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丽莎,程丽华

法律普法百科 编辑:唐诗安

程丽莎,程丽华

大家好,由投稿人唐诗安来为大家解答程丽莎,程丽华这个热门资讯。程丽莎,程丽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程丽个人资料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上海3月22日电 题:竹丝编传承人程丽:以竹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融之桥

作者 高志苗

一根青竹可以产生何种能量?上海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丝编传承人、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创始人程丽的答案是国际交流和助残扶弱。

来自四川的程丽自幼便与竹为友,房前屋后成片的慈竹是她儿时的记忆。1996年,程丽带着一身技艺来到上海,在朋友的帮助下,她编出茶具、扇子等物品放在宾馆寄售渐渐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2008年,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时,全国能掌握竹丝编织技艺的仅十几人,手巧的程丽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2018年,竹丝编入选第五批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程丽成为该项目传承人,她致力于竹丝画的创作和竹丝扣瓷技艺的传承。

上海市普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丝编传承人、上海艺助行公益促进中心创始人程丽近日接受中新网专访。中新网记者 康玉湛 摄

2010年上海召开世界博览会,彼时的程丽带着竹丝编作品亮相世博会“三民馆”,以此为契机,竹丝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2014年程丽受邀赴美国国会现场演示技艺,编织的熊猫笔筒被美国政府官员收藏;2023年学员徐翠艳制作的“竹编衣”登上巴黎时装周;2024年程丽带领残疾学员编织“胸有成竹、破茧成蝶”胸针,在巴黎残奥会上成为中外嘉宾争相收藏的纪念品……

“艺助行”内陈列的竹丝编作品。中新网记者 康玉湛 摄

“竹丝编不仅是手艺,更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受访时程丽一边轻抚手中的竹丝一边说,青竹原料需经历刮青、蒸煮、劈丝等20余道工序,100斤竹子,最终只得1两左右竹丝。“竹丝扣瓷”以瓷器为胎,竹丝经纬相扣,结头藏于无形,成品浑然天成。“竹子中空有节,象征虚怀若谷;破土上长,寓意坚韧不屈,这正是中华文化推崇的品格。”

为了更好地传承竹丝编并帮助残障人士,2010年,程丽以竹丝编技艺为载体,免费向残障人士传授竹丝编技艺,并创办公益机构“艺助行”。多年来,她培训300余名残障学员,其中三名学员成为“全国技术能手”。

竹丝编背后传达的善意也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位于M50创意园的“艺助行”吸引各国友人光顾,法国法中企业协会上海代表处代表、多国驻华大使夫人等外籍人士前来体验竹丝编,在编织体验中感受东方美学,也被艺助行的理念打动。

“他们带走的不只是工艺品,还有对中国助残理念的认同。”程丽介绍,艺助行非遗助残模式被中国残联指定为“全国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2023年被中国残联和中国妇联联合授予全国“美丽工坊”。

“手艺不是‘独门秘技’,而是全人类的财富。”程丽打破手艺“传内不传外”的行规,将技艺传授给更多需要的人。2023年,程丽带着上海残疾学员以“传帮带”模式,在云南帮助残疾人学习竹编技艺,经过数月培训,已有多位残疾人实现了灵活增收。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到非遗助残的意义,2023年,她启动“艺起疗愈”计划,让健康人与残障者共编材料包,“以手艺治愈心灵,用合作消除隔阂”。

从四川到上海再到国际舞台,程丽以竹为媒架起中外文化交融之桥。“未来我想建一座竹丝编博览馆,让各国工匠在此交流。每一根竹丝都会说话,它们讲述中华文化,也连接着人心大爱。”(完)

程丽云

民盟盟员程丽

今年金秋时节,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的“新米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来自上海市普陀区的“艺助行”公益组织携手中国东方航空共同发起了一场非遗助残温暖行动。现场,这一项目的发起人,普陀区人大代表、民盟盟员,竹丝编非遗传承人程丽手把手教授当地残障人士职业技能。

程丽在参加今年上海民盟“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学术研讨会时,分享了自己在世界各国推介竹丝编非遗的感悟:“我不擅长表达,就用手艺来教他们,用一种他们看得懂、听得明白的方式来传播我们的非遗文化。”

从祖传技艺到非遗传承

“溪水清清竹边过,竹下老者编竹鸳。”程丽出生于有“竹编之乡”美誉的四川,从小耳濡目染,对竹编这一传统技艺有了深厚的理解。1996 年,程丽来到上海。为“安放”竹编技能,她决定成立自己的竹编工作室“佛肚轩”。

2008年6月,竹编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程丽主要致力于竹丝画的创作和竹丝扣瓷技艺的传承。

平面竹丝画是所有竹编作品中工艺最复杂的,在制作过程中需要运用挑、压、拼等多种手法,利用这些天然竹丝的光泽色差,构建出正反两面互为镜像的图案。

竹丝扣瓷又名瓷胎竹编,以花瓶、茶具等瓷器为内胎,将竹丝编织于胎上,依胎造型,接头藏而不露,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

非遗助残,扶贫先扶智

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程丽接触到残障人士这个特殊的群体。要让残障人士自立自强,就要教给他们在社会上立足的技能,而竹编作为一项以手艺而非体力为基础的工作,在家就能从事,恰恰是非常适合他们的。于是,程丽发起了非遗助残公益项目,开始免费教授残障人士竹编手艺,并且将他们的作品放在自己的工作室寄卖。2017年1月,在市残联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程丽成立“艺助行”公益组织。

“艺助行”的非遗助残模式旨在实现残障人士的平等、参与、共享,更重要的是焕发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向上的意志和干劲,最终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为自己的人生搏出一片精彩。

这些年程丽累计培训残障人士超过300人,让他们学会一门能够谋生的技能,是帮助残障人士有尊严地摆脱困境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其中的佼佼者徐翠艳2019年获得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竹编项目第一名,严素梅2023年获得全国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竹编项目第一名。

2017年4月5日,时任民盟中央主席张宝文一行考察上海,参观了“艺助行”的非遗助残模式,程丽现场展示了从竹子到细如发的竹丝过程。张宝文对程丽的手艺赞不绝口,更对“艺助行”的公益情怀表示赞赏:“你不但自己作品做得好,还把公益事业做得那么好,是因为你有颗慈悲之心。”这次亲切的交流也成为程丽与民盟组织结缘的重要契机。她在认真学习了解民盟的历史后,深受感召,郑重递交了入盟申请,成为民盟普陀区委的一名盟员。

致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在文化融合加速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更应为中国社会各界所重视与扶持。我们须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明的创造力所在,只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国家为我们非遗传承人指明了方向,社会各界给了我们发展的土壤。”程丽深知,赓续传统、传承文化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程丽用竹子编织出书法和国画等作品,这些手工编织出来的书画能媲美苏绣。她的数十件作品荣获国内外博览会金奖,而瓷胎竹编花瓶《熊猫》更是成为赠送给外宾的国礼。

程丽作为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大师参与了不少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17年还受邀给美国肯塔基大学艺术学院学生授课。来自国际社会的赞誉是对程丽的肯定,更是对中国竹编艺术的肯定。

“潇洒碧玉枝,清风追晋贤。”生于竹海间的程丽坚韧、努力、奋发向上。作为非遗传承人的程丽,一直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匠心和爱心,传承技艺,以艺助人,用竹丝连接着世界,用责任丈量着未来。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程丽娜

原标题:千般妙器竹制成

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

走进位于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的上海艺行公益促进中心,只见一个个制作精良的竹制艺术品错落展陈着,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前来体验竹编技艺。“这些作品大部分是我的学员做的,放在这里售卖。”非遗传承人、上海艺行公益促进中心创办人程丽告诉记者。

据了解,竹编工艺品分为细丝工艺品和粗丝竹编工艺品。2008年6月7日,竹编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当时,全国能掌握竹丝编织技艺的仅十几人,手巧、悟性高的程丽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程丽的家乡四川盛产竹子,竹编技艺流传数千年。“睡觉用的凉席、捕鱼用的鱼篓、做饭用的笼屉、晾晒谷物用的簸箕、赶集采买用的挎篮……竹编的身影无处不在。”对程丽来说,竹编是她打小就会的一门手艺。“大家编扇子、编筲箕、编簸箕,然后拿到集镇上去卖,几分钱、一毛钱、两毛钱。”程丽说。

1996年程丽从四川来到上海,发现上海虽然是现代都市,却有着悠久的竹编历史。于是,在朋友的帮助下,程丽开始试着编织些小产品放酒店寄卖,没想到反响不错。后来,程丽成立了自己的竹编工作室。在创作时,她努力挖掘竹本身的材质美感,将原本着重于生活实用器具编织的小手艺,慢慢转变为带有更高艺术附加值的艺术品。

“竹子品种不同,其立体感、柔韧度也不同,在选材时各有讲究。比如,慈竹柔韧性比较好,楠竹适合做竹刻……”程丽介绍,研究材质特性与编织技艺同样重要。

程丽告诉记者,她主要致力于竹丝画的创作和竹丝扣瓷技艺的传承。平面竹丝画是所有竹编作品中工艺最复杂的,竹丝处理好后再采用挑、破、压、拼等多种编织手法,经过长时间的精工细作才能完成。竹丝扣瓷又名瓷胎竹编,以花瓶、茶具等瓷器为内胎,将竹丝编织于胎上,依胎造型,接头藏而不露,编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

程丽认为,生活可以知足常乐,创作作品一定要精益求精。“竹丝扣瓷的工艺要点,简单说来就是紧贴胎、密藏头、经线匀、纬线平。竹丝要随着瓷器的线条紧紧贴住;一根竹丝大概80厘米长,一件作品几十根竹丝,但肉眼看不到接头;南北向的走线要均匀、东西向的走线要水平。说起来可能挺简单,但要练出手感,需要经年累月下功夫。”程丽说。

程丽身上蕴藏着竹子的优秀品质,清雅、宁静,以及坚韧、努力、奋发向上。

精进手艺是永无止境的,程丽也在不断摸索新的可能,将传统竹编跟现代生活相结合。她还在传承竹编技艺基础上,先后到多地美术院校学习,多次赴全国各地参加展销会,了解市场需求,不断研发新产品,进行差异化和定制化生产。在她看来,传统工艺需要融入现代创新理念。

“传统的东西固然好,但一定要找到传统与市场的结合点,才能让竹编手艺有生命力并发扬光大。”程丽说。

程丽还和各级残联合作,免费教授残障人士竹编手艺,并将他们的作品放在自己的工作室售卖。

“我自己是靠手艺吃饭的,教残障人士学点手艺是有意义的事情。竹编在家就能做,非常适合他们学习。”截至今年,程丽已经累计培训残障人士超过300人。不少人通过学会竹编技艺而有了不错的经济收入。去年,学员徐翠艳还和国际服装品牌合作竹编时装,带着非遗技艺走进了巴黎时装周。

“技能帮扶,助人成长。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生,能让更多人生活得更好。我想,这才是非遗生生不息的魅力。”程丽说。

来源:经济日报

程丽萍

原标题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医生程丽的援外援疆故事

程丽在手术中

阿尔及利亚卫生部工作人员为颁奖

程丽与阿尔及利亚医护人员合影

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合影

程丽荣获“医疗队在国外”征文大赛一等奖

记者杨靖

程丽,中共党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2011年援疆一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8团医院),获湖北省优秀援疆先进个人称号;2015—2017年援非两年(阿尔及利亚巴特拉省妇产科医院),获阿尔及利亚政府颁发的“援非卫士·白衣天使”奖;在阿期间撰写的《妇产科医生的援外手记》斩获《健康报》主办的“医疗队在国外”征文大赛一等奖,个人事迹曾在中央4台展播。她以岁月沉淀的静稳,将医者大爱融入“骨髓”,于内温暖国内患者,于外弘扬匠心精神。2019年,她将带着初心,再次远赴非洲。

A 一片丹心在援疆

2011年5月,带着医院的期望和救死扶伤的信念,壮志满怀的程丽惜别朝夕相处的家人和同事,代表我市医疗技术骨干来到了位于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8团医院开始了她的援疆之路。

温泉县位于北疆,与哈萨克斯坦毗邻,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17个民族,当地日照时间长,天气干燥,蔬菜缺乏,地壳板块运动也比较活跃,时有地震发生。

“虽然我在去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到了那里才发现,还是有许多困难出乎我的意料。”回忆起初到医院时的情景,她告诉记者,由于医院的住宿条件有限,她的宿舍被安排在停尸房隔壁的病房里,到那里的第一天晚上,因为水土不服,折腾到半夜才入睡的她还碰到了地震。“当时房间里的墙壁都在摇晃,感觉整个医院随时都会崩塌,吓得我一晚上都没睡觉。”程丽说。

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条件艰苦,这些都可以克服,但最让程丽头疼的是那里的技术力量薄弱,而且许多医疗设备年久失修,几乎不能使用。困难没有打倒她,反而激发了她的工作激情。“援疆任务艰巨而复杂,有条件的工作要做好,没有条件的工作要竭尽所能想办法做好!“程丽坚定地说。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8团医院工作期间,程丽既是接诊医生,又是手术医生,手机24小时都不会关机,“5+2、白加黑”,只要遇到急诊病人或手术,她总是随叫随到,从无怨言。

2011年10月的一个深夜,一名哈萨克族妇女因与丈夫发生争执,一时想不开,喝了农药,当家人将她送到医院时,已是奄奄一息。清除胃里毒物的黄金时间是6小时内,情况紧急,如不及时处理,后果不堪设想。程丽当机立断,立即组织当地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工作,并利用有限的器械和药品,对她进行综合解毒,一场分分秒秒都是在与死神赛跑的抢救就此上演。在经过生与死的几番较量之后,病人在两小时后身体各项体征趋于平稳,脱离了危险,并转入了当地的上级医院进行后续治疗。“谢谢你!谢谢你!”为了表达感谢,该妇女在出院后特地去学了这句汉语,虽然说得并不流利,但情真意切。

由于医术精湛,品德优良,当地的少数民族都特别信任程丽,慕名而来找她看病的患者数不胜数。“能帮助他们,我感到很开心。”程丽说。

在援疆的一年里,让程丽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古丽的哈萨克族妇女,“由于当地的少数民族妇女缺乏保健意识,饮食单一且生育都过于频繁,导致她们都不同程度存在贫血的情况。”程丽告诉记者,古丽的头两胎都是剖宫产,到第三胎时,当时已年近40岁的她还患有重度贫血症,她去了多家医院,都不愿意帮她接生,而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8团医院并无血源的情况下,虽然程丽为古丽做了3种医疗预案,但在分娩过程中,稍有不甚就会出现生命危险。

出血量控制到了最低,伤口缝合也非常及时,古丽的剖宫产手术取得了成功,古丽踏出鬼门关的同时,程丽下定决心,要帮助农牧民群众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向领导汇报后,程丽利用医院坐诊、病房巡诊、下乡义诊等各种时机,在当地积极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同时,她还利用本就少得可怜的休息时间,走出医院,自发去基层给老百姓作健康讲座,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程丽的足迹踏遍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的各个团场,直接受益近万人次。

程丽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培养出骨干,她采取了讲课及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带领当地医护人员教学查房,强化理论知识,提高科室整体手术技能水平,使她们能独立完成手术。同时,按“三甲”要求规范医疗流程,提高病历书写水平。在程丽的带领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8团医院产科技术水平产生了质的飞跃。

汗水融透白大衣,青春建功援疆梦。当程丽援疆结束回家的那天,20余名当地人自发地为她带来了哈达和酒,并为她唱起了依依不舍的送别歌曲。

B 无私奉献再援非

2014年5月,程丽自愿报名加入到援非医生行列,其援非对口国家为阿尔及利亚,由于当地的通用语言为法语,想要去当地进行医疗援助,除了具备过硬的医疗技术,还必须达到能用法语日常交流的水平。经过省里组织的8个月法语培训,程丽凭借自身的刻苦勤奋,以优良的成绩获得了法语培训结业证书。2015年2月12日的小年夜,程丽代表中国第24批援阿尔及利亚医疗队,前往阿尔及利亚巴特拉省妇产科医院工作,开始了为期两年的医疗援非生涯。

在巴特拉省妇产科医院,程丽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医科学生的临床见习和专科医生的培训工作。她告诉记者,虽然该院是一家省级教学医院,但因该国特殊的医疗体制,医院里经常会出现罢工的情况,在她做援非医生的两年时间里,就碰到过四次罢工情况,而最长的一次罢工长达四个月。“罢工期间所有的工作,不论白班和夜班,全部由中国医生承担,吃住都在医院,很少能正常上下班。”回忆过往,程丽感慨地说,医院有什么困难都会找中国医生,中国医生也渐渐成为了医院坚实的后盾。

“面对独特的医疗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只能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程丽告诉记者,闲暇时,她会去挖地种菜,帮厨做饭。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她每天都会抽时间学习法语和阿拉伯语,或者找周围的邻居聊天,教当地的小朋友打羽毛球。如果时间允许,她还会在早晨来一次慢跑,或者晚上在驻地周围的土路上转圈,以此来加强锻炼,稳定情绪,调整心态,从而更好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因为,我们中国医生必须24小时待命。”程丽坚定地说。

巴特拉省妇产科医院的医疗条件简陋,甚至连套像样的手术器械都难以找到。但这难不倒程丽,在做剖腹产手术时没有配吸引器,有时候甚至没有刀柄和镊子,她就用手当刀柄用;有的器械包里的剪刀比老爷爷的牙齿还要钝,剪不断缝合线,她就用手术刀片去代替;手术中没有吸引器她就想办法把血水引流下去,尽量让自己不被血水感染。

“尽管想尽了办法,但有时还是防不胜防。”程丽说,因为阿尔及利亚没有计划生育,伊斯兰教不允许刮宫引产,在巴特拉省妇产科医院每值一个夜班都会做十几次剖宫产,而且多数产妇都有四五次手术史,医院又缺医少药,在那里几乎碰到了所有教科书上的疑难杂症,特别是遇到凶险性前置胎盘和胎盘植入术中大出血的时候,几名医生经常会在血水中战斗几个小时。直到手术结束,病人脱离了危险,才想起那里的许多病人都不曾做传染病检查,而这种时候他们就只能祈求自己抵抗力高点,不被病人传染疾病。

虽然回国已有两年,但回忆起在巴特拉省的日子,程丽还是感慨颇深,她说:“巴特拉省妇产科医院是省里唯一一家妇产医院,通常只会有一个中国医生值班,每天在医院分娩的产妇都有60人左右,这其中的剖宫产会有十多台,在分娩过程中,产钳助产是常态,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多,肩难产也多。两年的援外工作中,我经历了太多的急重症病例,每每想起,仍然心有余悸。”她向记者举了一个工作中的例子:一天,她带学生正在手术台上做手术,其它产房的产妇情况危急,助产士没办法,急促地过来手术室喊医生,她只得赶紧过去拉产钳助产,当小孩平安分娩后,她再回到手术台上继续之前的手术。“两年援外工作,我对这种插花式的抢救手术早已司空见惯。”程丽说。

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有一次,患者在自然破水后脐带脱垂,宫口却还没开全,助产士慌忙地到手术室喊程丽,程丽在及时交代学生保护好手术台后,立马飞奔到产房。当她看到产妇脐带波动微弱,宫口还没开全,心里明白手术已经来不及了。情况危急,为了抢救双胞胎儿,她果断进行了臀牵引术娩出胎儿,此时新生儿已经出现了重度窒息,由于没有新生儿复苏囊,她又立马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和徒手心肺复苏(非洲产妇分娩时没有像国内的消毒铺巾,新生儿的皮肤上布满了血水和胎粪),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地抢救回了新生儿。之后,再顺利地娩出第二个胎儿,把胎儿交给助产士后,迅速回到手术室继续手术……这在国内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但在非洲,为了抢救生命,别无他法。“虽然我不知道新生儿是否患有传染病,但我一直认为生命是第一位的,也是这么做的。”程丽说。

在上班期间,医生们会按照白班和夜班进行轮值。有一天,程丽正在交接夜班时,护士匆忙过来喊道:“中国的程医生,快看看病人!病人很累了!”她赶紧随护士去看病人——一个17岁的姑娘,因卵巢囊肿急性腹痛,阿尔及利亚医生在白天已经给她开刀做了手术。小姑娘面色和眼睑苍白,意识模糊,四肢湿冷,呼吸急促,摆放在一侧的腹腔引流管引流袋内只有200ml左右暗红色血液,尿袋内尿少颜色深。时间就是生命,程丽立即给病人测血压,做进一步检查。腹壁脂肪厚,引流管通畅,但引流出来的血液和体征不符,急需超声和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

那天是周末,医院B超机坏了,找不到人来修。如果对患者再次开腹,必须找到手术指征,否则不仅对病人是又一次的创伤,而且一旦误诊,作为医生也难辞其咎。眼见患者情况危急,如果继续耽搁下去,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程丽当机立断,对患者进行腹腔穿刺,顺利抽出约10毫升的血液,从而确定患者为腹腔内出血且量较多。诊断结果表明,患者为术后失血性休克,必须立即手术才能挽救她的生命!

原来,阿尔及利亚医生术后摆放的引流管位置在患者上腹部,导致腹腔血液没能及时引流出来掩盖了病情。除患者腹腔内约3000多毫升的血液外,阿尔及利亚医生切除的大血管的结扎线也已经脱落,血管回缩形成了腹膜后血肿。手术过程中险象环生,但好在有惊无险,17岁花季女孩活下来了。经过细心的治疗和术后护理,5天后,这个美丽的姑娘平安出院。事后,女孩妈妈为了表示对程丽的感谢,送来了亲手制作的糕点。医院里唯一的妇产科教授,也高度赞扬了程丽的诊断水平和工作能力,并作为典型案例用于临床学生教学。

“对于我而言,如果失误就不仅仅是一场医疗事故,更是性命攸关的大错!”程丽说。手术过后,为了避免事故再次发生,程丽又耐心地告诉阿尔及利亚医生出现问题的原因,用最易让人接受的方式讲清其中的利害关系,并向他们讲解日后预防和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为进一步提高阿尔及利亚医疗水平作了很好的示范。

采访中,记者得知,在今年的援非活动中,程丽主动请缨。过完春节,她就将再次踏上援非的征程。

程丽常说:“不是自己有多么特别,只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打心眼里认同自己的工作。”作为千千万万援外医生中的一员,她时刻谨记“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精神,坚持不懈地开展援外医疗工作,为增进与受援国人民的友谊,推动与受援国的友好合作奉献了她的光和热。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本文程丽莎,程丽华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本网站。

喜欢的

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