顿自己的晚年、儿女如何独立、父母如何养老、兄弟姐妹如何相处......一系列的问题,夹杂在一起,不能就因为父母养老的问题,把自己的生活变成一团糟。
拒绝兄弟姐妹、父母习惯性搭便车,这不是无情,而是规矩。
不是说父母愿意跟随你,你就满口答应;你在距离父母不远的地方打工,或者在老家谋生,就应该你全责照顾父母。
你和父母,是小家和大家的关系,不能混为一谈。
建立家庭的规矩,以后父母有保障,兄弟姐妹也少了矛盾,家风反而会更好一些。
第一,“亲兄弟,明算账”,孝顺的开销,父母的财产,都应该有一笔账,有分配和摊派的规则。
家里的钱财是清清楚楚的,逢年过节,兄弟姐妹都在一起谈一谈,谁都别猜忌谁。
第二,“众人划桨开大船”,孝顺没有绝对的公平,但是谁都不能缺席,每个人都出一把力,父母就好过了。
父母老了,儿女都有机会孝顺,哪怕是远在他乡定居的人,也能够把父母接过去,住几个月,或者一年,虽然麻烦了一些,但也少了遗憾。
第三,“父慈子孝”,父母懂得尊重儿女的安排,也能够不偏心,那么儿女在孝顺的时候,少了怨气。
老人懂得做人,不应该谁在身边,就麻烦谁。这就促进了公平。也不要把女儿当成泼出去的水,那就多了一份晚年的保障。
另外,作为70后,若是能夫妻和睦,互相约定:你的父母,我的父母,一起照顾,不分彼此。那就更好了。
夫妻能够在孝道上分工协作,那么赚钱和照顾父母,两不误。
03
“搭便车效应”指出,若是群体里,有人努力,有人旁观,那群体获利的动力会减少。群体里的人都努力,个人的成本就会相对较小。
一家人相处,个人要服从集体;集体也要照顾到个人,是彼此成就的。
70后,我们奋斗了半生,从一穷二白到有房有车,从故乡到他乡,已经不容易了。
但是我们还不能躺在来,父母七老八十了,正需要照顾。
找个机会,和兄弟姐妹谈一谈,孝道顺了,家庭就顺了,余生的压力也会小很多。
照顾父母,不是“顺便搭把手”,而是“专门做件事”。
家和万事兴,规矩抵万金。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搭便车效应又叫什么
搭便车效应
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个人承担,这就是搭便车效应。
这里的“利益群体”不单指企业内部,还包括其他牵涉到时间、体力、精力、金钱、人脉等资源联结的群体。
这属于占尽便宜却一毛不拔的心理学效应。
比如你们几个人组队完成一项任务,如果团队里有人完全不出力,到成果出来的时候却又要分一杯羹,这就是搭便车。
搭便车效应的影响?
1、忽视付出个人的贡献
搭便车效应大多忽视了个人在集体中的贡献和价值,将个人所创造出的利益公有化,使得个人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下降,从而影响到整个集体的利益。在职场中,许多员工所产出的业绩远高于奖金,这就是最显著的一点。因为员工付出的远比得到的多,这样就会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甚至会让他们产生心理的不平衡,从而懈怠工作。
2、容易让其它成员变得懒惰
“搭便车效应”给集体中不付出或付出较少的人带来了更多的利益,会使得他们养成一种惰性思维,比如在公司里混吃混喝,吃大锅饭等等。这样一来,这些个人又会将公司整体的业绩拖垮,最终将公司拖垮。
由此可见,搭便车效应不仅是对付出者利益的损害,也是对整个集体那些懒惰者的纵容,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整个集体乃至社会的命运。
搭便车的人多了,总体效率必然降低、甚至损害集体利益,出现所谓的“搭便车困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合作小组的规模较小,由于每个小组成员的努力对整个小组都有较大影响,其个人的努力与奖励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小,会使“搭便车效应”明显减弱;而且缩小规模的另外一个作用就是社会惰化现象会削弱,能够取得较高的合作效率和成果。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公地困境和搭便车效应,搭便车效应举例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